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单元检测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单元检测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2.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2-17 10:02:28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单元检测试卷
一、单选题
1.(2022高二下·九江期末)长白山北坡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岳桦林和高山冻原。针阔叶混交林中的乔木层有红松、红皮云杉、白桦等多种植物,在林冠层生活着小杜鹃、大杜鹃、黑枕黄鹂等鸟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针阔叶混交林中的红松、红皮云杉和白桦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B.针叶林中鸟类的垂直分层主要取决于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C.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的植被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针阔叶混交林植物分层较复杂,可提高光能等资源的利用率
【答案】C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
【解析】【解答】A、红松、红皮云杉和白桦都属于乔木,它们的生长都需要阳光、水分、无机盐等,因此共存一起时存在竞争关系,A正确;
B、针叶林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不同的鸟类提供了不同的生存环境,故森林中鸟类的垂直分层取决于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B正确;
C、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不同的群落类型,体现的是不同群落的垂直分布,而不是某群落的垂直结构,C错误;
D、针阔叶混交林的不同植物分层情况较复杂,由于在不同高度有不同的植物,故提高了光能等资源的利用率,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①表现: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②影响植物垂直分层的因素: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因素有光、温度等,决定地下分层的则是水、无机盐等。③动物的垂直分层: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垂直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①表现:在水平方向上生物常呈镶嵌分布。②影响因素: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
2.(2022高二下·盐城期末)陆地生物群落包括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的陆地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存在差异,且保持稳定不变
B.不同群落中的生物具有与该群落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分布特点
C.荒漠生物群落物种少、结构简单,因此各物种之间没有生态位的重叠
D.森林多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地区,森林中的生物完全不能适应半干旱地区的草原环境
【答案】B
【知识点】当地自然群落中若干种生物的生态位;群落的概念及组成
【解析】【解答】A、不同的陆地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完全相同,并且是可变的,A错误;
B、在生物群落中长期生存的各种生物,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往往都能适应所处的非生物环境,B正确;
C、荒漠生物群落物种少、结构简单,各物种之间生态位的重叠相对少,C错误;
D、森林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森林中的生物不能完全适应半干旱地区的草原环境,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
(1)意义: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衡量指标:丰富度,即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一般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2、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3.(2022高二下·常州期末)下列关于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个群落的物种如果过少,则可能不存在种间关系
B.群落中的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
C.群落的空间结构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
D.生态位的分化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A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当地自然群落中若干种生物的生态位;群落的概念及组成
【解析】【解答】A、一个群落的物种如果过少,也会存在种间关系,如对于资源环境的竞争,A错误;
B、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也是决定群落性质的重要因素,B正确;
C、群落的空间结构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在某一时期,某些植物种类在群落生命活动中起主要作用;而在另一时期,则是另一些植物种类在群落生命活动中起主要作用,C正确;
D、由于长期自然进化,群落中每种生物分别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共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①表现: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②影响植物垂直分层的因素: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因素有光、温度等,决定地下分层的则是水、无机盐等。③动物的垂直分层: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垂直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①表现:在水平方向上生物常呈镶嵌分布。②影响因素: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
2、 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
(1)意义: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衡量指标:丰富度,即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一般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3、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4.(2022高二下·温州期末)种群的分布型包括甲、乙、丙三种,其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是最常见的分布型
B.乙是种内竞争的结果
C.种群分布型与其资源需求有关
D.种群分布型就是群落的水平结构
【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结构
【解析】【解答】A、甲是集群分布,是最常见的分布型,A正确;
B、乙是均匀分布,种群的均匀分布是种内竞争的结果,B正确;
C、种群空间分布类型与其资源需求有关,若资源分布均匀,则很可能呈均匀分布,C正确;
D、种群分布型是种群空间特征,不是群落的水平结构,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①表现: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②影响植物垂直分层的因素: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因素有光、温度等,决定地下分层的则是水、无机盐等。③动物的垂直分层: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垂直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①表现:在水平方向上生物常呈镶嵌分布。②影响因素: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
5.(2022高二下·湛江期末)分层现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分层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乔木层
B.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动物种类决定的
C.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有关
D.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B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
【解析】【解答】A.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乔木层,A不符合题意;
B.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光照、温度等环境因素决定的,B符合题意;
C.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有关,C不符合题意;
D.森林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植物对环境因数适应的结果,也就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群落的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例如,森林中自上而下分别有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2.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生长。除了光照,在陆生群落中,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环境因素还有温度等条件。
3.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动物也有分层现象。
6.(2022高二下·嘉兴期末)生态位是指群落中的某个物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物种之间的功能关系。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资源时,会产生生态位重叠的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群落中的每一个物种的生态位是保持不变的
B.生态位重叠越大,种群间的生态相似性越小
C.不同营养级种群的生态位是不可能有部分重叠的
D.生态位重叠度较高的物种有可能通过生态位分化共同生存下来
【答案】D
【知识点】当地自然群落中若干种生物的生态位
【解析】【解答】A、群落中的每一个物种的生态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所以处在动态变化中,A错误;
B、生态位重叠大的种群对资源和空间的需求相同点更多,相似性越大,B错误;
C、不同营养级种群可能存在共同的食物或生存条件,因而其生态位可以出现重叠的现象,C错误;
D、自然界资源通常是有限的,当两个物种生态位发生重叠时,必然会发生种间竞争,最终通过自然选择而发生生态位分化,可能共同生存下来,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7.(2022高二下·河南期中)下列关于群落结构及种间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白洋淀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C.山麓到山顶的群落分布属于水平结构,主要是由地形起伏造成的
D.“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说明这两种生物具有捕食关系
【答案】B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种间关系;群落的概念及组成
【解析】【解答】A、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一般是不同的,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A正确;
B、白洋淀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B错误;
C、在高山植物群落中,从山麓到山顶海拔不同,植物分布不同,这种分布主要是由于不同海拔的地形起伏以及温度不同造成的,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C正确;
D、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蜾蠃是一种寄生蜂,蜾蠃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蜾蠃幼虫就拿螟蛉作食物,两者是捕食关系,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①表现: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②影响植物垂直分层的因素: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因素有光、温度等,决定地下分层的则是水、无机盐等。③动物的垂直分层: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垂直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①表现:在水平方向上生物常呈镶嵌分布。②影响因素: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
2、种间关系:
(1)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2)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3)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4)寄生:一种生从另一种生物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对宿主产生危害。
(5)种间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有限的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8.(2022高二下·浙江月考)某弃耕农田中的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见下表。下列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
种类 年份 1 4 15 25 40
乔木 0 0 0 14 23
灌木 0 3 4 12 19
草本植物 28 27 26 30 34
总计 28 30 30 56 76
A.植物的生态位分化,群落对光能的利用率总体不变
B.40年间,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均发生了变化
C.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物种丰富度呈现“S”形增长
D.与荒漠群落相比,40年间该地总降雨量较为充沛
【答案】A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当地自然群落中若干种生物的生态位;群落的主要类型
