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4张PPT)
14 促 织
变形记(节选)
11 谏逐客书
与妻书
1.概括主要情节,把握文章脉络,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2.探讨两篇课文的人物、主题和写作手法,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3.对比鉴赏,探讨两篇课文在情节和主题上的异同。
任务一 文本知识解读
一、走近作者
1.蒲松龄(1640—1715),清代杰出的文学家,字留仙,
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今山东淄博市
淄川区) 人。他的父亲原是一个读书人,因在科举上不得志,
便弃儒经商,曾积累了一笔可观的财产。等到蒲松龄成年时,
家境早已衰落,生活十分贫困。蒲松龄一生热衷功名,醉心科举,十九岁时应童生试,以县、府、道三试第一,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受挫折,一直郁郁不得志。他一面教书,一面应考,但屡试不第,到七十一岁时才援例为岁贡生。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龄对当时政治的黑暗和科举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认识,生活的贫困使他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体会。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写了不少著作,除《聊斋志异》外,还有《聊斋文集》和《聊斋诗集》等。
2.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
现代主义、表现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出生
于捷克首府布拉格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钟
情创作,生前却默默无闻,孤独地奋斗。随着
时间的流逝,他的价值才被人们所认识,作品逐渐引起了世人重视,并最终在当代西方文学中占有显著地位。与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其代表作有《变形记》《诉讼》《城堡》等。
《变形记》创作于1912年,发表于1915年。卡夫卡的小说具有荒诞性的特色,表现为在情节与人物行为上出现违反常情与理性的情况,但其中又包含真实性,即从社会现象来看,又是正常的、可能的、现实的。如“突变甲虫”,既符合“突发事件”的社会现象可能性,又符合资本主义社会在机器生产造成的生存竞争高压下,人被异化——人性异化、人际关系异化的社会现实的本质真实性。此外,在整体的荒诞情节中,又有细节真实和心理真实的内容。如变甲虫后的行动,符合甲虫习性;而思想情感与人物相合。
二、探究背景
1.蒲松龄出生于书香世家,他早年也曾想借助科举入仕,可惜屡试不第,只能以教书为生。他自幼便对民间的鬼神故事兴致浓厚。据说,蒲松龄曾为了搜集素材,在家门口开了一家茶馆,来喝茶的人可以用一个故事代替茶钱。借助这个方法,蒲松龄搜集了大量离奇的故事,经过整理、加工,收录到了《聊斋志异》中。
2.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了信心,人们在寻求出路、锐意改革的同时又陷入了孤独、颓废、绝望之中。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
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他们著书立说,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以极度夸张甚至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
卡夫卡出生在当时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布拉格。他在压抑的家庭氛围中长大,怯懦忧郁,孤僻内向。在卡夫卡看来,父亲就是专制和暴力的化身。与父亲不和谐的关系、孱弱多病的身体,以及因个人情感问题产生的挫败和孤独感,成为卡夫卡精神上挥之不去的阴影。所以不少人认为,《变形记》从某种程度上看,有着卡夫卡自己的影子,同时又是那个时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写照:异化现象,难以排遣的孤独和危机感,无法克服的荒诞和恐惧。
三、拓展知识
根据下面的示例,搜集与本课有关的知识。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张友鹤《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它们或者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者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爱情主题的作品,在全书中数量最多,它们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精神。
你搜集的内容: .
