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小石潭记》复习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语文《小石潭记》复习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3-22 09:38: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 九 年级 语文 学科集体备课(共案)
修改人签名
主备人所在单位 上课时间  
主备人   备课时间  2014.3.7 课型  复习课 课时 2 
课 题  小石潭记




标 知识能力 1、积累柳宗元及“记”有关的常识
2、积累文中重点的字、词、句(字:字音、字形、通假字;词:课下注释中的重点词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句:主旨句、运用修辞的句子、课下注释中的句子)
3、理解文章的内容与写法。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4、会背诵、翻译、默写全文
过程方法 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提问、练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 
学 习 重 点 理解文章的内容与写法。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学 习 难 点 疑难句子及句式的翻译
教学、教具
(课件)
准 备  多媒体
教法、学法 知识整理法、自由背诵法、提问法、联想记忆法

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 二次复备
一、揭示复习目标(2)二、导入:复习“记”这一文体、作者及代表作(2)1、“记”是古代一种不定文体,一般来说,作者对现实生活中某件事有所感受,而后不拘一格的记下来,都可以称“记”。记可以全是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叙事、描写、议论相结合,如《岳阳楼记》。 2、提到文体,在我们学国的文言文中还有哪些以一个字代表一种文体的?(齐答,不全面的老师补充)“说”《马说》《爱莲说》“序”《送东阳马生序》“传”《五柳先生传》 “书”《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铭”《陋室铭》“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三、(自由复习15分钟)再次出示复习目标(可以自己进行,掌握不到位的地方小组合作解决)1、学生围绕目标自由复习,然后同桌之间互相提问,或者以小组为单位提问。为下面回答问题做铺垫。
2.、教师出示做好的课件让学生回答,或齐答;或单人回答。以记忆为主。
三、教师课件的相关内容。
(一)文学常识积累
1、本文选自《 》,作者: ,字: ,河东人, 代文学家,著有《 》等。世称“ ”。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并称“ ”
(柳河东集 柳宗元 子厚 唐柳河东集 柳河东、柳柳州 韩柳)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二)字词句积累
看拼音写汉字或看汉字写拼音
Huáng( )竹 珮( )环 水尤清liè( ) 卷( )石底以出 为坻( ) 参差( )披拂 yǐ( )然 俶( )尔 往来xī忽 寂寥( ) 悄( )怆( )幽suì( )
答案:篁pèi 冽quán chí cēn cī 佁chù 翕 liáo qiǎo chuàng 邃
(三)重点字词解释
1、隔篁竹
2、水尤清冽
3、卷石底以出
4、为坻为屿
5、潭中鱼可百许头
6、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7、斗折蛇行
8、其岸势犬牙差互
9、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0、以其境过清
11、乃记之而去
答案: 1、竹林2、格外 清凉3、相当于“而”4、水中高地;不平的岩石
5、大约;表示约数,相当于“来”6、呆呆的样子,忽然;轻快敏捷的样子7、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8、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9、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忧伤的样子;深10、因为;凄清11、离开
(四)重点句子翻译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3、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4、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5、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6、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7、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8、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9、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0、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答案:1、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人身上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
2、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
3、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4、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5、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都在空中游动,周围什么也没有似的。
6、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静止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走,往来很快,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7、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
8、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9、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不觉心神凄凉,寒气透骨,令人感到悲哀。
10、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五)、一词多义 (2)
清: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清 澈) 以其境过清(冷 清) 差:参差披拂 (长短不一)其岸势犬牙差互 (交 错)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 (大 约) 不可知其源 (能 够) 明灭可见( )
居:不可久居(居住 ) 居十日,扁鹊离去(过了,停留; )
为:为坻为屿(成为 )全石以为底(用 )以其境过清(因为 )
以:全石以为底 ( 用 )卷石底以出 (表承接,“而”)以其境过清 (因 为) (六)活用(找出活用的字并解释)(3)1、名词作状语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 下见小潭(向下,往下)皆若空游无所依(在空中)日光下彻(向下)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像北斗星那样;像长蛇爬行那样)其岸势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心乐之(以 为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使神凄使骨寒)3、古今异义词
乃记之而去 古义:离开;今义:走、到
4、文言句式
省略句式:斗折蛇行=(溪水)斗折蛇行
四、课文内容分析(先回答,适当要求学生用文章中原文回答)1、本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描写景物)2、第一段围绕什么特点来写?从哪几个方面描绘的?围绕“石”的特点写潭。先用水声,水色侧面烘托,接着从正面描写石潭中石头种种形状和姿态。(原文怎么写的)3、第二段写了潭水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清澈,侧面烘托,动静结合)4、找出文中的比喻句,体会其表达效果。5、作者游览小石潭有怎样的心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改变?五、当堂检测(一)、理解性默写
1、直接写潭水的语句是:------------------------
2、间接写潭水特点的句子是:——————————————————
3、文中 可看出小石潭人迹罕至:——————————————————
4、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什么?——————————————————————
5、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
6、摘出有关写“鱼”的句子:⑴ 鱼静态的句子:————————
⑵ 鱼动态的句子:——————————————
⑶ 鱼情态的句子:————————————————
答案:1、闻水声,如鸣珮环,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2、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3、隔篁竹,伐竹取道。
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5、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6、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二)内容与写法
1、本文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凄凉)的景色和气氛,表现了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2、写作顺序: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小石潭的特点:幽静;作者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3、在写水时,抓住了“水之清、水中鱼、水之源”;采用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水清的特点。(动静相应;恰当映衬;借景抒情)
4、如何理解作者先乐后忧,似难相容两种感情?
描写心情的句子:“心乐之”“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理解: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三)中考链接
(2006年)广州市
阅读《小石潭记》文言文,按要求回答1~2题。(9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从小丘丁行百二十步 隶而从者
B、全石以为底 卷石底以出 .
C、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
D 皆若空游无所依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2.翻译和理解(6分)
(1)用现代汉语翻译“其岸势犬牙差互”。
(2)“其岸势犬牙差互”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从文中另外找出修辞与之相同的一句。
答案:1、D2、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那样交错不齐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2009年)上海市
阅读《小石潭记》选文,完成第1—3题(8分)
1.上文选自《小石潭记》,作者是____。我们在教材中还学过他的《____》(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自然段写潭中游鱼的姿态和情趣。
B.第三自然段写小石潭险峻的岸势和源头。
C.第四自然段写潭的四周环境和作者感受。
D.作者感情随景而变,由乐而忧。23
答案:1.柳宗元 《江雪》、《捕蛇者说》等 2.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 3.B
(2009年)浙江语文(舟山卷)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伐竹取道
(2)佁然不动 (4)其岸势犬牙差互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心乐之(指代篁竹) B.不可知其源(指代小溪)
C.以其境过清(因为) D.乃记之而去(于是,就)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2)斗折蛇行,明来可见。
4.文章第四段写出了小石潭怎样的氛围?表现了怎样的心情?(2分)
1.(1)向西(2)砍伐 (3)呆呆的样子 (4)参差不齐
2.A
3.(1)(鱼儿)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人一同快乐。(2)(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4.写出了小石潭幽深泠寂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孤独忧伤(痛苦)的心情。(2006年)太原市阅读文言文,完成11-14题,(12分)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
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
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两岸悉皆怪石,
敧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映。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
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注] 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
合营溪:汇入营溪。③敧:倾斜。④嵌:张开。⑤逸民退士:遁世隐
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
1、[甲]文第一段描写的内容是 ;[乙]文中描写溪水的语句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 ②以其境过清 清: ③南流数十步 南: ④不可名状 名: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映。

