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益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益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9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19 15:49:33

文档简介

益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试题卷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时量75分钟,满分100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填写在本试题卷和答题卡指定位置,并认真核对答题卡条形码上的姓名、考号和科目。
3.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需按答题卡的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题卷和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祝你考试顺利!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2.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天下之士,斐然向风……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奇,莫不虚心而仰上。作者意在说明
A.政治腐败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B.秦统一天下得到了士民的支持
C.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 D.郡县制的推行赢得了民众拥护
3.下表是某历史兴趣小组在研究魏晋南北朝历史时查阅的资料
项目 内容
民族迁徙 魏晋以来,匈奴、鲜卑、羯、兵、关等族大批内迁
联合斗争 十六国时期连年战乱,人民生活困苦,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反抗政府。
友好往来 魏晋以来,在和平环境中,各族人民频繁交往,在战乱期间,这种交往也 始终未断。
据表1可知,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A.南方经济的开发和发展 B.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加强
C..北方各少数民族的汉化 D.文明在和平交流中演进
4.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对汉唐的相制有如下评论: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朝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相制的变化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削弱了君主权力
C.使官僚机构膨胀 D.加强了中央集权
5.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下列属于宋代科技成就的是
A.贾思勰著《齐民要术》 C.宋应星著《天工开物》
B.徐光启著《农政全书》 D.三大发明基本成熟
6.清太宗天聪年间,汉族降官宁完我上奏说:我国六部之名,原是照蛮子家立的……必如此,庶日后得了蛮子地方,不至手忙脚乱。然《大明会典》虽是好书,我因今日全照他行不得。他家天下二三百年,他家疆域横亘万里,他家财赋不可计数,况《会典》一书自洪武到今,不知增减改易了几番。作者意在强调
A.《大明会典》根本不值得借鉴 B.后金应该完全摒弃明朝的各项制度
C.制度的继承必须符合客观实际 D.明朝在疆域和经济上明显强于后金
7.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在华投资总额增加的情况下,投资结构却发生了很大变化:运输业由1894年的10%(投资总额中所占比重,下同)上升到1914年的38%,其他行业如贸易、制造业、金融业等都有明显下降。据此可知
A.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
B.西方列强忙于一战减轻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C.运输业能给列强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权益
D.帝国主义的侵略方式已完全让位于资本输出
8.义和团运动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植根于自然经济的保守意识连在一起,这种矛盾显示了一场正义的反帝群众运动中落后的封建主义内容。这场运动
A.大大促进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 B.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C.缘于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阻止了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9.1911年12月下旬,在南京各省代表会议上,决定实行总统制。1912年,孙中山向南京参议院提出辞职,并推袁世凯继任大总统。同年3 升,南京参议院规定实行内阁制、南京参议院对中央政府组织机构形式的变化主要反映了
A.革命党人对袁世凯的戒备 B.革命党人内部斗争日趋激烈
C.全国革命形势在不断高涨 D.强加大对中国革命的干涉
10.一位历史于永在描述中国近现代某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状况时,写道:军阀割据,政局动荡,国会党争,民众因为军队扩张,互争地盘,内战频仍。该时期是
A.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B.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C.国民革命运动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11.教科书是课程的承载,不同时期的教科书体现不同的时代特色。下表为1931~1945年
教科书 部分章目
《复兴历史教科书》 国耻和民族复兴运动
《新修正标准初中本国 日军的暴行
《初级小学补充教材》 战时儿童应有的态度与责任、抗日的民族团结、汉奸的下场
《战时补充教材》 战时常识、国防算术、国民防空必读
据表可知,该教科书的编撰
A.确保了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胜利 B.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C.促进了敌后根据地的巩固和壮大 D.适应了当时民族解放战争的需要
