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参考答案
1.C(A项,并没有对农民流动人口进行比较;B项,不是“失去了联系”,而是“与村庄之间的联系削弱”;D项,“乡土文化内核已然瓦解”错,材料二原文是“‘熟人社会’的物质载体和文化内核仍然存续”)
2.C(C项,不是“不需要学习这些乡土伦理”,只不过“无需专门学习”)
3.C(C项,“酒席宴请、互赠礼物”体现的仍是乡土“熟人社会”的人情关系)
4. ①材料一采用总分结构,首先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指出乡土中国向迁徙中国形态转变业已形成;②其次,分别从人际交往、文化观念和社会治理理念三个方面论述乡土中国向迁徙中国转变的重要内涵。(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出两点得4分。第②点若具化概括为“人际交往由同质化转为异质化”、“动文化观念逐渐取代静文化观念”、“礼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变”亦可)
5. ①“不是割裂历史的推倒重建”是因为传统乡土文化中“天人合一”、“包容和合”等思想观念以及饱含乡村风情与智慧的乡村特色文化等依然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理应传承和保护;②“破立并举中涤旧生新”则意味着乡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破除传统陋习,融合契约意识、规则意识、法治意识等现代观念,促进乡村文化的创新发展。(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出两点得4分,意思对即可)
6. B(B项,高声确实认为这个时代不许女人上树、歧视女性很无理,不能说明他虚伪)
7. B(B项,没有心理描写)
8. ①“柿子树”是这个普通农村家庭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寄托了廖香对美好生活的期望;②“柿子树”高大难爬,果实摘取不易,象征追寻美好生活过程中面临的人生难题;③高大的柿子树是主人公廖香观察外面世界的窗口(平台),也寄寓着作家高远的精神追求。(评分建议:每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
9. ①男人胆小怯懦不敢爬树,女人却勇敢上树摘柿子,改变了生活常态的喜剧性情节本身很“有意思”;“假发套”等滑稽可笑的故事细节以及通俗而又幽默诙谐的叙述风格很“有意思”;②“老婆上树”展现廖香挣脱现状、打破规制、努力向上的期待以及追求他人的认可与尊重的精神诉求很“有意味”;“高高在上”的廖香看到远方农村日新月异的变化,有了更高阔的眼界,暗含寻求自由、放飞自我的精神启蒙的意味。(评分建议:每点3分,言之有理即可)
10. B
11. A(历代帝王遇到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故一个皇帝在位期间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12. B(宋侯只是谈及益州的今昔对比,益州、衡州两地在上元节时都呈现繁盛景象,不构成对比。)
13.(1)游玩的人越来越多地从外面到来,有弯腰曲背相互搀扶的,有叙说久别重逢之情的,不能再保持先后顺序。(评分建议:“益”“伛偻相携”“契阔”“次序”各1分)
(2)蜀地从秦朝以来经历一千多年,没有大的战争,但是不幸动荡离散,就像鬼神忌讳圆满。(评分建议:“更”“兵革”“荡析”“盈”各1分)
