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封建时代的欧洲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22·四川内江·校考二模)西欧封建制度的纽带是( )
A.庄园法庭 B.服兵役 C.土地的封赐 D.特许状
2.(2022秋·四川内江·九年级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校考期中)在中世纪的欧洲,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需要履行特定的仪式,在封臣的效忠誓词中除却强调封臣的职责与义务外,还提及如果得不到封君的善待,可以自行离开封君。这表明封君与封臣的关系( )
A.具有一定契约性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C.按等级严格划分 D.以封君为绝对核心
3.(2022秋·四川内江·九年级校考期中)“封赐土地必须举行一定的仪式,受赐者必须对赐予者宣誓效忠的仪式被称为‘臣属宣誓’,这进一步确立和巩固了金字塔式的封建内部的等级关系。”上文体现的制度是
A.种姓制度 B.君主专制制度 C.封君封臣制度 D.城市自治制度
4.(2022秋·四川内江·九年级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校考期中)下列材料最能体现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特征的是( )
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B.“民只知其主,不知其王”
C.“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D.“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5.(2022·四川资阳·模拟预测)宗教是对社会现实虚幻的反应,世界三大宗教的产生都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分不开,下列属于基督教产生背景的是
A.反对婆罗门统治社会思潮兴起 B.阿育王统治时大力提倡
C.罗马帝国的压迫和统治 D.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大业
6.(2022秋·四川眉山·九年级坝达初级中学校考期中)今天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方法,与下面哪一种文化有关
A.基督教文化
B.佛教文化
C.伊斯兰教文化
D.儒家文化
7.(2022秋·四川内江·九年级校考期中)“佃户取得份地的条件是义务耕种领主的“直领地”,一般每周要在直领地上劳动3天,刺下的时间才属于自己。”这种生产组织形式遍布欧洲各地大约是在
A.1世纪 B.5世纪 C.8世纪 D.11世纪
8.(2022秋·四川成都·九年级统考期中)在西欧庄园中设有庄园法庭。庄园法庭在审理案件时依据是哪一种法律?( )
A.《十二铜表法》 B.万民法 C.习惯法或村法 D.经济法
9.(2022秋·四川雅安·九年级雅安中学校考期中)中世纪欧洲庄园生产粮食、衣物、工具等各项生活所需,内有耕地,林地、教堂、领主府邸与农奴住宅等,设置生产设施,如磨坊、烤炉与酿酒设备。材料说明中世纪西欧庄园是( )
A.兴起于9世纪,到11世纪普遍流行 B.封建庄园属于政教合一的单位
C.庄园是西欧城市的典型组织形式 D.是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
10.(2022秋·四川雅安·九年级雅安中学校考期中)13世纪的庄园法庭曾留下这样的记录: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土地,庄园法庭判该佃户赔偿6便士。这体现出西欧中世纪庄园具有
A.外交权 B.豁免权 C.司法权 D.选举权
11.(2022秋·四川宜宾·九年级统考期中)“中世纪的骑士,很少出现必须付钱购买某种物品的情形,因为他们的庄园里能够生产满足家人需要的一切生活物品。”据此可知,庄园经济的特征是( )
A.基本自给自足 B.严格禁止竞争 C.商品经济发达 D.维护农奴利益
12.(2022秋·四川自贡·九年级校考期中)“(它)是一个经济实体,有经营农业所需要的各种设施,如农具、牲畜、作坊和仓库;领主本人或其管家管理生产,监督农奴劳动,它还是一个政治、法律实体,领主在自己的领地上有自己的司法、行政权力。”材料描述的是( )
A.希腊城邦 B.西欧庄园 C.租地农场 D.手工工场
13.(2022·四川眉山·校考模拟预测)在谈到中世纪留给当代的历史遗产时,有学者明确说:中世纪留给现代社会的最有价值和最丰富的遗产之一——大学,充满了现代精神。此处“现代精神”主要指大学
A.建立教师行会 B.实行精英教育
C.获得教会支持 D.具有自治地位
14.(2022·四川绵阳·校考一模)11世纪左右,博洛尼亚地处欧亚非商业贸易中心,商务纠纷较多,再加上为谋求城市独立和权利,人们对法学的狂热陡增。这直接导致了博洛尼亚大学的兴起。材料说明此大学兴起( )
A.在商贸中心且人聚集的地区 B.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C.受基督教会的影响 D.是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15.(2022·四川成都·统考一模)2022年四川省高考报名人数预计是70万人,较去年增加2000人,学子们憧憬着理想的大学校园生活。而被公认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大学—博洛尼亚大学,11世纪时此处商旅络绎不绝,商业纠纷时有发生,诉讼案件不断,所以该学校一直以法学著称,形成了“法科大学”;此后该校还经常同市政当局和其他市民接触,成立市民团体。博洛尼亚大学的发展说明了
A.推动市民阶层出现 B.获封建统治者支持
C.顺应社会发展需要 D.具有自治和管理权
16.(2022·四川资阳·统考一模)某同学上历史课时记了这样一段笔记:“它突破了教会对思想和文化的垄断,为中世纪西欧社会培养了人才,促进了科技和文化的进步。”这段话阐述的是( )
A.中世纪的城市 B.封君与封臣制度 C.中世纪的大学 D.西欧的封建庄园
17.(2022·四川内江·校考二模)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出现在( )
A.800年 B.843年 C.11世纪 D.12世纪
18.(2022·四川成都·二模)10—11世纪的欧洲,随着手工业的发展,为了更方便地购买原料、组织生产和销售产品,手工业者和商人自发聚集到港湾、河口、城堡、寺院、交通枢纽和行政中心附近,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墙的矗立,这些地方逐渐演变为城市。据此可知,西欧中世纪的城市
A.产生于罗马帝国的废墟上 B.是工商业者的聚集地