12.日记作为第一手史料,不同于出版的书籍,除能反映撰写者的性格外,还能反映当时发生一些事件。1948年蒋介石曾在日记中写道:“东北全军,似将陷于尽墨(没)之命运。寸中焦虑,诚不知所止矣。”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导致东北沦陷 B.东北全境即将解放
C.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D.基本解放华北地区
13.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其主要内容有: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但不得没收地主兼营的工商业及其直接用于经营工商业的土地和财产;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此次土地改革
A.是民主革命的继续 B.为解放战争胜利奠定基础
C.获得了各阶级支持 D.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14.图2和图3分别为我国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新建工业中心的分布图。其变化
A.得益于阶级斗争为纲政治方针的贯彻 B.推动了西部大开发的顺利实施
C.已彻底改变了工业分布不均衡的状况 D.基于我国周边国际形势的恶化
15.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是实现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对两岸同胞和中华民族最有利。”下列对“一国两制”理解正确的是
A.最早是为解决香港问题提出 8.首先在澳门地区成功实施
C.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 D.实现了台湾问题顺利解决
16.2017年,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明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大会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党的指导思想。此次全国代表大会是
A.中共十六大 B.中共十七大
C.中共十八大 D.中共十九大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7小题15分,第18小题15分,第19小题12分,第20小题10分,共52分。
17.(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他们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当时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之痛苦。自经此次之实验,国中贤者,宝爱共和之心,因以勃发,厌弃专制之心,因以明确……然自今以往,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 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 ——摘编自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2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的解决途径及其主要内容。(7分)
18.(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制定和实施对外政策的主要依据,但外交政策的制定离下开当时的国际国内历史背景,从而体现出一定的时代特征。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原则的制定,并要是在中国革命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并同革命运动后期的实践有密切联系。同时,其外交决策往往受到国内政治的制约和影响,即新中国的对外政策是为达到国内政治目标而制定的,最后,其形成是从革命运动的对外必系向国家外交过渡的过程馆既包括了中国共产党从革命政党到执政党的转变,还包括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袖从革命运动的领导人到国家领导人的角色转变。这些特征在此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中存在了相当长时间。 ——摘编自牛军《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主要特征》
材料二美国在亚太地区拉拢盟友。实行全面军事盟署。中国一些周边国家也认为,中国共产主义革命的输出会成胁自身利益,纷纷采取最对政策,使中国周边环境严重恶化。1953年,力主在亚洲向美国示威的斯大林逝世,苏共领导人中止了原来的进攻政策,并劝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尝试与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和平共处”。在国内外形势变化的情况下,中国也迫切需要建立稳定、和平的国际环境以巩固政治、经济的发展。这也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早出现在处理中印、中缅边界问题过程中的原因。
——摘编自李宇博《试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1)根据材料概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呈现的特征。(6分)
(2)根据材料二简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国内外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基本内容:9分)
19.(12分)从三代到明清,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整体而言大致经历了“世卿世禄制”、“军功爵制” “察举制”、“九品中正明”、“科举制”五个个阶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阶段 选拔方式或内容
① “仕进之途,唯辟田与胜敌而已”;宗室非有军功,不得为属籍;“智首为功” “计首投爵”制。
② 中央选派“贤有识签”的官员任原籍地的考评官,负责察访本地士人,综合德才、 门第定出等级,然后向吏部程荐。
③ 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 足以决疑,能案章蕴间。文史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忘,明足以决,才任三 统令、
④ 王权与族权统一,依血缘的亲疏定等级尊尊和官爵高下,即“公门有公,御门有御。 践有穷愁,贵有常荣,贫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⑤ 政府按照不同的科目上考试,士人可以自由报考,政府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
分别写出阶段①②③④⑤对应的选官制度,选取其中某一制度进行评述。(12分)
20.(10分)阅读..
