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下册第七单元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共5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下册第七单元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共5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7 11:29: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6张PPT)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约生于公元1715年,卒于1763年左右,出身于一个有文化素养的皇家世仆家庭,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曹家本是汉人,后被努尔哈赤俘虏,曹家就在皇家做包衣(满语奴隶之意),入了满籍。曹家祖上有战功,高祖曹振彦跟随多尔滚出生入死,是清朝的开国功臣。到康熙年间,曹家已发迹。曾祖父曹玺也有战功,官至工部侍郎。康熙登基以后,曾祖曹玺、祖父曹寅、伯父曹颙、父亲曹钊任江宁织造的官职达六十年之久,负责掌管宫廷所需各种织物的制造、采购、供应等任务,并为皇帝耳目,被封为一品大官,负有探听江南一带社会动向、随时上奏的政治使命。康熙六次南巡,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其中四次是在曹寅任内。曹玺的妻子是康熙皇帝的乳母,曹玺的儿子曹寅又是康熙皇帝的侍读。曹寅还做过两淮巡盐御史,他两个女儿都被选做王妃。由此可见曹家的显赫以及与皇室的密切关系。
曹雪芹家世
高祖——曹振彦(清朝开国功臣)
曾祖父——曹玺(工部侍郎)
曾祖母(康熙帝乳母)
祖父——曹寅(康熙帝侍读)
伯父、父亲——江宁织造
曹雪芹
曹雪芹在少年时代经历过一段“棉衣纨裤”“饫甘餍肥”的贵族生活,康熙末年,皇子们分朋树党,争权谋位。最后是四皇子胤祯夺得了帝位。雍正即位后,展开了一场残酷的清除政敌的斗争。残酷地迫害
和镇压了与己争夺皇位的诸兄弟和异己的政
治势力。他的父亲任期内财款亏空等原因,
被罢官、抄家、下监狱。后又遣回北京,家
道从此衰落,曹雪芹当时大约只有十二、三
岁,还在南京,被遣送回北京,住在北京香
山,即今香山公园脚下。《红楼梦》就是在
这里写成的。
曹家特点:①祖上有战功。②与皇室关系密切。③书香门第。
曹雪芹多才多艺,曹家遭贬以后,逐渐衰落,“举家食粥酒常赊”,成为一个落魄潦倒的文人。但他性格耿介,豪放。爱新觉罗·敦诚在诗中写道:“曹子大笑称快哉,击石作歌声琅琅。”曹雪芹五十岁方得一子,因生活穷困,儿子得病夭折。雪芹伤感成疾,在贫病交迫中,于大年三十搁笔长逝。死后,“留下琴剑在壁,新妇飘零”。连手稿也无人整理。几位好友草草殡埋了这位伟大作家。
曹雪芹
曹雪芹一生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他也由贵公子跌落为“寒士”。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不能不引起他对过去经历的一切作一番痛苦而深刻的回忆,从而产生思想上的矛盾:一方面,少年时代贵族家庭生活在他身上留下的烙印,使他对本阶级怀有温情的眷念,思想上带有空幻的色彩;另一方面,社会的腐败,统治阶级的丑恶,使他对本阶级的面目有了认识,性格上具有叛逆的特征。这些都为他写出《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曹雪芹
曹雪芹写《红楼梦》的具体年月已无从查考,只能从书中知道他“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据专家考证:全书共110回,因为曹雪芹留下了一份完整的提纲是110回。前八十回在他去世前已传抄于世。后三十回也基本完成,只是由于某种原因没有流传下来,后来终于迷失。这是不可弥补的损失。到十八世纪末,高鹗续写了后四十回,补成了现行的一百二十回本。曹雪芹《红楼梦》概述
别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和《金陵十二衩》
地位及影响:
(1)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世界文学名著,中华民族文学的代表作。
(2)它是一部章回体长篇小说,是世界文学中最灿烂的明珠之一。
《红楼梦》主要内容
情节: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通过描写贵族大家庭的兴衰,揭露了封建统治社会的奢靡与丑陋。
