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湘教版必修一第一章复习(背诵+默写+左右对照)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湘教版必修一第一章复习(背诵+默写+左右对照)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2-17 11:32:01

文档简介

高一地理 必修一第一章背诵学案 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
1.1 地球的宇宙环境 1.1地球的宇宙环境
1.光年是距离单位 1.光年是距离单位
2.如何判断天体: 2.如何判断天体:大气层外;宇宙间的物质;独立的运行
轨道
3.天体系统级别和特点 3.天体系统级别和特点
可观测宇宙半径:137亿光年 可观测宇宙半径:137亿光年
银河系直径:10 万光年 银河系直径:10 万光年
太阳系的半径:1 光年 太阳系的半径:1 光年
日地平均距离:1.5 亿 Km 1 个天文单位(8光分) 日地平均距离:1.5 亿 Km 1 个天文单位(8光分)
月地平均距离:38.4 万 Km (1光秒) 月地平均距离:38.4 万 Km (1光秒)
4.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太阳的质量约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 99.86%。恒星体积和质量越大,亮度就越大,但寿命就越短。 4.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太阳的质量约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 99.86%。恒星体积和质量越大,亮度就越大,但寿命就越短。
5.太阳系八大行星的顺序、分类和运动特征 5.太阳系八大行星的顺序、分类和运动特征
记忆口诀:水金地火(小行星带)木土天,海王、冥王绕外边,唯有地球生物观,温气液水是缘由 记忆口诀:水金地火(小行星带)木土天,海王、冥王绕外边,唯有地球生物观,温气液水是缘由
类地行星: 、 、 、 巨行星: 、 、 远日行星: 、 、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火星 巨行星: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地外行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地内行星:水星、金星 地外行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地内行星:水星、
运动特征: 性、 性、 性 金星
6.月相规律 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上上上西西(右): 6.月相规律
上上上西西(右):上弦月出现在农历的上半月的上半夜,月面朝西,位于天
下下下东东(左): 空的西面
下下下东东(左):下弦月出现在农历的下半月的下半夜,月面朝东,位于天
7.日全食和月全食出现的时间 空的东面
日全食出现的时间一定是农历的 ,而农历的初一却不一定会有日全食; 7.日全食和月全食出现的时间
月全食出现的时间一定是农历的 ,而农历的十五却不一定有月全食。 日全食出现的时间一定是农历的初一,而农历的初一却不一定会有日全食;
8.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 月全食出现的时间一定是农历的十五,而农历的十五却不一定有月全食。
外部条件① 8.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
② 外部条件①相对安全的宇宙环境: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自身条件① ②稳定的太阳光照:太阳处于壮年期
② 自身条件①恰到好处的温度和温度范围:日地距离适中、自公转周期适中、大气的保温效应
③ ②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成分: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地球长期的演化
9.卫星发射基地的选址条件(6个) ③充足的液态水:日地距离适中,地球原始体积收缩,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
9.卫星发射基地的选址条件(6 个)
①气象条件:晴天多、阴雨天少,风速小,湿度低,有利于发射和跟踪。
②纬度因素:纬度低,地球自转线速度大,可以节省燃料和成本。
③地形因素: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跟踪观测。
④海陆位置:大陆内部气象条件好,隐蔽性强,人烟稀少,安全性高;海上人类活动少,安全性高。
⑤交通条件:内外交通便利,有利于大宗物资运输。
10.卫星返回基地的选址条件(3 个) ⑥安全因素:出于国防安全考虑,多建立在山区、沙漠地区。
10.卫星返回基地的选址条件(3 个)
①平坦开阔、地质条件稳定; ②人烟稀少; ③无大河、湖泊,少森林;④降水较少,空气能见度高等。
第 1 页 共 4 页
高一地理 必修一第一章背诵学案 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
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
2.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波段。太阳辐射是太阳以 的形式向宇宙空间释放的能量。(能量来源是内 2.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波段。太阳辐射是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释放的能量。(能量来源是内部的氢核
