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谏逐客书 主备人: 审核人: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的作者——李斯。了解秦时历史,弄清楚赢政逐客的原由。
2.学会运用开门见山的谏说方法。在议论文中掌握史实论证、类比认证、正反论证。 3. 学会顺情入机,动言中务,入情入理地从事实来劝说某人。 【重点难点】 1.学会运用开门见山的谏说方法。在议论文中掌握史实论证、类比认证、正反论证。 2. 学会顺情入机,动言中务,入情入理地从事实来劝说某人。 【学习流程】 一、导语 三句话导入: “人之贤与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 。”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东门逐狡兔,岂可复得!” 二、知识链接 (一)识作者 李斯(?—前208)战国时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是秦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少时与韩非俱从荀况学帝王之术,成而入秦,得到秦王的器重,秦统一后官至丞相,积极主张废除诸侯,行郡县,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改革典章制度。秦二世二年,宦者赵高诬其谋反,被腰斩于咸阳,灭三族。秦代因其所历时间很短,没有留下更多文章,而李斯却有《谏逐客书》及《泰山刻石文》《琅琊台刻石》传世,所以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伴读] ①焚书坑儒毁灭无数文化典籍,屠杀功臣知识分子,开了先河,对后世皇帝造成恶劣影响。固然秦始皇残暴,但大知识分子的李斯用心险恶,罪不可恕。 知识补充: 李斯早年进入官场,当了上蔡县芦冈乡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公务员,其日常工作,就是给领导呕心沥血写讲稿,绞尽脑汁弄公文,在人们的不屑与白眼中苦熬岁月,其彷徨与郁闷,一如黄河之波涛,澎湃而汹涌。一向灵思飞旋的他,开始总结人生经验,他发现,茅厕里尖嘴猴腮的鼠辈,居肮脏,食恶臭,不断被人声犬吠所惊吓;而粮仓中那些脑满肠肥的硕鼠,居华屋,食积粟,养尊处优,何其美哉。李斯比较两种鼠辈命运之异同,喟然长叹:“人之贤不尚譬如鼠辈,在所自处耳!”他的这番“鼠论”,把人生的所谓理想信念道德统统抛之脑后,只留下了一条赤裸裸的宣言:人与老鼠并无区别,就看你身处什么地位了!此后,这番高论成了他的人生支点,实用与势利,成为他日后腾飞之“两翼”。 于是,为了做一只远离茅厕入居华屋的“老鼠”,李斯风尘仆仆前往山东兰陵县,投身大儒荀卿门下,刻苦操练“帝王之术”。荀卿是战国末期赵国人,在齐国有名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开席讲学,并出任兰陵县令。他是著名儒学大师,世称“荀子”,然而,他的儒学与传统意义上的孔孟之道,有着很大区别。譬如,孔孟主张“知天命”,他主张命运在我;孔孟说“人之初,性本善”,他说“人之初,性本恶”;孔孟倡导“法先王”,他主张“法后王”。如此等等,南辕北辙。他以这些颇为惊世核俗的哲学思想为基础,创立了一套神乎其神的“帝王之术”,一时间风靡天下,不少年轻学子趋之若鹜。荀子所谓“帝王之术”,其实就是从帝王视角出发,高屋建瓴,阐述如何治国平天下,堪称“帝王之师”。李斯与韩非,同时拜在荀卿门下。李斯所学,却是如何揣摩帝王心思,更好地为帝王效劳,以达到飞黄腾达之目的,“鸿鹄之飞”与“燕雀之志”融会贯通,构成了李斯先生学术思想之核心;而韩非所学,则超越其师,他总结了商鞅、申不害、慎到三位前贤的哲学思想,把商鞅之“法”、申不害之“术”、慎到之“势”融为一体,兼容了儒、墨、道诸家特点,形成了以法为核心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体系,被称为战国时代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学成之后,李斯观览天下,寻找腾达之路,“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临别之际,他向老师荀卿辞行,发表了一统滔滔宏论,他说,如今诸侯纷争,冒险家纵横排阖,“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兽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李斯把那些不求进取者称为“禽兽”,令荀卿大感惊异,于是继续倾听——“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 李斯就带着这样一腔沸腾如潮的仕进之心,来到了秦国,经过百般钻营,进入吕不韦相府,做了一介门客,好容易逮着一个良机,他向秦王兜售其“帝王之术”,劝说他灭六国,成帝业,一下挠到了秦王的痒处,立刻提拔他为长史。此后,他坚决执行既定战略决策,利用谋士与刺客,用拉拢与杀戮相结合的手段,对各国诸侯进行分化瓦解,取得很大成功。