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历史开学考试试题(无答案 )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历史开学考试试题(无答案 )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8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17 13:41: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选择题(客观题)(本部分15小题,共15分)
1.张謇创办了大生纱厂、垦牧公司、面粉厂、油料厂和冶铁厂等产业,还把挣来的钱用于兴办文化和公益事业。这体现出张主张( )
变法图强 B.民主共和 C.实业救国 D.民主科学
2.在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下列不能反映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是( )
禁缠足,倡女权,男女平等新追求 B.称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意义深
C.旗袍西服中山装,穿着舒适又大方 D.辫子搭肩三尺长,之乎者也说荒
3.两次鸦片战争失败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面对内忧外患,中华文明与现代西方文明开始融合,进而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这种融合首先发生在( )
政治领域 B.军事技术领域 C.经济领域 D.思想文化领域
4.如图示意图中①处应填的是( )
A.戚继光抗倭 B.雅克萨之战
C.黄海海战 D.辛亥革命
在近代中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从“维新”代替“洋务”再到“革命”取代“改良”,这一系列变化主要是由于( )
“西学东渐”的深入 B.民族危机的加深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思想解放的推动
6.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举行入城仪式,受阅部队与群众游行队伍从东交民巷旧使馆区穿过以宣示主权,宣告旧时代的结束。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南京条约》、渡江战役 B.《马关条约》、淮海战役
C.《辛丑条约》、辽沈战役 D.《辛丑条约》、平津战役
7.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不遗余力。以下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对应正确的是( )
A.邓世昌——收复新疆 B.左宗棠——黄海海战
C.李大钊——新文化运动 D.谭嗣同——辛亥革命
据郑超麟回忆:“中华民国八年……当代中国的集体意识,可以说,是在这一年觉醒的;我个人的小小意识则确实是在这一年觉醒的。”“当代中国的集体意识”主要是指( )
爱国救亡精神 B.自由民主意识 C.民主法治观念 D.实业救国愿望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取得的主要历史成就是( )
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B.共同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张
C.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工农运动 D.夺取了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
习近平总书记将“南昌城头的枪声”喻为“划破夜空的一道闪电”。下列喻义最贴切的是( )
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B.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C.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D.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纪录片《苦难辉煌》这样评价国民革命失败后稍显瘦削的毛泽东:“他却立于高山之巅,放眼未来,在‘红旗能打多久’的疑问动摇中,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这条“道路”是( )
全民族抗战B.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C.自己动手,丰衣足食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2.“它是地球上的一条红飘带,一头连着黄土高原,一头连在瑞金城外。这条诗意而壮美的红飘带背后,是……滔滔江河,是饥饿、寒冷……是理想、信念……”材料中说的“红飘带”是指( )
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D.红军长征
13太平天国在这里留下印记,中华民国的历史从这里开始,日军的暴行在这里警钟长鸣。“这里”是指( ) A.武汉 B.上海 C.沈阳 D.南京
14.林则徐的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被习近平总书记视为饱含着“报国情怀”。下列最能充分体现林则徐“报国情怀”的历史事件是( )
A.倡导洋务运动 B.进行虎门销烟 C.组织三元里抗英 D.镇压太平军
15.1860年10月9日,美国《纽约时报》有一篇新闻报道,其标题的前半句是“英法联军占领北京西郊”后半句应为( )
A.关天培战死炮台 B.圆明园惨遭洗劫 C.邓世昌殉难黄海 D.义和团火烧教堂
选择题答题卡(答案涂改无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二.材料题
16.【城市标签】(7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成为城市屈辱或荣光的标签。以下是四幅与南京有关的照片,再现了南京屈辱或荣光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图1 《南京条约》的签订 图2 南京大屠杀
《南京条约》是清政府在哪一年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分)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1分)
(2)观察图2,哪个国家的军队在南京制造了这场骇人听闻的大屠杀?(1分)回忆这段历史,你内的真实感受是什么?(1分)
材料二 图3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图4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与图3相关的革命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标志性意义?(2分)图4是哪次战役取得的成果?这个成果有什么标志性意义?
