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练习】部编版初一历史下册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培优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同步练习】部编版初一历史下册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培优训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17 15:55: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培优第一阶——基础过关练
一、单选题
1.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
A.隋炀帝的暴政 B.农民起义推翻 C.玄武门之变 D.出现五代十国
2.下列关于唐朝的建立时间、都城和建立者的表述,正确的一组是( )
A.581年、长安、李渊 B.589年、长安、杨坚
C.618年、长安、李渊 D.618年、长安、杨坚
3.“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两个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有( )
①任用贤臣、善于纳谏 ②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
③提倡节俭 ④减轻赋税,发展农业生产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4.历史上称唐太宗统治时期为( )
A.文景之治 B.开皇之治 C.贞观之治 D.洪武之治
5.下列唐朝皇帝中,继承皇位的先后顺序是( )
①唐太宗 ②武则天 ③唐高宗 ④唐玄宗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④②③ D.②③①④
6.郭沫若称赞其统治时期是“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注意减轻人民负担,重视发展生产,继续推进唐朝的社会发展。这里描述的是哪位统治者在位时期的景象( )
A.唐玄宗 B.唐太宗 C.唐中宗 D.武则天
7.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下列符合其治国理念的是( )
A.轻徭薄赋,发展农业 B.虚心纳谏,从谏如流
C.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D.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二、材料分析题
8.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 他是唐朝具有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的皇帝,他认为“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 毛泽东评价唐朝一位皇帝:“她的确是个治国天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他为自己立了一块无字碑,千秋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材料三 他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
(1)材料一中描述的皇帝是谁?他把哪位你大臣喻为可知得失的“镜子”?他的统治称为什么?
(2)材料二中毛泽东评价的这位皇帝是谁?她在科举考试中创立什么制度?
(3)材料三描述的皇帝是谁?他统治的鼎盛时期称为什么?
培优第二阶——拓展培优练
一、单选题
1.被郭沫若评价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芳流剑阁光被利州”的帝王是( )
A.唐太宗 B.唐高宗 C.唐玄宗 D.武则天
2.《贞观政要》中载:“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言念于此,不觉惕焉震惧!”这说明唐太宗( )
A.吸取前朝灭亡教训 B.重视农业的发展C.大力发展科举制度D.完成了全国统一
3.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基于这样的认识,唐太宗采取的治国措施是( )
A.完善科举制 B.任用贤才 C.减轻赋役 D.虚心纳谏
4.下图材料共同说明了唐朝( )
唐太宗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武则天指出,建国之本,必在务农。
A.出现盛世的原因 B.农业的发展 C.衰落的过程 D.割据的结果
5.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看古之帝王,有兴有衰,犹朝之有暮,皆为蔽其耳目,不知时政得失,忠正者不言,邪谄者日进,既不见过,所以至于灭亡。”为此,“太宗”( )
A.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B.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C.中央集权,强化专制 D.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6.律令格式,是中国隋唐时期法律的基本表现形式。唐朝很多皇帝明白自己的诏敕与正式法律有所不同,多次强调“律令格式,为政之本”。这表明唐朝( )
A.最早正式颁布法律 B.君主专制遭到削弱
C.社会治理得到规范 D.建立完善法制社会
7.目前面对新冠疫情的再次肆虐,我们国家仍然坚持动态清零的政策,是我们国家一直秉持“人民至上,人民生命至上,为人民负责和社会安定”的理念和做法。下列哪位帝王也强调“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明确了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 )
A.隋炀帝 B.唐太宗 C.宋太祖 D.明太祖
二、材料分析题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沁园春·雪》
回答:
(1)诗词中“秦皇”的首要历史功绩是什么?“汉武”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经济上面采取的措施有哪些?“唐宗”开创的政治局面是什么?
(2)诗词中人物的共同点是什么?