主题:通过描写贾府从表面上“峥嵘轩峻”到“树倒猢狲散”的衰败过程,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和各种矛盾,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
写作特点:全书规模宏伟,结构谨严,语言生动优美,善于刻画人物,塑造了许多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是我国古代小说艺术的最高峰。
《红楼梦》
结构
《红楼梦》可以分为五大段落
◎第1回至第5回是全书的“序幕”,也是阅读全书的“纲”
◎第6回至第18回为第二大段
◎第19回至第54回为第三大段
◎第55回至第78回为第四大段
◎第79回至第120回为第五大段
第 一 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第 二 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第 三 回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第 四 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第 五 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第一回远古时候,女娲炼石补天,遗下一块顽石未用,遗弃在青埂峰下。这顽石自经锻炼,已通灵性,便恳求仙人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送他到“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富贵温柔乡”走一遭。二仙拗不过,便将它幻化缩小成一块“可佩可拿”的“通灵宝玉”,送至太虚幻境警幻仙姑处。其时,赤瑕宫神瑛侍者以甘露之水浇灌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行将枯萎的绛珠草,终使绛珠草“得延岁月”,修成女形。神瑛侍者凡心偶炽,欲下世为人,绛珠草感念他的恩惠,发誓用一生的眼泪来偿还他,跟随他下凡历劫,这就是所谓的“木石前盟”、“眼泪还债”。那块由顽石幻化成的“通灵宝玉”便由这神瑛侍者“携人红尘”。不知过了几世几劫,空空道人路过青埂峰,见一块大石上刻有字迹,便从头到尾抄下,经曹雪芹披阅增删,因成此书。第一回内容的概述
1、“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引出通灵宝玉、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来历
2、甄士隐出家,贾雨村 做官
甄士隐,关于“甄士隐”三字的寓意,作者解释道:“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意思是说,《红楼梦》是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的小说。《红楼梦》为小说,作者虚构了大量的故事情节,但其中也包含一些真实的故事。虚构的小说故事中包含着真实的故事,故曰“甄士隐”。贾雨村“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晨夕风露,阶柳庭花,亦未有妨我之襟怀笔墨。虽我未学,下笔无文,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人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故曰‘贾雨村’云云。”据书中介绍,贾雨村姓贾名化,表字时飞,别号雨村,原系胡州人氏。“脂批”指出:贾化,意即假话。时飞,意即实非。雨村,意即村言粗语也,言以村粗之言演出一段假话也。胡州,意即胡诌也。人名、地名的谐音命名法
1、 甄士隐 ——真事隐 2、贾雨村 ——假语存 
3、甄英莲——真应怜 4、霍启——祸起
5、封肃——风俗 6、青埂——情根
7、大荒山无稽崖——荒谬无稽 8、十里街——势利 9、仁清巷——人情
一、暗示命运遭遇的命名
例如:甄英连(真应怜) 霍启(祸起)
二、表明作者的创作意图的命名
例如:甄士隐 (真事隐 ) 贾雨村 (假语存)
三、作者寄寓褒贬的命名
例如:封肃(风俗)
第2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第2回是交代贾府人物。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地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为读者阅读全书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
