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湘教版必修一第三章复习(背诵+默写+左右对照)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湘教版必修一第三章复习(背诵+默写+左右对照)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2-17 11:31:34

文档简介

高一地理 必修一第三章背诵学案 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
3.1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①位置:平流层以上大气。
②温度:随海拔升高,气温先降低,后升高。 原因:自平流层顶开始,由于没有吸收紫外线的臭氧,气温下降;其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 后大气物质(原子氧)吸收太阳紫外辐射,温度又上升。
2.干洁空气的成分及其作用 ③气压低,密度小;底部对流运动,上部平流运动。
组成:氮气(78%)、氧气(21%)、二氧化碳、臭氧。 ④存在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
作用:①氮气(78%):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⑤有极光和流星现象,航天飞机、宇宙火箭、人造卫星也在这层。
②氧气(21%):人类和其他好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并参与有机物的燃烧、腐败和分解。
③二氧化碳: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对地面起着保温作用。
④臭氧作用:吸收太阳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 3.2 大气受热过程
3.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及影响:化石燃料的燃烧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毁林减少二氧化碳的吸收;(全球变暖的原因) 1.太阳辐射:地球上最主要的外力能量来源。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为长波辐射。
影响:导致全球变暖/温室效应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反射、散射、吸收
4.臭氧层空洞原因影响及措施 晨昏蒙影:在日出之前(黎明)和日落以后(黄昏)
原因:人类使用冰箱、空调等制冷设备,释放出大量的氟氯昂(制冷剂)。 的一段时间,天空仍然明亮,处于半光明状态。
影响:对人类的影响:皮肤癌、白内障、传染病。 对生态和农业的影响:①农产品减产及其品质下降。②减少渔业产量。 大气吸收:平流层臭氧吸收紫外线;对流层水汽
③破坏森林等植被。 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措施:抑制(制冷剂)氟氯烃(氟氯昂)的产生 散射: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 ,散射可见光中波长
5.成云致雨(降水)的条件:①充足的水汽②杂质(凝结核)③遇冷凝结 较短的蓝紫光
【雨后空气清新的原因:杂质作为凝结核随降雨降落到地面,将于具有降尘的作用】
6.雾霾天气产生的原因、影响及措施
原因: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燃煤取暖产生的废气的大量排放;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扬尘。
影响:①危害人体健康;②影响生活出行;③影响交通通行。
措施:①控制重点行业污染和扬尘治理;②发展绿色交通,实行限号措施;③优化产业结构
7.大气的垂直分层依据及具体分层
依据: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
分层: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自下而上温度递减-
递增-递减-递增;密度和气压越来越小;水汽和杂质越
来越少) 2种作用:大气削弱作用、大气保温作用
8.对流层的高度:受温度影响 2个热源:
低纬度:17-18 千米,中纬度:10-12 千米,高纬度:8 地面的直接(根本)热源:太阳辐射
-9 千米。夏季大于冬季,中纬度(温带)地区明显。 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地面(辐射)
9.对流层特征: 对流层大气的根本热源:太阳辐射
①质量及成分:占整个大气质量的 3/4 和几乎全部的水 3个过程: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汽、杂质。 4个辐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
②温度及原因: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每升高 100 米, 辐射
气温下降 0.6℃)。原因: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
接热源。(底部约 20℃,顶部-50℃)
③空气运动:对流运动 ①太阳(短波)辐射 [注意: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不收削弱作用影响]
10.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原因:①杂质和水汽较 ②大气吸收、散射 ③(云层)反射 [大气的削弱作用]
多,凝结核多 ②上部冷,下部热空气对流运动,气流上 ④地面反射:新雪的反射率最高,光滑地表、冰雪地表、浅色地表反射率高
升遇冷凝结。 ⑤地面吸收太阳辐射,使得地表温度升高
11.逆温:①对流层下部,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增强的现象。 ②海拔每上升 1000 米,气温下降幅度小于 6℃。 ⑥地面(长波)辐射,地面升温后向外释放能量,地表温度降低
12.发生逆温时:上热下冷,阻碍空气对流运动,平流运动为主,大气稳定。 ⑦对流层大气中水和二氧化碳大量吸收地面辐射使得大气温度升高
13.逆温的影响: ⑧大气逆辐射: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利:①抑制沙尘暴。②有利高空飞机的平稳飞行。③减少低温冻害,提高农业产量及质量; ⑨大气辐射:大气辐射包含大气逆辐射
弊:④污染物不易扩散,加重污染;⑤多雾,降低能见度,危害出行、影响飞机起飞和降落;⑥危害人体健康。 3.两种作用
14.逆温的生消过程示意图 (1)大气的削弱作用
意义:使得白天温度不至于过高