【解析】【解答】A、从表格数据可知,群落里的植物的总数量是增加的,对光能的利用率会提高,A错误;
B、从表格数据可知,群落里树木的种类,以及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数量发生了改变,说明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均发生了变化,B正确;
C、此群落是由弃耕的农田演替而来,属于次生演替,物种丰富度呈现“S”形增长,C正确;
D、与荒漠群落相比 ,该群落的植物丰富度增加,说明此群落的生态条件适宜植物生长,此地总降雨量较为充沛,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群落的空间结构
①垂直结构
表现: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影响因素:阳光、温度等(植物);栖息空间和食物(动物)。
意义: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②水平结构
表现:水平方向上生物常呈镶嵌分布。
影响因素: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
(2)群落演替的类型
①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是原来存在过植被 、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②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9.(2022高二下·江门期中)以下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中的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
C.马尾松林地中所有树木构成了生物群落
D.群落中的各种群之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答案】D
【知识点】群落的主要类型
【解析】【解答】A、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非个体,A错误;
B、常绿阔叶林中有多种植物,它们属于多个种群,B错误;
C、生物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而马尾松林地中所有的树木只是群落的一部分,C错误;
D、群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群落中的各种群之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群落的主要类型:(1)荒漠生物群落:分布在极度干旱区,这里年降水量稀少且分布不均匀,荒漠里物种少,群落结构非常简单。荒漠中的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
(2)草原生物群落: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草原上动植物的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草原上以各种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有的草原上有少量的灌木丛,乔木非常少见。草原上的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
(3)森林生物群落: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群落结构非常复杂且相对稳定。森林中的植物有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还有种类繁多的动物。森林中营树栖和攀缘生活的动物种类特别多。
(4)对于湿地的定义可以分三个层次进行理解,①位置:在陆地上或陆地边缘低潮时水深6米以内的海域;②表面形态: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③状态: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海洋生态系统植物绝大部分是微小的浮游植物,动物种类很多,大都能在水中游动,辽阔的海平面能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海洋中植物每年制造的氧气占地球每年产生氧气总量的70%。
(5)苔原也叫冻原,是生长在寒冷的永久冻士上的生物群落,是一种极端环境下的生物群落。苔原生物对极地的恶劣环境有很多特殊的适应。苔原植物多为多年生的常绿植物,生长非常缓慢,根系浅使植物非常矮小,常匍生长或长成垫状,既可以防风又可以保持温度。
10.(2022高二下·三明期中)陆地群落包括森林、草原、荒漠等类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这是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作出的类型划分
B.生活在这些群落中的各种生物分别有各自适应环境的方式
C.森林中的动物与草原动物相比,大都更善于挖洞或快速奔跑
D.这些群落的形成受水分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很大
【答案】C
【知识点】群落的主要类型
【解析】【解答】A、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的群落大致分为森林、草原、荒漠等类型,A正确;
B、不同群落都有着不同的特点,不同群落中的生物也都有适应其环境的特征,B正确;
C、挖洞或快速奔跑是草原动物具有的特性,而不是森林动物的特性。森林中的能见度小,动物视觉不太发达,听觉比较发达,大多数动物栖息在树上,善于爬树,C错误;
D、某地的群落类型,受水分、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很大。生活在这一地区的物种能够形成群落,是因为它们都能适应所处的非生物环境,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群落的主要类型:(1)荒漠生物群落:分布在极度干旱区,这里年降水量稀少且分布不均匀,荒漠里物种少,群落结构非常简单。荒漠中的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
(2)草原生物群落: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草原上动植物的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草原上以各种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有的草原上有少量的灌木丛,乔木非常少见。草原上的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
(3)森林生物群落: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群落结构非常复杂且相对稳定。森林中的植物有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还有种类繁多的动物。森林中营树栖和攀缘生活的动物种类特别多。
(4)对于湿地的定义可以分三个层次进行理解,①位置:在陆地上或陆地边缘低潮时水深6米以内的海域;②表面形态: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③状态: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海洋生态系统植物绝大部分是微小的浮游植物,动物种类很多,大都能在水中游动,辽阔的海平面能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海洋中植物每年制造的氧气占地球每年产生氧气总量的70%。
(5)苔原也叫冻原,是生长在寒冷的永久冻士上的生物群落,是一种极端环境下的生物群落。苔原生物对极地的恶劣环境有很多特殊的适应。苔原植物多为多年生的常绿植物,生长非常缓慢,根系浅使植物非常矮小,常匍生长或长成垫状,既可以防风又可以保持温度。
11.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类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导致群落类型不同的原因主要是气候地形以及其他环境条件
B.热带雨林和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物种组成不同,占据优势的物种也不同
C.荒漠植物的根系很发达,是适应自然的结果
D.苔原中生物数量少,各种生物之间没有竞争现象
【答案】D
【知识点】群落的主要类型
【解析】【解答】A、地球各地因气候、地形和其他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分布着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A正确;
B、不同类型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明显不同,占据优势的物种类型也不同,B正确;
C、荒漠地带由于缺少水分,植物的根系都很发达,C正确;
D、苔原虽然植被结构简单种类稀少,但是某些生物之间依然存在竞争关系,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群落的主要类型:
①热带雨林:热带雨林地区年降雨量充足,无明显的早季,年雨量为2000~10000毫米。全年温度变化不大,日平均气温21~31C之间,因而群落外貌没有季节性变化,群落的结构复杂,林冠由多种常绿乔木组成,层次界限不清,树木高达挺直,树皮光滑,有的具板状根、支柱根或气生根,并常见老茎开花的乔木。物种多样性极高,群落中植物终年生长,因而生产率很高,树栖动物尤其丰富。
②非洲草原:在非洲的稀树草原上有很多大型食草性哺乳动物及捕食性兽类,代表动物有:斑马、大角斑羚、大羚羊、角马、长颈鹿、犀牛、猎豹和非洲舵鸟等。由于降水有季节性,热带稀树草原的有蹄类和鸟类多有季节性迁移现象。因而它们的数量季节性变化和群落的季节性很明显,动物的数量在不同年份波动很大。
③荒漠:植物是一些特别耐旱的超早生植物,它们以不同的生理机制和形态结构适应旱生环境,例如,叶面缩小或退化,以小枝或茎代行光合作用,具发达的保护组织,叶和小枝肉质化,根系强大等。在荒漠动物中,冬季和夏季休眠的种类特别多,还有很多动物有贮存大量食物以备越冬的习性,大沙鼠则是其中的一种。荒漠中的啮齿类中,夜出性的种类所占的比例也很高,这种习性是对干热气候条件的一种适应。
④冻原又称苔原:冻原的优势植物是多年生灌木、苔草、禾草、苔藓和地衣。植被的高度一般只有几厘米。冻原的典型动物有驯鹿、旅鼠、北极狐、北极黄鼠,在美洲还有麝香牛、雷鸟和雷枭等。苔原植被种类稀少,几乎完全依靠营养繁殖。
12.下列关于草原生物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主要分布在内陆半干旱地区
B.各种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
C.乔木少见,可能出现少量的灌木丛
D.植物叶片往往宽大,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
【答案】D
【知识点】群落的主要类型
【解析】【解答】A、草原生物群落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A正确;
B、草原上以各种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B正确;
C、有的草原上有少量的灌木丛,乔木非常少见,C正确;
D、草原上的植物叶片往往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能抵抗干旱,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群落的主要类型:(1)荒漠生物群落:分布在极度干旱区,这里年降水量稀少且分布不均匀,荒漠里物种少,群落结构非常简单。荒漠中的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
(2)草原生物群落: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草原上动植物的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草原上以各种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有的草原上有少量的灌木丛,乔木非常少见。草原上的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
(3)森林生物群落: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群落结构非常复杂且相对稳定。森林中的植物有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还有种类繁多的动物。森林中营树栖和攀缘生活的动物种类特别多。
(4)对于湿地的定义可以分三个层次进行理解,①位置:在陆地上或陆地边缘低潮时水深6米以内的海域;②表面形态: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③状态: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海洋生态系统植物绝大部分是微小的浮游植物,动物种类很多,大都能在水中游动,辽阔的海平面能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海洋中植物每年制造的氧气占地球每年产生氧气总量的70%。
(5)苔原也叫冻原,是生长在寒冷的永久冻士上的生物群落,是一种极端环境下的生物群落。苔原生物对极地的恶劣环境有很多特殊的适应。苔原植物多为多年生的常绿植物,生长非常缓慢,根系浅使植物非常矮小,常匍生长或长成垫状,既可以防风又可以保持温度。
13.下列关于陆地生物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叶片宽大的植物主要生活在森林里
B.草原中的代表动物有斑马、黄羊、旅鼠和松鼠等
C.荒漠中的植物叶片普遍比森林中植物的叶片小
D.荒漠中的动物在干旱季节可进入夏眠或冬眠
【答案】B
【知识点】群落的主要类型
【解析】【解答】A、叶片宽大的植物水分蒸腾能力较强,不适于生活在干旱的荒漠和半干旱的草原,森林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地区,适合叶片宽大的植物生活,A正确;
B、松鼠营树栖和攀缘生活,是森林的代表动物,不属于草原的代表动物,B错误;
C、荒漠中的植物生活在干旱环境中,叶片普遍比较小,有利于减少水分的蒸腾,其中仙人掌的叶呈针状,而森林中的植物叶片比较大,有利于接受更多的光照,C正确;
D、荒漠中的动物在干旱季节会进行夏眠或冬眠,以适应不良环境,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群落的主要类型:(1)荒漠生物群落:分布在极度干旱区,这里年降水量稀少且分布不均匀,荒漠里物种少,群落结构非常简单。荒漠中的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
(2)草原生物群落: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草原上动植物的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草原上以各种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有的草原上有少量的灌木丛,乔木非常少见。草原上的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
(3)森林生物群落: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群落结构非常复杂且相对稳定。森林中的植物有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还有种类繁多的动物。森林中营树栖和攀缘生活的动物种类特别多。
(4)对于湿地的定义可以分三个层次进行理解,①位置:在陆地上或陆地边缘低潮时水深6米以内的海域;②表面形态: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③状态: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海洋生态系统植物绝大部分是微小的浮游植物,动物种类很多,大都能在水中游动,辽阔的海平面能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海洋中植物每年制造的氧气占地球每年产生氧气总量的70%。
(5)苔原也叫冻原,是生长在寒冷的永久冻士上的生物群落,是一种极端环境下的生物群落。苔原生物对极地的恶劣环境有很多特殊的适应。苔原植物多为多年生的常绿植物,生长非常缓慢,根系浅使植物非常矮小,常匍生长或长成垫状,既可以防风又可以保持温度。
14.(2022高二下·九江期末)某地曾有大量的沙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裸露的沙丘上出现了各种植物和动物,并最终发展成稳定的森林群落。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在裸露的沙丘上进行的群落演替,优势物种更迭速度较快
B.人类活动可以改变沙丘演替的速度,也能改变演替的方向
C.裸露的沙丘上出现的各种生物起初应是从外界迁移而来的
D.裸露的沙丘能演替至森林阶段,说明该地区气候比较适宜