部的 核 变反应) 聚变反应)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4 个)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4 个)
(1)直接为地表提供光和热 ,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
(2)维持地表温度,为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生命活动提供主要能源
(3)间接为人类提供矿物燃料 (煤炭、石油资源是地质时期储存的太阳能)
(4)为人类提供新能源(太阳能、水能、风能)
4.太阳能的优缺点 4.太阳能的优缺点
优点(4个)普遍; 优点(4个)普遍; 清洁能源,可再生; 长久且巨大; 安全
缺点(3个)分散; 缺点(3个)分散; 不稳定; 成本高、占地面积大、效率低。
5.全球太阳辐射分布: 5.全球太阳辐射分布:总量分布不均匀,大体从高纬向低纬递减
全球年太阳辐射量的最大值现在回归线附近的沙漠地区及青藏高原地区
6.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6个) 6.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6个)
纬度: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反之,则弱。
海拔: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少,太阳辐射强;海拔低,反之。
天气状况:天气晴朗,云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少,太阳辐射就强;阴天,反之。
日照时间:日照时间长,获得的太阳辐射多;反之,则少。
阴坡阳坡:阳坡光照充足,阴坡相反。
空气质量:大气洁净,接受光照较多,大气质量差,接受光照少。
7.我国太阳辐射极值中心及原因 7.我国太阳辐射极值中心及原因
青藏高原(高值): 青藏高原(高值):①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大;②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③天气晴朗,云量
少,云层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④日照时间长,获得的太阳辐射多;⑤大气污染程度小,空气洁净,大气对太
四川盆地(低值): 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拉萨被称为“日光城”。
四川盆地(低值):①盆地地形,地形封闭,水汽不易扩散 ②阴雨天气多,云量多,云层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8.中国辐射量分布规律: 强;③工业城市多,污染严重,大气透明度低;④日照时间短,获得的太阳辐射少。
8.中国辐射量分布规律:
①总量分布不均;
②西多东少,北多南少(西北多,东南少/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增强);
9.光伏发电站的选址区位:(主要看太阳能资源和市场条件) ③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
9.光伏发电站的选址区位:(主要看太阳能资源和市场条件)
①地形、地址条件:光伏电站修建占地面积大,需要地形平坦开阔,地质条件稳定。
②良好的天气条件:多晴朗天气,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
③产业基础好:发展光伏产业需要大量的光伏硅片、光伏电池和其他相关的零部件。
④政府政策支持:国家大力补贴,降低安装成本.
10.太阳活动位置及对地球的影响(画出太阳外部圈层及太阳活动) ⑤靠进经济发达地区,能源需求量大。
位置:从日核向外层依次是: 、 、 ; 10.太阳活动位置及对地球的影响(画出太阳外部圈层及太阳活动)
光球层: ; 色球层: 、 ; 日冕层: 位置:从日核向外层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 日冕层;光球层:太阳黑子;
强弱标志: 激烈/强烈显示: 周期 年 色球层:耀斑、 日珥; 日冕层:太阳风
特点:从内到外亮度 、温度 、厚度 强弱标志:太阳黑子 激烈/强烈显示:耀斑 周期 11年
太阳活动的影响: 特点:从内到外亮度降低、温度增加、厚度增加
太阳活动的影响:
(1)太阳黑子数目的变化影响气候;(2)耀斑爆发射电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3)耀斑爆发高能粒子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4)太阳风轰击极地高层大气,在高纬度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只有在两极的极夜,才能看到极光;两极极夜出现
在所在半球的冬季,极昼出现在所在半球的夏季;南北半球的季节相反,6、7、8月北夏南冬,12、1、2 月北冬南夏)
(5)威胁太空中宇航器的安全,干扰电子设备,威胁太空中宇航器的安全。
第 2 页 共 4 页
高一地理 必修一第一章背诵学案 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
1.3 地球的圈层结构 1.3地球的圈层结构
1.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烈度可以有多个 1.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烈度可以有多个
