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课件+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课件+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19 10:50:48

文档简介

(共46张PPT)
科技工作者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致敬匠心:我们都是追梦人
第一篇:戈壁巨响,“核”力梦圆
——致敬中国核事业开创者
以身许国,不负重托
材料一
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六日十五时,中国爆炸了一颗原子弹,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这是中国人民在加强国防力量、反对美帝国主义核讹诈和核威胁政策的斗争中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保护自己,是任何一个主权国家不可剥夺的权利。保卫世界和平,是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的共同职责。面临着日益增长的美国的核威胁,中国不能坐视不动。中国进行核试验,发展核式器,是被迫而为的。
……中国发展核武器,不是由于中国相信核武器的万能,要使用核武器。恰恰相反,中国发展核武器,正是为了打破核大国的核垄断,要消灭核武器。
……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防御,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美国发动核战争的威胁。
中国政府郑重宣布,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 1964年10月16日)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为什么要开展核事业呢?
国际形势,打破核垄断
国防需要,“积极防御”
一穷二白的年代,会遇到什么阻碍和困难呢?
这时,正值我国连续三年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再加上苏联索债,帝国主义封锁,国民经济出现了空前的困难。导弹、原子弹研制和试验基地经受着饥俄的威胁,许多工人和科技人员浮肿了,不少战士因营养不良得了夜盲症。
当年他们最先进的运算工具,就是两架每秒300次的“乌拉尔”计算机,许多数据还要靠手摇计算机、计算尺,甚至是古老的算盘来计算。
(注:图片和文字均来源于纪录片《东方巨响:中国“两弹一星”实录》)
环境艰苦,经济困难
设备落后
六十年代初期,台湾海峡的局势日趋紧张,蒋介石不断叫嚷要“反攻大陆”;美国以几十个军事基地对我国形成新月形包围圈,并多次举行针对中国的军事演习,不断对中国进行核威胁。
1959年6月20日,苏共中央来信,拒绝提供原子弹模型和技术资料。8月23日,苏联又单方面终止两国签订的《国防新技术协定》,撤走了全部专家,甚至连一张纸片都不留下。
(注:图片和文字均来源于纪录片《东方巨响:中国“两弹一星”实录》)
形势严峻
专家撤走,自力更生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有弹无枪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威力更大
(注:图片来源于纪录片《东方巨响:中国“两弹一星”实录》)
1966年10月27日,中国第一次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有弹有枪
各国原子弹与氢弹成功研制的时间间隔 法国 美国 英国 苏联
中国
8年零6个月 7年零3个月 4年零7个月 不到四年
2年零8个月
为何我国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国防建设的从无到有?
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
党中央对尖端攻关的项目,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在物资上优先供应。中央还批准,必要的时候可以用中央军委特别公函的形式,派人直接向有关单位下达某项任务,以确保完成。在财政上也是如此,虽然当时国家财政十分困难,但每年仍拨出一笔专款,用于新材料的研究。以后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进展,资金也不断增加,保证了攻关的顺利进行。
——罗荣兴主编,科学时报社编:《请历史记住他们:中国科学家与“两弹一星”》,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09,第19页。
(注:图片来源于纪录片《东方巨响:中国“两弹一星”实录》)
进行理论和技术攻关的科学家
钱三强-中国原子弹之父
于敏-中国氢弹之父
钱学森-中国导弹之父
孙家栋-中国卫星之父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于敏
王大珩
王希季
朱光亚
孙家栋
任新民
吴自良
陈芳允
陈能宽
杨嘉墀
周光召
钱学森
屠守锷
黄纬绿
程开甲
彭桓武
王淦昌
邓稼先
赵九章
姚桐武
钱骥
钱三强
郭永怀
(排名不分先后)
试验、发射基地的建设者
孙继先
巴丹吉林沙漠
导弹、卫星发射基地
李觉
青海省金银滩
核武器研制基地建设
张蕴钰
罗布泊
核武器试验基地建设
(注:图片来源于纪录片《东方巨响:中国“两弹一星”实录》)
全国人民的大力协作
突破“两弹”时,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先后有26个部(委),20个省、市、自治区,900多个工厂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特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各军兵种、研究院校的广大官兵,中国科学院的有关科研机构,都给了大力支持、支援,参加了会战攻关的项目,解决了许多材料、设备、仪器、工艺技术和试验条件等问题。
——解放军总装备部政治部编:《两弹一星:共和国的丰碑》,九州出版社,2000年,第156页。
(注:图片来源于纪录片《东方巨响:中国“两弹一星”实录》)
材料三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两弹一星”的成功对中国的发展带来了什么影响?
