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社戏》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社戏》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7 20:16: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社戏》同步练习(后附答案)
作业分层一:语言运用与积累
1.根据语境和拼音,请用楷体字写出文句中空白处相应的词语。
(1)一轮jiǎo jié( )的圆月,照耀着 chán chán( )的流水,远处 yì lì( )着黑色的群山,仿佛是yǒng yuè( )的铁的兽脊,想不到这样 piān pì( )的所在,竟有如此美丽的景色。
(2)依着老友的 zhǔ fù( ),我 zhào lì( )对他的 jiā juàn( )多方照顾,从来不敢 dài màn( )。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经过老师的讲解,我终于恍然大悟,明白了错误的症结所在。
B.愿意对我们絮絮叨叨的人,大多数都是爱我们的。
C.这一片新栽的小树现在还是疏疏朗朗,过几年就会绿树成荫了。
D.许多青少年痴迷于网络游戏,早出晚归,长时间待在网吧,对身心健康非常不利。
3.下列句子表达有误的一项是 ( )
A.借助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平台,贵阳参会企业签约项目金额达367 亿元。
B.科学防控新冠肺炎疫情,重点在于早隔离、早治疗、早发现、早报告。
C.2021 年元旦、春节期间,贵阳拟围绕“爽爽贵阳·消费天堂”的主题,重
点开展跨年迎新狂欢购等活动。
D.青春不仅是一个年龄阶段,更是一种砥砺前行、勇于担当的精神状态。
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社,在绍兴指一种居住区域,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B.鲁迅的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C.《朝花夕拾》文笔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作品之一。《社戏》《藤野先生》均选自其中。
D.小旦、小生、小丑、老旦都是戏曲行当的角色,分别扮演年轻女子、年轻男子、滑稽人物、老年女子。
作业分层二:思维能力与审美创造
(一)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选段“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回答问题。
5.下列对选文的景物描写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几段文字描绘了一幅“月夜行船图”,语言清新自然。
B.选文从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多方面着笔,使人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
C.选文的景物描写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充满诗情画意。
D.优美的景物描写衬托出“我”去赵庄看戏的愉快心情。
6.“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中加点的词语有什么作用
7.请从修辞角度分析下面这个句子的表达效果。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二)课外拓展与鉴赏
打树花
冯骥才
①门前广场上临时拉了一些电灯,将堡门下半截依稀照见,上半截和高高在上的门楼混在如墨的夜色里。一个正在熔化铁水的大炉子起劲地烧着。鼓风机使炉顶和炉门不停地吐着夺目的火舌。这火舌还在每个人眼睛里灼灼发亮,人们--当然包括我,都是来争看此地一道奇俗“打树花”。我于此奇俗,闻所未闻。只知道此知道此地百姓年年正月十六闹灯节,都要演一两场“打树花”。
