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湘教版必修一第五章复习(背诵+默写+左右对照)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湘教版必修一第五章复习(背诵+默写+左右对照)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2-17 11:31:48

文档简介

高一地理 必修一第五章背诵学案 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
5.1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5.1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1.概念:植被是覆盖一个地区的 的总称。 1.概念:植被是覆盖一个地区的各类植物群落的总称。
(植被: / )(群落:结构 杂/ )(物种:种类 / ) (植被:茂密/稀疏)(群落:结构复杂/简单)(物种:种类丰富/贫乏)
2.分类: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 2.分类: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
自然植被:森林、草原、荒漠、苔原、草甸、沼泽等类型。(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保存下来的已经很少) 自然植被:森林、草原、荒漠、苔原、草甸、沼泽等类型。(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保存下来的已经很少)
人工植被:各种农作物、人工林、人工草场、城市绿地等。 人工植被:各种农作物、人工林、人工草场、城市绿地等。
3.判断天然植被与人工植被的方法:(1)天然植被物种相对 ,人工植被物种 。(2)天然植被在自然状态下就能生长 3.判断天然植被与人工植被的方法:(1)天然植被物种相对丰富,人工植被物种单一。(2)天然植被在自然状态下就能生长
得很好,人工植被只能在人的管理下才能生长得很好。 得很好,人工植被只能在人的管理下才能生长得很好。
4.森林:一般分布于 和 地区,可分为 、 、 、 、 4.森林:一般分布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可分为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温带
、 、等。(我国森林植被主要分布于年降水量大于 mm 的季风气候区,即:分布于大兴安岭- 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等。(我国森林植被主要分布于年降水量大于 400mm 的季风气候区,即:分布于大兴安岭-
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以东地区,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热带季雨 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以东地区,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热带季雨
林、热带雨林等。) 林、热带雨林等。)
类型 气候类型 气候特征 植被特征 主要分布地区 类型 气候类型 气候特征 植被特征 主要分布地区
①热带雨林全年呈 色,无明显 变 ①热带雨林全年呈深绿色,无明显季相变
化。 赤道附近:①非洲刚果盆地② 化。 赤道附近:①非洲刚果盆地②
全年高温多 全年高温多
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气候 ②有数量丰富 、 植物,林中常有 东南亚马来群岛③南美洲亚 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气候 ②有数量丰富的藤本、附生植物,林中常 东南亚马来群岛③南美洲亚
雨 雨
绞杀植物附生。 马孙平原 有绞杀植物附生。 马孙平原
③常见 、 现象。 ③常见茎花、板根现象。
①有明显的 、 相变化。 ①有明显的旱、雨季相变化。
全年高温,有 ②与热带雨林相比,其树高较 ,植物种 低纬度地区,南北回归线之 全年高温,有 ②与热带雨林相比,其树高较低,植物种 低纬度地区,南北回归线之
热 带 季 雨 热 带 季 雨
热带季风气候 明显的旱、雨 类较 ,结构比较 ,优势种较明显。 间:①南亚印度半岛②东南亚 热带季风气候 明显的旱、雨 类较少,结构比较简单,优势种较明显。 间:①南亚印度半岛②东南亚
林 林
两季 ③层间藤本、附生、寄生植物较少,板状 中南半岛 两季 ③层间藤本、附生、寄生植物较少,板状 中南半岛
根和老茎生花现象不普遍。 根和老茎生花现象不普遍。
①森林终年 ,乔木多 叶片。 ①森林终年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
亚热带季风气 夏季高温多 ②大部分植物的 在春末夏初,秋季陆 大陆的东南:中国南方、日本 亚热带季风气 夏季高温多 ②大部分植物的花期在春末夏初,秋季陆 大陆的东南:中国南方、日本
亚 热 带 常 亚 热 带 常
候和亚热带季 雨,冬季温和 续进入 。 南部、美国南部、澳大利亚东 候和亚热带季 雨,冬季温和 续进入果期。 南部、美国南部、澳大利亚东
绿阔叶林 绿阔叶林
风性湿润气候 少雨 ③与热带雨林相比,垂直结构较简单,藤 南、南美洲东南 风性湿润气候 少雨 ③与热带雨林相比,垂直结构较简单,藤 南、南美洲东南
本和附生植物较少,无板状根和茎花。 本和附生植物较少,无板状根和茎花。
①群落结构相对较 ,只有乔木和 ①群落结构相对较简单,只有乔木和灌
。 木。
②植物 性强,具有 硬叶。 地中海沿岸、其他大陆的西 ②植物耐旱性强,具有厚的革质硬叶。 地中海沿岸、其他大陆的西
夏季炎热干 夏季炎热干
亚 热 带 常 ③硬叶林中植物的叶片与阳光成 ,躲 南:美国西南、南美西南、非 亚 热 带 常 ③硬叶林中植物的叶片与阳光成锐角,躲 南:美国西南、南美西南、非
地中海气候 燥,冬季温和 地中海气候 燥,冬季温和
绿硬叶林 避阳光的灼晒。 洲西南、澳大利亚西南 绿硬叶林 避阳光的灼晒。 洲西南、澳大利亚西南
多雨 多雨
④叶片常披 毛,叶片 或退化成 ④叶片常披茸毛,叶片小或退化成刺,以
,以适应夏季炎热干燥气候。 适应夏季炎热干燥气候。
⑤一般较 ,树干 。 ⑤一般较矮,树干粗壮。
夏季高温多 夏季高温多
① 的叶片,夏季盛叶,冬季落叶,以 中纬度温带地区:中国北方、 ①宽阔的叶片,夏季盛叶,冬季落叶,以 中纬度温带地区:中国北方、
温带季风气候 雨,冬季寒冷 温带季风气候 雨,冬季寒冷
减少水分及能量流失。 朝鲜半岛、日本北部 减少水分及能量流失。 朝鲜半岛、日本北部
温 带 落 叶 干燥 温 带 落 叶 干燥
②有明显的 变化:春季萌叶抽枝;夏 ②有明显的季相变化:春季萌叶抽枝;夏
阔叶林 中纬度温带地区:欧洲、 阔叶林 中纬度温带地区:欧洲、
温带海洋性气 全年温和湿 季叶色鲜绿,枝繁叶茂,林冠郁闭;秋季 温带海洋性气 全年温和湿 季叶色鲜绿,枝繁叶茂,林冠郁闭;秋季
新西兰南部、南美洲西南角、 新西兰南部、南美洲西南角、
候 润 叶色转黄,树叶凋落;冬季则完全无叶。 候 润 叶色转黄,树叶凋落;冬季则完全无叶。
北美洲西部沿海 北美洲西部沿海
①主要由 的针叶乔木组成; ①主要由耐寒的针叶乔木组成;
俄罗斯、加拿大 俄罗斯、加拿大
②以松、杉类植物为主,树叶为针状,以 ②以松、杉类植物为主,树叶为针状,以
亚 寒 带 针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 亚 寒 带 针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
亚寒带针叶林 夏季短促、温 ; 亚寒带针叶林 夏季短促、温 抗寒抗旱;
叶林(泰加 带地区)、 叶林(泰加 带地区)、
气候 和 ③往往是由 树种构成的纯林,群落结 气候 和 ③往往是由单一树种构成的纯林,群落结
林) 南半球缺少 林) 南半球缺少
构 。 构简单。
④为世界重要的用材树种。 ④为世界重要的用材树种。
注意:①只有在亚洲才叫亚热带季风气候,其他地方叫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注意:①只有在亚洲才叫亚热带季风气候,其他地方叫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②南半球相同的纬度由于没有陆地,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极少,而不存在亚寒带针叶林 ②南半球相同的纬度由于没有陆地,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极少,而不存在亚寒带针叶林
我国三大林区:① :叶林及针阔叶混交林② :亚高山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③ :松杉林和常绿阔叶林及油 我国三大林区:①东北:叶林及针阔叶混交林②西南:亚高山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③东南:松杉林和常绿阔叶林及油
