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5《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5《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7 14:52: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 大自然的语言
一、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二、教学目标
1.筛选课文主要信息,了解物候知识和物候学的研究意义。
2.明确说明对象,理清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
3.品味本文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4.积累物候知识,培养重观察、讲实证的科学态度。
三、课前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还记得里面分别是怎样描写小草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春天,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冬天草色“暗黄”。从“绿绿的”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色”知道冬天已经降临。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着紧密的关系。大自然仿佛会说话似的,会告诉我们许多有关气候的信息,使我们更好地生活、生产。那么,我们如何来看待物候现象呢?,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大家解释其中的道理。
1.作者
竺可桢(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中央研究院院士 ( https: / / baike. / doc / 29092296-30572339.html" \t "_blank )、中国科学院院士 ( https: / / baike. / doc / 2430868-2569812.html" \t "_blank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浙江大学 ( https: / / baike. / doc / 2398022-2535526.html" \t "_blank )前校长 。竺可桢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 。
2.写作背景
本文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而成。竺可桢写作此文的目的在于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3.了解说明文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 ( https: / / baike. / doc / 5377949-5614112.html" \t "\\\\"_blank\\\\" )的文章体裁 ( https: / / baike. / doc / 5377949-5614112.html" \t "\\\\"_blank\\\\" ) 。对客观事物做出说明或对抽象 ( https: / / baike. / doc / 5377949-5614112.html" \t "\\\\"_blank\\\\" )事理的阐释 ( https: / / baike. / doc / 5377949-5614112.html" \t "\\\\"_blank\\\\" ),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 ( https: / / baike. / doc / 5377949-5614112.html" \t "\\\\"_blank\\\\" )、构造 ( https: / / baike. / doc / 5377949-5614112.html" \t "\\\\"_blank\\\\" )、性质 ( https: / / baike. / doc / 5377949-5614112.html" \t "\\\\"_blank\\\\" )、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能有科学的认识,说明文的中心鲜明突出,文章具有科学性 ( https: / / baike. / doc / 5377949-5614112.html" \t "\\\\"_blank\\\\" ),条理性,严谨性,语言确切生动。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 ( https: / / baike. / doc / 5377949-5614112.html" \t "\\\\"_blank\\\\" )、本质 ( https: / / baike. / doc / 5377949-5614112.html" \t "\\\\"_blank\\\\" )及其规律 ( https: / / baike. / doc / 5377949-5614112.html" \t "\\\\"_blank\\\\" )性。
说明文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事物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事物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的区别: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方位、类别、功能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概念、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四、积累词语
读音准确
翩然(piān) 孕育(yùn) 风雪载途(zài) 炎热(yán)
簌簌(sù) 物候(hòu) 农谚(yàn) 连翘(qiáo)
悬殊(shū) 纬度(wěi) 经度(jīnɡ) 销声匿迹(nì)
明辨字形
衰(shuāi)衰败 壤(rǎnɡ)土壤
哀(āi)悲哀 攘(rǎnɡ)攘除
萌(ménɡ)萌发 销(xiāo)销毁
荫(yīn)荫凉 消(xiāo)消失
词语理解
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怀胎生育。这里指生长。
销声匿迹: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文中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衰草连天:很多草枯黄败落的样子。
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长莺飞: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物候: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季节气候的关系。也指自然界非生物变化与季节气候的关系。
悬殊:相差很远。
观测:观察并测量(天文、地理、气象、方向等)。
目标学习一: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1.找出每一小结的中心句,并回答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明确:说明对象是“物候”和“物候学”。
2.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明确: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这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3.文章的结构可以怎么划分呢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第4—5自然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6—10自然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第11—12自然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4. 这四部分内容之间有没有内在的联系?
第一部分描述现象,由表及里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做出解释,话题转到农业上,与文章结尾形成了照应。第三部分推究原因,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第四部分阐明意义,再次突出“大自然的语言”,与第一部分照应。全文条理分明,主要按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物候学,通俗易懂,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目标学习二:精读片段,解读课文
1. 朗读第一段,想一想:这一段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的??
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四季风景画。本段是按照四季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等,条理清晰。
2. 第2段作者举杏花、桃花、布谷鸟三个例子时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拟人。形象生动地写活了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3.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4.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这两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怎样的作用?
作比较。说明了物候观测的重要特征是使用活生生的生物进行观测,并且这种观测要更复杂、更灵敏。
5.快速浏览第三部分,指出第6—10段的说明对象,并列出其说明顺序。
说明对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说明顺序:从空间差异写到时间差异,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即纬度(南北)差异——经度(东西)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因素纬度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
6. 文章为什么采用《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能否改为“物候与物候学”?(引导学生逐步思考)
明确:用了拟人手法。“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富有情趣和吸引力,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不能,因为“物候与物候学”是专业术语,不易理解,无法很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7.阅读文章最后一部分,概括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目标导学三:仔细阅读,分析说明方法
1.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和打比方等。找出你认为符合的句子,并说说有什么作用?
(1)下定义。如: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这句话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更具体,更科学,更概括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学(物候学的特征)。
(2)打比方。如: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活生生的生物比作“活的仪器”,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物候观测重要性(或物候观测复杂、灵敏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3)作比较。如: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强调了物候现象对农业的影响。
(4)分类别。如文中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楚地说明了影响物候的因素有哪些。
(5)举例子。这是运用最普遍的说明方法。本文运用举例子方法非常成功,它不但例子多,而且各具特色。有的从说明事理的需要来举例,如为了说明物候现象而举出的丰富多彩的四季变换情况;有的例子有明确的针对性,如为了说明物候的作用,作者举出北京地区在1962年因没有注意到山桃、杏花花期推迟而使农业受到损害的例子。此外,作者的举例还注意到形式的变换,不拘一格。
五、板书设计
六、课后反思
1. 本课的教学把学生从课堂带入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之中,并引发他们从动物、植物、天气这些自然现象中了解到大自然的语言,激发了学生探索、研究大自然的兴趣。紧扣文本特点,突出了说明文文体特征,知识点的教学能够落到实处。
2. 朗读的形式还过于单一,没有做到多样化,如指名朗读、全班齐读、分男女生读等。面对教学过程中随时生成的问题,尚缺乏因势利导的教学智慧,处理得过于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