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练习】部编版初一历史下册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培优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同步练习】部编版初一历史下册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培优训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17 16:00: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培优第一阶——基础过关练
一、单选题
1.玄宗在位三十年后,改元天宝。经过开元时代的长期升平,玄宗开始纵情声色,无心政事,李林甫、杨国忠把持朝政,唐朝开始由盛而衰。唐朝国势由巅峰滑落的转折点是( )
A.安史之乱 B.黄巢起义 C.八王之乱 D.靖康之难
2.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 )
A.唐末农民战争 B.藩镇割据 C.宦官专权 D.政权更迭
3.安史之乱的时间是
A.755—765年 B.755—763年 C.763—773年 D.781—789年
4.公元755年,掀起反唐叛乱的是( )
A.安禄山、史思明 B.安禄山、史朝义
C.安庆绪、史朝义 D.安庆绪、史思明
5.安史之乱产生的影响是( )
A.加强了唐朝中央集权制 B.使唐朝达到了鼎盛时期
C.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D.标志着唐王朝至此灭亡
6.唐朝末年农民起义的领导者是谁( )
A.吴道子 B.阎立本 C.黄巢 D.颜真卿
7.五代十国中,五代相继统治的地区是( )
A.东北地区 B.江南地区 C.黄河流域 D.长江流域
二、材料分析题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玄宗宠幸杨贵妃,重用宦官高力士,又把朝政交给口蜜腹剑的李林甫,还提拔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担任宰相。这些人把持大权,营私舞弊,排斥贤能之人,致使朝政黑暗腐败。
——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
材料二: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杜甫《垂老别》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唐玄宗后期政治黑暗的表现。
(2)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导致材料二中惨状出现的是哪场战乱?这场战乱结果是什么?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结合所学和材料,谈谈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培优第二阶——拓展培优练
一、单选题
1.一位同学以我国历史上的盛世局面为主题整理课堂笔记,做了下面表格,表中①②③应依次填写( )
朝代 在位皇帝 盛世名称
① 文帝、景帝 文景之治
东汉 光武帝 ②
唐朝 ③ 开元盛世
A.东汉、光武中兴、唐太宗 B.西汉、光武中兴、唐高宗
C.东汉、王莽政权、唐玄宗 D.西汉、光武中兴、唐玄宗
2.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下表研究的主题是( )
历史时期 东周 西汉 东汉 西晋 唐朝
政治现象 诸侯争霸 七国之乱 州牧割据 八王之乱 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A.君主专制弊端丛生 B.地方建制的教训
C.分裂违背历史湖流 D.重文轻武的得失
3.如图为唐代长安城商业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为“市”以外的商业区域。与“安史之乱”前相比,“安史之乱”后的长安城内( )
A.市以外经营行业的种类大大增加 B.商业活动日趋突破坊市功能的界限
C.官府对交易场所的限制更加严格 D.官府设市数量增加,坊的数量减少
4.杜甫诗云: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通典·食货典》也载:天宝八年官仓存粮相当于国家4年的粮食收入。可见当时唐朝处于繁盛时期。这一案例表明,历史研究( )
A.无需依据文献记载 B.必须摒弃文学作品
C.完全凭借考古发掘 D.应该重视史料互证
5.有学者指出,安史之乱后涌现出更多的藩镇,这是帝国为化解安史危机,甚至还包括帝国前期痼疾而采取的一种相当理性的措施,在与藩镇的博弈之中,唐帝国通过不断学习与调整,重新树立起它对藩镇的权威与控制力。该学者意在说明( )
A.藩镇使中央权威受到挑战 B.藩镇割据延续了唐朝统治
C.藩镇解决了帝国前期危机 D.安史之乱后国家走向分裂
6.唐朝灭亡后,我国出现了政权割据、分裂战乱时期,历史上称为( )
A.春秋战国 B.三国两晋南北朝
C.五代十国 D.十六国
7.唐朝政局可用下图表示,图中“?”处应为( )
A.唐太宗统治前期 B.唐太宗统治后期C.唐玄宗统治前期D.武则天统治后期
二、材料分析题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玄宗曾对吏部选用的县令亲自加以复试,还专门颁布了《整饬吏治诏》,对地方官的政绩进行严格考核。他下诏在全国各地兴修水利工程,大兴屯田,发展学校教育,进行图书整理和编纂工作。针对时弊的改革,使唐王朝迎来了鼎盛时期。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简述唐玄宗整顿吏治的措施。
(2)你是否同意“针对时弊的改革,使唐王朝迎来了鼎盛时期”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培优第三阶——中考沙场点兵
一、单选题
1.(2022·贵州黔西·中考真题)诗史互证。下面唐朝诗人杜甫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两首诗歌,反映了唐朝社会的变化是( )
A.先南后北统一 B.经济重心南移 C.由开明到专制 D.由繁荣转衰落
2.(2022·甘肃金昌·统考中考真题)“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材料评述的是( )