茶、油桐等经济林 茶、油桐等经济林
5.草原:一般分布在 、 的内陆地区,可分为 、 。 5.草原:一般分布在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可分为热带草原、温带草原。
我国四大牧区: 我国四大牧区:
① 牧区(典型温带草原)② 牧区(山地草原)③ 牧区(高寒草原)④ 牧区(高寒草原) ①内蒙古牧区(典型温带草原)②新疆牧区(山地草原)③青海牧区(高寒草原)④西藏牧区(高寒草原)
第 1 页 共 4 页
高一地理 必修一第五章背诵学案 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
类型 气候类型 气候特点 植被特征 主要分布地区
类型 气候类型 气候特点 植被特征 主要分布地区 ①湿季植物生长旺盛,草原葱绿。干季草类枯
全年高温,有 东非草原、南非草原、印度半岛、
① 植物生长旺盛,草原葱绿。 热带 热带草原 黄。
全年高温,有 东非草原、南非草原、印度半岛、 明显的干湿 中南半岛中部、澳大利亚、南美
热带 热带草原 草类枯黄。 草原 气候 ②旱生草本植物为主,星散分布着旱生乔木、
明显的干湿两 中南半岛中部、澳大利亚、南美 两季。 洲中部
草原 气候 ②旱生草本植物为主,星散分布着旱生乔木、 灌木植被。
季。 洲中部
灌木植被。 多年生草本植物群落,通常以丛生禾草植物占
温带 温带大陆 冬冷夏热,全 亚欧大陆内部,北美大陆内部、
多年生草本植物群落,通常以丛生禾草植物占 优势,植物普遍存在旱生结构,如叶面积小,
温带 温带大陆 冬冷夏热,全 亚欧大陆内部,北美大陆内部、 草原 性气候 年干燥少雨。 南美洲东南部
优势,植物普遍存在旱生结构,如叶面积小, 叶片内卷等。
草原 性气候 年干燥少雨。 南美洲东南部
叶片内卷等。 6.荒漠:一般分布于干旱地区,可分为热带荒漠、温带荒漠等。
6.荒漠:一般分布于 地区,可分为 、 等。 显著特点:①植被稀疏,地表大面积裸露,植物种类贫乏,群落结构简单。②为适应严酷的自然环境,荒漠植物有的叶面积
显著特点:①植被稀疏,地表大面积裸露,植物种类贫乏,群落结构简单。②为适应严酷的自然环境,荒漠植物有的叶面积 缩小或退化,呈鳞片状或为刺,以减少蒸腾。有的茎叶覆盖白色茸毛,以抵抗灼热。有的长肉质茎叶,以储存水分。荒
缩小或退化,呈 状或为 ,以减少蒸腾。有的茎叶覆盖白色 ,以抵抗灼热。有的长 茎 漠植物大多有发达的根系,以便从土壤的深处或广大面积的土壤中吸取水分。
叶,以储存水分。荒漠植物大多有发达的 ,以便从土壤的深处或广大面积的土壤中吸取水分。 类 气候
气候特点 植被特征 主要分布地区
类 气候 型 类型
气候特点 植被特征 主要分布地区
型 类型 热 ①热带沙漠广泛分布,生物较少;②只有零星耐旱植物,如
热带 非洲北部,撒哈拉沙漠、
热 ①热带沙漠广泛分布,生物较 ;②只有零星 植 带 全年高温少 仙人掌;③在沙漠边缘地带会有灌木丛分布;④有些非旱生
热带 非洲北部,撒哈拉沙漠、 沙漠 非洲西南、澳大利亚中部、
带 全年高温少 物,如仙人掌;③在 地带会有灌木丛分布;④有些非 荒 雨 的短生命植物,当迎来合适的降水,即能完成生命活动的周
沙漠 非洲西南、澳大利亚中部、 气候 南美西部、南美西部
荒 雨 旱生的 植物,当迎来合适的降水,即能完成生命活动 漠 期。
气候 南美西部、南美西部
漠 的周期。 温 温带
冬冷夏热,
温 温带 带 大陆 ①主要是旱生和盐生的灌木、半灌木的植被。
冬冷夏热, 全年干燥少 中亚、南美东南角
带 大陆 ①主要是 和 的灌木、半灌木的植被。 草 性气 ②植物的叶面积缩小和退化,具有适应高温、干旱的特征。
全年干燥少 中亚、南美东南角 雨。
草 性气 ②植物的叶面积缩小和退化,具有适应高温、干旱的特征。 原 候
雨。
原 候 沙漠与荒漠的区别:①荒漠:常指由于降水稀少或者蒸发量大而引起的气候干燥、植被贫乏、环境荒凉的地区。
沙漠与荒漠的区别:①荒漠:常指由于降水稀少或者蒸发量大而引起的气候干燥、植被贫乏、环境荒凉的地区。 ②沙漠:指荒漠地区地表有大片沙丘覆盖的区域,是荒漠的类型之一,也是分布最多的一种荒漠类型。
②沙漠:指荒漠地区地表有大片沙丘覆盖的区域,是荒漠的类型之一,也是分布最多的一种荒漠类型。 7.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7.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1)大尺度上:
(1)大尺度上: ① 影响因素:主要受气候条件,特别是其中的热量和水分条件,以及两者的组合状况的影响。
① 影响因素:主要受 条件,特别是其中的热量和水分条件,以及两者的组合状况的影响。 ② 植被的变化:
② 植被的变化: a. 从赤道向两极,受热量的影响,气候呈带状分布,受气候影响,植被也呈带状分布。(纬度地带性)
a. 从赤道向两极,受 的影响,气候呈带状分布,受气候影响,植被也呈带状分布。(纬度地带性) b. 在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随水分条件的变化,植被由森林依次变为草原、荒漠。(经度地带性)
b. 在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随 条件的变化,植被由森林依次变为草原、荒漠。(经度地带性)
(2)中尺度上:
(2)中尺度上: ① 影响因素:地形。② 植被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变化,植被出现垂直分带现象。(垂直
① 影响因素: 。② 植被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 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变化,植被出现垂直分带 地带性)
现象。(垂直地带性) 1.雪线:在高纬度和高山地区永久积雪区的下部界线。
1.雪线:在高纬度和高山地区 的下部界线。 2.基带:山麓(山脚下):植被带与该山所在纬度植被带一致。
2.基带:山麓(山脚下):植被带与该山所在纬度植被带一致。 3.林线:森林分布海拔的上限
3.林线: 的上限 (3)在小尺度上:受地形的(坡向、封闭性)、洋流、土壤、人类活动等影响,植被会发生局部差异。
(3)在小尺度上:受地形的(坡向、封闭性)、洋流、土壤、人类活动等影响,植被会发生局部差异。 例如:在较干旱地区,山地阳坡由于蒸发大,水分缺乏,植被稀少;阴坡由于蒸发弱,水分较多,植被茂密。
例如:在较干旱地区,山地 坡由于蒸发大,水分缺乏,植被稀少; 坡由于蒸发弱,水分较多,植被茂密。
8.植被对环境的影响:“水气净美物尘沙”:
8.植被对环境的影响:“水气净美物尘沙”: 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吸烟除尘;防风固沙。
第 2 页 共 4 页
高一地理 必修一第五章背诵学案 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
5.2 土壤的形成 5.2 土壤的形成
1.土壤 1.土壤
①概念: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 ,能够生长 的疏松表层。 ①概念: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②作用:土壤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②作用:土壤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③颜色:如如东北 ,南方 ,四川盆地 ,黄土高原的 、盐碱地的 。 ③颜色:如如东北黑土,南方红壤,四川盆地紫土,黄土高原的黄土、盐碱地的白土。
④质地: 、 和 。(颗粒由大到小,透气性 ,保水保肥性 。) ④质地:砂土、壤土和黏土。(颗粒由大到小,透气性减弱,保水保肥性增强。)
⑤理想土壤的组成物质: (约 45%)、 (约 5%)、 和 (两者都是约 20%-30%) ⑤理想土壤的组成物质:矿物质(约 45%)、有机质(约 5%)、空气和水分(两者都是约 20%-30%)
2.成土因素 2.成土因素
土壤是在地球表面各种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的,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等,人类活 土壤是在地球表面各种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的,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等,人类活
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1)成土母质 (1)成土母质
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这些风化物逐步发育成土壤,故称风化物为成土母质。 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这些风化物逐步发育成土壤,故称风化物为成土母质。
