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18-2022年科学中考真题汇编15:微粒的模型和元素周期表
一、单选题
1.(2022·金华)“宏观—微观—符号—量”是科学特有的表征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圆满完成飞行任务。火箭助推器使用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作为推进剂,燃烧时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从量的角度看:反应前后原子总数减少
B.从微观构成看:氮气是由氮分子构成的
C.从符号表征看:四氧化二氮的化学式是N2O4
D.从宏观物质看:燃烧产物中含有单质与化合物两类物质
【答案】A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中各粒子的构成,结合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个数不变,氮气由分子构成及单质、化合物的定义分析。
【解答】A、 反应前后原子总数不变,符合题意;
B、 氮气是由氮分子构成的 ,不符合题意;
C、 四氧化二氮的化学式是N2O4 ,不符合题意;
D、 燃烧产物中为单质,、为化合物 ,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2021·衢州)2021年4月13日,日本政府正式决定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上百万吨核污水排入大海,多国对此表示反对。核污水中含有氚,右图为氚原子结构示意图,由图可知氚原子( )
A.含有2个质子 B.核电荷数为1
C.相对原子质量为4 D.质子数和中子数相等
【答案】B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1)根据结构图确定质子的个数;
(2)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3)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4)根据图片比较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大小关系。
【解答】根据结构图可知,该原子含有1个质子,2个中子,故A、D错误;
根据核电荷数=质子数可知,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故B正确;
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3,故C错误。
故选B。
3.(2021·杭州)有一种人造氢原子(可表示为4H)的原子核中有3个中子,它可以结合成4H2分子。一个4H2分子中,下列微粒的个数不等于2的是( )
A.原子 B.质子 C.中子 D.电子
【答案】C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一个4H2分子中含有2个H原子及一个氢原子质子数为1分析。
【解答】 一个4H2分子中含有2个H原子,一个人造氢原子质子数为1,中子数为3,则4H2分子中质子数=电子数=2, 中子数为6;
故选C。
4.(2021·金华)据报道,科学家已在实验室利用催化剂,实现常温常压下将甲酸分解制出氢气。其变化前后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酸由碳、氢、氧三种原子组成
B.甲酸相对分子质量为46克
C.丙分子中碳、氧原子个数比为2 : 1
D.由乙分子构成的物质是单质
【答案】D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中物质的分子构成分析,结合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其分子由原子构成、相对分子质量为分子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及单质的定义解答。
【解答】A、 甲酸由甲酸分子构成,甲酸分子由碳、氢、氧三种原子构成 ,不符合题意;
B、 甲酸相对分子质量为46 ,不符合题意;
C、 丙分子中碳、氧原子个数比为1:2 ,不符合题意;
D、 由乙分子构成的物质是同种元素组成,为单质 ,符合题意;
故选D。
5.(2021·温州)2021年4月,我国科学家首次合成的铀-214,是目前已知质量最小的铀原子。其相对原子质量为214,质子数是92。则铀-214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A.92 B.122 C.214 D.306
【答案】A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根据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分析。
【解答】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该原子质子数为92,则核外电子数也为92,A正确;
故选A。
6.(2021·湖州)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都是由AB2型分子构成的物质,但分子中A原子和B原子的空间位置不同,其模型如右图所示。根据此模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两种物质都由两种元素组成
B.两种物质中碳元素和硫元素化合价相同
C.两种物质的化学性质相同
D.分子中原子空间位置不同是因为A原子种类不同
【答案】C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中分子构成分析,结合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解答。
【解答】 A、 由分子构成可知,两种物质都由两种元素组成 ,不符合题意;
B、 两种物质中碳元素和硫元素化合价都是+4价,不符合题意;
C、 两种物质的分子构成不同,则化学性质不相同 ,符合题意;
D、 分子中原子空间位置不同是因为A原子种类不同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2021·丽水)相比于普通汽车,氢燃料电池车的排放物只有水,没有其它污染物。如图是氢燃料电池内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从图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 )
A.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
B.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不变
C.水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8克
D.水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1
【答案】A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种类一定改变,原子种类一定不变,水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元素质量比分析。
【解答】A、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发生改变,符合题意;
B、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一定发生改变,不符合题意;
C、 水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8 ,不符合题意;
D、 水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8,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2020·宁波)某化学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微观示意图及反应前后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物质由碳原子和氢原子直接构成
B.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参加反应的反应物分子个数比为1:1
D.x+y+z=233
【答案】D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图中所给各粒子的构成书写出反应方程式,结合置换反应定义及化学式的配平系数解答。
【解答】A、甲物质为甲烷,由分子构成,其分子由碳原子和氢原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B、该反应中生成物中没有单质,不属于置换反应,不符合题意;
C、该反应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参加反应的分子个数比为1:2,不符合题意;
D、由反应前后质量关系可知,x+y+z=32+200+1=233,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9.(2020·金华·丽水)“宏观一微观一符号”之间建立联系,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物质的本质。浓度为75%的酒精常用作防疫消毒液,其有效成分是乙醇,如图是工业上在一定条件下制取乙醇的微观示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符号分析:乙的化学式为CO2
B.宏观分析:甲物质由2种元素组成
C.微观分析:一个丙分子由9个原子构成
D.基本反应类型分析: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答案】A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根据物质乙的分子示意图确定它的化学式;
(2)根据甲分子的示意图确定它的元素组成;
(3)根据丙分子的示意图确定它的原子个数;
(4)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和种数确定化学反应种类。
【解答】A.根据乙的示意图可知,乙分子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构成,那么化学式为:H2O,故A错误符合题意;
B.根据甲的示意图可知,甲物质由氢元素和碳元素组成,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根据丙的示意图可知,一个丙分子由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组成,一共有9个原子,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反应物有两种,而生成物只有一种,因此该反应为化合反应,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10.(2020·杭州)工业上可通过如下反应制取氧化钠:2NaNO3+10Na=6Na2O+N2↑,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物NaNO3属于氧化物
B.生成物N2的化学性质由氮气分子(N2)保持
C.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D.反应前后只有氮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
【答案】B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置换反应及其应用;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1)只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
(2)分子式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3)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叫复分解反应;
(4)注意分析氮元素的化合价是否改变。
【解答】A.反应物NaNO3由三种元素组成,肯定不是氧化物,故A错误;
B.生成物N2的化学性质由氮气分子(N2)保持,故B正确;
C.该反应的反应物为一种化合物和一种单质,肯定不属于复分解反应,故C错误;
D.反应前,在钠单质中钠元素的化合价为0价,而在 Na2O 中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故D错误。
故选B。
11.(2019·温州)联合国把今年定为“元素周期表年”。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对元素周期表的编制做出巨大贡献,人们将101号元素命名为“钔”来纪念他。钔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01,相对原子质量为258,则钔原子的质子数为( )
A.101 B.157 C.258 D.359
【答案】A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1)由于原子的质量很小,描述起来非常的不方便,于是用碳原子质量的作为标准,用其它原子的质量与这个标准的比值来描述原子质量,这就是相对原子质量;
(2)由于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几乎相同,而电子的质量忽略不计,因此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3)正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和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相等,因此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解答】根据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可知,钔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01,那么钔原子的质子数就是101,故A正确。