A.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 B.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C.东汉的外戚宦官专权 D.唐中后期的藩镇割据
3.(2022·天津·统考中考真题)下图中东汉末年和盛唐以后的人口数都出现剧烈下降,主要原因是( )
A.频繁战乱 B.北人南迁 C.自然灾害 D.统治残酷
4.(2021·青海西宁·统考中考真题)下图是哪一历史时期形势图( )
A.春秋战国大变革时期 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C.五代十国(后周时期) D.金南宋西夏并立时期
5.(2021·湖南益阳·统考中考真题)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有人认为“开元之世,几家给人足,一杨贵妃足以败之。”这一说法( )
A.全面分析了安史之乱的原因
B.客观指出了杨贵妃的过失
C.真实反映了重大人物的影响
D.掩盖了唐衰亡的根本原因
6.(2021·青海·统考中考真题)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回顾中国古代历史,每当政治腐败,百姓生活困苦之时,往往会引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以下农民起义爆发的先后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
①黄巾起义 ②大泽乡起义 ③黄巢起义 ④李自成起义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②①③④ D.②④①③
7.(2020·四川德阳·统考中考真题)读如图,图中内容反映的中国古代王朝是( )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明朝
二、材料分析题
8.(2021·吉林通化·统考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材料二: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1)材料一中唐诗的作者是谁?诗中描写了什么事件后造成唐朝社会惨状?
(2)材料二中唐诗体现了我国古代史上哪种选官制度?是哪位皇帝时创立的?该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试卷第6页,共6页
答案与解析
培优第一阶——基础过关练
一、单选题
1.玄宗在位三十年后,改元天宝。经过开元时代的长期升平,玄宗开始纵情声色,无心政事,李林甫、杨国忠把持朝政,唐朝开始由盛而衰。唐朝国势由巅峰滑落的转折点是( )
A.安史之乱 B.黄巢起义 C.八王之乱 D.靖康之难
【答案】A
【详解】依据题干“玄宗”“由盛而衰”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活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故A正确;黄巢起义是唐朝末年发生的,此时唐朝已衰败,不是转折点,故B错误;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因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所引发,故C错误;靖康之难是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导致北宋灭亡的历史事件,故D错误。综上故选A。
2.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 )
A.唐末农民战争 B.藩镇割据 C.宦官专权 D.政权更迭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因此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藩镇割据,B项正确;唐末农民战争不是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A项错误;宦官专权与五代十国局面形成没有直接关系,C项错误;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因此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藩镇割据,而不是政权更迭,D项错误。
3.安史之乱的时间是( )
A.755—765年 B.755—763年 C.763—773年 D.781—789年
【答案】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最终于763年被平定。故此题选B。
4.公元755年,掀起反唐叛乱的是( )
A.安禄山、史思明 B.安禄山、史朝义
C.安庆绪、史朝义 D.安庆绪、史思明
【答案】A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反动叛乱,故被称为“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促使唐代开始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A项符合题意;由此可知B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A。
5.安史之乱产生的影响是( )
A.加强了唐朝中央集权制 B.使唐朝达到了鼎盛时期
C.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D.标志着唐王朝至此灭亡
【答案】C
【详解】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C项正确;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没有加强唐朝中央集权制,排除A项;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不是使唐朝达到鼎盛,排除B项;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没有使唐朝灭亡,排除D项。故选C项。
6.唐朝末年农民起义的领导者是谁( )
A.吴道子 B.阎立本 C.黄巢 D.颜真卿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末年,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于是爆发了黄巢起义,唐末的农民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C项正确;吴道子、阎立本是唐朝时期著名的画家,排除AB项;颜真卿是唐朝著名的书法家,排除D项。故选C项。