②当几个熊腰虎背的大汉走上来,人们沸腾了。这便是打树花的汉子。他们的服装有些奇异,头扣草帽,身穿老羊皮袄,毛面朝外,腰扎粗绳,脚遮布帘,走起来又笨重又威风,好像古代的勇士上阵。这时候,人群中便有人呼喊他们一个个人的名字。能够打树花的汉子都是本地的英雄好汉。不久人声便静下来。一张小八仙桌摆在炉前,桌上放粗陶小碗,内盛粗沙,插上三炷香。还有几大碟,三个馍馍三碗菜,好汉们上来点香,烧黄纸,按年岁长幼排列趴下磕头。围观人群悄无声息。这是祭炉的仪式。在民间,举行风俗,绝非玩玩乐乐,皆以虔诚的心为之待之。
③仪式过后,撤去供案,开炉放铁水。照眼的铁水倾入一个方形的火砖煲中。铁水盛满,便被两个大汉快速抬到广场中央。同时拿上来一个大铁桶,水里泡放着十几个长柄勺子,先是其中一个大汉走上去从铁桶中拿起一个勺子,走到火红的铁水前,弯腰一舀,跟着甩腰抡臂,满满一勺明亮的铁水泼在城墙上。就在这一瞬,好似天崩地裂,呈现出任何地方都不会见到的极其灿烂的奇观!金红的铁水泼击墙面,四处飞溅,就像整个城墙被炸开那样,整个堡门连同上边的门楼子都被照亮。由于铁硬墙坚,铁花飞得又高又远,铺天盖地,然后如同细密的光雨闪闪烁烁由天而降。可是不等这光雨落下,打树花的大汉又把第二勺铁水泼上去。一片冲天的火炮轰上去,一片漫天的光雨落下来,接续不断:每个大汉泼七八下后走下去,跟着另一位大汉上阵来。每个汉子的经验和功夫不同,手法上各有绝招,又互不示弱,渐渐就较上劲儿了。只要一较劲,打树花就更好看了。众人眼尖,不久就看出一位年纪大的汉子,身材短粗敦实,泼铁水时腰板像硬橡胶,一舀一舀泼起来又快又猛又有韵律,铁水泼得高,散得面广,而且正好绕过城门洞;铁花升腾时如在头上张开一棵辉煌又奇幻的大树。每每泼完铁水走下来时,身后边的光雨哗哗地落着,映衬着他一条粗健的黑影,好像枪林弹雨中一个无畏的勇士。他的装束也有特色。别人头上的草帽都是有檐的,为了防止铁水迸在脸上,唯有他戴的是一顶无檐的小毡帽,更显出他的勇气。
④据当地的主人说,这汉子是北官堡中打树花的“武状元”。今年61 岁,名叫王全,平日在内蒙古打工,年年回来过年时,都要在灯节里给乡亲们演一场打树花。
⑤正像所有民俗一样,打树花源于何时谁也不知。只知道世界上唯有中国有,中国唯有在河北蔚县暖泉镇北官堡才能见到。
⑥民俗的形成总是经过漫长岁月的酿造。比如最初打树花用的只是铁水一种,后来发现铁水的“花”是红色的,铜水的“花”是绿色的,铝水的“花”是白色的,人们渐渐就在炉中放些铜,又放些铝,打起的树花便五彩缤纷,愈来愈美丽。
⑦铁水落下来,闪过光亮,很快冷却。打树花的过程中,常常会有一块两块小铁粒落在人群里,轻轻砸在人们的肩上,甚至脸上,人们总是报之以笑,好像沾到福气,我还把落到我身上的一小块黑灰的铁粒放在衣兜里,带回去做纪念呢。
(有删改)
8.文章开篇即说“打树花”是“奇俗”,下面没有体现“打树花”的“奇”的一项是 ( )
A.打树花汉子的服装奇。 B.打树花前的仪式奇。
C.打树花的效果奇。 D.打树花的用具奇。
9.下列对文章脉络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
A.演出前的准备——祭炉的仪式——打树花的过程——民俗的形成
B.演出前的准备——勇士们上阵——“武状元”献艺-——-民俗的形成
C.介绍演出场地——祭炉的仪式——“武状元”献艺——民俗的形成
D.介绍演出场地——勇士们上阵——打树花的过程--民俗的形成
10.请从人物描写角度品析文中画线语句的表达效果。【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11.作者在文中抒发了哪些情感 【主旨情感】
作业分层三:文化自信与审美创造
1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民族文化犹如一条灿烂的长河。在这条长河中,戏曲堪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迷住了中华儿女,迷住了世界上所有对中华文化钟情的人。班级开展以“走近戏曲”为主题的语言运用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本周五下午学校举办“戏曲文化”主题讲座,需推迟20分钟放学,阿德同学拟写了一条发给本班家长的短信。请你按要求帮他修改。
短信:本周五下午学校举办“戏曲文化”主题讲座,需推迟20分钟放学,特此告知。请您妥善合理安排接孩子的时间。谢谢!
