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单元检测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单元检测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62.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20 10:57: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单元检测卷
检测范围:第一单元 满分:100分
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将“589年”和“杨坚"这两个历史要素结合在一起,我们可以得到准确的历史信息是( )
A.隋朝的建立 B.开通大运河
C.开创科举制 D.隋朝的统一
2.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冲破我国东西水系自然地理的限制,解决了开辟水源和改造地形等难题;其卓越运能的实现,展示了我国土地测量和水利水运等科技成就和创新能力。这体现了( )
A.江南地区的开发 B.运输工具的改进
C.劳动人民的智慧 D.计算能力的提高
3.唐太宗多次引用古语:“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在位期间,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保证农民的土地和时间,促进了社会发展。唐太宗的执政措施体现了( )
A.道家的“自然无为” B.儒家的“仁政德治”
C.墨家的“兼爱”“非攻” D.法家的“以法治国”
4.这位皇帝弘扬“贞观”引“开元”,为盛世局面的开创作出重要贡献,以下史实与这位皇帝有关的是( )
A.虚心纳谏,重用魏征 B.发展科举,创立武举
C.发展经济,开凿运河 D.重用汉臣,迁都洛阳
5.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科举制改变了社会阶层结构
C.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D.实现了王公贵族与百姓平等
6.唐玄宗非常注重对官吏的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官吏立即罢免。有一年他亲自主持对县令的考试,结果有45个县令因不合格而被撤职。这一事件表明唐玄宗( )
A.重视贤能,选拔人才 B.考核官吏,整顿吏治
C.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D.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7.筒车用竹木制成立轮,轮的四周斜装若干小筒。筒车安置在水边,立轮随水流转动,小筒不断把水舀起,倒入田间。这说明筒车是( )
A.农业耕作工具 B.便捷的交通工具
C.农业灌溉工具 D.实用的生活用具
8.历史图片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面《唐朝长安城平面图》可以用来研究( )
A.江南地区开发过程 B.唐朝手工业的发展
C.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D.唐朝城市布局特点
9.唐朝诗人王建在《凉州行》中写道:“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诗歌反映了当时唐朝( )
A.民族之间的交融 B.商业贸易的繁荣
C.对外交往的频繁 D.农业技术的发达
10.我们通过研究唐代的诗人和诗篇发现,杜甫恋君爱民、关怀社会;李白痴想神仙、洒脱不羁;王维淡漠世情、静观自适。这体现出唐诗( )
A.不关注现实社会 B.成为君主的统治工具
C.风格呈现多元化 D.具有极强的教化作用
11.“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唐代的两位高僧不忘初心,在历史上各自留下了一段属于自己的故事。二人“东渡”和“西行”的共同作用是( )
A.扩大了唐朝疆域 B.开通了丝绸之路
C.加强了边疆管理 D.促进了中外交流
12.唐诗中有大量关于歌舞、球类、龙舟、武艺、踏青、爬山等活动的描写,并有大量描写女性活动的作品。王维有诗云:“蹴鞠(指足球)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这说明唐代( )
A.社会生活充满活力 B.女性社会地位提高
C.诗歌出现繁荣局面 D.统治者推崇力量美
13.观察下图,唐朝自755年后人口急剧下降的原因是( )
A.爆发安史之乱 B.发生严重灾荒
C.社会矛盾尖锐 D.皇帝荒废朝政
14.据史书记载,五代中原时期的开国君主和同时期南方政权的开国君主有很多人曾经担任节度使。如后梁的建立者是宣武节度使,后晋的建立者是河东节度使。由此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
A.该局面是藩镇割据的延续 B.政权已经完成统一
C.南方的各个政权完成统一 D.中原地区的王朝十分安定
15.唐朝历经了280多年,由许多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绘就其历史景象。下列与唐朝有关的史实和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A.唐太宗时期出现“贞观之治”——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B.唐玄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促进唐和吐蕃的交往交融
C.安史旧将和节度使权势加大——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D.黄巢起义攻入长安建立政权——唐朝宣告灭亡
二、阅读理解(55分)
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为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率蜀地人民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都江堰。在途经灌县的岷江修鱼嘴,分为内、外江,调节两江水量,枯水季节将水调入内江,以利灌溉;涨水季节将水调往外江,保证灌县县城的安全
——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李冰主持建造都江堰的目的,并概括其作用。(4 分)
材料二: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是在当已有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开凿的。它利用黄河地形趋势,贯道不同水系之间的水陆交通,成为连接富庶经济地区与国都的纽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运河开凿的特点。(2分)
材料三: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3)材料三为什么说“此河”的开通使隋炀帝“共禹论功不较多” 开通“此河”的目的何在 (4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都江堰、大运河修建理念的共同点。(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