2.影响烈度的因素(烈度: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 2.影响烈度的因素(烈度: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
震级越大、距震中距近、震源深度越浅、地质构造不稳定、地面建 震级越大、距震中距近、震源深度越浅、地质构造不稳定、地面
筑物的抗震能力差破坏程度越大;反之则相反。 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差破坏程度越大;反之则相反。
3.地震波分类及特点 3.地震波分类及特点
纵波(P): 纵波(P):上下、速度快、介质: 固、液、气;破坏程度小
横波(S): 横波(S):左右、速度慢、介质: 固;破坏程度大
4.地震波的应用 4.地震波的应用
(1)勘探资源,如煤、石油、天然气;
(2)进行地震预警;
(3)研究地球内部的结构和土木工程对地质条件的勘探;
5.莫霍面和古登堡面的判断依据 5.莫霍面和古登堡面的判断依据
莫霍面: 莫霍面:自上而下经过莫霍面时横波和纵波速度明显加快;
古登堡面: 古登堡面:自上而下经过古登堡面时,横波消失,纵波速度减慢;
6.地球内部圈层及划分依据(两面三层, 6.地球内部圈层及划分依据(两面三层,
地壳厚度,岩石圈,软流层) 地壳厚度,岩石圈,软流层)
莫霍界面(地壳和地幔分界) 莫霍界面(地壳和地幔分界)
地壳、地幔分界线;17千米处; 地壳、地幔分界线;17 千米处;
纵波、横波波速明显增加 纵波、横波波速明显增加
古登堡界面(地幔和地核分界) 古登堡界面(地幔和地核分界)
地幔、地核分界线;2900千米处; 地幔、地核分界线;2900 千米处;
纵波波速忽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纵波波速忽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7.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其厚 7.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其厚
度特点为:厚度不均 度特点为:厚度不均
具体表现为:①大陆部分厚, km, 具体表现为:①大陆部分厚,39-41km,
②大洋部分薄, km,平均厚度 ②大洋部分薄,5-10km,平均厚度 17km。
km。 (地壳厚度与海拔呈正相关)
(地壳厚度与海拔呈正相关) 组成:上层的硅铝层,不连续分布;在
组成:上层的硅铝层,不连续分布;在 大洋底部非常罕见,即使有也非常薄。
大洋底部非常罕见,即使有也非常薄。 下层的硅镁层,连续分布;大陆和大洋
下层的硅镁层,连续分布;大陆和大洋 地壳中均有分布。
地壳中均有分布。 8.地幔:①固态,上地幔的上部为软流层,是岩浆发源地②地壳+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组成岩石圈,平均厚度 100-110km
8.地幔:①固态,上地幔的上部为软流层,是岩浆发源地② + ( 以上)组成岩石圈,平均厚度 100-110km 9.地核:①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地球磁场产生的主要原因。②内核呈固态,温度、压力和密度很大。
9.地核:①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地球磁场产生的主要原因。②内核呈固态,温度、压力和密度很大。 10.正确的避震方法及注意事项(读)
10.正确的避震方法及注意事项(读) ①尽快跑到室外的空旷区,避开高大建筑物;②保持镇静,就地躲避,应蹲、坐在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面或旁边;③单
①尽快跑到室外的空旷区,避开高大建筑物;②保持镇静,就地躲避,应蹲、坐在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面或旁边;③单 元楼房内,厕所和厨房(注意不要躲到外墙窗下、电梯间,更不要跳楼、爬树);④用被子、枕头等柔性物体护住头部,用衣
元楼房内,厕所和厨房(注意不要躲到外墙窗下、电梯间,更不要跳楼、爬树);④用被子、枕头等柔性物体护住头部,用衣 服、手帕等捂住口鼻,如有可能,迅速关闭家中的电源和煤气管道阀门;⑤室外避震,寻找上风向并靠近有水源的地方
服、手帕等捂住口鼻,如有可能,迅速关闭家中的电源和煤气管道阀门;⑤室外避震,寻找上风向并靠近有水源的地方 11.外部圈层(水圈连续不规则,生物圈范围,大气圈最厚)
11.外部圈层(水圈连续不规则,生物圈范围,大气圈最厚) 大气圈:大气圈包括气体和悬浮物。主要成分:氮和氧;近地面的大气密度大,随着高度的增
大气圈:大气圈包括气体和悬浮物。主要成分:氮和氧;近地面的大气密度大,随着高度的增 加,大气的密度迅速减小;
加,大气的密度迅速减小; 水圈:连续且不规则的;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
水圈: 的;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 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是最活跃的圈层,分别渗透于大气圈
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是最 的圈层,分别渗透于大气 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顶部。
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顶部。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 、 。
第 3 页 共 4 页
高一地理 必修一第一章背诵学案 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
1.4 地球的演化 1.4 地球的演化
