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教案(第五单元)[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教案(第五单元)[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7-10-30 17:3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7、智取生辰纲
施耐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小说的有关知识:小说的概念、要素。
过程与方法:
运用小说知识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掌握设置矛盾冲突刻画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从作者对杨志的蔑视和对晁盖等人的赞许的情感中体会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2、从杨志押运的运送生辰纲的队伍中的矛盾导致生辰纲被劫走,而晁盖等人则筹划细致,分工合作,团结一心,最后巧夺生辰纲的正反对比中引导学生培养团结协作、关爱他人的品质。
教学重点:
1、杨志押送生辰纲队伍中的种种矛盾产生的原因和晁盖等人夺取生辰纲的计谋。体会智取生辰纲产生的社会背景。
2、从社会环境和人物矛盾冲突中体会小说揭示的社会现实。
3、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教学难点:
1、晁盖等人智取生辰纲的谋划过程。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 教学导入:
我们周围许多同党都比较喜欢收集印有《水浒》中梁山一百单八好汉图像的精美画片,收集较全者往往引以为豪。我想,大家欣赏的不仅是画片,更主要的是佩服这些好汉的英雄豪气。梁山好汉们殊途同归,但他们各自的出身、地位、命运、投奔梁山的动机却不尽相同。他们当中不乏武艺高强、具有一定教养的军官,青面兽杨志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今天我们就来阅读、学习杨志命运转折的关键一节。
二. 作者简介:
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小说家,原籍东都,一说钱塘。曾中进士,做过官,与当道不合,弃官回家,从事著述。与刘青田为同门师兄弟,青田先生曾仕胡元,施耐庵以为耻,致书诮之,友谊遂绝。施耐庵博通古今,才气横溢,举凡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相,一切技术无不精通。洪武初,隐于江阴,设馆授徒,从学者甚众。每为人卜决疑难,当验如响;邻近有病者,自往诊视,药之无不愈,群诧为神。自言青田刘伯温长于为政而拙于军旅,中驷材耳。若余不仕则已,仕必文为宰辅,武致将帅,握兵十万定天下,如一棋一局而已。尝取梁山泊故事,著成《水浒》一百二十回,文笔精工,状物肖妙,坊贾喜而刻之,风行遐迩。贾因而致富。此书后展转流入禁中,太祖见而恶之,曰:“此倡乱之书。是人胸中定有逆谋。不除之必贻大患。”密令疆吏捕之。兵至日,耐庵先已遁去,莫知所终。
《水浒传》也称《水浒》、《忠义水浒传》。《水浒传》是明代长篇小说,它的作者,明人说法不一,有说施耐庵和他的学生罗贯中合作,现在大都认为是施耐庵所作。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在民间口头传说、艺人讲说演唱的基础上,由文人加工编撰而成。全书前半部写“官逼民反”,好汉林冲、鲁智深等一个个被“逼上梁山”,在宋江上山后,写了几场反土豪、打官军的战争;后半部写宋江被招安,攻辽,打方腊,最后以悲剧结局。它反映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的规律。起义英雄的行动,是由小到大,由个人反抗到集体行动,由无组织到有组织,最后汇成一股浩浩荡荡的起义大军。作者对起义英雄予以充分的肯定和热情的讴歌,特别是对一些出身下层社会的英雄,如李逵、三阮、武松、石秀等,他们受剥削压迫最深重,反抗性也最强,为了正义事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这些朝廷的叛逆,所谓“不赦”的罪人,个个可敬可爱,光辉动人。对封建阶级的黑暗势力则尽情揭露,从最基层的郑屠、西门庆等,到上层的梁中书、高廉之流,以及他们的靠山蔡京、高俅,将他们写得丑恶不堪,和梁山英雄形成鲜明的对比。本书结构严整,以官逼民反、替天行道为主线,每一个故事如林冲上山、武松打虎、智取生辰纲等章回,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语言以口语为基础,明快,洗练,准确,生动。叙事绘声绘色,极为传神。总的说来全书的艺术水平是不平衡的,后半部不如前半部。
三. 检查预习、指名复述课文
四. 故事情节分析:
(一) 两分法:
第一部分(开头到“今日天下怎的不太平”)写杨志在押送生辰纲途中与同伙之间发生矛盾的情形。