C.是西欧中世纪社会的基础 D.是相对自治的共同体
19.(2022秋·四川内江·九年级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校考期中)在西欧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是( )
A.市民阶层 B.大封建主阶级 C.奴隶主阶级 D.农民阶级
20.(2022·四川成都·模拟预测)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为了稳固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组建了一个法典编集委员会,历时6年,编成被誉为欧洲民法基础的( )
A.《十二铜表法》 B.《法学汇集》
C.《罗马民法大全》 D.《新法典》
21.(2022·四川绵阳·统考二模)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诞生——3世纪,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名的法律——6世纪汇编出《罗马民法大全》。这说明
①东罗马帝国继承了罗马的文化
②东罗马帝国重视法律的建设
③罗马法在不断被完善
④后来的统治者否认过去的罗马法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2.(2022秋·四川成都·九年级统考期中)查士丁尼命人将自己执政时期的法令编篆为哪部著作。( )
A.《查士丁尼法典》 B.《法学汇纂》
C.《罗马民法大全》 D.《新法典》
23.(2022秋·四川绵阳·九年级校考期中)示意图能够勾勒出史实之间的关系,右图是英才初三小马同学梳理知识时绘制的知识结构示意图,图中①处可填( )
A.儒家文化 B.拜占庭文化
C.印度文化 D.阿拉伯文化
24.(2022秋·四川内江·九年级校考期中)其版图曾经地跨亚、非、欧三大洲,其文化在世界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它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下面所列举的古代国家是( )
A.罗马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 C.拜占庭帝国 D.阿拉伯帝国
25.(2022秋·四川内江·九年级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校考期中)圣索菲亚大教堂见证了君士坦丁堡一千多年的辉煌,建造这座大教堂的帝国后来被哪个国家灭亡了?( )
A.阿拉伯帝国 B.奥斯曼帝国 C.东罗马帝国 D.法兰克王国
二、综合题
26.(2022秋·四川雅安·九年级雅安中学校考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古西欧城市是作为经济中心出现的,它们是自然地在一些位于交通路口的集市、废旧的古代城堡上兴起的。随着西欧生产力的提高,手工业逐渐发展起来。一些有专门手艺的农奴逃离封建庄园,到交通要道、渡口或寺院、城堡附近开设作坊,成为手工业者,商人也随之在这些地方聚集。为防御侵扰,他们在聚居地筑起栅栏或围墙,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新的工商业城市。
——摘自齐世荣、吴于廑主编《世界古代史》
材料二 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动,这是市民享有的个人自由;市民可以随时向城市法庭提出诉讼请求和控告;市民可以控制自己的财产,并随便处置他们;城市特许状最终确认了市民的身份,保障市民的人身安全,确认市民在城市中的土地自由使用权和所有权,免除市民各项封建赋税,确定市民享有某些特定的经济特权。
——摘编自侯健新《交融与创生:西欧文明的三个来源》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古西欧城市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市民享有的“自由”。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
27.(2022秋·四川雅安·九年级雅安中学校考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索不达米亚人试图通过编制完备的法典来消除各种潜在的冲突。……是其中最杰出的一部;这部法典试图明确地、永久地调整一切社会关系,因而,它不仅阐明了古巴比伦的法律制度,也照亮了当时的社会。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法典》由4部分组成,《法典》明确宣布皇权无限,维护教会利益,巩固奴隶主的统治地位;《法典》要求“人人都应安分守法”,否则,要依法给予严厉制裁。该法典奠定了后世法学尤其是大陆法系民法典的基础,是法学研究者研究民法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资料之一。
——摘编自部编版《世界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1)指出材料一中“这部法典”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它在法制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及意义。
(2)指出材料二中《法典》的名称。依据材料一概括该法典编纂的目的及影响。
(3)综合上述,谈谈你对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认识。
参考答案:
1.C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样无偿地赏赐,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11世纪,这种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欧普及开来,C项正确;西欧封建制度的纽带是土地的封赐,不是庄园法庭、服兵役和特许状,排除ABD项。故选C项。
2.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封君授土地给封臣,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根据材料信息“在封臣的效忠誓词中除却强调封臣的职责与义务外,还提及如果得不到封君的善待,可以自行离开封君”可知,封君和封臣具有一定的契约性,A项正确;封君与封臣是以土地为纽带,排除B项;材料中无法体现等级严格,排除C项;封建领主在各自的领域内独立独立行使权力,并非以封君为绝对核心,排除D项。故选A项。
3.C