故选A。
12.(2019·杭州)黑箱是指科学研究中一类内部结构无法打开或无法清楚展示和认识的系统。如图所示,通过对黑箱“输入”“输出”的信息,推理出黑箱内部情况的方法称为黑箱法。下列操作主要运用了黑箱法的是( )
A.使用量筒量取10mL蒸馏水
B.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形状
C.通过a粒子轰击金属箔来研究原子内部结构
D.利用弹簧测力计测某一物体的重力
【答案】C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题目给出信息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解答】A、 使用量筒量取10mL蒸馏水,可以直接读取示数的,没有运用黑箱法;故A错误;
B、 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形状,可以直接卡到细胞,没有运用黑箱法;故B错误;
C、 通过a粒子轰击金属箔来研究原子内部结构,无法观察到原子内部结构,只能通过粒子的运动状态来推测原子的内部结构,运用了黑箱法;故C正确;
D、 利用弹簧测力计测某一物体的重力,可以直接读取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没有运用黑箱法;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3.(2019·湖州)2019年是化学元素周期表诞生150周年。联合国宣布今年为“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根据化学元素周期表我们无法得知的是某元素( )
A. 一个原子核内的质子数 B.一个原子的质量
C.一个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D.是金属还是非金属元素
【答案】B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
【解析】【分析】根据元素周期表小格信息分析。
【解答】元素周期表中左上角数字为原子序数,与质子数、电子数相等,右上角为元素符号,中间为元素名称,根据元素名称可判断元素种类,最下方为相对原子质量,所以不能得知元素的一个原子的质量。
故答案为:B。
14.(2019·嘉兴)地球上有丰富的水资源,科学家一直在研究成本低、效率高的催化剂,使水发生反应获得氢能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B.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C.水发生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属于分解反应
D.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化学性质和质量不发生改变
【答案】B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解析】【分析】A、根据水的组成元素种类分析;
B、根据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分析;
C、根据分解反应定义分析;
D、根据催化剂定义分析。
【解答】 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水分子,B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15.(2019·金华)思维导图有助于建构知识,如图是小金建立的有关物质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的思维导图,其中“▲”应填入的是( )
A.原子 B.中子 C.电子 D.质子
【答案】A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分析】原子指化学反应不可再分的基本微粒,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分割。但在物理状态中可以分割。原子由原子核和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原子构成一般物质的最小单位,称为元素。
【解答】由图可知,微观粒子中既能构成物质。又能形成离子的是原子;故A符合;
故答案为:A。
16.(2018·宁波)下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甲是最简单的有机物
B.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没有发生改变
C.反应生成的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2
D.一个甲分子是由两个氧分子和一个碳原子构成
【答案】D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1)甲烷(CH4)是最简单的有机物;(2)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告诉我们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量、质量均不变;(3)根据反应的模型可得反应物与生成物的分子个数之比;(4)甲是甲烷分子化学式CH4,表示每个甲烷分子中有一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
【解答】A.甲是最简单的有机物,甲是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物,说法正确,A错误;
B.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没有发生改变,化学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量不变,说法正确,B错误;
C.反应生成的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2,由微观模型可知,丙分子有一个,丁分子有2个,所以1:2,说法正确,C错误;
D.一个甲分子是由两个氧分子和一个碳原子构成,根据甲的微观结构可知,一个甲分子是由四个氢原子和和一个碳原子构成的,说法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17.(2018·杭州)南京理工大学胡炳成团队用新方法制得了NaN5 3H2O,该化合物中含有 等微粒,已知N为7 号元素,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是一种单质 B.1个 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C.1个 共含有 35个质子 D.1 个 中共含有 35 个电子
【答案】C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离子的书写与意义;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构成;而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解答】A、 是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不是单质,故A 错误;
B、 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故B错误;
C、 离子是由得失电子形成的,与原子核无关,而一个N原子有7个质子,所以 有35个质子;故C正确;
D、 在原子中,核外电子数等于质子数;所以 有35个电子,但是 还有得到的一个电子,所以共有36个电子;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8.(2018·温州)茶叶中含有茶氨酸(C7H4O3N2),茶氨酸中各元素质量分数如图所示。其中①表示的元素是( )
A.碳 B.氢 C.氧 D.氮
【答案】A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元素质量分数计算的基本公式是:ω(元素)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相对分子质量×100%.
【解答】茶氨酸的相对分子量为:12×7+1×4+16×3+14×2=164;
C%= 51.2%;H%= 2.4%;O%= 29.3%;N%= 17.1%;C%>O%>N%>H%;由图可知,①所占百分比最大;故C符合;
故答案为:A。
19.(2018·金华)“丹砂烧之成水银”中的“丹砂”指的是硫化汞,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代表非金属单质汞
B.此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C.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发生改变
D.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都不变
【答案】B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模型与符号;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在化学反应里,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就是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发生改变。
【解答】A、汞是常温下唯一的液态金属;故A错误;
B、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故B正确;
C、对于化学反应,其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是不会变的;故C错误;
D、氧气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0;而生成物中二氧化硫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二、填空题
20.(2022·杭州)HCl气体通入水中可得到盐酸,室温下,将HCl气体通入盛有NaOH溶液的试管中,直至溶液的pH=7。回答问题:
(1) 和 的中子个数相差 个。
(2)HCl气体通入NaOH溶液前后,试管中溶液的离子种类如图所示,其中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的是 (选填“①”“②”或“③”)
【答案】(1)2
(2)②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解析】【分析】(1)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据此计算出中子数进行比较。
(2)根据酸碱指示剂的知识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 可知,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5,质子数为17,则中子数为:35-17=18;
根据 可知,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7,质子数为17,则中子数为:37-17=20;
比较可知,二者的中子数相差:20-18=2;
(2)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即NaOH+HCl=NaCl+H2O。反应前的离子为Na+和OH-,反应后的离子为Na+和Cl-,则反应前后不变的为Na+,则为OH-。能够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的就是OH-,故选②。
21.(2022·宁波)天宫课堂中,航天员王亚平视频展示了在无容器材料实验柜中进行的“锆金属熔化与凝固”实验。金属锆具有抗腐蚀性强、熔点高、硬度大等特性,广泛用于航空航天、军工、原子能等领域。
(1)金属锆熔化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如图所示是锆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其中“40”是锆元素的原子序数,即它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序号,也是锆原子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由此可知锆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3)在850℃条件下,镁(Mg) 与四氯化锆(Z rCl4) 发生置换反应获得金属锆。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1)物理
(2)40
(3)2Mg+ZrCl4 Zr+2MgCl2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2)在原子中,核外电子数=质子数=原子序数;
(3)确定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据此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答】(1)金属锆熔化时,只是组成原子之间的距离发生改变,并没有新物质生成,因此属于物理变化。
(2)根据“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可知,锆的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40.