裁
才
翼
翌
动词,责令
动词,索要,索取
名词,责任, 差使
名词,责罚
动词,无
动词,失败,败退
动词,看
连词,但
动词,打开
动词,挖开
名词,毛发,头发
动词,卖出。这里指考取秀才
动词,买
抵押
名词作状语,每年
名词作动词,有才能,这里指勇猛善斗
名词作状语,用笼子
使动用法,使……倾尽、竭尽
形容词作动词,耗尽
意动用法,认为……是对的
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名词作动词,用杖打
名词作状语,用笼子装
名词作动词,装、放置
名词作动词,流泪
名词作状语,用草席裹
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意动用法,认为……低劣
名词作动词,命名
名词作状语,每天
名词作状语,用力
形容词作名词,奇特的本领
意动用法,认为……奇特
名词作状语,每天
名词作动词,成仙
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每年(向)民间征收(蟋蟀)。
判断句
这东西本来不是陕西出产的。
被动句
就被狡猾的乡吏报到县里充当里正一职。
状语后置句
求卜的人在香炉里点燃香。
状语后置句
像前边的人一样烧香跪拜。
状语后置句
装在盆子里喂养它。
省略句、被动句
(成名)被用板子打了上百下。
状语后置句
用手掌盖在上面。
定语后置句
村里一个喜欢多事的年轻人驯养了一只蟋蟀。
状语后置句
不久从井中打捞上来他的尸体。
一顿饭的工夫,形容时间很短
一会儿
一会儿
没多久
不久,随后
不久,一会儿
随即,跟着
没多久
jǐ
qiàn
sāo
nián
è
chān huo
qiào
jiǒng
yòu
nuó
yǐ
shuān
yào
yuè
bēn
bèn
zǎn
cuán
幢
瞳
框
眶
澄
橙
瞪
销
消
硝
三、词语辨析
1.几乎·简直
辨析 几乎:表示十分接近,差不多;或表示某种事情接近发生(多用于说话人不希望的事情)。强调的语气轻一些,只表示相差之微小。
简直:表示完全如此,语气带夸张,强调相差微小或几乎相同,接近于完全、等于。
填空 中国代表团的金牌数多得令人不敢相信,我们所能想象得到的金牌① 都被我们拿下来了,金牌的命中率② 不是百分之百,而是百分之一百一,因为偶尔我们还会有“意外进账”,譬如埃蒙斯“赠送”的那一块金牌。
几乎
简直
2.固执·顽固
辨析 固执:(性情或态度)古板执着,不肯变通。贬义词,程度较轻。
顽固:形容立场、思想、态度等。指思想保守,不愿接受新鲜事物;也指在思想观点或政治立场上坚持错误,不肯改变;还可指不易制服或改变。贬义词,程度重。
填空 ①智慧的人不悬空揣测,不完全肯定,不拘泥 ,不自以为是。
②老舍《茶馆》第二幕:“别 啦,三爷!人家给咱们改了民国,咱们还能不随着走吗 ”
固执
顽固
不严肃认真地对待本职工作。
四、成语积累与辨析
处在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处于有利的地位或
傲视他人。
形容很大的力量。
深入反复地思索。
比喻追究底细。
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
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11.捕风捉影·空穴来风
“捕风捉影”重在用似是而非的迹象做根据。“空穴来风”指根本
当作平常的人或事物看待。
听到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形容事物非常稀罕。
形容十分狼狈窘迫。
比喻一再遭受灾难,损害愈加严重。
没有根据。
一、结构脉络
变形记(节选)
变形的原因
大家的表现
工作压力
家庭冷漠
人际关系冷漠
父亲:恼怒—打击—厌弃
母亲:惊骇—昏厥—冷漠
协理:吃惊—冷漠—避之不及
人性扭曲
二、内容主旨
促织
文章通过对成名一家始以遭遇不幸和终以因祸得福的描写,深刻揭示了为政者的贪婪、凶残、自私,批判了封建官僚制度的腐朽、横征暴敛的罪恶,表现了老百姓为生计奔波的劳苦、辛酸和艰难。喜剧结尾则寄托了作者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
变形记(节选)
文章通过对格里高尔因压力过大变成甲虫的描写,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生活对人的异化,致使人性扭曲的社会现实。 表现了现代人对自己命运的无能为力,生活的困顿和凄凉的状态。
任务一 文本梳理细品鉴
(一)速读课文,概括主要情节,了解小说内容。
1.自读《促织》,梳理其情节结构。
答案:起因(第1段):征虫
开端(第2段):觅虫
发展(第3~4段):求虫—得虫
高潮(第5~7段):失虫—化虫—斗虫
结局(第8段):献虫,因虫得福
尾声(第9段):评语
2.根据“活动1”,说说《促织》的主要线索是什么。围绕这条主线,情节故事有几次波折 这样安排有何妙处
