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织》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
掌握文言虚词“然”的用法,介宾短语中宾语“之”的省略以及一些课文未加注释而有一定难度的词语或句子。
思维发展与提升:
学习编写情节提纲,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及结构特色,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
审美鉴赏与创造:
懂得小说结尾“异史氏曰”一段的论述及其作用。
文化传承与理解:
揭露封建社会的罪恶,寄托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
教学过程
知人论世
知作者
蒲松龄(1640—1715),清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属山东淄博市)人。出身没落的地主家庭。成年时,家境衰落,生活贫困。自小羡慕功名,醉心科举。十九岁初应童子试,考中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后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十一岁始成贡生。他一生穷困潦倒,长期以教书自给。坎坷的遭遇使他对当时政治的黑暗和科举的弊端有一定的认识;生活的贫困又使他对广大的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和体会。以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知作品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朝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的意思是在书房里记录奇异的故事,“聊斋”是他的书斋名称,“志”是指记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故事。《聊斋志异》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书中极大部分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它们或者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者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爱情主题的作品,在全书中数量最多,它们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精神。其中一些作品,通过花妖狐魅和人的恋爱,表现了作者理想的爱情。《聊斋志异》全书将近五百篇,内容丰富,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爱情故事,占据着全书最大的比重,故事的主要人物大多不惧封建礼教,勇敢追求自由爱情。这类名篇有《莲香》《小谢》《连城》《宦娘》《鸦头》等。
二是抨击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作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蒲松龄在这方面很有发言权,《叶生》《司文郎》《于去恶》《王子安》等都是这类名篇。
三是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和对人民的压迫,极具社会意义,如《席方平》《促织》《梦狼》《梅女》等。
该书自序:“集腋成裘,忘续明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是悲矣。”
郭沫若评价说:“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老舍评价说:“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析背景
蒲松龄的《促织》,并不是凭空杜撰出来的。约略来说,他的创作灵感来自三个方面:
史料启示。正如小说开头所说的:“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技节·斗物》中的记载,可为佐证:"我朝宣宗最娴此戏,曾密诏苏州知府况钟进千个,一时语促织瞿瞿叫、宣德皇帝要。”仅苏州一地,就要征收上千个促织,加上与之相关的奢靡之(如烧制豪华考究的装蟋蟀的盆、罐),其劳民伤财,可以想见。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当时越之地一些浮浪子弟斗蟋蟀,一次所下赌注动辄“数百金”,“至有破家者”。更有甚者、苏州一些军户竟可以用捉到的蟋蟀抵军功。
故事借鉴。明吕毖《明朝小史》记载了一个“骏马换虫”的故事:“帝(明宣宗)酷好促织之戏,遣取之江南,其价腾贵,至十数金。时枫桥一粮长,以郡督遣,觅得其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妾以为骏马易虫,必异。窃视之,乃跃去。妻惧,自经死。夫归,伤其妻,且畏法,亦经死。”显然,《促织》的部分情节取自这一故事。