眼看鱼跃龙门,前景辉煌,可是,因为一条阴差阳错的郑国渠,李斯竟被秦王下令驱逐了。 那时候,列国纷争,韩国临近秦国,实力最弱,沦为了强秦嘴边的一块“肥肉”,韩桓惠王不肯坐以待毙,祭出一条令人啼笑皆非的“疲秦之计”:派水利专家郑国做为间谍入秦,游说秦王在泾水与洛水之间兴建一条大型水渠,欲以发展水利为幌子,耗尽秦国实力。在施工过程中,计谋败露,秦王大怒,要杀郑国,郑国先生不卑不亢地说:“俺老郑是韩国间谍不假,可一直在为你秦国谋福利,我不过为韩国延缓了几载寿命,却为秦国建立了万世之功,要杀要剐,大王您瞧着办吧!”秦王一听有理,下令继续施工,水到渠成,人称“郑国渠”。然而,这一尴尬事件,却意外地诱发了秦王的疑心病,为彻底扫除间谍,他断然下令,尽逐客卿。李斯身为客卿,当然在驱逐之列。当他被士兵押解着,礼送出境,行至骊邑(今陕西临潼)时,心底的万丈波澜呼啸而起,奋笔疾书,写下了慷慨激昂的《谏逐客书》,雄辩地列举了客卿对秦国发展做出的历史贡献,深刻地阐述了客卿在秦统一大业中的重要作用,尖锐地指出了逐客之举的严重失误,他痛心疾首地说:“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秦王读罢,惊出一身冷汗,派人追回李斯,不久任为廷尉。廷尉是秦朝官职,为九卿之一,执掌刑狱,是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员。《史记·李斯列传》全文引述了李斯的《谏逐客书》,欣赏之情,溢于言表,最后的记载是:“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 公元前213年,秦王嬴政46岁大寿,咸阳宫里举行隆重的祝寿宴会,70余名博士应邀到场,吟诗作赋,争相为皇帝祝寿。仆射周青臣马屁拍得连天响,说陛下圣明威德齐天万古传颂啊!博士淳于越拍案而起,直斥他面谀,“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丞相李斯霍然起身,亢声说道:“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其实,淳于越与李斯之争,老淳哼的是儒家“厚古薄今”之曲,小李唱的是法家“酷法治国”之调。历来把两人之争笼统地归结为“儒法斗争”,显然是脱离当时特定语境的。如果这场争论停留在思想舆论层面,可能会像几千年之后共和国历史上那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一样,大家厘清思想,统一认识,将会大有益于天下也。然而,李斯却无限夸大,上纲上线,“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祸乱黔首。”至此,李斯开始露出一副狰狞嘴脸,赤裸裸端出了他的焚书之策——“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世。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应当说,李斯用如此杀气腾腾的血腥手段,来处置不同意见与异端思想,开了一个极其危险的先例。“焚书”、“弃世”、“族诛”、“同罪”、“黥面”,种种酷刑,触目惊心。他蛊惑秦王用毁灭中国传统文化的罪恶手段,来实现天下思想一统,造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场文化浩劫。这场焚书之祸,究竟多少人因为藏书受到严刑峻法的制裁,不得而知;究竟多少珍贵的珍贵典籍被焚毁,无法统计。以至于太史公为撰写史记搜集资料时,根本找不到六国史书,不禁连声哀叹:“惜哉!惜哉!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史记·六国年表序》)。 如果说,“焚书坑儒”是李斯蛊惑秦王对中国文化犯下的滔天罪行,那么,他戕害昔日同窗韩非,则是其人性卑劣的突出表现。《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秦王读了《孤愤》、《五蠹》诸篇,大为惊讶,喟然而叹:“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说:“此韩非之所著书也。”秦王发兵急攻韩,务要得到韩非,韩王无奈,只得派韩非出使秦国,秦王与之作长夜之谈,“秦王悦之,未信用”,李斯害怕韩非取代自己,便谗毁说:“韩非,韩之公子也。今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秦王于是下令,将韩非下狱,李斯害怕生变,即刻派人给韩非送去毒药,逼令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过了几天,秦王果然后悔了,“使人赦之”,可是,韩非早被老同学李斯毒死了。 李斯处心积虑谋害老同学,当然是为了保住丞相高位与既得利益,《史记·李斯列传》载:“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秦代的三川,指关陇地区泾河、渭河、洛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李斯长子李由官居三川太守,扼守帝国要冲,诸子娶的都是皇室公主,诸女嫁的都是皇室公子,李氏家族可谓满门荣耀。