15.平流层 影响因素:太阳高度角(纬度)、云层厚薄(天气)、大气稀薄程度(海拔)、大气洁净程度(污染)
①高度:自对流层顶向上至 50-55 千米 (2)大气的保温作用
②温度及原因: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上热下 意义:夜晚温度不至于过低
冷。(平流层的顶部约 0℃,底部约-50℃。) 原因: 影响因素:天气、海拔、大气洁净程度(污染)
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增温。 4.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
③大气运动: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大气稳定。 ①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④天气:晴朗 ⑤影响:利于航空飞机飞行 ⑥含 ②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有臭氧层(15-35 千米)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③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16.高层大气(最厚) 【比热容大小:湖泊/海洋/草地/森林>裸地/沥青路面/砖面】
第 1 页 共 2 页
高一地理 必修一第三章背诵学案 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
5.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差比地球大得多? ①近地面气压永远高于高空(近地面的低压也比高空的高压,气压值高,且越接近地面气压越高);②垂直方向上近地
①白天,由于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升温快,气温很高。②夜间由于没有大气的保温作用,月球表面温度骤 面气压与高空相反;③近地面,同一水平面上温度与气压相反,即冷高压,热低压(气温越高,气压越低;气温越低,
降,气温很低。
气压越高);④等压面高空与近地面弯曲状况相反,“高高低低”或“高凸低凹”即向高处弯曲为高压,否则反之;
6.温室气体与全球变暖
8.气压与天气的关系: 热:(膨胀上升)上升气流——地面低压——阴雨天气 冷:(收缩下沉)下沉气流——
二氧化碳增加,导致全球变暖:①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②大气逆辐射增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③地表
气温升高,导致全球变暖。 地面高压——晴朗天气。
7.撒哈拉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9.海陆风(“湖陆风”或“江(河)陆风”)
①沙漠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晴天多,云层薄;白天大气对抬眼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地面温 白天或夏季吹海风;陆地气温高,盛
度高;②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地面温度低;③沙子比热容小,白天升温快,温度高,夜晚降温
行上升气流,多云雨天气
快,温度低,因此昼夜温差大。
夜晚或冬季吹陆风
8.农业应用:农田表面覆沙、覆膜、覆草的作用:
相同点:①保湿、减轻次生盐碱化;②减少地表侵蚀,保肥;③调节地温(覆膜增温; 覆沙增加昼夜温差; 覆草冬
季保温,夏季降温) 山风和谷风都有明显的昼夜变化,周
不同点:①覆膜:黑膜抑制杂草生长,遮光降温。 白膜反光增加作物底部光照。②覆沙:增加昼夜温差。 期为 24 小时,城市风没有周期变化
③覆草:增加有机质、抑制杂草生长;但易发病虫害。
9.用大气的受热过程相关知识,来解释地理现象:
①高处不胜寒——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离地面越远温度越低。
②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因为晴朗的夜晚,天空少云或无云,大气逆辐射弱,地面辐 10.城市风(“热岛效应”“雨岛效应”) 11.山谷风(白谷夜山)
射的热量散失多,所以晚秋或寒冬晴朗的夜晚地面气温很低,容易出现霜冻。
③在晚秋和寒冬,秸秆燃烧(或使用烟雾弹)防御霜冻——燃烧秸秆增加烟雾,二氧化碳等,增强大气逆辐射,增强大
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提高夜晚最低温度。
④玻璃温室(温室大棚)——太阳短波辐射可以穿过玻璃,进入温室内被地面吸收;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无法穿过玻
璃,大气逆辐射增强。
⑤青藏高原日较差大的原因: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白
天相对较热;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弱,地面散失的热量多,夜晚相对较冷。
⑥树干涂白防冻裂的原因:反射太阳辐射,减弱昼夜温差,防止树皮开裂。
⑦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气温不会太高;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些。
白天多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 夜晚多云,大气逆辐射作用(保温作用)强。
⑧为什么晴朗的正午天空呈蓝色,朝霞晚霞呈红色?
正午太阳高度大,穿过大气的路程短,蓝光被散射,因而天空呈蓝色; 早晚阳光斜射,穿过大气的路程长, 有污染工厂布局在城市郊外热力环流之外的郊区 白天温差大于夜间,因此谷风的风速大于山风
各色光皆被散射掉,只剩下红光能到达地面,地平线附近的天空呈红色。 公园、绿化带、城市湿布局在城市郊外热力环流之内
⑨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以及阴天,天空为什么仍是明亮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11.山谷风的影响
10.一天中四个重要时间:正午 12:00 太阳辐射最强;13:00,地表地温最高;14:00 气温最高;日出前后气温最低。
①夜间的冷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
②夜晚谷底暖空气被抬升过程中,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易生成夜雨
3.3 大气热力环流 12.缓解热岛效应的措施:①增加水体面积;②增大绿化面积;③实行机动车限行;④建筑物淡色化
