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练习】部编版初一历史下册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培优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同步练习】部编版初一历史下册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培优训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17 16:04: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培优第一阶——基础过关练
一、单选题
1.下面的两枚古代货币能够反映出的历史信息是( )
A.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 B.北方民族效仿汉族的文字、币制等
C.少数民族政权自创币制 D.辽、金与北宋文化、经济交融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宋辽之间、宋夏之间“和议”共同点的是( )
A.缓解了双方的战争状态 B.导致了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C.宋朝都需交纳“岁币” 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共处
3.某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他们搜集了“澶渊之盟”、“岳飞抗金”、“元朝统一”等有关资料,由此可知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4.下面这道连线题搭配正确的是( )
①辽——契丹族 ②西夏——元昊 ③阿骨打——党项族
④北宋——赵匡胤 ⑤金——阿保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5.宋真宗统治后期,辽宋之间保持长时间的和平局面,这主要是由于( )
A.宋辽缔结“澶渊之盟” B.宋辽之战,宋军战败
C.北宋实行开放政策 D.民族隔阂完全消失
6.下面是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其正确的演变顺序是( )
A.①④③② 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 D.①②③④
7.宋辽、宋夏和议中共同的内容有( )
A.辽夏向宋称臣 B.北宋割地求和
C.互相禁止边境贸易 D.北宋送给辽夏一定数量的钱财物
二、材料分析题
8.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不同时期民族关系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
——节选自《?》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成公主入藏有何历史作用?
(2)唐朝与少数民族的和平交往反映了唐朝怎样的民族政策?
(3)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二内容最有可能选自哪一盟约?
(4)两宋时期,还有哪两个少数民族政权与两宋政权并存的?
(5)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朝和宋朝时期我国民族关系分别呈现何种局面?
培优第二阶——拓展培优练
一、单选题
1.南宋《契丹国志》中记载太祖(耶律阿保机)曰:“我为王九年,得汉人多。请帅种落居古汉城,与汉人守之,自为一部。……其后,太祖击灭七部,复并为一。”这一段文字记述说明( )
A.汉族人帮契丹灭宋 B.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
C.契丹族被汉族同化 D.汉族与契丹族共同戍边
2.辽宋夏金元时期,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迅速崛起后,大都效仿唐宋制度,制定官制,还创制了自己的文字。这些现象最能说明( )
A.制度差异进一步拉大 B.统一的趋势更加明显
C.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D.各族政权消除了隔阂
3.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这说明( )
A.宋辽之间维持了较长的和平局面 B.宋金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
C.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D.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地打击
4.下图是被称为东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建立西夏政权的民族是( )
A.契丹族 B.女真族 C.蒙古族 D.党项族
5.对下表信息解读最确切的是,该时期( )
两宋与辽、西夏、金战和情况表
政权 战 和
北宋与辽 960—1005年,40余年 100多年
北宋与西夏 1038—1044年,不到10年 100多年
北宋与金 1125—1127年,2年左右 0年
南宋与金 1127—1141年,大致14年 近100年
A.汉族政权间混战不断 B.国家统一是历史主流
C.有战有和,以和为主 D.矛盾突出,以战为主
6.下图是《中国历史纪年表》(部分),①②③④代表的政权中订立“澶渊之盟”的是( )
A.①和② B.③和④ C.①和③ D.②和④
7.三国、两晋、南北朝和五代、辽、宋、夏、金的相同点是( )
①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 ②民族交融加强; ③南方经济得到发展; ④南方成为经济重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8.古代中国历史上屡屡发生大规模的民族迁徙,请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生了民族间的长期斗争和民族的大规模流动。383年,前秦皇帝拼凑起所谓的“百万大军”企图灭亡东晋,结果败于东晋……没有改变这一时期南北关系中所具有的民族对抗的性质。
材料二 “大宋皇帝(宋真宗)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共遵诚信,虔守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
材料三 “在宋之时,见胡服、闻胡语者犹以为怪,……至于元,百年之间,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
——(明)方孝孺
(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点。
(2)材料二中的“契丹皇帝”是哪一个民族政权?材料中涉及的盟约是什么?