【答案】A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A、在沙丘上进行的群落演替为初生演替,初生演替速度较慢,即优势物种更迭速度较慢,A错误;
B、人类活动往往会改变群落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如植树造林有可能减轻沙漠化,使其往“绿洲”方向演替,B正确;
C、裸露的沙丘上出现的各种生物,往往是从外界迁移而来的,C正确;
D、气候适宜,群落才可能演替至森林阶段,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群落的演替类型:
(1)初生演替:在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2)人类活动也可使群落朝向物种增多、结构复杂的方向演替。
15.(2022高二下·宁波期末)近年我国出台的“退林还耕”政策内容包括“禁止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种植苗木、草皮等用于绿化装饰以及其他破坏耕作层的植物”,增加农作物种植面积,让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强化监督管理,落实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B.同我国14亿人口的需求相比,耕地是稀缺资源
C.“退林还耕”过程中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D.林地中出现过的植物在耕地中将不再出现
【答案】D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A、强化监督管理,落实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以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A正确;
B、同我国14亿人口的需求相比,耕地资源和人均耕地面积不足,表明耕地对我国人口需求来说,属于稀缺资源,B正确;
C、次生演替是在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的情况下,所能发生的演替,所以“退林还耕”过程中发生的演替现象,属于次生演替,C正确;
D、退林还耕中,在林地出现过的植物,会再出现在耕地中,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群落的演替类型:
(1)初生演替:在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16.(2022高二下·武汉期末)研究人员在调查华北地区人工林中的鼠害情况时发现,随着人工林的成长老鼠种群的数量会迅速增加,数量众多的老鼠会剥食落叶松和樟子松的树皮,啃食幼苗,从而严重危害林木的生长和存活。人工防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鼠害,但一段时间后鼠害还会反复。而在气候条件相似或优势树种相同的天然林中,鼠害的威胁却小得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工林属于群落,具备年龄结构、出生率、死亡率等基本特征
B.人工林的物种组成由人为决定,不存在演替现象
C.人工林易受鼠害威胁的原因是营养结构单一,缺少鼠的捕食者和生态位重叠的竞争者
D.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天然林中的优势树种将会变得更有优势
【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群落的演替;群落的概念及组成
【解析】【解答】A、年龄结构、出生率、死亡率等基本特征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不是群落的特征,A错误;
B、人工林的物种组成会受到人为影响,但仍然存在演替现象,只是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会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B错误;
C、人工林易受鼠害威胁的原因是组分较少,营养结构单一,缺少鼠的捕食者和生态位重叠的竞争者,自我调节能力较低,容易爆发鼠害,C正确;
D、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天然林中的优势树种不一定变得更有优势,也可能出现优势被取代的情况,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年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年龄结构是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为增长型,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为衰退型,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为稳定型。
(4)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2、优势种:
(1)标志:数量很多,对群落中的其他物种影响大。
(2)特点:不是固定不变的,随时间和环境改变。
17.(2022高二下·宁波期末)下列关于种群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样方越多、面积越小,越准确
B.种群研究的中心问题是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C.群落演替过程中会发生物种的迁移与定居
D.环境容纳量不会随该种群自身数量的变动而改变
【答案】A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A、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样方的大小要合适,样方数量不能太少,而不是面积越小越准确,A错误;
B、种群研究的中心是以种群密度作为基本的数量特征和种群的变化趋势及规律,B正确;
C、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有生物的迁入和迁出,即物种的迁移和定居,因此群落演替过程中会发生物种的迁移与定居,C正确;
D、环境容纳量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而种群的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即环境容纳量不会随着该种群自身数量的变动而改变,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样方法注意事项:
(1)随机取样;
(2)样方大小适中;
(3)样方数量不宜太少。
(4)计数样方的个体数量时,样方内的个体全部计数,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
2、 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年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年龄结构是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为增长型,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为衰退型,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为稳定型。
(4)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3、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 ,K值会上升。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K值时,会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种群数量回到K值。
18.(2022高二下·湛江期末)我国北方某地区实施退耕还林三年后,对该地区蜘蛛类群的研究表明,地面蜘蛛丰富度增加,但原来分布于农田的蜘蛛种类部分消失。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人为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
B.退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将要经历草本、灌木等阶段
C.部分农田蜘蛛消失说明退耕还林不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D.退耕还林后群落总体上朝着物种增多、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
【答案】C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A.退耕还林属于认为因素,退耕还林三年后,地面蜘蛛丰富度增加,但原来分布于农田的植株种类部分消失,说明人为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A不符合题意;
B.农田多为草本植物,退耕还林的过程中发生的演替将要经历草本、灌木等阶段,B不符合题意;
C.部分农田蜘蛛消失是因为环境改变,不能适应环境的植株消失,但地面蜘蛛的丰富度增加了,说明退耕还林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C符合题意;
D.退耕还林后群落总体上朝着物种增多、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作群落演替。
2.群落演替有两种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愿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3.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有群落外界环境的变化,生物的迁入、迁出,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以及人类的活动,等等。这些因素常常处于变化的过程中,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增长或得以维持,不适应的数量减少甚至淘汰。
19.(2022高二下·联合期末)温州大罗山横跨瓯海、龙湾两地,是在距今约1.2亿年前,由火山岩凝固堆积诞生,现如今形成了物种极为丰富的生物群落。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大罗山山脚到山顶依次出现的不同森林类型,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B.杉木是大罗山生物群落中的优势种,具有高度的生态适应性,因此可不予以保护
C.大罗山的针阔混交林中的杉木和罗汉松之间相互争夺阳光和水分,存在生态位重叠
D.从1.2亿年前大罗山诞生至今其群落经历了漫长的次生演替
【答案】C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当地自然群落中若干种生物的生态位
【解析】【解答】A、大罗山山脚到山顶依次出现不同的森林类型,属于不同群落,不是群落的水平结构,A错误;
B、杉木是大罗山生物群落中的优势种,具有高度的生态适应性,也应该予以保护,B错误;
C、大罗山的针阔混交林中的杉木和罗汉松之间相互争夺阳光和水分,存在生态位重叠,C正确;
D、大罗山由火山岩凝固堆积诞生,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①表现: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②影响植物垂直分层的因素: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因素有光、温度等,决定地下分层的则是水、无机盐等。③动物的垂直分层: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垂直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①表现:在水平方向上生物常呈镶嵌分布。②影响因素: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
2、 优势种:(1)标志:数量很多,对群落中的其他物种影响大。(2)特点:不是固定不变的,随时间和环境改变。
3、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4、群落的演替类型:
(1)初生演替:在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0.(2022高二下·范县期末)鲸落是指鲸鱼死亡后落入深海形成的生态系统。鲸落形成初期,鲨鱼、盲鳗等生物吞食软组织;中期蠕虫、甲壳类生物定居下来,啃食尸体;后期厌氧细菌进入鲸鱼骨头中,分解其中的有机物,同时产生大量的硫化氢,硫细菌氧化硫化氢获得能量合成有机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鲸落中的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在鲸落生存的生物都是分解者
C.厌氧细菌从硫化氢中获取生存所需的能量
D.鲸落不同时期的变化体现了群落的演替现象
【答案】D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A、群落都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A错误;
B、鲸落中的生物属于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B错误;
C、厌氧细菌分解鲸的剩余有机物并产生硫化氢,所以从鲸鱼的有机物中获取生存所需的能量,C错误;
D、鲸落的发展可以视为生态群落的演替,其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①移动清道夫阶段、②机会主义者阶段、③化能自养阶段、④礁岩阶段,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①表现: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②影响植物垂直分层的因素: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因素有光、温度等,决定地下分层的则是水、无机盐等。③动物的垂直分层: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垂直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①表现:在水平方向上生物常呈镶嵌分布。②影响因素: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
2、生态系统组成成分: ①生产者: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 ②消费者:加快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③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④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光、水、空气、无机盐等。
3、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
二、填空题
21.请回答下列群落演替的问题:
(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   
(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   
(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    (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   (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答案】光裸岩石上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从森林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短的原因是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存,甚至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变快;未发生改变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而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2)人的作用加速了土壤的风化速度,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土壤的原有结构,但仍会在土壤中保留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故人的作用会加速演替的速度.