1.气压与密度的关系:空气密度越大,气压越高。 气压与海拔的关系: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综合题补充:
2.地面温度与气流运动的关系:热——空气膨胀上升,地面低压; 冷——空气收缩下沉,地面高压 1.夏季天山高海拔地带(3000 米以上)较周边同海拔大气气温高的原因
3.热力环流形成过程:①地表受热不均(根本原因);②引起大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③导致同一水平面上高 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天山高海拔地带空气稀薄,晴天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
低压不同(气压差);④最终引起大气的水平运动,产生了风(风从高压吹向低压,温差越大风速越大)[注意:先有垂 射强,地面增温快,地面辐射强;高山高原大气离地面近,吸收的地面辐射多,气温高;周边同海拔高度大气因距地面
直运动,再有水平运动] 远,吸收的地面辐射少,气温低。
4. 2.拉萨夏季多夜雨的原因。大气热力环流对天气的影响: 5.大气热力环流,气压大小比较:
拉萨位于河谷地区,夏季,白天太阳辐射强烈,河谷水汽蒸发旺盛,空气中含有较为丰富的水汽;夏季西南季风活跃,
为拉萨带来丰富水汽;夜晚吹山风,抬升河谷暖湿气流,水汽易凝结形成降水。
3.拉萨“昼晴夜雨”的天气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
白天降水相对少,光照充足,有利于光合作用,增加农作物有机质积累,可提高其产量、品质;夜间降水多,气温较白天低,
雨水消耗于蒸发的部分少,渗入土壤中的水分多,有利于水分涵养,增加作物根系吸收。(或夜晚气温低,昼夜温差大,有
利于作物糖分的积累)
6.风向符号:风向标由风杆和风尾组成,风杆(长线段)上绘有风尾(短线段)的一方指示风向。
风尾上的横杠表示风速,一横表示风力二级,最多三横,就是六级,风力再大就用风旗表示。
7.热力环流图中规律:
第 2 页 共 2 页高一地理 必修一第三章背诵学案 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
3.1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3.1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 、 和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
2.干洁空气的成分及其作用 2.干洁空气的成分及其作用
组成: (78%)、 (21%)、 、 。 组成:氮气(78%)、氧气(21%)、二氧化碳、臭氧。
作用:①氮气(78%): 。 作用:①氮气(78%):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②氧气(21%): , 。 ②氧气(21%):人类和其他好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并参与有机物的燃烧、腐败和分解。
③二氧化碳: ; 。 ③二氧化碳: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对地面起着保温作用。
④臭氧作用: ; 。 ④臭氧作用:吸收太阳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
3.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及影响:化石燃料的燃烧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毁林减少二氧化碳的吸收;(全球变暖的原因) 3.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及影响:化石燃料的燃烧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毁林减少二氧化碳的吸收;(全球变暖的原因)
影响:导致全球变暖/温室效应。 影响:导致全球变暖/温室效应
4.臭氧层空洞原因影响及措施 4.臭氧层空洞原因影响及措施
原因:人类使用冰箱、空调等制冷设备,释放出大量的氟氯昂(制冷剂)。 原因:人类使用冰箱、空调等制冷设备,释放出大量的氟氯昂(制冷剂)。
影响:对人类的影响:皮肤癌、白内障、传染病。 对生态和农业的影响:①农产品减产及其品质下降。②减少渔业产量。 影响:对人类的影响:皮肤癌、白内障、传染病。 对生态和农业的影响:①农产品减产及其品质下降。②减少渔业产量。
③破坏森林等植被。 ③破坏森林等植被。
措施:抑制(制冷剂)氟氯烃(氟氯昂)的产生。 措施:抑制(制冷剂)氟氯烃(氟氯昂)的产生
5.成云致雨(降水)的条件: 5.成云致雨(降水)的条件:①充足的水汽②杂质(凝结核)③遇冷凝结
【雨后空气清新的原因:杂质作为凝结核随降雨降落到地面,将于具有降尘的作用】 【雨后空气清新的原因:杂质作为凝结核随降雨降落到地面,将于具有降尘的作用】
6.雾霾天气产生的原因、影响及措施 6.雾霾天气产生的原因、影响及措施
原因: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燃煤取暖产生的废气的大量排放;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扬尘。 原因: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燃煤取暖产生的废气的大量排放;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扬尘。
影响:①危害人体健康;②影响生活出行;③影响交通通行。 影响:①危害人体健康;②影响生活出行;③影响交通通行。
措施:①控制重点行业污染和扬尘治理;②发展绿色交通,实行限号措施;③优化产业结构 措施:①控制重点行业污染和扬尘治理;②发展绿色交通,实行限号措施;③优化产业结构
7.大气的垂直分层依据及具体分层 7.大气的垂直分层依据及具体分层
依据: 依据: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
分层: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自下而上温度 分层: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自下而上温度递减-
;密度和气压越来越 ;水汽和杂质越来越 ) 递增-递减-递增;密度和气压越来越小;水汽和杂质越
8.对流层的高度:受温度影响 来越少)
低纬度: 千米,中纬度: 千米,高纬度: 8.对流层的高度:受温度影响
千米。夏季大于冬季,中纬度(温带)地区明显。 低纬度:17-18 千米,中纬度:10-12 千米,高纬度:8
9.对流层特征: -9 千米。夏季大于冬季,中纬度(温带)地区明显。
①质量及成分: 。 9.对流层特征:
②温度及原因: 。 ①质量及成分:占整个大气质量的 3/4 和几乎全部的水