(3)有人认为,历史上的民族迁徙总是带来对抗和冲突,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发展,你对此观点是否认同?请综合上述材料,或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至少引用两条史实,条理清晰)
培优第三阶——中考沙场点兵
一、单选题
1.(2022·贵州遵义·统考中考真题)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下列属于研究辽宋夏金元时期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 )
A.《岳飞抗金》历史剧 B.钱维城的《平定准噶尔图卷》
C.《资治通鉴》译注本 D.出土的壁画《契丹人引马图》
2.(2022·广西桂林·统考中考真题)图中的文字为契丹大字。它由几个音符叠成契丹语的一个音级,在形体上仿汉字合成一个方块字。这说明契丹族和中原民族之间存在( )
A.政治对立 B.文化交流 C.经济往来 D.军事冲突
3.(2022·湖北宜昌·统考中考真题)1040年,范仲淹因直谏触怒皇帝,被贬到陕西地区,参与宋朝西北边防事务。他当时的军事对手是( )
A.契丹 B.大夏 C.大金 D.蒙古
4.(2022·湖南衡阳·统考中考真题)如图不能反映的主题是
A.民族政权的并立 B.中外政权的纷争
C.民族的交流与交融 D.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流
5.(2020·内蒙古通辽·统考中考真题)与如下图所示历史事件相关的是(  )
①宋辽之间发生澶州之战
②此战之后双方长期休战
③此战后双方又战数十年
④边境设置榷场进行贸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2018·江苏镇江·中考真题)观察下图《辽、北宋、西夏对峙形势图》图中契丹族建立的政权都城所在位置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7.(2022·广东广州·统考中考真题)有历史学习小组在进行主题学习时,选用了以下部分相关资料:
该小组的学习主题最有可能是( )
A.民族关系的发展 B.经济政策的变化 C.儒家思想的演变D.科举制度的确立
二、材料分析题
8.(2019·江苏南京·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两宋时期的榷场
——《中国历史地图册》
材料二
——《中国民族史纲要》
(1)材料中的“兴庆”是哪政权的都城?1208年,宋朝的都城在哪里?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这一时期的政治格局是什么?这一格局结束的标志又是什么?
(3)据材料一、二,什么是榷场?归纳这一时期民族交流的主要领域。
(4)综上所述,概括两宋时期民族交融的新变化。
试卷第6页,共7页
答案与解析
培优第一阶——基础过关练
一、单选题
1.下面的两枚古代货币能够反映出的历史信息是( )
A.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 B.北方民族效仿汉族的文字、币制等
C.少数民族政权自创币制 D.辽、金与北宋文化、经济交融
【答案】B
【详解】从材料中少数民族使用货币的文字及货币形制来看,均吸收了汉族的文字、币制等,反映的是民族融合趋势加强,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少数民族向汉族的学习,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少数民族自创币制,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辽、金与北宋文化、经济交融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宋辽之间、宋夏之间“和议”共同点的是( )
A.缓解了双方的战争状态 B.导致了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C.宋朝都需交纳“岁币” 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共处
【答案】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辽、宋之间以兄弟相称,夏向宋称臣,没有形成南北对峙局面,B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B项正确;辽宋夏金时期是我国民族政权并立时期,其间宋和少数民族战争不断,最后都以议和结束,这些议和包括了大规模战争的结束,不过宋王朝每年都要缴纳岁币,AC项是共同点,与题意不符,排除AC项;议和之后,双方互开边市,和平相处,D项是共同点,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3.某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他们搜集了“澶渊之盟”、“岳飞抗金”、“元朝统一”等有关资料,由此可知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为了实现和平和订立的盟约,“岳飞抗金”发生在南宋时期,岳飞是著名的抗金英雄,“元朝统一”的实现是元朝建立后,消灭了南宋政权,于1279年统一全国的。题干中涉及到的辽、宋、元等政权可归纳主题为: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因为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采取重文轻武的治国政策。与此同时,周边民族先后建立的辽、西夏、金等政权,与宋朝并立。北宋灭亡后,南宋占据江南,与金朝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两宋时期,各民族之间在更大范围内交融。D项正确;中华文明的起源指史前时期,排除A项;统一国家的建立主要指的是秦朝时期,排除B项;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指隋唐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4.下面这道连线题搭配正确的是( )
①辽——契丹族 ②西夏——元昊 ③阿骨打——党项族
④北宋——赵匡胤 ⑤金——阿保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辽是契丹族建立的,西夏是元昊建立的,阿骨打是女真族的,北宋是赵匡胤建立的,金是阿骨打建立的。①②④正确,③⑤搭配有误。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5.宋真宗统治后期,辽宋之间保持长时间的和平局面,这主要是由于( )
A.宋辽缔结“澶渊之盟” B.宋辽之战,宋军战败
C.北宋实行开放政策 D.民族隔阂完全消失
【答案】A
【详解】根据所需知识,宋真宗时期,辽宋议和,签订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A项正确;宋真宗时,宋辽爱澶州大战,宋军打退辽军,故“宋辽之战,宋军战败”说法错误,排除B项;“北宋实行开放政策”与题干“宋真宗统治后期,辽宋之间保持长时间的和平局面”不符,排除C项;“民族隔阂完全消失”中的”完全“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6.下面是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其正确的演变顺序是( )