贾府人物关系一览表
宁国公贾演-贾代化
贾 敷
贾 敬
贾 珍
贾惜春
(秦可卿)
荣国公贾源-贾代善
(贾母)
贾 赦
(邢夫人)
贾 琏
(王熙凤)
巧 姐
贾迎春(生母为妾,早亡)
贾 政
(王夫人)
贾 珠
(李 纨)
贾 兰
贾元春
贾宝玉
贾探春(生母为赵姨娘)
贾 敏
林黛玉
贾 蓉
(赵姨娘)
(林如海)
贾 环(生母为赵姨娘)
(尤氏)
第3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第3回是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
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林黛玉进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
yín,攀附上升
第4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第4回是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把贾府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来描写,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由薛蟠的案件自然带出宝钗进贾府的情节。
护官符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薛),珍珠如土金如铁。
第5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第5回是全书的总纲。
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
《红楼梦》只流传下80回,遗失了结尾,因此,对于《红楼梦》中人物的命运,基本上是依据这些隐喻揣摸出来的。
至此,全书的主要人物、环境背景、发展脉络、人物命运基本上交代出来,小说的情节发展便在此基础上展开了。
láo ,酒的泛称
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
画册
判词
歌词
交代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
金陵十二钗正册
林黛玉 薛宝钗
贾元春 贾迎春
贾探春 贾惜春
史湘云 李 纨
王熙凤 巧 姐
秦可卿 妙 玉
金陵十二钗副册
金陵十二钗又副册
第五回 全书总纲
前五回作用
1、交代了写作缘由
2、介绍了主要人物以及人物关系
3、介绍了贾府的环境布局
4、介绍了主要人物性格特征
5、预示了人物的命运以及结局
简单概述其他大段的主要内容
◎6-18回通过刘姥姥进荣国府、元春省亲、秦可卿之死,写出贾府“烈火烹油、鲜花着锦”般的繁盛景象。
◎19-54回写贾府安享富贵尊荣的生活,有宝黛钗情感发展,有贾府的奢侈生活(凤姐宝钗过生日、清虚观打醮、两宴大观园),有繁华中的矛盾(叔嫂遇鬼、凤姐泼醋、宝玉挨打),也有丫鬟们的情感世界(晴雯不受屈辱、鸳鸯誓死不嫁)等情节。
简单概述其他大段的主要内容
◎55-78回写贾府由盛转衰,有探春理家、大观园“承包”、茉莉粉蔷薇硝玫瑰露事件、尤二姐之死、抄检大观园、晴雯之死等情节,第55回是全书转折处。
◎79-120回写贾府败亡,高鹗续写部分减弱了小说的悲剧性,按雪芹愿意,应是贾家“树倒猢狲散”,落得个“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的结局。
体会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鲁迅评《红楼梦》说:“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违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如宝钗和袭人,既写她们满脑旧观念,又写她们身上有许多可爱之处;而称得上是一个“奸险”人物的王熙凤,身上也有聪明、能干、诙谐等优点;即便对宝玉、黛玉这样倾注了作者理想的人物,也没有落入“叙好人完全是好”的窠臼。
【参考示例】如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含耻辱情烈死金钏”
