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练习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练习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17 20:34: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四川省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22·四川成都·模拟预测)洋务运动,从根本上讲是为了( )
A.引进西方生产技术 B.发展军事工业 C.发展民用工业 D.维护清朝统治
2.(2022·四川雅安·统考中考真题)图为洋务派开办的部分企业。
据此可知洋务派( )
A.获得了中央的大力支持 B.前期主要发展民用工业
C.主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D.创办的企业都在沿海地区
3.(2022·四川资阳·模拟预测)1863年,有官员上奏清廷:“闻日本近遣幼童分往俄美两国,学习制造船炮、铅药及一切军器之法,我国家亦宜行之。”据此可知,该官员( )
A.主张清政府开放更多通商口岸
B.认为有必要学习西方技术
C.敦促清政府学习日本政治制度
D.意识到洋务运动的局限性
4.(2022·四川成都·二模)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洋务派希望兴办民用工业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同时给军事企业提供资金、燃料。材料旨在说明洋务运动
A.兴起的背景 B.开展的过程
C.创办民用工业的目的 D.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5.(2022·四川自贡·统考二模)有人说,洋务运动“一手欲取新器,而一手仍握旧物”,“新其貌,而不新其心”。这里的“握旧物”和“新其心”分别是指( )
A.采用旧式武器和采用新式武器 B.维持旧的制度和建立新的制度
C.维持旧的制度和采用新式武器 D.采用旧式武器和建立新的制度
6.(2022·四川雅安·校联考三模)“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购买外洋船炮并进行仿造”是“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在此观点指导下,中国兴起了( )
A.戊戌变法 B.洋务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7.(2022·四川乐山·中考真题)下图是乐乐同学在学习了中国近代史某一课后绘制的漫画。据此推测他学习的课题是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武昌起义
8.(2022·四川遂宁·统考中考真题)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为救亡图存,中国的仁人志士前赴后继,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近代化探索。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洋务运动是晚清时期统治集团求强求富的自救运动
B.戊戌变法是一场地主阶级挽救封建统治的改革运动
C.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D.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主张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9.(2022·四川南充·统考三模)如下图,早在鸦片战争前清军就已大量装备抬枪。洋务运动后还在大量生产抬枪,英国议员贝思福对金陵机器制造局考察后表示:“所有第一流的现代化机器,都用来生产一些无用的军械。”这反映了洋务运动( )
A.领先世界 B.取得成效 C.创新能力 D.因循守旧
10.(2022·四川成都·模拟预测)一位同学在学习了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某次地主阶级自救运动后,绘制了一幅漫画(如图)。该漫画
A.反映了地主阶级民族意识的空前觉醒
B.揭示了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失败原因
C.肯定了清政府自救运动的客观作用
D.讽刺了晚清官员的愚味无知,盲目排外
11.(2022·四川南充·统考中考真题)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艰难生存。西方列强在华取得的下列权益中,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影响最大的是
A.割香港岛给英国 B.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北京条约》的赔款额度大幅增加 D.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12.(2022·四川自贡·统考中考真题)包天笑在《钏影楼回忆录》里记录到:“……割去了台湾之后,还要求各口通商,苏州也开了日本租界。这时候,潜藏在中国人心底里的民族思想,便发动起来。”与这段回忆相关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虎门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3.(2022·四川南充·统考三模)甲午战败后,梁启超感叹:“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而十八行省之民,犹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梁启超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主要影响是
A.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 B.刺激民众忧患意识的产生
C.中国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D.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高涨
14.(2022·四川广安·统考二模)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沉曾说:“这一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促使他们做出人生重要选择的漂因。是因为“这一年”( )
A.《南京条约》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B.洋务运动兴起,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C.《马关条约》签订,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D.《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15.(2022·四川自贡·统考模拟预测)拉开变法维新序幕的历史事件是
