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14.《促织》《变形记》对比阅读课件(共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14.《促织》《变形记》对比阅读课件(共1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7 14:59: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促织》《变形记》比较阅读
《促织》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变形记》为西方现代派小说,分别是蒲松龄、卡夫卡的代表作,两个不同年代不同国度的作家,却构思演绎了相同的变形故事,都是人变为虫,皆为名篇。
请用简洁的语句概括《促织》和《变形记(节选)》的内容。
段落 例 句
1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 辄倾数家之产
2 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成然之 靡计不施,迄无济
3 爇香于鼎,再拜 无毫发爽 折藏之,归以示成
4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掭以尖草,不出 大喜,笼归
5 窃发盆 而翁归 儿涕而出
6 覆之以掌 手裁举 成以其小,劣之
7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虫跃去尺有咫
8 翼日进宰 虫尽靡。又试之鸡 益奇之
情 节
责虫
觅虫
卜虫
得虫
失虫
化虫
斗虫
献虫
任务单
《促织》 《变形记》
情节梳理
开端:责虫
发展:觅虫——卜虫——得虫
高潮:失虫——化虫——斗虫
结局:献虫
1.初变甲虫的心理活动
2.艰难的起床过程(父母妹妹催促、协理来责问)
3.开门后父母、协理的态度变化
有哪些变形?又有哪些没变?这种改变的实质是什么?
变形
《促织》 《变形记》
“变”与 “不变”
变形实质
变形溯因
成名之子为什么要化虫?格里高尔为什么会化虫?
《促织》《变形记》在情节设置上各自的精彩之处是什么?各有怎样的效果?
《促织》:
(1)①线索清晰,条理分明。紧密围绕促织得失这一线索安排情节。
②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波折一:岁征促织,成名破产受刑,无计可施,走投无路。波折二:神巫指点,成名得虫。波折三:节外生枝,成子弄死促织,投井自杀,成家陷入绝境。波折四:成子起死回生,魂化促织,成家因祸得福。这样安排避免了一览无余,并且情节随着促织的得失而跌宕起伏,还丰满了故事,深化了主题。
(2)结尾是喜剧型结局,以乐衬哀。但这种结局更能反衬出作品的悲剧色彩。
《变形记》:
①双线索结构,注重心理描写,情节淡化。
内在主线是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心理——情感流动的过程,主人公变成甲虫后的内心感受和心理活动是小说的主体,具有情节淡化的特点。
外在线索是家人对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态度。两条线索有机组织了小说情节结构。
②《变形记》悲剧结局,直接表现了人性的冷漠。
活动1:请根据小说内容,给《促织》《变形记》主人公制作一份人物简历。
成名 格里高尔
身份地位 童生 推销员
家庭成员
经济状况
人生追求
妻子、儿子
父母、妹妹
略有薄产
一人扛起家,债务如山,经济困顿
科举成名
摆脱累人的差使,过上幸福自由的生活
生平遭遇
以蠹贫,
以促织富
1.工作辛苦,饮食低劣,友情淡薄,心理烦躁
2.为父母还债,受老板的气,生活压力大
3.变为甲壳虫
《促织》中“人变成蟋蟀”,《变形记》中“人变成了甲虫”,但在这些“变化”中总有一些东西始终未变,在这“变”与“不变”中隐藏着的又是什么呢?
成名之子和格里高尔的外形都变成了“虫”,但人性中的善良、忠厚没有变。这表现在成名之子投井昏迷后仍不忘魂化为促织,帮父母解决因自己扑死青麻头而带给家人的燃眉之急。
格里高尔变成甲壳虫后,依旧保持人类的思维与情感,这表现在他首先在意的不是自己异化为“虫”的现实,而更在意自己的“迟到”、可能会失业以及由此带给父母、妹妹生活的影响,甚至在临死之前他还怀着深情和爱意回忆已经嫌弃并厌恶自己的家人。
两篇小说的结局虽然一喜一悲,但在这“变”与“不变”中都深刻揭示了社会现实的黑暗和人性的复杂冷漠,表现出两位作者对人在面对黑暗社会时的无能为力的一种共同的思考。
有人评论说“《促织》和《变形记》描述了一个荒诞而真实的世界”。既然小说是“荒诞”的,为何又是“真实”的?
“真实”是因为作者运用客观冷静的写实手法,描写了人物变形前具体的生活细节和变形后逼真的心理状态,使人感到他所处的始终是一个真实的人的世界。
“荒诞”是因为故事的整体框架是以象征手法构建起来的,这个故事框架——人变成甲虫或促织的逻辑结构——本身是非真实的,它只是用来寄寓人在哲理意义上的生存状态,而不是对外部生活的真实模仿。
作者不是让人们去接受人变成甲虫或促织这一荒诞的设定,而是去体察和领悟其超现实的精神状态和深层心理——情感,去寻求荒诞中的本质。为什么这样荒诞的情节在读者的体验、联想中显得真实可信呢?这是因为作者在荒诞的情节中运用了细节真实和心理真实的手法。如写甲虫的行动,是符合甲虫的习性的;写甲虫的思想感情,是符合格里高尔这个人的思维逻辑的;写亲人的变化,也是符合社会生活的。这种荒诞的艺术构思和写实的叙述手法的结合,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使作品荒诞得令人震惊和信服。
现代派文学
现代派文学是19世纪80年代出现的、20世纪20~70年代在欧美繁荣的、遍及全球的众多文学流派的总称。它包括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荒诞派戏剧、魔幻现实主义等流派。《变形记》《墙上的斑点》《等待戈多》《百年孤独》分别是上述流派的代表性作品。
卡夫卡的小说
卡夫卡的作品表现了“异化”和“悖谬”的哲学命题。“异化”指“物对人的统治,死的劳动对活的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变形记》就描写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人创造的“物”,如金钱、机器、生产方式等,作为异化的统治人的力量同人相对立,它们操纵着人。把虚幻的离奇荒诞现象和现实的本质真实结合起来(用非现实主义手法写现实主义的内容),这就构成了“卡夫卡式”的小说。
“悖谬”指“一个事物两条逻辑线的相互矛盾与抵消”,如《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对父母和妹妹有着深深的亲情,可是变甲虫后,他的亲人着急的是他不再能为家里挣钱,甚至成了“家丑”和“家庭负担”,于是谁也不同情他、怜悯他,要把他“弄出去”,他在孤独中悄然死去,倒使家里人如释重负,开始“新的生活”。
卡夫卡的小说具有荒诞性的特色,表现在情节与人物行为上出现违反常情与理性的情况,但其中又包含真实性,即从社会现象来看,又是正常的、可能的、现实的。此外,在整体的荒诞情节中,又有细节真实和心理真实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