原因: 。 汽、杂质。
(底部约 20℃,顶部-50℃) ②温度及原因: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每升高 100 米,
③空气运动:对流运动 气温下降 0.6℃)。原因: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
10.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原因: 接热源。(底部约 20℃,顶部-50℃)
③空气运动:对流运动
。 10.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原因:①杂质和水汽较
11.逆温:①对流层下部,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增强的现象。 多,凝结核多 ②上部冷,下部热空气对流运动,气流上
②海拔每上升 1000 米,气温下降幅度小于 6℃。 升遇冷凝结。
12.发生逆温时:上热下冷,阻碍空气对流运动, 为主,大气 。 11.逆温:①对流层下部,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增强的现象。 ②海拔每上升 1000 米,气温下降幅度小于 6℃。
13.逆温的影响: 12.发生逆温时:上热下冷,阻碍空气对流运动,平流运动为主,大气稳定。
利: 。 13.逆温的影响:
弊: 。 利:①抑制沙尘暴。②有利高空飞机的平稳飞行。③减少低温冻害,提高农业产量及质量;
14.逆温的生消过程示意图 弊:④污染物不易扩散,加重污染;⑤多雾,降低能见度,危害出行、影响飞机起飞和降落;⑥危害人体健康。
14.逆温的生消过程示意图
15.平流层
①高度: 15.平流层
②温度及原因: 。 ①高度:自对流层顶向上至 50-55 千米
(平流层的顶部约 0℃,底部约-50℃。) 原因: ②温度及原因: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上热下
。 冷。(平流层的顶部约 0℃,底部约-50℃。) 原因:
③大气运动: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大气稳定。 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增温。
④天气:晴朗 ⑤影响:利于航空飞机飞行 ⑥含有 ③大气运动: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大气稳定。
(15-35 千米)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④天气:晴朗 ⑤影响:利于航空飞机飞行 ⑥含
16.高层大气(最厚) 有臭氧层(15-35 千米)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16.高层大气(最厚)
第 1 页 共 4 页
高一地理 必修一第三章背诵学案 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
①位置: 。 ①位置:平流层以上大气。
②温度: 。 原因:自平流层顶开始,由于没有吸收紫外线的臭氧,气温下降; ②温度:随海拔升高,气温先降低,后升高。 原因:自平流层顶开始,由于没有吸收紫外线的臭氧,气温下降;其
其后大气物质(原子氧)吸收太阳紫外辐射,温度又上升。 后大气物质(原子氧)吸收太阳紫外辐射,温度又上升。
③气压低,密度小;底部 运动,上部 运动。 ③气压低,密度小;底部对流运动,上部平流运动。
④存在 ,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 ④存在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
⑤有极光和流星现象, 、 、 也在这层。 ⑤有极光和流星现象,航天飞机、宇宙火箭、人造卫星也在这层。
3.2 大气受热过程 3.2 大气受热过程
1.太阳辐射:地球上最主要的外力能量来源。太阳辐射为 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为 波辐射。 1.太阳辐射:地球上最主要的外力能量来源。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为长波辐射。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反射、散射、吸收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反射、散射、吸收
晨昏蒙影:在日出之前(黎明)和日落以后(黄昏) 晨昏蒙影:在日出之前(黎明)和日落以后(黄昏)
的一段时间,天空仍然明亮,处于半光明状态。 的一段时间,天空仍然明亮,处于半光明状态。
大气吸收:平流层臭氧吸收紫外线;对流层水汽 大气吸收:平流层臭氧吸收紫外线;对流层水汽
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散射: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 ,散射可见光中波长 散射: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 ,散射可见光中波长
较短的蓝紫光 较短的蓝紫光
2种作用: 、 2种作用:大气削弱作用、大气保温作用
2个热源: 2个热源:
地面的直接(根本)热源:太阳辐射 地面的直接(根本)热源:太阳辐射
对流层大气的 :地面(辐射) 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地面(辐射)
对流层大气的 :太阳辐射 对流层大气的根本热源:太阳辐射
3个过程: 、 、 3个过程: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4个辐射: 、 、 、 4个辐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
辐射
①太阳(短波)辐射 [注意: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不收削弱作用影响] ①太阳(短波)辐射 [注意: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不收削弱作用影响]
②大气吸收、散射 ③(云层)反射 [大气的削弱作用] ②大气吸收、散射 ③(云层)反射 [大气的削弱作用]
④地面反射:新雪的反射率最高,光滑地表、冰雪地表、浅色地表反射率高 ④地面反射:新雪的反射率最高,光滑地表、冰雪地表、浅色地表反射率高
⑤地面吸收太阳辐射,使得地表温度升高 ⑤地面吸收太阳辐射,使得地表温度升高
⑥地面(长波)辐射,地面升温后向外释放能量,地表温度降低 ⑥地面(长波)辐射,地面升温后向外释放能量,地表温度降低
⑦对流层大气中 大量吸收地面辐射使得大气温度升高 ⑦对流层大气中水和二氧化碳大量吸收地面辐射使得大气温度升高