A.火烧圆明园 B."公车上书" C.谭嗣同殉难 D.八国联军侵华
16.(2022·四川乐山·中考真题)下面是某班同学为艺术节演出而编写的历史人物剧的提纲。据此推断这位历史人物是
A.李鸿章 B.康有为 C.孙中山 D.陈独秀
17.(2022·四川德阳·统考一模)1895《中外纪闻》创办、1896年《时务报》创办、1897年《国闻报》创办。这些报刊的创办宣传的主要内容是( )
A.洋务思想 B.变法救国 C.民主共和 D.科学精神
18.(2022·四川泸州·统考二模)根据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部分),按相关主题进行分类,正确的是( )
时间 序号 事件
1839年 ① 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1842年 ② 鸦片战争
1851-1864年 ③ 太平天国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 ④ 洋务运动
1894-1895年 ⑤ 甲午中日战争
1898年 ⑥ 戊戌变法
1900年 ⑦ 义和团运动高潮
1901年 ⑧ 《辛丑条约》签订
A.列强侵略:②④⑤ B.中国人民的反抗:①③⑦
C.探索近代化:④⑥⑧ D.民族资产阶级的探索:①④⑥
19.(2022·四川成都·统考一模)有学者说“思想家们的议论和主张远不是那样完满,存在着软弱性、空想性和不成熟性等种种弱点…遭受暂时挫败是难以避免的。但是经过他们的奔走呼号,终于把原来根深蒂固的封建正统观念的网罗上撕开了一个巨大的裂口”。以下最符合这些思想家们特征的历史人物是
A.洪仁玕 B.康有为 C.邹容 D.陈独秀
20.(2022·四川遂宁·校联考三模)某校兴趣小组整理了以下历史信息:
①虎门销烟
②火烧圆明园
③《马关条约》
④义和团运动。由此推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A.侵略与反抗
B.近代化的探索
C.内战烽火
D.殖民扩张
21.(2022·四川成都·模拟预测)历史叙述一般分为史料呈现、史实陈述、历史评价、历史解释等几种方式,中学教材这样叙述义和团运动,其中属于史实的是
A.这场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的反帝爱国主义精神
B.此运动体现了当时中国人蒙昧迷信及笼统的排外倾向
C.这一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计划,阻击和延缓了中国殖民化的进程
D.义和团团民在廊坊、杨村等地狙击敌人,迫使侵略军狼狈退回天津租界
22.(2022·四川泸州·中考真题)某历史教师复习教学时对“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先后做了如下设计:
此教学内容设计的调整旨在
A.更凸显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B.更突出历史事件的时序性
C.更揭示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原因
D.更关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23.(2022·四川成都·统考一模)下图是关于中国近代史的一张思维导图,其中“ ”处最合适的填写是
A.清朝皇帝昏庸愚昧 B.外国列强船坚炮利
C.参战官兵忍辱偷生 D.封建制度腐朽没落
24.(2022·四川绵阳·统考中考真题)张海鹏教授在《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中写道:“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像个元宝形,开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发展轨迹如下图。图中A段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列强侵华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北洋军阀统治
25.(2022·四川资阳·模拟预测)某举人在光绪二十七年(注:光绪元年为1875年)的日记中写道:“朝廷俯从和议,而输与洋夷金四百五十兆。山西起派八百万金,吾邑派十五万金。材料中的“洋夷”指
A.英国殖民者
B.英法联军
C.日本侵略者
D.八国联军
二、综合题
26.(2022·四川眉山·统考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林则徐是从闭塞风气中走出来的人,在中世纪与近代之交,他既表现了御侮的民族勇气,又表现了接纳新知的开明。而后才有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著名命题以及一整套兵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的议论,作为一种时代思想,它又启迪了20年以后的洋务运动。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比较材料二与材料一,当时中国思想观念有什么变化?
材料三 1894-1895年中日战争后,该趋势发生了变化……除了西方作品外,许多关于西方主题的日文译著也被翻译成中文。1902年至1904年,译著中来自日本的占全部573篇著作的62.2%,而来自英国的减少到10.7%,美国的占6.1%。在573部译著中,社会科学占25.5%,历史和地理占24%,自然科学占21%,应用科学占10.5%,哲学占6.5%,文学占4.8%。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2)根据材料三,概括中日甲午战争后译著发生的变化。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中国译著发生变化的原因。
27.(2022·四川南充·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42年8月,中英双方代表在英国军舰“康华丽”号上签订条约。
(1)图一反映的场景与哪场战争有关?中英双方代表签订了什么条约?它给中国带来的最严重的影响是什么?
材料二:
(2)图二反映了当时什么历史事件?面对图三的形势,美国提出了什么政策?
材料三:慈禧对列强保留她的统治地位感激涕零,欣然回电李鸿章:“……所有十二条大纲,立即照允。”并表示要“尽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清政府完全置于列强控制之下。
(3)根据材料三,清政府签订了什么条约?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该条约的认识。
28.(2022·四川内江·校考一模)近代的中国是一部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是那次战争后被迫开放的口岸?这次战争给中国带来什么影响?
材料二:
(2)制造图中惨景的罪魁祸首是?