王夫人点头哭道:“你可知道一桩奇事?金钏儿忽然投井死了!”宝钗见说,道:“怎么好好的投井?这也奇了。”王夫人道:“原是前儿他把我一件东西弄坏了,我一时生气,打了他几下,撵了他下去。我只说气他两天,还叫他上来,谁知他这么气性大,就投井死了。岂不是我的罪过。”宝钗叹道:“姨娘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他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顽顽逛逛,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王夫人点头叹道:“这话虽然如此说,到底我心不安。”宝钗叹道:“姨娘也不必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之情了。”
王夫人道:“刚才我赏了他娘五十两银子,原要还把你妹妹们的新衣服拿两套给他妆裹。谁知凤丫头说可巧都没什么新做的衣服,只有你林妹妹作生日的两套。我想你林妹妹那个孩子素日是个有心的,况且他也三灾八难的,既说了给他过生日,这会子又给人妆裹去,岂不忌讳。因为这么样,我现叫裁缝赶两套给他。要是别的丫头,赏他几两银子也就完了,只是金钏儿虽然是个丫头,素日在我跟前比我的女儿也差不多。”口里说着,不觉泪下。宝钗忙道:“姨娘这会子又何用叫裁缝赶去,我前儿倒做了两套,拿来给他岂不省事。况且他活着的时候也穿过我的旧衣服,身量又相对。”王夫人道:“虽然这样,难道你不忌讳?”宝钗笑道:“姨娘放心,我从来不计较这些。”
这一个情节展示了宝钗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1)冷静自持,冷漠无情。金钏投井后,连素日最讨厌漂亮女孩子的王夫人都不住地垂泪,宝钗安慰王夫人,却将金钏死因归于失足落井,丝毫看不出有一点对生命的怜惜。
(2)她很世故,很会做人和处世。王夫人是害人者,却摆出菩萨心肠;宝钗能够站在王夫人的立场,从有利于王夫人的角度,加以安慰,极力开脱。
(3)宝钗识大体,顾大局,审时度势。王夫人对金钏投井的原因很忌讳,她不想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件事情的始末,宝钗自告奋勇拿出自己新做的两套衣服给金钏做妆裹用。
刘姥姥性格特点分析
《红楼梦》中贵家公子小姐很多、夫人太太很多、丫鬟婆子很多,刘姥姥这个乡间老妪却是个孤品,因此作者对她倾注了很多心血,其人物丰满程度远高于书中绝大多数配角。
我们姑娘年轻媳妇子
也难卖头卖脚的,
便是没银子来,
我也到那公府侯门见一见世面
也不枉这一生。
别的罢了,我只爱你们家这行事
怪道人家说:‘礼出大家’
刚刚你们这样打趣我,可不够体面哦
刘姥姥人物形象分析:
1、刘姥姥在《红楼梦》情节推进中,具有穿针引线的作用。既然刘姥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刘姥姥人物形象。刘姥姥人物形象分析首先先从刘姥姥的外观和衣着打扮开始说起。刘姥姥出场时,已是一位年过古稀的老妪,她穿着朴素,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
2、此时,刘姥姥带着孙子板儿出现在荣国府附近,年事已高的刘姥姥虽然满头白发,但是她身体依然硬朗。当她局促地出现在周瑞家时,可以看出刘姥姥自卑的心理。从刘姥姥外观和打扮来看,她是一位典型的农村妇人。
3、但是刘姥姥身上具备农村人淳朴、乐观、善良等优秀品质。当她面对生活窘境时,刘姥姥敢于主动解决生活危机,她前往周瑞家央求见王夫人一面,从中展示了刘姥姥不屈不挠的人物形象特征。
刘姥姥人物形象分析:
4、刘姥姥是位高情商的人。刘姥姥到荣国府之后,她丝毫不吝啬的将自己作为笑料,以供贾府众人玩乐。刘姥姥逗乐大家,不仅是为了给贾府众人留有一个好印象。刘姥姥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她生活窘迫需要贾府的接济帮助。
5、刘姥姥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她困难的时候受过贾府的帮助,当贾府有难的时候,她也会挺身而出散尽家财救出巧姐儿。
其他人物形象:
林黛玉:容貌美丽、多愁善感,孤傲但是心地善良、待人真诚
贾宝玉:有叛逆精神,他不爱读书,不愿走科举考试的道路,追求自由平等,鄙弃功名利禄,反对仕途经济的叛逆性格等。
欣赏《红楼梦》,应仔细品味作品在日常生活描写中表现出来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仅从《红楼梦》涉及的生活内容来看,诗词曲赋、音乐绘画、书法尺牍、灯谜联额、曲艺杂技、酒令笑话、禽畜花木、园林建造、
服饰摆设、医药养生、饮食起居等,可谓
应有尽有,都有极其生动细致的描绘。
品味日常生活描写所表现的丰富内涵
《红楼梦》中的音乐描写
