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怀仁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怀仁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19 11:53:50

文档简介

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方诸侯的待遇较高,中央基本上不干预地方封国的内部事务等,表明西周王权尚
未实现高度集中,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巩固了封建统治,排除A项;分封
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与中央很少干预地方事务不符,排除B项:君主专制政体正式形成是在秦朝时期,排除
C项。
2.B根据材料“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可知,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意在
推崇孔氏,维护大一统,B项正确:董仲舒提出的是思想领域的主张,与选官无关,排除A项:这一时期佛教尚
未传人,排除C项:偶学复兴运动是在唐朝兴起的,排除D项。
3.C根据材料“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
周,与高齐”可知,东汉末年,魏国、蜀国、吴国争夺天下,形成三国相争的局面,西晋短暂统一后,陷入长时间
的分裂格局中,因此这一时期为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民族交融,江南经济获得开发,C项正确;藩镇制
据指的是唐朝中后期藩镇的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完全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排除A
项;科举盛行,人才选拔公平公正的历史时期为唐朝,排除B项;佛教传人我国是在西汉末年,排除D项。
4.D材料叙述了古代民间对科举及第的美化与神化,表现了古代民间对于考中科举的进士、举人的崇拜以及
对于科举及第的崇拜,说明科举制影响了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D项正确;A、B、C三项都是在论述科举制本
身的作用,但材料讲的是民间人士对科举的态度,这三项与材料不符,排除。
5,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和平时期“(行省)与行枢密院迭为废置”等,反映出最初
的行省具有临时派遗的性质,A项正确:民族歧视倾向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并未说明行省制适
应了军事征伐需要,排除C项:材料并未强调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排除D项。
6.D根据材料“在北宋汴京城里,著名的表演场所有桑家瓦子、中瓦、里瓦以及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可知,题
干所示为北宋时期,娱乐表演得到快速发展,这迎合了市民阶层的文化诉求,D项正确: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封
建等级秩序受到冲击,排除A项:娱乐表演并未动摇儒家思想主流地位,也不可能得到社会各阶层的推崇,
排除B、C两项。
7.B据材料“明朝内阁权力不断扩大但大学土的品秩不予提格:清朝内阁权力日益被削弱,而品秩不断升格”,
可知明朝内阁权力较大但品秩较低,清朝内阁权力小,但品秩较高,说明内阁制度受到君主权力的削弱,是君
主专制的产物,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内阁,与军机大臣无关,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内阁的变化,并未提到
内阁的构成,无法说明满洲贵族垄斯权力,排除C项:明清时期,内阁和军机处出现,并成为中枢机构,以适应
皇权的需要,中枢机构权力下移不符合事实,排除D项。
8.B根据材料“江南饮食奢侈之风气盛行…即便是普通人家宴请,席上也是山珍海味杂陈”可分析出商品经
济得到发展,B项正确:材料只提到了江南饮食,体现不出社会奢靡之风盛行,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重农
抑商,排除C项:材料不仅提到了官场,而且还提到了普通人家,排除D项。
9.C根据材料“外语”“军事”“科技”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式学堂不再像以往教授经史子集,而是转向
实用性较强的科技,军事、语言类课程,这有利于培养实用性人才,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在
1905年废除,因此这时期科举制选才制度还未终结,排除A项:根据材料“外语”“军事”“科技”等信息可知,
这时期新式学堂的类型较多,并不单一,排除B项:材料所述这时期创办的新式学堂有利于促进我国教育的
近代化,但不能表述为“实现了”,并且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0.D根据所学可知,受甲午战争日本战胜中国的刺激,1898年,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
深刻的民族危机,D项正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是在
1894年,八国联军大举人侵是在1900年,排除ABC三项。
11.B根据材料,北洋军阀“大多出自农村”“仍是霸占土地的大小地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洋军阀集团
仍是以封建地主阶级为主要社会基础,故选B项。ACD三项均不符合史实,排除。