(3)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由于人类过度开垦,破坏了土壤表土层及耕作层的结构,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变快,演替的方向未发生改变.
【分析】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2.几年前唐山市对南部采沉积水区域进行整治,利用地下水同时将西郊污水处理厂中水引入,保证湿地水源,引进湿地植物荷花、芦苇、睡莲、菖蒲等品种,净化水质,为水禽和鸟类创造栖息地,水生生物达到50多种.现已建成唐山南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被称为“唐山新增之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聚集在南湖湿地中   构成了群落,对南湖进行治理和保护后,该湿地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其群落演替类型为   .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群落演替都会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    和    进行.
(2)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    .
(3)湿地生态系统能较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这是因为该生态系统具有   稳定性,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影响其稳定性的因素是   
(4)菖蒲对水质有明显净化作用,调查菖蒲的种群密度常用    法.
(5)随着南湖生态环境的日益变好,湿地面积不断扩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鸟类来到南湖繁衍生息,影响鸟类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包括   、    .
【答案】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次生演替;方向;速度;信息传递;抵抗力;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样方;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1)群落是指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对南湖进行治理和保护后,该湿地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由于起始条件不为0,因此其群落演替类型为次生演替;人类活动能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2)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3)抵抗力稳定性是指抵抗干扰,保持原状的能量,湿地生态系统能较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这是因为该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影响抵抗力稳定性的因素是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营养结构越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越强.
(4)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
(5)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分析】1、群落演替的类型及比较:
类型 项目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在一从来没有过植被,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时间 经历时间漫长 经历时间较短
影响 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 裸岩上的演替 森林砍伐地、弃耕地上的演替
2、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性别比例也能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
3、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其中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 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取决于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种的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 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而恢复力稳定性则是生态系统被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的大小和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
23.如图表示某草原上植被与食草动物种群数量变化的动态模型,请回答下列问题:
(1)植被与食草动物的种间关系为    .总体来看,食草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符合    曲线.
(2)当植被遭受食草动物的采食后,植被就会增强其再生能力,尽可能减缓种群数量的下降,这反映出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植被和食草动物的种群数量趋于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   能力.
(3)草原上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碳循环主要是以   的形式进行,在生物群落中主要是以    形式进行的.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图中没有反映出来的成分还有   、    .
(4)信息传递广泛存在于生态系统中,例如草原狼可以根据食草动物的气味去追踪捕食,由此可以说明信息能够调节    ,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答案】捕食;S型;抵抗力;自我调节;二氧化碳;含碳有机物;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生物的种间关系
【知识点】种间关系
【解析】【解答】(1)植被与食草动物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开始阶段,食草动物种群数量增长较为缓慢,可能的原因有种群数量较小,不适应草原环境,总体来看,食草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符合S型曲线.
(2)当植被遭受食草动物的采食后,植被就会增强其再生能力,尽可能减缓种群数量的下降,这反映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植被和食草动物的种群数量趋于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3) 草原上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植被与食草动物分别代表生产者、消费者.异养生物是食草动 物,图中只是标出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图中没有反映出来的成分还有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
(4)信息传递广泛存在于生态系统中,草原狼可以根据食草动物的气味去追踪捕食,由此可以说明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分析】1、分析图形:属于捕食关系,根据被捕食者(先增加着先减少)、捕食者(后增加者后减少)进行判断:二者的食物链之间的关系,植被→食草动物.
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可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主要有气候、食物、疾病、寄生和捕食等外源性调节,种群数量的内源性调节则有领域行为和内分泌调节等.
2、 S型增长曲线有几个阶段:①潜伏期(对环境的适应):个体数量少,增长速率很慢.②快速增长期(对数期):个体数量快速增加,K/2时增长速率达到最 高.③稳定期(饱和期):随着种群密度增加,个体因食物、空间和其他生活条件的斗争加剧,同时天敌数量也增长.种群实际增长率下降.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允 许的最大值(K)时,种群会停止生长.种群增长率为零,即出生率=死亡率,但种群数量达到最大.④达到K值后,仍是呈锯齿状波动.所以食草动物的增长曲线 符合S型增长曲线.
3、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
(1)有利于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如莴苣在适宜的波长下才能萌发生长、蝙蝠依赖超声波进行定位、取食和飞行;(2)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如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
(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如狼能够根据兔子留下的气味去追捕兔子.
24.下表为“遮光和接种根瘤菌对大豆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
正常光 遮光(正常光的10%)
项目 未接种根瘤菌 接种根瘤菌 未接种根瘤菌 接种根瘤菌
叶绿素总量(ug g﹣1FW) 742.1 2135.9 1983.7 2027.4
类胡萝卜素总量(ug g﹣1FW) 168.6 103.3 418.2 446.1
(1)由上表数据可知,就未接种根瘤菌的大豆植株而言,遮光组比正常光组的叶片颜色更   ,这是因为植物体自发调节形态结构适应外界环境变化,叶绿素含量可直接影响光合作用过程中   的速率.
(2)N2通过    的方式进入根瘤菌内被固定为氨态氮,可侠大豆细胞合成叶绿素、    (至少写2种)等有机物.
(3)欲分析正常光下接种根瘤菌的大豆叶片中各种色素的比例,请简要叙述实验思路   
(4)大豆与其根瘤中根瘤菌的关系为    .这些根瘤菌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什么成分?   
【答案】深(绿);光反应;自由扩散;蛋白质、核酸、ATP等;用无水乙醇提取色素,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观察色素带的条数和宽窄;互利共生;消费者
【知识点】种间关系
【解析】【解答】(1)由上表数据可知,遮光组比正常光组的叶绿素总量较多,叶片颜色更深(绿),这是因为植物体自发调节形态结构适应外界环境变化;叶绿素能吸收光能,进而影响光反应的速率.
(2)N2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根瘤菌内被固定为氨态氮,可供大豆细胞合成叶绿素、蛋白质、核酸、ATP等有机物.
(3)根据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原理,可以用无水乙醇提取色素,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观察色素带的条数和宽窄,通过观察色素的条数和宽窄判断色素的种类及相对含量.