现实触发。蒲松龄在他的《淄邑流弊》一文中记载了他的所见所闻:“邑共八乡,每岁各乡必报人,以应杂徭。贫者恐其逃窜,必相其家道殷实者而报之,名曰“富户’。此富户者,皆乡中之良农,平昔不入公门,视官长如阎罗,畏衙役如狼虎。……每一差出,则徊惶无主。人欺善讷,而呼应不灵。蒙签票之严催,惟思典质,以免官刑。故中人之产于此立尽。”历史与现实,野史与见闻,成为蒲松龄创作《促织》的主要素材。
文本研读
研文本1、2段
1、学生读第 1、2段。
思考: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或者说起因是什么 从第1段中找出一个字概括故事背景。
明确:“戏”--就是这个“戏”,“游戏”的“戏”。
2.谁在玩游戏
明确:天子在玩游戏。
3.最后一段评论里,作者对天子玩游戏作了本质的概括,找出一个字概括天子玩游戏的特点或者说是本质,它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偶”。天子玩游戏有很大的偶然性,这就是故事的背景
点拨:这个背景很重要。玩促织对于天子来说只是一个游戏而已,但对于老百姓,对于下面官员,却非同寻常,可以说是他们生活的全部,是“生命所及也”。
4.天子玩游戏,下面发生了什么 至少两类人要动起来,有主动的也有被动的,主动活动的是什么 (官员)
5.官员是怎么活动的
明确:让百姓交促织。利用这个机会向百姓摊派搜刮。
6.官员的活动带有主动性,找出形容官员特征的这个字。官员主动为天子的事操心,文中怎么写
明确:这个字是“媚”。(老师板书“媚”的繁体字)
点拨:“媚”上面有个眼睛,原始意义是女子很漂亮。文字是在男权社会确立后出现的,男子掌握了社会的控制权。这个“媚”字隐喻成什么意义 向男子讨好、巴结、所以现在“媚”的意义一般是“讨好”。皇帝玩蟋蟀与官员本没什么关系,但这个官员却不这么认为,想方设法要弄个蟋蟀献给皇上。这就取决于官员的人生状态,也就是这个“媚”字,讨好、媚上成为官员的一种生存状态,于是有了这样的结果。因此,中国古代官员的主要本事就在于要有讨好的本领,这就是一种隐喻。
7、官员对于皇上“媚上”,对于下层百姓采取什么态度 (找出关键词)
明确:“责”。“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
8、不只是官员在活动,还有百姓也在被动地活动。有谁被牵连进去了
明确:成名。
性格上--“为人迂讷”(慈厚、老实,不善言辞);
经济上--立即“薄产累尽”(几无经济来源);
肉体上-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受尽摊残、丧失行动能力);
精神上--“忧闷欲死”“惟思自尽”(欲生不得,欲死不能)。
点拨:这是善良者生存境况绝妙的隐喻,一旦被权力盯上,就意味着厄运临头,在劲难跳。小说的高妙之处还在于揭示了这种奴役的普遍性。“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它在用形象告诉我们,专制权力下的个体没有谁能自由主宰自己的命运,皇上玩弄虫子的本质在于玩弄百姓的身家性命!而愈是迂讷、善良则愈易被人控制,恶人反而自由度更大,因为他们在生存的手段上更狡黠,对上“媚上官”,对下“严限追比”严刑拷打,使用欺诈与谎言维持自己的生存,牺牲下民以保住自己的地位。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社会以非知识化、非智慧化、非人性化而又无孔不人的权力本位为特的社会体制的真面目,其社会职能绝非是平衡、保护与培养,而是十足的限制、侵害与它动用所有的知识系统组建一切机构,目的只有一个:维持对百姓的压榨、侵害、掠夺。
研读第3~5段
1.学生读3~5段。
2.探究:成名的儿子非跳井不可吗 他是否有别的办法来逃避这次劫难
明确:如果不跳井,其父母必然会被官府迫害致死,“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他自己的生命也得不到保全
3.孩子听了母亲的话后,主动去跳井。母亲本应是温柔慈爱的,本应安抚儿子,不就一只蟋蟀嘛!但其母亲却话里有话……(品读句子)
(1)一学生读母亲的话:“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覆算耳!”
(2)品读母亲话里的暗示。(学生讨论回答)
这话暗示成名的儿子面临的家庭暴力,摧残与折磨可能胜过死亡。怀着极大的恐惧,成名的儿子以跳井的方式逃避更为残酷的打击,这实在是一出惨绝人寰的悲剧!
明确:是什么使一个温柔善良的母亲变成凶神恶煞的魔鬼 是什么把本应慈爱温柔的安慰变成阎王爷的怒吼责骂 成名的妻子在自我生存与爱心之间必须迅速作出心灵的选择,结果生存与社会的双重压力立即占据上风,使她选择了对儿子的蛮横与怒吼,可见是专制奴役将人变成了魔鬼!而更令人深思的是,成名的儿子根本上就是一个无辜受害者,这个精妙结构的寓意在于,在专制奴役的背景下,谁都可能成为牺牲品!
研读6-9段
作者将虫子的本领写得极大。如此夸张其神奇本领为了说明什么!
明确: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原来这只非凡的蟋蟀简直就不是一只蟋蟀,而是一个精灵。事实上,它果然不是一只普通的蟋蟀,而是成名的儿子。
点拨:故事到此揭示出了内涵,人的命运随着虫子的变化而变化,皇帝游戏的本质是谁--是人!这正是:
云谲波诡变态中,癫狂世相与人同。天地万物归戏赏,人命起伏皆随虫。
而且,它的深刻意义还在于:整个社会陷入互相奴役的循环之中,皇帝玩人,人又在玩虫,互相循环。所以在专制奴役的背景下,人只是手段,虫是目的、人权不如虫权,人虫共舞,人虫又共同被游戏,连皇上也在被下官游戏,整个社会陷入互相欺骗、互相奴役的循环之中,谁都是受害者!
