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时期的亚洲课后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天方夜谭》汇集了古代近东、小亚细亚和其他地区民族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形象地再现了中世纪时期阿拉伯文明以及周边文明的社会风貌和风土人情,生动地描绘了一幅中世纪阿拉伯帝国社会生活的复杂图景。这反映出古代阿拉伯文明( )
A.推崇帝国统治 B.具有包容性
C.以和谐为理念 D.极富扩张性
2、奥斯曼帝国征服君士坦丁堡后,政府不仅任命希腊正教的头面人物为希腊正教徒的大教主和文职首领(管辖希腊人及不同族群的东正教徒),还分别任命了亚美尼亚教派的主教和伊斯坦布尔的犹太教大拉比为各自的首领。此举反映出( )
A. 帝国统治模式的创新 B. 不同文化与族群交融
C. 因俗而治的统治特点 D. 政教分离的政治特点
3、阿拉伯帝国哈里发马门(813—833年在位)曾派学者访问君士坦丁堡,向拜占庭皇帝索取希腊古典著作,并将其译成阿拉伯文。马门还在巴格达创立一所规模宏伟的智慧宫,不仅有穆斯林,还有基督教徒、犹太教徒及信仰其他宗教的学者在此工作。马门的上述举措( )
A.开创了多种宗教并行的局面 B.促进了阿拉伯文明的崛起
C.改变了帝国对外扩张的方式 D.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4、9世纪时,阿拉伯帝国的一些金银兑换钱庄开始经营放款、汇兑业务、帝国商人设计出完善的支票和信息用票,支票持有者可以在帝国的各个城市兑换现金。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当时阿拉伯帝国( )
A.商品经济较为活跃 B.国际贸易特别兴盛
C.工商业是主导产业 D.纸币受到民众欢迎
5、公元8世纪,日本在京城建立大学寮,学生为官员子弟,人数在四百人左右,设秀才、进士等科,以《周易》《尚书》《周礼》《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作为指定教科书,学生毕业后被称为“举人”,接受任官考试合格者被授予官职。据此可知,日本( )
A.照搬唐代的科举制度 B.以唐制为蓝本实行改革
C.在全国推广中华文化 D.采用儒家思想培养官吏
6、早在阿拉伯帝国成立之初,积极网罗各种人才为帝国服务,同时,组织力量大力翻译和研究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与著作。经过长期的努力,帝国境内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传统文化被整合起来,形成一种崭新的阿拉伯文化。这反映了阿拉伯帝国( )
A.促成了东方文明的勃兴
B.具有东西方文明交流桥梁作用及创新精神
C.改变了西方文明的进程
D.在东西方社会转型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7、阿拉伯帝国的制度基本继承了拜占庭帝国和波斯帝国的传统,古埃及、波斯、印度、欧洲等地的民间故事被阿拉伯人接受和融汇为《一千零一夜》。这说明阿拉伯( )
A.沟通东西交流 B.文明影响深远 C.文明的包容性 D.借鉴多创新少
8、高丽光宗九年,仿效唐制,创立了高丽王朝的选官制度。这里的“唐制”具体是指( )
A.三省六部制 B. 土地国有制 C.科举制 D.中央集权制
9、创立了伊斯兰教,并在保存和传播古典文明、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的是( )
A.查理曼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罗马帝国
10、7世纪中期,日本仿效中国的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7世纪末,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隋唐时期的科举制被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在近代被介绍到了西方,对欧洲文官制度的确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材料表明( )
A.隋唐时期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
B.隋唐科举制度对世界的影响非常深远
C.隋唐时期中国的各个方面都领先于世界
D.中国文明为世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11、突厥人入侵印度后,田赋征收从旁遮普开始,逐渐扩大到德里附近。到了德里苏丹国苏丹阿拉乌德丁 卡尔吉(1296—1316年在位)时,田赋征收扩大到整个北印度。这反映出( )
A.笈多帝国的政局日趋稳定 B.德里苏丹国逐渐废除了落后的种姓制
C.帝国境内的民族压迫严重 D.外来征服者在印度的统治不断巩固
12、“幕府”又称“江户幕府”,是日本第三个封建军事政权,由德川家康建立。德川氏以江户为政治根据地,开幕府以统治天下,故亦称江户幕府。面对17世纪的世界变局,德川幕府采取的措施是( )
A.实行大化改新,向封建社会过渡
B.实行封君封臣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C.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抵制外来影响
D.控制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
13、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面对游牧民族的入侵,印度社会中能参战的人仅限于“刹帝利”,即武士阶层。其他人都未经训练,而且对作战也毫无兴趣,漠不关心。这说明他认为印度战败的主要原因是( )
A.种姓制度使社会缺少凝聚力 B.印度人民不重视军事训练
C.游牧民族的骑兵力量强大 D.印度社会制度的落后性
14、阿拉伯文化在整个中世纪是一个强势文化,对东西方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有人说“阿拉伯人点燃了文明之火,照亮了欧洲黑暗的走廊”。材料表明( )
A.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的传播使者
B.文化传播实现于国家统治范围内
C.阿拉伯文化对文艺复兴有推动作用
D.欧洲文明源自阿拉伯及东方国家
15、朝鲜在15世纪以前使用的文字是汉字,读的是中国的“四书”“五经”,朝鲜文学为汉文学的一支。到了15世纪中叶,朝鲜才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谚文”。“谚文”根据朝鲜语音,再参考中国的韵书,制成28个字母。从朝鲜的文字发展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朝鲜文字是从汉字派生而成的 B.朝鲜历史的发展源远流长