打破大国核垄断,增强国防力量
鼓舞国人士气,振奋民族精神
培养科技人才,促进科技发展
推动经济建设,提高国际地位
(注:图片来源于纪录片《东方巨响:中国“两弹一星”实录》)
大气层核试验23次
(美国:215次;苏联:219次;法国50次)
80年代,中国停止大气层核试验,转为地下核试验
先后共进行地下核试验23次
中国宣布从1996年7月30日起暂停核试验
注重安全防护,未对外场生活居民造成放射性危害
“核”力,也是合力
东方巨响,离不开举国齐心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大力协作、勇于攀登
一穷二白的年代
是他们挺起了民族的脊梁
祖国,终将选择那些忠诚于祖国的人
祖国,永远铭记那些奉献于祖国的人
第二篇:中国航天,筑梦天宫
——致敬中国航天人
 1970年4月24日,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一次发射成功。
1970年4月24日晚,一个正式开启了中国航天时代的夜晚
21时35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口令下达;
21时48分,测控中心正式确认,星箭分离,卫星已成功入轨;
21时50分,国家广播事业局报告,收到“东方红”乐曲,声音洪亮。
“581任务”:开启了人造卫星的预研工作。
“651”计划:正式拉开了研制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序幕。
12字方针“上得去、抓得住、
听得见、
看得见”
“651”会议
42天
几百名专家
15万字
27个专题
戚发轫
沈振金
韦德森
张福田
彭成荣
尹昌隆
朱福荣
孔祥才
王壮
杨长庚
王大礼
张荣远
刘泽光
郑忠琪
林殷定
鲁力
王一方
洪玉林
(排名不分先后)
“航天十八勇士”
追梦的脚步,永不停歇
1999年11月:无人飞船“神舟一号”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
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
2005年10月:“神舟六号”搭载费俊龙、聂海胜两名航天员升空。
2008年9月:“神舟七号”搭载翟志刚、景海鹏和刘伯明三名航天员升空,翟志刚出舱漫步。
2011年:“神舟八号”无人飞船,并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
2012年6月:景海鹏、刘洋、刘旺搭乘“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升空,与“天宫一号”太空牵手,首次实现载人空间交会对接。
2013年:“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女航天员王亚平担任了太空授课主讲
……
从无人到载人,从一人到多人,从太空行走到交会对接……
中国航天人奋斗不止,中国航天在宇宙留下一个又一个脚印。
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会感觉到他注视地球的目光。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华飞天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坚韧执着,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而这也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感动中国2003年度人物杨利伟颁奖词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嫦娥奔月的浪漫
敦煌飞天的夙愿
这场梦追逐千年
期盼早日揽月九天
多少年辗转与求索
化作巨龙腾飞的烈焰
多少人苦苦攀登
汇成出征太空的起点
星河浩瀚
我们一直在路上
第三篇:天下“粮”心,中国劲“草”
——致敬“耕耘”者
材料一
还有周恩来同志,在庐山会议(1959年)期间,他心里一直很沉重,他知道眼下全国性的粮荒正在可怕地蔓延,广西、安徽、河南、云南、甘肃等省区已经流行浮肿病,个别地方甚至饿死了人,更令他焦灼的是,全国大城市也缺粮严重。
——楚汉:《中国1959-1961三年自然灾害长篇纪实》,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03,第33页。
材料二
据有关统计资料的结果表明:在1956年到1957年间,全国平均千人死亡率是11.1‰,可是,到了1959年便上升到14.6%‰,而1960年则高达25.4‰的高峰。这个数字,比建国以来的任何一年都要高出许多。
——楚汉:《中国1959-1961三年自然灾害长篇纪实》,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03,第55页。
粮食危机、人口危机……
袁隆平及其团队的科研旅程
时间 成果
1960年 发现天然杂交稻株,开始进行育种研究。
1964年 袁隆平在试验稻田中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经人工授粉,结出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种子。
