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手法之联想与想象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三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诗歌手法之联想与想象
教科书 书 名:普通高中教科书 语文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8月
教学目标
了解并掌握联想与想象的含义。 借助它来读懂诗歌,为解答诗歌鉴赏主观题提供思路和方法。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了解并掌握联想与想象的含义 教学难点: 借助联想与想象来读懂诗歌,为解答诗歌鉴赏主观题提供思路和方法。
教学方法
讲解法、互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俏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文赋》 “句向夜深得,心从天外归。” “浮想联翩,夜不能寐。”——毛主席在《送瘟神》 “没有想象便没有艺术”——高尔基 二、定义 1.联想 联想是联系起来想。指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喑香浮动月黄昏。” 联想:林逋的同题诗中“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技。” 李商隐《忆梅》:“定定位天涯,依依向物华。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等。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联想:李白:“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李白:“我歌月徘徊,我舞月零乱” 2.想象 想象是想出形象,指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鉴赏“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可抓住“生”和“挂”这两个动词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山间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了一幅清晰的庐山瀑布壮景图。此时恰当地一问:谁能将瀑布这一巨物“挂”起来呢?只有这具备神奇伟力的大自然。使学生既惊叹于“壮战造化功”,又深得苏诗三味。 欣赏“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适时引入老诗人三年前(公元760年)写的表达自己“漂泊西南”的对故土的怀念及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恨别》一诗——“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小结:由此,比较一下,我们说诗歌创作的联想和想象,共同之处有两点:一是它们都从感性出发,即都由现实基础上展开;二是它们都为了表达某种思想情感服务。所不同的地方是:一、联想的事物范围十分广泛,不一定都是形象,也可以是概念的东西。朱光潜说“凡是两个观念联系在一起时都用联想”,“意识在活动时就是联想在进行”;想象的事物只是形象。二、联想到的事物形象都是现实中原来就有的,即客观存在的。神话、传说等等也 是一种客观存在,它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之中;想象出的事物形象则是现实中原来没有的,是“新”的意象。三、 联想过程本身主要是联结;想象过程则是需要创造。四、联想可以是形象思维,也可以是抽象思维;而想象主要是形象思维。 三、难点剖析:如何借用联想和想象赏析诗歌 (一)还原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作者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诗歌作品提供给我们的只是一个抽象的语言符号,而不是具体可感的形象、声音、画面,诗人创作时借助语言符号把他的内心世界、思想感情、人生理想外化。因而阅读赏析时,我们只能依着语言符号所提供的线索,准确把握诗的意象与意境,领会诗人的内心情感与写作意图。 柳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柳树的形象,柳树长长的柳枝迎风飘动,像一支多情的手在挽留着远去的离人,由此就有了《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情景,仿佛柳树要与戍守边关的人依依惜别。再者“柳”与“留”同音,故古人有折柳送别之举。折柳表惜别之情。另外,人已去而柳树犹在、柳条依依,似乎在怀恋远方的亲朋,故有怀恋、怀远之情。 2.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所描述的情景是这样的: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在一个深秋的傍晚,牵着一匹瘦马,于瑟瑟秋风中走在有“枯藤老树昏鸦”的古道上,猛一抬头,看见潺潺的水流上横着的小桥和炊烟缭绕着的人家,一种酸楚的流落感和人生的失落感一起涌上心头,这滋味是难以诉说的。作者借助九个富有表现力的意象用蒙太奇的手法构织了一幅萧瑟、凄凉的画面,再加上“断肠人在天涯”,便把萧瑟之秋与游子之思有机结合起来,把悲秋推向极致。难怪有人因这首曲而称马致远为“秋思之祖”。 (二)填补空白 诗歌不能像小说那样,细枝末节,娓娓道来,也不能像散文那样,抓住某个片断,尽情挥洒,大肆渲染,它要在极短的篇章里包蕴极其复杂的思想内容,有时时空跨度很大,因此,需要自然过渡,跳跃自如。 如,李商隐《夜雨寄北》中:“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的形式和对眼前环境的叙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来日重逢谈心,又会谈些什么呢?这就需要我们去进行联想、想象,去填补空白了。 (三)开拓意境 一首诗应以意为主导,“意”的高下,对“境”的优劣起着决定作用。但诗中的“意”不应用概念的方式表达出来,而必须饱含浓郁的感情,是“表现”,不是“表白”。把握诗的意境,就是要抓住诗词中的画面和气氛去体悟、理解诗人在此时此景(此地)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一般是借景抒情,即事抒情,或者托物言志。 如,王维的《山居秋瞑》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诗通过对山间清幽美景、山村淳朴民风、乡间勤劳百姓的描述,表达了对目前隐居生活的满意之情。 我们重点来看看“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两句,我们通过联想和想象,就可以再现王维“诗中有画”的意境: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你想想: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我们通过诗人写的“竹喧”“莲动”,可以想象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就更能感受到诗人这样写是那样的富有真情实感,富有诗意。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