材料三:
(3)材料三中签订的是中国近代历史上赔款最多的一个条约,它是?那一个内容最能体现清政府沦为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参考答案:
1.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90年代,以李鸿章、曾国藩等人为首的地主阶级掀起了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洋务运动,其根本目的是为维护清朝统治,D项正确;殷墟西方先进技术是洋务运动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洋务运动过程中创办了一系列近代军用企业和民用企业,因此发展军事工业也是洋务运动的内容,排除B项;发展民用工业也是洋务运动的内容,而不是根本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
2.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洋务运动期间创办了洋炮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机器制造局、织呢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期间学习西方的技术,创办了大量的民用和军事工业,C项正确;从洋务运动期间创办的企业,无法得出中央政府的支持,排除A项;洋务运动前期主要发展军事工业,并非民用工业,排除B项;甘肃、四川不在沿海,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详解】根据时间“1863年”、铅药及一切军器之法”等线索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强兵富国。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发起了一场学习西方的洋务运动。因此他认为有必要学习西方技术,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通商口岸,排除A项;洋务运动没有学习制度,排除C项;他没有认识到局限,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根据材料“洋务派希望兴办民用工业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同时给军事企业提供资金、燃料”可知表述的是洋务运动创办民用工业的目的,C项正确;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洋务运动创办民用工业的目的,并不是强调洋务运动的背景、过程、影响,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5.C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以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所以“握旧物”指的是维持旧制度,“新其心”指的是采用新式武器,C项正确,排除A项;洋务运动不主张建立新制度,排除BD项。故选C项。
6.B
【详解】本题难度适中,由关键词自强、练兵、器、购买外洋船炮,可知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是属于学器物阶段,答案选B。
7.B
【详解】根据题干漫画,“封建制度情况下,嫁接西方先进技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向西方学习技术,巩固清政府封建统治,B项正确;鸦片战争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戊戌变法是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排除C项;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首义,排除D项。故选B项。
8.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洋务运动是晚清时期统治集团求强求富的自救运动,通过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A项正确;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排除B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不是封建制度,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排除D项。故选A项。
9.D
【详解】依据题干“在鸦片战争前清军就已大量装备抬枪。洋务运动后还在大量生产抬枪”“所有第一流的现代化机器,都用来生产一些无用的军械。”可见反映了洋务运动虽然引进了外国的先进机器设备,但是仍然生产过时的军械,由此得出这实际上说明洋务运动因循守旧,D项正确;题干的主旨不是反映洋务运动领先世界获取得成效或具备创新能力,而是反映洋务运动的因循守旧、故步自封,排除ABC项。故选D项。
10.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图片反映的是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改变封建专制制度,治标不治本,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史实,B符合题意;ACD项与材料反映的洋务运动无关,排除。故选择B。
11.B
【详解】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这一规定最能体现出列强资本输出的特点,不利于国内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割香港岛给英国属于领土主权丧失,排除A项;《北京条约》的赔款额度大幅增加加重民众的负担,排除C项;“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体现出列强控制清政府的行为,排除D项。故选B项。
12.C
【详解】1895年,战败的清王朝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等地给日本,开放沙市、重庆、苏州和杭州等地,我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由材料“割去了台湾之后,还要求各口通商,苏州也开了日本租界”,可知与《马关条约》有关,排除ABD,C项正确。故选C项。
13.B
【详解】根据题干“吾国……而十八行省之民……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得民众的民族意识觉醒,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洋务运动破产、中国民族危机大大加深、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的内容,排除ACD项。故选B项。
14.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失败后,1895年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马关条约》的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因此1895年康有为为了救亡图存,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推翻清王朝;张謇选择了实业救国。选项C符合题意;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A排除;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B排除;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D排除。故选C。
15.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选项B符合题意;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对北京西北郊的著名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放火烧毁,A排除;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C排除;1900年6月,为镇压义和团运动,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在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的率领下发动了侵华战争,D排除。故选B。
16.B
【详解】根据材料“六次上书皇帝,提出变法改良主张……参与百日维新运动……组织保皇会”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人物主张改良变法,参与维新变法,说明该人物是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维新派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B项正确;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人物,而题干体现的是维新派代表人物,排除C项;陈独秀是资产阶级激进派代表人物,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7.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外纪闻》、《时务报》都是在维新变法时期创办,宣传维新变法思想,B项正确;洋务思想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项;辛亥革命主张民主共和,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维新变法没有宣传科学精神,排除D项。故选B项。
18.B
【详解】据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辛丑条约》签订属于列强侵略;林则徐虎门销烟、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高潮属于中国人民的反抗;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属于探索近代化;戊戌变法属于民族资产阶级的探索。因此中国人民的反抗:①③⑦B项正确;ACD项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19.B