14. ①官民相亲,上下关系和谐;②时和岁丰,国家爱惜民力;③民风淳朴,百姓勤勉务本。(评分建议: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5. C(C项,“战乱争霸仍在”“对动荡时局的深刻隐忧”错,是立足于当下对京口历史风云变幻的感慨)
16. 沉雄之气:①诗作写景空间阔大(意境开阔),气度(气象)恢弘。漕运船只绵延三千里,沿岸市井街巷万家灯火通明。“三千里”“一万家”之数尽显当时的繁荣。②诗作由京口这座名城山川风土之观引发感慨,暗含有对与京口有关的群雄战事、历史风云、世事变迁的深沉思考。悲壮之气:③尾联以“伤心”“独对”直抒悲慨、沉郁之情,又以“蔓草”“斜阳”“落鸦”渲染悲凉氛围,借景言情(点染结合),吊古伤今,抒发盛衰兴亡之叹。(评分建议:①②答出任意一点给3分,答出第③点给3分,结合诗句内容,言之有理即可)
17.(1)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2)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3)春江花朝秋月夜 往往取酒还独倾 (评分建议:每句1分)
18. ①交相辉映 ②耳目一新 ③如梦似幻(评分建议:必须是成语且意到即可,每空1分,共3分)
19. C
20. ①构成:用连续三组四字短语加动宾短语的组合形式构成排比,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舞剧《锦绣》在服装造型、情节内容以及技术运用等方面所呈现出的艺术特色和审美趣味;②效果:形式整齐,节奏感强,表达了对《锦绣》展现出的艺术成就的高度赞扬。(评分建议:第①点3分,第②点2分)
21. B
22. ①反而还会增加 ②睡意也会更浓(越容易犯困) ③胰岛素对睡眠没有直接作用(评分建议:每句2分)
23. 参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参考译文】
岁值正月十五,衡州城内张挂灯火,合奏音乐,在公堂上宴请宪司和仓司。衡州的百姓,满城出动来观灯。凡是官府陈设宴饮的地方,任凭百姓往来,全无禁止。大概习俗就是这样。
咸淳十年,吏部宋遇主政该州,我正好奉命来办理司法案件,于是宋遇和我执客人和主人之礼。这天晚上,我从城南一直到城东,道路两旁观看的人像围墙一样,进入州府,随从几乎不能同行。入席以后,左右的人互相拥挤,密密麻麻如同水中鱼头一样,喧闹声像风雨潮汐到来一般,咫尺间的交谈都不能听清楚。酒过五巡,登车到东厅,安闲坐定,祭祀仪式安排在这里。
儿童妇女错杂争先,成年男子往往退去。等到主宾互相敬酒,百姓表演各种各样的歌舞,击鼓吹笛,以之为乐。游玩之人越来越多地从外面到来,有弯腰曲背相互搀扶的,有叙说久别重逢之情的,不能再保持先后顺序。从几个月的孩子到七八十的老人,没有不来的。正当这时,跳舞的人像傩神奔跑,狂呼大叫,不知道自己不庄重。观看的人像站在四通八达的都市大路上,与表演者上下相随,不知道自己放纵随意。
我起身举起酒杯向宋侯祝酒:“因为您平易近民,百姓也就亲近您。和乐平易的父母官,说的就是您啊。四时和顺年成丰收,太阳明亮,星星繁密,国运昌盛,全天下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衡州也得到恩赐。”
宋侯拱手站立,于是和我说:“以前益州太平时,元宵节举行宴游,其歌舞盛况是我亲眼看见的。大概出自于祖宗恩惠,天地涵养化育已久。而今不能再看到。”我感到悲伤暗自思虑。开庆、景定年间,衡州因为地处南宋中部,不能免于战乱。现在城郭民房,官方及私人的文教典章,还在草创发展之中。然而凭借几世几年所建造的州郡,却用十几年间仓促修复,建成它大致的样子,不是国家民风忠厚注重积累,向来爱护养育百姓财力,哪能想象如今形成的景象。蜀地从秦朝以来经历一千多年,没有大的战争,但是不幸动荡离散,就像鬼神忌讳圆满。现在衡州的百姓,注重农业生产且勤勉努力,一年中除一次观游之外,吃的穿的都靠亲自耕田植桑。节俭而不骄奢,民风淳朴厚道,犹如南方建德之国,大概将会更加繁盛而不会停止吧?