(4)大豆与其根瘤中根瘤菌的关系为互利共生,大豆向根瘤菌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而根瘤菌为豆科植物提供N肥;根瘤菌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分析】根据表格分析,自变量为是否遮光、是否接种根瘤菌;因变量为叶绿素总量和类胡萝卜素总量.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单元检测试卷
一、单选题
1.(2022高二下·九江期末)长白山北坡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岳桦林和高山冻原。针阔叶混交林中的乔木层有红松、红皮云杉、白桦等多种植物,在林冠层生活着小杜鹃、大杜鹃、黑枕黄鹂等鸟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针阔叶混交林中的红松、红皮云杉和白桦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B.针叶林中鸟类的垂直分层主要取决于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C.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的植被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针阔叶混交林植物分层较复杂,可提高光能等资源的利用率
2.(2022高二下·盐城期末)陆地生物群落包括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的陆地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存在差异,且保持稳定不变
B.不同群落中的生物具有与该群落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分布特点
C.荒漠生物群落物种少、结构简单,因此各物种之间没有生态位的重叠
D.森林多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地区,森林中的生物完全不能适应半干旱地区的草原环境
3.(2022高二下·常州期末)下列关于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个群落的物种如果过少,则可能不存在种间关系
B.群落中的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
C.群落的空间结构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
D.生态位的分化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4.(2022高二下·温州期末)种群的分布型包括甲、乙、丙三种,其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是最常见的分布型
B.乙是种内竞争的结果
C.种群分布型与其资源需求有关
D.种群分布型就是群落的水平结构
5.(2022高二下·湛江期末)分层现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分层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乔木层
B.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动物种类决定的
C.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有关
D.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6.(2022高二下·嘉兴期末)生态位是指群落中的某个物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物种之间的功能关系。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资源时,会产生生态位重叠的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群落中的每一个物种的生态位是保持不变的
B.生态位重叠越大,种群间的生态相似性越小
C.不同营养级种群的生态位是不可能有部分重叠的
D.生态位重叠度较高的物种有可能通过生态位分化共同生存下来
7.(2022高二下·河南期中)下列关于群落结构及种间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白洋淀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C.山麓到山顶的群落分布属于水平结构,主要是由地形起伏造成的
D.“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说明这两种生物具有捕食关系
8.(2022高二下·浙江月考)某弃耕农田中的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见下表。下列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
种类 年份 1 4 15 25 40
乔木 0 0 0 14 23
灌木 0 3 4 12 19
草本植物 28 27 26 30 34
总计 28 30 30 56 76
A.植物的生态位分化,群落对光能的利用率总体不变
B.40年间,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均发生了变化
C.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物种丰富度呈现“S”形增长
D.与荒漠群落相比,40年间该地总降雨量较为充沛
9.(2022高二下·江门期中)以下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中的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
C.马尾松林地中所有树木构成了生物群落
D.群落中的各种群之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10.(2022高二下·三明期中)陆地群落包括森林、草原、荒漠等类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这是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作出的类型划分
B.生活在这些群落中的各种生物分别有各自适应环境的方式
C.森林中的动物与草原动物相比,大都更善于挖洞或快速奔跑
D.这些群落的形成受水分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很大
11.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类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导致群落类型不同的原因主要是气候地形以及其他环境条件
B.热带雨林和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物种组成不同,占据优势的物种也不同
C.荒漠植物的根系很发达,是适应自然的结果
D.苔原中生物数量少,各种生物之间没有竞争现象
12.下列关于草原生物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主要分布在内陆半干旱地区
B.各种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
C.乔木少见,可能出现少量的灌木丛
D.植物叶片往往宽大,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
13.下列关于陆地生物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叶片宽大的植物主要生活在森林里
B.草原中的代表动物有斑马、黄羊、旅鼠和松鼠等
C.荒漠中的植物叶片普遍比森林中植物的叶片小
D.荒漠中的动物在干旱季节可进入夏眠或冬眠
14.(2022高二下·九江期末)某地曾有大量的沙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裸露的沙丘上出现了各种植物和动物,并最终发展成稳定的森林群落。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在裸露的沙丘上进行的群落演替,优势物种更迭速度较快
B.人类活动可以改变沙丘演替的速度,也能改变演替的方向
C.裸露的沙丘上出现的各种生物起初应是从外界迁移而来的
D.裸露的沙丘能演替至森林阶段,说明该地区气候比较适宜
15.(2022高二下·宁波期末)近年我国出台的“退林还耕”政策内容包括“禁止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种植苗木、草皮等用于绿化装饰以及其他破坏耕作层的植物”,增加农作物种植面积,让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强化监督管理,落实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B.同我国14亿人口的需求相比,耕地是稀缺资源
C.“退林还耕”过程中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D.林地中出现过的植物在耕地中将不再出现
16.(2022高二下·武汉期末)研究人员在调查华北地区人工林中的鼠害情况时发现,随着人工林的成长老鼠种群的数量会迅速增加,数量众多的老鼠会剥食落叶松和樟子松的树皮,啃食幼苗,从而严重危害林木的生长和存活。人工防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鼠害,但一段时间后鼠害还会反复。而在气候条件相似或优势树种相同的天然林中,鼠害的威胁却小得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工林属于群落,具备年龄结构、出生率、死亡率等基本特征
B.人工林的物种组成由人为决定,不存在演替现象
C.人工林易受鼠害威胁的原因是营养结构单一,缺少鼠的捕食者和生态位重叠的竞争者
D.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天然林中的优势树种将会变得更有优势
17.(2022高二下·宁波期末)下列关于种群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样方越多、面积越小,越准确
B.种群研究的中心问题是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C.群落演替过程中会发生物种的迁移与定居
D.环境容纳量不会随该种群自身数量的变动而改变
18.(2022高二下·湛江期末)我国北方某地区实施退耕还林三年后,对该地区蜘蛛类群的研究表明,地面蜘蛛丰富度增加,但原来分布于农田的蜘蛛种类部分消失。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人为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
B.退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将要经历草本、灌木等阶段
C.部分农田蜘蛛消失说明退耕还林不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D.退耕还林后群落总体上朝着物种增多、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
19.(2022高二下·联合期末)温州大罗山横跨瓯海、龙湾两地,是在距今约1.2亿年前,由火山岩凝固堆积诞生,现如今形成了物种极为丰富的生物群落。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大罗山山脚到山顶依次出现的不同森林类型,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B.杉木是大罗山生物群落中的优势种,具有高度的生态适应性,因此可不予以保护
C.大罗山的针阔混交林中的杉木和罗汉松之间相互争夺阳光和水分,存在生态位重叠
D.从1.2亿年前大罗山诞生至今其群落经历了漫长的次生演替
20.(2022高二下·范县期末)鲸落是指鲸鱼死亡后落入深海形成的生态系统。鲸落形成初期,鲨鱼、盲鳗等生物吞食软组织;中期蠕虫、甲壳类生物定居下来,啃食尸体;后期厌氧细菌进入鲸鱼骨头中,分解其中的有机物,同时产生大量的硫化氢,硫细菌氧化硫化氢获得能量合成有机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鲸落中的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在鲸落生存的生物都是分解者
C.厌氧细菌从硫化氢中获取生存所需的能量
D.鲸落不同时期的变化体现了群落的演替现象
二、填空题
21.请回答下列群落演替的问题:
(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   
(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   
(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    (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   (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22.几年前唐山市对南部采沉积水区域进行整治,利用地下水同时将西郊污水处理厂中水引入,保证湿地水源,引进湿地植物荷花、芦苇、睡莲、菖蒲等品种,净化水质,为水禽和鸟类创造栖息地,水生生物达到50多种.现已建成唐山南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被称为“唐山新增之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聚集在南湖湿地中   构成了群落,对南湖进行治理和保护后,该湿地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其群落演替类型为   .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群落演替都会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    和    进行.
(2)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    .
(3)湿地生态系统能较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这是因为该生态系统具有   稳定性,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影响其稳定性的因素是   
(4)菖蒲对水质有明显净化作用,调查菖蒲的种群密度常用    法.
(5)随着南湖生态环境的日益变好,湿地面积不断扩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鸟类来到南湖繁衍生息,影响鸟类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包括   、    .
23.如图表示某草原上植被与食草动物种群数量变化的动态模型,请回答下列问题:
(1)植被与食草动物的种间关系为    .总体来看,食草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符合    曲线.
(2)当植被遭受食草动物的采食后,植被就会增强其再生能力,尽可能减缓种群数量的下降,这反映出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植被和食草动物的种群数量趋于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   能力.