7.五代十国中,五代相继统治的地区是( )
A.东北地区 B.江南地区 C.黄河流域 D.长江流域
【答案】C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五代是唐朝灭亡后,北宋建立前,黄河流域定都开封的五个中原王朝,史学界认为它们是唐后宋前的正统王朝,C正确;综合上述分析可知ABD项不符,排除;故选择C。
二、材料分析题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玄宗宠幸杨贵妃,重用宦官高力士,又把朝政交给口蜜腹剑的李林甫,还提拔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担任宰相。这些人把持大权,营私舞弊,排斥贤能之人,致使朝政黑暗腐败。
——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
材料二: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杜甫《垂老别》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唐玄宗后期政治黑暗的表现。
(2)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导致材料二中惨状出现的是哪场战乱?这场战乱结果是什么?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结合所学和材料,谈谈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1)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廷日趋腐败。
(2)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逐渐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3)统治者要施行仁政;重视百姓的作用,爱护百姓;勤于政事;任用贤能。
【详解】(1)根据材料一“唐玄宗宠幸杨贵妃,重用宦官高力士,又把朝政交给口蜜腹剑的李林甫,还提拔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担任宰相”可得出唐玄宗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廷日趋腐败。
(2)根据材料二“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结合所学可知,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逐渐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3)综合上述材料,从唐朝的衰败中国我们认识到,统治者要施行仁政;重视百姓的作用,爱护百姓;勤于政事;任用贤能。
培优第二阶——拓展培优练
二、单选题
1.一位同学以我国历史上的盛世局面为主题整理课堂笔记,做了下面表格,表中①②③应依次填写( )
朝代 在位皇帝 盛世名称
① 文帝、景帝 文景之治
东汉 光武帝 ②
唐朝 ③ 开元盛世
A.东汉、光武中兴、唐太宗 B.西汉、光武中兴、唐高宗
C.东汉、王莽政权、唐玄宗 D.西汉、光武中兴、唐玄宗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期,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文帝、汉景帝励精图治,注重农业生产,提倡节俭,汉景帝统治后期,西汉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故①应填西汉;东汉光武帝在位时,面对国家经济残破的局面,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合并郡县,裁减冗员等,到光武帝统治后期,东汉出现“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故②应填光武中兴;唐玄宗在位前期,励精图治,重用贤能,造就了“开元盛世”的局面,使唐朝达到了鼎盛时期,故③应填唐玄宗。因此,表中①②③应依次填写西汉、光武中兴、唐玄宗,D项正确;经上述分析,表中①②③应依次填写西汉、光武中兴、唐玄宗,ABC项填写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2.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下表研究的主题是( )
历史时期 东周 西汉 东汉 西晋 唐朝
政治现象 诸侯争霸 七国之乱 州牧割据 八王之乱 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A.君主专制弊端丛生 B.地方建制的教训
C.分裂违背历史湖流 D.重文轻武的得失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解读图表可知,图表列举了东周、西汉、东汉、西晋和唐朝时期地方与中央的冲突,研究了分封制和藩镇等地方行政制度对中央集权的危害,B项正确;材料研究的主题是地方建制,与君主专制的弊端关系不大,排除A项;图表中的历史都处于分裂情况,没有展示大一统时代的辉煌,无法反映分裂违背历史潮流这一主题,排除C项;重文轻武的得失是宋朝历史提供的教训,与图表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3.如图为唐代长安城商业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为“市”以外的商业区域。与“安史之乱”前相比,“安史之乱”后的长安城内( )
A.市以外经营行业的种类大大增加 B.商业活动日趋突破坊市功能的界限
C.官府对交易场所的限制更加严格 D.官府设市数量增加,坊的数量减少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中的示意图的对比发现,安史之乱后,“市”以外的商业区域增多,由此可知,商业活动日趋突破坊市功能的界限,B项正确;图示没有体现市以外经营行业的种类大大增加,排除A项;图示不能反映官府对交易场所的限制更加严格,排除C项;图示不能反映官府设市数量增加,坊的数量减少,排除D项。故选B项。
4.杜甫诗云: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通典·食货典》也载:天宝八年官仓存粮相当于国家4年的粮食收入。可见当时唐朝处于繁盛时期。这一案例表明,历史研究( )