【详解】根据材料“封赐土地必须举行一定的仪式,受赐者必须对赐予者宣誓效忠”结合所学可知这种制度被称为封君封臣制度。为缔结这种关系,封臣要对封君行臣服礼和宣誓效忠,封臣对封君承担许多义务,封君有保护封臣生存的义务,C项正确;种姓制度是印度的等级制度,属于奴隶社会,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君主专制制度与材料“臣属宣誓”无关,排除B项;城市自治制度是市民为了自身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反对封建特权而进行的斗争,如与封建主谈判,或金钱赎买,或武装斗争而建立的自治制度,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根据所学,“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指的是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度,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推行采邑制改革,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成为封臣,封臣必须为封君提供兵役服务;封臣行“臣服礼”(“委身式”)、封君行“授职礼”,明确彼此间权利和义务后,正式结为封君封臣关系。C项正确;AD项是西周的分封制,排除AD项;B项是封君封臣制的内容,但不是主要特征,排除B项。故选C项。
5.C
【详解】基督教产生背景的是罗马帝国的压迫和统治。1世纪,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长期遭受苦难,渴望“救世主”的到来。传道者宣传说,耶稣是“救世主”,耶稣教导人忍受苦难,死后人们可以升入“天堂”,C符合题意;AB项与佛教相关,排除;D项与伊斯兰教相关,排除。故选择C。
6.A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今天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方法与基督教文化有关。1世纪时产生于巴勒斯坦一带的基督教,创始人是耶稣,他教导人们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基督教对后世影响深远,我们今天使用的公元纪年就是以传说中“耶稣出生”那年算起的,而耶稣出生的时间12月25日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节日--圣诞节。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7.D
【详解】封建庄园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单位,庄园内的一切生产都是为了供应领主消费和依附农民及其家庭的生活需要 ,只有庄园不能生产的如盐、铁等,才从行商手中购取,庄园经济的兴盛时期约在9~13世纪,故排除ABC,D符合题意。故选D。
8.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维系庄园法庭和村民会议存在的法律依据是习惯法或村法,在此法律下领主可以凭借法庭奴役佃户,佃户也可以利用法庭维护自己的权益,甚至有权参与案件的审理,C项正确;《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颁布的法律,排除A项;万民法和经济法均不是庄园法庭依据的法律,排除BD项。故选C项。
9.D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世纪欧洲庄园生产粮食、衣物、工具等各项生活所需,内有耕地,林地、教堂、领主府邸与农奴住宅等,设置生产设施,如磨坊、烤炉与酿酒设备”可知,中世纪西欧庄园是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D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涉及中世纪欧洲庄园的时间,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封建庄园属于政教合一的单位,排除B项;庄园是西欧农村的典型组织形式,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根据材料“13世纪的庄园法庭曾留下这样的记录: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土地,庄园法庭判该佃户赔偿6便士。”可得出,西欧中世纪庄园具有司法权,C项正确;外交权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豁免权 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选举权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1.A
【详解】根据材料“中世纪的骑士,很少出现必须付钱购买某种物品的情形,因为他们的庄园里能够生产满足家人需要的一切生活物品”等信息可知,中世纪的庄园可以基本满足自给自足,很少需要付钱购买商品,A项正确;庄园能够满足家人需要的一切生活物品,不能体现严禁竞争行为,排除B项;很少付钱购买商品,这说明商品经济并不发达,排除C项;庄园能满足日常所需,不能体现维护农奴的利益,排除D项。故选A项。
12.B
【详解】据所学知识,从9世纪开始,欧洲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逐渐流行开来,这就是庄园。庄园有经营农业所需要的各种设施,如农具、牲畜、作坊和仓库;领土本人或其管家管理生产,监督农奴劳动,它还是一个政治、法律实体,领主在自己的领地上有自己的司法、行政权力等,B项正确;希腊城邦不是经济实体,排除A项;14世纪中叶以后,越来越多的领主出租自营地,他们依靠土地租金生活,不再参与生产管理。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领主的土地,或者转租、购买其他佃户的地产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建立租地农场,排除C项;13世纪随着分工细化,小型手工作坊得到发展,为了缴纳封建赋税,农民也在建立用自己的生产工具从事手工产,农村出现了分散的手工工场。后来这种分散的手工工场逐渐转向集中的手工工场,排除D项。故选B项。
13.D
【详解】依据题干“中世纪留给现代社会的最有价值和最丰富的遗产之——大学,充满了现代精神。”结合所学知识,中世纪大学的自治地位主要体现在教育自主权。国王希望大学成为本国的教育和文化中心, 一般都尊重大学自治。教皇支持大学,但不允许异端言论。在不违反正统教义的情况下,大学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有相当大的自主权。从而得出此处“现代精神”主要指大学具有自治地位。D符合题意;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利和经济利益,教师组成教师行会,选举会长管理学校。A不符合题意;实行精英教育与中世纪大学充满了现代精神无关。B不符合题意;获得教会支持与中世纪大学充满了现代精神无关。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4.B