一次,李斯宴请百官,说自己此刻想起了老师荀卿的教诲“物禁大盛”,不禁恻然,“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才,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过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 历史证明,李斯“物极则衰”的担心,并非多余;只是,他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的归宿,竟会那样苛酷而惨烈!公元前210年,随着始皇帝驾崩,“沙丘宫政变”爆发,公子扶苏被赐死,赵高像鬼魅一样绑架了李斯与胡亥。李斯一听赵高的政变阴谋,先是厉声斥责,说你怎敢说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话来?赵高嗤之以鼻:“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必有乔、松之寿,孔、墨之智。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李斯听罢,沉默不语。面对头颅落地的威胁与荣华富贵的诱惑,他的心旌开始摇摆,意志开始溃败,最后仰天垂泪曰:“嗟乎!独遭乱世,既以不能死,安托命哉!”唉唉!既然不能死,那就听天由命吧!危急时刻,李斯为了荣华富贵,与赵高胡亥同流合污了。一世英名,就此完结;煌煌大秦,二世而亡,悲哉! 青史呜咽。铁律无情。恍然回顾李斯先生的“鼠论”,兀地令人百感奔临矣!他要做一只“居华屋,食积粟”的高级“硕鼠”,叵耐最后沦为了政治绞肉机中的一只可怜仓鼠,在二世胡亥、丞相赵高面前摇尾乞怜。二世说:“夫人生居世间焉,譬犹骋六骥过决隙也。吾既已临天下矣,欲悉耳目之所好,穷心志之所乐,以安宗庙而乐万姓,长有天下,终吾年寿,其道可乎?”赵高连连叫好,并教导他“严法而刻刑”,尽诛先帝旧臣,除掉兄弟姊妹,方可高枕无忧矣!于是“法令诛罚日益刻深,群臣人人自危”,李斯大感恐惧,“重爵禄,不知所出,乃阿二世意,欲求容”,上了一道《行督责书》,振振有词地鼓励二世实行督责:“若此则谓督责之诚,则臣无邪,臣无邪则天下安,天下安则主严尊,主严尊则督责必,督责必则所求得,所求得则国家富,国家富则君乐丰。”他肉麻地欢呼:“故督责之术设,则所欲无不得矣。” 尽管李斯丧失了最后的廉耻,像狗一样匍匐在二世脚下,却依然没有摆脱赵高的残戮。公元前208年,丞相赵高奉二世皇帝之命,逮捕右丞相李斯、左丞相冯去疾、大将军冯劫,冯氏父子愤然自杀,李斯为了苟活,反复上书乞怜,“斯所以不死者,自负其辩,有功,实无反心,幸得上书自陈,秦二世之悟而赦之。”到了万劫不复的地步,还做如此幻想,堪称卑怯彻骨也;李斯得到的,只是赵高的酷刑,“赵高治斯,榜掠千余,不胜痛,自诬服。”秦二世最后御笔朱批:“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 所谓五刑,按秦律,凡是判处灭三族者,都要先在面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右指,然后用竹鞭打死,再斩首,在刑场上用鼎煮其骨肉;如果诽谤罪、詈骂罪,还要先割去舌头。这些,统称五刑。不知李斯最后惨死,是否尝遍五刑?当他被提出死牢,押赴刑场之际,看到自己的小儿子也一同被押就刑,不禁老泪纵横,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其可得乎?”死到临头,他才想到要像草民百姓那样,与儿子一起牵着黄狗追逐野兔,岂不是太晚了吗?李斯被杀,还被夷灭三族,他的父母、妻妾、子女尽被屠戮。 客观地看,李斯堪称天才,文章写得极好,文采灿烂,如日月然;他独创的篆书,至今流韵千响;他之施政,也不乏远见卓识之举。但是,由于他以“鼠论”立世,以功利为先导,以现实利益为旨归,以富贵荣华为人生之本,失去了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基本道德底线,甚至丧失了作为一个人的基本品格,嫉贤妒能,残忍恶毒,这才铸成了他的千古之殇,受到历史的严厉惩罚,若说他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不为冤枉也。历史的逻辑,就是这样铁一样无情而冷漠!太史公批评说:李斯作为国之重臣,“知《六艺》之归,持爵禄之重”,关键时刻却丧失原则,“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适立庶,”导致沙丘惨变,秦廷跌落,“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不然,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太史公说,有人认为李斯忠诚而被五刑处死,实在冤枉呢,其实并非如此。不然,以李斯之功,可以与周公、召公并列矣! 明代紫阳道人丁耀亢先生《天史》一书持论则更为严苛:“李斯尝为仓吏,见仓鼠而乐之。吾观斯死生,亦一鼠而已。始而谋饱,终而啮人,秦之社遂以空。及东门黄犬,仍思顾兔,驰心犹未死也。矫诏杀人而致族灭,不亦宜乎!” (二)知背景 据《史记》记载,秦王逐客的导火线是“郑国渠②”事件。 秦为统一中国,广揽人才,韩国为削弱秦国势力,趁秦国招揽人才之机,派水利专家郑国入秦,企图通过让秦国修灌渠来耗费财力,从而削弱秦国的军事实力。