⑧大气逆辐射:对地面具有 作用 ⑧大气逆辐射: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⑨大气辐射:大气辐射包含大气逆辐射 ⑨大气辐射:大气辐射包含大气逆辐射
3.两种作用 3.两种作用
(1)大气的削弱作用 (1)大气的削弱作用
意义:使得白天温度不至于过高 意义:使得白天温度不至于过高
影响因素:太阳高度角(纬度)、云层厚薄(天气)、大气稀薄程度(海拔)、大气洁净程度(污染) 影响因素:太阳高度角(纬度)、云层厚薄(天气)、大气稀薄程度(海拔)、大气洁净程度(污染)
(2)大气的保温作用 (2)大气的保温作用
意义:夜晚温度不至于过低 意义:夜晚温度不至于过低
影响因素:天气、海拔、大气洁净程度(污染) 影响因素:天气、海拔、大气洁净程度(污染)
4.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 4.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
① 。 ①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② 。 ②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③ 。 ③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比热容大小:湖泊/海洋/草地/森林>裸地/沥青路面/砖面】 【比热容大小:湖泊/海洋/草地/森林>裸地/沥青路面/砖面】
第 2 页 共 4 页
高一地理 必修一第三章背诵学案 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
5.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差比地球大得多? 5.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差比地球大得多?
①白天,由于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升温快,气温很高。②夜间由于没有大气的保温作用,月球表面温度骤
。 降,气温很低。
6.温室气体与全球变暖 6.温室气体与全球变暖
二氧化碳增加,导致全球变暖: 二氧化碳增加,导致全球变暖:①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②大气逆辐射增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③地表
。 气温升高,导致全球变暖。
7.撒哈拉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7.撒哈拉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①沙漠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晴天多,云层薄;白天大气对抬眼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地面温
度高;②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地面温度低;③沙子比热容小,白天升温快,温度高,夜晚降温
快,温度低,因此昼夜温差大。
。 8.农业应用:农田表面覆沙、覆膜、覆草的作用:
8.农业应用:农田表面覆沙、覆膜、覆草的作用: 相同点:①保湿、减轻次生盐碱化;②减少地表侵蚀,保肥;③调节地温(覆膜增温; 覆沙增加昼夜温差; 覆草冬
相同点: 季保温,夏季降温)
。 不同点:①覆膜:黑膜抑制杂草生长,遮光降温。 白膜反光增加作物底部光照。②覆沙:增加昼夜温差。
不同点: ③覆草:增加有机质、抑制杂草生长;但易发病虫害。
。 9.用大气的受热过程相关知识,来解释地理现象:
9.用大气的受热过程相关知识,来解释地理现象: ①高处不胜寒——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离地面越远温度越低。
①高处不胜寒—— 。 ②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因为晴朗的夜晚,天空少云或无云,大气逆辐射弱,地面辐
②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射的热量散失多,所以晚秋或寒冬晴朗的夜晚地面气温很低,容易出现霜冻。
。 ③在晚秋和寒冬,秸秆燃烧(或使用烟雾弹)防御霜冻——燃烧秸秆增加烟雾,二氧化碳等,增强大气逆辐射,增强大
③在晚秋和寒冬,秸秆燃烧(或使用烟雾弹)防御霜冻—— 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提高夜晚最低温度。
。 ④玻璃温室(温室大棚)——太阳短波辐射可以穿过玻璃,进入温室内被地面吸收;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无法穿过玻
④玻璃温室(温室大棚)—— 璃,大气逆辐射增强。
。 ⑤青藏高原日较差大的原因: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白
⑤青藏高原日较差大的原因: 天相对较热;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弱,地面散失的热量多,夜晚相对较冷。
。 ⑥树干涂白防冻裂的原因:反射太阳辐射,减弱昼夜温差,防止树皮开裂。
⑥树干涂白防冻裂的原因: 。 ⑦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气温不会太高;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些。
⑦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气温不会太高;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些。 白天多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 夜晚多云,大气逆辐射作用(保温作用)强。
⑧为什么晴朗的正午天空呈蓝色,朝霞晚霞呈红色?
。 正午太阳高度大,穿过大气的路程短,蓝光被散射,因而天空呈蓝色; 早晚阳光斜射,穿过大气的路程长,
⑧为什么晴朗的正午天空呈蓝色,朝霞晚霞呈红色? 各色光皆被散射掉,只剩下红光能到达地面,地平线附近的天空呈红色。
⑨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以及阴天,天空为什么仍是明亮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 10.一天中四个重要时间:正午 12:00 太阳辐射最强;13:00,地表地温最高;14:00 气温最高;日出前后气温最低。
⑨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以及阴天,天空为什么仍是明亮的? 。
10.一天中四个重要时间:

3.3 大气热力环流
3.3 大气热力环流 1.气压与密度的关系:空气密度越大,气压越高。 气压与海拔的关系: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2.地面温度与气流运动的关系:热——空气膨胀上升,地面低压; 冷——空气收缩下沉,地面高压
1.气压与密度的关系: 。 气压与海拔的关系: 。
3.热力环流形成过程:①地表受热不均(根本原因);②引起大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③导致同一水平面上高
2.地面温度与气流运动的关系: 。
低压不同(气压差);④最终引起大气的水平运动,产生了风(风从高压吹向低压,温差越大风速越大)[注意:先有垂
3.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直运动,再有水平运动]
4.大气热力环流对天气的影响: 5.大气热力环流,气压大小比较:
[注意:先有垂直运动,再有水平运动]
4.大气热力环流对天气的影响: 5.大气热力环流,气压大小比较:
第 3 页 共 4 页
高一地理 必修一第三章背诵学案 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
6.风向符号:风向标由风杆和风尾组成,风杆(长线段)上绘有风尾(短线段)的一方指示风向。 6.风向符号:风向标由风杆和风尾组成,风杆(长线段)上绘有风尾(短线段)的一方指示风向。
风尾上的横杠表示风速,一横表示风力二级,最多三横,就是六级,风力再大就用风旗表示。 风尾上的横杠表示风速,一横表示风力二级,最多三横,就是六级,风力再大就用风旗表示。
7.热力环流图中规律: 7.热力环流图中规律:
①近地面气压永远高于高空(近地面的低压也比高空的高压,气压值高,且越接近地面气压越高);②垂直方向上近地 ①近地面气压永远高于高空(近地面的低压也比高空的高压,气压值高,且越接近地面气压越高);②垂直方向上近地
面气压与高空相反;③近地面,同一水平面上温度与气压相反,即冷高压,热低压(气温越高,气压越低;气温越低, 面气压与高空相反;③近地面,同一水平面上温度与气压相反,即冷高压,热低压(气温越高,气压越低;气温越低,
气压越高);④等压面高空与近地面弯曲状况相反,“高高低低”或“高凸低凹”即向高处弯曲为高压,否则反之; 气压越高);④等压面高空与近地面弯曲状况相反,“高高低低”或“高凸低凹”即向高处弯曲为高压,否则反之;
8.气压与天气的关系: 8.气压与天气的关系: 热:(膨胀上升)上升气流——地面低压——阴雨天气 冷:(收缩下沉)下沉气流——
。 地面高压——晴朗天气。
9.海陆风(“湖陆风”或“江(河)陆风”) 9.海陆风(“湖陆风”或“江(河)陆风”)
白天或夏季吹海风;陆地气温高,盛 白天或夏季吹海风;陆地气温高,盛
行上升气流,多云雨天气 行上升气流,多云雨天气
夜晚或冬季吹陆风 夜晚或冬季吹陆风
山风和谷风都有明显的昼夜变化,周 山风和谷风都有明显的昼夜变化,周
期为 24小时,城市风没有周期变化 期为 24 小时,城市风没有周期变化
10.城市风(“热岛效应”“雨岛效应”) 11.山谷风(白谷夜山) 10.城市风(“热岛效应”“雨岛效应”) 11.山谷风(白谷夜山)
有污染工厂布局在城市郊外热力环流之外的郊区 白天温差大于夜间,因此谷风的风速大于山风 有污染工厂布局在城市郊外热力环流之外的郊区 白天温差大于夜间,因此谷风的风速大于山风
公园、绿化带、城市湿布局在城市郊外热力环流之内 公园、绿化带、城市湿布局在城市郊外热力环流之内
11.山谷风的影响 11.山谷风的影响
①夜间的冷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
。 ②夜晚谷底暖空气被抬升过程中,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易生成夜雨
12.缓解热岛效应的措施: 。
12.缓解热岛效应的措施:①增加水体面积;②增大绿化面积;③实行机动车限行;④建筑物淡色化
综合题补充:
综合题补充:
1.夏季天山高海拔地带(3000 米以上)较周边同海拔大气气温高的原因
1.夏季天山高海拔地带(3000 米以上)较周边同海拔大气气温高的原因
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天山高海拔地带空气稀薄,晴天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
射强,地面增温快,地面辐射强;高山高原大气离地面近,吸收的地面辐射多,气温高;周边同海拔高度大气因距地面

