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1.
成绩
一.字词填空(15分)
迷藏( ) 眨( )眼 门kǎn( ) cí( )旧岁 zhàn( )酒
嫩绿( ) bò( )箕 秫秸( ) 应和( ) 渔父( )
fú( )水 薄烟( ) yuán( )故 mí( )散 黄晕( )
二.单项选择(15分)
1、使用标点符号有错误的是 ( )
A、“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B、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C、“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他惊讶地叫道。
D、哪一种办法省时间,我们能一眼看出第一种办法好,后两种办法都“窝了工”。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出台的一系列产业振兴举措,是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B.我们不赞成应试教育,决不是主张取消考试,而是不赞成以应付升学考试为唯一目的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做法。
C.大陆目前正积极筹组赴台采购团,大约有7至9个以上的采购团计划在5至9月间先后赴台考察并洽谈采购事宜。
D.最近,某煤炭公司召开了一个新闻发布会,通报了本公司最近发生的一起严重责任事故的调查结果及其处理意见,以避免同类事情不再发生。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嫦娥一号”于10月24日晚成功发射,举国人民弹冠相庆,共同感受伟大祖国的繁荣富强。
B.3月10日,俄罗斯部分华人华侨代表在莫斯科举行座谈会,大家义愤填膺,严厉声讨陈水扁近期的“台独”言行。
C. 每逢节假日,中央大街两旁的店铺,就会顾客盈门,生意葱茏。
D.参加了今年中考作文阅卷的张老师深有感触地说:现在学生的作文水平令人担忧,很多文章语句不通、表意不明、层次不清,文不加点的低分作文也越来越多。
4、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B.《社戏》作者鲁迅是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他的第一篇白话文长篇小说《狂人日记》就选自《呐喊》。
C.《本命年的回想》是作者刘绍棠在他六十岁时写的一篇散文,本文描写了京郊运河家乡过年的情景,充满了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而作者的文学创作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都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格,城市题材,地方特色”。
D.《春》是一篇写景抒怀的散文,选自《朱自清全集》,作者是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著有诗集《雪朝》,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
5、将下列选项依次填入空缺处,正确的选项是( )
你的话语应该是一缕饱含早春气息的柔风,________;你表白应该是田野爆裂的豆荚,________;你的辩答应该是凭借原则的盾牌,_______;你的呐喊应该是仰仗正义的力量,_______。
①迎承谈判桌上的唇枪舌剑 ②构思并阐述金色的成熟
③弥合朋友之间人为的小隙 ④澎湃青春的热忱和血液
A.③④①② B.②①③④ C.③②①④ D.④①③②
三.语言运用(7分)
1. 是萋萋芳草,我们就要染绿天涯;是涓涓细流,我们就要汇成大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2.2011年 3月中旬,由于日本发生地震核泄漏,受社会传言影响,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了抢购食盐的现象。邻居王大爷也听信了传言,准备去超市抢购一大箱食盐,这时,你将如何劝说他呢?(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默写(12分)
1.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青年说:“贡献你自己!”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将磨洗认前朝。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雪却输梅一段香。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无欲则刚。
7.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8.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请根据已学《水调歌头》,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写出词中表明时间变化(夜深)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词中”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词人不为离愁别苦所束缚的乐观思想,也表达了词人的美好愿望。(2分)
3.本词上阕写____________,下阕写___________。(2分)
4.试简要分析这首词反映了词人(思想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六.阅读理解(41分)
(一).根据《幼时记趣》完成以下题目(22分)
1.全篇统领全文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_____。(2分)
2.“我”能得到许多闲情之趣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具体叙述了幼时哪几件趣事,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性格和情趣?(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释下列词语(6分)
明:_________ 必:__________ 尽为所吞:_____________
怡然:___________ 以丛草为林:______________ 细察:_____________
5.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心之所向;吾剑之所从坠 B.拔山倒树而来;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C.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常蹲其身 D.徐喷以烟;试之以足
6.翻译句子(4分)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1-25题。(19分)
我的梦想
莫言
③在我短暂的学校生活中,腰带和裤裆始终是个恼人的问题。大概是上四年级的时候,我写了一篇关于五一劳动节学校开运动会的作文,张老师大为赞赏。后来,我又写了许多作文,都被老师拿到课堂上念,有的还抄到学校的黑板报上,有一篇还被附近的中学拿去当作范文学习。有了这样的成绩,我的腰带和裤裆问题也就变成了一个可爱的问题。
④后来我当了兵,提了干,探家时偶翻箱子,翻出了四年级时的作文簿,那上边有张老师用红笔写下的大段批语,很是感人。因为文革,我与张老师闹翻了脸。我被开除回家,碰到张老师就低头躲过,心里冷若冰霜。重读那些批语,心中感慨很多。那本作文簿被我的侄子擦了屁股,如果保留下来,没准还能被将来的什么馆收购了去呢。
⑤11岁时,我辍学当了放牛娃后,经常会忆起作文的辉煌。村里有一个被遣返回家劳改的“右派”,他是山东师范学院中文系的毕业生,当过中学语文教师。我们是一个生产队,经常在一起劳动。他给我灌输了许多关于作家和小说的知识。什么神童作家初中的作文就被选进了高中教材啦,什么作家下乡自带高级水啦,什么作家读高中时就攒了稿费三万元啦,什么有一个大麻子作家坐在火车上见到他的情人在铁道边上行走,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结果把腿摔断了……他帮我编织着作家梦。
⑥我问他:“叔,只要能写出一本书,是不是就不用放牛了?”