1.地层化石的特点(3 个) 1.地层化石的特点(3 个)
(1)含有化石的岩石为沉积岩,有明显的层理结构;
(2)下老上新:越靠下的岩层形成年代越早、越老,越靠下的岩层形成时间越晚、越新;
(3)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越新的地层含有越高级、越复杂的生物化石;
2.根据化石判断该地层形成时候的自然条件(4 个) 2.根据化石判断该地层形成时候的自然条件(4 个)
①破碎的贝壳指示滨海环境②红色岩层指示氧化环境
③黑色页岩并含黄铁矿指示还原环境④珊瑚化石指示清澈温暖的浅海环境。
3.显生宙(代/纪)的划分(从古至今) 3.显生宙(代/纪)的划分(从古至今)
古生代: 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中生代: 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
新生代: 新生代: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
4.地址年代各时期发展特点 4.地址年代各时期发展特点
显生宙 显生宙
冥古宙 太古宙 元古宙 冥古宙 太古宙 元古宙
古生代 中生代 新生代 古生代 中生代 新生代
(后期) (后期)
(早期) (中期) (早期) (中期)
爬行动 恐龙出现、繁盛 爬行动 恐龙出现、繁盛
海生无脊椎 脊椎— 海生无脊椎 脊椎—
藻类、海绵 物和两 和灭绝,鸟类和 哺乳动物繁盛 藻类、海绵 物和两 和灭绝,鸟类和 哺乳动物繁盛
—三叶虫繁 鱼类出 —三叶虫繁 鱼类出
无生命 最原始生命 等多细胞真 栖类出 哺乳动物出现 无生命 最原始生命 等多细胞真 栖类出 哺乳动物出现
盛 现 盛 现
核生物出现 现 核生物出现 现
海生藻类出 蕨类植物繁盛,裸子 裸子植物繁盛, 被子植物繁盛,草原面积 海生藻类出 蕨类植物繁盛,裸子 裸子植物繁盛, 被子植物繁盛,草原面积
现和繁盛 植物出现 被子植物出现 广大 现和繁盛 植物出现 被子植物出现 广大
环太平洋地带 环太平洋地带
地球初 出现若干大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雏形出现, 地壳活动剧烈, 现代地貌格局及海陆分 地球初 出现若干大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雏形出现, 地壳活动剧烈, 现代地貌格局及海陆分
多海洋,无大陆 多海洋,无大陆
生 片陆地 我国北陆南海 我国南北方都 布。 生 片陆地 我国北陆南海 我国南北方都 布。
是陆地 是陆地
5.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灭绝: 5.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灭绝:
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生物大灭绝结束了上一个时代,同时也为开启下一个时代创造了条件)
古生代末期的生物大灭绝: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灭绝,原始鱼类和古老两栖类全部灭绝,蕨类植物明显衰退。
中生代末期的生物大灭绝:恐龙全部灭绝,海洋中 50%以上的无脊椎灭绝。
6.造煤时期(成煤期): 6.造煤时期(成煤期):
植被茂盛,生物繁多的时期。(古生代后期+中生代是两个最重要的成煤期)
7.成矿期: 7.成矿期:
多火山喷发、地壳活跃的时期。(太古宙+中生代是两个最重要的成矿期)
8.生物演化顺序: 8.生物演化顺序:
整体上由简单→复杂,由水生→陆生。
(动物登陆开始于古生代的两栖类,植物登陆开始于古生代的蕨类,植物先于动物登陆。)
9.生物的出现和繁盛(6 个): 9.生物的出现和繁盛(6个):
①鸟类和哺乳动物出现于中生代,繁盛于新生代;②恐龙的出现、繁盛和灭绝都是在中生代;③三叶虫的出现、繁盛和灭绝
都是在古生代;④蕨类的出现和繁盛都是在古生代;⑤裸子植物出现于古生代,繁盛于中生代;⑥被子植物出现于中生代,
繁盛于新生代。
10.冰期和间冰期对海陆变化的影响: 10.冰期和间冰期对海陆变化的影响:
①冰期: ①冰期:全球整体气温偏低,冰川增多,海水减少,海平面下降,海洋面积减小,陆地面积增大。
②间冰期: ②间冰期:全球整体气温偏高,冰川减少,海水增多,海平面上升,海洋面积增大,陆地面积减小。
11.大陆架(概念): 11.大陆架(概念):
靠近大陆的浅海地区,一般水深不超过 200m,冰期可能会变成陆地。
12.地质年代和气候的关系: 12.地质年代和气候的关系:
古生代全球的气候整体上是温暖而干燥的,而大型恐龙数量集中的个别地区,也可以是温暖而湿润的。
第 4 页 共 4 页高一地理 必修一第一章背诵学案 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
1.1 地球的宇宙环境 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光年是距离单位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
2.如何判断天体: 2.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波段。太阳辐射是太阳以 的形式向宇宙空间释放的能量。(能量来源是内
部的 核 变反应)
3.天体系统级别和特点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4 个)
可观测宇宙半径:137亿光年
银河系直径:10 万光年
太阳系的半径:1 光年
日地平均距离:1.5 亿 Km 1 个天文单位(8光分)
月地平均距离:38.4 万 Km (1光秒) 4.太阳能的优缺点
优点(4个)普遍;
4.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太阳的质量约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 99.86%。恒星体积和质量越大,亮度就越大,但寿命就越短。 缺点(3个)分散;