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在气候与生物的长期作用下,成土母质逐渐转变成可生长植物的土壤。 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在气候与生物的长期作用下,成土母质逐渐转变成可生长植物的土壤。
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2)气候: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2)气候: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①气温对土壤的影响:气温影响化学反应速率,也就是化合物的分解速率和微生物活动。 ①气温对土壤的影响:气温影响化学反应速率,也就是化合物的分解速率和微生物活动。
温度高分解速率快,土壤积累的有机质少,土壤肥力较低;温度低分解速率慢,土壤积累的有机质多,土壤肥力较高。整体热带地区土 温度高分解速率快,土壤积累的有机质少,土壤肥力较低;温度低分解速率慢,土壤积累的有机质多,土壤肥力较高。整体热带地区土
壤肥力较低,温带地区土壤肥力较高。 壤肥力较低,温带地区土壤肥力较高。
②降水对土壤的影响:降水主要通过降水的淋溶、侵蚀作用影响。 ②降水对土壤的影响:降水主要通过降水的淋溶、侵蚀作用影响。
降水多地区,淋溶作用、侵蚀作用强,土壤肥力较低。降水适中地区,淋溶作用、侵蚀作用适中,土壤肥力较高。 降水多地区,淋溶作用、侵蚀作用强,土壤肥力较低。降水适中地区,淋溶作用、侵蚀作用适中,土壤肥力较高。
③风对土壤的影响:风主要通过风蚀、蒸发影响。 ③风对土壤的影响:风主要通过风蚀、蒸发影响。
(3)生物: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 (3)生物: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
植物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归还地表,植被类 植物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归还地表,植被类
型直接影响土壤形成方向。 型直接影响土壤形成方向。
动物除以排泄物、分泌物和残体的形式为土壤提供有机质,还 动物除以排泄物、分泌物和残体的形式为土壤提供有机质,还
有动物如蚯蚓、白蚁等,通过对土体的搅动,改变土壤结构和孔隙 有动物如蚯蚓、白蚁等,通过对土体的搅动,改变土壤结构和孔隙
度。微生物主要通过对有机残体的分解、转化以及腐殖质的合成, 度。微生物主要通过对有机残体的分解、转化以及腐殖质的合成,
来促进成土过程。 来促进成土过程。
生物对岩石进行化学、生物风化,促进土壤形成。土壤形成过程(生物在土壤形成中起着主导作用。): 生物对岩石进行化学、生物风化,促进土壤形成。土壤形成过程(生物在土壤形成中起着主导作用。):
(4)地形: (4)地形:
山区 随着地势的升高,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分化 山区 随着地势的升高,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分化
陡峭的山坡 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率较快,不容易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陡峭的山坡 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率较快,不容易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平坦的地方 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成土母质容易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平坦的地方 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成土母质容易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5)时间:时间作为一个重要的成土因素,反映的是土壤形成发育的历史动态 (5)时间:时间作为一个重要的成土因素,反映的是土壤形成发育的历史动态
过程。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就越成熟,土壤层就越厚, 过程。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就越成熟,土壤层就越厚,
土壤分层就越明显。 土壤分层就越明显。
(6)人类活动: (6)人类活动:
积极的影响如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以水稻土为代表。 积极的影响如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以水稻土为代表。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可导致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可导致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
土壤污染等。 土壤污染等。
3.土壤剖面 3.土壤剖面
(1)概念: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1)概念: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2)特点:土层厚、层次多或分层明显,表明土壤发育程度高。自然土壤中,森林土壤剖面构造最为复杂。 (2)特点:土层厚、层次多或分层明显,表明土壤发育程度高。自然土壤中,森林土壤剖面构造最为复杂。
(3)自然土壤分层 (3)自然土壤分层
名称 特征 名称 特征
有机层一般土壤表层的植物残体堆积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主要组成为枯枝落叶层和部分未分解的有机碎屑 有机层一般土壤表层的植物残体堆积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主要组成为枯枝落叶层和部分未分解的有机碎屑
有机层 有机层
层。 层。
腐殖质 腐殖质
土壤腐殖质累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呈灰黑色或黑色。 土壤腐殖质累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呈灰黑色或黑色。
层 层
淋溶层 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有机质含量低,色泽较淡。淋溶层的厚度与降水量成正相关。 淋溶层 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有机质含量低,色泽较淡。
淀积层 常与淋溶层相伴存在,上层土壤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淀积层 常与淋溶层相伴存在,上层土壤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母质层 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母质层 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母岩层 坚硬的岩石 母岩层 坚硬的岩石
人工土壤(水稻土)分层 人工土壤(水稻土)分层
名称 特征 名称 特征
耕作层 又称表土层或熟土层,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 耕作层 又称表土层或熟土层,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
犁底层 又称亚表土层,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 犁底层 又称亚表土层,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
自然土层 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自然土壤经过人为耕作就变成耕作土壤。 自然土层 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自然土壤经过人为耕作就变成耕作土壤。
(4)森林土壤剖面 (4)森林土壤剖面
①概念:森林土壤是指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 ①概念:森林土壤是指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
