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复习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爱莲说》复习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3-22 09:39: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主备人所在单位
主备人   课型 复习  备课时间 2014、3、2  课时
课 题 修改栏>



标 知识能力 1、朗读《爱莲说》,并把握字词、语句,疏通文意。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
过程方法 自主复习,教师点拨,练习巩固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学 习 重 点 “莲”美丽的形象,优美语言的欣赏,作者的志趣和情感。
学 习 难 点 托物言志的手法和结构方式。
教学、教具
(课件)
准 备 教学案、课件 
教法、学法
文学常识积累: 《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简介:  周敦颐,(1017——1073),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人。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屋讲学,世称“濂溪先生”宋代理学创始人,著《周元公集》。释题:“爱莲说”的意思是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莲”就是莲花即荷花。“说”是一种文学体裁,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事理,也可以通过叙事、写人、咏物来论说道理。《爱莲说》是通过咏物来说明道理的。作者通过对莲花的歌咏,说明爱莲的道理,借以表现自己的人格和操守。
       基础 知识 复习 一、自主复习  1、齐读课文(全班)2、看注释与笔记,默读课文。3、小组活动: ·一人一句翻译课文。 ·关注重点字词、重点句子。 ·互释疑难问题。4、提出没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处理(全班)二、引导复习1、正音甚蕃(fān) 淤(yū)泥   濯(zhuó) 清涟(lián) 不蔓(màn)不枝 亵(xiè)   噫(yì) 鲜(xiǎn)有闻 2、古今异义 1)植:古义:树立   今义:种植 2)鲜:古义:少    今义:新鲜3、词类活用 1)不蔓不枝(“蔓”和“枝”都是名词用作动词,生蔓,长枝。)2)亵玩焉(亵:形容词,轻慢,这里修饰动词“玩” 作状语)4、重点字词 蕃:多  独:仅,只 濯:洗涤  植:树立清涟: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庄重 谓:认为亭亭:挺立的样子  益:更加亵:亲近而不庄重  鲜:少 宜:当然蔓:长枝蔓,指牵牵连连的 枝:长枝丫,指枝枝节节的 5、句子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译:我惟独喜爱莲花,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一点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娇媚。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译:香气远播,越发清芬:洁净地挺立在水上,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译: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译:对于菊花的爱好,自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当然人很多了。※ 强调:翻译中要注意特殊的句式、特殊的语序、省略的成份
要点 精讲 点拨 文意探究 一、作者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既然各种各样的花都很可爱,为什么作者独独只喜爱莲花呢?从课文中找出作者喜爱莲花的原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1、“淤泥”和“清涟”写出了莲花的(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莲花的 (   ) 3、“香远益清”写出了莲花的 (   ) 4、“亭亭净植”写出了莲花的 (    )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出了莲花的(  )这段话中的七个短句分别描述了莲花的哪一方面的特点呢?二、作者爱莲,不仅喜欢它的外形,更喜欢它的精神,因为它是君子的化身。联系第二段来看,在作者心中,君子都拥有哪些如莲花一般高贵的品质呢?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方法呢?分析写莲花的句子,体现君子什么品质1. 描写莲花生长环境的句子体现了莲花怎样的品质特点?  2. 写体态香气的句子表现莲花的特点又是什么3. 表现了莲花的风度的体现君子的特点又是什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质朴; “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讨论:作者写菊、牡丹、莲用意何在?托莲言什么志? (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问流合污,超凡脱俗。这些都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这又与莲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相似。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牡丹,花之富贵名也”)。“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世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的借莲的形象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操。) 重点句子理解(1)文中写莲花品质的名句是( ) (2)文中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3)文中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意不敢侮的句子是(  ) (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 (5)文章的主旨句是(   )
链接中考 2013年山东省德州市(二)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 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3.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 ②陶后鲜有闻 ( )14.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译文: 15.文章题目为“爱莲说”,为何还写了“菊”和“牡丹” (3分)答: (三) 祢衡唯善鲁国孔融及弘农杨修,常称曰:“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余子碌碌,莫足数也。”融亦深爱其才。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与为交友。融既爱衡才,数称述于曹操。操欲见之,而衡素相轻疾,自称狂病,不肯往,而数有恣言。(黄)祖长子射尤善于衡,尝与衡俱游,共读蔡邕所作碑文,射爱其辞,还恨不缮写。衡曰:“吾虽一览,犹能识之,唯其中石缺二字,为不明耳。”因书出之,射驰使写碑,还校,如衡所书,莫不叹伏。射时大会宾客,人有献鹦鹉者,射举卮①于衡曰:“愿先生赋之,以娱嘉宾。”衡揽笔而作,文无加点,辞采甚丽。后黄祖在蒙冲船上,大会宾客,而衡言不逊顺,祖惭,乃呵之。衡更熟视曰:“死公!云等道 ”祖大怒,令五百②将出,欲加棰。衡方大骂,祖恚,遂令杀之。射徒跣来救,不及。祖亦悔之,乃厚加棺敛。衡时年二十六,其文章多亡云。 —节选自《后汉书》【注】①卮:酒器。②五百:执杖行刑之人。16.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①数称述于曹操( ) ②射徒跣来救( )17.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射)尝与衡俱游,共读蔡邕所作碑文,射爱其辞,还恨不缮写。译文: 18.祢衡其人,后世毁誉参半,你如何评价他 (3分)答: 13.答案示例:①却 ②少 每空1分,共2分。14.答案示例:(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意思对即可,共3分。15.答案示例:运用衬托的写法,突出了莲的高尚情操。共3分。16.答案示例:①屡次②光脚每空1分,共2分。17.答案示例:(黄射)曾经与称衡一同游玩,一起诵读蔡岂所写的碑文,黄射非常喜欢他的文辞,回来后后悔没有抄写碑文。意思对即可,共3分。18.答案示例:我欣赏他的为人。因为他才华横溢,潇洒磊落;不媚权贵,痛快淋漓;视死如归,宁死不屈。共3分。2013年湖北省荆门市三、阅读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每题3分,共9分)爱 莲 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0.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可爱者甚蕃(多) 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当)C.不蔓不枝(长枝) D.亭亭净植(种植)11.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且焉置土石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D.