A.①④③② 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 D.①②③④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灭亡后,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北方的辽逐渐兴起,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与辽、北宋形成并立之势。1125年,北宋与金联合灭辽,出现北宋、西夏、金并立的局面。1127年,北宋被金所灭,赵构重建宋朝,史称南宋,与西夏、金形成并立之势,综上所述,A项正确;经分析,题干所给政权的正确演变顺序是①④③②,因此,BCD项并不是正确的顺序,排除BCD项。故选A项。
7.宋辽、宋夏和议中共同的内容有( )
A.辽夏向宋称臣 B.北宋割地求和
C.互相禁止边境贸易 D.北宋送给辽夏一定数量的钱财物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辽之间签订了“澶渊之盟”,双方商定:辽退兵,宋辽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银和绢等钱物。宋夏和议规定,元昊对宋称臣,北宋每年给西夏银、绢、茶叶等。因此两个和议的共同之处是北宋要向辽、宋交岁币,D项正确;宋辽和议规定双方约为兄弟之国,排除A项;宋辽、宋夏和议都没有北宋割地求和的内容,排除B项;宋辽、宋夏和议都规定双方开放边边境贸易,排除C项。故选D项。
二、材料分析题
8.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不同时期民族关系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
——节选自《?》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成公主入藏有何历史作用?
(2)唐朝与少数民族的和平交往反映了唐朝怎样的民族政策?
(3)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二内容最有可能选自哪一盟约?
(4)两宋时期,还有哪两个少数民族政权与两宋政权并存的?
(5)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朝和宋朝时期我国民族关系分别呈现何种局面?
【答案】(1)大大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2)开明的民族政策。
(3)澶渊之盟。
(4)西夏、金。
(5)唐朝和平友好,民族关系和睦;宋朝时期既有战争又有友好交往。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成公主入藏,带去历法、生产技术和各种书籍,大大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2)唐朝与少数民族的和平交往,反映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3)根据“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可知是北宋和辽订立的澶渊之盟的内容。
(4)两宋时期,与两宋政权并存的少数民族政权,除了辽,还有西夏、金。
(5)根据材料可知,唐朝与少数民族和平友好,民族关系和睦;宋朝时期与少数民族既有战争又有友好交往。
培优第二阶——拓展培优练
二、单选题
1.南宋《契丹国志》中记载太祖(耶律阿保机)曰:“我为王九年,得汉人多。请帅种落居古汉城,与汉人守之,自为一部。……其后,太祖击灭七部,复并为一。”这一段文字记述说明( )
A.汉族人帮契丹灭宋 B.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
C.契丹族被汉族同化 D.汉族与契丹族共同戍边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太祖击灭七部,复并为一。”指的是耶律阿保机消灭其他部族,完成契丹族的统一,B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契丹灭宋”,且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契丹族被汉族同化的信息,排除C项;“请帅种落居古汉城,与汉人守之”不是汉族与契丹族共同戍边,排除D项。故选B项。
2.辽宋夏金元时期,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迅速崛起后,大都效仿唐宋制度,制定官制,还创制了自己的文字。这些现象最能说明( )
A.制度差异进一步拉大 B.统一的趋势更加明显
C.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D.各族政权消除了隔阂
【答案】C
【详解】由材料“辽宋夏金元时期,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迅速崛起后,大都效仿唐宋制度,制定官制,还创制了自己的文字。”这反映了这一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族先进的制度和文化,这有利于民族的交融,C项正确;A项制度差异进步拉大,与效仿唐宋制度相悖,排除A项;题干不能体现统一的趋势更加明显,排除B项;题干不能体现各族政权消除了隔阂,排除D项。故选C项。
3.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这说明( )
A.宋辽之间维持了较长的和平局面 B.宋金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
C.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D.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地打击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中的“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的意思可知,白发苍苍的老人都没有经历过战争,也就是“澶渊之盟”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A项正确;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之间的盟约,与金无关,排除B项;题干与南方社会经济无关,描述的是北宋和辽之间边境的场景,排除C项;题干没有反映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地打击,排除D项。故选A项。
4.下图是被称为东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建立西夏政权的民族是( )
A.契丹族 B.女真族 C.蒙古族 D.党项族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西夏问题是由党项族建立的,D项正确;契丹族建立了辽,女真族建立的是金朝,蒙古族建立了元,AB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D项。