12.A根据题意可知,1924一1927年间,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握手,国共合作开展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怀仁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
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4.本卷主要考查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王给予地方诸侯的恩惠和优待明显高于在中央朝廷服务的王室官员,除了一些关系到王
室利益的诸侯继位等事务外.没有证据显示中央朝廷曾试图干预地方封国的内部事务”。材
料表明西周
A.宗法制巩固了封建统治 B.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C.君主专制政体正式形成 D.王权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2. 元光元年,汉武帝召各地贤良方正文学之七到长安,亲自策问。董仲舒在对策中指出:现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无所适,大一统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
其道,勿使并进。其旨在
A.加强选官维护统治B.推崇孔氏维护一统
C.吸收佛道创立新学D.掀起儒学复兴运动
3.“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
文周,与高齐。”下列与《三字经》中概述的时期相符的历史描述是
A.战乱频繁,藩镇割据现象严重B.科举盛行.人才选拔公平公正
C.民族交融.江南经济获得开发D.佛教传人.对外交往趋于活跃
1.古代民间认为,科举考中的举人和进土非同凡人,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还有一-种说法,说他们是佛.称考试的贡院叫选佛之场.登记的名册叫千佛名经。材料表明科举制
A.打破特权阶层对政权的垄断B.有利于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C.促进知识普及与文化的传播D.影响了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
5.中统二年十一月,元朝开始设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有征
伐之事.则或置行省,与行枢密院迭为废置”。可见.最初的行省
A.具有临时派遣的性质B.反映了民族歧视倾向
C.适应了军事征伐需要D.是中书省派出的机构
6.在北宋汴京城里,著名的表演场所有桑家瓦子、中瓦、里瓦以及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其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表演内容包括小唱、嘌唱、傀儡、般杂剧、小说、讲史、散乐、影戏等。这些现象的出现
A.冲击了封建社会等级秩序B.动摇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C.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推崇D.迎合了市民阶层的文化诉求
7.明朝内阁权力不断扩大,但大学土的品秩不予提格;清朝内阁权力日益被削弱,而品秩不断升
格。这些现象反映出明清时期
A.军机大臣位高权重B.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
C.满洲贵族垄断权力D.中枢机构权力的下移
8.明清时期,江南饮食奢侈之风气盛行.缙绅宴请官长“一席之间,水陆珍馐.多至数十品”。即
便是普通人家宴请,席上也是山珍海味杂陈,如过于简朴,则会被人耻笑。这一-现象从侧面
说明
A.社会奢靡之风盛行B.江南商品经济繁荣
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D.官场腐败现象普遍
9.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创办了许多著名新式学堂,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这些新式学堂
A.终结了科举选才制度
B.类型单一很难实现预期
(.立足培养实用性人才
D.实现了中国教育近代化
10.如图为1898年美国刊载的一幅名为《中国问题》的漫画。漫画中:-名头顶斗笠、手持烟锅的中国农夫在昏昏欲睡,而日本、法国、德国与俄国正在为争夺农夫筐里的果实打得不可开交,墙头.上的英国和意大利也跃跃欲试。漫画中所反映的是
A.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B.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大举入侵D.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11.有学者认为.北洋军阀集团的大小军阀早期由于大多出自农村.与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
系,而对于近代工业.他们缺乏充分的了解,还不熟悉资本主义的剥削手段.所以多数军阀基
本上仍是霸占土地的大小地主。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北洋军阀集团
A.是团结各种反清力量的农民组织B.是以封建地主阶级为主要社会基础
C.阻碍了中国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D.是中西杂陈过渡性社会的必然产物
12.1924-1927年间.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次提手.展示出了革命的政党联合起来产生的巨
大力量。巨大的力量表现在.