第二部分(“杨志却待要回言”到最后)写杨志与晁盖等八条好汉的矛盾。
(二) 六分法:
第一部分:故事发生(开头至“今日天下怎的不太平”)杨志押送生辰纲。
第二部分:故事发展(“杨志却待要回言”至“自去一边树下歇凉”)七雄贩枣蒙杨志。
第三部分:故事进一步发展(“没半碗饭时”至“也这般罗唣”)白胜设计诱官军。
第四部分:高潮(“那对过众军汉见了”至“自下冈子去了”)杨志无奈买白酒。
第五部分:结局(“那七个贩枣子的”至“挣不得,说不得”)杨志误失生辰纲。
第六部分:尾声(最后一段)吴用智取生辰纲。
五.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思考题1: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用"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思考题2:杨志最终失陷生辰纲从而"贻误"终身,是否在他身上确实无“智”可言呢
思考题3:如杨志并非无智,那么试分析他失败的关键症结在哪里
以上三题实际上涉及了主要矛盾的双方(晁盖等人与杨志),次要矛盾的双方(杨志与军健、老都管、虞侯),故事的主要情节,环境描写的作用等诸多方面。学生如能做出较为贴切的回答,将会有助于对小说内涵的理解。
讨论后明确:
1.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毋庸置疑是用了"智",他们使用的"智"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智用天时。杨志押送生辰纲正赶上酷热的季节,"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过了十四五日后(六月初四)"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实十分大热""众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热不可当"。在短短几行文字中便出现两次"热",天气的特征已得到极其鲜明的表现。所以军汉们一见到迎面的土冈子,便"都去松树下睡倒了"。暑热加上一路疲惫使杨志的随从几乎没有还击之力。
而晁盖、吴用等人却早已等候在此,以逸代劳,可以说已掌握了智取的首要有利因素。
二智用地利。晁盖等人选择了山冈和树林作为劫取生辰纲的最佳地点,自然有其中原因。黄泥冈可以作为掩护,松林既可引诱急欲避暑歇息的杨志一行人进入,又可模糊敌人的视线,使他们看不清松林内的真切情况。小说中"只见松林里影着一个人"一句中的"影着"足以说明问题。这前两"智"充分说明晁盖、吴用等人做到了知己知彼,且深入调查研究了杨志一行人的行进时间、速度和路线。他们断定在近正午时分,杨志一行人将抵达黄泥冈,而且军汉们将急于进人松林避暑歇息。晁盖、臭用等人为杨志一行人画好了他们情愿也好,不情愿也好都将进入的"伏击圈"。
三智用矛盾。同样通过仔细的观察和分析,晁盖等人发现了杨志一行人内部的矛盾并且利用了这一矛盾。杨志担心生辰纲出事,推迟每天动身时间,让军汉们担着百余斤担子在烈日下行走,还时常用藤条鞭打他们,唯恐在休息时会发生意外,军汉们早已怒忿在胸。虞侯、老都管同样对杨志有强烈不满,杨志一行内部矛盾已达激化。这就注定在松林中休息,无人再去理会杨志的打骂。矛盾致使内部分裂,给了晁盖等人可乘之机。此智更能说明晁盖等入运用一二两智的高明、得当,此智亦与前两智密切相关。
四智用计谋。前面所有"智"的最终实现靠的就是"半瓢酒"。在双方众目睽睽之下,晁盖等人喝的是美酒,而杨志、众人得的是药酒,刘唐与白胜的表演天衣无缝,不能不说是吴用的计谋用到了家。杨志等人在"倒也"声中眼睁睁地看着生辰纲被劫持而去就是动弹不得。
2.杨志并非无"智"。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杨志是个十分精细、警觉且有智谋的"押解官"。
(1)杨志在"人家渐少"之后,推迟每天动身时间且提前休息(由原来的"五更起身日中歇息"改为"辰牌起身申时便歇")。他宁可逼迫军汉冒酷热前行而落得怨声载道,也要保全生辰纲,无非是怕有人晨光或暮色中偷袭。六月正午,恐怕歹人也不愿活动。
(2)即使在光天化日下,杨志也尽量减少中途休息,唯恐军汉们心生懒怠,一旦有情况难以应敌。
(3)杨志"催促"一行人在山中僻路行走,表明他选择了连强盗也不愿行走的艰难路径,以此来保护生辰纲。
(4)杨志在黄泥冈提醒军汉们此地险要,发现刘唐顿生疑心,唯恐白胜酒中有蒙汗药……
以上诸多方面表现杨志用心、用智良苦,实非常人可比。
3.杨志既不乏智,那么他的"智"最终输给晁盖等人的"智"的原因何在呢 这一关键症结就在杨志内部分化,而晁盖内部团结一心。老都管斥责杨志的一番话,顺应了军汉、虞侯的心愿,而使杨志最终妥协,同意军汉们买酒、喝酒,自己也身受其害。
由此可见,杨志的“智"败于晁盖、吴用的"智"下,有诸多的外在因素。
总之,通过"智"的"决斗",我们既清楚地看到了不同类型的矛盾,又较准确地把握了个体形象和英雄群像的特征。
留作业:
18、杨修之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通过故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掌握一些重点字词,如:“适”、“数”、“忌”、“如”、 “但”、“即”的不同用法。