(3)镁(Mg) 与四氯化锆(Z rCl4) 在850℃下反应,生成锆单质和氯化镁,则反应的方程式为: 2Mg+ZrCl4 Zr+2MgCl2 。
22.(2022·温州)“原子-分子”学说的建立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材料一:1803年,道尔顿在原子论中提出元素由微小的不可分的原子组成;不同元素的原子以简单数目比例形成不可再分的原子——“复杂原子”。
材料二:1809年,盖·吕萨克认同道尔顿的原子论,并提出自己的假说: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不同气体中含有相同数目的原子(包括“复杂原子”)。道尔顿反对盖·吕萨克的假说,他认为若该假说成立,解释化学反应时,有些反应会推导出“半个原子”,与原于论矛盾。
材料三:1811年,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学说,解决了道尔顿和盖·吕萨克的矛盾。随后科学家们确立并逐步完善了“原子-分子”学说。
(1)1897年,汤姆生发现原子内有带负电的 ,否定了“原子不可再分”的观点。
(2)道尔顿原子论中“复杂原子”构成的物质,按现在物质的组成分类,属于纯净物中的 。
(3)依据道尔顿的原子论和盖·吕萨克的假说,下列反应能推导出“半个原子”的是__________。(可多选)
A.1升氢气和1升氯气化合成2升氯化氢气体
B.2升氢气和1升氧气化合成2升水蒸气
C.木炭与1升氧气化合成1升二氧化碳
D.木炭与1升二氧化碳化合成2升一氧化碳
E.硫与1升氢气化合成1升硫化氢气体
【答案】(1)电子
(2)化合物
(3)A;B;D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1)在原子内部,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中子不带电;
(2)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3)根据资料中的信息分析。
【解答】(1)1897年,汤姆生发现原子内有带负电的电子,得出了原子可以继续再分的结论;
(2)道尔顿原子论中“复杂原子”——不同元素的原子以简单数目比例形成不可再分的原子,即为不同原子构成的分子,按现在物质的组成分类,属于纯净物中的化合物;
(3)A.1升氢气和1升氯气化合成2升氯化氢气体,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不同气体中含有相同数目的原子(包括“复杂原子”),则每一个氯化氢“原子”中就应只含有半个氯“原子”和半个氢“原子”,即“半个原子”,故A符合题意;
B.2升氢气和1升氧气化合成2升水蒸气,则每一个水“原子”中就应只含有半个氧“原子”和一个氢“原子”,即“半个原子”,故B符合题意;
C.木炭与1升氧气化合成1升二氧化碳,则每一个二氧化碳“原子”中就应只含有一个氧“原子”,故C不合题意;
D.木炭与1升二氧化碳化合成2升一氧化碳,则每一个一氧化碳“原子”中就应只含有半个二氧化碳“原子”,即“半个原子”,故D符合题意。
E.硫与1升氢气化合成1升硫化氢气体,则每一个氯化氢“原子”中就应只含有一个氢“原子”,故E不合题意。
故选ABD。
23.(2022·绍兴)下表是教材中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除标出的元素外,表中的数字编号①~③各表示一种元素。请回答问题
(1)①表示的元素是 。
(2)1个铝原子的核外电子有 个。
(3)元素硅比第2周期、第ⅥA族的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 (选填“高”或“低”)。
【答案】(1)H
(2)13
(3)低
【知识点】元素的种类与分布;元素周期表
【解析】【分析】(1)根据元素周期表的知识解答;
(2)根据图片确定氯元素的原子序数,然后根据“质子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解答;
(3)在元素周期表中,一行为一个周期,一列为一族,据此结合地壳中的元素分布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①的原子序数为1,则该元素为氢元素,符号为H。
(2)根据图片可知,Al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3,根据“质子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可知,一个铝原子的核外电子有13个。
(3)根据图片可知,第2周期,第VIA族的元素为O,根据地壳中元素分布从大到小的排序:氧、硅、铝、铁、钙可知,元素硅比氧在地壳中的含量低。
24.(2022·舟山)从镍氢电池到锂电池,再到钠电池、钾电池,科学家在不断提升电池的性能。
(1)金属原子失去电子后形成 (选填“阴”或“阳”)离子,理、钠、钾等金属很容易失去电子,所以常被用作电池材料。
(2)研究表明,半径越大的金属离子越容易在电池正负极之间移动,充电速度越快:如图是锂、钠、钾三种金属的离子半径大小,电池容量相同的这三种电池,充满电的时间最短的是 电池。
【答案】(1)阳
(2)钾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原子失电子形成阳离子分析;
(2)根据锂、钠、钾中钾的离子半径最大分析。
【解答】(1) 金属原子失去电子后形成带正电荷的阳离子;
(2) 半径越大的金属离子越容易在电池正负极之间移动,充电速度越快,由图示可知,钾离子半径最大,则充满电的时间最短;
故答案为:(1)阳;(2)钾。
25.(2022·丽水) 2021年9月,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利用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C6H10O5)n],如图为人工合成淀粉过程中第一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1)参加反应的 和 分子个数比为 。
(2)3.2克有机物X中碳元素的质量为 克
(3)若人工合成淀粉实现工厂化、规模化生产,在一定程度上能 (填字母)
A.缓解粮食危机 B.缓解温室效应 C.节省耕地资源
【答案】(1)3:1
(2)1.2
(3)A;B;C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由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或先书写出反应方程式确定分子个数分析;
(2)根据元素质量为物质质量×元素质量分数分析;
(3)根据人工合成淀粉的作用分析。
【解答】(1)由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及个数可知,该反应的方程式为3H2+CO2=CH4O+H2O, 参加反应的和分子个数比为3:1;
(2) 3.2克有机物X中碳元素的质量为 =1.2g;
(3)人工合成淀粉实现工厂化、规模化生产,可缓解粮食危机,A正确;该反应二氧化碳作反应物,可缓解温室效应,B正确;该反应 可减少粮食种植,节省耕地资源,C正确。
故答案为:(1)3:1;(2)1.2;(3)ABC.
26.(2021·绍兴) 2021年3月,四川三星堆遗址进行了新一轮考古发掘。至今三星堆已出土了黄金面具、青铜纵目面具等一批珍贵文物,如图。
(1)出土的黄金面具仍金光灿灿,而青铜纵目面具已锈迹斑斑,这说明金的活动性比铜 (选填“强”或“弱”)。
(2)古代制作青铜器的铜来源于铜矿,如黄铜矿。黄铜矿的主要成分为二硫化亚铁铜 (CuFeS2),其中铁元素和铜元素均为+2价,硫元素的化合价为 。
(3)应用碳-14测出三星堆遗址距今3000年左右,碳-12和碳-14是碳元素的两种同位素原子,它们的主要区别是原子核中 数不同。
【答案】(1)弱
(2)-2
(3)中子
【知识点】同位素;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金的活动性比铜弱分析;
(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分析;
(3)根据同种元素中不同种原子中子数不同分析。
【解答】(1) 出土的黄金面具仍金光灿灿,而青铜纵目面具已锈迹斑斑,说明铜的发生了缓慢氧化,而金没有,即金的活动性比铜弱;
(2) 二硫化亚铁铜 (CuFeS2),其中铁元素和铜元素均为+2价,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知,硫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3) 碳-12和碳-14是碳元素的两种同位素原子,它们的主要区别是原子核中的中子数不同;
故答案为:(1)弱;(2)-2;(3)中子。
27.(2020·衢州)用高能粒子轰击原子核是研究微观粒子的一种方法。
1934年,意大利科学家费米用中子轰击铀原子(质子数为92,元素符号为U),得到了一种质量增加的原子,他公开宣布发现了93号元素,被科学界认可,从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1938年,德国科学家哈恩在重复费米的实验后,发现费米实验中得到的是56号钡元素,并用图示模型来定义这一变化。费米知道后,立即重复哈恩的实验,结果证实自己错了,费米坦率地检讨并纠正了错误。
(1)费米用中子轰击铀原子,不可能增加铀原子的 数,所以得不到93号元素。
(2)结合材料分析,以下观点正确的是 。
A.面对前人的观点要敢于质疑
B.科学结论的得出要依据客观事实
C.对科学的认识是一个不断修正、完善的过程
【答案】(1)质子
(2)A;B;C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1)元素的原子序数等于原子的质子数。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用中子轰击铀原子,只可能增加中子数,不可能增加质子数;
(2)根据题目描述的科学发展史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1)费米用中子轰击铀原子,不可能增加铀原子的质子数,所以得不到93号元素。
(2)A.哈恩重复费米的实验后,根据实验的结果对费米的实验提出质疑,可见面对前人的观点要敢于质疑,故A正确;
B.费米知道哈恩的实验结果后,自己再次实验发现原来的结果是错误的,检讨并纠正了错误,这说明科学结论的得出要依据客观事实,故B正确;
C.在科学探究的路上,难免遇到困难,或者得出错误的结论,只要坚持一切以事实为依据的原则,肯定最终能够得到正确结论,故C正确。
故选ABC。
28.(2020·湖州)由我国自主研发的深海载人潜水器球壳于2019年建造完成并通过验收。球壳用被称为“海洋金属”的钛合金作为制造材料。钛合金不仅强度高而且具有弹性。右图为钛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
(1)钛原子的质子数为 。
(2)Ti除了表示钛元素、一个钛原子之外,还能表示 。
(3)钛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时,其对应的氧化物被认为是现今世界上性能最好的一种白色颜料。它的化学式为 。
【答案】(1)22
(2)钛单质
(3)TiO2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分析】(1)根据原子中质子数=原子序数分析;
(2)根据金属元素符号表示元素、一个原子和该元素组成的单质分析;
(3)根据化合物化学式书写方法分析。
【解答】(1)原子中质子数=原子序数,钛原子的质子数为22;
(2)钛属于金属元素,钛单质由原子构成,其化学式用元素符号表示,所以钛元素符号除表示钛元素、一个钛原子之外,还能表示钛这种物质;
(3) 钛元素+4价的氧化物化学式为 TiO2 ;
故答案为:(1)22;(2)钛单质;(3) TiO2 。
29.(2020·金华·丽水)人们为了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探究过程。1911年物理学家卢瑟福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实验发现:多数α粒子穿过金属箔后仍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绝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
(1)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认为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 ;
(2)当α粒子轰击金属箔时,图中四条运动轨迹不可能出现的是 (填字母)。
【答案】(1)原子核
(2)C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1) α粒子带正电荷,原子核也带正电荷,因此二者靠近时会发生排斥。根据图片可知,只有少数靠近原子核中间的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的偏转,即只有少数受到了原子核的排斥力,而大多数都没有受到排斥力,只能说明原子核存在于原子中心;
(2)根据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判断。
【解答】(1) 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认为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
(2)根据图片可知,原子核带正电荷,而从它上面经过的C也带正电荷,二者之间表现为排斥力,因此C只能向上改变方向,不能向下,故四条运动轨迹不可能出现的是C。
30.(2020·嘉兴) 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了在锂电池领域作出重大贡献的吉野彰等三位科学家,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是元素周期表中锂元素的相关信息,可知锂元素的原子核电荷数是 。
(2)图乙表示锂原子转变为锂离子的过程,锂离子符号可表示为 。
【答案】(1)3
(2)Li+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离子的书写与意义
【解析】【分析】(1)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就是原子序数,而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
(2)在原子变成离子的过程中,失去电子带正电荷,得到电子带负电荷,所带电荷数与得失电子的个数有关。
【解答】(1)根据甲图可知,锂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根据核电荷数=原子序数得到,锂元素的原子核电荷数为3.