⑦他说:“岂止是不用放牛!”然后,他就给我讲了丁玲的“一本书主义”,讲了那些名作家一天三顿吃饺子的事。大概从那时起,我就梦想着当一个作家了。别的不说,那一天三顿吃饺子,实在是太诱人了。
⑧1973年, 18岁的我就跟着村里人去昌邑县挖胶莱河。冰天雪地,三个县的几十万民工集合在一起,人山人海,红旗猎猎,指挥部的高音喇叭一遍遍播放着湖南民歌《浏阳河》,那情那景真让我感到心潮澎湃。夜里,躺在地窖子里,就想写小说。
⑨挖完河回家,脸上脱去一层皮,自觉有点脱胎换骨的意思。跟母亲要了五毛钱,去供销社买了一瓶墨水,一个笔记本,趴在炕上,就开始写。书名就叫《胶莱河畔》。第一行字是黑体,引用毛
泽东的话: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第一章的回目也紧跟着有了:元宵节支部开大会,老地主阴谋断马腿。故事是这样的:元宵节那天早晨,民兵连长赵红卫吃了两个地瓜,喝了两碗红黏粥,匆匆忙忙去大队部开会,研究挖胶莱河的问题。老支书宣布开会,首先学毛主席语录,然后传达公社革委关于挖河的决定。那部小说写了不到一章就扔下了,原因早已记不清。如果说我的小说处女作,这篇应该是。
⑩1978年,我23岁,参军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战士。当了兵,吃饱了穿暖了,作家梦就愈做愈猖狂。我在黄县站岗时,写了一篇《妈妈的故事》,写一个地主的女儿(妈妈)爱上了八路军的武工队长,离家出走,最后带着队伍杀回来,打死了自己当汉奸的爹,但文革中“妈妈”却因为家庭出身为地主,被斗而死。这篇小说寄给《解放军文艺》,当我天天盼着稿费来了买手表时,稿子却被退了回来。后来又写了一个话剧《离婚》,写与“四人帮”斗争的事,又寄给《解放军文艺》。当我盼望着稿费来了买块手表时,稿子又被退了回来。但这次文艺社的编辑用钢笔给我写了退稿信,那潇洒的字体至今还在我的脑海里摇头摆尾。信的大意是:刊物版面有限,像这样的大型话剧,最好能寄给出版社或是剧院。信的落款处还盖上了一个鲜红的公章。我把这封信给教导员看了,他拍着我的肩膀说:“行啊,小伙子,折腾得解放军文艺社都不敢发表了!”我至今也不知道他是讽刺我还是夸奖我。
11后来,我调到保定,为了解决提干问题,当了政治教员。因基础太差,只好天天死背教科书。文学的事就暂时放下了。一年后,把那几本教材背熟溜了,上课不用拿讲稿了,文学梦便死灰复燃。我写了许多,专找那些地区级的小刊物投寄。终于,1981年秋天,我的小说《春夜雨霏霏》在保定市的《莲池》发表了。
1.作者为了实现自己的写作梦想坚持创作,从不懈怠。请你简要概括作者18岁、23岁时创作的经历。(4分)
(1)18岁时 。
(2)23岁时 。
2.本文突出的写作特点是巧用年龄阶段组织材料。你觉得这种方法巧在哪里?请从结构或内容两方面回答。(3分)
3.结合文章第④段中“重读那些批语,心中感慨很多”, 说一说当时作者具体有哪些感慨?(4分)
4.文章第⑩段中“但这次文艺社的编辑用钢笔给我写了退稿信,那潇洒的字体至今还在我的脑海里摇头摆尾”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5.莫言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在语言表达上追求淡淡的幽默。请你从文中找出一句来进行简要赏析。(4分)
七年级( )班 姓名 序号
装 订 线 内 严 禁 写 答 案
装 订 线 内 严 禁 写 答 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