【详解】根据题干“思想家们的议论和主张远不是那样完满,存在着软弱性、空想性和不成熟性等种种弱点……终于把原来根深蒂固的封建正统观念的网罗上撕开了一个巨大的裂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史实与戊戌变法有关。戊戌变法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冲击了封建君主专制思想,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康有为是戊戌变法运动的代表人物,B项正确;洪仁玕写成《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但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资政新篇》未能付诸实践,排除A项;邹容的《革命军》等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号召人们起来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排除C项;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排除D项。故选B项。
20.A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义和团运动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①④属反抗;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占领天津,进逼北京,抢掠圆明园的奇珍异宝,又放火烧毁, 1894年日本发动了侵华的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清政府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程度。故②③属侵略。A项符合题意。由此可知B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A。
21.D
【详解】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据此分析,“义和团团民在廊坊、杨村等地狙击敌人,迫使侵略军狼狈退回天津租界”反映了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客观事实,D项正确;“这场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的反帝爱国主义精神”“此运动体现了当时中国人蒙昧迷信及笼统的排外倾向”“这一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计划,阻击和延缓了中国殖民化的进程”属于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排除ABC项。故选D项。
22.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该设计调整前将民族危机和近代化探索分别归类阐述,调整后突出了在每次民族危机后,中国人都有新的近代化探索,这更凸显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A项正确;“更突出历史事件的时序性”是表象,不是其主旨,排除B项;调整后,并不会更有利于揭示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原因,排除C项;两者都关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并不能体现比较性,排除D项。故选A项。
23.D
【详解】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遭到列强入侵,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进侵华战争,屡战屡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朝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因此“ ”处最合适的填写是封建制度腐朽没落。D项正确;清朝皇帝昏庸愚昧、外国列强船坚炮利、参战官兵忍辱偷生,与中国战败的根源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24.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40年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转迹开始下降,主要是1840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1900年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降到谷底,是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A项正确;洋务运动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C项;北洋军阀统治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5.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光绪二十七年应是1875+27-1=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中国战败,在1901年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白银,也就是题干的“金四百五十兆”。因此,D符合题意;英国殖民者是在1842年强迫中国签订《南京条约》,故A不符合题意;英法联军是在1856——1860年侵略中国,故B不符合题意;日本侵略者发动甲午中日战争是1894——1895年。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6.(1)由天朝上国(夜郎自大)变为愿意向西方学习。
(2)变化:译著中来自日本的著作超过来自英、美的著作,(或重视翻译日本译著);译著以社会科学、历史和地理类居多,侧重于社会研究和人文学科,(或重视翻译人文社会科学著作)。
(3)原因:洋务运动破产,让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仅仅引进西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是不够的,还要学习西方的制度,因此转而重视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或翻译书籍门类丰富;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意识到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强大,积极向日本学习,寻找救亡图强的道路,所以翻译日本相关书籍比重比较大。
【解析】(1)
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图片、二”林则徐是从闭塞风气中走出来的人,在中世纪与近代之交,他既表现了御侮的民族勇气,又表现了接纳新知的开明“可知,这体现的变化是,由天朝上国变为愿意向西方学习。
(2)
根据所学和材料三”1902年至1904年,译著中来自日本的占全部573篇著作的62.2%,而来自英国的减少到10.7%,美国的占6.1%。在573部译著中,社会科学占25.5%,历史和地理占24%,自然科学占21%,应用科学占10.5%,哲学占6.5%,文学占4.8%“可知,这体现出的变化是,重视翻译日本译著,重视翻译人文社会科学著作。
(3)
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中国译著发生变化的原因有,洋务运动破产,让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仅仅引进西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是不够的,还要学习西方的制度,因此转而重视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或翻译书籍门类丰富;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意识到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强大,积极向日本学习,寻找救亡图强的道路,所以翻译日本相关书籍比重比较大。
27.(1)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南京条约》破坏了中国领土和主权完整,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甲午中日战争;门户开放政策。
(3)《辛丑条约》。认识:《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解析】(1)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中国战败,1842年8月,中英双方代表在英国军舰“康华丽”号上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南京条约》破坏了中国领土和主权完整,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根据图片以及文字“平壤、九连城、威海卫、旅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甲午中日战争。面对图三《时局图》的形势,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
(3)
根据材料“‘……所有十二条大纲,立即照允。’并表示要‘尽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清政府完全置于列强控制之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等国,签订了《辛丑条约》。《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8.(1)①鸦片战争 ②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任答一点即可)
(2)英法
(3)①《辛丑条约》②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任何形式的反帝活动。
【解析】(1)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五处通商口岸是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中被迫开放的;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破坏了中国完整独立的主权和自然经济,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
根据所学可知,图二是圆明园废墟,圆明园是清朝皇家园林,第二次鸦片中被英法联军洗劫并焚毁。
(3)
根据所学可知,“中国近代历史上赔款最多的一个条约”指的是赔款4.5两白银,实际赔偿9.8亿两的《辛丑条约》;《辛丑条约》中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任何形式的反帝活动,这就意味着清政府成为了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成为了“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