(2)根据乙图可知,锂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得到锂离子,因此锂离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那么符号为: Li+ 。
31.(2019·杭州)据报道,“火星快车”号探测器在火星大气层中发现了一种二氧化碳分子,它的化学式可表示为:C16O18O(元素符号左上角的数字代表该原子中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
(1)18O中的质子数是 中子数是
(2)相同分子数的C16O2和C16O18O.分别与足量CaO化合全部转化为CaCO3,生成CaCO3的质量前者 后者(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答案】(1)8;10
(2)小于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氧原子质量数分析,根据左上角数字为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大则原子实际质量大。
【解答】(1) 18O为氧原子,质子数是8,中子数为16-8=10;
(2) C16O18O 中氧原子质量大于 C16O2 ,所以分别与足量CaO化合全部转化为CaCO3,生成CaCO3的质量 C16O2小于C16O18O 。
故答案为:(1)8;10;(2)小于。
32.(2019·绍兴)元素周期表是学习科学的重要工具。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不同种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________不同。
A.相对原子质量 B.质子数 C.中子数
(2)第3号元素属于 (选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3)第12号元素和第17号元素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
【答案】(1)B
(2)金属
(3)MgCl2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
【解析】【分析】(1)根据元素定义分析;
(2)根据元素名称带“钅”为金属元素分析;
(3)根据化学式书写方法分析。
【解答】(1) 不同种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2) 第3号元素为锂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3) 第12号元素和第17号元素组成化合物是氯化镁,化学式为 MgCl2 ;
故答案为:(1)B;(2)金属;(3) MgCl2 。
33.(2019·嘉兴) 2019年是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诞生150周年。某拓展小组模仿门捷列夫用扑克牌寻找元素规律的方法,对部分元素进行排列,位置如图所示。
(1)根据规律,图中钠元素扑克牌应放入的位置是 (填序号)
(2)拓展小组用同样方法将其它元素排入相应的位置,并从表中选出几种元素,与钠元素组成了一种能和稀硫酸反应的盐。请写出该盐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1)③
(2)Na2CO3+H2SO4=Na2SO4+H2O+CO2(其它合理也给分)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根据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及酸的化学性质分析。
【解答】(1)钠元素质子数为11,应放在 ③ 处;
(2)碳酸钠为盐,且能与稀硫酸反应,反应方程式为 Na2CO3+H2SO4=Na2SO4+H2O+CO2 ↑。
故答案为: (1)③;(2) Na2CO3+H2SO4=Na2SO4+H2O+CO2 ↑。
34.(2018·嘉兴)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进行组合,形成新分子的过程,如图是在密闭容器中某化学反应过程的观示意图,据图回答
(1)参加反应的“ ”与的“ ”的分子个数比为 。
(2)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答案】(1)2:1
(2)化合反应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解析】【分析】化合反应指的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
【解答】(1)由图可知,参与反应的 个数为2个, 只有1个;故答案为:2:1;(2)由图可知,反应前有两种物质参与反应,但生成物只有一种,是化合反应;故答案为:化合反应;
故答案为:(1)2:1;(2)化合反应。
35.(2018·温州)我国用新技术提纯了稀有金属铼(Re)为航空航天发动机核心部件的制造提供了重要原料。
(1)铼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86,原子核内有75个质子则其核外电子数为 。
(2)高铼酸钠(NaReO4)是铼的重要来源之一。高铼酸钠中铼元素的化合价为 。
【答案】(1)75
(2)+7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
【解析】【分析】原子是一种元素能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单位。一个正原子包含有一个致密的原子核及若干围绕在原子核周围带负电的电子。而负原子的原子核带负电,周围的负电子带正电。正原子的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电中性的中子组成。
【解答】(1)对于原子来说,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等于核电荷数;所以核外电子数为75个;故答案为:75;(2)对于化合物来说,各元素化合价之和为零;设铼元素的化合价为X;
(+1)+X+(-2)×4=0;X=+7;故答案为:+7;
故答案为:(1)75;(2)+7.