17.【艰难探索】(8分)鸦片战争失败后,觉醒的仁人志士们提出了种种救国方案,并为此奋斗不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主阶级的一部分开明人士很早就意识到了中国的危局,一部分人开始睁眼观看世界。例如,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感想。……以曾国落、李鸿章为首的封疆大吏着手开始由上至下的改良,但是他们始终没有触及封建体制的改变。——摘编自赵博宇等(浅论近代中国道路选择的曲折性)
材料一中的“由上至下的改良”是在什么样的“危局”下进行的?(1分)结果怎样?(1分)
材料二资产阶级上层改良运动主要由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倡导,(却)以下跪的方式祈求改良,最终由于触碰了封建统治阶层核心利益和统治体制而夭折。以孙中山为首的下层资产阶级的暴力革命派,夺取了国家政权,却以袁世凯称帝断送了建立共和国的伟大主张。-撞编自赵博宇等(浅论近代中国道路选择的由折性)
材料二中的“改良运动”直接“触碰了封建统治阶层核心利益和统治体制”的主张是什么?(1分)“暴力革命”在政治上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2分)
材料三“走俄国人的路”,是对“社会主义”的追求与认同。由于没有认识到国情上的差异,中国革命遭受一系列挫折与失败。后来,毛泽东号召要立足中国国情,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毛泽东立足的“中国国情”是什么?(1分)他为“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迈出的第一步又是什么?(1分)
(4)通过上述材料,你从近代先进人物的漫漫求索之路中获得了哪些启示?(1分)
18.【土地纲领】(7分)
中国近代史上,不同的阶级都先后提出过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摘自《天朝田亩制度》
(1)材料一中的土地纲领是在哪一历史事件中颁布的?(1分)这一土地纲领的分配方式有什么特点?(1分)
材料二 兄弟所最信的(民生主义)是定地价的法子。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盈利八千,当归国家。——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生主义在同盟会纲领中是如何表述的。(1分)
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实现民生主义的具体方法。(1分)
材料三 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一年后,解放区有一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翻身后的农民积极参军,支援前线。——摘编自《复兴之路》
(3)根据材料三,指出解放区土地改革的目标。(1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为哪场战争的迅速胜利提供了可靠保障?(1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不同阶级提出的土地纲领的共同之处。(1分)
19.中日关系
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有着长期友好的交往。但近代日本两次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如今的中日关系能否正常发展已成为维系东亚、太平洋地区和平与安全的重中之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甲午战争是一个命运转折点。随着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中国腐朽至极的封建制度走到了它的尽头。——《人民日报:从甲午战争的废墟上崛起》
甲午战争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1分)
材料二“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一蒋介石给张学良密电
材料二中当时中国发生了什么重大事变?(1分)蒋介石对这一事变持什么态度?(1分
材料三西安事变发生后,国民党内掌握实权的亲日派何应钦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主张讨伐张学良、杨虎城,企图置蒋介石于死地。而国民党内亲英美派则竭力主张和平解决。中国共产党估计事变发展有两种可能前途:或者爆发内战……或者和平解决……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
西安事变的最终“和平解决”有何意义?(2分)
材料四九一八事变后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发布了《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第三天,又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号召全国人民一致动员起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突出作用》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决定性因素。(1分)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战争让我们体会过民族危亡的切肤之痛,它给我们什么启示?(1分)
20.【党的会议】(8分)在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出现了很多重要的会议。这些会议的召开,深刻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红船,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成为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摘自习近平主席《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
材料一中的“红船”与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哪一重要会议有关?(1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次会议上确立的党的中心工作。(1分)
材料二对于共产党来说,经过第一次国共合作和随之而来的大革命高潮,……也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所有这一切,并不是以削弱国民党为代价所取得的,而是在国民革命运动中两党得到了共同发展。——捕编自沙健孙《中国共产党通史》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1分)根据材料二,概括这次国共合作对两党产生的共同影响。(1分)
材料三这次会议开始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的新的领导,是中共党内最有历史意义的转变。正是由于这一转变,我们党才能够胜利地结束长征。——摘编自《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3)材料三中的“这次会议”是指哪次会议?(1分)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红军长征胜利的因。(1分)
材料四 目前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有两个前途。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要使中国回到不独立、不自由、不民主、不富强、不统一的老状态里,这是一个黑暗的前途。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要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国家。这是个光明的前途。我们要努力争取实现光明的前途。—摘自毛泽东《论联合政府》(4)材料四中的这段报告是毛泽东在什么会议上所作?(1分)指出这次会议召开的重要意义。(1分)
21.【屈辱历程】(8分)国弱遭人欺。近代中国任人宰割,教训深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威权,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材料一中的“与外界完全隔绝”的状态主要是由清朝所实行的哪一政策造成的?(1分)
这种状态是怎样被打破的?(1分)“隔绝状态”被打破之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1分)
材料二中国在战争中所面对的是日本民族团结一致的力量。……战争压根儿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这场战争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在作战。——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中的“战争”战败后,中国被迫签订了哪一耻辱条约?(1分)该条约中哪一条款最能反映帝国主义对华侵略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1分)
材料三“庚子之役,仇教仇洋,引起战祸,及至兵临城下,又将汉族良善臣民任意杀戮,甚至瓜分倡议,不惟无以挽救,犹谓将中国送与外人,不予家奴。”——李学智、迟维强《义和团运动:颠愚昧清政府之镜》
材料三中的“庚子之役”指的是哪次战争?(1分)此次战争对中国有什么影响?(1分)
(4)综合上述材料,近代中国的屈辱经历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1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