②分布:一般分布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从亚寒带到热带均有广泛分布。在我国,森林土壤主要分布于东部广大地区,西部山地一定高 ②分布:一般分布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从亚寒带到热带均有广泛分布。在我国,森林土壤主要分布于东部广大地区,西部山地一定高
第 3 页 共 4 页
高一地理 必修一第五章背诵学案 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
度也有分布。 度也有分布。
③典型特征:有机质主要以地表 的形式进入土壤,因而腐殖质明显集中在 ,向下 。 ③典型特征:有机质主要以地表枯枝落叶的形式进入土壤,因而腐殖质明显集中在土壤表层,向下突然减少。
④棕壤和红壤的比较 ④棕壤和红壤的比较
类型 发育环境 剖面特征 类型 发育环境 剖面特征
棕壤 温带落叶阔叶林下 具有鲜棕色的淀积层,土层较 ,质地 ,表层有机质含量 ,自然肥力较 棕壤 温带落叶阔叶林下 具有鲜棕色的淀积层,土层较厚,质地黏重,表层有机质含量高,自然肥力较高
红壤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 呈均匀的土红色,有机质 、流水多,腐殖质 ,质地较 ,肥力较 红壤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 呈均匀的土红色,有机质分解快、流水多,腐殖质少,质地较黏重,肥力较低
⑤改良红壤的方法: ⑤改良红壤的方法:
1.增施熟石灰 2.掺沙 3.秸秆还田 4.种植绿肥作物(提供作物肥源和培肥土壤的作物)如:苜蓿,紫云英
(5)草原土壤剖面 (5)草原土壤剖面
①概念:草原土壤是指草原植被下发育的土壤。 ①概念:草原土壤是指草原植被下发育的土壤。
②分布:主要分布在温带和热带的大陆内部,我国的草原土壤主要分布在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以西、长城以北、贺兰山以东广大地区。 ②分布:主要分布在温带和热带的大陆内部,我国的草原土壤主要分布在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以西、长城以北、贺兰山以东广大地区。
③典型特征:由于气候干旱,除黑土外,土壤下部均有明显的钙积层,有机质主要以 的形式进入土壤,腐殖质含量自表层向 ③典型特征:由于气候干旱,除黑土外,土壤下部均有明显的钙积层,有机质主要以根系的形式进入土壤,腐殖质含量自表层向下逐渐
下 。 减少。
④黑土和黑钙土的比较 ④黑土和黑钙土的比较
类型 发育环境 剖面特征 类型 发育环境 剖面特征
具有深厚而肥沃黑土层的土壤。黑土层较厚,有机质含量丰富,土壤肥力高。表层疏松,通气透水; 具有深厚而肥沃黑土层的土壤。黑土层较厚,有机质含量丰富,土壤肥力高。表层疏松,通气透水;
黑土 草甸草原植被下发育 黑土 草甸草原植被下发育
底土黏重,保水保肥 底土黏重,保水保肥
黑钙 温带大陆性气候和草原 黑钙 温带大陆性气候和草原
暗黑色土壤,剖面上部具有深厚的腐殖质层,自然肥力较高,结构良好 暗黑色土壤,剖面上部具有深厚的腐殖质层,自然肥力较高,结构良好
土 植被下 土 植被下
⑤黑土目前面临肥力降低的现状,黑土保持的方法: ⑤黑土目前面临肥力降低的现状,黑土保持的方法:
1.秸秆还田 2.施用农家有机肥 3.合理轮作休耕、退耕 4.作物轮作 5.种植绿肥作物 6.少耕深松。
4.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分布地区、成因及特点 4.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分布地区、成因及特点
土壤类 土壤类
我国主要分布区 成因及特点 我国主要分布区 成因及特点
型 型
黑色土 夏季温暖湿润,曹磊生长茂盛,冬季寒冷,微生物活动弱,土壤中有机质分解慢,积 黑色土 夏季温暖湿润,曹磊生长茂盛,冬季寒冷,微生物活动弱,土壤中有机质分解慢,积
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
壤 累较多,土壤颜色较黑 壤 累较多,土壤颜色较黑
红色土 夏季高温多雨,土壤中矿物质的淋溶作用强烈,氧化铁含量高,土壤呈红色;红壤一 红色土 夏季高温多雨,土壤中矿物质的淋溶作用强烈,氧化铁含量高,土壤呈红色;红壤一
南方地区 南方地区
壤 般呈酸性 壤 般呈酸性
青色土 东部雨水较多且排水不畅或长期被 青色土 东部雨水较多且排水不畅或长期被
土壤中铁多以氧化亚铁的形式存在,土壤呈青灰色 土壤中铁多以氧化亚铁的形式存在,土壤呈青灰色
壤 淹的地区 壤 淹的地区
白色土 白色土
西部地区 气候干旱,土壤中盐碱含量比较高,有机质含量较低,水分较少,土壤常呈白色 西部地区 气候干旱,土壤中盐碱含量比较高,有机质含量较低,水分较少,土壤常呈白色
壤 壤
黄色土 黄色土
黄土高原地区 风力搬运的黄色粉土沉积物 黄土高原地区 风力搬运的黄色粉土沉积物
壤 壤
5.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重点背) 5.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重点背)
影响因素 对土壤的影响 影响因素 对土壤的影响
成土 成土母质是土壤的 ,是土壤发育的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决定了土壤 成土 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决定了土壤矿
母质 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 。 母质 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 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气候 气候
降水和风对土壤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降水和风对土壤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自然 是土壤 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 的因素,土壤肥力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生物残体形成 自然 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生物残体形成土壤有机
生物 生物
因素 土壤有机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形成 ,生物可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 因素 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形成腐殖质,生物可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
山区:随着地势的升高,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 化; 山区:随着地势的升高,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分化;
地形 的山坡: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率较快,不容易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土层较 ; 地形 陡峭的山坡: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率较快,不容易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土层较薄;
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容易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土层深 。 平坦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容易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土层深厚。
时间 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就越 。 时间 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就越成熟。
积极 积极
人类活动可以培育出一些 、 的耕作土壤,如 。 人类活动可以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
人类 影响 人类 影响
活动 消极 活动 消极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土壤 ,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土壤污染等。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土壤污染等。