36.(2018·湖州)人们常用模型来进行认知,因为这种方式形象直观。如图是水分子、乙炔分子及原子核转变的模型。
(1)乙炔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请结合模型判断乙炔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 。
(2)请画出“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模型图: (碳原子和氧原子的画法参照上述图例)。
(3)右图是 (选填“核裂变”或“核聚变”)的示意图。
【答案】(1)-1
(2)
(3)核聚变
【知识点】核裂变与核聚变;模型与符号;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
【解析】【分析】在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之和为零;
【解答】(1)氢元素显+1价,设碳元素的化合价是x,2x+(+1)×2=0,则x=﹣1价;碳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由图可知,两个氢核最终生成一个氦核,并释放一个中子,属于核聚变的过程;故答案为:核聚变;
三、解答题
37.(2021·嘉兴)氕、氘、氚是氢的三种同位素原子,它们的原子结构模型如图所示,相关信息如下表。试回答:
名称 符号 相对原子质量
氕 H 1
氘 D 2
氚 T 3
(1)原子结构模型中的“ ”表示的粒子是 。
(2)超重水有一定的放射性。一个超重水分子由两个氚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其化学式可表示为T2O。T2O中T的化合价为 。
(3)重水是由氘和氧组成的化合物,化学式可表示为D2O,重水和普通水化学性质相似。在海水中重水的质量约占0.02%,则100吨海水中所含氘的质量是多少
【答案】(1)中子
(2)+1
(3)解:重水中氘的质量分数=
100t海水中所含氘的质量=100t×0.02%×20%=0.004t=4kg
答:100t海水中所含的质量为4kg。
【知识点】同位素;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原子成为同位素原子,据此分析解答;
(2)在化学式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据此分析计算;
(3)首先根据化学式计算出重水中氘的质量分数,在用海水的质量×重水的质量分数×氘的质量分数计算出海水中含有氘的质量。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三种原子中 的个数不同,根据“同位素原子中子数不同”可知,它表示中子。
(2)在T2O中O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得到:2x+(-2)=0,解得:x=+1价。
(3)重水中氘的质量分数= ;
100t海水中所含氘的质量=100t×0.02%×20%=0.004t=4kg;
1 / 1浙江省2018-2022年科学中考真题汇编15:微粒的模型和元素周期表
一、单选题
1.(2022·金华)“宏观—微观—符号—量”是科学特有的表征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圆满完成飞行任务。火箭助推器使用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作为推进剂,燃烧时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从量的角度看:反应前后原子总数减少
B.从微观构成看:氮气是由氮分子构成的
C.从符号表征看:四氧化二氮的化学式是N2O4
D.从宏观物质看:燃烧产物中含有单质与化合物两类物质
2.(2021·衢州)2021年4月13日,日本政府正式决定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上百万吨核污水排入大海,多国对此表示反对。核污水中含有氚,右图为氚原子结构示意图,由图可知氚原子( )
A.含有2个质子 B.核电荷数为1
C.相对原子质量为4 D.质子数和中子数相等
3.(2021·杭州)有一种人造氢原子(可表示为4H)的原子核中有3个中子,它可以结合成4H2分子。一个4H2分子中,下列微粒的个数不等于2的是( )
A.原子 B.质子 C.中子 D.电子
4.(2021·金华)据报道,科学家已在实验室利用催化剂,实现常温常压下将甲酸分解制出氢气。其变化前后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酸由碳、氢、氧三种原子组成
B.甲酸相对分子质量为46克
C.丙分子中碳、氧原子个数比为2 : 1
D.由乙分子构成的物质是单质
5.(2021·温州)2021年4月,我国科学家首次合成的铀-214,是目前已知质量最小的铀原子。其相对原子质量为214,质子数是92。则铀-214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A.92 B.122 C.214 D.306
6.(2021·湖州)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都是由AB2型分子构成的物质,但分子中A原子和B原子的空间位置不同,其模型如右图所示。根据此模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两种物质都由两种元素组成
B.两种物质中碳元素和硫元素化合价相同
C.两种物质的化学性质相同
D.分子中原子空间位置不同是因为A原子种类不同
7.(2021·丽水)相比于普通汽车,氢燃料电池车的排放物只有水,没有其它污染物。如图是氢燃料电池内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从图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 )
A.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
B.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不变
C.水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8克
D.水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1
8.(2020·宁波)某化学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微观示意图及反应前后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物质由碳原子和氢原子直接构成
B.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参加反应的反应物分子个数比为1:1
D.x+y+z=233
9.(2020·金华·丽水)“宏观一微观一符号”之间建立联系,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物质的本质。浓度为75%的酒精常用作防疫消毒液,其有效成分是乙醇,如图是工业上在一定条件下制取乙醇的微观示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符号分析:乙的化学式为CO2
B.宏观分析:甲物质由2种元素组成
C.微观分析:一个丙分子由9个原子构成
D.基本反应类型分析: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10.(2020·杭州)工业上可通过如下反应制取氧化钠:2NaNO3+10Na=6Na2O+N2↑,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物NaNO3属于氧化物
B.生成物N2的化学性质由氮气分子(N2)保持
C.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D.反应前后只有氮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
11.(2019·温州)联合国把今年定为“元素周期表年”。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对元素周期表的编制做出巨大贡献,人们将101号元素命名为“钔”来纪念他。钔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01,相对原子质量为258,则钔原子的质子数为( )
A.101 B.157 C.258 D.359
12.(2019·杭州)黑箱是指科学研究中一类内部结构无法打开或无法清楚展示和认识的系统。如图所示,通过对黑箱“输入”“输出”的信息,推理出黑箱内部情况的方法称为黑箱法。下列操作主要运用了黑箱法的是( )
A.使用量筒量取10mL蒸馏水
B.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形状
C.通过a粒子轰击金属箔来研究原子内部结构
D.利用弹簧测力计测某一物体的重力
13.(2019·湖州)2019年是化学元素周期表诞生150周年。联合国宣布今年为“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根据化学元素周期表我们无法得知的是某元素( )
A. 一个原子核内的质子数 B.一个原子的质量
C.一个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D.是金属还是非金属元素
14.(2019·嘉兴)地球上有丰富的水资源,科学家一直在研究成本低、效率高的催化剂,使水发生反应获得氢能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B.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C.水发生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属于分解反应
D.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化学性质和质量不发生改变
15.(2019·金华)思维导图有助于建构知识,如图是小金建立的有关物质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的思维导图,其中“▲”应填入的是( )
A.原子 B.中子 C.电子 D.质子
16.(2018·宁波)下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甲是最简单的有机物
B.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没有发生改变
C.反应生成的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2
D.一个甲分子是由两个氧分子和一个碳原子构成
17.(2018·杭州)南京理工大学胡炳成团队用新方法制得了NaN5 3H2O,该化合物中含有 等微粒,已知N为7 号元素,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是一种单质 B.1个 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C.1个 共含有 35个质子 D.1 个 中共含有 35 个电子
18.(2018·温州)茶叶中含有茶氨酸(C7H4O3N2),茶氨酸中各元素质量分数如图所示。其中①表示的元素是( )
A.碳 B.氢 C.氧 D.氮
19.(2018·金华)“丹砂烧之成水银”中的“丹砂”指的是硫化汞,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代表非金属单质汞
B.此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C.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发生改变
D.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都不变
二、填空题
20.(2022·杭州)HCl气体通入水中可得到盐酸,室温下,将HCl气体通入盛有NaOH溶液的试管中,直至溶液的pH=7。回答问题:
(1) 和 的中子个数相差 个。
(2)HCl气体通入NaOH溶液前后,试管中溶液的离子种类如图所示,其中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的是 (选填“①”“②”或“③”)
21.(2022·宁波)天宫课堂中,航天员王亚平视频展示了在无容器材料实验柜中进行的“锆金属熔化与凝固”实验。金属锆具有抗腐蚀性强、熔点高、硬度大等特性,广泛用于航空航天、军工、原子能等领域。
(1)金属锆熔化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如图所示是锆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其中“40”是锆元素的原子序数,即它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序号,也是锆原子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由此可知锆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3)在850℃条件下,镁(Mg) 与四氯化锆(Z rCl4) 发生置换反应获得金属锆。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2.(2022·温州)“原子-分子”学说的建立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材料一:1803年,道尔顿在原子论中提出元素由微小的不可分的原子组成;不同元素的原子以简单数目比例形成不可再分的原子——“复杂原子”。
材料二:1809年,盖·吕萨克认同道尔顿的原子论,并提出自己的假说: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不同气体中含有相同数目的原子(包括“复杂原子”)。道尔顿反对盖·吕萨克的假说,他认为若该假说成立,解释化学反应时,有些反应会推导出“半个原子”,与原于论矛盾。
材料三:1811年,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学说,解决了道尔顿和盖·吕萨克的矛盾。随后科学家们确立并逐步完善了“原子-分子”学说。
(1)1897年,汤姆生发现原子内有带负电的 ,否定了“原子不可再分”的观点。
(2)道尔顿原子论中“复杂原子”构成的物质,按现在物质的组成分类,属于纯净物中的 。
(3)依据道尔顿的原子论和盖·吕萨克的假说,下列反应能推导出“半个原子”的是__________。(可多选)
A.1升氢气和1升氯气化合成2升氯化氢气体
B.2升氢气和1升氧气化合成2升水蒸气
C.木炭与1升氧气化合成1升二氧化碳
D.木炭与1升二氧化碳化合成2升一氧化碳
E.硫与1升氢气化合成1升硫化氢气体
23.(2022·绍兴)下表是教材中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除标出的元素外,表中的数字编号①~③各表示一种元素。请回答问题
(1)①表示的元素是 。
(2)1个铝原子的核外电子有 个。