这一点甚至连不算敏感的嘉庆皇帝也觉悟过,他曾写过这么一首诗--内外诸臣尽紫袍,何人肯与朕分劳。玉杯饮尽千家血,银烛烧残百姓膏。天泪落时人泪落,歌声高处哭声高。平时漫说君恩重,辜负君恩是尔曹。
嘉庆皇帝认识到他陷入了巨大的困惑与无奈之中,陷入了一种互相欺骗的文化之中,这种文化连皇帝都无法改变,也无力改变!这就是你愚弄我,我愚弄你,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循环系统!到这里我们发现了整个故事的最深沉的隐喻。
拓展深究
解读“喜”
解读一“喜”
成名捉到虫: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壁不害色,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1、为何一只小小的虫子使成名“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
明确,因为这只小小的虫子是他们一家的命根,决定着他们一家的命运。
插叙过去:一家因促织役“薄产累尽”,成名“忧闷欲死”;因无法按时交上合格的“促织”被打得“两股间脓血流离”,被折磨得"惟思白尽”。
巫医救命:求神向卜,按图索骥,如愿以偿,全家"大喜”。
2.情感把握。
得虫大喜的意蕴:社会的黑暗、吏治的腐败,带给百姓的是无尽的苦难“苛政猛于虎”。
(2)神灵助人的探讨。
--成名求神问卜,捕得佳虫情节超乎现实,正因为“神”的指示,“神”的力量。才使致于绝境的成名一家得以保全。
--而现实生活中的“神”在哪里 "神”真的会来拯救像成名一样的天下苍生吗 成名的神助,实为对黑暗社会的揭露谴责,是劳苦百姓的悲哀。
解读二“喜”
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虫宛然尚在。喜而捕之,一呜辄跃去,行且速、覆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喜而收之。
“喜”的两种表现:“喜而捕之”“喜而收之”。
(1)成子毙虫的恐怖。
-母亲的骂语:“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覆算耳!”
--父亲的举动:“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儿。”
--孩子的惊恐:“儿惧,啼告母”“儿涕而出”“渺然不知所往”“既得其尸于井”
(2)由喜而悲的惨剧:“抢呼欲绝”“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
2.成名喜怒的解读。
成名的喜怒哀乐全由促织决定,小小的虫子竟将人异化,它的命比成子的命更贵重.成子弄死一条虫,竟害怕到跳井身亡的地步。
点拨:是儿子比不上促织重要吗 当然不是。但残酷的现实面前,他的生命中只能有促织,促织就是全家的性命。儿虽身亡,悲伤满怀,但再见促织,怎能不“喜” 只不过,这"喜”中浸透了成名一家人诉不尽的悲苦和辛酸。
解读三“喜”
成大喜。方共瞻玩,一鸡瞥来,径进以啄。成骇立愕呼。幸啄不中,虫跃去尺有咫,鸡健进,逐逼之,虫已在爪下矣。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成亦惊喜,掇置笼中。(“大喜”与“惊喜”)
喜的铺垫与蓄势。
新虫“劣之”:成名虽再得小虫,但总觉不及前物,“劣之”“惴惴恐不当意”。
佳虫善斗:少年好事者的“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
造访讥笑: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面笑。”
自惭形秽:“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作,不敢与较。”
被迫无奈:“少年固强之、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
一系列的铺垫,为下文两虫决斗蓄势,让故事情节更为曲折生动。
2、“喜”的过程与结局。
赛前的萎蔫:“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试以猪聚毛撩拨虫须,仍不动”。
赛时的勇猛:“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
赛后的得意:“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
“大笑”与“大骇”:“少年又大笑”"少年又笑“少年大骇”。(对比反村,更见小虫之神勇)
明确:这一部分写两虫决斗,曲折精彩,有张有弛,加以人的神情,更能突出小虫的本领。
3、由“喜”到“惊”的意外。
“鸡”的不屑:“瞥”“径”“啄”“进”“逼”。
“虫”的退让:“虫跃去尺有咫。”
“虫”的机敏:“虫集冠上,力叮不释。”
明确:令成名想都不敢想的是小虫与鸡斗,竟能出奇制胜,一招制敌,成名怎不“惊喜”!小虫虽貌不惊人,但这“两斗”已经表现出了其高超的本领。小虫的本领越高,自然成名心中就越喜。
4、探究小虫善斗的深层含义。
小虫善斗,就能“中于款”,从而取悦统治者。统治者满意了,成名眼前的灾难也就暂时结束了。封建最高统治者为了满足一己之私欲,根本不管下层百姓的死活。而各级官吏也极力讨好巴结上司,残酷地盘剥百姓。百姓之命常悬于统治者一时的好恶,可悲!可叹!
