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实用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实用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7 17:30: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品味诗歌宽阔宏伟的意境;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2、过程与方法:诵读全诗,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学习利用“炼字”欣赏诗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杜甫“穷仍兼济天下”的忧国忧民情怀。
【教学重点】
品味诗歌宽阔宏伟的意境,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坼”“浮”妙处的理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幻灯片展示)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同学们能猜出这里说的是哪座楼吗?(岳阳楼)从哪里猜出来的?范仲淹的“忧”“乐”二字,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吕纯阳是吕洞宾。
岳阳楼是中国四大名楼之一。历史上有许多文人来此游历之后,写下了很多不朽的篇章。大家最为熟悉的应该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文中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也因为这些名篇佳句而声名大振,闻名遐迩。今天,我们再来“登”一回岳阳楼,再次感受一下这座千古名楼的文化魅力。只不过这次的“导游”不是大儒范仲淹了,而是悲壮深沉的诗中之圣——杜甫。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作者、写作背景简介
(课前安排学生预习准备,制作杜甫名片,整理写作背景。)
展示学生作品,教师加以更正补充。
(一)作者名片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诗圣”,其诗歌被称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诗风:沉郁顿挫。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768年冬天,杜甫死前两年。这一年,杜甫自公安漂泊到岳阳,某日登岳阳楼后写下此诗。此时的杜甫(712-770)56岁,年届花甲,且疾病缠身,身患肺病、疟疾、风痹,右手已经枯死,右耳已经聋了,仅靠药物维持生命。
站在岳阳楼上,面对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当时的杜甫是怎样的心情呢?我们又该带着怎样的心情来诵读他的这首诗呢?
四、诵读指导
(一)节拍划分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二)语调:缓慢深沉
这首诗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缓慢些。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已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高亢昂扬。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
(三)学生试读
(四)听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五)学生齐读
五、教学重难点落实
沉郁顿挫是杜甫的风格。所谓“沉郁”,是指感情的悲壮深厚;“顿挫”,是指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杜甫的诗歌,其主调是深沉的忧思,但在主调之外还有很多变奏。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对每一联的解读,来感受他的这种风格。
(涉及到的问题课前已以导学案的形式交给学生,安排他们合作探究,课上交流讲解。)
(一)首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对比。“昔闻”说明对洞庭湖慕名已久,向往已久。“今上”说明夙愿得偿,幸事一件。诗人心中有喜悦,有庆幸。
但“昔”“今”之间,却不是喜悦庆幸这么简单。
“昔”“今”之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很多东西都变了。首先,诗人变了。“昔”时应是年轻之时,是踌躇满志之时;而“今”却是年老多病,四处漂泊,壮志难酬。其次,国家也变了。“昔”时是“开元盛世”,国泰民安;而“今”战乱未平,山河破碎。
好一个“昔盛今衰”。更何况,他此次登岳阳楼并不是专程游玩,而是漂泊至此。凡此种种,叫老杜如何不百感交集。
(二)颔联赏析
1、“坼”“浮”二字的妙用。(方法点拨)
“坼”:分裂。吴楚两地以洞庭湖为界,东为吴,西为楚。洞庭湖波涛万顷,巨浪千层,方圆数千里的大地被它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浮”:漂浮。天上的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漂浮在洞庭湖上。洞庭湖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它们的沉浮,写出了洞庭湖的壮阔。
2、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幅画面让你联想到了谁的诗句?(方法点拨)
描绘了一幅宏伟壮阔的画面:洞庭湖将吴楚大地一分为二,东为吴,南为楚,天地日月昼夜都漂浮在洞庭湖浩瀚的湖面上。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PS.“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三)颈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诗人晚年四处漂泊,亲人朋友音讯全无,他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他自己年老多病,以船为家。写出了诗人孤独无依的落寞心情。
现在我们回过头看看颔联,会发现颔联与颈联反差极大,颔联已经宽阔,而颈联却转为狭窄,形成对比。这是为什么?因为空阔的意境往往能激发人的渺小飘零之感,和无边的自然宇宙相对的是什么呢?不就是一个极为渺小的“有限”之身嘛。这样的感受不止杜甫有,苏轼也有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王勃——“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面对洞庭湖的浩渺,更加加重了诗人身世的孤独感。前途茫茫,何处安身。
(四)尾联写什么?