在第五十四回中,“当下天未二鼓,戏演的是《八义》中《观灯》八出。……一时歇了戏,便有婆子带了两个门下常走的女先生儿进来,放两张杌子在那一边命他坐了,将弦子琵琶递过去。贾母便问李薛听何书,他二人都回说:‘不拘什么都好。’贾母便问:‘近来可有添些什么新书?’ 那两个女先儿回说道:‘倒有一段新书,是残唐五代的故事。’贾母问是何名,女先儿道:‘叫做《凤求鸾》。’ ……贾母笑道:‘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的那样坏,还说是佳人,编的连影儿也没有了。’……所以我们从不许说这些书,丫头们也不懂这些话。……女先生回说:‘老祖宗不听这书,或者弹一套曲子听听罢。’ 贾母便说道:“你们两个对一套《将军令》罢。’二人听说,忙和弦按调拨弄起来。”在这一段中,贾母对于《凤求鸾》的洋洋洒洒的批判也就是作家曹雪芹自己的观点,即过于公式化、概念化的创作会流于俗套,有媚俗和脱离生活的嫌疑。贾母出身名门望族,嫁到贾府又正值贾家鼎盛之时,因此她从少年之时就见多识广,有多姿多彩的人生经历,精通人情世故,长于才干。这样的描写从更全面的角度塑造出了人物的丰满形象。
《红楼梦》中的音乐描写
林黛玉作为《红楼梦》中的典型人物,也是颇晓音律并具有很深的造诣。第八十六回中,有林黛玉为宝玉讲解琴谱,“黛玉笑道:这‘大’ 字‘九’ 字是用左手大拇指按琴上的九徽,这一勾加‘五’ 字是右手钩五弦。并不是一个字,乃是一声,是极容易的。还有吟、揉、绰、注、撞、走、飞、推等法,是讲究手法的。”由此可见黛玉是深识古琴的减字谱和掌握了抚琴的技法的。从她对古人抚琴前须择静室、焚香静坐、气血和平等要求的熟知,可知她对琴音颇有解悟。写黛玉抚琴,而不做其他乐器,正是因黛玉之秉性内敛、雅致、淑静,唯有古琴能与之相和。而在第八十七回中,有宝玉与妙玉听黛玉抚琴,妙玉边听边解琴音,如:“刚才‘侵’ 字韵是第一叠,如今‘阳’ 字韵是第二叠了……这又是一拍。何忧思之深也!……妙玉听了,呀然失色道:‘如何忽作变徵之声?音韵可裂金石矣。’”这段描述颇有钟子期和俞伯牙知音相遇的遗风,不仅写出黛玉琴艺之妙,也说明了妙玉深谙琴音。
《红楼梦》中的音乐描写
曹雪芹善于将音乐运用于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驾轻就熟,数量颇多且又巧妙。文字叙述虽然是无声的,但对于人的感官在接受阅读的过程中,它的语调所体现的节奏、韵律等也包含着音乐因素。《红楼梦》中音乐描写的分量是很厚重的,其涵盖的审美意蕴也是十分丰富的。
红楼人物住所简析及别号简析
住所名 人物 别号
怡红院 宝玉 怡红公子
潇湘馆 黛玉 潇湘妃子
蘅芜苑 宝钗 蘅芜君
紫菱洲 迎春 紫菱
藕香榭 惜春 藕榭
稻香村 李纨 稻香老农
秋爽斋 探春 蕉下客
地名隐意:遗红怨
红楼人物住所简析及别号简析
怡红院(宝玉,别号怡红公子)
“怡红院”是主人公贾宝玉的住所,上悬“怡红快绿”匾额,“红”指门前西侧的西府海棠;“绿”指东侧的芭蕉。室内陈设无不透着主人的脂粉气,这是园中最为华丽的院落,也是园中姐妹们常相聚会、频繁活动的场所,是西方灵河岸上赤瑕宫神瑛侍者在凡间投胎的“花柳繁华之地,富贵温柔之乡”。
潇湘馆(黛玉,别号潇湘妃子)
从其名称上就能看出这是一处带有江南情调的客舍,是林黛玉客居荣国府的住所。曲折游廊后面为黛玉的书房,这里的建筑外观均为斑竹座,“斑竹一只千滴泪”,正适合“潇湘妃子”以泪洗面,多愁善感的性格。
地名隐意:消香馆
红楼人物住所简析及别号简析
地名隐意:恨无缘
红楼人物住所简析及别号简析
蘅芜苑(宝钗,别号蘅芜君)
“苑”,帝王之苑囿,而大观园这座以“苑”命名的院落,则是以各种香草仙藤而著称,是薛宝钗的住所。“蘅芜苑”是贾宝玉的姨表姐、后来成为“宝二奶奶”的薛宝钗的住所。院内不见花木,唯种奇藤异草等溢香植物。五间旷朗清厦,室内清雅脱俗,院中所有游廊窗棱,均为“冰炸纹”形,充分显示了“冷美人”封建正统、八面玲珑的性格特征。
总结:
日常生活的描写,都是有很强的目的性。
有些描写能丰富人物形象,体现人物性格
欣赏小说人物创作的诗词
咏白海棠诗
贾宝玉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沼一痕。
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借咏海棠咏宝钗
借咏海棠咏黛玉
暗示宝钗日后寡居时的苦闷
喻黛玉善哭
合说钗、黛都对宝玉大有情意,但结局都不好
“多愁善感”已成了林黛玉的代名词。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风一雨,都是她悲泣的对象,也是她悲剧命运的影射。多愁善感、自悲自怜这一性格几乎在她的每一首诗词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其中《葬花吟》是她感叹身世遭遇全部哀音的代表。
诗中写道:“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通过这如泣如诉的诗句,我们可以看到黛玉在这种处境中所受到的折磨、威胁和摧残,可以体会到这位叛逆者在预感到自己的爱情理想行将破灭时发出的花落人亡的悲痛和哀愁。
顾影自怜,多愁善感
——林黛玉性格在其诗词中之体现
一个是仙境里生长的美丽花朵,一个是没有缺点的纯洁美玉。
如果说没有神奇的姻缘,为什么这辈子偏偏和他相遇;
如果说是神奇的姻缘,又为什么满腔的爱情最终成了空话?