3、初步认识分析事物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过程与方法:
1、加强预习,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后面的思考和练习题进行自学,然后展开课文知识、口头表述及辩论比赛,以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思维,提高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加强复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识分析事物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1、分析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介绍《水浒》理清情节结构
一、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我们初步品味了“四大名著”的魅力,但是“四大名著”实际上各有其独特之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智取生辰纲》一文,仔细品尝《水浒》的滋味。
二、介绍作者作品
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小说家,原籍东都,一说钱塘。曾中进士,做过官,与当道不合,弃官回家,从事著述。
三、口述故事经过。
四、分析故事情节
五、从情节来看,小说构思有何巧妙之处?
1.善用伏笔:
杨志误失生辰纲实际在前文有多处暗示,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些伏笔。(略)
2.善用景物描写:
善于运用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是本文的又一艺术特色。它主要表现为对天气炎热的描写。
3.巧用双线索:
明线:杨志押送生辰纲 处处小心 都管掣肘 押送失败
暗线:吴用智取生辰纲 预设机关 团结合作 智取成功
六、布置作业:《名师伴你行》
第二课时
分析人物性格
一、处理作业:
二、分析杨志的思想性格:(讨论如下问题)
1.杨志何以那么重视生辰纲的安全,这表现了他思想上的什么特点?
2.杨志为什么对军健那么凶?这表明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3.杨志和虞侯、都管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几方面?你对这些矛盾是怎样理解的?
4.由以上几个问题可以看出作者塑造杨志这个人物形象都用了哪些方法?
间接描写:反面衬托 、侧面衬托
直接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
三、综述本文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的艺术特色。(学生试述,教师总结)
小说有两种矛盾:一种是杨志与军健、虞候、老都管之间的内部矛盾,亦即奴才与奴才之间的矛盾,表现为押送途中快与慢、走与停的矛盾,要喝酒与不准喝酒的矛盾。在整个故事中,这是次要矛盾。另一种矛盾是杨志押送与晁盖等好汉智取的矛盾,即压迫与反压迫的矛盾。这是整个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主要矛盾,表现为在对生辰纲的态度上,杨志一方是明防,而晁盖一方要暗夺。结果由于明防的一方内部不和,给暗夺的一方以可乘之机,终致失败。作品先写次要矛盾,再由次要矛盾引出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因主要矛盾而发生、发展,以至激化,而主要矛盾又因次要矛盾的发生、发展、激化,提供了解决的条件。因此,前一部分之所以着重写次要矛盾,完全是为写后一部分的主要矛盾服务的。这些不同的矛盾也是互相勾联,互相影响,不断推动情节向前发展的。
从全文来看小说无论对杨志的谨慎、精明、横蛮的个人性格的刻画,还是对八条好汉足智多谋、随机应变、团结战斗的群体的描写,都是把他们放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之中,通过人物本身的语言行动来进行的,作者绝不下一按语,而这些人物的形象却跃然纸上,栩栩如生。这是本文表现方法上成功的地方
四、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水浒传》“杨志卖刀”一节,就杨志的遭遇选一个角度,写一篇短评。
2.完成《名师伴你行》课后记:品味四大名著,积累生活、文学底蕴。
第19课范进中举
教学内容
科举时代中的读书人面对中举所带来的巨大喜悦时,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本文给予我们一个具有讽刺性的答案。通过范进中举、喜极而疯的故事,作者展现了一幅幅令人啼笑皆非、后又潸然泪下的社会图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吴敬梓和《儒林外史》的相关知识,感受并记忆《儒林外史》的讽刺性。
