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记(节选)
1. 走近作者
生平 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他的作品被视为继丹麦哲学家克尔恺郭尔以来的存在主义思想体系在艺术创作中的体现,他揭示现实的荒诞、非理性和自我存在的徒然无望、苦痛、孤独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兴起的“荒诞派戏剧”、法国的“新小说”和美国出现的“黑色幽默”小说等文学流派均有影响。
作品 长篇小说《美国》《审判》《城堡》,短篇小说《变形记》《在流放地》《地洞》等。
2. 背景解读
1914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了信心,一方面寻求出路,锐意改革;一方面又陷于孤独、颓废、绝望之中。19世纪末至20 世纪初,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他们著书立说,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现代主义文学应运而生。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冷酷和人对社会的绝望。艺术上强调使用极度夸张以至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开掘个人的直觉、本能、无意识、梦幻、变态心理以至半疯狂、疯狂的言行和心理。现代主义的优秀文学作品探索人的心灵,为揭示人的内心世界提供了新的艺术手法。
3. 相关知识
意识流小说
20世纪初兴起于西方的小说创作流派。它广泛运用文字的表现技巧,采用自由联想、内心独白等手法再现人的深层思想意识活动和自然心理的流动。这是一个自然形成的流派,如爱尔兰的乔伊斯,法国的普鲁斯特,英国的伍尔芙和美国的福克纳等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运用新的概念与方法创作小说,开创了现代小说的新纪元。他们的作品在当时受到某些责难,并未引起重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得到承认和广为流传。20世纪60年代以后,创作这类小说的作家越来越多,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现代小说的一种传统创作手法。在中国,意识流小说的真正成熟则是以20世纪80年代王蒙创作的一系列小说为标志。中国意识流小说与日本意识流小说是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虽然有相似的构造,却贯串了迥异的精神实质。
1.字音识记
倦怠(dài) 窘迫(jiǒng) 懒惰(duò)
竭力(jié) 澄清(chéng) 折磨(mó)
无辜(ɡū) 咳嗽(sou)
2.字形辨认
3.近义词辨析
(1)震耳欲聋·振聋发聩
辨析:“震耳欲聋”指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振聋发聩”指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
【即时小练】
①中国足协将国足主场从昆明迁到深圳,带给了广东球迷无限的激情和期待。现场球迷震耳欲聋的喇叭声,也是国足主场的一大“特色”。
②李源潮强调要“让卖官者身败名裂”,态度坚决,立场鲜明,足以振聋发聩。
(2)消失·消逝
辨析:“消失”指(人或事物)逐渐减少以至没有,重在失去,多用于具体事物。“消逝”同“消失”意,重在消失的过程,常用于抽象的事物。
【即时小练】
①据海外媒体报道,阿拉斯加雪蟹已经在新西兰首都奥克兰市消失。
②在唐山,观看电影《唐山大地震》的人们止不住抽噎。地震带来的伤痛没有消逝,而是留在了唐山人的心底。
4.熟语积累
(1)深思熟虑:深入细致地思考,考虑。
(2)刨根究底:比喻追究底细。
(3)居高临下:处在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处于有利的地位或傲视他人。
(4)等闲视之:当作平常的人或事物看待。
(5)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6)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能理解。
(7)专心致志:一心一意,集中精神。
1.第二段对格里高尔房间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揭示了格里高尔生活环境的压力,居住房间狭小拥挤,繁重的工作之余没有一个宽敞舒适的休息之地,上班被挤压,下班后还是被挤压。
2.课文是从几个方面来交代格里高尔变成甲虫的原因的?
答:①格里高尔工作的压力,是他变成一只甲壳虫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②生存环境恶劣,人与人之间隔膜冷漠,没有知己朋友,内心的烦恼和工作的压力无处诉说,无人分担。这也是他变异的重要原因。
3.第三段提到了“阴沉的天气”,这一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阴沉昏暗的天气,渲染出冷清、孤寂的气氛,也预示着主人公的命运。
4.课文交代公司来人的情况有什么作用?
答:再次揭示格里高尔工作的压力和精神的压力。工作繁重劳累不说,还必须小心翼翼,只要有一点小小的差池,就会招来最大的怀疑,甚至导致失业。
5.阅读全文,格里高尔的人格形象集中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答:一是挣钱养家,显示他忠厚、善良而富有责任感的个性;一是争取自由,还清父债而追求时来运转、自由独立,最终在无奈与平和中追求另外一种超脱——死亡。
面对障碍,巴尔扎克说:“我能够摧毁一切障碍。”卡夫卡说:“一切障碍都能摧毁我。”对此,你持何种观点?