培优第三阶——中考沙场点兵
一、单选题
1.(2022·山东滨州·统考中考真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以下材料体现的共同思想是( )
·以百姓心为心——《道德经》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吴兢《贞观政要》卷1《君道》
A.以民为本 B.崇德尚贤 C.天人合一 D.兼爱非攻
2.(2022·贵州毕节·统考中考真题)杜佑《通典》记载:“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辄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二钱。”此社会状况的出现得益于(  )
A.唐太宗的励精图治 B.武则天的承前启后
C.唐玄宗的开元盛世 D.宋太祖的重文轻武
3.(2022·四川雅安·统考中考真题)“主纳忠谏,臣进直言,蔚然成风”,是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一个重要原因。当时敢于直言的著名大臣是( )
A.房玄龄 B.杜如晦 C.魏征 D.宋璟
4.(2021·江苏镇江·统考中考真题)据史料记载,唐太宗晚年拒绝纳谏,武则天耗费巨大财力建造佛教器物,唐玄宗在位后期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我们从中获得的历史认识,正确的是( )
A.三位帝王成就了“贞观之治” B.他们“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C.封建帝王有明显的历史局限 D.武则天时朝政迅速走向腐败
5.(2022·山东聊城·统考中考真题)古代民本思想是人本思想在政治伦理上的集中体现。下列语句最能体现民本思想的是( )
A.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B.法与时变,礼与俗化
C.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6.(2022·新疆·统考中考真题)唐朝前期,先后出现了被誉为“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升平时期。这一时期
A.开通了大运河 B.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C.开创了科举制 D.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7.(2017·广东广州·中考真题)“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诗歌主要描述了开元盛世时期( )
A.政治清明 B.科举兴盛 C.民族融合 D.经济繁荣
二、材料分析题
8.(2022·湖南娄底·统考中考真题)鉴于往事,资于治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直到秦朝,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也已经不是封建性的诸侯列国并存,而是紧密隶属于中央的行政区划了。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指出秦朝在其所辖地方实行的行政管理制度。结合所学,指出实行这种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材料二 汉武帝开创了大一统局面,为使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思想真正贯彻落实,兴办太学,因为这是关乎国家教化和招贤纳才的大事。太学肩负着培养新型政治人才的责任。前124年,置弟子员五十人,从而建立起了我国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太学。
——摘编自任晓峰《略论西汉太学》
(2)指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根据材料,概括汉武帝设置太学的目的。
材料三 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知黎庶,亦能覆舟。”
唐太宗常说:“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
太宗问魏征:“何谓明君暗君?”征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
(3)根据材料,概括唐太宗的主要理念。任举一例说明他是如何践行这些理念的。
(4)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古代治国理政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
答案与解析
培优第一阶——基础过关练
一、选择题
1.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
A.隋炀帝的暴政 B.农民起义推翻 C.玄武门之变 D.出现五代十国
【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纵情享乐,奢侈无度,最终导致隋朝灭亡,因此A正确;隋朝并未是被农民起义推翻,B排除;宣武门之变是唐朝夺权的斗争,C排除;五代十国是在唐朝灭亡之后,D排除。故选A。
2.下列关于唐朝的建立时间、都城和建立者的表述,正确的一组是( )
A.581年、长安、李渊 B.589年、长安、杨坚
C.618年、长安、李渊 D.618年、长安、杨坚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故选C;581年隋朝建立,故排除A;589年,隋文帝杨坚灭陈,隋朝完成统一,故排除BD。
3.“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两个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有( )
①任用贤臣、善于纳谏 ②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
③提倡节俭 ④减轻赋税,发展农业生产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C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两个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包括: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汉朝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唐朝吸取隋亡的教训;提倡节俭;减轻赋税,发展农业生产等。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善于纳谏的是唐太宗李世民,不属于“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两个盛世共同出现的原因,①错误,AB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4.历史上称唐太宗统治时期为( )
A.文景之治 B.开皇之治 C.贞观之治 D.洪武之治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唐代,唐太宗励精图治,开创了贞观之治,故C符合题意;文景之治在汉代,开皇之治在隋朝,洪武之治是明代,故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5.下列唐朝皇帝中,继承皇位的先后顺序是( )
①唐太宗 ②武则天 ③唐高宗 ④唐玄宗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④②③ D.②③①④
【答案】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皇帝中,继承皇位的先后顺序是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故①③②④正确。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ACD错误。
6.郭沫若称赞其统治时期是“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注意减轻人民负担,重视发展生产,继续推进唐朝的社会发展。这里描述的是哪位统治者在位时期的景象( )
A.唐玄宗 B.唐太宗 C.唐中宗 D.武则天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郭沫若所称赞的“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故选D;唐玄宗时期出现了开元盛世,排除A;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排除B;唐中宗与“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无关,排除C。故选D。
7.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下列符合其治国理念的是( )
A.轻徭薄赋,发展农业 B.虚心纳谏,从谏如流
C.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D.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答案】A
【详解】材料中思想是民本的思想。唐太宗在位时期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这一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封建帝王。A符合题意;B属于纳谏方面的措施,排除;C属于用人方面措施,排除;D是刑罚方面措施,排除。故选A。
二、材料分析题
8.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 他是唐朝具有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的皇帝,他认为“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 毛泽东评价唐朝一位皇帝:“她的确是个治国天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他为自己立了一块无字碑,千秋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材料三 他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
(1)材料一中描述的皇帝是谁?他把哪位你大臣喻为可知得失的“镜子”?他的统治称为什么?