答案:故事始终围绕“促织得失”这一主线安排情节。
情节波折:岁征促织,成名破产受刑,无计可施,走投无路,“山重水复疑无路”;神巫指点,成名得虫,“柳暗花明又一村”;节外生枝,成子不小心弄死促织,投井自杀,成家陷入绝境;成子起死回生,魂化促织,成家因祸得福。
妙处:这样曲曲折折、跌宕起伏的描写,避免了一览无余,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情节的跌宕起伏充实、丰满了故事,深化了思想内容,赢得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而情节的曲折变化,又是艺术地再现生活的需要,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丰富多彩、充满波澜的。作品中的波澜,就是在揭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变化,就是在揭示事物运动的规律。
(二)细读课文,分析《促织》的故事情节,探讨作品主题。
1.《促织》开头交代“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有何用意
答案:这句话虽字数不多,却是整个故事的起因:皇帝荒淫无道,下面官吏趁机搜刮百姓。反映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像成名这样的百姓,只能倾家荡产。故事背景的简要交代为全文做了极好的铺垫。
答案:求神问卜,虽带有迷信色彩,但作者并非宣扬迷信,而是借奇幻的想象寄托“孤愤”,揭露、抨击现实社会的黑暗丑恶。成名一家遭受的大苦难,精神所受的大折磨,不是因为别的,仅仅是因为皇帝的一点小小的爱好、小小的乐趣。成子魂化促织正是大苦难与小乐趣的矛盾无法解决的产物,有了这只小促织,皇帝的小乐趣得到了满足,成名的大苦难才能中止。这是荒唐的,却又是深刻的;这是可笑的,却又揭露了血淋淋的现实。这两处想象使主人公绝处逢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反映了作者对被压迫者的深切同情,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良好愿望。
2.怎样看待“求神问卜得佳虫”和“成子魂化成促织”这两个情节
3.因为促织,成名一家忽悲忽喜,喜而转悲,悲而复喜。请细读课文第6段,从文中找出能体现成名心理变化的词,依次填入括号内。(每个括号只填一个字)
成名听说儿子误毙促织则( ),得子尸于井则转而为( ),见子气息惙然则转而为( ),但顾蟋蟀笼虚则又转而为( )。忽闻门外虫鸣则既惊且( ),然见促织短小则认为它( );“视之,意似良”,又转而为( )。将献公堂,不知能否合官老爷意,心中又( )。
答案:怒 悲 喜 愁 喜 劣 喜 恐
答案:造成这种后果的罪魁祸首,是以皇帝为首的封建统治者。第1段提出“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说明祸患起宫廷,统治者为满足宫中享乐而“岁征民间”。末段尖锐地指出,“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由于最高统治者的荒淫无道,贪官对上的阿谀奉承,“科敛丁口”,老百姓就只能落入“贴妇卖儿”、倾家荡产的悲惨命运。
4.朗读课文第9段,再对照朗读第1段。读后回答问题:造成“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这种后果的罪魁祸首是谁 请从第1段和第9段中找出证据。
答案:这个结局是虚幻的,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原因有二,其一,从全文看,作者以血淋淋的事实告诉读者:成名因无法纳贡而“忧闷欲死”,继又“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甚至“转侧床头,惟思自尽”;接着成名子因弄死一蟋蟀而吓得投井自尽,成名夫妇“抢呼欲绝”“茅舍无烟,相对默然”,这正是统治者为一小虫而逼得成名家破人亡。其二,成子化蟋蟀,大家都清楚这是不可能的。作者写此虚幻的事情,其意图在于证明成子以自身性命
5.既然促织让很多家庭破产,为什么作者给故事安排一个喜剧的结局 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说明原因。
化小虫去让皇帝玩赏,这正是鞭笞皇帝视民命如玩小虫。这个“结局”非但没有削弱本文的批判力量,反而从更高的层次上强化了批判力量。
退一步讲,成名“因祸得福”即使是真,也是偶然的。结尾明明指出“独是”“以促织富”,“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 ”这有力地说明,百姓的生死祸福,竟系于区区小虫,封建统治的腐败已到何种程度!