C.朝鲜一直是中国的属国 D.朝鲜的发展深受中国文明的影响
16、唐朝初年,遣唐使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和典章制度,对646年日本的大化改新起到了重要作用。大化改新使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是( )
A.确立君主立宪制度 B.引进中国先进的政治制度
C.幕府掌握国家实权 D.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17、9世纪初,阿拉伯帝国翻译希腊人、印度人和波斯人的哲学、科学和医学名著,大批的译本经整理、注释之后,相继问世。可见,阿拉伯帝国( )
A.推动了西方人文精神的复兴 B.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C.积极吸收被征服地区的文化 D.奉行较为开明的文化政策
18、 “不同文明与文化相遇的时候,其中某一种处在发展较高阶段的文明与文化,可能对另一种文化呈现倾斜式的‘文化出超’。”与这一论述相符的是( )
A.阿拉伯人把印度的数字传入欧洲
B.新罗效仿日本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C.奥斯曼帝国把印度教改造为国教
D.日本效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19、笈多王朝时期国王赐给官吏、贵族、寺院的封地逐渐演变为世袭的私有领地,封建采邑制度至此形成。封地领有者往往将君主封赐的领地再分封赏赐给自己的臣属。封地的层层再分封形成等级制的附庸臣属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笈多王朝深受中国分封制度的影响
B.种姓制度是笈多王朝形成附庸臣属关系的重要原因
C.采邑制度和由此形成的等级臣属关系在人类历史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D.采邑制度巩固了笈多王朝的统治
20、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燃料;从中亚细亚和突厥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这说明阿拉伯帝国( )
A.货物主要靠船只运送
B.贸易范围几乎是当时已知世界的极限
C.成为沟通东西方文化的主要桥梁
D.阿拉伯人垄断东西方贸易
21、2019年的日本新年号出自日本传统古籍《万叶集》中的“初春令月,气淑风和”,不过从“大化”开始,日本共有247个年号出自中国古籍。大化年间,通过学习中国的文化与典章制度,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是( )
A.使日本发展成一个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
B.缓和了各种矛盾,稳定了政局
C.全面引进中国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
D.天皇从此掌握了国家实权
22、8世纪中叶,新罗(今朝鲜)在中央设执事省,地方设州、郡、县、乡,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以《左传》《礼记》《孝经》为主考科目。这反映出当时的朝鲜( )
A.“仿唐”之风盛行 B.民族文化意识淡薄
C.与中国平等交往 D.重视政治制度创新
23、古代南亚文明诞生于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后来文明中心逐渐转移到今天的印度北部,这里先后建立起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笈多帝国最早兴起于恒河下游 B.笈多帝国时期印度教成为国教
C.德里苏丹国由突厥人建立 D.德里苏丹国以印度教为国教
24、下列朝代或政权,深受唐宋时期中华文明浸润建立封建政权的有( )
①“大越”李朝
②日本之国
③高丽王朝
④笈多帝国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5、“巴格达城……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从印度运来的香料,从中亚西亚运来的红宝石,从俄罗斯运来的毛皮,从非洲运来的象牙”,据此可知在沟通世界贸易中起到桥梁作用的是( )
A.中国人 B.阿拉伯人 C.法兰克人 D.罗马人
二、材料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早在阿拉伯国家成立之初,穆罕默德就注重提高阿拉伯人的文化。此后,历代统治者都比较注重先进文化的摄取。阿拉伯的统治者一方面积极网罗各种人才为帝国服务,一方面组织力量大力翻译和研究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与著作。经过长期的努力,帝国境内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传统文化被整合起来,形成一种崭新的阿拉伯文化。
——摘编自朱寰《世界上古中古史》
材料二:(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这两大帝国的扩张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也许横贯于亚欧大陆古道上的商队来往……对古代世界各地生产技术、文化知识的传播更为重要。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
根据材料一,概括阿拉伯帝国统治者在文化领域采取的主要措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的共同特点。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日本的大化改新按照中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模式,首先废除部民制,将贵族奴隶主私有的屯仓、田庄统归国家所有,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奴婢除外),对大夫以上官员按职级赐“食封”(俸禄)。其次经济上实行班田收授法与统一税法——租庸调制。中央设八省、一台(监督官吏的“弹正台”)和二官(神祇官和太政官管辖并监督八省)。在各地则设国(司)、郡(司)、里(长)三级行政单位。各级地方官的任免均属于中央。大化改新开始后迄八世纪中叶,日本律令与唐朝律令相仿处有420余条之多,这加速了日本封建社会的形成。此后的日本天皇坚持同中华友好,“以唐为师”,缔造了日本的“天平盛世”和辉煌的历史。