(2)材料二中毛泽东评价的这位皇帝是谁?她在科举考试中创立什么制度?
(3)材料三描述的皇帝是谁?他统治的鼎盛时期称为什么?
【答案】(1)唐太宗李世民;魏征;贞观之治。
(2)武则天;殿试制度。
(3)玄宗;开元盛世。
【详解】(1)第一小问皇帝是谁,根据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知这句话是唐太宗所说,他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作舟和水的关系,因此这位皇帝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二小问“镜子”,是指唐太宗在位时期,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魏征死后,唐太宗痛惜失去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故“镜子”是指魏征;第三小问统治局面,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2)第一小问皇帝是谁,根据材料二“她”、“她为自己立了一块无字碑,千秋功过自有后人评说”,可得出这位“她”是指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第二小问科举制中创立的制度,武则天在位时期,大力发展科举考试,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故武则天在科举考试中创立的制度是殿试制度。
(3)第一小问皇帝是谁,根据材料三“唐朝进入全盛”,可得出这位皇帝是指唐玄宗;第二小问鼎盛时期称什么,唐玄宗在位时期,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培优第二阶——拓展培优练
一、单选题
1.被郭沫若评价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芳流剑阁光被利州”的帝王是( )
A.唐太宗 B.唐高宗 C.唐玄宗 D.武则天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芳流剑阁光被利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当政时期,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得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D项正确;唐太宗的年号为“贞观”,他统治期间,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排除A项;唐高宗开创永徽之治,排除B项;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排除C项。故选D项。
2.《贞观政要》中载:“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言念于此,不觉惕焉震惧!”这说明唐太宗( )
A.吸取前朝灭亡教训 B.重视农业的发展C.大力发展科举制度D.完成了全国统一
【答案】A
【详解】据题干“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 言念于此,不觉惕焉震惧!”可知,这说明唐太宗吸取前朝灭亡教训,秦朝、隋朝完成统一,国力强盛,但由于统治者的暴政,导致秦朝和隋朝速亡,A项正确;重视农业的发展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项;大力发展科举制度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唐太宗认为秦始皇、隋炀帝“一朝而败"的原因是穷奢极欲,酷虐残暴。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采取的措施包括: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完善制度、革新措施、减轻百姓的赋税和徭役负担、重视法治、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重视对外交流等举措,避免了“一朝而败",这与完成了全国统一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3.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基于这样的认识,唐太宗采取的治国措施是( )
A.完善科举制 B.任用贤才 C.减轻赋役 D.虚心纳谏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说明了唐太宗十分看重人民的作用,不损害百姓利益,不盘剥百姓,在治国措施中,注意减轻人民的负担,C项正确;完善科举制、任用贤才、虚心纳谏与不损害百姓利益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
4.下图材料共同说明了唐朝( )
唐太宗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武则天指出,建国之本,必在务农。
A.出现盛世的原因 B.农业的发展 C.衰落的过程 D.割据的结果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使他统治时期,唐朝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武则天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使她统治时期,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国力不断增强;因此,题干材料说明了唐朝兴盛的原因,A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农业的发展状况,排除B项;题干材料说明了唐朝兴盛的原因,不是衰落的过程,排除C项;题干材料说明了唐朝兴盛的原因,不是割据的结果,排除D项。故选A项。
5.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看古之帝王,有兴有衰,犹朝之有暮,皆为蔽其耳目,不知时政得失,忠正者不言,邪谄者日进,既不见过,所以至于灭亡。”为此,“太宗”( )
A.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B.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C.中央集权,强化专制 D.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题干材料的意思是纵观古代的帝王,有的兴起,有的衰亡,好像有了早就必有夜晚一样。这都是由于耳目受到蒙蔽,不了解当时政治的得失。忠诚正直的人不直言劝谏,邪恶的人却一天天得势,君主看不到自己的过失,所以导致灭亡。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针对这种情况,虚心纳谏。从善如流,D项正确;ABC项内容没有体现材料反映的“忠诚正直的人不直言劝谏,邪恶的人却一天天得势,君主看不到自己的过失,所以导致灭亡”,排除ABC项。故选D项。
6.律令格式,是中国隋唐时期法律的基本表现形式。唐朝很多皇帝明白自己的诏敕与正式法律有所不同,多次强调“律令格式,为政之本”。这表明唐朝( )