一时民俗风物的大概情况,能够亲眼看到,一起感慨盛世不常有,欣喜不能满足于心,不能没有记载。而又担心可爱可惊的景况,转瞬之间就会消失,难以追记。宴会的第二天,我立即挥笔疾书记载这一盛景,来表达希望观察民风的心意,并让后来的人对宋侯的政绩有考证的依据。宋侯名遇,现在住在延平。2022一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期初调研试卷
语文
2023.2
注意:
本卷共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请按照题号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将
答案直接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流动人口总量达到3.76亿,较2010年增长了69.73%。
其中,省内流动人口为2.51亿,较2010年增加1.16亿人,增长了85.70%:跨省流动人口为1.25亿,较
2010年增加3896万人,增长了45.37%。人口流动参与度大幅度提高,流动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可以看
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中,中国已经从依靠户籍制度建立的定居型社
会转变成要素自由流动的迁居型社会,从低流动、被动流动的乡土中国转变成高流动、全方位、多元化、
主动流动的迁徙中国,乡土中国向迁徙中国形态转变业已形成。
迁徙转变必然导致人际交往的异质化。首先,随着部分追求经济动机的农村人口离开熟悉的亲属网络、
职业网络以及乡土网络流动到城市中,农民之间不再具有共同的身份、进行共同的生活或劳动,农民内部
之间出现了分化。外出的农民与村庄之间的联系削弱,村庄的向心力与凝聚力衰退。接受城市文明的流动
人口的生产、生活以及交往方式逐渐向城市人口靠近,且随着流动人口的代际传递,传统的农耕文明、“乡
愁本色”逐渐褪去,而留守农村的人口仍然遵循着传统的乡土交往习俗。其次,城市社区居民的交往也同
样经历着从同质化到异质化的过程。社区人口的户籍化转变为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混居,社区人群的阶层、
社会地位差异较大,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从以情感联系为主转向以市场交换为主。与此同时,在社区居民的
逐渐陌生人化过程中,不同人群的服务需求、行为方式等也存在差别,趋于多元化和复杂化。
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城镇化在吸引农民从农村向城市自由流动的同时,也使得中国传统的静文化
发生转型。迁徙中国的大规模、高水平、主动的人口流动,实际上伴随着静文化的退化以及动文化的建构。
在此过程中,一方面,农民冲破土地的限制,告别了过密化的农业,血缘、亲缘关系形成的差序格局不断
松散,由此瓦解了传统意义上乡土中国的乡村社会共同体与文化基础,导致根植于生产、生活以及交往方
式的静文化逐渐退场:另一方面,随着人口流动规模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较多到巨大,流动原因趋于
多元化,社会主体、社会空间、社会网络以及社会关系不再受限,自由流动的文化观念逐渐取代传统的静
文化观念。
另外,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相关政策的松绑,人口的空间位置的转变逐渐打破了“熟人社会”
的稳定秩序,迁徙中国的契约关系在一定意义上代替了乡土中国的伦理关系,成为社会治理的基础。乡土
中国的社会治理理念具有浓厚的乡土伦理,以乡村为基,历代相习、积久而成。首先,乡土伦理具有内生
性,乡村秩序在村落中自然形成并依靠礼俗规则加以维持和延续:其次,乡土伦理具有习得性,无需专门
学习,村民便可以在日常交往中学习并遵守。乡土中国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习惯、礼仪等变化缓慢,世
代积累的经验足以维持和保障社会秩序,因此乡土中国是一种礼治社会。随着传统礼治的约束力日趋弱化,
走向式微,法治成为迁徙中国的秩序主导。理性化、法治化、公共性是迁徙中国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
稳定、推进社会文明的支撑力量。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要以法治为基础。
(摘编自段成荣《由“乡土中国”向“迁徙中国”形态转变业己形成》)
材料二:
经过近百年的历史嬗变,在工业与城市优先的依附式发展模式之下,我国乡村已从乡土社会步入后乡
土社会。后乡土社会是乡土社会到现代村社的过渡性阶段,虽然“熟人社会”的物质载体和文化内核仍然
存续,但不同于乡土社会的“稳定结构”,后乡土社会带有流动性、异质性和市场化等后乡土性特征,且
已呈现农业边缘化、人口外流等衰落之势。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