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2.《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2.《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7 14:16: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2、烛之武退秦师
部编版高中必修下册
《左传》
学习目标
1.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
2. 分析人物对话,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3. 理清思路,揣摩人物情态,体会对话语气,把握烛之武说辞语言的艺术性和其中蕴含的智慧。
目 录
01 作者简介
02 写作背景
03 预习检测
04 整体感知
05 细读文本
06 总 结
作者简介
PART 01
《左传》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著,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作品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春秋内传》、《左氏》,汉朝以后多称《左传》。它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历代儒客学子重要研习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记史文学作品,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
写作背景
PART 02
该文故事背景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时。秦、晋联合攻打郑国。郑国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烛之武巧妙地勾起秦穆公对秦、晋之间的矛盾的记忆,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知识链接——左丘明
左丘明,生卒年不详,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
左丘明曾任鲁国史官,相传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知识链接——烛之武
烛之武,春秋时期郑国考城人。公元前630年,秦、晋合兵围郑,烛之武只身前往秦营之中,向秦穆公陈说利害,终于使得秦穆公放弃了攻打郑国的打算,并派兵保护郑国,拯救郑国于危难之中。烛之武在说秦伯之前,只是郑国的一个圉(yǔ)正(养马官),有着怀才不遇的愤怨,但在郑国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只身去说服秦伯,足见其义、勇。
预习检测
PART 03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原文
烛之武退秦师
晋(jìn)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èr)于楚也。晋军函(hán)陵,秦军氾(fán)南。
  佚(yì)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yǐ)。”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ɡuǎ)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烛之武退秦师
读准字音
夜缒(zhuì)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jì)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bǐ)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péi)邻?邻之厚,君之薄(bó)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ɡōnɡ)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xiá),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yàn)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sì)其西封,若不阙(quē)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qǐ)子、逢孙、杨孙戍(shù)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fú)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整体感知
PART 04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重点字词及译文
驻扎
尚且
壮年
语气助词,表示确定
答应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已经
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
边境
增加
邻国
同“共”供给
给予
恩惠
渡河
修筑防御工事
使动,使……成为边境
延伸、扩张
使动,使……减少
表示希望、祈求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古义:外交使者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名作状,在夜里
名作状,在早上,在晚上
名作状,在东边,在西边
使动,使……灭亡
使动,使……获利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没有
依靠
损害
结交,同盟
指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
同“智”
古义:那个人,指秦穆公
今义:对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邻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断)
是寡人之过也。(“也”表判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敢以(之)烦执事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2)省略句
(3)宾语前置句
夫晋,何厌之有?(何厌有之)
以其无礼于晋(以其于晋无礼)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若亡郑而于君有益)
(4)介词短语后置句
细读文本
PART 05
1、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对于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作者是怎样展开故事情节的?
①背景: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
②开端:由佚之狐推荐,引出烛之武。
③发展:郑伯于危机中请烛之武前往秦营。
④高潮:烛之武“夜缒而出”,秘密私访秦伯,用一番动人的言辞说服了秦伯。
⑤结局:秦伯退兵,并派人戍守郑国,最后晋国也被迫退兵。
2、烛之武立足现实、纵横历史和未来,着眼于秦、晋、郑三国的位置关系和利益纠葛,委婉地向秦伯提出了哪五问?
①越国扩疆,易乎?
②亡郑陪邻,值乎?
③东行有朋,害乎?
④朝济夕设,信乎?
⑤西封阙秦,会乎?
3、在烛之武地一番言说之后,为什么秦穆公改变了决心,与郑人结盟?
烛之武向秦穆公言明了存郑和亡郑对秦国地利害关系,秦穆公听得明白,看得清楚,立刻放弃了与晋国得联盟关系,转而与郑国订立了盟约,也不向晋军打个招呼就班师撤退了。
顷刻间,秦、郑两国由对垒交战的敌人变成了有共同利益的盟友,而原来的盟友无形当中已经成为敌人。
4、语言若使用恰当能发挥巨大的力量,直击要害的劝说能化干戈为玉帛,请感受烛之武劝说中能审时度势、精准把握对方心理的劝说技巧?
①以礼示人,主动示弱。
②以实示人,主动分析。
③以史示人,挑明局势。
④朝济夕设,信乎?
⑤西封阙秦,会乎?
总 结
PART 06
结构图解
烛之武退秦师
开端
——秦晋围郑
发展
高潮
结局
——交代出使缘由
——临危受命
——深明大义、以国为重
亡郑:邻厚君薄
舍郑:有益无害
助晋:有害无益
劝说秦伯
利晋
秦无益
——秦、晋离郑
——不辱使命
智勇双全不卑不亢
课堂小结
本文记叙了秦、晋围郑,郑国大夫烛之武奉命说退秦军的事情,赞扬了烛之武临危受命、不畏艰险、只身说服秦伯、解除国难的勇气,体现了他的深明大义和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