A.无需依据文献记载 B.必须摒弃文学作品
C.完全凭借考古发掘 D.应该重视史料互证
【答案】D
【详解】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诗人杜甫写的诗和历史著作《《通典·食货典》的记载完全吻合,他们共同证明了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体现了史料的相互印证,D项正确;历史研究必须注重史料,依据史料,排除A项;文学作品也是史料的一种,要善于进行甄别,排除B项;针对不同时期的历史需要不同的史料来印证,仅靠考古发掘是不正确的,排除C项。故选D项。
5.有学者指出,安史之乱后涌现出更多的藩镇,这是帝国为化解安史危机,甚至还包括帝国前期痼疾而采取的一种相当理性的措施,在与藩镇的博弈之中,唐帝国通过不断学习与调整,重新树立起它对藩镇的权威与控制力。该学者意在说明( )
A.藩镇使中央权威受到挑战 B.藩镇割据延续了唐朝统治
C.藩镇解决了帝国前期危机 D.安史之乱后国家走向分裂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在与藩镇的博弈之中,唐帝国通过不断学习与调整,重新树立起它对藩镇的权威与控制力。”可得出藩镇割据的形成,一定程度是使唐王朝不断调整统治策略,延续其发展,B项正确;藩镇使中央权威受到挑战与题意不符,材料强调的不是藩镇对中央的威胁,排除A项;危机并没有解决,而是带来的一定的危机,排除C项;唐朝当时并没有走向分裂,排除D项。故选B项。
6.唐朝灭亡后,我国出现了政权割据、分裂战乱时期,历史上称为( )
A.春秋战国 B.三国两晋南北朝
C.五代十国 D.十六国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灭亡后,我国出现了政权割据、分裂战乱时期,历史上称为五代十国,C项正确。春秋战国是在西周之后的分裂时期,排除A项;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在是在汉朝之后的分裂政权,排除B项;十六国是在东晋时期,是在汉朝之后的分裂政权,排除D项。故选C项。
7.唐朝政局可用下图表示,图中“?”处应为( )
唐太宗统治前期 B.唐太宗统治后期
C.唐玄宗统治前期 D.武则天统治后期
【答案】C
【详解】图示中“?”位于武则天之后、安史之乱之前,唐朝的鼎盛时期,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C项正确;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图中“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但未达到唐朝鼎盛时期,排除AB两项;武则天统治后期,统治阶级内部争斗加剧,并未达到唐朝鼎盛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二、材料分析题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玄宗曾对吏部选用的县令亲自加以复试,还专门颁布了《整饬吏治诏》,对地方官的政绩进行严格考核。他下诏在全国各地兴修水利工程,大兴屯田,发展学校教育,进行图书整理和编纂工作。针对时弊的改革,使唐王朝迎来了鼎盛时期。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简述唐玄宗整顿吏治的措施。
(2)你是否同意“针对时弊的改革,使唐王朝迎来了鼎盛时期”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重视县令的选任;加强对地方官政绩的考核。(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2)同意。唐玄宗时期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整顿吏治、重视农业生产、注重文教、编修经籍。通过这些针对时弊的改革,使得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不同意。唐玄宗针对时弊的改革,对唐朝国力强大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此外,武则天统治时期奠定的基础、唐朝民族关系的融洽、中外交流的频繁等因素最终促使唐朝走向鼎盛。可见,唐王朝迎来鼎盛时期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解析】(1)根据“对吏部选用的县令亲自加以复试”得出重视县令的选任;根据“颁布了《整饬吏治诏》,对地方官的政绩进行严格考核”得出加强对地方官政绩的考核。
(2)同意。根据所学,可从唐玄宗时期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整顿吏治、重视农业生产、注重文教、编修经籍。通过这些针对时弊的改革,使得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等进行说明。不同意。根据所学,可从唐玄宗针对时弊的改革,对唐朝国力强大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武则天统治时期奠定的基础、唐朝民族关系的融洽、中外交流的频繁等也是唐朝走向鼎盛的重要因素等,说明唐王朝迎来鼎盛时期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培优第三阶——中考沙场点兵
一、单选题
1.(2022·贵州黔西·中考真题)诗史互证。下面唐朝诗人杜甫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两首诗歌,反映了唐朝社会的变化是( )
A.先南后北统一 B.经济重心南移 C.由开明到专制 D.由繁荣转衰落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可知,《忆昔》描绘了“开元盛世”的盛况,《无家别》体现了“安史之乱”后国家萧条,百姓流离失所,唐朝由盛转衰,因此这两首诗歌反映了唐朝社会由繁荣转衰落,D项正确;从这两首诗歌从无法体现国家统一、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君主的统治思想,AB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项。
2.(2022·甘肃金昌·统考中考真题)“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材料评述的是( )