【详解】据材料可知,因为“商务纠纷较多”“为谋求城市独立和权利”,所以人们对“法学的狂热陡增”“导致了博洛尼亚大学的兴起”,由此可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是“此大学兴起”的主要原因,故B项符合题意;A项是对博洛尼亚城市的描述,而非博洛尼亚大学兴起的条件,排除;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指中世纪大学的兴起而非特指某一大学,排除。故选B。
15.C
【详解】由材料“11世纪时,此处过往商旅络绎不绝,商业纠纷时有发生,诉讼案件不断,所以该学校一直以法学著称,形成了‘法科大学’”可知,中世纪由于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繁荣,大学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中世纪大学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出现,排除A项;材料中强调大学与商业发展关系,并不能说明得到了封建统治者的支持,排除B项;材料没有说明大学具有较大的自治和管理权,排除D项。故选C项。
16.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西欧中世纪的大学突破了教会对思想与文化的垄断,有利于世俗文化的发展,为中世纪西欧社会培养了实用的人才,促进了科学和文化的进步,C项正确;中世纪的城市、 封君与封臣制度、西欧的封建庄园与题干中“中世纪西欧社会培养了人才”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17.D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随着西欧封建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许多希腊、罗马的古典著作开始在西欧传播,阿拉伯文化也不断传入西欧。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D项正确;800年前后,法兰克王国的版图扩大,成为当时西欧最大的王国。排除A项;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缔结条约,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排除B项;11世纪欧洲经济发展,兴起了众多城市。排除C项。故选D项。
18.B
【详解】根据材料“随着手工业的发展,为了更方便地购买原料、组织生产和销售产品,手工业者和商人自发聚集到港湾、河口、城堡、寺院、交通枢纽和行政中心附近,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墙的矗立,这些地方逐渐演变为城市”分析可知,材料描述了为了更方便地购买原料、组织生产和销售产品,由于手工业者和商人的聚集,才慢慢形成城市,反映了西欧中世纪的城市是工商业者的聚集地,B项正确;产生于港湾、河口、城堡、寺院、交通枢纽和行政中心附近,排除A项;庄园是西欧中世纪社会的基础,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城市是相对自治的共同体,排除D项。故选B项。
19.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逐渐形成,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不断分化,出现了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等,他们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因此,在西欧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是市民阶层,A项正确;大封建主阶级,城市的发展之前已经存在,排除B项;奴隶主阶级是奴隶社会时的统治阶级,排除C项;农民阶级,城市的发展之前已经存在,排除D项。故选A项。
20.C
【详解】527年,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他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他组建了法典编纂委员会。从529年起,委员会历时6年,编成《查士丁尼法典》,同时编成《法学编纂》,又编成指导学习法律文献的《法理概要》。后来查士丁尼又命人编成《新法典》,这4部法律文献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罗马民法大全》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这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成文法典,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C项正确;《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共和国时期颁布的,排除A项;BD项是《罗马民法大全》的一部分,排除BD项。故选C项。
21.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民法大全》出现在东罗马帝国,题干材料说明东罗马帝国继承了罗马的文化,东罗马帝国重视法律的建设,故①②符合题意;从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第一部成文法诞生,到3世纪,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及至6世纪汇编出《罗马民法大全》,说明罗马法在不断被完善。故③符合题意;后来的统治者否认过去的罗马法律与题干材料不符。故④不符合题意;①②③符合题意,故选A。
22.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27年,查土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28年,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他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529年,委员会把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查上丁尼法典》。后来,委员会把历代罗马法学家有关法律问题的论文和著作汇编为《法学汇纂》,又编成指导学习法律文献的《法理概要》。查世丁尼还命人将自己执政时期的法令编程为《新法典》。以上这4部法律文献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23.B