5.太阳系八大行星的顺序、分类和运动特征 5.全球太阳辐射分布:
6.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6个)
记忆口诀:水金地火(小行星带)木土天,海王、冥王绕外边,唯有地球生物观,温气液水是缘由
类地行星: 、 、 、 巨行星: 、 、 远日行星: 、 、
地外行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地内行星:水星、金星 7.我国太阳辐射极值中心及原因
运动特征: 性、 性、 性 青藏高原(高值):
6.月相规律
上上上西西(右): 四川盆地(低值):
下下下东东(左): 8.中国辐射量分布规律:
7.日全食和月全食出现的时间
日全食出现的时间一定是农历的 ,而农历的初一却不一定会有日全食;
月全食出现的时间一定是农历的 ,而农历的十五却不一定有月全食。 9.光伏发电站的选址区位:(主要看太阳能资源和市场条件)
8.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
外部条件①

自身条件①

③ 10.太阳活动位置及对地球的影响(画出太阳外部圈层及太阳活动)
9.卫星发射基地的选址条件(6个) 位置:从日核向外层依次是: 、 、 ;
光球层: ; 色球层: 、 ; 日冕层:
强弱标志: 激烈/强烈显示: 周期 年
特点:从内到外亮度 、温度 、厚度
太阳活动的影响:
10.卫星返回基地的选址条件(3 个)
第 1 页 共 2 页
高一地理 必修一第一章背诵学案 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
1.3 地球的圈层结构 1.4 地球的演化
1.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烈度可以有多个 1.地层化石的特点(3 个)
2.影响烈度的因素(烈度: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
震级越大、距震中距近、震源深度越浅、地质构造不稳定、地面建
筑物的抗震能力差破坏程度越大;反之则相反。
3.地震波分类及特点 2.根据化石判断该地层形成时候的自然条件(4 个)
纵波(P):
横波(S):
4.地震波的应用 3.显生宙(代/纪)的划分(从古至今)
古生代:
中生代:
新生代:
5.莫霍面和古登堡面的判断依据 4.地址年代各时期发展特点
莫霍面: 显生宙
冥古宙 太古宙 元古宙
古登堡面: 古生代 中生代 新生代
6.地球内部圈层及划分依据(两面三层, (后期)
(早期) (中期)
地壳厚度,岩石圈,软流层) 爬行动 恐龙出现、繁盛
海生无脊椎 脊椎—
莫霍界面(地壳和地幔分界) 藻类、海绵 物和两 和灭绝,鸟类和 哺乳动物繁盛
地壳、地幔分界线;17 —三叶虫繁 鱼类出千米处; 无生命 最原始生命 等多细胞真 栖类出 哺乳动物出现
盛 现
纵波、横波波速明显增加 核生物出现 现
古登堡界面(地幔和地核分界) 海生藻类出 蕨类植物繁盛,裸子 裸子植物繁盛, 被子植物繁盛,草原面积
地幔、地核分界线;2900千米处; 现和繁盛 植物出现 被子植物出现 广大
纵波波速忽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环太平洋地带
7.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其厚 地球初 出现若干大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雏形出现, 地壳活动剧烈, 现代地貌格局及海陆分
度特点为:厚度不均 多海洋,无大陆生 片陆地 我国北陆南海 我国南北方都 布。
具体表现为:①大陆部分厚, km, 是陆地
②大洋部分薄, km,平均厚度 5.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灭绝:
km。
(地壳厚度与海拔呈正相关)
组成:上层的硅铝层,不连续分布;在
大洋底部非常罕见,即使有也非常薄。 6.造煤时期(成煤期):
下层的硅镁层,连续分布;大陆和大洋
地壳中均有分布。 7.成矿期:
8.地幔:①固态,上地幔的上部为软流层,是岩浆发源地② + ( 以上)组成岩石圈,平均厚度 100-110km
9.地核:①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地球磁场产生的主要原因。②内核呈固态,温度、压力和密度很大。 8.生物演化顺序:
10.正确的避震方法及注意事项(读)
①尽快跑到室外的空旷区,避开高大建筑物;②保持镇静,就地躲避,应蹲、坐在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面或旁边;③单
元楼房内,厕所和厨房(注意不要躲到外墙窗下、电梯间,更不要跳楼、爬树);④用被子、枕头等柔性物体护住头部,用衣 9.生物的出现和繁盛(6个):
服、手帕等捂住口鼻,如有可能,迅速关闭家中的电源和煤气管道阀门;⑤室外避震,寻找上风向并靠近有水源的地方
11.外部圈层(水圈连续不规则,生物圈范围,大气圈最厚)
大气圈:大气圈包括气体和悬浮物。主要成分:氮和氧;近地面的大气密度大,随着高度的增
加,大气的密度迅速减小; 10.冰期和间冰期对海陆变化的影响:
水圈: 的;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 ①冰期:
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是最 的圈层,分别渗透于大气 ②间冰期:
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顶部。 11.大陆架(概念):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 、 。
12.地质年代和气候的关系:
第 2 页 共 2 页高一地理 必修一第一章背诵学案 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