(3)草原上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碳循环主要是以   的形式进行,在生物群落中主要是以    形式进行的.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图中没有反映出来的成分还有   、    .
(4)信息传递广泛存在于生态系统中,例如草原狼可以根据食草动物的气味去追踪捕食,由此可以说明信息能够调节    ,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4.下表为“遮光和接种根瘤菌对大豆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
正常光 遮光(正常光的10%)
项目 未接种根瘤菌 接种根瘤菌 未接种根瘤菌 接种根瘤菌
叶绿素总量(ug g﹣1FW) 742.1 2135.9 1983.7 2027.4
类胡萝卜素总量(ug g﹣1FW) 168.6 103.3 418.2 446.1
(1)由上表数据可知,就未接种根瘤菌的大豆植株而言,遮光组比正常光组的叶片颜色更   ,这是因为植物体自发调节形态结构适应外界环境变化,叶绿素含量可直接影响光合作用过程中   的速率.
(2)N2通过    的方式进入根瘤菌内被固定为氨态氮,可侠大豆细胞合成叶绿素、    (至少写2种)等有机物.
(3)欲分析正常光下接种根瘤菌的大豆叶片中各种色素的比例,请简要叙述实验思路   
(4)大豆与其根瘤中根瘤菌的关系为    .这些根瘤菌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什么成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
【解析】【解答】A、红松、红皮云杉和白桦都属于乔木,它们的生长都需要阳光、水分、无机盐等,因此共存一起时存在竞争关系,A正确;
B、针叶林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不同的鸟类提供了不同的生存环境,故森林中鸟类的垂直分层取决于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B正确;
C、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不同的群落类型,体现的是不同群落的垂直分布,而不是某群落的垂直结构,C错误;
D、针阔叶混交林的不同植物分层情况较复杂,由于在不同高度有不同的植物,故提高了光能等资源的利用率,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①表现: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②影响植物垂直分层的因素: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因素有光、温度等,决定地下分层的则是水、无机盐等。③动物的垂直分层: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垂直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①表现:在水平方向上生物常呈镶嵌分布。②影响因素: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
2.【答案】B
【知识点】当地自然群落中若干种生物的生态位;群落的概念及组成
【解析】【解答】A、不同的陆地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完全相同,并且是可变的,A错误;
B、在生物群落中长期生存的各种生物,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往往都能适应所处的非生物环境,B正确;
C、荒漠生物群落物种少、结构简单,各物种之间生态位的重叠相对少,C错误;
D、森林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森林中的生物不能完全适应半干旱地区的草原环境,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
(1)意义: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衡量指标:丰富度,即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一般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2、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3.【答案】A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当地自然群落中若干种生物的生态位;群落的概念及组成
【解析】【解答】A、一个群落的物种如果过少,也会存在种间关系,如对于资源环境的竞争,A错误;
B、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也是决定群落性质的重要因素,B正确;
C、群落的空间结构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在某一时期,某些植物种类在群落生命活动中起主要作用;而在另一时期,则是另一些植物种类在群落生命活动中起主要作用,C正确;
D、由于长期自然进化,群落中每种生物分别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共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①表现: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②影响植物垂直分层的因素: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因素有光、温度等,决定地下分层的则是水、无机盐等。③动物的垂直分层: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垂直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①表现:在水平方向上生物常呈镶嵌分布。②影响因素: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
2、 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
(1)意义: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衡量指标:丰富度,即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一般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3、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4.【答案】D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结构
【解析】【解答】A、甲是集群分布,是最常见的分布型,A正确;
B、乙是均匀分布,种群的均匀分布是种内竞争的结果,B正确;
C、种群空间分布类型与其资源需求有关,若资源分布均匀,则很可能呈均匀分布,C正确;
D、种群分布型是种群空间特征,不是群落的水平结构,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①表现: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②影响植物垂直分层的因素: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因素有光、温度等,决定地下分层的则是水、无机盐等。③动物的垂直分层: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垂直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①表现:在水平方向上生物常呈镶嵌分布。②影响因素: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
5.【答案】B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
【解析】【解答】A.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乔木层,A不符合题意;
B.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光照、温度等环境因素决定的,B符合题意;
C.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有关,C不符合题意;
D.森林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植物对环境因数适应的结果,也就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群落的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例如,森林中自上而下分别有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2.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生长。除了光照,在陆生群落中,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环境因素还有温度等条件。
3.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动物也有分层现象。
6.【答案】D
【知识点】当地自然群落中若干种生物的生态位
【解析】【解答】A、群落中的每一个物种的生态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所以处在动态变化中,A错误;
B、生态位重叠大的种群对资源和空间的需求相同点更多,相似性越大,B错误;
C、不同营养级种群可能存在共同的食物或生存条件,因而其生态位可以出现重叠的现象,C错误;
D、自然界资源通常是有限的,当两个物种生态位发生重叠时,必然会发生种间竞争,最终通过自然选择而发生生态位分化,可能共同生存下来,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7.【答案】B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种间关系;群落的概念及组成
【解析】【解答】A、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一般是不同的,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A正确;
B、白洋淀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B错误;
C、在高山植物群落中,从山麓到山顶海拔不同,植物分布不同,这种分布主要是由于不同海拔的地形起伏以及温度不同造成的,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C正确;
D、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蜾蠃是一种寄生蜂,蜾蠃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蜾蠃幼虫就拿螟蛉作食物,两者是捕食关系,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①表现: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②影响植物垂直分层的因素: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因素有光、温度等,决定地下分层的则是水、无机盐等。③动物的垂直分层: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垂直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①表现:在水平方向上生物常呈镶嵌分布。②影响因素: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
2、种间关系:
(1)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2)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3)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4)寄生:一种生从另一种生物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对宿主产生危害。
(5)种间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有限的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8.【答案】A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当地自然群落中若干种生物的生态位;群落的主要类型
【解析】【解答】A、从表格数据可知,群落里的植物的总数量是增加的,对光能的利用率会提高,A错误;
B、从表格数据可知,群落里树木的种类,以及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数量发生了改变,说明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均发生了变化,B正确;
C、此群落是由弃耕的农田演替而来,属于次生演替,物种丰富度呈现“S”形增长,C正确;
D、与荒漠群落相比 ,该群落的植物丰富度增加,说明此群落的生态条件适宜植物生长,此地总降雨量较为充沛,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群落的空间结构
①垂直结构
表现: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影响因素:阳光、温度等(植物);栖息空间和食物(动物)。
意义: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②水平结构
表现:水平方向上生物常呈镶嵌分布。
影响因素: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
(2)群落演替的类型
①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是原来存在过植被 、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②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9.【答案】D
【知识点】群落的主要类型
【解析】【解答】A、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非个体,A错误;
B、常绿阔叶林中有多种植物,它们属于多个种群,B错误;
C、生物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而马尾松林地中所有的树木只是群落的一部分,C错误;
D、群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群落中的各种群之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群落的主要类型:(1)荒漠生物群落:分布在极度干旱区,这里年降水量稀少且分布不均匀,荒漠里物种少,群落结构非常简单。荒漠中的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
(2)草原生物群落: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草原上动植物的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草原上以各种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有的草原上有少量的灌木丛,乔木非常少见。草原上的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