(3)元素硅比第2周期、第ⅥA族的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 (选填“高”或“低”)。
24.(2022·舟山)从镍氢电池到锂电池,再到钠电池、钾电池,科学家在不断提升电池的性能。
(1)金属原子失去电子后形成 (选填“阴”或“阳”)离子,理、钠、钾等金属很容易失去电子,所以常被用作电池材料。
(2)研究表明,半径越大的金属离子越容易在电池正负极之间移动,充电速度越快:如图是锂、钠、钾三种金属的离子半径大小,电池容量相同的这三种电池,充满电的时间最短的是 电池。
25.(2022·丽水) 2021年9月,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利用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C6H10O5)n],如图为人工合成淀粉过程中第一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1)参加反应的 和 分子个数比为 。
(2)3.2克有机物X中碳元素的质量为 克
(3)若人工合成淀粉实现工厂化、规模化生产,在一定程度上能 (填字母)
A.缓解粮食危机 B.缓解温室效应 C.节省耕地资源
26.(2021·绍兴) 2021年3月,四川三星堆遗址进行了新一轮考古发掘。至今三星堆已出土了黄金面具、青铜纵目面具等一批珍贵文物,如图。
(1)出土的黄金面具仍金光灿灿,而青铜纵目面具已锈迹斑斑,这说明金的活动性比铜 (选填“强”或“弱”)。
(2)古代制作青铜器的铜来源于铜矿,如黄铜矿。黄铜矿的主要成分为二硫化亚铁铜 (CuFeS2),其中铁元素和铜元素均为+2价,硫元素的化合价为 。
(3)应用碳-14测出三星堆遗址距今3000年左右,碳-12和碳-14是碳元素的两种同位素原子,它们的主要区别是原子核中 数不同。
27.(2020·衢州)用高能粒子轰击原子核是研究微观粒子的一种方法。
1934年,意大利科学家费米用中子轰击铀原子(质子数为92,元素符号为U),得到了一种质量增加的原子,他公开宣布发现了93号元素,被科学界认可,从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1938年,德国科学家哈恩在重复费米的实验后,发现费米实验中得到的是56号钡元素,并用图示模型来定义这一变化。费米知道后,立即重复哈恩的实验,结果证实自己错了,费米坦率地检讨并纠正了错误。
(1)费米用中子轰击铀原子,不可能增加铀原子的 数,所以得不到93号元素。
(2)结合材料分析,以下观点正确的是 。
A.面对前人的观点要敢于质疑
B.科学结论的得出要依据客观事实
C.对科学的认识是一个不断修正、完善的过程
28.(2020·湖州)由我国自主研发的深海载人潜水器球壳于2019年建造完成并通过验收。球壳用被称为“海洋金属”的钛合金作为制造材料。钛合金不仅强度高而且具有弹性。右图为钛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
(1)钛原子的质子数为 。
(2)Ti除了表示钛元素、一个钛原子之外,还能表示 。
(3)钛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时,其对应的氧化物被认为是现今世界上性能最好的一种白色颜料。它的化学式为 。
29.(2020·金华·丽水)人们为了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探究过程。1911年物理学家卢瑟福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实验发现:多数α粒子穿过金属箔后仍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绝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
(1)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认为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 ;
(2)当α粒子轰击金属箔时,图中四条运动轨迹不可能出现的是 (填字母)。
30.(2020·嘉兴) 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了在锂电池领域作出重大贡献的吉野彰等三位科学家,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是元素周期表中锂元素的相关信息,可知锂元素的原子核电荷数是 。
(2)图乙表示锂原子转变为锂离子的过程,锂离子符号可表示为 。
31.(2019·杭州)据报道,“火星快车”号探测器在火星大气层中发现了一种二氧化碳分子,它的化学式可表示为:C16O18O(元素符号左上角的数字代表该原子中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
(1)18O中的质子数是 中子数是
(2)相同分子数的C16O2和C16O18O.分别与足量CaO化合全部转化为CaCO3,生成CaCO3的质量前者 后者(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2.(2019·绍兴)元素周期表是学习科学的重要工具。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不同种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________不同。
A.相对原子质量 B.质子数 C.中子数
(2)第3号元素属于 (选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3)第12号元素和第17号元素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
33.(2019·嘉兴) 2019年是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诞生150周年。某拓展小组模仿门捷列夫用扑克牌寻找元素规律的方法,对部分元素进行排列,位置如图所示。
(1)根据规律,图中钠元素扑克牌应放入的位置是 (填序号)
(2)拓展小组用同样方法将其它元素排入相应的位置,并从表中选出几种元素,与钠元素组成了一种能和稀硫酸反应的盐。请写出该盐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4.(2018·嘉兴)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进行组合,形成新分子的过程,如图是在密闭容器中某化学反应过程的观示意图,据图回答
(1)参加反应的“ ”与的“ ”的分子个数比为 。
(2)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35.(2018·温州)我国用新技术提纯了稀有金属铼(Re)为航空航天发动机核心部件的制造提供了重要原料。
(1)铼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86,原子核内有75个质子则其核外电子数为 。
(2)高铼酸钠(NaReO4)是铼的重要来源之一。高铼酸钠中铼元素的化合价为 。
36.(2018·湖州)人们常用模型来进行认知,因为这种方式形象直观。如图是水分子、乙炔分子及原子核转变的模型。
(1)乙炔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请结合模型判断乙炔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 。
(2)请画出“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模型图: (碳原子和氧原子的画法参照上述图例)。
(3)右图是 (选填“核裂变”或“核聚变”)的示意图。
三、解答题
37.(2021·嘉兴)氕、氘、氚是氢的三种同位素原子,它们的原子结构模型如图所示,相关信息如下表。试回答:
名称 符号 相对原子质量
氕 H 1
氘 D 2
氚 T 3
(1)原子结构模型中的“ ”表示的粒子是 。
(2)超重水有一定的放射性。一个超重水分子由两个氚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其化学式可表示为T2O。T2O中T的化合价为 。
(3)重水是由氘和氧组成的化合物,化学式可表示为D2O,重水和普通水化学性质相似。在海水中重水的质量约占0.02%,则100吨海水中所含氘的质量是多少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中各粒子的构成,结合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个数不变,氮气由分子构成及单质、化合物的定义分析。
【解答】A、 反应前后原子总数不变,符合题意;
B、 氮气是由氮分子构成的 ,不符合题意;
C、 四氧化二氮的化学式是N2O4 ,不符合题意;
D、 燃烧产物中为单质,、为化合物 ,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答案】B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1)根据结构图确定质子的个数;
(2)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3)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4)根据图片比较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大小关系。
【解答】根据结构图可知,该原子含有1个质子,2个中子,故A、D错误;
根据核电荷数=质子数可知,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故B正确;
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3,故C错误。
故选B。
3.【答案】C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一个4H2分子中含有2个H原子及一个氢原子质子数为1分析。
【解答】 一个4H2分子中含有2个H原子,一个人造氢原子质子数为1,中子数为3,则4H2分子中质子数=电子数=2, 中子数为6;
故选C。
4.【答案】D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中物质的分子构成分析,结合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其分子由原子构成、相对分子质量为分子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及单质的定义解答。
【解答】A、 甲酸由甲酸分子构成,甲酸分子由碳、氢、氧三种原子构成 ,不符合题意;
B、 甲酸相对分子质量为46 ,不符合题意;
C、 丙分子中碳、氧原子个数比为1:2 ,不符合题意;
D、 由乙分子构成的物质是同种元素组成,为单质 ,符合题意;
故选D。
5.【答案】A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根据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分析。
【解答】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该原子质子数为92,则核外电子数也为92,A正确;
故选A。
6.【答案】C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中分子构成分析,结合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解答。
【解答】 A、 由分子构成可知,两种物质都由两种元素组成 ,不符合题意;
B、 两种物质中碳元素和硫元素化合价都是+4价,不符合题意;
C、 两种物质的分子构成不同,则化学性质不相同 ,符合题意;
D、 分子中原子空间位置不同是因为A原子种类不同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答案】A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种类一定改变,原子种类一定不变,水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元素质量比分析。
【解答】A、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发生改变,符合题意;
B、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一定发生改变,不符合题意;
C、 水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8 ,不符合题意;
D、 水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8,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答案】D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图中所给各粒子的构成书写出反应方程式,结合置换反应定义及化学式的配平系数解答。
【解答】A、甲物质为甲烷,由分子构成,其分子由碳原子和氢原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B、该反应中生成物中没有单质,不属于置换反应,不符合题意;
C、该反应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参加反应的分子个数比为1:2,不符合题意;
D、由反应前后质量关系可知,x+y+z=32+200+1=233,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9.【答案】A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根据物质乙的分子示意图确定它的化学式;
(2)根据甲分子的示意图确定它的元素组成;
(3)根据丙分子的示意图确定它的原子个数;
(4)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和种数确定化学反应种类。
【解答】A.根据乙的示意图可知,乙分子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构成,那么化学式为:H2O,故A错误符合题意;
B.根据甲的示意图可知,甲物质由氢元素和碳元素组成,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根据丙的示意图可知,一个丙分子由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组成,一共有9个原子,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反应物有两种,而生成物只有一种,因此该反应为化合反应,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10.【答案】B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置换反应及其应用;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1)只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