1.1 地球的宇宙环境 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光年是距离单位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
2.如何判断天体:大气层外;宇宙间的物质;独立的运行 2.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波段。太阳辐射是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释放的能量。(能量来源是内部的氢核
轨道 聚变反应)
3.天体系统级别和特点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4 个)
可观测宇宙半径:137亿光年 (1)直接为地表提供光和热 ,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
银河系直径:10 万光年 (2)维持地表温度,为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生命活动提供主要能源
太阳系的半径:1 光年 (3)间接为人类提供矿物燃料 (煤炭、石油资源是地质时期储存的太阳能)
日地平均距离:1.5 亿 Km 1 个天文单位(8光分) (4)为人类提供新能源(太阳能、水能、风能)
月地平均距离:38.4 万 Km (1光秒) 4.太阳能的优缺点
优点(4个)普遍; 清洁能源,可再生; 长久且巨大; 安全
4.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太阳的质量约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 99.86%。恒星体积和质量越大,亮度就越大,但寿命就越短。 缺点(3个)分散; 不稳定; 成本高、占地面积大、效率低。
5.太阳系八大行星的顺序、分类和运动特征 5.全球太阳辐射分布:总量分布不均匀,大体从高纬向低纬递减
全球年太阳辐射量的最大值现在回归线附近的沙漠地区及青藏高原地区
6.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6个)
纬度: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反之,则弱。
海拔: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少,太阳辐射强;海拔低,反之。
天气状况:天气晴朗,云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少,太阳辐射就强;阴天,反之。
日照时间:日照时间长,获得的太阳辐射多;反之,则少。
记忆口诀:水金地火(小行星带)木土天,海王、冥王绕外边,唯有地球生物观,温气液水是缘由 阴坡阳坡:阳坡光照充足,阴坡相反。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火星 巨行星: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空气质量:大气洁净,接受光照较多,大气质量差,接受光照少。
地外行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地内行星:水星、 7.我国太阳辐射极值中心及原因
金星 青藏高原(高值):①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大;②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③天气晴朗,云量
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少,云层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④日照时间长,获得的太阳辐射多;⑤大气污染程度小,空气洁净,大气对太
6.月相规律 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拉萨被称为“日光城”。
上上上西西(右):上弦月出现在农历的上半月的上半夜,月面朝西,位于天 四川盆地(低值):①盆地地形,地形封闭,水汽不易扩散 ②阴雨天气多,云量多,云层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空的西面 强;③工业城市多,污染严重,大气透明度低;④日照时间短,获得的太阳辐射少。
下下下东东(左):下弦月出现在农历的下半月的下半夜,月面朝东,位于天 8.中国辐射量分布规律:
空的东面 ①总量分布不均;
7.日全食和月全食出现的时间 ②西多东少,北多南少(西北多,东南少/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增强);
日全食出现的时间一定是农历的初一,而农历的初一却不一定会有日全食; ③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
月全食出现的时间一定是农历的十五,而农历的十五却不一定有月全食。 9.光伏发电站的选址区位:(主要看太阳能资源和市场条件)
8.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 ①地形、地址条件:光伏电站修建占地面积大,需要地形平坦开阔,地质条件稳定。
外部条件①相对安全的宇宙环境: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②良好的天气条件:多晴朗天气,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
②稳定的太阳光照:太阳处于壮年期 ③产业基础好:发展光伏产业需要大量的光伏硅片、光伏电池和其他相关的零部件。
自身条件①恰到好处的温度和温度范围:日地距离适中、自公转周期适中、大气的保温效应 ④政府政策支持:国家大力补贴,降低安装成本.