(3)森林生物群落: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群落结构非常复杂且相对稳定。森林中的植物有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还有种类繁多的动物。森林中营树栖和攀缘生活的动物种类特别多。
(4)对于湿地的定义可以分三个层次进行理解,①位置:在陆地上或陆地边缘低潮时水深6米以内的海域;②表面形态: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③状态: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海洋生态系统植物绝大部分是微小的浮游植物,动物种类很多,大都能在水中游动,辽阔的海平面能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海洋中植物每年制造的氧气占地球每年产生氧气总量的70%。
(5)苔原也叫冻原,是生长在寒冷的永久冻士上的生物群落,是一种极端环境下的生物群落。苔原生物对极地的恶劣环境有很多特殊的适应。苔原植物多为多年生的常绿植物,生长非常缓慢,根系浅使植物非常矮小,常匍生长或长成垫状,既可以防风又可以保持温度。
10.【答案】C
【知识点】群落的主要类型
【解析】【解答】A、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的群落大致分为森林、草原、荒漠等类型,A正确;
B、不同群落都有着不同的特点,不同群落中的生物也都有适应其环境的特征,B正确;
C、挖洞或快速奔跑是草原动物具有的特性,而不是森林动物的特性。森林中的能见度小,动物视觉不太发达,听觉比较发达,大多数动物栖息在树上,善于爬树,C错误;
D、某地的群落类型,受水分、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很大。生活在这一地区的物种能够形成群落,是因为它们都能适应所处的非生物环境,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群落的主要类型:(1)荒漠生物群落:分布在极度干旱区,这里年降水量稀少且分布不均匀,荒漠里物种少,群落结构非常简单。荒漠中的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
(2)草原生物群落: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草原上动植物的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草原上以各种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有的草原上有少量的灌木丛,乔木非常少见。草原上的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
(3)森林生物群落: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群落结构非常复杂且相对稳定。森林中的植物有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还有种类繁多的动物。森林中营树栖和攀缘生活的动物种类特别多。
(4)对于湿地的定义可以分三个层次进行理解,①位置:在陆地上或陆地边缘低潮时水深6米以内的海域;②表面形态: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③状态: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海洋生态系统植物绝大部分是微小的浮游植物,动物种类很多,大都能在水中游动,辽阔的海平面能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海洋中植物每年制造的氧气占地球每年产生氧气总量的70%。
(5)苔原也叫冻原,是生长在寒冷的永久冻士上的生物群落,是一种极端环境下的生物群落。苔原生物对极地的恶劣环境有很多特殊的适应。苔原植物多为多年生的常绿植物,生长非常缓慢,根系浅使植物非常矮小,常匍生长或长成垫状,既可以防风又可以保持温度。
11.【答案】D
【知识点】群落的主要类型
【解析】【解答】A、地球各地因气候、地形和其他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分布着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A正确;
B、不同类型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明显不同,占据优势的物种类型也不同,B正确;
C、荒漠地带由于缺少水分,植物的根系都很发达,C正确;
D、苔原虽然植被结构简单种类稀少,但是某些生物之间依然存在竞争关系,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群落的主要类型:
①热带雨林:热带雨林地区年降雨量充足,无明显的早季,年雨量为2000~10000毫米。全年温度变化不大,日平均气温21~31C之间,因而群落外貌没有季节性变化,群落的结构复杂,林冠由多种常绿乔木组成,层次界限不清,树木高达挺直,树皮光滑,有的具板状根、支柱根或气生根,并常见老茎开花的乔木。物种多样性极高,群落中植物终年生长,因而生产率很高,树栖动物尤其丰富。
②非洲草原:在非洲的稀树草原上有很多大型食草性哺乳动物及捕食性兽类,代表动物有:斑马、大角斑羚、大羚羊、角马、长颈鹿、犀牛、猎豹和非洲舵鸟等。由于降水有季节性,热带稀树草原的有蹄类和鸟类多有季节性迁移现象。因而它们的数量季节性变化和群落的季节性很明显,动物的数量在不同年份波动很大。
③荒漠:植物是一些特别耐旱的超早生植物,它们以不同的生理机制和形态结构适应旱生环境,例如,叶面缩小或退化,以小枝或茎代行光合作用,具发达的保护组织,叶和小枝肉质化,根系强大等。在荒漠动物中,冬季和夏季休眠的种类特别多,还有很多动物有贮存大量食物以备越冬的习性,大沙鼠则是其中的一种。荒漠中的啮齿类中,夜出性的种类所占的比例也很高,这种习性是对干热气候条件的一种适应。
④冻原又称苔原:冻原的优势植物是多年生灌木、苔草、禾草、苔藓和地衣。植被的高度一般只有几厘米。冻原的典型动物有驯鹿、旅鼠、北极狐、北极黄鼠,在美洲还有麝香牛、雷鸟和雷枭等。苔原植被种类稀少,几乎完全依靠营养繁殖。
12.【答案】D
【知识点】群落的主要类型
【解析】【解答】A、草原生物群落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A正确;
B、草原上以各种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B正确;
C、有的草原上有少量的灌木丛,乔木非常少见,C正确;
D、草原上的植物叶片往往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能抵抗干旱,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群落的主要类型:(1)荒漠生物群落:分布在极度干旱区,这里年降水量稀少且分布不均匀,荒漠里物种少,群落结构非常简单。荒漠中的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
(2)草原生物群落: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草原上动植物的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草原上以各种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有的草原上有少量的灌木丛,乔木非常少见。草原上的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
(3)森林生物群落: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群落结构非常复杂且相对稳定。森林中的植物有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还有种类繁多的动物。森林中营树栖和攀缘生活的动物种类特别多。
(4)对于湿地的定义可以分三个层次进行理解,①位置:在陆地上或陆地边缘低潮时水深6米以内的海域;②表面形态: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③状态: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海洋生态系统植物绝大部分是微小的浮游植物,动物种类很多,大都能在水中游动,辽阔的海平面能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海洋中植物每年制造的氧气占地球每年产生氧气总量的70%。
(5)苔原也叫冻原,是生长在寒冷的永久冻士上的生物群落,是一种极端环境下的生物群落。苔原生物对极地的恶劣环境有很多特殊的适应。苔原植物多为多年生的常绿植物,生长非常缓慢,根系浅使植物非常矮小,常匍生长或长成垫状,既可以防风又可以保持温度。
13.【答案】B
【知识点】群落的主要类型
【解析】【解答】A、叶片宽大的植物水分蒸腾能力较强,不适于生活在干旱的荒漠和半干旱的草原,森林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地区,适合叶片宽大的植物生活,A正确;
B、松鼠营树栖和攀缘生活,是森林的代表动物,不属于草原的代表动物,B错误;
C、荒漠中的植物生活在干旱环境中,叶片普遍比较小,有利于减少水分的蒸腾,其中仙人掌的叶呈针状,而森林中的植物叶片比较大,有利于接受更多的光照,C正确;
D、荒漠中的动物在干旱季节会进行夏眠或冬眠,以适应不良环境,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群落的主要类型:(1)荒漠生物群落:分布在极度干旱区,这里年降水量稀少且分布不均匀,荒漠里物种少,群落结构非常简单。荒漠中的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
(2)草原生物群落: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草原上动植物的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草原上以各种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有的草原上有少量的灌木丛,乔木非常少见。草原上的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
(3)森林生物群落: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群落结构非常复杂且相对稳定。森林中的植物有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还有种类繁多的动物。森林中营树栖和攀缘生活的动物种类特别多。
(4)对于湿地的定义可以分三个层次进行理解,①位置:在陆地上或陆地边缘低潮时水深6米以内的海域;②表面形态: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③状态: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海洋生态系统植物绝大部分是微小的浮游植物,动物种类很多,大都能在水中游动,辽阔的海平面能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海洋中植物每年制造的氧气占地球每年产生氧气总量的70%。
(5)苔原也叫冻原,是生长在寒冷的永久冻士上的生物群落,是一种极端环境下的生物群落。苔原生物对极地的恶劣环境有很多特殊的适应。苔原植物多为多年生的常绿植物,生长非常缓慢,根系浅使植物非常矮小,常匍生长或长成垫状,既可以防风又可以保持温度。
14.【答案】A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A、在沙丘上进行的群落演替为初生演替,初生演替速度较慢,即优势物种更迭速度较慢,A错误;
B、人类活动往往会改变群落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如植树造林有可能减轻沙漠化,使其往“绿洲”方向演替,B正确;
C、裸露的沙丘上出现的各种生物,往往是从外界迁移而来的,C正确;
D、气候适宜,群落才可能演替至森林阶段,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群落的演替类型:
(1)初生演替:在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2)人类活动也可使群落朝向物种增多、结构复杂的方向演替。
15.【答案】D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A、强化监督管理,落实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以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A正确;
B、同我国14亿人口的需求相比,耕地资源和人均耕地面积不足,表明耕地对我国人口需求来说,属于稀缺资源,B正确;
C、次生演替是在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的情况下,所能发生的演替,所以“退林还耕”过程中发生的演替现象,属于次生演替,C正确;
D、退林还耕中,在林地出现过的植物,会再出现在耕地中,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群落的演替类型:
(1)初生演替:在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16.【答案】C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群落的演替;群落的概念及组成
【解析】【解答】A、年龄结构、出生率、死亡率等基本特征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不是群落的特征,A错误;
B、人工林的物种组成会受到人为影响,但仍然存在演替现象,只是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会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B错误;
C、人工林易受鼠害威胁的原因是组分较少,营养结构单一,缺少鼠的捕食者和生态位重叠的竞争者,自我调节能力较低,容易爆发鼠害,C正确;
D、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天然林中的优势树种不一定变得更有优势,也可能出现优势被取代的情况,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年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年龄结构是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为增长型,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为衰退型,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为稳定型。
(4)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2、优势种:
(1)标志:数量很多,对群落中的其他物种影响大。
(2)特点:不是固定不变的,随时间和环境改变。
17.【答案】A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A、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样方的大小要合适,样方数量不能太少,而不是面积越小越准确,A错误;
B、种群研究的中心是以种群密度作为基本的数量特征和种群的变化趋势及规律,B正确;
C、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有生物的迁入和迁出,即物种的迁移和定居,因此群落演替过程中会发生物种的迁移与定居,C正确;
D、环境容纳量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而种群的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即环境容纳量不会随着该种群自身数量的变动而改变,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样方法注意事项:
(1)随机取样;
(2)样方大小适中;
(3)样方数量不宜太少。
(4)计数样方的个体数量时,样方内的个体全部计数,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