A.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 B.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C.东汉的外戚宦官专权 D.唐中后期的藩镇割据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的“方镇”是指藩镇,材料描述的现象是唐末至五代十国的藩镇割据,节度使在藩镇中的权力非常大,D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权的信息,排除AB项;东汉中期以后以后,继位的皇帝多年幼,掌握大权的太后重用亲戚,外戚势力膨胀,皇帝长大后,为亲自执政,依赖宦官,造成宦官专权现象,这样形成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排除C项。故选D项。
3.(2022·天津·统考中考真题)下图中东汉末年和盛唐以后的人口数都出现剧烈下降,主要原因是( )
A.频繁战乱 B.北人南迁 C.自然灾害 D.统治残酷
【答案】A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侯纷起,军阀混战是导致东汉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不安,战争不断,人口大量死亡或流徙,盛唐以后的人口数都出现剧烈下降,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A项。
4.(2021·青海西宁·统考中考真题)下图是哪一历史时期形势图( )
A.春秋战国大变革时期 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C.五代十国(后周时期) D.金南宋西夏并立时期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图中有后周和辽,后周是五代中的最后一个政权,C项正确;春秋战国大变革时期有秦国和赵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有蜀汉和曹魏,金南宋西夏并立时期金已经取代辽,排除ABD三项。选C项。
5.(2021·湖南益阳·统考中考真题)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有人认为“开元之世,几家给人足,一杨贵妃足以败之。”这一说法( )
A.全面分析了安史之乱的原因
B.客观指出了杨贵妃的过失
C.真实反映了重大人物的影响
D.掩盖了唐衰亡的根本原因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开元之世,几家给人足,一杨贵妃足以败之”,意思是把唐衰亡的责任加在杨贵妃的头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夸大了杨贵妃个人对唐朝由盛而衰的影响,掩盖了唐衰亡的根本原因。因为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是唐玄宗统治后期中央政治腐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导致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破坏了社会经济。选项D符合题意;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因为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A排除;杨贵妃的过失,在题干内容中没有体现,B排除;“真实反映了重大人物的影响”,与题干内容不符,C排除。故选D。
6.(2021·青海·统考中考真题)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回顾中国古代历史,每当政治腐败,百姓生活困苦之时,往往会引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以下农民起义爆发的先后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
①黄巾起义 ②大泽乡起义 ③黄巢起义 ④李自成起义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②①③④ D.②④①③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巾起义发生在东汉末年,大泽乡起义发生在秦朝末年,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末年,李自成起义发生在明朝末年,按照农民起义爆发的先后顺序,排序正确的是②①③④,故C符合题意;ABD排序不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
7.(2020·四川德阳·统考中考真题)读如图,图中内容反映的中国古代王朝是( )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明朝
【答案】C
【详解】唐朝始于618年,灭亡于907年,唐朝著名盛世是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唐末有著名的黄巢起义,故C符合题意;秦朝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7年,西汉从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明朝从1368年到1644年,故排除ABD。故选C。
二、材料分析题
8.(2021·吉林通化·统考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材料二: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1)材料一中唐诗的作者是谁?诗中描写了什么事件后造成唐朝社会惨状?
(2)材料二中唐诗体现了我国古代史上哪种选官制度?是哪位皇帝时创立的?该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答案】(1)杜甫 安史之乱
(2)科举制度 隋炀帝 进士科的创立
【详解】(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可知,这是对战争残酷的客观描述,有诗史的特征,故作者是杜甫;这场战乱就是安史之乱。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金榜”可知,金榜题名,体现的是科举制度;隋炀帝创立进士科,科举制度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