A.基本推翻北洋军阀反动统治B.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C.中国共产党创建了人民军队D.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3.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冲说:“从大革命失败到全面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
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期。”这-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上
"成熟"表现在
A.积极发动工人运动.B.独立探索革命发展道路
C.建立革命统一战线D.提出中国民主革命纲领
14.据不完全统计,解放战争时期.各地群众将8. 5亿斤粮食送到前线,支援了722256斤食油、
868238斤食盐和大量的疏菜:胶东、渤海、鲁中南三个行政区的妇女给部队做军鞋7622151
双,军被1778855床等。这些数字反映出
A.物资保障决定战争胜负B.解放区经济有较快发展
C.民心向背影响战争走向D.山东地区率先得到解放
15.“孩子孩子好好睡,你娘今天去开会。开会干什么 斗争大恶霸。讲讲理,出出气,要回咱那
宅子地;翻了身,抬起头,给你爹爹报冤仇。”这是记载在河北枣强县县志上的歌谣,此歌谣反
映的历史事件可能是
A.“大跃进”运动B.人民公社化运动
C.社会主义改造D.土地改革运动
16.如图为1972年美国(时代周刊>封面,标题是“尼克松的中国长征”。这反映的是
A.中美间关系由此走向正常化B.中国开始正式迈人国际舞台
C.中国恢复联合国的一切权利D.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汉代时期,匈奴一度占有整个漠北、河西及西城地区。严 重威胁汉王朝的生存。同时
阻断了汉王朝通过丝绸之路沟通城外。张骞出使西域后汉王朝于公元前121年,将匈奴势
力赶出了河西地区。公元前101年,汉将李广利伐大宛胜利后,又在西域设置西域使者校
尉.由其率领军队在今新疆轮台和库尔勒西南屯田。以供给和保护往来丝绸之路上的使者和
商人。后又设置“护部善以西校尉”,用以维护丝绸之路南道的畅通。
——-摘编自孙玉琴《汉唐时期丝绸之路贸易的历史经验及其启示》
材料二 元朝对边疆的控制在以前朝代的基础上更为强化。 漠北设宣慰司都元帅府,后升
为岭北行省。这一地区没有州、县建置,实际基层行政单位仍然是蒙古社会中传统的千户、
百户组织。元廷大批签发内地军民前往漠北屯田,并在一部分蒙古牧民当中传授耕作技术。
使得漠北地区农业生产取得突出成就。..云南地区设置行省,多用土官任职。可世袭。第
一任行省长官在云南“教民播种。为陂池以备水旱。创建孔子...由是文风稍兴"。吐蕃作
为单独的大行政区.由中央宣政院直接统辖,元朝皇帝信奉吐蕃喇嘛教,尊喇嘛教萨斯迦派
僧侣为帝师,吐蕃官员皆由宣政院或帝师荐举,皇帝予以任命。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丝绸之路开辟和发展的条件。(6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代边疆治理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太平天国运动高举“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革命口 号.对封建统治进行了全方位的
打击,在政治上、经济制度上、思想意识、社会生活领域,都进行了“大清洗”。这是清朝统治
第一次遭受长时间大规模“袭击”,农民阶级继续进行反压迫、反饥饿的农民运动,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革命派发起了暴力革命运动.统治中国几百年的清朝终于在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打击下,敲响了丧钟。
——摘編自刘青花《浅析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时代特征》
材料二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国 260多年的腐朽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
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扫除了中国人民走.
向独立和解放道路的障碍,是中国由君主专制统治迈向民主政治的转折点,开创了中国政治
制度变革的新纪元,为中国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辛亥革命践行民主立国、共和
建国、宪政治国的程序,对中国政治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改造。政治的民主化、制度化、法制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它开启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闸门。是近代中国政治文明的重大
成果。
——摘编自林艳、金浩《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复兴》
(1)根据材料一,指出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4 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的不同之处。(10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一 1919年5 月4日,北京大学等10佘所学校的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演讲。
不少市民闻讯而来,或围观或加入。各地学生也都纷纷响应北京学生的行动,各地商、工各
界多有参加声援者。这表明,从巴黎和会决议的祸害中,产生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使他
们为了共同的行动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
——摘編自汪朝光著《中国近代通史●民国的初建》
材料二1937 年7月开始的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在历次帝国主义侵华过程中时间最.
长。但中国人民没有被打趴下。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这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
各阶级、各民族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奋斗争取得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空
前觉醒了,抗战胜利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
——摘编自张海鹏《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一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的时代背景.分析五四运动多有“声援者"表
现出的显著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军事方面说明抗日战争胜利是“共同奋斗”取得的。(4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凯歌行进的时 期》是林蕴晖等著,1989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1949- 1989 年的
中国》系列丛书中的第一本,出版后影响较大.曾多次印刷。该书对新中国诞生。国民经济恢
复,人民政权的巩固,总路线的酝酿和提出,第一部宪法的诞生.新时期军队建设,和平外交
的成就等作了详细探究。书中谈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中共八大开始进入全面建
设社会主义时期,只有7年时间...这7年。无论从实现了祖国大陆的完整统一和社会的政
治安定,经济恢复和发展的速度和效益以及人民得到的实惠,科学、文教事业的发展等等,都
可以说是取得了无与伦比的辉煌成就。.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该书作者将其命名为《凯歌行进的时期》的理解。(要
求: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中任选两个方面的相关史实进行阐述;表述成文,逻辑
清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