材料一 河道总督,官名,清俗称“河台” ,即主管黄河、运河或海河水系的河工行政首脑”。尽管清朝规定治河是河政官员的职责,但一旦决堤沿河州县地方官员也脱不了干系。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讲,河政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命运是捆绑在一起的。清初,靳辅(康熙时曾任河道总督)在治河的过程中,地方政府配合的事例不少,但地方官员不配合的情形比比皆是。同时,一般治理的河段都是经常发生水灾的地方,这便导致当地居民很多逃离了家乡。正如靳辅曾说:“近募友又不能实现,若想鼓励招徕之人,旧例就是增加工食,但这样又势必会增加治河经费数十万两,这笔经费及无法筹措。”
——摘编自姬忠科《靳辅治河相关问题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首次出京就到黄河视察,并发出 “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周惠来多次主持会议研究治理黄河的重大问题。黄河水利委员会在中共中央治黄方针的指导下,提出了 “兴利除害,分步治理”治黄指导思想。从1950年春开始,黄河水利委员会和人民政府组织开展了治理黄河的两个阶段工作,有目的、有步骤地对黄河流域进行从治标到治本的综合治理,遏制了黄河水患,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摘编自郭书林王瑞芳《从治标到治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黄河治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靳辅治河过程中遇到的困难。(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治理黄河取得成功的原因。(5分)益阳市 2022 年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一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小题,每题 3分,共 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符合题目要求。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C B B A D C C B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A D B A D C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小题,第 17小题 15分,第 18小题 10分,第 19小题 12分,第
20小题 15分,共 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原因:经济上:铁犁牛耕的推广(生产力的发展);文化上: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学
术自由;政治上: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阶级关系上:新兴地主阶级和士阶层的崛起,以及各国的变法
运动,统治者礼贤下士政策的推行。(每点 2 分,共 8 分。答案不求与此一样,只要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皆可酌情给分。)
(2)途径:发动新文化运动(2 分)
主要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
对旧文学。(任答三点 5分,答一点 2分,两点 4 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特征:①外交原则的革命性;②外交决策内向性;③形成过程的过渡性。(每点 2 分,共 6 分,只要
能答出“革命性”、“内向性”、“过渡性”皆可,其他意思一样皆可给分。)
(2)内容:①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②互不侵犯;③互不干涉内政;④平等互利;⑤和平共处。(每
点 1 分,共 5 分)
背景:国际:①美国在亚太地区对新中国进行围堵;②周边国家对新中国输出革命的担心。③苏联提出与
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④朝鲜战争结束,国际局势相对缓和;⑤战后殖民体系崩溃,亚非拉国家赢
得民族独立(任答三点 3 分)。
国内:①经济建设需要和平的周边国际环境;②解决台湾问题的现实需要.(任答一点 1 分)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第 1 页 共 2 页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对应的选官制度:①军功爵制;②九品中正制;③察举制;④世卿世禄制;⑤科举制(每对一个计 1
分,共 5 分)
(2)评述
示例 1:①军功爵制:军功爵制是在社会大分裂、大动荡的特殊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主要推行者是秦国的商
鞅。它的推行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的成长壮大及政权的巩固;同时也提高了军队
的战斗力;不论出身贫富贵贱,功勋卓著者受到奖励,营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最终使秦国在七
雄中脱颖而出,为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但它所确立的“斩首为功”,“计首授爵”制,助长了战争
中的大屠杀,给人民带来杀戮。(7 分)
示例:2:②九品中正制:汉末社会动荡不安,察举制无法实行,加之其弊端日益暴露。为加强中央集权和选
拔真正有才学的人,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两晋南北朝时期继续推行这一选官制度。实行初期,笼络了人
才,加强了中央集权。但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世家大族垄断了官吏的来源,威胁了中央集权和社会
的稳定。(7 分)
示例 3:③察举制:是中国古代两汉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确立于汉武帝时期。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
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制选拔人才的标准主
要注重“孝”和“廉”。察举制的实行,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官吏来源,有利于封建国家招徕各类人才,从
而加强中央集权。但察举制下,把官吏的推荐权力下放到地方,极易被地方世家大族垄断;人才的评价标
准也不太客观,出现了“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现象。(7分)
示例 4:④世卿世禄制:世卿世禄制又称世官制,是夏商周时期盛行的用官制度。由最高统治者按血缘关系
的远近,分封自己的亲属,且世代相传,与当时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一体,是国家产生的重要标志和原因
之一,是人类由野蛮向文明的一种过渡,也是原始公有制向私有制演变的必然产物。但它在对社会文明进
步起到一定推动作用后,日益暴露出内在的弊端,又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阻碍。(7分)
示例 5:⑤科举制:科举制由隋文帝首创,隋炀帝设立进士科,唐朝继续完善这一制度,以后历代封建政府
都沿袭了这一选官制度。科举制的实行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
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但发展到明清时期,特别是清
朝实行八股取士,遏制了士人的思想,是导致中国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7 分)
(以上答案仅供参考,评述题首先要有简要简介(2 分),然后再做评价,评价必须辩证分析(积极方面 3
分,消极方面 2 分),否则酌情减分)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困难:①地方官员不配合;②河工招募困难;③河工经费不畅(一点 2 分,两点 4分,三点 5 分)
(2)原因:①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政府的重视);②成立了专门的治理机构;③采取了“兴利除
害,分步治理”的正确方针;④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一点 2分,两点 4 分,三点 5 分,任答三点皆可。)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第 2 页 共 2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