(2)(2020安徽)在“戏曲文化展厅”,大屏幕正在播放鲁迅小说《社戏》中演戏场景的视频,视频里有一个涂成黑脸挂着长胡子的男子,还有一个咿咿呀呀唱戏的年轻女子。这两个角色分别是“小旦”“老生”中的哪一个 请你回答。
涂成黑脸挂着长胡子的男子是 ;咿咿呀呀唱戏的年轻女子是 。
附答案:
1.《社戏》同步练习(后附答案)
作业分层一:语言运用与积累
1.根据语境和拼音,请用楷体字写出文句中空白处相应的词语。
(1)一轮jiǎo jié(皎洁 )的圆月,照耀着 chán chán( 潺潺 )的流水,远处 yì lì(屹立)着黑色的群山,仿佛是yǒng yuè(踊跃)的铁的兽脊,想不到这样 piān pì( 偏僻 )的所在,竟有如此美丽的景色。
(2)依着老友的 zhǔ fù(嘱咐),我 zhào lì(照例 )对他的 jiā juàn(家眷 )多方照顾,从来不敢 dài màn( 怠慢 )。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D)
A.经过老师的讲解,我终于恍然大悟,明白了错误的症结所在。
B.愿意对我们絮絮叨叨的人,大多数都是爱我们的。
C.这一片新栽的小树现在还是疏疏朗朗,过几年就会绿树成荫了。
D.许多青少年痴迷于网络游戏,早出晚归,长时间待在网吧,对身心健康非常不利。
【解析】A项,“恍然大悟”形容对某一事物突然明白、突然醒悟;B项,“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唆,唠叨;C项,“疏疏朗朗”形容植物稀疏;D 项,“早出晚归”的意思是出去得很早,回来得很晚,形容辛勤劳作。此处与语境不符。
3.下列句子表达有误的一项是 (B)
A.借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平台,贵阳企业签约项目金额达367 亿元。
B.科学防控新冠肺炎疫情,重点在于早隔离、早治疗、早发现、早报告。
C.2021 年元旦、春节期间,贵阳拟围绕“爽爽贵阳·消费天堂”的主题,重
点开展跨年迎新狂欢购等活动。
D.青春不仅是一个年龄阶段,更是一种砥砺前行、勇于担当的精神状态。
【解析】B 项,语序不当,将“早发现、早报告”调至“早隔离”的前面。
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C)
A.社,在绍兴指一种居住区域,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B.鲁迅的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C.《朝花夕拾》文笔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作品之一。《社戏》《藤野先生》均选自其中。
D.小旦、小生、小丑、老旦都是戏曲行当的角色,分别扮演年轻女子、年轻男子、滑稽人物、老年女子。
【解析】C 项,《社戏》的体裁是小说,收录在《呐喊》中。课内精读
作业分层二:思维能力与审美创造
(一)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选段“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回答问题。
5.下列对选文的景物描写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这几段文字描绘了一幅“月夜行船图”,语言清新自然。
B.选文从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多方面着笔,使人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
C.选文的景物描写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充满诗情画意。
D.优美的景物描写衬托出“我”去赵庄看戏的愉快心情。
【解析】B 项,文中没有从味觉方面进行描写。
6.“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中加点的词语有什么作用
答案:“轻松”“舒展”与上文“我”因看不成戏的沮丧、失望形成对比,表现出了“我”欢喜轻松的心情。
7.请从修辞角度分析下面这个句子的表达效果。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答案:这句话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从儿童视角把“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比作“踊跃的铁的兽脊”,赋予其“跑”的动作,把“连山”拟人化,以动写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在船上所看到的连山在黑夜中跳跃奔跑着后退的状态,表现了船速之快,也表明“我”非常急于到赵庄看戏的心情。
(二)课外拓展与鉴赏
打树花
冯骥才
①门前广场上临时拉了一些电灯,将堡门下半截依稀照见,上半截和高高在上的门楼混在如墨的夜色里。一个正在熔化铁水的大炉子起劲地烧着。鼓风机使炉顶和炉门不停地吐着夺目的火舌。这火舌还在每个人眼睛里灼灼发亮,人们--当然包括我,都是来争看此地一道奇俗“打树花”。我于此奇俗,闻所未闻。只知道此知道此地百姓年年正月十六闹灯节,都要演一两场“打树花”。