解读四“喜”
1.品读这一部分的众人之“喜”(“悦”)。
抚军之喜:“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
皇上之喜:“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县宰之喜:“宰悦”……
成家之喜:“免成役”“又嘱学使俾人邑庠”“成子精神复旧”“抚军亦厚赉成”“田百
顷,楼阁万牛羊蹄躈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明确:成名暴富,靠的是虫的善斗;官员政绩考核,靠的不是国计民生,而是献虫有功。
(朝延荒唐无道)。
深度解读。
成子化虫:成名一家因虫而获得了荣华富责,而这轻捷善斗之虫竞是成子魂魄所化。
在官府的威逼之下,成子自杀后还要魂魄化虫,以供统治者赏玩,方能解脱一家人的苦难,足见荒淫残暴的统治者对老百姓的迫害之深。成名一家所拥有的荣华是儿子用生命换来的,蕴含着一家人的血泪。
成名一家是暴富,无疑是超现实的。在那视百姓性命如草芥的黑暗时代,老百姓哪有如此好运!喜剧性的结尾,寄托着作者的美好愿望,同时也是作者无奈与悲哀的潜在抒发。
3.批判锋芒。
(1)批判了造成民不堪命的社会根源。成名入邑庠、发大财,官员得奖赏、获升迁、完
全取决于皇帝的偶一欢喜。这是何等荒唐!
(2)批判了整套封建官僚机构。由上而下的众多的贪官污吏,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官僚系统,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3)批判了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在这样一个黑白颠倒、弱肉强食的社会环境里,善良、质补是不为人称道的品质,而自私、奸诈、凶狠流行,不务正业成为敲门砖。全社会价值观念错位,这样的社会焉能久长!
小说的情节曲折动人,人物命运几番轮回。大喜大悲,牵动读者心弦。悲处,魂断神伤;喜处,悲从中来。小小的一只促织,竟将人异化到如此境地。文章以喜写悲,让我们感受到的是更深沉的悲哀。
分析“妙”
全文妙在三个字:尚、蠹、酬。
1、品析“尚”字
(1)“尚”交代故事背景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概括地介绍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并为下文成名的故事做了铺垫。促织传于宫中,继而影响宫外,一个“尚”字点明社会的价值取向。
(2)“尚”暗示腐朽世风。
皇宫上下四海之内,无论君主还是达官显贵,都醉生梦死,享乐成风,整个社会堕落颓废,世风日下。
(3)“尚”隐藏罪恶祸根。
因为宫中所”尚”,统治阶级的这一好恶就成为芸芸众生命运走向的“晴雨表”,成了整个社会趁之若鹜的精神动力。
正因为统治者崇尚这种无聊的游戏,宫中所“尚”很快变为社会所“尚”,官变们上行下效,授其所好;其他人如游侠儿也“得佳者笼养之,吊其直,居为奇货”。
奸倭之徒借全社会之所“尚”,向老百姓摊派费用,敲诈勒索,从而造成“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的结果。
点拨:就在这宫内宫外、举国上下崇尚促织的特定环境中,忠厚老实的成名,“操童子业,久不售”的成名,在追求科举功名的夹缝里,看到一线出头的希望;随之因无法缴纳促织而遭受种种迫害,以至几乎家破人亡的悲惨故事也就拉开了序幕。
2、品析"蠹"字
“蠹”的本义是蛀虫,后来引申为蛀蚀、侵害。
(1)成名与“虫”。
成名因“虫”弃科举:早年“操童子业,久不售”,苦苦追求仕途功名不得;后因“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承担捕供促织的差事。
成名因“虫”尝艰辛:“早出暮归,提竹简铜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
成名因“虫”受折磨:贪官污吏对他严加威逼,大肆盘剥,轻则怒喝,重则杖责,以致“两股间脓血流离”。
成名得“虫”受神助:求神问卜,终于得虫。
(2)成子与“虫”。
成子无知毙“虫”:“窥父不在,窃发盆。虫跃掷径出,迅不可捉。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
成子恐惧投井:既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
成子化“虫”的讽刺与辛酸。
(3)成家与“虫”。
家破人亡源于“虫”。家庭发达源于“虫”。