2.学习作者从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等角度刻画人物的“变”,由此逐步展现出胡屠户、范进、众乡邻、张乡绅的性格特点。
3.理解范进中举、喜极而疯的社会根源,从而体会到喜事后面的悲剧性。
4.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儒林外史》中其它的故事,充分感受作品的讽刺性。
2.通过总结范进中举前后所有称呼的变化;理解人物的“变”。
3.通过分析范进发疯时的肖像、语言和动作,理解发疯的个人原因和社会根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透过范进中举发疯的戏剧性变化,能够从“笑”看到“悲”,理解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迫害。
2.从张乡绅和范进的对话中,领会到科举制度下官官相护、结党营私的社会现实。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的分析,把握众人物的“变”,从而理解范进中举的悲剧性,挖掘其社会根源。
2.学习小说中人物语言的生动性,体会作品的讽刺性和戏剧性效果。
◆难点
1.能够通过报录人的话认识到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影响和毒害。
2.通过讨论认识到范进中举这个“喜剧”,体会读书人在科举时代的悲剧命运。
◆教学突破
组织学生选择范进发疯、胡屠户掌嘴的片断进行表演,引导学生在笑声中体会读书人迂腐、辛酸的命运。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第一课时前,准备《儒林外史》中的一个片断,查找电视剧《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片断,布置预习作业。 、
2.第二课时前,组织学生改编范进发疯的内容,排演课堂剧。
◆学生准备
1.第一课时前,搜集有关作者、作品的相关知识,在网上查找“范进中举”的 nash,完成预习作业。
2.第二课时前,在教师的组织下完成片断的改写,排演课堂剧。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一、由题入文。初步感受作品(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在黑板上写下文题“范进中举”,提问 学生:根据题目可以得到哪些关于课 文的信息 2.检查学生的预习,提问:文中给你印 象最深的人物有哪些 文中涉及到 哪些人物 3.介绍吴敬梓和《儒林外史》的知识,可 以略读其中的一个片断,如严监生和两根灯草的故事,让学生领略这部作品的讽刺性。提问学生:为什么胡屠户给你留下很深的印象 1.回答:可以得到三个信息。一是人物;范进;二是事件:中举;三是结构:可以分为中举前一中举一中举后。 2.各抒己见,回答提问:范进、胡屠户。文中涉及的人物有众邻居、范母、范妻、报录人、张乡绅。 3.交流并尽量记住有关作家作品的知 识。体会教师朗读的片断,在笑声中 体会作品的讽刺性。能够意识到,胡 屠户之所以能够给人以深刻印象,在 于他的“变”。
二、抓住胡屠户的形象。分析“变”(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通过预习和交流,学生已经感受到胡 屠户这个形象的魅力,他的“变”是围 绕着范进中举展开的。请找出能够 表现胡屠户前后变化的语言j行动 等。 2.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并做出补充。胡屠户对女儿婚姻的态度:倒运、累了我多少、可怜可怜——后半世靠不着也怎的、眼睛却是认得人、女儿像有些福气。 3.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能够集中表现胡屠户性格的片断,引导学生结合胡屠户前后的变化,分析他的性格。 1.回答教师提问: 对范进的称呼:现世宝、烂忠厚没用的人、癞蛤蟆、尖嘴猴腮——老爷、天 上的星宿、文曲星、贤婿、才高貌好、体面的相貌、姑老爷。 对范进考学的态度:吩咐、骂了一个 狗血喷头、因我积德、教导、失了你的时、痴心、撒泡尿自己照照——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我每常说。 2.认真听取教师的评价和补充。 3.回答: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
