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年中考专题复习(一)中国古代政治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
1. 《礼记 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其中,“选贤与能”指的是我国古代的什么制度( )
A. 分封制 B. 世袭制 C. 禅让制 D. 宗法制
2. 《礼记 礼运》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其中,“天下为家”所指的制度是( )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郡县制 D. 科举制
3. 《史记 商君列传》载:“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共)三十县.”材料反映了当时( )
A. 实行分封制 B. 建立县制 C. 推行郡县制 D. 确立行省制
4. 秦朝为维护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力,在君权之下形成了“辅助决策、执行、监督”模式的权力结构。其中起“监督”作用的官职是()
A. 丞相 B. 太尉 C. 郡守 D. 御史大夫
5. 有学者指出,秦始皇所创造的事业,不仅为中国设立了以后版图的基本框架,也为中国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秦始皇开创的制度是( )
A. 王位世袭制 B. 分封制 C. 行省制 D. 中央集权制
6. 《史记 李斯列传》载:“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这评价的是( )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皇帝制 D. 世袭制
7. 西汉时期,汉武帝为打破“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强而合从以逆京师”的困局,采取的措施是( )
A. 颁布“推恩令” B. 实行盐铁专卖
C.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D. 设置西域都护
8. 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进一步完善了秦王朝创造的监察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这表现在( )
A. 推行郡县制度 B. 实行分封制度 C. 建立刺史制度 D. 创立科举制度
9.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材料中“在上有”的制度是指( )
A. 三公九卿制 B. 科举制 C. 三省六部制 D. 行省制
10. 如图所示历史人物发动兵变,夺取前朝政权,建立新朝代。他统治期间的史实有( )
①结束割据局面完成大一统
②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③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军队
④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1. 北宋建立后,为根除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将专权等弊端,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其中,与“杯酒释兵权”这一典故对应的是( )
A. 经常调换军队的将领
B.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C. 分化事权以削弱相权
D. 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
12. “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地方来管事。这一制度创设于( )
A. 唐朝 B. 元朝 C. 明朝 D. 清朝
13. 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元世祖为了有效地统治全国,建立了( )
A. 行省制 B. 郡县制 C. 分封制 D. 世袭制
14. 某同学梳理北京历史沿革(如表)。与这三个朝代相对应的制度是( )
西周 秦 元
属于燕国 分属广阳郡、渔阳郡等 隶属于中书省
A. 分封制、行省制、郡县制B. 郡县制、行省制、分封制
C. 行省制、分封制、郡县制D. 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
15. “…这个制度对后世影响很大.首先,为后代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基础.其次,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特别是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一个行政区.”依据材料,你能判断这是对我国古代哪一制度的评价?( )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16. 元朝统治者在划分行省时,打破以往依“山川形便”划分行政区域的原则,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一级政区。这样做的主要目的( )
A. 防止分裂割据 B. 实现国家统一 C. 强化思想控制 D. 开发边疆地区
17.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汉代丞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纵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明朝则废除了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提升六部的职权,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上述变化的实质是( )
A. 集思广益,减少失误 B. 分工协作,提高效率
C. 相互制约,杜绝贪腐 D.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18. 明太祖时期将《孟子》一书中“非臣子所宜言”的内容尽行删去,纂成《孟子节文》,颁行天下,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这反映了明初( )
A. 君主专制加强 B. 科举制度完善 C. 儒家地位提升 D. 图书出版发达
19. 如图是我国古代两个朝代的国家机构设置示意图,其变化反映了( )
A. 中央集权制度建立B.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C. 地方行政机构精简D. 丞相权力不断增强
20. 明太祖曾说:“今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可见其废除宰相的主要目的在于( )
A. 提高效率B. 强化皇权C. 控制军权D. 制约地方
21. 在元朝98年的时间里,几乎每天都上演着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冲突,这导致了严重的政治危机。鉴此教训,下列哪位皇帝废除丞相制度( )
A. 明太祖B. 明成祖C. 康熙帝 D. 乾隆帝
22.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专权乱政”的教训,采取的措施是( )
A. 实施推恩令B. 设立三省六部C. 设置通判 D. 废除丞相
23. 直到咸丰年间,清政府依然把外交事务称为“夷务”,称西方国家为“丑类”“逆夷”“夷性犬羊”等。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 )
A. 严禁对外贸易B. 长期闭关锁国C. 加强封建皇权D. 抵御外敌入侵
24. 下列古代官职中,源于清朝强化君主专制而设立的是( )
A. 御史大夫B. 节度使C. 转运使 D. 军机大臣
25. 中国自古以来形成了一整套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下表反映了我国古代国家治理的趋势是( )
朝代 秦朝 西汉 宋朝 明朝 清朝
政治措施 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 颁布“推恩令” 解除地方节度使权力 废丞相,设内阁 设军机处
A. 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 维护国家统一
C. 加强监察制度 D. 推进民族融合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
26.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政治制度的确立、改革和不断完善,巩固了国家的统治和民族的统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军机处之所以创立,部分是由于雍正帝需要一个联系紧密的助手小班子帮助他起草敕令;部分则由于它是一种避开权势显赫的亲王,从而进一步巩固皇帝权力和提高效率的手段。军机大臣与皇上商讨国是,并就一些皇上还未批阅的奏折提出对策建议,以及尽力记下皇上的旨意,然后回去起草谕旨。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实行了什么政治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制度实行的目的。
(2)材料二中“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主要是指什么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制度在秦朝时的具体表现。
(3)据材料三,指出军机处设立的原因及其职能。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设计的认识。
27. [制度文明: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朝代 中央 地方
秦朝 皇帝握有至高无上的、统治全国的权力,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郡县两級制,由皇帝任命行政、军事长官
汉朝 汉承秦制 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
唐朝 -- 合并州县
元朝 中书省 为管理广袤的土地,元朝逐渐形成一套行省制度
明朝 原来的皇帝-中书省-六部的政治体制发生了変化 三司分治
清朝 军机处的设置,始于雍正年间 --
——摘編自袁行霈等主編《中华文明史》根据表格内容,結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指出秦朝中央政府的“监察官”是什么?
(2)唐太宗下令合并州县产生了什么作用?元朝在地方設行中书省,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3)明朝中央政权机构的主要変化是什么?
(4)请概述中国古代中央和地方权力演变的规律。
28. 【“大一统”与古代政治】