点拨:成名一家,喜怒哀乐、贫穷富贵,都与这个小小的“蠹”(虫)息息相关,促织失而复得聊且自慰之时,他早已是儿子归天家破人亡了。因为这“蠹”,成名无时无刻不处于诚惶诚恐、悲喜交集之中,最终得力于上天庇佑才侥幸脱离苦海。
“蠹”(虫)——一出与家庭兴衰、人命运相关的悲剧。
3、品析"酬"字
(1)探究:“酬”字讽刺意味。
“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翻译句子)
小虫受宠:小虫进入皇宫,百战百胜,博得了皇上的喜悦。
成名受赏:“俾人邑庠”“裘马扬扬”,实现了梦寐以求的人生理想。
官员受恩:“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他们因成名献虫而得宠,心安理得。
(2)讽刺意味:小说最富讽刺意味的是这个“酬”字。不论作威作福的昏君酷吏,卑鄙庸俗的市侩小人,还是挣扎于水深火热之中侥幸脱身的平民百姓,无一例外得到了上天恩赏。作恶者不惩,为善者不褒,大家见怪不怪相安无事。整个社会一片混沌,表面升平呈祥,内里却腐朽不堪。
(3)喜剧结局:结局的喜剧性丝毫不能掩盖故事深刻的悲剧性。如果以文学反映社会现实的角度来审视这个结局,我们发现,这样一个结局,其实是作者“赏赐”给善良读者的一个“谎言”。
剖析“异”
小说内容的最大特色乃是体现了一个“异”字,正如《聊斋志异)序所谓“志而曰异。明其不同于常也。”
1.趣之“异”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故事的起因告诉读者,皇帝已由追求一般智有华享乐转而一味追求声色犬马、斗鸡玩虫等低级趣味,从而玩物丧志。他再也无心国破无心黎民苍生,而是“以天下奉我一人之淫乐”。地方官吏也只以媚上邀宠为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为讨皇上欢心,已根本不顾百姓死活。这种志趣之异,是成名悲喜剧的总根源。
2.情之“异”
文中四处对蟋蟀的描写,笔法摇曳,生动传神,让人拍案叫绝。第一处描写的蟋蟀是自然之物,第二处描写的蟋蟀介于虫与人之间,那第三处、第四处的描写,则完全把促织当人来刻画。这四处描写,完成了成名之子从人到虫的“异化”过程。人走投无路时,为了活下去,为了逃避灭亡的命运,只得献出人的庄严身份,心甘情愿地去做那样一只小小的蟋蟀。正如方平先生所言,从故事所达到的最强烈的艺术效果来说,悲剧顶点还不是人之投井自尽,而在于人之自我否定:不仅否定了自己的生命,而且连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也一起否定了。人变成了蟋蟀,人的异化,这第二次自我否定比第一次自我否定更为可悲。是什么造成了成名一家的悲剧 我们不难发现,是“官贪吏虐”。“苛政猛于虎”正是这一现象的高度概括。《促织》就是这样通过对人的异化过程的刻画,反映了深刻的思想性和出神人化的艺术性。
3.理之“异”
成名不能通过正常的科举考试而取得功名,却因进贡一只上等蟋蟀面被县令特许入邑庠;先前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后却以促织富,裘马扬扬;县令以才能“卓异”闻名,只因他向抚军进献了一只轻捷善斗的蟋蟀;抚军不是因政绩优良而受皇帝褒扬却因迎合皇帝特殊爱好而得到名马衣缎的奖赏。所有这些,都缺少最起码的因果逻辑,违背了社会政治生活的一般事理和游戏法则。
4.法之“异”
作为统治阶级意志体现的法律,不再以打击违法犯罪、惩恶扬善、伸张正义为目的,它惩罚的对象也不再只是“暴民”或“刁民”,当像成名这样迂讷老实的读书人完不成官府缴纳蟋蟀的“任务”时,“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直打得他两股间脓血流离,转侧床头,惟思自尽。法律沦为统治者随心所欲鱼肉人民、滥施淫威的工具。
5.事之“异”
有了以上几个方面,大量有悖常情常理的事情接连发生也就见怪不怪了:天子以逗蟋蟀为乐而公然“岁征民间”,不为苍生爱小虫;为满足皇帝玩乐需要,国家机器迅速开动起来,宫廷传命于巡抚,巡抚催之于县令,县令责之于里正;作为读书人的成名再也无暇顾及科举文章,而整天“早出暮归……探石发穴”,去寻找关系到个人身家性命的蟋蟀;悲也小虫、成名因充里正役而破产,因交不上蟋蟀而遭刑,儿子则因失手打死蟋蟀投井自杀几成痴呆;喜也小虫,成名也因为一只蟋蟀而彻底改变了不幸命运,不仅如愿以偿做了秀才,而且裘马扬扬成为一位富翁。
6、旨之”异”
内于清初文网严密,和《聊斋志异》中的其他许多作品一样,作者只能借记述一个看似荒诞不经、有违常理的所谓的前朝故事,来反映"苛政猛于虎”的黑暗现实,寄寓对受尽欺凌的下层民众的同情。小说末尾更通过异史氏之言,“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点明了借古讽今的目的,即规劝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注意休养生息,爱惜民力,施行仁政。