计谋败露之后,秦国宗室大臣污蔑客卿都不可靠,纷纷要求驱逐客卿。公元前237年,秦始皇下令逐客,李斯亦在被逐之列。在被勒令出境的途中,李斯写下了《谏逐客书》一文,指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劝秦始皇不要逐客。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收回了逐客令,并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伴读] ②郑国渠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它发挥灌溉效益的100余年,而且还在于开了引泾灌溉之先河,对后世引泾灌溉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明文体 书:书指上书,奏章。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本文是古代最优秀的一篇公文,也是一篇政论散文。 三、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2.解决疑难字词。 1.记字音 ①缪公(mù) ②蹇叔(jiǎn) ③殷盛(yīn) ④鄢(yān) ⑤郢(yǐnɡ) ⑥成皋(ɡāo) ⑦膏腴(yú) ⑧穰侯(rǎnɡ) ⑨阿缟(ē) ⑩纤离(xiān) 灵鼍(tuó) 外厩(jiù) 傅玑(jī) 珥(ěr) 阿缟(ɡǎo) 搏髀(bì) 黔首(qián) 帝喾(kù) 分组:全班分为三个大组,每组分为若干小组,每3-5人为一小组,自由组合。 具体任务:第一大组分析研讨第一段,第二大组分析研讨第二段,第三大组分析研讨第三、四段。 要求:第一步,用演读方式朗诵(每组研究出认为最好的演读形式,小组成员都要参与);第二步,点出该段中的关键字词句(其中一人);第三步,翻译(其中一人)。 结构技法 1.开门见山表明观点,指出逐客是错误的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开门见山,语气谦和,平心静气 切合日理万机的秦王的性格 2.史实论证:客卿于秦有功 穆公求士———广纳人才———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变法治国———民盛国强 惠王用张仪——四面扩张———以横破纵 昭王得范雎——打击豪门———强化集权 3.史实论证:客卿于秦有功 铺陈四代秦君重用客卿富国强兵的史实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戎,东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求丕豹、公孙支於晋。 此五子者,不产於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 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 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 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4.反问总结与反面假设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於秦哉?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5.类比论证:重物轻人 用异国物(客观事实与反面假设) 取物原则:快意当前,适观而已 用人原则: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重物轻人: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 6.用异国物(客观事实与反面假设)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 服太阿之剑,乘纤离(骏马名)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tuó,扬子鳄)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悦之,何也 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jué tí)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悦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东阿出产的白绢)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7.取物与取人原则不同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虞舜时乐)、《武象》(周武王时乐)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 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 民人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8.