三、分析邻居的热情反应。进一步体会“变”(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除了善变的胡屠户之外,还有哪些人让你体会到这种“变”的讽刺 2.邻居的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 写邻居的变化,对于主题的表达有什么好处 提示:描写邻居的反应,和胡屠户的反应不同,是一种侧面烘托,从侧面展示了当时的社会风气。 1.回答:还有邻居们的变化。范进中举那天,家里已经没米下锅,范母饿得 “两眼都看不见了”。但是,等到中举的消息传开来,“众邻居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 2.回答:不但说明胡屠户对亲人都这样的嫌贫爱富、趋炎附势j而且整个社会都是这种境况,到处都弥散着冷漠、炎凉的气息。- :、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一、由“变”入文.分析“发疯”(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胡屠户的“变”、众邻居的突然热情,都是因为范进的“变”——中举。他由一个穷秀才,变成了一位举人,而且是连登黄甲的举人,这意味着什么呢 2.提问:中举显然是一件好事情,但是面对这样的好事,范进发生了什么事情 3.让学生范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问题:作者是从哪些方面直接描写范进发疯的 总结:语言——三句话,“中了”;肖像——头发跌散、双手沾泥、浑身是水;动作:拍着笑着。 4.范进的形象与中举的成功者形象相差太远了,为什么他会疯 组织学生讨论。深入分析:结合报录人的话,可以看出他对这种事情是很有经验的,可见报录人经常遇到这种情况。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那个时代,读书人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够中举做官,光宗耀祖,改变命运。这正是科举制度带给读书人的悲哀和迫害。 1.积极发言:财富、权势、地位。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彻底变化,这种变化也会给身边的人带来好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2.回答:范进发疯了。 3.仔细听同学朗读课文,并用笔做标记,并回答问题:从语言、肖像、动作来直接描写范进发疯的。 4.回答:从表面来看,是因为范进突然 受到巨大的刺激,经不住这种狂喜,“迷了心窍”。实质上是说明他多年以来一直渴望能够中举,然而常年不中,受到了太久压抑。
二、研读范进之“疯”,勾画众生相(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提问:是谁治好了范进的疯病 用什么方法 1.回答:是胡屠户。他打了范进一个嘴巴。
2,胡屠户本不愿意做这件事情,因为范进这个时候已经成了他口中的“星宿”,但是为了将来自己的生活和前途,就壮胆打了范进。提问:哪些地方能够表现胡屠户的迷信、欺贫怕富 3.中了举的范进和以前的范进有区别吗 请学生找出来。, 4.中举以后的范进终于出人头地,一扫过去的懦弱潦倒。范读范进与张乡绅会面的内容,让学生思考其中的称谓以及范进得到的财富。 5.张乡绅从未登门拜访过范进,更没有在范进困难的时候帮助过他,这种前后不一的变化反映了什么 2.仔细听教师讲解,回答问题:作难、不敢做这样的事、斟酒喝了两碗、壮胆摆出凶恶的样子。一边回答问题,一边体会作品的讽刺性,以及人物刻画的生动性。 3.有区别。对胡屠户:岳丈——老爹;唯唯连声——封银子给胡屠户。 4.仔细听教师读,体会人物性格的变化。划出称谓:世先生、晚上、老先生、世弟兄。财富:五十两银子、三进三间的空房一所。 5.张乡绅由从未露面到送钱送物,他的目的就在于和范进称兄道弟,好为将来仕途发展做铺垫。反映了当时官场结党营私、官官勾结、相互舞弊的事实。
三、组织学生讨论,范进中举是喜是悲(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范进中举,喜极而疯,那么中举到 底是好事还是坏事,是喜剧还是悲剧 组织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积极讨论,畅所欲言。能够认识 到:范进中举,从个人命运看,是于他有利,改变了他的命运。但是透过范进看当时的读书人,认识到悲剧普遍存在,如果不能中举或中举后变成疯子、傻子,就是一场场真正的悲剧。
本课总结
这是一个充满嬉笑和泪水的故事。中举带给范进的,除了银子、房子、众人的吹捧之外,还有发疯。应考三十多年的范进在一朝遂愿之后,喜极而疯,为我们勾勒出
了一幅幅啼笑皆非的众生相。抓住人物的“变”,比较同一人物完全不同的语言和动作,使学生体会到“含泪的笑”的深刻内涵。
板书设计
教学探讨与反思
在本文的教学中,学生能够抓住众人的“变”来把握人物性格,尤其是对胡屠户的印象非常深刻。应该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和课堂剧表演,引导学生透过笑的场面理解科举时代中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
第20课香菱学诗
教学内容