远,吸收的地面辐射少,气温低。
2.拉萨夏季多夜雨的原因。
2.拉萨夏季多夜雨的原因。
拉萨位于河谷地区,夏季,白天太阳辐射强烈,河谷水汽蒸发旺盛,空气中含有较为丰富的水汽;夏季西南季风活跃,
为拉萨带来丰富水汽;夜晚吹山风,抬升河谷暖湿气流,水汽易凝结形成降水。

3.拉萨“昼晴夜雨”的天气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
3.拉萨“昼晴夜雨”的天气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
白天降水相对少,光照充足,有利于光合作用,增加农作物有机质积累,可提高其产量、品质;夜间降水多,气温较白天低,
雨水消耗于蒸发的部分少,渗入土壤中的水分多,有利于水分涵养,增加作物根系吸收。(或夜晚气温低,昼夜温差大,有
利于作物糖分的积累)

第 4 页 共 4 页高一地理 必修一第三章背诵学案 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
3.1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②温度: 。 原因:自平流层顶开始,由于没有吸收紫外线的臭氧,气温下降;
其后大气物质(原子氧)吸收太阳紫外辐射,温度又上升。
1.低层大气的组成: 、 和 ③气压低,密度小;底部 运动,上部 运动。
2.干洁空气的成分及其作用 ④存在 ,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
组成: (78%)、 (21%)、 、 。 ⑤有极光和流星现象, 、 、 也在这层。
作用:①氮气(78%): 。
②氧气(21%): , 。
③二氧化碳: ; 。 3.2 大气受热过程
④臭氧作用: ; 。 1.太阳辐射:地球上最主要的外力能量来源。太阳辐射为 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为 波辐射。
3.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及影响:化石燃料的燃烧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毁林减少二氧化碳的吸收;(全球变暖的原因)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反射、散射、吸收
影响:导致全球变暖/温室效应。 晨昏蒙影:在日出之前(黎明)和日落以后(黄昏)
4.臭氧层空洞原因影响及措施 的一段时间,天空仍然明亮,处于半光明状态。
原因:人类使用冰箱、空调等制冷设备,释放出大量的氟氯昂(制冷剂)。 大气吸收:平流层臭氧吸收紫外线;对流层水汽
影响:对人类的影响:皮肤癌、白内障、传染病。 对生态和农业的影响:①农产品减产及其品质下降。②减少渔业产量。 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③破坏森林等植被。 散射: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 ,散射可见光中波长
措施:抑制(制冷剂)氟氯烃(氟氯昂)的产生。 较短的蓝紫光
5.成云致雨(降水)的条件:
【雨后空气清新的原因:杂质作为凝结核随降雨降落到地面,将于具有降尘的作用】
6.雾霾天气产生的原因、影响及措施
原因: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燃煤取暖产生的废气的大量排放;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扬尘。
影响:①危害人体健康;②影响生活出行;③影响交通通行。
措施:①控制重点行业污染和扬尘治理;②发展绿色交通,实行限号措施;③优化产业结构
7.大气的垂直分层依据及具体分层
依据:
分层: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自下而上温度
;密度和气压越来越 ;水汽和杂质越来越 ) 2种作用: 、
8.对流层的高度:受温度影响 2个热源:
低纬度: 千米,中纬度: 千米,高纬度: 地面的直接(根本)热源:太阳辐射
千米。夏季大于冬季,中纬度(温带)地区明显。 对流层大气的 :地面(辐射)
9.对流层特征: 对流层大气的 :太阳辐射
①质量及成分: 。 3个过程: 、 、
②温度及原因: 。 4个辐射: 、 、 、
原因: 。
(底部约 20℃,顶部-50℃)
③空气运动:对流运动
10.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原因: ①太阳(短波)辐射 [注意: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不收削弱作用影响]
②大气吸收、散射 ③(云层)反射 [大气的削弱作用]
。 ④地面反射:新雪的反射率最高,光滑地表、冰雪地表、浅色地表反射率高
11.逆温:①对流层下部,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增强的现象。 ⑤地面吸收太阳辐射,使得地表温度升高
②海拔每上升 1000 米,气温下降幅度小于 6℃。 ⑥地面(长波)辐射,地面升温后向外释放能量,地表温度降低
12.发生逆温时:上热下冷,阻碍空气对流运动, 为主,大气 。 ⑦对流层大气中 大量吸收地面辐射使得大气温度升高
13.逆温的影响: ⑧大气逆辐射:对地面具有 作用
利: 。 ⑨大气辐射:大气辐射包含大气逆辐射
弊: 。 3.两种作用
14.逆温的生消过程示意图 (1)大气的削弱作用
意义:使得白天温度不至于过高
15.平流层 影响因素:太阳高度角(纬度)、云层厚薄(天气)、大气稀薄程度(海拔)、大气洁净程度(污染)
①高度: (2)大气的保温作用
②温度及原因: 意义:夜晚温度不至于过低
。(平流层的顶部约 0℃,底部约-50℃。) 原 影响因素:天气、海拔、大气洁净程度(污染)
因: 。 4.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
③大气运动: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大气稳定。 ① 。
④天气:晴朗 ⑤影响:利于航空飞机飞行 ⑥含 ② 。
有 (15-35 千米)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③ 。
16.高层大气(最厚) 【比热容大小:湖泊/海洋/草地/森林>裸地/沥青路面/砖面】
①位置: 。 5.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差比地球大得多?
第 1 页 共 2 页
高一地理 必修一第三章背诵学案 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
风尾上的横杠表示风速,一横表示风力二级,最多三横,就是六级,风力再大就用风旗表示。
。 7.热力环流图中规律:
6.温室气体与全球变暖
①近地面气压永远高于高空(近地面的低压也比高空的高压,气压值高,且越接近地面气压越高);②垂直方向上近地
二氧化碳增加,导致全球变暖:
面气压与高空相反;③近地面,同一水平面上温度与气压相反,即冷高压,热低压(气温越高,气压越低;气温越低,