材料一:开元初年,唐玄宗命人烧毁宫内一批珠玉锦绣,表示不再用奢华物品……当时唐玄宗是个励精图治的皇帝,能够任用贤能,进行了一些改革。如他任用的宰相姚崇、宋璟等人,都是有名的忠臣……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
材料二:唐玄宗后期,“口有蜜、腹有剑”的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达19年之久。继他上台的杨贵妃之兄杨国忠,更是一个“不顾天下成败”,只顾徇私误国之人。奸臣
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不仅如此,唐玄宗时期中央与地方力量失衡,具体表现为边镇十节拥兵49万,而中央禁军不过12万人。
材料三:《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
(1)根据材料一回答,唐玄宗时期出现的治世局面是什么 归纳这一治世局面出现的原因。(3分)
(2)在材料二描述的因素影响下,唐王朝爆发了什么事件 归纳这一事件爆发的背景。(4分)
(3)根据材料三,说说这次事变带来的影响。(2分)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唐玄宗的评价。(4分)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唐代中国,是世界文化的重心,是世界历史演进的总动脉。融合域外文化的唐文化成了世界性文化,深为当时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他们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唐文化传播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
——摘编自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1)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材料一中“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和“把唐文化传播四方”的史实各一例。(4分)
材料二:唐代女、形成众多支线。唐太宗时,丝丝绸之路的主线西移,而且形成众多支线。唐太宗时,
绸之路向西南延伸,从长安出发可经西藏再到印度。上丝绸之路也有新发展。大运河的开通连接了南北地区,运河沿岸的扬州面对出海口,连接陆上丝绸之路,通南北往来,成为国际交往的门户。从广州出发到波湾、红海等地的航线已经开通。
——摘编自袁行需《中华文明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代丝绸之路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丝绸之路发展的原因。(6 分)
(3)综合以上探究和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并谈谈你的认识。(4分)
19.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至今令人神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表中②处的经济发展状态,并分析出现这一态势的主要原因。(4分)
材料二:夏四月丁酉,御顺天门,军吏执颉利以献捷。自是西北诸蕃咸请上尊号为“天可汗”,于是降玺书册命其君长,则兼称之。——《旧唐书》
(2)根据材料二,说说被称为“天可汗”的是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被称为“天可汗”的原因。(4分)
材料三:隋唐时重新建立起大一统的帝国并且使之更为完善,接下来100年间的和平与繁荣使唐朝国力大大超过了汉朝,同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这一进展反过来又推动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3)根据材料三,举例说明唐朝在制度和文化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这些进展对唐朝的发展有何影响 (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国家实现兴盛所需要具备的两个要素。(4分)
参考答案
1.D 2.C 3.B 4.B 5.C 6.B 7.C 8.D 9.A 10.C 11.D 12.A 13.A 14.A 15.C
16.答:(1)目的:根治岷江的水患,发展川西的农业。作用:有利于灌溉与防洪。
(2)特点:利用天然河道和已有的古运河;贯通了南北水系;连接富庶经济地区与国都。
(3)原因: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4)共同点:利用自然条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7.答:(1)局面:“开元盛世”。原因:唐玄宗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2)事件:安史之乱。背景: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3)影响:唐王朝由盛转衰,由此走向衰落。
(4)评价:唐玄宗统治前期励精图治,缔造了唐王朝的盛世,国力强盛;唐玄宗统治后期由于追求享乐、任人唯亲,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唐王朝从此由盛转衰
18.答:(1)“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玄奘西行;“把唐文化传播四方”:鉴真东渡。
(2)表现:陆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增加;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连接起来;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延伸至非洲沿岸。
原因:经济繁荣;国家统一稳定;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大运河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3)特点:海陆交通并举;范围广;具有双向性。认识:开放的政策促进中外频繁交往;中外交流推动社会的发展。
19.答:(1)状态:经济繁荣发展,处于高峰状态。原因:唐朝前期,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统治者重视发展生产,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2)“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原因: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深得西北各族的拥护与爱戴。
(3)制度:发展和完善科举制、三省六部制;文化:唐诗繁荣。影响:推动了唐朝的全面发展,使唐朝出现兴盛局面。
(4)要素: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制度创新;实行开明、包容的民族政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