——摘编自刘明翰、陈月清《论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对日本及东亚的影响》
材料二 公元645年,日本正式确立了律令制度,以天皇为中心的贵族阶层作为统治阶级形成并逐步掌握政治权力。公元794年,日本国首都由奈良迁往京都。为了培养优秀官吏为之服务,政府把建立培养官吏的机构和完善一系列教育制度放在了首要位置上,并于公元701年制定了“大律令”。
——摘编自向洁《古代日本律令制国家初创期的官吏培养制度》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日本“大化改新”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化改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化改新”对日本发展的影响。
参考答案
1、答案:B
2、答案:C
解析: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利用当地宗教来治理当地族群,表现出了因俗而治的统治特点,所以,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表现出以宗教治地是创新举措,所以,A项错误;材料中只是提及到政府利用不同宗教的领袖统治各个宗教聚集地,没有体现不同文化与族群交融,所以,B项错误;材料中表现的现象是政教结合的政治特点,所以,D项错误。故选:C。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阿拉伯文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马门作为阿拉伯帝国的最高统治者,积极吸收希腊古典文化,采取宗教包容政策,发展科学文化事业,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发展,故选D项;阿拉伯帝国疆域辽阔,域内长期存在多种宗教,马门并非该局面的开创者,故排除A项;7世纪时,阿拉伯文明崛起,故排除B项;马门的科学文化举措与帝国扩张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C项。
4、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阿拉伯帝国银行业的发展,其业务范围不断拓展,结合所学可知,这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材料说明当时阿拉伯帝国商品经济繁荣,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阿拉伯帝国银行业发展,没有涉及国际贸易,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了银行业的情况,没有反映各产业格局情况,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民众对纸币的态度,故D项错误。故选:A。
5、答案:D
解析:A项,材料中虽有“举人”“进士”等名词,但这和唐代的科举制有很大的不同,故排除。B、C项夸大了材料所述现象,属于过度解读。D项,材料中的教科书属于儒家经典,且大学寮就是为了培养官吏,所以D项正确。故答案选D。
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阿拉伯帝国组织力量大力翻译和研究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与著作,并将帝国境内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传统文化整合起来,形成一种崭新的阿拉伯文化,这反映了阿拉伯帝国促进了东西方文明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崭新的阿拉伯文化又体现出阿拉伯帝国的创新精神,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东方文明兴盛与阿拉伯帝国的关系,排除A项;“改变了”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中未涉及东西方社会转型与阿拉伯帝国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阿拉伯帝国。由材料可知,阿拉伯文明吸收了众多国家、地区的文化,其发展具有包容性,故C项正确;其他三项在材料中均无法体现,故排除。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高丽王朝仿效唐朝建立的制度。据“选官制度”及所学可知,唐朝的选官制度指的是科举制度,故选C。
9、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世纪初,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创立伊斯兰教。阿拉伯人建立的大帝国在东西方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故选C。
10、答案:D
解析:本题结合时空观念考查中国文明对世界的贡献。结合材料隋唐时期中国制度对日本和朝鲜产生深远影响,并影响到了近代欧洲的文官制度,这些都是中国文明对世界发展作出的贡献,故D正确。材料中没有全面比较分析当时世界上各国家的发展情况,无法得出A、C这样的结论,排除;B只是反映了材料的一部分,不全面,排除。
1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突厥人入侵印度后……田赋征收扩大到整个北印度”,田赋征收是实行有效统治的体现,据此可得出外来的突厥人对印度的统治不断巩固,故选D项;材料描述的是德里苏丹国,而非笈多帝国,故排除A项;田赋征收扩大与种姓制无关,故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民族压迫,故排除C项。
12、答案:C
解析:大化改新发生在7世纪,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封君封臣制度是西欧的重要政治制度,排除B项;控制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的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排除D项。正确答案为C项。
13、答案:A
解析:印度社会中种姓制度影响深远,材料中面对游牧民族的入侵,仅“刹帝利”参战,其他人漠不关心,说明种姓制度下印度社会阶级分化严重,致使社会缺少凝聚力,A项正确。其他三项与材料的主旨不符。
14、答案:C