影响 影响
第 4 页 共 4 页高一地理 必修一第五章背诵学案 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
5.1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类型 气候类型 气候特点 植被特征 主要分布地区
1.概念:植被是覆盖一个地区的 的总称。 ① 植物生长旺盛,草原葱绿。全年高温,有 东非草原、南非草原、印度半岛、
(植被: / )(群落:结构 杂/ )(物种:种类 / ) 热带 热带草原 草类枯黄。明显的干湿两 中南半岛中部、澳大利亚、南美
2.分类: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 草原 气候 ②旱生草本植物为主,星散分布着旱生乔木、季。 洲中部
自然植被:森林、草原、荒漠、苔原、草甸、沼泽等类型。(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保存下来的已经很少) 灌木植被。
人工植被:各种农作物、人工林、人工草场、城市绿地等。 多年生草本植物群落,通常以丛生禾草植物占
温带 温带大陆 冬冷夏热,全 亚欧大陆内部,北美大陆内部、
3.判断天然植被与人工植被的方法:(1)天然植被物种相对 ,人工植被物种 。(2)天然植被在自然状态下就能生长 优势,植物普遍存在旱生结构,如叶面积小,
草原 性气候 年干燥少雨。 南美洲东南部
得很好,人工植被只能在人的管理下才能生长得很好。 叶片内卷等。
4.森林:一般分布于 和 地区,可分为 、 、 、 、 6.荒漠:一般分布于 地区,可分为 、 等。
、 、等。(我国森林植被主要分布于年降水量大于 mm 的季风气候区,即:分布于大兴安岭- 显著特点:①植被稀疏,地表大面积裸露,植物种类贫乏,群落结构简单。②为适应严酷的自然环境,荒漠植物有的叶面积
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以东地区,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热带季雨 缩小或退化,呈 状或为 ,以减少蒸腾。有的茎叶覆盖白色 ,以抵抗灼热。有的长 茎
林、热带雨林等。) 叶,以储存水分。荒漠植物大多有发达的 ,以便从土壤的深处或广大面积的土壤中吸取水分。
类型 气候类型 气候特征 植被特征 主要分布地区 类 气候 气候特点 植被特征 主要分布地区
型 类型
①热带雨林全年呈 色,无明显 变
热 ①热带沙漠广泛分布,生物较 ;②只有零星 植
化。 赤道附近:①非洲刚果盆地② 热带 非洲北部,撒哈拉沙漠、
全年高温多 带 全年高温少 物,如仙人掌;③在 地带会有灌木丛分布;④有些非
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气候 ②有数量丰富 、 植物,林中常有 东南亚马来群岛③南美洲亚 沙漠 非洲西南、澳大利亚中部、
雨 荒 雨 旱生的 植物,当迎来合适的降水,即能完成生命活动
绞杀植物附生。 马孙平原 气候 南美西部、南美西部
漠 的周期。
③常见 、 现象。
温 温带
①有明显的 、 相变化。 冬冷夏热,
带 大陆 ①主要是 和 的灌木、半灌木的植被。
全年高温,有 ②与热带雨林相比,其树高较 ,植物种 低纬度地区,南北回归线之 全年干燥少 中亚、南美东南角
热 带 季 雨 草 性气 ②植物的叶面积缩小和退化,具有适应高温、干旱的特征。
热带季风气候 明显的旱、雨 类较 ,结构比较 ,优势种较明显。 间:①南亚印度半岛②东南亚 雨。
林 原 候
两季 ③层间藤本、附生、寄生植物较少,板状 中南半岛
沙漠与荒漠的区别:①荒漠:常指由于降水稀少或者蒸发量大而引起的气候干燥、植被贫乏、环境荒凉的地区。
根和老茎生花现象不普遍。
②沙漠:指荒漠地区地表有大片沙丘覆盖的区域,是荒漠的类型之一,也是分布最多的一种荒漠类型。
①森林终年 ,乔木多 叶片。
7.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亚热带季风气 夏季高温多 ②大部分植物的 在春末夏初,秋季陆 大陆的东南:中国南方、日本
亚 热 带 常 (1)大尺度上:
候和亚热带季 雨,冬季温和 续进入 。 南部、美国南部、澳大利亚东
绿阔叶林 ① 影响因素:主要受 条件,特别是其中的热量和水分条件,以及两者的组合状况的影响。
风性湿润气候 少雨 ③与热带雨林相比,垂直结构较简单,藤 南、南美洲东南
② 植被的变化:
本和附生植物较少,无板状根和茎花。
a. 从赤道向两极,受 的影响,气候呈带状分布,受气候影响,植被也呈带状分布。(纬度地带性)
①群落结构相对较 ,只有乔木和
b. 在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随 条件的变化,植被由森林依次变为草原、荒漠。(经度地带性)

②植物 性强,具有 硬叶。 地中海沿岸、其他大陆的西
夏季炎热干
亚 热 带 常 ③硬叶林中植物的叶片与阳光成 ,躲 南:美国西南、南美西南、非
地中海气候 燥,冬季温和
绿硬叶林 避阳光的灼晒。 洲西南、澳大利亚西南
多雨
④叶片常披 毛,叶片 或退化成
,以适应夏季炎热干燥气候。
⑤一般较 ,树干 。 (2)中尺度上:
夏季高温多 ① 影响因素: 。② 植被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 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变化,植被出现垂直分带
① 的叶片,夏季盛叶,冬季落叶,以 中纬度温带地区:中国北方、
温带季风气候 雨,冬季寒冷 现象。(垂直地带性)
减少水分及能量流失。 朝鲜半岛、日本北部
温 带 落 叶 干燥 1.雪线:在高纬度和高山地区 的下部界线。
②有明显的 变化:春季萌叶抽枝;夏
阔叶林 中纬度温带地区:欧洲、 2.基带:山麓(山脚下):植被带与该山所在纬度植被带一致。
温带海洋性气 全年温和湿 季叶色鲜绿,枝繁叶茂,林冠郁闭;秋季
新西兰南部、南美洲西南角、 3.林线: 的上限
候 润 叶色转黄,树叶凋落;冬季则完全无叶。
北美洲西部沿海 (3)在小尺度上:受地形的(坡向、封闭性)、洋流、土壤、人类活动等影响,植被会发生局部差异。
①主要由 的针叶乔木组成; 例如:在较干旱地区,山地 坡由于蒸发大,水分缺乏,植被稀少; 坡由于蒸发弱,水分较多,植被茂密。
俄罗斯、加拿大
②以松、杉类植物为主,树叶为针状,以
亚 寒 带 针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
亚寒带针叶林 夏季短促、温 ;
叶林(泰加 带地区)、
气候 和 ③往往是由 树种构成的纯林,群落结
林) 南半球缺少
构 。
④为世界重要的用材树种。
注意:①只有在亚洲才叫亚热带季风气候,其他地方叫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②南半球相同的纬度由于没有陆地,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极少,而不存在亚寒带针叶林
我国三大林区:① :叶林及针阔叶混交林② :亚高山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③ :松杉林和常绿阔叶林及油 8.植被对环境的影响:“水气净美物尘沙”:
茶、油桐等经济林
5.草原:一般分布在 、 的内陆地区,可分为 、 。
我国四大牧区:
① 牧区(典型温带草原)② 牧区(山地草原)③ 牧区(高寒草原)④ 牧区(高寒草原)
第 1 页 共 2 页
高一地理 必修一第五章背诵学案 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
5.2 土壤的形成 度也有分布。
1.土壤 ③典型特征:有机质主要以地表 的形式进入土壤,因而腐殖质明显集中在 ,向下 。
①概念: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 ,能够生长 的疏松表层。 ④棕壤和红壤的比较
②作用:土壤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类型 发育环境 剖面特征
③颜色:如如东北 ,南方 ,四川盆地 ,黄土高原的 、盐碱地的 。 棕壤 温带落叶阔叶林下 具有鲜棕色的淀积层,土层较 ,质地 ,表层有机质含量 ,自然肥力较
④质地: 、 和 。(颗粒由大到小,透气性 ,保水保肥性 。) 红壤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 呈均匀的土红色,有机质 、流水多,腐殖质 ,质地较 ,肥力较
⑤理想土壤的组成物质: (约 45%)、 (约 5%)、 和 (两者都是约 20%-30%) ⑤改良红壤的方法:
2.成土因素
土壤是在地球表面各种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的,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等,人类活 (5)草原土壤剖面
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①概念:草原土壤是指草原植被下发育的土壤。