【详解】据题干框表并结合所学,拜占庭帝国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它对外来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拜占庭文化在世界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它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B项正确;儒家文化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发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排除A项;印度文化是亚洲文化,不是欧洲的希腊罗马文化,排除C项;阿拉伯文化担当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排除D项。故选B项。
24.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拜占庭帝国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它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和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在世界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它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拜占庭文化对东欧文化的影响更为巨大,9世纪时拜占庭教士创造的西里尔字母是后来俄罗斯、塞尔维亚等民族的字母的起源。C项正确;罗马帝国、亚历山大帝国、阿拉伯帝国都与材料“它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25.B
【详解】依据题干“圣索菲亚大教堂见证了君士坦丁堡一千多年的辉煌”,结合课本所学,330年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堡在帝国东部的拜占庭设立新都。后来该城改为君士坦丁堡,成为东罗马帝国的都城。14世纪初,拜占庭帝国受到新崛起的奥斯曼土耳其人不断进攻。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最终灭亡,B正确;C排除;蒙古人攻灭了阿拉伯帝国,A排除;法兰克王国最终分裂灭亡,D排除;故选B。
26.(1)西欧生产力水平提高,手工业得到发展;大量的手工业者和商人在城市聚集;人们为抵御侵扰,在聚居地筑起栅栏、围墙,逐渐形成了新的工商业城市。
(2)人身自由,诉讼自由,财产自由,土地使用自由,免除封建赋税自由。(任答3个)。
(3)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对封建制度起到瓦解作用;市民阶层不断壮大,促进早期资产阶级出现,为资本主义兴起准备了条件。
【详解】(1)根据材料“随着西欧生产力的提高,手工业逐渐发展起来”可知,城市发展的原因是西欧生产力水平提高,手工业得到发展;根据材料“一些有专门手艺的农奴……成为手工业者,商人也随之在这些地方聚集”可知,大量的手工业者和商人在城市聚集也促进了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根据材料“为防御侵扰,他们在聚居地筑起栅栏或围墙,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新的工商业城市”可知,人们为抵御侵扰,在聚居地筑起栅栏、围墙,逐渐形成了新的工商业城市。
(2)根据材料“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动,这是市民享有的个人自由”这是市民享有人身自由;材料“市民可以随时向城市法庭提出诉讼请求和控告”是诉讼自由,“市民可以控制自己的财产,并随便处置他们”是财产自由,“确认市民在城市中的土地自由使用权和所有权,免除市民各项封建赋税,确定市民享有某些特定的经济特权”是土地使用自由及免除封建赋税自由。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市兴起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对封建制度起到瓦解作用;市民阶层不断壮大,促进早期资产阶级出现,为资本主义兴起准备了条件。
27.(1)名称:《汉谟拉比法典》;
地位: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意义: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2)名称:《罗马民法大全》;
目的:维护教会利益,巩固奴隶主的统治地位;
意义:奠定了欧洲大陆民法的基础,为研究民法学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
(3)民主法制建设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名称:根据材料“美索不达米亚人”、“古巴比伦”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部法典”指的是《汉谟拉比法典》;地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意义:《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2)名称: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部法典是《罗马民法大全》;目的:根据材料内容,该法典的目的是维护教会利益,巩固奴隶主的统治地位;影响:由材料“奠定了后世法学尤其是大陆法系民法典的基础,是法学研究者研究民法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资料之一”可知,该法典的影响在于奠定了欧洲大陆民法的基础,为研究民法学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
(3)本题是道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民主法制建设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