(2)分子式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3)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叫复分解反应;
(4)注意分析氮元素的化合价是否改变。
【解答】A.反应物NaNO3由三种元素组成,肯定不是氧化物,故A错误;
B.生成物N2的化学性质由氮气分子(N2)保持,故B正确;
C.该反应的反应物为一种化合物和一种单质,肯定不属于复分解反应,故C错误;
D.反应前,在钠单质中钠元素的化合价为0价,而在 Na2O 中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故D错误。
故选B。
11.【答案】A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1)由于原子的质量很小,描述起来非常的不方便,于是用碳原子质量的作为标准,用其它原子的质量与这个标准的比值来描述原子质量,这就是相对原子质量;
(2)由于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几乎相同,而电子的质量忽略不计,因此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3)正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和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相等,因此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解答】根据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可知,钔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01,那么钔原子的质子数就是101,故A正确。
故选A。
12.【答案】C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题目给出信息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解答】A、 使用量筒量取10mL蒸馏水,可以直接读取示数的,没有运用黑箱法;故A错误;
B、 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形状,可以直接卡到细胞,没有运用黑箱法;故B错误;
C、 通过a粒子轰击金属箔来研究原子内部结构,无法观察到原子内部结构,只能通过粒子的运动状态来推测原子的内部结构,运用了黑箱法;故C正确;
D、 利用弹簧测力计测某一物体的重力,可以直接读取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没有运用黑箱法;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3.【答案】B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
【解析】【分析】根据元素周期表小格信息分析。
【解答】元素周期表中左上角数字为原子序数,与质子数、电子数相等,右上角为元素符号,中间为元素名称,根据元素名称可判断元素种类,最下方为相对原子质量,所以不能得知元素的一个原子的质量。
故答案为:B。
14.【答案】B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解析】【分析】A、根据水的组成元素种类分析;
B、根据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分析;
C、根据分解反应定义分析;
D、根据催化剂定义分析。
【解答】 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水分子,B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15.【答案】A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分析】原子指化学反应不可再分的基本微粒,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分割。但在物理状态中可以分割。原子由原子核和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原子构成一般物质的最小单位,称为元素。
【解答】由图可知,微观粒子中既能构成物质。又能形成离子的是原子;故A符合;
故答案为:A。
16.【答案】D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1)甲烷(CH4)是最简单的有机物;(2)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告诉我们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量、质量均不变;(3)根据反应的模型可得反应物与生成物的分子个数之比;(4)甲是甲烷分子化学式CH4,表示每个甲烷分子中有一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
【解答】A.甲是最简单的有机物,甲是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物,说法正确,A错误;
B.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没有发生改变,化学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量不变,说法正确,B错误;
C.反应生成的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2,由微观模型可知,丙分子有一个,丁分子有2个,所以1:2,说法正确,C错误;
D.一个甲分子是由两个氧分子和一个碳原子构成,根据甲的微观结构可知,一个甲分子是由四个氢原子和和一个碳原子构成的,说法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17.【答案】C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离子的书写与意义;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构成;而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解答】A、 是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不是单质,故A 错误;
B、 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故B错误;
C、 离子是由得失电子形成的,与原子核无关,而一个N原子有7个质子,所以 有35个质子;故C正确;
D、 在原子中,核外电子数等于质子数;所以 有35个电子,但是 还有得到的一个电子,所以共有36个电子;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8.【答案】A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元素质量分数计算的基本公式是:ω(元素)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相对分子质量×100%.
【解答】茶氨酸的相对分子量为:12×7+1×4+16×3+14×2=164;
C%= 51.2%;H%= 2.4%;O%= 29.3%;N%= 17.1%;C%>O%>N%>H%;由图可知,①所占百分比最大;故C符合;
故答案为:A。
19.【答案】B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模型与符号;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在化学反应里,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就是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发生改变。
【解答】A、汞是常温下唯一的液态金属;故A错误;
B、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故B正确;
C、对于化学反应,其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是不会变的;故C错误;
D、氧气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0;而生成物中二氧化硫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20.【答案】(1)2
(2)②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解析】【分析】(1)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据此计算出中子数进行比较。
(2)根据酸碱指示剂的知识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 可知,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5,质子数为17,则中子数为:35-17=18;
根据 可知,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7,质子数为17,则中子数为:37-17=20;
比较可知,二者的中子数相差:20-18=2;
(2)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即NaOH+HCl=NaCl+H2O。反应前的离子为Na+和OH-,反应后的离子为Na+和Cl-,则反应前后不变的为Na+,则为OH-。能够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的就是OH-,故选②。
21.【答案】(1)物理
(2)40
(3)2Mg+ZrCl4 Zr+2MgCl2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2)在原子中,核外电子数=质子数=原子序数;
(3)确定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据此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答】(1)金属锆熔化时,只是组成原子之间的距离发生改变,并没有新物质生成,因此属于物理变化。
(2)根据“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可知,锆的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40.
(3)镁(Mg) 与四氯化锆(Z rCl4) 在850℃下反应,生成锆单质和氯化镁,则反应的方程式为: 2Mg+ZrCl4 Zr+2MgCl2 。
22.【答案】(1)电子
(2)化合物
(3)A;B;D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1)在原子内部,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中子不带电;
(2)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3)根据资料中的信息分析。
【解答】(1)1897年,汤姆生发现原子内有带负电的电子,得出了原子可以继续再分的结论;
(2)道尔顿原子论中“复杂原子”——不同元素的原子以简单数目比例形成不可再分的原子,即为不同原子构成的分子,按现在物质的组成分类,属于纯净物中的化合物;
(3)A.1升氢气和1升氯气化合成2升氯化氢气体,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不同气体中含有相同数目的原子(包括“复杂原子”),则每一个氯化氢“原子”中就应只含有半个氯“原子”和半个氢“原子”,即“半个原子”,故A符合题意;
B.2升氢气和1升氧气化合成2升水蒸气,则每一个水“原子”中就应只含有半个氧“原子”和一个氢“原子”,即“半个原子”,故B符合题意;
C.木炭与1升氧气化合成1升二氧化碳,则每一个二氧化碳“原子”中就应只含有一个氧“原子”,故C不合题意;
D.木炭与1升二氧化碳化合成2升一氧化碳,则每一个一氧化碳“原子”中就应只含有半个二氧化碳“原子”,即“半个原子”,故D符合题意。
E.硫与1升氢气化合成1升硫化氢气体,则每一个氯化氢“原子”中就应只含有一个氢“原子”,故E不合题意。
故选ABD。
23.【答案】(1)H
(2)13
(3)低
【知识点】元素的种类与分布;元素周期表
【解析】【分析】(1)根据元素周期表的知识解答;
(2)根据图片确定氯元素的原子序数,然后根据“质子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解答;
(3)在元素周期表中,一行为一个周期,一列为一族,据此结合地壳中的元素分布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①的原子序数为1,则该元素为氢元素,符号为H。
(2)根据图片可知,Al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3,根据“质子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可知,一个铝原子的核外电子有13个。
(3)根据图片可知,第2周期,第VIA族的元素为O,根据地壳中元素分布从大到小的排序:氧、硅、铝、铁、钙可知,元素硅比氧在地壳中的含量低。
24.【答案】(1)阳
(2)钾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原子失电子形成阳离子分析;
(2)根据锂、钠、钾中钾的离子半径最大分析。
【解答】(1) 金属原子失去电子后形成带正电荷的阳离子;
(2) 半径越大的金属离子越容易在电池正负极之间移动,充电速度越快,由图示可知,钾离子半径最大,则充满电的时间最短;
故答案为:(1)阳;(2)钾。
25.【答案】(1)3:1
(2)1.2
(3)A;B;C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由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或先书写出反应方程式确定分子个数分析;
(2)根据元素质量为物质质量×元素质量分数分析;
(3)根据人工合成淀粉的作用分析。
【解答】(1)由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及个数可知,该反应的方程式为3H2+CO2=CH4O+H2O, 参加反应的和分子个数比为3:1;
(2) 3.2克有机物X中碳元素的质量为 =1.2g;
(3)人工合成淀粉实现工厂化、规模化生产,可缓解粮食危机,A正确;该反应二氧化碳作反应物,可缓解温室效应,B正确;该反应 可减少粮食种植,节省耕地资源,C正确。
故答案为:(1)3:1;(2)1.2;(3)ABC.