A.最早正式颁布法律 B.君主专制遭到削弱
C.社会治理得到规范 D.建立完善法制社会
【答案】C
【详解】根据“律令格式,为政之本”可得出唐朝强调社会治理的重要必一,因此统治者重视律令格式,说明社会治理得到规范,C项正确;最早错误,排除A项;材料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B项;完善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7.目前面对新冠疫情的再次肆虐,我们国家仍然坚持动态清零的政策,是我们国家一直秉持“人民至上,人民生命至上,为人民负责和社会安定”的理念和做法。下列哪位帝王也强调“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明确了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 )
A.隋炀帝 B.唐太宗 C.宋太祖 D.明太祖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认识到隋朝暴虐而亡的历史教训 ,主张以民为本,实行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B项正确;隋炀帝是一位暴君,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宋太祖的治国思想,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明太祖的治国思想,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二、材料分析题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沁园春·雪》
回答:
诗词中“秦皇”的首要历史功绩是什么?“汉武”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经济上面采取的措施有哪些?“唐宗”开创的政治局面是什么?
(2)诗词中人物的共同点是什么?
【答案】(1)灭六国,统一中国;政治: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经济: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专营”;“贞观之治”;统一蒙古各部;(2)都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都推动本民族事业的进步
【详解】(1)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首要功绩是灭六国,统一中国;结合所学汉代的史可知“汉武”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有,政治: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经济: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专营”;结合所学唐朝的史实可知,唐太宗开创的政治局面是“贞观之治”;
根据《沁园春·雪》诗词内容可知,诗词中人物都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都推动本民族事业的进步。
培优第三阶——中考沙场点兵
一、单选题
1.(2022·山东滨州·统考中考真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以下材料体现的共同思想是( )
·以百姓心为心——《道德经》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吴兢《贞观政要》卷1《君道》
A.以民为本 B.崇德尚贤 C.天人合一 D.兼爱非攻
【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百姓心为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民为贵,社稷次之”“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都体现了农民的重要性,A项正确;崇德尚贤、天人合一、兼爱非攻题干都未体现,排除BCD项。故选A项。
2.(2022·贵州毕节·统考中考真题)杜佑《通典》记载:“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辄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二钱。”此社会状况的出现得益于(  )
A.唐太宗的励精图治 B.武则天的承前启后
C.唐玄宗的开元盛世 D.宋太祖的重文轻武
【答案】A
【详解】分析材料可知,反映了唐朝粮食丰收,社会安定的社会状况。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唐太宗统治时期,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A项正确;“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与武则天、唐玄宗和宋太祖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3.(2022·四川雅安·统考中考真题)“主纳忠谏,臣进直言,蔚然成风”,是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一个重要原因。当时敢于直言的著名大臣是( )
A.房玄龄 B.杜如晦 C.魏征 D.宋璟
【答案】C
【详解】据材料“主纳忠谏,臣进直言,蔚然成风”并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虚心纳谏,魏征被唐太宗称之为“镜子”,是当时敢于直言的著名大臣,C项正确;房玄龄为李世民出谋划策,是李世民得力的谋士之一,排除A项;杜如晦为隋唐时期李世民帐下重要参谋,排除B项;宋璟一生为振兴大唐励精图治,与姚崇同心协力,辅佐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与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并称唐朝四大贤相,排除D项。故选C项。
4.(2021·江苏镇江·统考中考真题)据史料记载,唐太宗晚年拒绝纳谏,武则天耗费巨大财力建造佛教器物,唐玄宗在位后期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我们从中获得的历史认识,正确的是( )
A.三位帝王成就了“贞观之治” B.他们“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C.封建帝王有明显的历史局限 D.武则天时朝政迅速走向腐败
【答案】C
【详解】唐太宗重用贤才,虚心纳谏,但在晚年却拒绝纳谏。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武则天却耗费巨大财力建造佛教器物。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统治后期却怠慢朝政、宠信奸臣,导致安史之乱爆发。从唐朝三位封建帝王身上,我们获得的历史认识是封建帝王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故C符合题意;唐太宗成就了“贞观之治”,排除A;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排除B;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排除D。故选C。