香菱学诗,源于她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艺术的向往。学诗的过程是艰辛的,需要不断的揣摩和体味,在林黛玉的教导下,香菱完成了由学诗到作诗的迁移。她的学诗心得,也为读者提供一个很好的经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分析人物语言、神态和动作,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尤其是理解香菱“诗魔”的称呼。
2.理清香菱学诗的过程,并且体会诗句用词的精当。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交流,体会古诗语言的准确、优美。
2.通过对香菱的语言、神态和动作的分析,把握香菱的痴性和勤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诗词文化的热爱,同时引导学生能够从香菱学诗的过程中获得启示,达到迁移运用。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通过对人物语言、神态和动作的分析,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一2.通过香菱所学的古诗,体会古诗词的语言之美、之精。
◇难点
能够从香菱学诗的过程中,领悟到学习迁移的重要性,对自己的写作和阅读有所帮助。
◆教学突破
通过对香菱和黛玉的语言、神态的比较,体会两人性格的区别,以及她们对艺术的共同崇拜。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叹香菱》的磁带、电视剧《红楼梦》的片断,以及关于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布置预习作业。
◆学生准备
搜集《红楼梦》的资料,阅读关于香菱的评价。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一、由歌入文,理清学诗的过程(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播放《叹香菱》,并解说诗意,引导学生了解香菱的性情、才情。 2.结合预习,组织学生交流,回答:香菱学诗分为几个阶段 1.听教师解析,并结合自己的预习,给予置疑或补充。 2.在预习和交流的基础上,回答:分为六个阶段。读诗(王维的五律)——讲诗 ——读诗兼作诗(杜甫的七律)—一研诗—一评诗—一梦中得诗。
二、把握人物行动,分析人物形象(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提问:在学诗的过程中,香菱有哪些表现给你印象最深 2.提问:香菱灯下读诗,读了多少 读谁的 有什么收获 表现了她怎样 的性格 3.提问:香菱作诗,黛玉指点“措词不雅”,作者是如何描写香菱入迷研诗的 表现她怎样的性情 。 4.香菱这样认真地学诗,和林黛玉的细心、正确的引导是有很大关系的。找出黛玉给香菱建议的语言,从中体会她引导的恰当和分寸。 1.回答:灯下读诗;茶饭无心,坐卧不定;人迷研诗;因“闲”被称“诗魔”;梦中得诗。 2.回答:凡红圈选的都读了。读的是王维的五律。“领略了歇滋味”,可以和黛玉讲诗。表现了她勤奋、持之以恒的性格。 3.回答:写她的行为:出神、抠土、皱眉、含笑、嘟哝,表现香菱的痴性,正符合宝钗称她为“诗魔”。 4.能够体会到黛玉的因材施教和逐步深人,如读诗由易到难、由形象到抽象、由写实到浪漫。从而领会黛玉的聪颖、善良和大气。
三、组织讨论,从香菱学诗获得启发(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组织学生讨论:香菱学诗的过程, 就是对语文体会、领悟到迁移的过程。请学生从香菱的学习过程中总结经验,获得启发。 各抒己见,能够从学诗的六个阶段 获得启发,如:读诗——读写结合——写诗,说明阅读与写作是互动的,要善于从阅读中获得写作的技巧。再如,仿照所读诗作进行写作,在写作初期,可以练习仿写,学会一些好的写作格式或方法。
本课总结
本课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是一个身世凄凉的孤苦女子,从出身富家到为奴为妾,她的一生如同浮萍一般悲凉凄惨,因此香菱学诗这个故事,是她的才情、痴性的最大外现。浸淫在艺术的殿堂里,香菱寻回了自己,“诗魔”正是她追求自由、渴望幸福生活的表达。
板书设计
香菱学诗
香菱(诗魔)

读诗(王维的五律)一讲诗_读诗兼作诗(杜甫的七律)一研诗一评诗一梦中得诗

黛玉
教学探讨与反思
本文篇幅较长,所学习的内容也是学生不擅长的古诗。教师应主要引导学生从分析香菱的语言、神态和动作去把握人物性格,从黛玉为香菱做的学诗建议和计划人手,寻找与自己学习的共同点。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
教学内容