5.对下表信息解读最确切的是,该时期( )
两宋与辽、西夏、金战和情况表
政权 战 和
北宋与辽 960—1005年,40余年 100多年
北宋与西夏 1038—1044年,不到10年 100多年
北宋与金 1125—1127年,2年左右 0年
南宋与金 1127—1141年,大致14年 近100年
A.汉族政权间混战不断 B.国家统一是历史主流
C.有战有和,以和为主 D.矛盾突出,以战为主
【答案】C
【详解】从两宋与辽、西夏、金战和情况表的数据可得出,当时宋代与其他少数民族政权并存,有战有和,但总体和的时间较长,C项正确,排除D项;材料没有体现汉族政权间的混战,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统一的主流,排除B项。故选C项。
6.下图是《中国历史纪年表》(部分),①②③④代表的政权中订立“澶渊之盟”的是( )
A.①和② B.③和④ C.①和③ D.②和④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历史纪年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1004年秋,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宋真宗也赞同议和,与辽订立和约: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因澶州(河南濮阳)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①为北宋,③为辽,C项正确;②是金政权,1125年金开始进攻北宋,1127年金灭北宋,排除A项;④是南宋,辽于1125年被金所灭,排除B项;②和④的合议是绍兴和议,排除D项。故选C项。
7.三国、两晋、南北朝和五代、辽、宋、夏、金的相同点是( )
①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 ②民族交融加强;③南方经济得到发展 ④南方成为经济重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和五代、辽、宋、夏、金时期政权分立,分别出现了魏蜀吴、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和辽、宋、夏、金等割据分裂政权,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和五代、辽、宋、夏、金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出现了北方民族大交融的高潮,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使江南经济迅速发展。①②③正确,A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唐朝中后期,完成于南宋,排除BCD项。故选A项。
二、材料分析题
8.古代中国历史上屡屡发生大规模的民族迁徙,请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生了民族间的长期斗争和民族的大规模流动。383年,前秦皇帝拼凑起所谓的“百万大军”企图灭亡东晋,结果败于东晋……没有改变这一时期南北关系中所具有的民族对抗的性质。
材料二 “大宋皇帝(宋真宗)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共遵诚信,虔守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
材料三 “在宋之时,见胡服、闻胡语者犹以为怪,……至于元,百年之间,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
——(明)方孝孺
(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点。
(2)材料二中的“契丹皇帝”是哪一个民族政权?材料中涉及的盟约是什么?
(3)有人认为,历史上的民族迁徙总是带来对抗和冲突,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发展,你对此观点是否认同?请综合上述材料,或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至少引用两条史实,条理清晰)
【答案】(1)①大规模的民族迁徙和流动;②长期的民族斗争、冲突
(2)辽;澶渊之盟
(3)参考观点:①认同题目观点,民族迁徙带来更多的是斗争,不利于社会发展;②不认同,民族迁徙更多的带来民族交融、经济文化交流,可列举史实:北魏孝文帝改革、唐朝文化受少数民族影响、回族的形成等,文成公主和亲不属于民族迁徙带来的交流,不可作为史实论证。③不认同,民族迁徙既导致了冲突矛盾,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推动历史的发展。
【详解】(1)根据“ 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生了民族间的长期斗争和民族的大规模流动”可得出①大规模的民族迁徙和流动;②长期的民族斗争、冲突
(2)根据所学,契丹指的是辽;根据所学,可得出是澶渊之盟,宋真宗时,辽大举攻宋,澶州之战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击退辽军。之后辽宋议和,签订“澶渊之盟”,辽军撤回,宋给辽岁币。“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均势的体现,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3)根据所学可得出认同题目观点,结合所学可得出民族迁徙带来更多的是斗争,不利于社会发展;根据所学也可得出不认同,结合所学可得出民族迁徙更多的带来民族交融、经济文化交流,可列举史实:北魏孝文帝改革、唐朝文化受少数民族影响、回族的形成等,文成公主和亲不属于民族迁徙带来的交流,不可作为史实论证。
培优第三阶——中考沙场点兵
一、单选题
1.(2022·贵州遵义·统考中考真题)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下列属于研究辽宋夏金元时期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 )
A.《岳飞抗金》历史剧 B.钱维城的《平定准噶尔图卷》
C.《资治通鉴》译注本 D.出土的壁画《契丹人引马图》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可知,符合这一条件的是出土的壁画《契丹人引马图》,D项正确;《岳飞抗金》历史剧和《资治通鉴》译注本不是第一手史料,排除AC两项;《平定准噶尔图卷》反映的是清朝的历史,与材料中的“辽宋夏金元”时间不符,排除B项。故选D项。
2.(2022·广西桂林·统考中考真题)图中的文字为契丹大字。它由几个音符叠成契丹语的一个音级,在形体上仿汉字合成一个方块字。这说明契丹族和中原民族之间存在( )
A.政治对立 B.文化交流 C.经济往来 D.军事冲突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图中的文字为契丹大字。它由几个音符叠成契丹语的一个音级,在形体上仿汉字合成一个方块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契丹大字是在学习中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体现了契丹族和中原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B项正确;文字相似不能反映政治对立、经济往来、军事冲突,排除ACD项。故选B项。