濯清涟而不妖 水落而石出者12.对《爱莲说》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以爱莲之情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还表达了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B.文章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的高尚品质。D.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将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90分)四、古诗文表述题(共10分)13.将选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分) 。⑵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分) 10.D 11.C 12.D13.(1)(2分)只能站在远处欣赏,不能以轻浮的态度走近去抚摸。(2)(2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2013年黑龙江省绥化市 (一)阅读文言文,回答9-13题。(共13分)【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 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竹似贤①,何哉?竹本②固,[A]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③者。竹性直,直以立身④;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⑤者。竹心空,空似体⑥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⑦者。竹节贞⑧,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B]故。君子人多树之⑨为庭实⑩焉(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注释]①贤:贤者。②本:根。③善建不拔:意志坚定不移。④直以立身:凭着挺直的本性可以立身。⑤中立不倚:处事正直,不偏不倚。⑥体:体悟。⑦虚受:虚心接受。⑧贞:坚贞。⑨之:代词,指竹子。⑩实:充实。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1)亵: (2)固: 10.解释下列语句。(4分)(1)濯清涟而不妖。译文: (2)竹似贤,何哉?译文: 11.【乙】段中[A][B]两句,哪一句中的“树”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的“树”用法相同?请把字母A或B填入后面的横线上。 (1分)12.【甲】文从莲的 、 、 、品性四个方面赞美莲的君子之风,【乙】文是由竹的本固、性直、 、节贞四个方面联想到君子之德。(4分)13.从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上看,【甲】、【乙】两文相同之处各是什么?(2分)表现手法: 表现方式: (一)阅读文言文,回答9-13题。(共13分)9.(1)亲近而不庄重(2)牢固(或坚固)评分说明:(4分)每小题各1分。10.(1)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娇媚。(2)竹子(的特性)与贤者相似,为什么呢?(什么原因呢?) 评分说明:(4分)每小题各2分。11.B评分说明:(1分)12.【甲】生长环境、外形、香气 【乙】心空评分说明:(4分)每空1分。13.托物言志(象征) 议论评分说明:(2分)每空1分。2013年湖南省益阳市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12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 【乙】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也.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李渔《芙蕖》)11.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C.群葩/当令时 D.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1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指近前把玩。(亵,亵渎,不尊重)8.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少)C.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上面)D.后先相继,自夏徂秋(往,到)13.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A.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B.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C.无风亦呈袅娜之姿 D.及花之既谢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淸涟而不妖译文: 15.同是写莲花,两文在写法和内容上各不相同。【甲】文主要采用______________、以花喻人的手法,赞扬了君子______________的高尚品质:【乙】文主要采用______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按时间的先后顺序,重点写了芙蕖“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4分)11. (2 分)D
12. (2 分)C 13. (2 分) D14、(2分)我单单爱莲花从污泥中生出却不受沾染,经过淸澈的水波的洗涤却不妖艳。(准确译出“独”“染”“溜”“妖 ”,语句通顺)15、 (4分,每空1分)托物言志(咏物抒情、托物寓意)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胸怀磊落,行为端正) 说明 可目2013年重庆市(A卷)(二)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9-12题。(15分)【甲】陋室铭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爱莲说》(节选)周敦颐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1)斯是陋室( ) (2)可以调素琴( )(3)陶后鲜有闻( ) (4)宜乎众矣( )10.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1.甲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这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怀?(3分) 12.两则选文均用了对比的手法,试各举一例说明。 9.(4分)(1)这(2)调弄,这里指弹奏(只答“调弄”不给分)(3)少(4)多(每小题分)10.(4分)(1)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葱茏,蚋入帘里。(2)对于莲花的喜爱,你(和)我和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每小題分)11.(3分)安贫乐道(或“高洁傲岸”,意合即可)12.(4分)甲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2分);乙文“莲之,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2分)2013年重庆市(B卷)(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一12题。(15分)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2)濯清涟而不妖(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10.翻译文中划线句子。(4分)(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2.《爱莲说》这篇散文,在做人方面给了我们哪些启示?(4分) (二)(15分)9.(4分)(1)沾染(污秽) (2)美丽而不端庄 (3)耸立的样子(“高高的样子”亦可) (4)认为(每小题1分)10.(4分)(1)水中陆地上的草本木本的花,可爱的很多。 (2)(莲是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每小题2分)11.(3分)示例:对世人缺少君子之德的遗憾(惋惜,慨叹),对世人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视(批判,嘲讽)。(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12.(4分)无论环境怎样,都要保持高洁的品格(操守)(2分);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在精神上、人格上保持独立,不随波逐流。(2分)

板书设计 爱 莲 说 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高洁 濯清涟而不妖———————————质朴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正直香远益清————————————-- 芳香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高托物———————————————言志(莲)------------------------ -------君子(不慕名利 洁身自好)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