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用浮的材料造船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五年级下册《船的研究》单元的第2课。在第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独木舟存在装载量小、稳定性差等不足。在本节课中,学生需要对其进行改进,通过利用浮的材料制作竹筏,针对性地解决载重量和稳定性的问题。
本课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首先从古人制作独木舟引入,提出用浮的材料可以造船,但存在一些不足,再通过设计、制作、测试,完善竹筏模型,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并认识到改变相应结构能够影响船的功能。接着学生根据制造中发现的问题,进一步思考如何改进竹筏的不足。最后利用课后的时间,进一步改进自己的竹筏。
【学情分析】
在第一节课中,学生对独木舟有了一定的认识,发现独木舟存在稳定性差、装载量少等不足。学生已经知道可以通过改变船只的结构,来提升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因此本课重点是引领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工程实践过程,设计并制作一个竹筏,从而意识到人类在生产生活中的需求能够推动造船技术的进步。与此同时,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设计和动手制作能力,这些技能储备也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设计、制作并测试竹筏,知道浮的材料可以造船,认识到改变材料的结构可以改变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
科学思维:通过竹筏模型,用比较的方法,区别竹筏与独木舟的性能和结构优劣。
探究实践:能根据要求,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设计竹筏;会对其性能进行测试,并不断改进结构,提高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
态度责任:在工程实践的过程中,能利用新的材料,完成设计和制作任务,培养创新精神;能感受技术革新对推动船只发展的深远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设计、制作并测试竹筏模型,认识船的结构与载重量和稳定性的关系。
难点:能根据测试的结果,区别竹筏与独木舟的结构和性能,并针对其不足进行改进。
【教学准备】
教师:1.教学课件;2.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学生:1.每组提供竹竿、木条、橡皮筋、垫圈、水槽;2.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聚焦问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课件,独木舟图片
回顾:在古代,人们最早想到的便是用浮的材料来造船。在上节课,我们就尝试制作独木舟,在测试中我们发现独木舟存在载重量小、稳定性差等不足。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让船只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你会如何针对这两个不足进行改进?
揭题:这节课我们继续用浮的材料造船,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
【设计意图】承接第一节中“独木舟负载物体”生成的“不稳定”“载重量小”问题,激发学生改进独木舟的积极性。
二、制作竹筏(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竹竿、木条、橡皮筋、记录单
设计和制作竹筏(预设13分钟)
(1)明确任务:制作一个竹筏模型。
(2)明确要求:牢固、不散架,并能稳定地浮在水面上;画出设计图,并加上简单的文字说明;根据设计图来制作竹筏模型。
(3)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方案,并汇报交流,说明设计的结构与理由。
教师引导:说说你设计的竹筏结构是怎样的?为什么这么设计?
(4)播放制作竹筏的指导视频,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制作。
【设计意图】明确的任务和要求能让学生的活动更具有指向性。通过小组合作与组间交流,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借助指导视频,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设计和制作任务。
测试竹筏(预设7分钟)
材料准备:水槽、垫圈若干、记录单
过渡:我们按照设计图制作出了自己的竹筏,那么我们的竹筏载重量和
稳定性如何?
(2)提问:在测试竹筏时,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3)播放测试竹筏的指导视频,梳理注意事项:
①等竹筏稳定后再放垫圈
②轻轻放,放均匀
③注意不能让水浸湿垫圈
④观察竹筏的稳定性怎么样
(4)学生分组测试,教师巡视指导。活动结束后学生汇报测试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测试前的交流与视频指导,引导学生规范操作,从而保证
测试数据的可靠性,为接下来的研讨交流环节奠定基础。
三、交流我们的发现(预设10分钟)
材料:课件、班级记录单
出示学生上节课的独木舟载重量数据,与竹筏的载重量进行比较分析。
提问:你们认为独木舟和竹筏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出示竹筏和独木舟的模型。
提问:为什么竹筏的载重量和稳定性比独木舟更好?
小结:相比于独木舟,竹筏的底部更宽,在水中的稳定性更好。同时能够装载更多的货物。从独木舟到竹筏,是一次技术的进步!
4.提问:在测试过程中,你发现竹筏还存在哪些不足?打算如何改进?
(预设:容易浸水、不能自己动起来、载重量依旧不够大.......)
【设计意图】通过呈现数据和模型,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启发学生认识到船的结构与载重量和稳定性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
四、拓展(预设:5分钟)
1.出示明代宝船和摇橹木船的图片。
提问:相比于竹筏,这些船有什么不同?对你改进竹筏有什么启发?
(预设:船比较大,载重量更大;有动力,能够通过人力或风力让船动起来。)
2.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对竹筏进行改进。
五、板书设计
2.2 用浮的材料造船独木舟 竹筏载重量小 载重量大不稳定 稳定底部体积小 底部体积大
【疑难解答】
在测试环节中,出现竹筏比独木舟载重量小,或者底面积小的竹筏载重量更大时,应该怎么办?
这种情况属于数据错误,是科学课堂上常见的问题,错误的数据往往得不出科学的结论,甚至会误导学生。而本节课中出现这种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学生操作不规范,重放垫圈、将垫圈竖直叠放在一起,未等竹筏稳定就直接放下一个垫圈,这些错误的操作都会影响到竹筏的载重量。因此在测试之前,需要向学生强调规范的操作,得到可靠的数据,进而得出科学的结论。适当的视频指导也能规范学生的操作。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请数据有问题的小组,上来重演操作,进而发现原因。
多次测量后竹竿和木条浸水变重,也会影响竹筏的载重量。这时要提醒学生最好将竹筏尽量擦干后,再进行下一次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