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7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7 18:56: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课外古诗词诵读
1. 朗读诗词,体会诗歌的音韵之美。
2. 品读诗词,领悟诗歌的意境之美。
3.有感情地诵读诗词。
学习目标
唐诗 宋词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送友人》李白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卜算子·咏梅》 陆游
创作背景
古今对译
重点赏析
主旨概括
学习步骤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朗读:
《题破山寺后禅院》作者常建——唐代诗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只做过盱眙(xū yí)尉的小官。诗人由于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寻幽探胜,从而写下了这首诗。
背景链接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清晨我走进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树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蜿蜒的小路通向幽僻处,禅房花木繁茂。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山中景色使鸟儿怡然自得,潭中影像使人心中俗念消失。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一切声响此刻全都沉寂,只有钟磬声在空中回荡。
古今对译
首联交代了诗人来到破山寺的时间及所见。
颔联和颈联写寺中清幽的环境。曲折的小路,幽深的花木,肃穆的禅房,构成一种静谧祥和的气氛。那山光水色、鸟语花香、清潭倒影,都会引起无限遐思,诗人仿佛在其中参悟到了禅意,摆脱了尘世的一切烦恼。
尾联写诗人沉浸在这幽静的山光水色中,仿佛大自然和人世间的其他所有声响都消逝了,只有“钟磬音”回荡在这幽静的世界里。而诗人淡泊的情怀、内心的感悟也随着这钟磬音起伏飘扬,袅袅不绝。
重点赏析
这首诗紧紧围绕破山寺后禅院来写,描绘了寺院的清幽与洁净,抒发了诗人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情怀。
主旨概括
送友人
李 白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朗读:
这首诗是《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的续作,正篇诗题中已有“送杜二甫”,续作便直接写为“送友人”。
背景链接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着城东流过。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在此地一别,你就要像孤独的蓬草那样随风飞旋,到万里之外去了。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游子行踪不定,就像天上的浮云,落日缓缓而下,似乎有所留恋。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挥挥手从此分离,离群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古今对译
诗歌的首联交代了送别的地点和环境,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中间两联写出了离别的深情。表达了对朋友深切的关心。颈联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尾联两句情意深切。“挥手”是写分离时的动作,诗人没有直说内心的感受,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作者借班马嘶叫衬托离愁别绪,突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重点赏析
这是一首情意深厚的送别诗,诗人描写了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及嘶鸣的班马等,刻画了动人的送别场景,渲染了离别时的悲伤气氛,表
达了依依惜别之意。
主旨概括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 轼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xǐnɡ)。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朗读:
卜算子,词牌名。苏轼初到黄州,一家人寓居定慧院中。苏轼因写诗获罪,幸免一死,被贬到黄州后,仍惊魂未定,梦寐惶恐。这首小词即作于初到黄州时,描写了作者深夜独自漫步时的所见所感。
背景链接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树上,滴漏声断,人们开始安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孤雁的缥缈身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孤雁惊飞却又回过头来,心里有幽恨却无人知道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它挑遍了寒枝不肯栖息,宁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凉。
古今对译
这首词上阕写深夜院中所见景色。前两句营造了一种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后两句先是描写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重重的“幽人”形象,随即又引出“孤鸿”这一形象。突出表现了它没有知音、孤苦难耐的心境。后两句写“孤鸿”挑遍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表现了词人心境的孤独和志趣的高洁。
重点赏析
本词作者描写了深夜所见景象,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主旨概括
卜算子·咏梅
陆 游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yì)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zhuó)/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niǎn)作尘,只有/香/如故。
朗读:
《卜算子 咏梅》是陆游1172年冬或1173年春,大约在成都写成的。陆游一生酷爱梅花,将其作为一种精神的载体来倾情歌颂,梅花在他的笔下成为了一种坚贞不屈的形象的象征。
背景链接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yì)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驿站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寂地绽放着,无人过问。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zhuó)/风/和雨。
暮色降临,梅花独自愁苦,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梅花不想和百花争春斗艳,任凭百花妒忌。
零落/成泥/碾(niǎn)作尘,只有/香/如故。
即使凋零了,化作泥,又碾作尘,也一如既往散发出缕缕清香。
古今对译
词的上阕写梅花的生存境况。写出了梅花处境的悲凉。下阕写梅花的品格精神。梅花无意与百花争抢春光,只是孤独地在野郊之外开放。“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表现出作者性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重点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