1966年 袁隆平发表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1968年 珍贵的700多株不育材料秧苗全部被拔除毁坏。
1973年 10月,袁隆平在苏州召开的水稻科研会议上发表了《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已经配套。
1975年 袁隆平攻克了“制种关”,摸索总结制种技术成功。
…… ……
2020年 6月,袁隆平团队在青海柴达木盆地试种的高寒耐盐碱水稻(又称海水稻)在盐碱地里长出了水稻。
…… ……
杂交水稻自1976年大面积推广以来,累计推广面积5.3333亿公顷,累计增产稻谷6000亿千克以上,为中国和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被世界粮食组织列为解决世界粮食安全的首选技术。截至2012年,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种植杂交水稻面积达520万公顷,增产效益十分明显,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欧阳慧霖 ,章萍:《中国杂交水稻推广历程及现状研究》,《粮食经济》,2018年第6期,第32页。
毕生梦想,让更多人远离饥饿
我还有两个梦,
一个是禾下乘凉梦,
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我的心愿是发展杂交水稻,
造福世界人民。
——袁隆平
疟疾,俗称“打摆子”,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这种疾病最明显的症状就是周期性的全身发热、发冷、多汗,若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则会引发贫血、脾肿大、脑水肿、脏器衰竭等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发病时,患者时而高烧不止,燥热难忍;时而如坠冰窟,全身颤抖。
由国家科委与总后勤部牵头,组成 “疟疾防治研究领导小组”,1967年5月23日在北京召开 “全国疟疾防治研究协作会议”。作为一个秘密的军事科研任务,“523”,成了当时研究防治疟疾新药项目的代号。1969年,屠呦呦以中国中医研究院科研组组长的身份加入523项目。
523项目持续了13年,聚集了全国60多个科研单位,参加项目的常规工作人员有五六百人,加上中途轮换的,参与者总计有两三千人之多。
——百度百科
190多次失败
祖国需要我,我便义无反顾
屠呦呦发表获奖感言
青蒿素是中医药献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愿用一技之长报效祖国,祖国需要,我便义无反顾。
——屠呦呦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屠呦呦颁奖词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袁隆平颁奖词
毕生梦想消除饥饿
杂交水稻
天下“粮”心
小小青蒿
中国劲“草”
致敬耕耘者
一技之长
无私奉献
造福无国界
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中医医院、中医团队参与救治,中医医疗队整建制接管定点医院若干重症病区和方舱医院,其他方舱医院派驻中医专家。
中医药参与救治确诊病例的占比达到92%。湖北省确诊病例中医药使用率和总有效率超过90%。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2020年6月7日。
传统文化发挥优势
第四篇:传承发展,文化铸梦
——致敬文艺工作者
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国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这一方针由毛泽东提出,经中共中央确定的关于科学和文化工作的重要方针。
时代写实,初显成就
交流融合,繁荣发展
“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
——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樊锦诗颁奖词
我心归处是敦煌
“希望年轻一代的敦煌研究院的同事们能继续秉承‘莫高精神’,用心珍惜这份事业,保护好、研究好、弘扬好祖国的文化瑰宝”。
——樊锦诗
获奖理由:“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土是我走向世界的重要原因”。
——莫言
莫言创作生涯已达31年,迄今共发表了80余篇短篇小说,30部中篇小说,11部长篇小说,9部影视剧文学剧本,2部话剧作品。
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于国,工匠是重器
于家,工匠是栋梁
于人,工匠是楷模
工匠,是职业,也是态度
致敬匠心
书写匠人精神
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心怀梦想
脚踏实地
做自己的追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