2、 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年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年龄结构是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为增长型,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为衰退型,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为稳定型。
(4)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3、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 ,K值会上升。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K值时,会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种群数量回到K值。
18.【答案】C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A.退耕还林属于认为因素,退耕还林三年后,地面蜘蛛丰富度增加,但原来分布于农田的植株种类部分消失,说明人为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A不符合题意;
B.农田多为草本植物,退耕还林的过程中发生的演替将要经历草本、灌木等阶段,B不符合题意;
C.部分农田蜘蛛消失是因为环境改变,不能适应环境的植株消失,但地面蜘蛛的丰富度增加了,说明退耕还林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C符合题意;
D.退耕还林后群落总体上朝着物种增多、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作群落演替。
2.群落演替有两种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愿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3.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有群落外界环境的变化,生物的迁入、迁出,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以及人类的活动,等等。这些因素常常处于变化的过程中,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增长或得以维持,不适应的数量减少甚至淘汰。
19.【答案】C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当地自然群落中若干种生物的生态位
【解析】【解答】A、大罗山山脚到山顶依次出现不同的森林类型,属于不同群落,不是群落的水平结构,A错误;
B、杉木是大罗山生物群落中的优势种,具有高度的生态适应性,也应该予以保护,B错误;
C、大罗山的针阔混交林中的杉木和罗汉松之间相互争夺阳光和水分,存在生态位重叠,C正确;
D、大罗山由火山岩凝固堆积诞生,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①表现: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②影响植物垂直分层的因素: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因素有光、温度等,决定地下分层的则是水、无机盐等。③动物的垂直分层: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垂直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①表现:在水平方向上生物常呈镶嵌分布。②影响因素: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
2、 优势种:(1)标志:数量很多,对群落中的其他物种影响大。(2)特点:不是固定不变的,随时间和环境改变。
3、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4、群落的演替类型:
(1)初生演替:在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0.【答案】D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A、群落都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A错误;
B、鲸落中的生物属于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B错误;
C、厌氧细菌分解鲸的剩余有机物并产生硫化氢,所以从鲸鱼的有机物中获取生存所需的能量,C错误;
D、鲸落的发展可以视为生态群落的演替,其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①移动清道夫阶段、②机会主义者阶段、③化能自养阶段、④礁岩阶段,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①表现: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②影响植物垂直分层的因素: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因素有光、温度等,决定地下分层的则是水、无机盐等。③动物的垂直分层: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垂直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①表现:在水平方向上生物常呈镶嵌分布。②影响因素: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
2、生态系统组成成分: ①生产者: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 ②消费者:加快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③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④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光、水、空气、无机盐等。
3、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
21.【答案】光裸岩石上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从森林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短的原因是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存,甚至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变快;未发生改变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而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2)人的作用加速了土壤的风化速度,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土壤的原有结构,但仍会在土壤中保留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故人的作用会加速演替的速度.
(3)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由于人类过度开垦,破坏了土壤表土层及耕作层的结构,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变快,演替的方向未发生改变.
【分析】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2.【答案】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次生演替;方向;速度;信息传递;抵抗力;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样方;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1)群落是指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对南湖进行治理和保护后,该湿地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由于起始条件不为0,因此其群落演替类型为次生演替;人类活动能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2)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3)抵抗力稳定性是指抵抗干扰,保持原状的能量,湿地生态系统能较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这是因为该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影响抵抗力稳定性的因素是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营养结构越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越强.
(4)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
(5)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分析】1、群落演替的类型及比较:
类型 项目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在一从来没有过植被,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时间 经历时间漫长 经历时间较短
影响 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 裸岩上的演替 森林砍伐地、弃耕地上的演替
2、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性别比例也能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
3、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其中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 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取决于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种的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 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而恢复力稳定性则是生态系统被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的大小和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
23.【答案】捕食;S型;抵抗力;自我调节;二氧化碳;含碳有机物;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生物的种间关系
【知识点】种间关系
【解析】【解答】(1)植被与食草动物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开始阶段,食草动物种群数量增长较为缓慢,可能的原因有种群数量较小,不适应草原环境,总体来看,食草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符合S型曲线.
(2)当植被遭受食草动物的采食后,植被就会增强其再生能力,尽可能减缓种群数量的下降,这反映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植被和食草动物的种群数量趋于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3) 草原上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植被与食草动物分别代表生产者、消费者.异养生物是食草动 物,图中只是标出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图中没有反映出来的成分还有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
(4)信息传递广泛存在于生态系统中,草原狼可以根据食草动物的气味去追踪捕食,由此可以说明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分析】1、分析图形:属于捕食关系,根据被捕食者(先增加着先减少)、捕食者(后增加者后减少)进行判断:二者的食物链之间的关系,植被→食草动物.
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可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主要有气候、食物、疾病、寄生和捕食等外源性调节,种群数量的内源性调节则有领域行为和内分泌调节等.
2、 S型增长曲线有几个阶段:①潜伏期(对环境的适应):个体数量少,增长速率很慢.②快速增长期(对数期):个体数量快速增加,K/2时增长速率达到最 高.③稳定期(饱和期):随着种群密度增加,个体因食物、空间和其他生活条件的斗争加剧,同时天敌数量也增长.种群实际增长率下降.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允 许的最大值(K)时,种群会停止生长.种群增长率为零,即出生率=死亡率,但种群数量达到最大.④达到K值后,仍是呈锯齿状波动.所以食草动物的增长曲线 符合S型增长曲线.
3、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
(1)有利于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如莴苣在适宜的波长下才能萌发生长、蝙蝠依赖超声波进行定位、取食和飞行;(2)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如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
(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如狼能够根据兔子留下的气味去追捕兔子.
24.【答案】深(绿);光反应;自由扩散;蛋白质、核酸、ATP等;用无水乙醇提取色素,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观察色素带的条数和宽窄;互利共生;消费者
【知识点】种间关系
【解析】【解答】(1)由上表数据可知,遮光组比正常光组的叶绿素总量较多,叶片颜色更深(绿),这是因为植物体自发调节形态结构适应外界环境变化;叶绿素能吸收光能,进而影响光反应的速率.
(2)N2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根瘤菌内被固定为氨态氮,可供大豆细胞合成叶绿素、蛋白质、核酸、ATP等有机物.
(3)根据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原理,可以用无水乙醇提取色素,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观察色素带的条数和宽窄,通过观察色素的条数和宽窄判断色素的种类及相对含量.
(4)大豆与其根瘤中根瘤菌的关系为互利共生,大豆向根瘤菌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而根瘤菌为豆科植物提供N肥;根瘤菌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分析】根据表格分析,自变量为是否遮光、是否接种根瘤菌;因变量为叶绿素总量和类胡萝卜素总量.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