“喜剧”的结局,实际上是嘲讽了一出丑剧,请看成名“裘马过世家”,连“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这岂不荒唐可笑!
综上所述,本文结局以及异史氏的评论,是在揭露封建统治的罪恶和当时政治的腐败黑暗。
(三)细读课文,分析《变形记(节选)》主要的写作手法和主题。
1.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归纳格里高尔变成甲虫的原因。
答案:(1)工作:太辛苦,高度紧张,巨大的债务压力。
(2)家庭:冷漠、厌弃。(3)人际关系:没有信任、关爱、友情。可见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有社会的原因、家庭的原因和心理的原因。
2.作者主要是运用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格里高尔的
答案:作者主要是运用心理描写的方法来刻画格里高尔这个人物的。格里高尔过去的生活、变甲虫后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点,都是通过心理描写表现出来的。
3.格里高尔是一个怎样的人 他有什么样的个性特点
答案:(1)格里高尔是一个勤勉、善良、忠厚、坚强、富有责任感的人。
(2)格里高尔本是一个有着丰富情感、浓厚爱意和诗意追求的人,然而在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下,他丧失了自己的自由和追求,几乎整日都在惶恐不安中过日子,他勤勉善良、胆小软弱、安分守己,是一个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弱者,一个完全丧失了自我的悲剧人物。
4.小说中人变形为甲虫的情节非常荒诞,为何还能让读者觉得真实可信呢
答案:因为作者在整体荒诞的情节中运用了细节真实和心理真实的手法。写甲虫的行动,是符合甲虫的习性的;写甲虫的思想感情,是符合格里高尔这个人的言行逻辑的;写亲人的变化,也是符合社会生活的。这种荒诞、变形的艺术构思和写实的叙述方法的结合,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使作品荒诞得令人震惊和信服。
5.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有何象征意义
答案:从本质意义上讲,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意味着他人性的丧失,被异化为“非人”了。甲虫的大身躯、小足显示出格里高尔不堪生活重负。甲虫行动缓慢,表明格里高尔对工作压力大、生活紧张的强烈逆反。甲虫是笨拙、卑贱的,却又是自由的,是格里高尔的自卑心理和人生理想的结合。甲虫有“甲”,是人际关系冷漠的反映,是潜意识中防范心理的反映,也是现实社会人与人之间心理壁垒的映射。甲虫又是弱小的,任人宰割的,反映出人对自身的命运感到无法掌控、把握的恐惧。
任务二 重点难点全突破
《促织》和《变形记(节选)》两篇小说有何异同
(一)小组讨论,对比鉴赏两篇课文的异同。
答案:情节上:《促织》和《变形记(节选)》两部作品都设置了怪诞而荒谬的故事情节——“人变虫”。
主题上:作者在表现对社会和现实强烈的控诉之外,还揭示了一个普遍存在着的深刻的社会现实——人的异化。而同时,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人对异化后的“人”的冷漠,值得人深思。
(二)《促织》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对普通百姓的压迫和剥削。如今人民当家做主,政府为人民排忧解难,“和谐”成为社会的主旋律。请以“和谐社会”为话题,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