这是一个单元活动,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围绕“钱”展开活动,从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三个层面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钱”的发展历史。2.培养就话题发表观点的能力,并能够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阐明观点。3.学会设计调查问卷,学会写作调查报告。侉过程与方法 1.通过网上搜索,查找所需要的相关信息。 2.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自我教学的方式,达到资源共享。3.通过校园调查,既锻炼学生的能力,又教会他们写调查报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帮助学生认识到赚钱的艰辛和花钱的量人为出。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能够了解“钱”的来龙去脉和发展历史,认识到“钱”的发展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的。
2.培养学生能够就某一话题结合亲身经历和感受,发表见解、阐明观点。
3.能够设计调查问卷,在学校等单位、场所中有步骤地开展调查活动。
难点
1.确立调查目的、对象、内容等,并据此设计调查问卷,确保调查结果的可信度。
2.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写调查报告。
◆教学突破结合成功者的“赚钱”构想或计赳,设计小组“赚钱”计划。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钱”的课件,充分展示“钱”的起源、发展和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钱”。令学生准备查找名人和钱之间发生的轶事。
教学步骤 1课时
一、运用多媒体。展示古今中外的“钱”(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展示自己找到的“钱”,导入新课。 2.通过多媒体,了解货币的起源和发展,以及有关“钱”的轶事。让学生理解:钱,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它记录着人类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1.配合教师的展示,同时出示自己所拥有的“钱”。 2.将自己查找到的资料,充分展现给全班同学,共享资源。
二、师生交流,如何“赚钱”(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出示一些成功者的“赚钱”计划,引出“赚钱”该如何进行的话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团体合作,设计团体“赚钱”的计划。 2.展示每个小组的计划,和学生一同进行点评。注意引导,从选题的现实性、计划的可操作性、严密性、小组的合作性、盈利的数量等方面综合评价。 3.通过讨论、评价,主要向学生传递·种观念:“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1.小组讨论,选择适合本组的领域,切合实际设计“赚钱”计划。 2.对各小组的“赚钱”计划进行讨论和点评,注意听教师的分析角度和分析层次。 3.认识到赚钱是光明正大的,关键在于赚钱的方法和赚钱的心理。
三、学生设计,如何“花钱”(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设计问题:如果你拥有一百元、一万元、十万元,你如何分配它们 2.点评学生的“花钱”方案。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积极的消费观。 3.布置学生做一份调查报告,可以小组为单位,也可个人行动,对本校同学进行一次消费调查。 1.独立思考,设计“花钱”计划。 2.在教师引导下,能够认识到:花钱,要量入为出,要与亲人商量,要科学、合理地理财。 3.自由组合,并及时向教师咨询。制定详细的调查计划,设计调查内容,充分发挥集体力量。
本课总结
这是一堂集写作、口语交际于一体的综合性学习课。让学生了解钱的发展,帮助他们进行初步的“赚钱”规划,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置家庭、班级、学生的情境,组织开展合作活动。
板书设计
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
钱——社会的发展

赚钱——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花钱——科学、合理的消费观
教学探讨与反思
“钱”是学生经常接触但是又很敏感的话题。如何既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讨论和活动中来,又能够不涉及他们的私人空间 教师必须在授课前设计好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出发的话题和活动方案,尽量结合学校、班级,不但给予学生消费观的正面影响,而且要培养他们能够与人协商经济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