(1)成土母质 ②分布:主要分布在温带和热带的大陆内部,我国的草原土壤主要分布在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以西、长城以北、贺兰山以东广大地区。
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这些风化物逐步发育成土壤,故称风化物为成土母质。 ③典型特征:由于气候干旱,除黑土外,土壤下部均有明显的钙积层,有机质主要以 的形式进入土壤,腐殖质含量自表层向
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在气候与生物的长期作用下,成土母质逐渐转变成可生长植物的土壤。 下 。
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④黑土和黑钙土的比较
(2)气候: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类型 发育环境 剖面特征
①气温对土壤的影响:气温影响化学反应速率,也就是化合物的分解速率和微生物活动。
温度高分解速率快,土壤积累的有机质少,土壤肥力较低;温度低分解速率慢,土壤积累的有机质多,土壤肥力较高。整体热带地区土 具有深厚而肥沃黑土层的土壤。黑土层较厚,有机质含量丰富,土壤肥力高。表层疏松,通气透水;
壤肥力较低,温带地区土壤肥力较高。 黑土 草甸草原植被下发育 底土黏重,保水保肥
②降水对土壤的影响:降水主要通过降水的淋溶、侵蚀作用影响。
降水多地区,淋溶作用、侵蚀作用强,土壤肥力较低。降水适中地区,淋溶作用、侵蚀作用适中,土壤肥力较高。 黑钙 温带大陆性气候和草原 暗黑色土壤,剖面上部具有深厚的腐殖质层,自然肥力较高,结构良好
③风对土壤的影响:风主要通过风蚀、蒸发影响。 土 植被下
(3)生物: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 ⑤黑土目前面临肥力降低的现状,黑土保持的方法:
植物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归还地表,植被类
型直接影响土壤形成方向。 4.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分布地区、成因及特点
动物除以排泄物、分泌物和残体的形式为土壤提供有机质,还 土壤类 我国主要分布区 成因及特点
有动物如蚯蚓、白蚁等,通过对土体的搅动,改变土壤结构和孔隙 型
度。微生物主要通过对有机残体的分解、转化以及腐殖质的合成, 黑色土 夏季温暖湿润,曹磊生长茂盛,冬季寒冷,微生物活动弱,土壤中有机质分解慢,积东北地区
来促进成土过程。 壤 累较多,土壤颜色较黑
生物对岩石进行化学、生物风化,促进土壤形成。土壤形成过程(生物在土壤形成中起着主导作用。): 红色土 夏季高温多雨,土壤中矿物质的淋溶作用强烈,氧化铁含量高,土壤呈红色;红壤一南方地区
(4)地形: 壤 般呈酸性
青色土 东部雨水较多且排水不畅或长期被
山区 随着地势的升高,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分化 土壤中铁多以氧化亚铁的形式存在,土壤呈青灰色
壤 淹的地区
陡峭的山坡 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率较快,不容易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白色土
西部地区 气候干旱,土壤中盐碱含量比较高,有机质含量较低,水分较少,土壤常呈白色
平坦的地方 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成土母质容易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壤
(5)时间:时间作为一个重要的成土因素,反映的是土壤形成发育的历史动态 黄色土
黄土高原地区 风力搬运的黄色粉土沉积物
过程。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就越成熟,土壤层就越厚, 壤
土壤分层就越明显。 5.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重点背)
(6)人类活动:
影响因素 对土壤的影响
积极的影响如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以水稻土为代表。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可导致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 成土 成土母质是土壤的 ,是土壤发育的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决定了土壤
土壤污染等。 母质 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 。
3.土壤剖面
(1)概念: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 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气候
(2)特点:土层厚、层次多或分层明显,表明土壤发育程度高。自然土壤中,森林土壤剖面构造最为复杂。 降水和风对土壤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3)自然土壤分层
自然 是土壤 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 的因素,土壤肥力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生物残体形成
名称 特征 生物
有机层一般土壤表层的植物残体堆积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主要组成为枯枝落叶层和部分未分解的有机碎屑 因素 土壤有机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形成 ,生物可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
有机层
层。 山区:随着地势的升高,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 化;
腐殖质
土壤腐殖质累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呈灰黑色或黑色。
层 地形 的山坡: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率较快,不容易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土层较 ;
淋溶层 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有机质含量低,色泽较淡。淋溶层的厚度与降水量成正相关。 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容易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土层深 。
淀积层 常与淋溶层相伴存在,上层土壤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时间 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就越 。
母质层 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母岩层 坚硬的岩石 积极 人类活动可以培育出一些 、 的耕作土壤,如 。
人工土壤(水稻土)分层 人类 影响
名称 特征 活动 消极
耕作层 又称表土层或熟土层,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土壤 ,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土壤污染等。
影响
犁底层 又称亚表土层,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
自然土层 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自然土壤经过人为耕作就变成耕作土壤。
(4)森林土壤剖面
①概念:森林土壤是指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
②分布:一般分布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从亚寒带到热带均有广泛分布。在我国,森林土壤主要分布于东部广大地区,西部山地一定高
第 2 页 共 2 页高一地理 必修一第五章背诵学案 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
5.1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类型 气候类型 气候特点 植被特征 主要分布地区