[他人之见]
观点一:赞同巴尔扎克的观点。巴尔扎克作为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他是以自己的天才之笔、摧枯拉朽的气势批判社会中的不合理存在的,他的整部《人间喜剧》多是如此。他面对障碍所表现出的是一种积极、昂扬、自信的精神状态。这种战胜困难、摧毁障碍的做法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在生活中,有很多障碍是人为设置的,不要放大困难和障碍,坦然面对,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人生价值才会在克服障碍中得到体现。
观点二:赞同卡夫卡的观点。卡夫卡以表现主义的手法来表现“现代人的困惑”,人在现实中弱小得不堪一击,这正符合米兰·昆德拉所说的,卡夫卡所有作品都是表现“人在外部世界的规定下显得无能为力”这一主题。个人仅仅是社会的一分子,个人的发展要靠整体的社会环境,俗语说“胳膊拧不过大腿”,面对自然灾害、社会的压力和人情的冷暖,个人的力量会显得微不足道,因此,“一切障碍都能摧毁我”。
[吾之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描写格里高尔变成甲壳虫后遭人抛弃的遭遇,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对人们人性的扭曲,表达了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和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的深刻揭露和批判。
2.结构图示
3.写法赏析
(1)荒诞、变形和写实的艺术手法。
小说描述了一个真实而又荒诞的世界。“真实”是因为作者用客观冷静的写实手法,描写了主人公变形前具体的生活细节和变形后逼真的心理状态,使人感到他所处的始终是一个真实的人的世界;“荒诞”是因为故事的整体框架是以象征手法构建起来的,这个故事框架——人变成甲壳虫的逻辑结构本身是不真实的,它只是用来寄寓人在哲理意义上的生存状态,而不是对外部生活的真实模仿。
(2)独特的叙述语调。
《变形记》还有它自身独特的叙述语调。在作品中,卡夫卡的叙述语调平静得近乎冷漠。人变成甲壳虫,本来是一个凄惨而又令人触目惊心的故事,但作者以不动声色、不动感情、不加议论的平静笔调写出,给人一种似乎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感觉,这不禁更加令人警醒,由此激发读者去思考人的生存现状以及改变这种现状的问题。
(3)细腻的心理描写。
小说用心理描写的方法刻画了格里高尔这个人物。格里高尔过去的生活、变成甲虫后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都是通过心理描写表现出来的。小说用许多笔墨写了变形后的格里高尔悲哀凄苦的内心世界。格里高尔虽然变成了甲壳虫,但他的心理始终保持着人的状态:他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的时候的惊慌、忧郁,他考虑家庭经济状况时的焦虑、自责,他遭亲人厌弃后的绝望、痛苦,都展示了一个善良、忠厚、富有责任感的小人物渴望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接受的心理。只是这种愿望终于被彻底的绝望代替,弥漫在格里高尔心头的是无边的孤独、寂寞与悲凉。
分析自然环境特点及作用
一、知识讲解
自然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及城市村落等自然景观。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答题规范
三、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魔 盒
[英]大卫·洛契弗特
在一抹缠绵而又朦胧的夕照的映衬下,我四周高耸着的伦敦城的房顶和烟囱,似乎就像监狱围墙上的雉堞。从我三楼的窗户鸟瞰,景色并不令人怡然自得——庭院满目萧条,死气沉沉的秃树刺破了暮色。远处,有口钟正在铮铮报时。
这每一下钟声仿佛都在提醒我:我是初次远离家乡。这一年,我刚从爱尔兰的克尔克兰来伦敦碰运气。眼下,一阵乡愁流遍了我全身——这是一种被重负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伤心的感觉。
这是我一生中最沮丧的时刻。接着突然响起敲门声。……
概括第一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答:特点:封闭压抑,阴沉死寂。作用:营造忧伤、压抑的氛围,渲染“我”孤独、烦闷的心情。
解析:概括的关键在于抓住景物的特点:“高耸着的伦敦城的房顶和烟囱”“像监狱围墙上的雉堞”、“并不令人怡然自得”的景色、“满目萧条”的庭院、“死气沉沉的秃树”、“铮铮报时”的钟等,归纳这些景物的共性即可。描写这些景物的作用,主要在于营造氛围,烘托情感。