理论概括:阐明纳客与逐客的利害 正面:天道与圣王的做法 反正:秦国目前的做法 9.理论概括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太山不让(辞)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推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辅助,壮大,使成霸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借)寇兵而赍(送给)盗粮”者也。 总结分析:逐客必将造成秦国的危亡 正面:士愿忠于秦国 反面:逐客国危 秦缪公(B.C659—B.C621在位)用五子 由余:晋人,亡西戎,奉戎王命使秦。缪公设计收买,助其破西戎。 百里奚:虞国大夫。晋灭虞,被俘,作为献公女(秦穆公夫人)之媵臣,陪嫁至秦。中途逃亡至宛(yuan,南阳),为楚人所获。穆公爱其才,以五张黑公羊皮将其赎回。时百里奚已70多岁,穆公与之连谈三天,觉其治国能手,委以重任,号称“五羖(gǔ )大夫”。 蹇叔:百里奚向穆公荐友蹇叔:“蹇叔贤能,人多不知。我原想投靠齐君,蹇叔阻我,使我逃过齐国之难;我又想投周天子,蹇叔阻我,使我逃过周的灾难。我不听其言,马上就遇了难。由此可见蹇叔之能。”穆公派人重金迎请,封上大夫。 丕豹、公孙支:均为晋人,入秦后为大将和大夫。 秦缪公霸西戎 秦穆公三十四年(公元前626年),穆公用百里奚计,送16名女乐给西戎王, 使之沉溺女乐,荒芜国政。秦乘机攻伐西戎,将西戎12国并入秦土。 周襄王派吕公过恭贺穆公,授以铜鼓,承认穆公的霸主地位。穆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秦孝公(B.C361—B.C338在位)任用商鞅变法 商鞅(?—B.C 338):姬姓,名鞅,卫国人。在秦国受封商邑。 曾为魏国相国公孙痤的家臣,故又称公孙鞅。 公孙临死前,向魏惠王推荐商鞅为相,并说如不重用,就要杀掉他,不要让他离开魏国。 周显王七年(B.C 352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大良造,地位相当于中原各国的相国兼将军。 周显王十九年(B.C 350年),商鞅开始更大规模的变革。 商鞅变法 “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废除土地国有,允许土地买卖。 大力推行县制,把地方政权和军权集中到中央。 统一度量衡。 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愚者闇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张仪连横事秦 合纵:齐、楚、燕、赵、韩、魏等国联合抗秦,此法为苏秦所提倡;但因六国彼此利害不同,秦人又加以挑拨,合纵仅偶尔出现,随即瓦解。 连横:某几国跟从秦国进攻其它国家,这样一来,不但六国不能团结一致,而且可能造成彼此之间的内讧。此法为张仪所提倡。 秦惠文王派张仪拆散齐、楚联盟 楚怀王宠臣靳尚 商于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不听陈轸反对,与齐绝交 秦、齐联合,大败楚国 全文的论证层次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 引论部分 第二、三、四段:进行分析论证。 本论部分 第二、三段:运用事例分析论证。 (摆事实) 第四段:运用理论分析论证。 (讲道理) 第五段:收束文章,照应全文。 结论部分 论证方法 举例驳斥 演绎推理,铺陈事例,引出谬误,进行驳斥 正反对比,透辟的分析有力的论证其要害 以归纳论证得出结论 拓 读 明 理 刘勰的《文心雕龙》云:秦皇铭岱,文自李斯,法家辞气,体乏弘润。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吴楚材、吴调侯编《古文观止》:语气肆宕,采色烂然,可以止矣,又偏再衍出下节。强弩穿甲,劲势未已。 试以本文为例,说说李斯文章的语言特点。 李斯文章的语言特点。 采用铺陈手法,以形成文章气势,为避免铺陈的烦琐与臃肿,文中的句式、角度、用词都极具变化,特别是动词的选用,排比与对偶的运用都很讲究,使文气饱满,气势充沛,文字生动,词彩飞扬,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语言生动、流畅,富于感染力:采用了大量的铺张手法;大量的运用了大量排比句,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大量的对偶句的运用。 结合《谏逐客书》的论证,你对当今社会的人才观有怎样的认识?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这句话对你的“处事待人之道和求知发展之道”有什么启示? 五、作业 备注(教师二次备课栏及学生笔记栏)
总结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