4、面对美景,[乙]文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2分)答案:
1、(潭)水和(游)鱼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2、①大约,大概 ②凄清,冷清清 ③向南 ④说出3、①那石岸的形状象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②秀美的树木奇异的竹林,垂下的阴影相互掩映。4、这里景色优美却无人赏爱,触发了作者对自己境遇的感慨
(2007年)安徽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注]澈。又作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晌。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贝《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与朱元思书》)
1.解释下面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3分)
(1)以其境过清 (2)乃记之而去 (3)窥谷忘反
2.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3.甲文和乙文中画线的句子都摆写了水,分别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 各从什么角度描写的 (4分)
4.下面的句子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1)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1.(3分)(1)因为。 (2)离开。 (3)返回(答“返”、通“返”、同“返”均可)。 (各占1分)
2.(4分)(1)(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3.(4分)水的特点:[甲]清澈(或:清); [乙]清澈(或:清)和湍急(或:急)。
描写角度:[甲]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
[乙]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或: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4.(4分)(1)流露出作者内心孤寂、凄凉、忧伤的思想感情。
(2)流露出作者陶醉于自然美景,淡泊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
(2005年)青海省西宁市
阅读《小石潭记》(节选),完成第1—4题。(9分)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付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义。(2分)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影:        
(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悄怆: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有横线两处句子的意思。(4分)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请用第④段中的两个四字短语,完成填空。(1分)
小石潭流水淙淙,树蔓青翠,鱼儿在清澈的潭水中畅游,面对如此美景,遭贬而游历于 此处的柳宗元却感到           。
4.如果你能经“时空隧道”返回到唐朝,并与柳宗元在小石潭相见,听他倾诉内心的郁闷悲怆之情后,说几句劝慰的话。其中要恰当引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或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相关名句。(限在40字以内)(2分)
答案:
1.(1)鱼的影子。(:)忧伤(的样子)。2分,各1分。
2.(1)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流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中为之一乐。
(2)向潭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每小题只要意思表达基本符合原意,语句通顺,即可得分。各2分,共4分)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全写对给1分,写对1个或书写有错不给分,共1分)
4.所写的句子含有劝勉安慰之意给1分,能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等名句中的其中一句恰当地融合于内容之中,给1分。
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复习 背诵默写——常识识记——内容理解——综合训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