5.(2022·山东聊城·统考中考真题)古代民本思想是人本思想在政治伦理上的集中体现。下列语句最能体现民本思想的是( )
A.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B.法与时变,礼与俗化
C.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答案】A
【详解】“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指只有以百姓为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了,国家就安宁了,体现了以民为本思想,A项正确;法与时变,礼与俗化体现了法治与礼,排除B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体现的是忧患意识,排除C项;事在四方,要在中央体现的是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A项。
6.(2022·新疆·统考中考真题)唐朝前期,先后出现了被誉为“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升平时期。这一时期
A.开通了大运河 B.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C.开创了科举制 D.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唐朝前期,先后出现了被誉为“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升平时期,这一时期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促进了政治的稳定,B项正确;隋朝开通了大运河 、 开创了科举制,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7.(2017·广东广州·中考真题)“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诗歌主要描述了开元盛世时期( )
A.政治清明 B.科举兴盛 C.民族融合 D.经济繁荣
【答案】D
【详解】题文诗句里的“小邑犹藏万家室”是解题的关键,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小邑犹藏万家室”主要描述了开元盛世时期的经济繁荣局面。故选D。
二、材料分析题
8.(2022·湖南娄底·统考中考真题)鉴于往事,资于治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直到秦朝,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也已经不是封建性的诸侯列国并存,而是紧密隶属于中央的行政区划了。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指出秦朝在其所辖地方实行的行政管理制度。结合所学,指出实行这种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材料二 汉武帝开创了大一统局面,为使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思想真正贯彻落实,兴办太学,因为这是关乎国家教化和招贤纳才的大事。太学肩负着培养新型政治人才的责任。前124年,置弟子员五十人,从而建立起了我国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太学。
——摘编自任晓峰《略论西汉太学》
(2)指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根据材料,概括汉武帝设置太学的目的。
材料三 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知黎庶,亦能覆舟。”
唐太宗常说:“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
太宗问魏征:“何谓明君暗君?”征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
(3)根据材料,概括唐太宗的主要理念。任举一例说明他是如何践行这些理念的。
(4)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古代治国理政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
【答案】(1)郡县制;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孔子;贯彻落实“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
(3)以民为本;重视人才;善于纳谏。以善于纳谏为例: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魏征死后,唐太宗痛惜失去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
(4)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国家建设需要人才;我们不仅要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更有重用人才等。(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六国后,在地方上,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根据材料二“ 汉武帝开创了大一统局面,为使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思想真正贯彻落实,兴办太学,因为这是关乎国家教化和招贤纳才的大事。”可知,为了贯彻落实“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汉武帝兴办太学。
(3)根据材料三中“ 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知黎庶,亦能覆舟。’”可知,唐太宗主张以民为本;根据材料三中“唐太宗常说:‘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可知,唐太宗重视人才;根据材料三中“太宗问魏征:‘何谓明君暗君?’征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可知,唐太宗善于纳谏。以善于纳谏为例: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魏征死后,唐太宗痛惜失去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
(4)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国家建设需要人才;我们不仅要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更有重用人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