3.(2022·湖北宜昌·统考中考真题)1040年,范仲淹因直谏触怒皇帝,被贬到陕西地区,参与宋朝西北边防事务。他当时的军事对手是( )
A.契丹 B.大夏 C.大金 D.蒙古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1040年······范仲淹参与宋朝西北边防事务”,再结合所学可知,公元1040年,三川口之战爆发,北宋与西夏的大战拉开帷幕,B项正确;契丹、 大金和 蒙古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4.(2022·湖南衡阳·统考中考真题)如图不能反映的主题是( )
A.民族政权的并立 B.中外政权的纷争
C.民族的交流与交融 D.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流
【答案】B
【详解】依据题干“澶渊之盟、宋夏和议、榷场”,结合所学知识,澶渊之盟的订立结束了宋辽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宋夏议和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榷场是宋辽金元时期位于民族政权交界地区所设的互市市场。从而得出以上反映的主题是民族政权的并立、民族的交流与交融、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流。但是不能体现出中外政权的纷争,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5.(2020·内蒙古通辽·统考中考真题)与如下图所示历史事件相关的是(  )
①宋辽之间发生澶州之战
②此战之后双方长期休战
③此战后双方又战数十年
④边境设置榷场进行贸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详解】观察地图可知,这反映的是澶州之战。宋真宗时(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边境设置榷场进行贸易。①②④符合题意,即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6.(2018·江苏镇江·中考真题)观察下图《辽、北宋、西夏对峙形势图》图中契丹族建立的政权都城所在位置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辽太祖)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临潢府。上京临潢府位于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南郊,应是《辽、北宋、西夏对峙形势图》图中的③处。故C符合题意;①和②处的地点都在北宋境内,故AB不符合题意;④处是西夏的都城,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7.(2022·广东广州·统考中考真题)有历史学习小组在进行主题学习时,选用了以下部分相关资料:
该小组的学习主题最有可能是( )
A.民族关系的发展B.经济政策的变化 C.儒家思想的演变D.科举制度的确立
【答案】A
【详解】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的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唐与吐蕃的关系。澶渊之盟是1005年宋与辽的和约。土尔扈的回归是蒙古族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为摆脱沙俄压迫,率领部众冲破沙俄重重截击,历经千辛万苦,胜利返回祖国。可见上述材料反映了民族关系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与经济政策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儒家思想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科举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二、材料分析题
8.(2019·江苏南京·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两宋时期的榷场
——《中国历史地图册》
材料二
——《中国民族史纲要》
(1)材料中的“兴庆”是哪政权的都城?1208年,宋朝的都城在哪里?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这一时期的政治格局是什么?这一格局结束的标志又是什么?
(3)据材料一、二,什么是榷场?归纳这一时期民族交流的主要领域。
(4)综上所述,概括两宋时期民族交融的新变化。
【答案】(1)西夏。临安。
(2)多民族政权并立。元朝统一。
(3)两宋时期位于民族政权交界地区的贸易场所。政治;经济(生活);文化。
(4)范围更广,程度更深;主体多元。
【详解】(1)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11世纪前期,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1127年,赵构(宋高宗)称帝,后来定都临安,史称南宋。1276年,南宋灭亡。从而得出正确答案为西夏。临安。
(2)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以开封为都城,建立政权,史称北宋。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辽太祖)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有时称契丹,有时称辽),都城在上京。11世纪前期,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1115年,阿骨打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都城会宁。1127年,赵构(宋高宗)称帝,后来定都临安,史称南宋。1206年,铁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朝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从而得出正确答案为宋,辽,西夏,金,蒙古各族政权相继建立。从而得出正确答案为多民族政权并立。元朝统一。
(3)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榷场指两宋时期位于民族政权交界地区的贸易场所。两宋时期民族交流的主要领域:政治如“澶渊之盟”;经济(生活)如设立榷场;文化如契丹文是辽代契丹人为记录契丹语而参照汉字创制的文字。
(4)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两宋时期民族交融的新变化是:范围更广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程度更深;主体多元不仅有政府主导,也有民间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