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思乡怀人类诗词课内外对比阅读(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思乡怀人类诗词课内外对比阅读(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7 20:56: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思乡怀人类诗词课内外对比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乙】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对【甲】【乙】两首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首联用落木萧萧、鸿雁南飞、北风送寒之景点明已是寒冬时节。
B.【甲】诗颔联用“遥隔”二字表明作者远离家乡,因山川阻隔,不能归去。
C.【乙】诗首联细写旅途所见之景,点明行船地点,奠定全诗感情基调。
D.【乙】诗颈联写江上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蕴含时序交替的理趣。
(2)试比较【甲】【乙】]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答案:A 【甲】诗中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并非是“寒冬时节”。
(2)相同点:都表达了思乡之情。
不同点:【甲】诗怀乡思州,全诗情感是复杂的。诗人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乙】诗既抒发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情杯,又表达了诗人乐观向上,奋发进取的精冲。
(二)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四块玉 别情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两首词描写的季节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2)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四块玉”和天净沙都是词牌名 B.都表达了主人公对情人的相思之情
C.都采用寓情于景来抒发内心的情感。 D.都在词的末句直抒胸臆、表达情感。
答案:(1)第一首,由“杨花雪”,杨花如雪,可知是春季;第二首,题目为《秋思》,结合内容,可知是秋季.
(2)第一首表现了多情女主人公送别情人凭栏望远、依依不舍的相思之情;第二首则抒发了一个漂泊游子的凄苦愁楚之情.所以B错误.
答案:(1)春季,秋季.
(2)B.
译文:《四块玉 别情》自从那天送你远去,我心里总是对你难分难舍,一点相思情在心中萦绕不绝.记得送别时我斜倚着栏杆目送你远行.我用衣袖拂去如雪的杨花,以免妨碍视线.然而你的身影已看不见了,只见弯弯曲曲的小溪向东流去,重重的山峦遮住了你远行的道路,我才意识到心上的人,真的走远了.
《天净沙 秋思》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三)阅读下面两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春
[元]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①,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②。
【注】①帘栊(lóng):窗户上的帘子。②飞红:花瓣飞舞,指落花。
(1)第二首词中画线句展示了一幅_______________的美丽画面。
(2)试分析马致远词中“小桥流水人家”和白朴词中“小桥流水飞红”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答案:(1)风和日丽和煦明媚、春意盎然
(2)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借“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画面,衬托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内心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②白朴的《天净沙·春》则通过“小桥流水飞红”之景,抒发了在明媚春光里的陶醉、喜悦、惬意之情。
(四)阅读《黄鹤楼》和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7分)
黄鹤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岁暮登黄鹤楼
清·陈恭尹①
郊原草树正凋零,历历高楼见杳冥②。鄂渚地形浮浪动,汉阳山色渡江青。
昔人去路空云水,粤客③归心向洞庭。莫怨鹤飞终不返,世间无处托仙翎。
【注】①陈恭尹:明末抗清志士陈邦彦之子。南明覆亡后,他怅然南归,途经黄鹤楼时作此诗。②杳冥:指天空高远之处。③粤客:作者生于广东,故自称“粤客”。
1.崔颢和陈恭尹都在诗中描写黄鹤一去不返。崔颢表达了对 的感慨,陈恭尹抒发的是 之怨。(4分)
2.《岁暮登黄鹤楼》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答案:1.(4分)世事变化难以逆料 国破家亡,没有容身之地(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
2.(3分)示例:选取季节特定景物,渲染凄凉辽远的氛围;奠定感情基调,衬托诗人愁苦的心情;为下面内容做铺垫。(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
(五)阅读《黄鹤楼》和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6分)
黄鹤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①,长安②不见使人愁。
【注】①浮云能蔽日:比喻谗臣当道障蔽贤良。②长安:这里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
(1)两篇文章的开头有何相同之处,这样写有何作用?
(2)《黄鹤楼》和《登金陵凤凰台》中,两位诗人在最后两句抒发的“愁”情有何不同?(4分)
答案:(1)(2分)都以神话传说起笔,增添神秘色彩,丰富诗歌内容;虚实结合,表达对世事难料的感慨。(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
(2)(4分)崔颢抒发的是故乡为暮霭所隔,望而不见的思乡愁绪;李白抒发的是朝廷奸臣当道,自己报国无门的愁绪。(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六)阅读《夜雨寄北》和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6分)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夜雨寄北》和《秋思》都描写了宦游在外的诗人面对秋天景物时的思想活动。“巴山夜雨涨秋池”
的“ ”字,在写景中突出诗人深重绵远的愁思,“洛阳城里见秋风”的“见”字,写游子见到秋风凋落花木之景, 之情油然而生。(2分)
(2)《夜雨寄北》和《秋思》最后两句在表现手法上各有特色,请简要分析两者的不同之处。(4分)
答案:
1. 4.(6分)(1)(2分)涨 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2)(4分)《夜雨寄北》是虚写,从眼前之景转到想象与家人见面的情景,表达了渴望与家人团聚的愿望;《秋思》是实写,描述家书就要发出时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出游子对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挂念。(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七) 阅读以下甲乙两首词,完成小题。
(甲)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A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 婵 娟 娟 。
(乙)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B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甲词中加点的“婵娟”在词中指的是________。
(2)甲乙两词共同体现了苏轼哪种可贵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中划波浪线的A、B两句具体阐述。
答案:(1)月亮
(2)两词都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A句体现出词人感悟到: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自古皆然。表现了词人达观超然的生活态度。B句写词人在雨中潇洒徐行,不惧困难,表现了他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心态。
八、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北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阳关曲·中秋月》①①北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释】①《中秋月》熙宁十年(1077年)中秋,苏轼任徐州知府,与相别七年的弟弟苏辙共度了一百多日,共度佳节。
(1)两首诗中描绘月光都用了“转”字,结合诗句分别说说该字的精妙之处。
(2)两首诗都写在中秋佳节之际,说说两首诗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1)“转”生动地描绘了月亮的移动,暗示时光流转,夜已深沉。
(2) (4分)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表达了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亲人的美好祝愿;而在《阳关曲.中秋月》中则感叹兄弟相聚时间之短,表达了对亲人团聚的珍惜和对未来相聚的渴求(期盼)。(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