答案:(示例)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构建和谐社会就是为每一个人的发展创造最有利的条件。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努力、充分而全面的发展,都是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做出的贡献。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如此,人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也是如此。一个社会要和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也要和谐。小和谐构成大和谐,大和谐促进小和谐,和谐是人与社会共同发展的目标,和谐才能更好地发展。和谐就是矛盾的统一,和谐就是平衡,和谐才具有亲和力,和谐才有活力,和谐才能可持续发展。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努力,不断消除那些不和谐的因素,创造和谐的一切,那么和谐社会就会如期而至。
(2020·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越野滑雪
[美]海明威
缆车又颠了一下,停了。尼克正在行李车厢里给滑雪板上蜡,把靴尖塞进滑雪板上的铁夹,牢牢扣上夹子。他从车厢边缘跳下,落脚在硬邦邦的冰壳上,来一个弹跳旋转,蹲下身子,把滑雪杖拖在背后,一溜烟滑下山坡。
乔治在下面的雪坡上一落一起,再一落就不见了人影。
尼克顺着陡起陡伏的山坡滑下去时,那股冲势加上猛然下滑的劲儿把他弄得浑然忘却一切,只觉得身子里有一股飞翔、下坠的奇妙感。他挺起身,稍稍来个上滑姿势,一下子又往下滑,往下滑,冲下最后一个陡峭的长坡,越滑越快,越滑越快,雪坡似乎在他脚下消失了。身子下蹲得几乎倒坐在滑雪板上,尽量把重心放低,只见飞雪犹如沙暴,他知道速度太快了。但他稳住了。随即一搭被风刮进坑里的软雪把他绊倒,滑雪板一阵磕磕绊绊,他接连翻了几个筋斗,然后停住,两腿交叉,滑雪板朝天翘起,鼻子耳朵里满是雪。
乔治站在坡下稍远的地方,正噼噼啪啪地拍掉风衣上的雪。
“你的姿势真美妙,尼克,”他大声叫道,“那搭烂糟糟的雪真该死。把我也绊了一跤。”
“在峡谷滑雪什么滋味儿 ”尼克挣扎着站起来。
“你得靠左滑。因为谷底有堵栅栏,所以飞速冲下去后得来个大旋身。”
“等一会儿我们一起去滑。”
“不,你先去。我想看你滑下峡谷。”
尼克赶过乔治。他的滑雪板开始有点打滑,随后一下子猛冲下去。他坚持靠左滑,末了,在冲向栅栏时,紧紧并拢双膝,像拧紧螺旋似的旋转身子,把滑雪板向右来个急转弯,扬
起滚滚白雪,然后慢慢减速,跟铁丝栅栏平行地站住了。
他抬头看看山上。乔治正屈起双膝滑下山来;两支滑雪杖像虫子的细腿那样荡着,杖尖触到地面,掀起阵阵白雪,最后,他一腿下跪,一腿拖随,整个身子来个漂亮的右转弯,蹲着滑行,双腿一前一后,飞快移动,身子探出,防止旋转,两支滑雪杖像两个光点,把弧线衬托得更加突出,一切都笼罩在漫天飞舞的白雪中。
尼克用滑雪板把铁丝栅栏最高一股铁丝压下,乔治纵身越过去。他们沿路屈膝滑行,进入一片松林。路面结着光亮的冰层,被拖运原木的马儿拉的犁弄脏了,染得一搭橙红,一
搭烟黄。两人一直沿着路边那片雪地滑行。大路陡然往下倾斜通往小河,然后笔直上坡。他们透过林子,看得见一座饱经风吹雨打、屋檐较低的长形房子。走近了,看出窗框漆成绿色。油漆在剥落。
他们把滑雪板竖靠在客栈墙上,把靴子蹬蹬干净才走进去。
客栈里黑古隆咚的。有只大瓷火炉在屋角亮着火光。天花板很低。屋内两边酒渍斑斑的暗黑色桌子后面摆着光溜溜的长椅。两个瑞士人坐在炉边,喝着小杯混浊的新酒。尼克和乔治在炉子另一边靠墙坐下。一个围着蓝围裙的姑娘走过来。
“来瓶西昂酒,”尼克说,“行不行 ”
“行啊,”乔治说,“你对酒比我内行。”
姑娘走出去了。
“没一项玩意儿真正比得上滑雪,对吧 ”尼克说,“你滑了老长一段路,头一回歇下来的时候就会有这么个感觉。”