7.撒哈拉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气压越高);④等压面高空与近地面弯曲状况相反,“高高低低”或“高凸低凹”即向高处弯曲为高压,否则反之;
8.气压与天气的关系:

9.海陆风(“湖陆风”或“江(河)陆风”)

白天或夏季吹海风;陆地气温高,盛
8.农业应用:农田表面覆沙、覆膜、覆草的作用:
相同点: 行上升气流,多云雨天气
。 夜晚或冬季吹陆风
不同点:

山风和谷风都有明显的昼夜变化,周
9.用大气的受热过程相关知识,来解释地理现象:
期为 24 小时,城市风没有周期变化
①高处不胜寒—— 。
②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③在晚秋和寒冬,秸秆燃烧(或使用烟雾弹)防御霜冻—— 10.城市风(“热岛效应”“雨岛效应”) 11.山谷风(白谷夜山)

④玻璃温室(温室大棚)——

⑤青藏高原日较差大的原因:

⑥树干涂白防冻裂的原因: 。
⑦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气温不会太高;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些。

⑧为什么晴朗的正午天空呈蓝色,朝霞晚霞呈红色?
。 有污染工厂布局在城市郊外热力环流之外的郊区 白天温差大于夜间,因此谷风的风速大于山风
⑨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以及阴天,天空为什么仍是明亮的? 。
公园、绿化带、城市湿布局在城市郊外热力环流之内
10.一天中四个重要时间:
。 11.山谷风的影响

3.3 大气热力环流 12.缓解热岛效应的措施: 。
1.气压与密度的关系: 。 气压与海拔的关系: 。
综合题补充:
2.地面温度与气流运动的关系: 。 1.夏季天山高海拔地带(3000 米以上)较周边同海拔大气气温高的原因
3.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注意:先有垂直运动,再有水平运动] 。
4.大气热力环流对天气的影响: 5. 2.拉萨夏季多夜雨的原因。大气热力环流,气压大小比较:

3.拉萨“昼晴夜雨”的天气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

6.风向符号:风向标由风杆和风尾组成,风杆(长线段)上绘有风尾(短线段)的一方指示风向。
第 2 页 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