四、课后巩固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 猾黠( xiá )
(2) 科敛( liǎn )
(3) 迂讷( nè )
(4) 裨益( bì )
(5) 具赀( zī )
(6) 爇香( ruò )
(7) 翕辟( xī )
(8) 不啻( chì )
(9) 藁葬( gǎo )
(10) 惙然( chuò )
(11) 交睫( jié )
(12) 觇视( chān )
(13) 惭怍( zuò )
(14) 咫尺( zhǐ )
(15) 龁( hé )
(16) 厚赉( lài )
(17) 蹄躈( qiào )
(18) 蠹贫( dù )
(19) 东曦( xī )
(20) 掭以尖草( tiàn )
(21) 抢呼欲绝( qiāng )
(22) 俾入邑庠( bǐ )( xiáng )
文言基础知识梳理
1. 通假字
(1) 手裁举 通“才”,刚刚
(2) 翼日进宰 通“翌”,次于“今”的
2. 一词多义
(1) 责{因责常供/令以责之里正要求,,责令每责一头索要,索取以塞官责责任,差使受扑责时责罚
(2) 发{窃发盆打开探石发穴掏、挖开无毫发爽毛发,头发
(3) 上{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上级见虫伏壁上上面上于盆而养之放置以金笼进上皇上
(4) 过{折过墙隅经过裘马过世家超过未必不过此已忘用过
(5) 然{①成然之意动用法,认为……是对的然睹促织连词,表转折,俨然类画然而 副词词尾,……的样子庞然修伟/相对默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6) 意{即道人意中事心里,名词意似良神态、神情,名词惴惴恐不当意心意,名词岂意其至此哉?料想、估计,动词
3. 古今异义
(1)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
古义: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人。
今义:行侠仗义的人。
(2) 两股间脓血流离
古义:大腿。
今义:事物的一部分;量词。
(3) 儿涕而出
古义:哭泣,流眼泪。(作名词用则意为眼泪)
今义:鼻涕。
(4) 民日贴妇卖儿
古义:抵押、典当。
今义:粘贴、贴补。
4. 词类活用
(1) 名词用作状语
① 岁征民间 每年
②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 用笼子
③ 早出暮归 在早上、在晚上
④ 取儿藁葬 用草席
⑤ 日与子弟角 每天
⑥ 力叮不释 用力
⑦ 民日贴妇卖儿 每天
(2) 名词用作动词
① 试使斗而才 有才能
② 旬余,杖至百 杖责、用杖打
③ 笼归,举家庆贺 用笼子装、装进笼子
④ 上于盆而养之 装、放置
⑤ 儿涕而出 流泪、哭泣
⑥ 自名“蟹壳青” 命名、取名
⑦ 细疏其能 陈述
⑧ 故天子一跬步 走半步一步。这里指一举一动。
⑨ 裘马扬扬 穿着皮衣,骑着马
⑩ 仙及鸡犬 成仙
(3) 使动用法
① 昂其直 使……昂,抬高
② 辄倾数家之产 使……倾尽/竭尽
③ 而高其直 使……高,抬高
④ 不如拼博一笑 使……拼
(4) 意动用法
① 成然之 认为……对
② 成以其小,劣之 认为……劣/差
③ 益奇之 认为……奇特
(5) 其他活用现象
① 薄产累尽 形作动,赔完
② 近抚之 形作动,靠近
③ 而心目耳力俱穷 形作动,用尽
④ 蟹白栗黄 形作名,白肉、黄粉
⑤ 成述其异 形作名,奇特的本领
5. 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①此物故非西产
②非字而画
(2) 被动句
①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②试与他虫斗,虫尽靡
(3) 定语后置
①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②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
(4) 状语后置
①问者爇香于鼎
②焚拜如前人
③既得其尸于井
6. 文化常识
(1)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
(2) 童子:童生。科举时代,还没考取秀才的读书人,无论年纪大小,都称为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