“嘿,”乔治说,“真是妙不可言。”
姑娘拿进酒来又出去了,他们听见她在隔壁房里唱歌。
门开了,一帮子从大路那头来的伐木工人走进来,在屋里把靴子上的雪跺掉,身上直冒水汽。女招待给这帮人送来了三公升新酒,他们分坐两桌,光抽烟,不作声,脱了帽,有的背靠着墙,有的趴在桌上。屋外,拉运木雪橇的马儿偶尔一仰脖子,铃铛就清脆地叮当作响。
乔治和尼克都高高兴兴的。他们两人很合得来。他们知道回去还有一段路程可滑呢。
“你几时得回学校去 ”尼克问。
“今晚,”乔治回答,“我得赶十点四十的车。”
“真希望你能留下,我们明天上百合花峰去滑雪。”
“我得上学啊,”乔治说,“哎呀,尼克,难道你不希望我们能就这么在一起闲逛吗 带上滑雪板,乘上火车,到一个地方滑个痛快,滑好上路,找客栈投宿,再一直越过奥伯兰山脉,直奔瓦莱州,穿过恩加丁谷地。”
“对,就这样穿过黑森林区。哎呀,都是好地方啊。”
“就是你今年夏天钓鱼的地方吧 ”
“是啊。”
他们喝干了剩酒。
尼克双肘撑在桌上,乔治往墙上颓然一靠。
“也许我们再也没机会滑雪了,尼克。”乔治说。
“我们一定得滑,”尼克说,“否则就没意思了。”
“我们要去滑,没错。”乔治说。
“我们一定得滑。”尼克附和说。
“希望我们能就此说定了。”乔治说。
尼克站起身。他把风衣扣紧。他拿起靠墙放着的两支滑雪杖。
“说定了可一点也靠不住。”他说。
他们开了门,走出去。天气很冷。雪结得硬邦邦的。大路一直爬上山坡通到松林里。
(陈良廷译,有删改)
两人在喝完酒离开客栈前有一段一再相约的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仔细分析尼克和乔治的对话,品味其中流露出的无奈、不舍和惘然等内心情绪。尼克和乔治两人都不甘平庸,向往冒险生活,但为现实所迫不得不分别,且再次一起冒险之日遥遥无期。“我们一定得滑”“否则就没意思了”“我们要去滑,没错”“我们一定得滑”“希望我们能就此说定了”,两人分别之际的一再相约,表明他们有强烈的一起冒险的愿望,也表达出依依不舍的心情。但越是一再相约、一再强调,就越说明两人已经预感愿望不会实现,这可从乔治的“也许我们再也没机会滑雪了”和尼克的“说定了可一点也靠不住”窥得一二。总而言之,两人的心理都是复杂矛盾的,面临分别依依不舍,而对以后的相聚既有强烈的愿望,又感觉难以实现。
[自我校对]
答案:①两人一再相约,表明他们对此有强烈的愿望;②分别之际的一再相约,也表达出依依不舍的心情;③但已经感觉到愿望不会实现,心情有些惘然。
1.掌握心理描写的常识。
心理描写就是对人的思想活动、内心世界的描写。具体包括对人的思想、情感、精神、梦幻及下意识等方面的描绘。它能使人物形象更真实、丰满。
2.立足整体,关注情感变化。
理解人物心理,要有整体意识,立足全文,抓住人物情绪中占主导地位的、最能体现其性格特征的一面。同时,注意心随事移,敏锐捕捉情节发展过程中人物心理、情感的或隐或显的细微变化。
3.进入情境,假想揣摩。
揣摩人物心理时,要进入情境,假想自己就是其中的人物,以人之常情去揣摩,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悟,看看会有怎样的心理。当然,假想要依据文本,依据细节,不能无中生有。
4.分析人物的言行举止及环境暗示。
“言为心声” “相由心生”,语言、神态会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要注意揣摩人物语言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也要学会透过人物的神态、动作窥见其内心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想。另外,小说中的人物活动离不开典型环境,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也有暗示、衬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