26.【答案】(1)弱
(2)-2
(3)中子
【知识点】同位素;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金的活动性比铜弱分析;
(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分析;
(3)根据同种元素中不同种原子中子数不同分析。
【解答】(1) 出土的黄金面具仍金光灿灿,而青铜纵目面具已锈迹斑斑,说明铜的发生了缓慢氧化,而金没有,即金的活动性比铜弱;
(2) 二硫化亚铁铜 (CuFeS2),其中铁元素和铜元素均为+2价,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知,硫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3) 碳-12和碳-14是碳元素的两种同位素原子,它们的主要区别是原子核中的中子数不同;
故答案为:(1)弱;(2)-2;(3)中子。
27.【答案】(1)质子
(2)A;B;C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1)元素的原子序数等于原子的质子数。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用中子轰击铀原子,只可能增加中子数,不可能增加质子数;
(2)根据题目描述的科学发展史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1)费米用中子轰击铀原子,不可能增加铀原子的质子数,所以得不到93号元素。
(2)A.哈恩重复费米的实验后,根据实验的结果对费米的实验提出质疑,可见面对前人的观点要敢于质疑,故A正确;
B.费米知道哈恩的实验结果后,自己再次实验发现原来的结果是错误的,检讨并纠正了错误,这说明科学结论的得出要依据客观事实,故B正确;
C.在科学探究的路上,难免遇到困难,或者得出错误的结论,只要坚持一切以事实为依据的原则,肯定最终能够得到正确结论,故C正确。
故选ABC。
28.【答案】(1)22
(2)钛单质
(3)TiO2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分析】(1)根据原子中质子数=原子序数分析;
(2)根据金属元素符号表示元素、一个原子和该元素组成的单质分析;
(3)根据化合物化学式书写方法分析。
【解答】(1)原子中质子数=原子序数,钛原子的质子数为22;
(2)钛属于金属元素,钛单质由原子构成,其化学式用元素符号表示,所以钛元素符号除表示钛元素、一个钛原子之外,还能表示钛这种物质;
(3) 钛元素+4价的氧化物化学式为 TiO2 ;
故答案为:(1)22;(2)钛单质;(3) TiO2 。
29.【答案】(1)原子核
(2)C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1) α粒子带正电荷,原子核也带正电荷,因此二者靠近时会发生排斥。根据图片可知,只有少数靠近原子核中间的α粒子发生了大角度的偏转,即只有少数受到了原子核的排斥力,而大多数都没有受到排斥力,只能说明原子核存在于原子中心;
(2)根据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判断。
【解答】(1) 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认为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
(2)根据图片可知,原子核带正电荷,而从它上面经过的C也带正电荷,二者之间表现为排斥力,因此C只能向上改变方向,不能向下,故四条运动轨迹不可能出现的是C。
30.【答案】(1)3
(2)Li+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离子的书写与意义
【解析】【分析】(1)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就是原子序数,而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
(2)在原子变成离子的过程中,失去电子带正电荷,得到电子带负电荷,所带电荷数与得失电子的个数有关。
【解答】(1)根据甲图可知,锂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根据核电荷数=原子序数得到,锂元素的原子核电荷数为3.
(2)根据乙图可知,锂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得到锂离子,因此锂离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那么符号为: Li+ 。
31.【答案】(1)8;10
(2)小于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氧原子质量数分析,根据左上角数字为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大则原子实际质量大。
【解答】(1) 18O为氧原子,质子数是8,中子数为16-8=10;
(2) C16O18O 中氧原子质量大于 C16O2 ,所以分别与足量CaO化合全部转化为CaCO3,生成CaCO3的质量 C16O2小于C16O18O 。
故答案为:(1)8;10;(2)小于。
32.【答案】(1)B
(2)金属
(3)MgCl2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
【解析】【分析】(1)根据元素定义分析;
(2)根据元素名称带“钅”为金属元素分析;
(3)根据化学式书写方法分析。
【解答】(1) 不同种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2) 第3号元素为锂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3) 第12号元素和第17号元素组成化合物是氯化镁,化学式为 MgCl2 ;
故答案为:(1)B;(2)金属;(3) MgCl2 。
33.【答案】(1)③
(2)Na2CO3+H2SO4=Na2SO4+H2O+CO2(其它合理也给分)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根据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及酸的化学性质分析。
【解答】(1)钠元素质子数为11,应放在 ③ 处;
(2)碳酸钠为盐,且能与稀硫酸反应,反应方程式为 Na2CO3+H2SO4=Na2SO4+H2O+CO2 ↑。
故答案为: (1)③;(2) Na2CO3+H2SO4=Na2SO4+H2O+CO2 ↑。
34.【答案】(1)2:1
(2)化合反应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解析】【分析】化合反应指的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
【解答】(1)由图可知,参与反应的 个数为2个, 只有1个;故答案为:2:1;(2)由图可知,反应前有两种物质参与反应,但生成物只有一种,是化合反应;故答案为:化合反应;
故答案为:(1)2:1;(2)化合反应。
35.【答案】(1)75
(2)+7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与探索过程;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
【解析】【分析】原子是一种元素能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单位。一个正原子包含有一个致密的原子核及若干围绕在原子核周围带负电的电子。而负原子的原子核带负电,周围的负电子带正电。正原子的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电中性的中子组成。
【解答】(1)对于原子来说,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等于核电荷数;所以核外电子数为75个;故答案为:75;(2)对于化合物来说,各元素化合价之和为零;设铼元素的化合价为X;
(+1)+X+(-2)×4=0;X=+7;故答案为:+7;
故答案为:(1)75;(2)+7.
36.【答案】(1)-1
(2)
(3)核聚变
【知识点】核裂变与核聚变;模型与符号;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
【解析】【分析】在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之和为零;
【解答】(1)氢元素显+1价,设碳元素的化合价是x,2x+(+1)×2=0,则x=﹣1价;碳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由图可知,两个氢核最终生成一个氦核,并释放一个中子,属于核聚变的过程;故答案为:核聚变;
37.【答案】(1)中子
(2)+1
(3)解:重水中氘的质量分数=
100t海水中所含氘的质量=100t×0.02%×20%=0.004t=4kg
答:100t海水中所含的质量为4kg。
【知识点】同位素;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原子成为同位素原子,据此分析解答;
(2)在化学式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据此分析计算;
(3)首先根据化学式计算出重水中氘的质量分数,在用海水的质量×重水的质量分数×氘的质量分数计算出海水中含有氘的质量。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三种原子中 的个数不同,根据“同位素原子中子数不同”可知,它表示中子。
(2)在T2O中O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得到:2x+(-2)=0,解得:x=+1价。
(3)重水中氘的质量分数= ;
100t海水中所含氘的质量=100t×0.02%×20%=0.004t=4kg;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