②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成分: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地球长期的演化 ⑤靠进经济发达地区,能源需求量大。
③充足的液态水:日地距离适中,地球原始体积收缩,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 10.太阳活动位置及对地球的影响(画出太阳外部圈层及太阳活动)
9.卫星发射基地的选址条件(6个) 位置:从日核向外层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 日冕层;光球层:太阳黑子;
①气象条件:晴天多、阴雨天少,风速小,湿度低,有利于发射和跟踪。 色球层:耀斑、 日珥; 日冕层:太阳风
②纬度因素:纬度低,地球自转线速度大,可以节省燃料和成本。 强弱标志:太阳黑子 激烈/强烈显示:耀斑 周期 11年
③地形因素: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跟踪观测。 特点:从内到外亮度降低、温度增加、厚度增加
④海陆位置:大陆内部气象条件好,隐蔽性强,人烟稀少,安全性高;海上人类活动少,安全性高。 太阳活动的影响:
⑤交通条件:内外交通便利,有利于大宗物资运输。 (1)太阳黑子数目的变化影响气候;(2)耀斑爆发射电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⑥安全因素:出于国防安全考虑,多建立在山区、沙漠地区。 (3)耀斑爆发高能粒子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10.卫星返回基地的选址条件(3 个) (4)太阳风轰击极地高层大气,在高纬度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只有在两极的极夜,才能看到极光;两极极夜出现
①平坦开阔、地质条件稳定; ②人烟稀少; ③无大河、湖泊,少森林;④降水较少,空气能见度高等。 在所在半球的冬季,极昼出现在所在半球的夏季;南北半球的季节相反,6、7、8月北夏南冬,12、1、2 月北冬南夏)
(5)威胁太空中宇航器的安全,干扰电子设备,威胁太空中宇航器的安全。
第 1 页 共 2 页
高一地理 必修一第一章背诵学案 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
1.3 地球的圈层结构 1.4 地球的演化
1.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烈度可以有多个 1.地层化石的特点(3 个)
2.影响烈度的因素(烈度: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 (1)含有化石的岩石为沉积岩,有明显的层理结构;
震级越大、距震中距近、震源深度越浅、地质构造不稳定、地面 (2)下老上新:越靠下的岩层形成年代越早、越老,越靠下的岩层形成时间越晚、越新;
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差破坏程度越大;反之则相反。 (3)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越新的地层含有越高级、越复杂的生物化石;
3.地震波分类及特点 2.根据化石判断该地层形成时候的自然条件(4 个)
纵波(P):上下、速度快、介质: 固、液、气;破坏程度小 ①破碎的贝壳指示滨海环境②红色岩层指示氧化环境
横波(S):左右、速度慢、介质: 固;破坏程度大 ③黑色页岩并含黄铁矿指示还原环境④珊瑚化石指示清澈温暖的浅海环境。
4.地震波的应用 3.显生宙(代/纪)的划分(从古至今)
(1)勘探资源,如煤、石油、天然气; 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2)进行地震预警; 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
(3)研究地球内部的结构和土木工程对地质条件的勘探; 新生代: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
5.莫霍面和古登堡面的判断依据 4.地址年代各时期发展特点
莫霍面:自上而下经过莫霍面时横波和纵波速度明显加快; 显生宙
冥古宙 太古宙 元古宙
古登堡面:自上而下经过古登堡面时,横波消失,纵波速度减慢; 古生代 中生代 新生代
6.地球内部圈层及划分依据(两面三层, (后期)
(早期) (中期)
地壳厚度,岩石圈,软流层) 爬行动 恐龙出现、繁盛
海生无脊椎 脊椎—
莫霍界面(地壳和地幔分界) 藻类、海绵 物和两 和灭绝,鸟类和 哺乳动物繁盛