一个白白地独自叹气,一个白白地魂牵梦挂。
一个是月亮映在水中的影子,一个是镜子中照出的鲜花。
想一想,她的眼中究竟有多少泪水呀,怎么禁得起从秋天流到冬天,又从春天流到夏天。
枉 凝 眉
一个是阆苑仙范葩,一个是美玉无理瑕。若说 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 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磋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 少泪珠儿 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诗歌分析:
这首曲是专门咏叹宝玉和黛玉的。枉凝眉,意思是白白地皱眉头,命运就这样无情,追悔、痛苦、叹息、遗憾,全都无用。那一僧一道对顽石说的“美中不足,好事多磨”,是大有深意的,宝黛爱情的幻灭就是一条注脚。一个是绝色佳人,一个是翩翩少年;一个聪明绝顶,一个博学多才;一个无意于功名利禄,一个从不说“仕途经济”的混帐话;她整天为他哭泣叹息,他整天为她牵肠挂肚;她心里只有他,他心里只有她——这不正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吗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这一首判词说的是王熙凤。判词前画的是“一片冰山,上面一只雌凤”。喻贾家的势力不过是座冰山,太阳一出就要消融。雌风(王熙凤)立在冰山上,极危险。
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
凡鸟偏从末世来
凡鸟:合起来是个“鳳”字,寓王熙鳳之“鳳”,点其名。
末世:王熙风掌荣府管家大权的时代,已是这个家族走下坡路的时期了。准备迎接元妃省亲时,凤姐慨叹:“可恨我小几岁年纪,若早生二三十年,如今这些老人家也不薄我没见世面了。”可见书中写的富贵生活较之其家族鼎盛时期还差得远,接着又趋向衰亡,所以说她“偏从末世来”。
都知爱慕此生才
此生才:此生,这一生;才,才干。《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说王熙凤:“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
一从二令三人木
一从句:吴恩裕先生《有关曹雪芹十种·考稗小记》中说,此句是指贾琏对凤姐态度变化的三个阶段:“凤姐对贾琏最初是言听计'从',继而是对贾琏发号施'令',最后事败终不免于被贾琏‘休’弃。
哭向金陵事更哀
哭向金陵事更哀:金陵王是王熙凤的娘家。寓意王熙凤独揽贾府大权的地位难以持久。《红楼梦》第15回,“王熙凤弄权铁监寺”,脂砚斋评注:阿鳳心机胆量,真与贾雨村是一对乱世之奸雄。后文不必细说其事,则知其平生之作为。回首时无怪乎其惨痛之态!”第69回,贾琏在哭尤二姐时说:“终究对出来,我替你报仇。”此句指王熙凤被休弃而哭向金陵。
总结:
凤鸟偏偏出现在这衰败的年代,人们只知道夸赞她一生的足智多才;试看贾琏对她一从二令三休弃,那哭返金陵的结局又多么惨痛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