②当几个熊腰虎背的大汉走上来,人们沸腾了。这便是打树花的汉子。他们的服装有些奇异,头扣草帽,身穿老羊皮袄,毛面朝外,腰扎粗绳,脚遮布帘,走起来又笨重又威风,好像古代的勇士上阵。这时候,人群中便有人呼喊他们一个个人的名字。能够打树花的汉子都是本地的英雄好汉。不久人声便静下来。一张小八仙桌摆在炉前,桌上放粗陶小碗,内盛粗沙,插上三炷香。还有几大碟,三个馍馍三碗菜,好汉们上来点香,烧黄纸,按年岁长幼排列趴下磕头。围观人群悄无声息。这是祭炉的仪式。在民间,举行风俗,绝非玩玩乐乐,皆以虔诚的心为之待之。
③仪式过后,撤去供案,开炉放铁水。照眼的铁水倾入一个方形的火砖煲中。铁水盛满,便被两个大汉快速抬到广场中央。同时拿上来一个大铁桶,水里泡放着十几个长柄勺子,先是其中一个大汉走上去从铁桶中拿起一个勺子,走到火红的铁水前,弯腰一舀,跟着甩腰抡臂,满满一勺明亮的铁水泼在城墙上。就在这一瞬,好似天崩地裂,呈现出任何地方都不会见到的极其灿烂的奇观!金红的铁水泼击墙面,四处飞溅,就像整个城墙被炸开那样,整个堡门连同上边的门楼子都被照亮。由于铁硬墙坚,铁花飞得又高又远,铺天盖地,然后如同细密的光雨闪闪烁烁由天而降。可是不等这光雨落下,打树花的大汉又把第二勺铁水泼上去。一片冲天的火炮轰上去,一片漫天的光雨落下来,接续不断:每个大汉泼七八下后走下去,跟着另一位大汉上阵来。每个汉子的经验和功夫不同,手法上各有绝招,又互不示弱,渐渐就较上劲儿了。只要一较劲,打树花就更好看了。众人眼尖,不久就看出一位年纪大的汉子,身材短粗敦实,泼铁水时腰板像硬橡胶,一舀一舀泼起来又快又猛又有韵律,铁水泼得高,散得面广,而且正好绕过城门洞;铁花升腾时如在头上张开一棵辉煌又奇幻的大树。每每泼完铁水走下来时,身后边的光雨哗哗地落着,映衬着他一条粗健的黑影,好像枪林弹雨中一个无畏的勇士。他的装束也有特色。别人头上的草帽都是有檐的,为了防止铁水迸在脸上,唯有他戴的是一顶无檐的小毡帽,更显出他的勇气。
④据当地的主人说,这汉子是北官堡中打树花的“武状元”。今年61 岁,名叫王全,平日在内蒙古打工,年年回来过年时,都要在灯节里给乡亲们演一场打树花。
⑤正像所有民俗一样,打树花源于何时谁也不知。只知道世界上唯有中国有,中国唯有在河北蔚县暖泉镇北官堡才能见到。
⑥民俗的形成总是经过漫长岁月的酿造。比如最初打树花用的只是铁水一种,后来发现铁水的“花”是红色的,铜水的“花”是绿色的,铝水的“花”是白色的,人们渐渐就在炉中放些铜,又放些铝,打起的树花便五彩缤纷,愈来愈美丽。
⑦铁水落下来,闪过光亮,很快冷却。打树花的过程中,常常会有一块两块小铁粒落在人群里,轻轻砸在人们的肩上,甚至脸上,人们总是报之以笑,好像沾到福气,我还把落到我身上的一小块黑灰的铁粒放在衣兜里,带回去做纪念呢。
(有删改)
8.文章开篇即说“打树花”是“奇俗”,下面没有体现“打树花”的“奇”的一项是 (D)
A.打树花汉子的服装奇。 B.打树花前的仪式奇。
C.打树花的效果奇。 D.打树花的用具奇。
【解析】“打树花的用具奇”文中没有提到。
9.下列对文章脉络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A)
A.演出前的准备——祭炉的仪式——打树花的过程——民俗的形成
B.演出前的准备——勇士们上阵——“武状元”献艺-——-民俗的形成
C.介绍演出场地——祭炉的仪式——“武状元”献艺——民俗的形成
D.介绍演出场地——勇士们上阵——打树花的过程--民俗的形成
10.请从人物描写角度品析文中画线语句的表达效果。【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答案: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打树花汉子表演动作的娴熟,表达了作者对表演者的赞美之情。
11.作者在文中抒发了哪些情感 【主旨情感】
答案:对打树花这一民俗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对打树花人的敬佩和赞美之情;对祖国民俗文化的自豪之情。
作业分层三:文化自信与审美创造
1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民族文化犹如一条灿烂的长河。在这条长河中,戏曲堪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迷住了中华儿女,迷住了世界上所有对中华文化钟情的人。班级开展以“走近戏曲”为主题的语言运用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本周五下午学校举办“戏曲文化”主题讲座,需推迟20分钟放学,阿德同学拟写了一条发给本班家长的短信。请你按要求帮他修改。
本周五下午学校举办“戏曲文化”主题讲座,需推迟20分钟放学,特此告知。请您妥善合理安排接孩子的时间。谢谢!
①为表示尊重,短信开头应添加称呼及礼貌用语: 尊敬的家长,您好!
②画线句子有语病,应该去掉_“妥善”或“合理” 。(不得改变原意)
(2)(2020安徽)在“戏曲文化展厅”,大屏幕正在播放鲁迅小说《社戏》中演戏场景的视频,视频里有一个涂成黑脸挂着长胡子的男子,还有一个咿咿呀呀唱戏的年轻女子。这两个角色分别是“小旦”“老生”中的哪一个 请你回答。
涂成黑脸挂着长胡子的男子是 老生 ;咿咿呀呀唱戏的年轻女子是 小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