1.概念:植被是覆盖一个地区的各类植物群落的总称。 ①湿季植物生长旺盛,草原葱绿。干季草类枯全年高温,有 东非草原、南非草原、印度半岛、
(植被:茂密/稀疏)(群落:结构复杂/简单)(物种:种类丰富/贫乏) 热带 热带草原 黄。明显的干湿 中南半岛中部、澳大利亚、南美
2.分类: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 草原 气候 ②旱生草本植物为主,星散分布着旱生乔木、两季。 洲中部
自然植被:森林、草原、荒漠、苔原、草甸、沼泽等类型。(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保存下来的已经很少) 灌木植被。
人工植被:各种农作物、人工林、人工草场、城市绿地等。 多年生草本植物群落,通常以丛生禾草植物占
温带 温带大陆 冬冷夏热,全 亚欧大陆内部,北美大陆内部、
3.判断天然植被与人工植被的方法:(1)天然植被物种相对丰富,人工植被物种单一。(2)天然植被在自然状态下就能生长 优势,植物普遍存在旱生结构,如叶面积小,
草原 性气候 年干燥少雨。 南美洲东南部
得很好,人工植被只能在人的管理下才能生长得很好。 叶片内卷等。
4.森林:一般分布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可分为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温带 6.荒漠:一般分布于干旱地区,可分为热带荒漠、温带荒漠等。
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等。(我国森林植被主要分布于年降水量大于 400mm 的季风气候区,即:分布于大兴安岭- 显著特点:①植被稀疏,地表大面积裸露,植物种类贫乏,群落结构简单。②为适应严酷的自然环境,荒漠植物有的叶面积
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以东地区,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热带季雨 缩小或退化,呈鳞片状或为刺,以减少蒸腾。有的茎叶覆盖白色茸毛,以抵抗灼热。有的长肉质茎叶,以储存水分。荒
林、热带雨林等。) 漠植物大多有发达的根系,以便从土壤的深处或广大面积的土壤中吸取水分。
类型 气候类型 气候特征 植被特征 主要分布地区 类 气候 气候特点 植被特征 主要分布地区
型 类型
①热带雨林全年呈深绿色,无明显季相变
热 ①热带沙漠广泛分布,生物较少;②只有零星耐旱植物,如
化。 赤道附近:①非洲刚果盆地② 热带 非洲北部,撒哈拉沙漠、
全年高温多 带 全年高温少 仙人掌;③在沙漠边缘地带会有灌木丛分布;④有些非旱生
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气候 ②有数量丰富的藤本、附生植物,林中常 东南亚马来群岛③南美洲亚 沙漠 非洲西南、澳大利亚中部、
雨 荒 雨 的短生命植物,当迎来合适的降水,即能完成生命活动的周
有绞杀植物附生。 马孙平原 气候 南美西部、南美西部
漠 期。
③常见茎花、板根现象。
温 温带
①有明显的旱、雨季相变化。 冬冷夏热,
带 大陆 ①主要是旱生和盐生的灌木、半灌木的植被。
全年高温,有 ②与热带雨林相比,其树高较低,植物种 低纬度地区,南北回归线之 全年干燥少 中亚、南美东南角
热 带 季 雨 草 性气 ②植物的叶面积缩小和退化,具有适应高温、干旱的特征。
热带季风气候 明显的旱、雨 类较少,结构比较简单,优势种较明显。 间:①南亚印度半岛②东南亚 雨。
林 原 候
两季 ③层间藤本、附生、寄生植物较少,板状 中南半岛
沙漠与荒漠的区别:①荒漠:常指由于降水稀少或者蒸发量大而引起的气候干燥、植被贫乏、环境荒凉的地区。
根和老茎生花现象不普遍。
②沙漠:指荒漠地区地表有大片沙丘覆盖的区域,是荒漠的类型之一,也是分布最多的一种荒漠类型。
①森林终年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
7.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亚热带季风气 夏季高温多 ②大部分植物的花期在春末夏初,秋季陆 大陆的东南:中国南方、日本
亚 热 带 常 (1)大尺度上:
候和亚热带季 雨,冬季温和 续进入果期。 南部、美国南部、澳大利亚东
绿阔叶林 ① 影响因素:主要受气候条件,特别是其中的热量和水分条件,以及两者的组合状况的影响。
风性湿润气候 少雨 ③与热带雨林相比,垂直结构较简单,藤 南、南美洲东南
② 植被的变化:
本和附生植物较少,无板状根和茎花。
a. 从赤道向两极,受热量的影响,气候呈带状分布,受气候影响,植被也呈带状分布。(纬度地带性)
①群落结构相对较简单,只有乔木和灌
b. 在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随水分条件的变化,植被由森林依次变为草原、荒漠。(经度地带性)
木。
②植物耐旱性强,具有厚的革质硬叶。 地中海沿岸、其他大陆的西
夏季炎热干
亚 热 带 常 ③硬叶林中植物的叶片与阳光成锐角,躲 南:美国西南、南美西南、非
地中海气候 燥,冬季温和
绿硬叶林 避阳光的灼晒。 洲西南、澳大利亚西南
多雨
④叶片常披茸毛,叶片小或退化成刺,以
适应夏季炎热干燥气候。
⑤一般较矮,树干粗壮。 (2)中尺度上:
夏季高温多 ① 影响因素:地形。② 植被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变化,植被出现垂直分带现象。(垂直
①宽阔的叶片,夏季盛叶,冬季落叶,以 中纬度温带地区:中国北方、
温带季风气候 雨,冬季寒冷 地带性)
减少水分及能量流失。 朝鲜半岛、日本北部
温 带 落 叶 干燥 1.雪线:在高纬度和高山地区永久积雪区的下部界线。
②有明显的季相变化:春季萌叶抽枝;夏
阔叶林 中纬度温带地区:欧洲、 2.基带:山麓(山脚下):植被带与该山所在纬度植被带一致。
温带海洋性气 全年温和湿 季叶色鲜绿,枝繁叶茂,林冠郁闭;秋季
新西兰南部、南美洲西南角、 3.林线:森林分布海拔的上限
候 润 叶色转黄,树叶凋落;冬季则完全无叶。
北美洲西部沿海 (3)在小尺度上:受地形的(坡向、封闭性)、洋流、土壤、人类活动等影响,植被会发生局部差异。
①主要由耐寒的针叶乔木组成; 例如:在较干旱地区,山地阳坡由于蒸发大,水分缺乏,植被稀少;阴坡由于蒸发弱,水分较多,植被茂密。
俄罗斯、加拿大
②以松、杉类植物为主,树叶为针状,以
亚 寒 带 针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
亚寒带针叶林 夏季短促、温 抗寒抗旱;
叶林(泰加 带地区)、
气候 和 ③往往是由单一树种构成的纯林,群落结
林) 南半球缺少
构简单。
④为世界重要的用材树种。
注意:①只有在亚洲才叫亚热带季风气候,其他地方叫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②南半球相同的纬度由于没有陆地,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极少,而不存在亚寒带针叶林
我国三大林区:①东北:叶林及针阔叶混交林②西南:亚高山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③东南:松杉林和常绿阔叶林及油 8.植被对环境的影响:“水气净美物尘沙”:
茶、油桐等经济林 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吸烟除尘;防风固沙。
5.草原:一般分布在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可分为热带草原、温带草原。
我国四大牧区:
①内蒙古牧区(典型温带草原)②新疆牧区(山地草原)③青海牧区(高寒草原)④西藏牧区(高寒草原)
第 1 页 共 2 页
高一地理 必修一第五章背诵学案 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
5.2 土壤的形成 度也有分布。
1.土壤 ③典型特征:有机质主要以地表枯枝落叶的形式进入土壤,因而腐殖质明显集中在土壤表层,向下突然减少。
①概念: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④棕壤和红壤的比较
②作用:土壤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类型 发育环境 剖面特征
③颜色:如如东北黑土,南方红壤,四川盆地紫土,黄土高原的黄土、盐碱地的白土。 棕壤 温带落叶阔叶林下 具有鲜棕色的淀积层,土层较厚,质地黏重,表层有机质含量高,自然肥力较高
④质地:砂土、壤土和黏土。(颗粒由大到小,透气性减弱,保水保肥性增强。) 红壤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 呈均匀的土红色,有机质分解快、流水多,腐殖质少,质地较黏重,肥力较低
⑤理想土壤的组成物质:矿物质(约 45%)、有机质(约 5%)、空气和水分(两者都是约 20%-30%) ⑤改良红壤的方法:
2.成土因素 1.增施熟石灰 2.掺沙 3.秸秆还田 4.种植绿肥作物(提供作物肥源和培肥土壤的作物)如:苜蓿,紫云英