材料一:秦统一全国后,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唐朝时期,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南诏首领为云南王。元朝建立后,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清政府平定噶尔丹叛乱和大、小和卓叛乱,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稳定和巩固边疆地区,进一步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材料二:朱绍侯认为,秦统一以后,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为我国的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郭沫若指出,自从秦统一以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在某些时期出现了分裂割据的状态,统一始终是历史主流。长期以来我国封建社会以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而且能有效地抵抗外来侵略,保持国家的独立,这与我国很早就建立了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是有密切关系的。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郭沫若《中国史稿》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大一统”的主要内容。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古代“大一统”的积极作用。
29. 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演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
--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年》材料二明太祖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在中央,废除丞相,撤消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摘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材料三军机处位于乾清门西,军机大臣入宫商议军国大事,只能跪着“听旨”,然后照皇帝的心意拟成条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下发。--摘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材料一所说的“制度”是由谁创立的?据材料一指出该“制度”的特点。
(2)材料二中明太祖推行的诸多改革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军机大臣的职责;
1.【答案】C
【解析】“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指原始社会时期的禅让。在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尧在年老时推举舜为继承人,舜年老后采用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他们之间采用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
故选:C。
2.【答案】B
【解析】“天下为家”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世袭制,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答案】B
【解析】
B.根据题干“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共)三十县”可知,反映的是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的内容。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变法的内容中就包括建立县制,故B正确。A.实行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与题干无关,故A错误。C.推行郡县制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之一,故C错误。D.确立行省制,就是在中央设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源于元朝,与题干不符,故D错误。故选B。
4.【答案】D
【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实现统一后,原来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故起“监督”作用的官职是御史大夫。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5.【答案】D
【解析】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建立中央集权制,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并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推行郡县制,所以D选项符合题意。
6.【答案】B
【解析】“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揭示了郡县制的意义,故B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地方上,秦朝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秦朝时期,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的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里、亭等基层社会组织。这样,皇帝和朝廷就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郡县制的实行,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7.【答案】A
【解析】题干“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强而合以逆京师”指的是西汉时期的诸侯王势力强大,严重威胁中央集权。西汉初年,分封了许多封国,诸侯王势力强大,地方上的豪强地主横征暴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严重威胁中央集权。为消除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巩固国家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势力越弱,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逐渐消除,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使西汉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A符合题意;实行盐铁专卖是经济方面的措施,B排除;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是思想方面的措施,C排除;设置西域都护加强了西域的管理,D排除。故选A。
8.【答案】C
【解析】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进一步完善了秦王朝创造的监察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这表现在建立刺史制度。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这样,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C符合题意。
9.【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唐朝时期进一步完善。它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各级政府任职。“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唐朝在政治上,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中书省替皇帝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最后交由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分管具体政务。故材料中“在上有”的制度是指三省六部制。
10.【答案】A
【解析】观察图片并结合“发动兵变,夺取前朝政权,建立新朝代”可知,这与赵匡胤有关。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北宋没有完成国家大一统治,与辽、西夏等民族政权并立,排除①。②③④符合题意。
11.【答案】B
【解析】宋代推行“强干弱枝”政策,加强中央对军队的控制,著名的“杯酒释兵权”就是赵匡胤为了解除禁军初级将领的兵权而采取的措施。
12.【答案】B
【解析】“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地方来管事。这一制度创设于元朝。由于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开创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并直接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由中央委派官员掌管省内军政大权,行省以下设有路,府,州,县,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元朝的统治,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B符合题意。
13.【答案】A
【解析】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元世祖为了有效地统治全国,建立了行省制。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就开始于元朝。元朝将西藏、云南、辽阳、岭北等边陲地区都置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故选A。
14.【答案】D
【解析】西周实行分封制,燕国是诸侯国,秦朝实行郡县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故选D;秦朝实行郡县制,故A错误;西周实行分封制,BC错误。
15.【答案】D
【解析】元朝开创行省制度,加强对全国的统治.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开始于元朝.元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的行政区.