卡夫卡笔下的格里高尔是个小人物。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压得他最后变成了甲壳虫。但他仍眷恋家人,为还清父债担忧。这样善良、忠厚而又富有责任感的人最终被家人抛弃。格里高尔的悲剧是令人心酸的,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
“与命运抗争”“走出困境”“丧失自我”等。
其实与其说是社会让格里高尔“变形”,不如说是他自己选择了“变形”。摆脱自己的人形,逃离人的世界,这对格里高尔而言完全是为了不再继续昨天的噩梦。于是,格里高尔异化了。可是这种方式并没有使得格里高尔的命运走向期待的幸福,走向光明,相反加速了他的灭亡。格里高尔也和甲壳虫一样,只能无奈地面对这悲惨的结局。他们讲述着痛苦,阐释着痛苦,逃避着痛苦,然后陷入更深的痛苦中。越是生存得痛苦,就越是不知道反抗,只想躲避、隐藏自己。在这样不能满意的环境里,选择了最弱的方式——逃避,来求得暂时的心理安宁。
我们不禁为书中主人公的悲剧命运而感到难过,不断感伤。社会的压力无形之中可以改变很多,过去的社会如此,现在的社会也是如此,人们每天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学习、工作、生活、房子、贷款,越来越多的人被社会打败,向社会屈服。社会是无法改变的,那么我们就应该提高自己的承受能力,不断地适应社会,这样才能够生存下去,而不是被社会的压力打败。
回忆弗兰茨·卡夫卡
鲁道夫·福克斯
我与卡夫卡相识之始我已无从回忆。我相信是在1912年冬天认识他的。那时我们青年作家在希伯纳街与普夫拉斯特街交汇的路口一家咖啡馆里占有一个固定桌席。卡夫卡时而到我们这儿来坐坐。
他给人的印象是个完全健康的人。他似乎非常注意掩饰自己的疾病。在一个炎热的下午,我陪着他走在老埃森街上。在一家苏打水饮料铺门前,我停了下来,喝了一瓶汽水,喝前我用手在瓶口抹了一圈。卡夫卡不赞成地观察着我。“这对您无济于事。”他说。
夜里我们有一次同不少人一起去葡萄园。那是冬天,冷得可怕。卡夫卡穿着一件薄薄的大衣。韦尔弗因见他穿得太单薄而缠着他劝说。卡夫卡说,他在冬天也洗冷水澡。他乐呵呵地听任别人笑话他。尤其是韦尔弗一个劲地取笑他,韦尔弗对他这个伙计非常关心。我记得,那时我们正站在葡萄园的渡槽上。卡夫卡撩起裤腿,在寒冷的夜里展示他赤裸的小腿肚。
卡夫卡对朋友非常友善和关爱。我那时住在一条非常热闹的街上,那是在斯蒂凡街和盖斯腾街的路口拐角的房子里。我备受噪音之苦。关于这一痛苦,我对别人说都不如对卡夫卡说能得到理解。因为卡夫卡也睡得不好。他告诉我,他也开始失眠了,以后又加上了折磨人的头痛。他具体地描述头痛的方式,并不期待和乞求丝毫同情。
他用往耳朵里塞棉花的方法来抵抗噪音。他一定要我试试这个方法。我听从了他的建议,至今我还得先把耳朵塞起来,否则就无法入眠。一次我在他那儿看到两个用来绑在耳朵外面的小软垫。
人们经常可以碰到单独一人的卡夫卡,在布拉格的马路上,在花园绿地中。假如有人陪伴他,丝毫也引不起他的兴奋。他愿意避免谈及自己,在别人讲话时,他则全神贯注。即使在疾病开始折磨他时,他仍然保持着微笑的面容。
当他的第一本书《观察》在沃尔夫出版社出版时,他说:“安德烈书店售出了11本。10本是我自己买的。我只想知道,是谁得到了那第11本。”说这话时他满意地微笑着。关于他写的是什么,对他来说重要不重要,我却不得而知。
有一次,维利·哈斯争取到他参加在温策尔广场一家旅馆的一个小厅里举行的布拉格作家朗诵会。卡夫卡那次朗读了他后来在沃尔夫那儿出版的小说《判决》。他以那么一种静静的、绝望的声调朗诵,以致我在事隔至少20年后的今天,仿佛仍然看见他在昏暗狭小的朗诵厅里的身影。其他一切我自然都忘却了。
卡夫卡身材修长,体型颇佳,长相漂亮。关于姑娘们他顶多只泛泛地谈及。1917—1918年间我在维也纳。卡夫卡写信请求我为他在旅馆里租个安静的房间。他从布达佩斯来。在此之前,他在布拉格便已向我透露,他将在布达佩斯做出维持还是解除婚约的决定。在维也纳他告诉我,他同他的未婚妻决裂了。说这话时卡夫卡完全是平静的。他甚至似乎感觉舒服。布拉格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告诉我,她给卡夫卡写过许多信,她爱上了他。卡夫卡给她写了详细的回信,提醒她当心自己。
然后我在他生命的最后时期见到过他。他变得很瘦,嗓音沙哑,呼吸困难。在寒冷的天气中他仍然穿着一件薄薄的大衣。在街上他让我看,他的大衣是多么宽大,穿着它是多么舒适,不至于压紧胸口影响呼吸。他在这件大衣里活动自如。
又过了几个月。他不在布拉格。听说他的状况很糟。他的终结是不可避免的了。我收到了一张明信片,上面写着:假如不发生什么意外,我将于星期一给您写更长的话。
他的葬礼在布拉格犹太人墓地的祈祷厅举行。人数众多。希伯来语的祷文。他的父母和妹妹们在悲哀。他的女伴默默地绝望,她在他墓前昏死过去。阴暗的天气,只偶尔透一点儿亮。上帝啊,人们不能相信,在那赤裸裸的木头棺材里埋葬了弗兰茨·卡夫卡——一个从死后才刚刚开始变得伟大的文学家。
(选自《卡夫卡传》)
本文细节描写传神,如第二段中的“喝前我用手在瓶口抹了一圈”,第三段中的“卡夫卡撩起裤腿,在寒冷的夜里展示他赤裸的小腿肚”,这些细节,充分表现了作者敏锐的观察力。此外,文章白描手法的运用也十分精彩,如第十段中的“他变得很瘦,嗓音沙哑,呼吸困难。在寒冷的天气中他仍然穿着一件薄薄的大衣”,几句速描便勾画出了卡夫卡病态的形象。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