土壤是在地球表面各种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的,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等,人类活 (5)草原土壤剖面
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①概念:草原土壤是指草原植被下发育的土壤。
(1)成土母质 ②分布:主要分布在温带和热带的大陆内部,我国的草原土壤主要分布在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以西、长城以北、贺兰山以东广大地区。
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这些风化物逐步发育成土壤,故称风化物为成土母质。 ③典型特征:由于气候干旱,除黑土外,土壤下部均有明显的钙积层,有机质主要以根系的形式进入土壤,腐殖质含量自表层向下逐渐
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在气候与生物的长期作用下,成土母质逐渐转变成可生长植物的土壤。 减少。
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④黑土和黑钙土的比较
(2)气候: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类型 发育环境 剖面特征
①气温对土壤的影响:气温影响化学反应速率,也就是化合物的分解速率和微生物活动。
温度高分解速率快,土壤积累的有机质少,土壤肥力较低;温度低分解速率慢,土壤积累的有机质多,土壤肥力较高。整体热带地区土 具有深厚而肥沃黑土层的土壤。黑土层较厚,有机质含量丰富,土壤肥力高。表层疏松,通气透水;
壤肥力较低,温带地区土壤肥力较高。 黑土 草甸草原植被下发育 底土黏重,保水保肥
②降水对土壤的影响:降水主要通过降水的淋溶、侵蚀作用影响。
降水多地区,淋溶作用、侵蚀作用强,土壤肥力较低。降水适中地区,淋溶作用、侵蚀作用适中,土壤肥力较高。 黑钙 温带大陆性气候和草原 暗黑色土壤,剖面上部具有深厚的腐殖质层,自然肥力较高,结构良好
③风对土壤的影响:风主要通过风蚀、蒸发影响。 土 植被下
(3)生物: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 ⑤黑土目前面临肥力降低的现状,黑土保持的方法:
植物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归还地表,植被类 1.秸秆还田 2.施用农家有机肥 3.合理轮作休耕、退耕 4.作物轮作 5.种植绿肥作物 6.少耕深松。
型直接影响土壤形成方向。 4.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分布地区、成因及特点
动物除以排泄物、分泌物和残体的形式为土壤提供有机质,还 土壤类 我国主要分布区 成因及特点
有动物如蚯蚓、白蚁等,通过对土体的搅动,改变土壤结构和孔隙 型
度。微生物主要通过对有机残体的分解、转化以及腐殖质的合成, 黑色土 夏季温暖湿润,曹磊生长茂盛,冬季寒冷,微生物活动弱,土壤中有机质分解慢,积东北地区
来促进成土过程。 壤 累较多,土壤颜色较黑
生物对岩石进行化学、生物风化,促进土壤形成。土壤形成过程(生物在土壤形成中起着主导作用。): 红色土 夏季高温多雨,土壤中矿物质的淋溶作用强烈,氧化铁含量高,土壤呈红色;红壤一南方地区
(4)地形: 壤 般呈酸性
青色土 东部雨水较多且排水不畅或长期被
山区 随着地势的升高,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分化 土壤中铁多以氧化亚铁的形式存在,土壤呈青灰色
壤 淹的地区
陡峭的山坡 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率较快,不容易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白色土
西部地区 气候干旱,土壤中盐碱含量比较高,有机质含量较低,水分较少,土壤常呈白色
平坦的地方 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成土母质容易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壤
(5)时间:时间作为一个重要的成土因素,反映的是土壤形成发育的历史动态 黄色土
黄土高原地区 风力搬运的黄色粉土沉积物
过程。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就越成熟,土壤层就越厚, 壤
土壤分层就越明显。 5.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重点背)
(6)人类活动:
影响因素 对土壤的影响
积极的影响如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以水稻土为代表。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可导致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 成土 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决定了土壤矿
土壤污染等。 母质 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3.土壤剖面
(1)概念: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气候
(2)特点:土层厚、层次多或分层明显,表明土壤发育程度高。自然土壤中,森林土壤剖面构造最为复杂。 降水和风对土壤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3)自然土壤分层
自然 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生物残体形成土壤有机
名称 特征 生物
有机层一般土壤表层的植物残体堆积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主要组成为枯枝落叶层和部分未分解的有机碎屑 因素 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形成腐殖质,生物可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
有机层
层。 山区:随着地势的升高,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分化;
腐殖质
土壤腐殖质累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呈灰黑色或黑色。
层 地形 陡峭的山坡: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率较快,不容易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土层较薄;
淋溶层 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有机质含量低,色泽较淡。 平坦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容易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土层深厚。
淀积层 常与淋溶层相伴存在,上层土壤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时间 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就越成熟。
母质层 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母岩层 坚硬的岩石 积极 人类活动可以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
人工土壤(水稻土)分层 人类 影响
名称 特征 活动 消极
耕作层 又称表土层或熟土层,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土壤污染等。
影响
犁底层 又称亚表土层,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
自然土层 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自然土壤经过人为耕作就变成耕作土壤。
(4)森林土壤剖面
①概念:森林土壤是指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
②分布:一般分布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从亚寒带到热带均有广泛分布。在我国,森林土壤主要分布于东部广大地区,西部山地一定高
第 2 页 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