17 —三叶虫繁 鱼类出地壳、地幔分界线; 千米处; 无生命 最原始生命 等多细胞真 栖类出 哺乳动物出现
盛 现
纵波、横波波速明显增加 核生物出现 现
古登堡界面(地幔和地核分界) 海生藻类出 蕨类植物繁盛,裸子 裸子植物繁盛, 被子植物繁盛,草原面积
地幔、地核分界线;2900千米处; 现和繁盛 植物出现 被子植物出现 广大
纵波波速忽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环太平洋地带
7.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其厚 地球初 出现若干大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雏形出现, 地壳活动剧烈, 现代地貌格局及海陆分
度特点为:厚度不均 多海洋,无大陆生 片陆地 我国北陆南海 我国南北方都 布。
具体表现为:①大陆部分厚,39-41km, 是陆地
②大洋部分薄,5-10km,平均厚度 17km。 5.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灭绝:
(地壳厚度与海拔呈正相关) 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生物大灭绝结束了上一个时代,同时也为开启下一个时代创造了条件)
组成:上层的硅铝层,不连续分布;在 古生代末期的生物大灭绝: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灭绝,原始鱼类和古老两栖类全部灭绝,蕨类植物明显衰退。
大洋底部非常罕见,即使有也非常薄。 中生代末期的生物大灭绝:恐龙全部灭绝,海洋中 50%以上的无脊椎灭绝。
下层的硅镁层,连续分布;大陆和大洋 6.造煤时期(成煤期):
地壳中均有分布。 植被茂盛,生物繁多的时期。(古生代后期+中生代是两个最重要的成煤期)
8.地幔:①固态,上地幔的上部为软流层,是岩浆发源地②地壳+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组成岩石圈,平均厚度 100-110km 7.成矿期:
9.地核:①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地球磁场产生的主要原因。②内核呈固态,温度、压力和密度很大。 多火山喷发、地壳活跃的时期。(太古宙+中生代是两个最重要的成矿期)
10.正确的避震方法及注意事项(读) 8.生物演化顺序:
①尽快跑到室外的空旷区,避开高大建筑物;②保持镇静,就地躲避,应蹲、坐在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面或旁边;③单 整体上由简单→复杂,由水生→陆生。
元楼房内,厕所和厨房(注意不要躲到外墙窗下、电梯间,更不要跳楼、爬树);④用被子、枕头等柔性物体护住头部,用衣 (动物登陆开始于古生代的两栖类,植物登陆开始于古生代的蕨类,植物先于动物登陆。)
服、手帕等捂住口鼻,如有可能,迅速关闭家中的电源和煤气管道阀门;⑤室外避震,寻找上风向并靠近有水源的地方 9.生物的出现和繁盛(6个):
11.外部圈层(水圈连续不规则,生物圈范围,大气圈最厚) ①鸟类和哺乳动物出现于中生代,繁盛于新生代;②恐龙的出现、繁盛和灭绝都是在中生代;③三叶虫的出现、繁盛和灭绝
大气圈:大气圈包括气体和悬浮物。主要成分:氮和氧;近地面的大气密度大,随着高度的增 都是在古生代;④蕨类的出现和繁盛都是在古生代;⑤裸子植物出现于古生代,繁盛于中生代;⑥被子植物出现于中生代,
加,大气的密度迅速减小; 繁盛于新生代。
水圈:连续且不规则的;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 10.冰期和间冰期对海陆变化的影响:
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是最活跃的圈层,分别渗透于大气圈 ①冰期:全球整体气温偏低,冰川增多,海水减少,海平面下降,海洋面积减小,陆地面积增大。
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顶部。 ②间冰期:全球整体气温偏高,冰川减少,海水增多,海平面上升,海洋面积增大,陆地面积减小。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11.大陆架(概念):
靠近大陆的浅海地区,一般水深不超过 200m,冰期可能会变成陆地。
12.地质年代和气候的关系:
古生代全球的气候整体上是温暖而干燥的,而大型恐龙数量集中的个别地区,也可以是温暖而湿润的。
第 2 页 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