解析:根据“阿拉伯人点燃了文明之火,照亮了欧洲黑暗的走廊”并结合所学可得出,阿拉伯文化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并为西方保存了大量的文化遗存,为文艺复兴的开展提供了条件,因此对文艺复兴有推动作用,C项正确;A项不符合“照亮了欧洲黑暗的走廊”这主旨,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文化传播的实现范围,排除B项;欧洲文明不是起源于阿拉伯,排除D项。故选:C。
1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朝鲜。A项的说法没有全面反映材料,而且说法不严谨,排除;B、C项材料无法体现;从朝鲜15世纪以前的发展和15世纪中叶“谚文”发明的过程,可以看出中国文明对其影响深远,故D正确。
16、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公元646年,日本效仿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进步,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的内容不是“实质性变化”的表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17、答案:D
解析:阿拉伯帝国作为穆斯林国家,政府组织学者翻译希腊古典哲学、科学和医学名著,成就显著,这说明当时的阿拉伯帝国实行较为开明的文化政策,D正确;西方人文精神的复兴是在意大利,排除A;桥梁重在沟通,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B;阿拉伯帝国并未征服希腊,排除C。
18、答案:D
解析:根据某一种处在发展较高阶段的文明与文化,可能对另一种文化呈现倾斜式的‘文化出超’可以看出材料强调的是进步文明对落后文明所产生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日本效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符合材料主旨,故D正确;阿拉伯人把印度的数字传入欧洲不属于“倾斜式的‘文化出超’”,排除A;新罗仿效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B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笈多帝国时期,印度教得到统治阶级支持,以后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排除C。
19、答案:C
20、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阿拉伯帝国的贸易范围涉及东亚的中国、南亚的印度、东南亚的马来群岛、中亚和突厥、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东欧的俄罗斯以及非洲东部,在美洲新大陆发现之前,这几乎是当时已知世界的极限,故B正确;A项说法太绝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A;材料说的是经济交流,而不是文化交流,故排除C;材料体现的是阿拉伯人贸易范围广,而不是垄断,故排除D。故选:B。
21、答案:A
2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当时的朝鲜在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以及选官制度上都是学习唐朝制度,这说明当时的朝鲜“仿唐”之风盛行,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当时的朝鲜“仿唐”之风盛行,没有体现民族文化意识淡薄,排除B项;与中国平等交往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当时的朝鲜“仿唐”之风盛行,不是重视政治制度创新,排除D项。故选:A。
23、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古时期的南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3世纪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故C项正确;4世纪初,笈多帝国在恒河中游兴起,故A项错误;印度教不是笈多帝国国教,故B项错误;德里苏丹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故D项错误。
24、答案:A
25、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阿拉伯人的作用。根据材料可知,在巴格达城的市场上,有来自中国、印度、中亚、西亚、俄罗斯和非洲等多地的商品,反映出阿拉伯人在沟通世界贸易中起到了桥梁作用,故B项正确;巴格达城并非中国城市,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法兰克人、罗马人在沟通世界贸易中起到桥梁作用,故C,D两项错误。
26、答案:(1)主要措施:提高阿拉伯人的文化;网罗各种人才为帝国服务;注重先进文化的摄取(或答组织力量翻译和研究先进文化典籍与著作);整合东西方文化;搭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2)共同特点:都是通过对外军事扩张建立起庞大帝国;都地跨亚非欧三大洲;都创造了辉煌的文化成就;都在扩张中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世界的联系;都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了罗马政治制度、阿拉伯帝国,第一问要求学生结合阿拉伯帝国统治者在文化领域采取的主要措施来分析;第二问结合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的共同特点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了罗马政治制度、阿拉伯帝国,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7、答案:(1)措施:建立天皇制;将部民转化为公民;对官员发放俸禄;废除贵族世官制;地方实行国、郡、里三级体制;培养官吏并完善教育制度;建立律令制度;实行班田收授法与租庸调制。特点:“以唐为师”;体系完善;历时较长。
(2)影响:解放了生产力,使日本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完善了日本的政治制度;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