故选D.
16.【答案】A
【解析】元朝统治者在划分行省时,打破以往依“山川形便”划分行政区域的原则,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一级政区。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分裂割据,巩固中央集权。由于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开创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并直接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由中央委派官员掌管省内军政大权,行省以下设有路,府,州,县,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元朝的统治,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行省制度为以后历代所沿用,奠定了我国省级行政区的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
1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汉代丞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纵于几个部门”、“废除了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可知,从汉代到明朝,丞相的权力逐渐被削弱最终被废除,加强了皇权,故选D项;集思广益,减少失误,材料中未体现,故排除A项;分工协作,提高效率,指的是三省六部制,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项;相互制约,杜绝贪腐,说法错误,故排除C项。
18.【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明太祖下令废除“非臣子所宜言”的内容,以树立皇权威严,反映了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A项正确。B项,题干现象与科举制度完善无关,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对儒家地位的提升,排除。D项,材料未反映图书出版发达,排除。
19.【答案】B
【解析】根据图示三省六部制、明朝的政治制度,反映的是中央机构的变化反映了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三省六部制,三省相互制约,保证了皇帝的权力与威严;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了皇帝手里,标志着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B符合题意。
20.【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废除宰相,权分六部,加强皇权;君主专制背景下,提高效率、控制军权、制约地方只是表面现象,排除。
21.【答案】A
【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为了巩固统治,他在积极恢复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强化皇权。在中央,明太祖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2.【答案】D
【解析】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属于政权二号人物,最容易对皇权形成威胁,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加强皇权,朱元璋杀掉丞相胡惟庸后,废除实行了一千五百多年的宰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受皇帝指挥,既把国家的一切权力高度集中于最高统治者之手,又排斥任何形式的监督,使明朝的君主专制大大加强,据题干关键信息“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专权乱政”的教训,采取的措施是废除丞相。D符合题意。
23.【答案】B
【解析】直到咸丰年间,清政府依然把外交事务称为“夷务”,称西方国家为“丑类”“逆夷”“夷性犬羊”等。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因此,闭关锁国政策更大程度上导致了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局面。B符合题意。ACD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
24.【答案】D
【解析】A.御史大夫设立于秦朝,不符合题意,排除。B.节度使设立于唐朝,不符合题意,排除。C.转运使设立于唐朝,不符合题意,排除。D.军机大臣设立于清朝;符合题意;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参与内政外交、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机要,军机处成为皇帝发布政令、处理政务的枢纽,使君主旨意畅达无阻,是君主集权强化的表现。
25.【答案】A
【解析】依据图表中的信息可知,秦始皇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颁布了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唐太宗设立三省六部制,有利于维护和加强中央集权。明太祖时期实行废丞相,设三司,加强了君权。雍正帝时期,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图表反映了我国古代国家治理的趋势是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26.【答案】(1)分封制;为了巩固统治,扩大疆土。
(2)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实行皇帝制度和郡县制。
(3)起草诏令,加强皇权,提高效率,巩固统治者的地位。商讨国是,提出对策建议,起草谕旨。因时因事进行调整、改革和创新;以巩固统治为目的。
27.【答案】(1)御史大夫。
(2)作用: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影响: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3)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
(4)皇权不断强化,丞相权力逐步削弱,直全被废除;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弱化。
28.【答案】【小题1】国家政治上的整齐划一。
【小题2】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为我国的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能有效地抵抗外来侵略,保持国家的独立等。
29.【答案(1)秦始皇;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2)强化君主专制制度.
(3)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