面对浩瀚的洞庭湖,作者如果只感叹自己的身世凄苦,那他就不是我们所认识的那个“忧国忧民”的“诗圣”了。除了自悲身世,作者登楼远望,还想到什么了呢?
安史之乱刚刚平定,北方边关战事又起,吐蕃入侵。都说“乱世出英雄”,但乱世中更多的是颠沛流离的百姓,是荒草萋萋的土地,是支离破碎的国土,还有风雨飘摇的国家。想到这些,诗人不禁老泪纵横。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请同学们说说:杜甫的眼泪里有什么?(仿写)
有对亲人朋友的挂念
有对自己身世的感伤
有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有对壮志难酬的愤慨
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画面:老杜一个人,拖着残破之躯,倚靠在岳阳楼的窗边。眼前是巨浪滔天的洞庭湖,他的心里也是心潮起伏,想到自己即将完结的一生,想到风雨飘摇的唐王朝,种种情绪翻涌而出,结成泪水,逆流成河,悲唱成诗。
六、小结
从意象、意境、情感上总结全诗
意象:洞庭水、岳阳楼、吴楚、乾坤日月、孤舟
意境:宏伟壮阔
情感:叹身世凄苦,抒忧国情怀
尤其注意诗人情感的跌宕起伏:百感交集——喜爱礼赞——落寞——愤慨
七、课堂活动
“与杜甫对话”,穿越时空,写一段话告慰诗人,让诗人能在晚年找到一丝心灵的慰藉。
历史的天空风云起伏,悠悠变幻五千年。五千年的岁月,多少人和事都匆匆淹没于历史的风烟中。
而你,佝偻着腰,徒步走过唐朝的盛世繁荣,再到纷乱衰颓的中唐,你细数着人民的辛酸泪水,忧虑着国家的兴亡安危。你,没有李白的豪情万丈、敢爱敢恨。他的洒脱,你没有,因为你的心连的是处于烽火之年的千万百姓,你,拿得起,却放不下。
你,用你的眼睛深入人民最底层,你用你的笔,对准,定格,调焦,然后呈上一张百姓疾苦图。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你发出的不平之声。
你,拄着拐杖,看着大风吹去屋顶的茅草,却无能为力的时候,你想到了无数个如你一样的贫寒的读书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你不能实现的理想。
我常想,你若是一叶孤舟,那么那条系住你的铁索就是人民。你,不是陶渊明,所以你不会适然放手,看着那纷乱的土地愈离愈远。因为什么?因为,你是杜甫!
你,似乎天生就是为人民而生,为百姓而活,因百姓的疾苦而心酸而痛苦。
杜甫,我想对你说,如果当初你放开了百姓,你,会不会过的好一些,过得自在点呢?
虽然你不能改变社会的黑暗,虽然你无力拯救朝廷的腐败,你却用深入骨血的文字谱写下了发人深省的诗章。是的,杜甫,在那个久远的时代你被人遗忘,被人排斥。然而,你却用你饱含风霜的睿眸洞察了一切,历史见证了你的伟大,后人赋予你“诗圣”的传奇。
八、总结
孟子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但杜甫呢?自身境况凄惨无比,却仍胸怀天下、胸怀百姓。可以这样说:
孤舟虽小,却装着整个天下;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志诚之心。江山的壮阔与诗人的胸襟之悲壮互为表里,虽悲伤但不消沉,虽沉郁但不压抑。
杜甫的伟大正在于此:
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根植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
——别林斯基
九、作业
1、背诵全诗
2、改写,运用联想和想象,将本诗改写成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