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练习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练习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17 20:35: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四川省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22·四川广安·统考中考真题)甲午中日战争后,晚清绅商初步萌生了近代民族主义意识,呼吁商人确立“公共思想”,尽“公共义务”,同西方开展“商战”。这表明晚清绅商( )
A.主张兴办新式学校 B.主张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
C.救亡图存意识增强 D.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
2.(2022·四川成都·模拟预测)一位同学绘制了以下示意图。它反映出
A.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 B.洋务运动刺激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C.建立了完备的工业体系 D.彻底改变了中国落后的经济面貌
3.(2022·四川成都·模拟预测)下表是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情况统计,指出表格中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拥有厂家 拥有资本 工人人数
1913年 689家 33亿 27万多
1920年 1795家 50亿 55万多
A.清政府鼓励民族工业发展 B.中国民族工业得到大量外国资本
C.民族工业打败了外国资本 D.西方列强忙于一战,无暇顾及
4.(2022·四川成都·模拟预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国的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是指哪一时期?
A.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 B.辛亥革命时期
C.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D.国民党统治时期
5.(2022·四川绵阳·统考中考真题)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人们的风俗习惯也发生着变化。观察下图,你认为导致变化的历史事件是( )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新中国建立
6.(2022·四川资阳·模拟预测)民国初年颁布的《服制》规定,官员不分级别,都以西式大氅或燕尾服作为大礼服,裤为西式长裤。材料表明这一规定
A.打破了着装的等级界限,体现了平等原则
B.限制了着装自由,侵犯人们的着装自主权
C.传播了民主科学理念,促进人们思想解放
D.促进中国服饰近代化,冲击传统生活习俗
7.(2022·四川成都·统考二模)鲁迅先生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社会为背景创作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中有个情景是:阿Q被带到公堂上接受审判,不由自主想跪下去,一个长衫人物吆喝他“站着说!不要跪!”而阿Q终究还是跪下,被长衫人物骂道“奴隶性!”这反映出当时( )
A.司法审判严酷 B.政治斗争激烈 C.尊卑等级森严 D.新旧思想交替
8.(2022·四川·模拟预测)辛亥革命时期,出现了女子国民军、女子北伐光复军、女子军事团、女子经武练习队等团体。与此同时,还涌现出了女子参政同盟会、女子参政同志会、中华女子共和协进会等团体。这表明( )
A.国民政府重视保护女性权利 B.社会转型时期男女地位平等
C.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风气变化
9.(2022·四川广元·统考一模)西方科技的传入,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发展。下列现象最早可能出现于( )
A.洋务运动期间 B.八国联军侵华后
C.辛亥革命后 D.五四运动期间
10.(2022·四川内江·模拟预测)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闯入,近代文明也传入中国,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下列史实不符合这一变化的是( )
A.1877年在上海租界内首先使用了电话
B.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考试
C.出现了学习宣传西学的魏源和严复等思想家
D.人们见面称呼“大人”、“老爷”
11.(2022·四川成都·统考中考真题)150年前,一份上海出版的中文报纸在其创刊号中写到:“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务求其真实无妄,使观者明白易晓。”秉承这样的宗旨,该报被誉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百科全书”。它是( )
A.《时务报》 B.《解放日报》 C.《申报》 D.《大公报》
12.(2022·四川眉山·统考一模)不同史籍对同文馆的记述有所不同。根据“孤证不立”(只有一个例子不能证明某件事情成立)的史学研究方法,据下表能够被认定的共同历史事实是同文馆( )
记述 出处
同文馆于同治元年(1862)成立。馆学最初只有英文、法文。……但招不到学生,因为风气未开…… 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
同文馆的学生并不多,1862年入学仅10人……学生不仅学外语……其开风气之先的拓荒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李喜所:《中国最早的外语学校——同文馆》
A.1862年成立时招不到学生 B.培养出了大批洋务人才
C.开设了外语课程 D.文化学习开始全面与世界接轨
13.(2022·四川德阳·统考二模)20世纪初期,留学生通过归国考试获得功名,或进入清朝翰林院等学术机构,或进入各级行政机关。这样,一批不见经传的留学生迅速崭露头角,被推上了社会大舞台,成为各个领域的知名人士。阅读如下1905—1911年留学生获得翰林、进士、举人人数统计图。这一现象可以说明
A.留学生成为政府中坚力量 B.清朝统治危机得到了缓解
C.政府官员结构被彻底改变 D.政府对新型人才的重视
14.(2022·四川成都·模拟预测)清末,127所高等专门学校中有理、工、农、医类学校23所,学生2195人,占全部专科学生总数的9.2%。1915年,94所专科学校中有工、农、医类学校29所,学生4763人,占全部学生总数的19.8%。出现这样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发展 B.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C.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 D.清政府重视发展近代教育
15.(2022·四川宜宾·统考模拟预测)来自兴文县的王绮深参与了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开幕式升国旗仪式,他听到的现场演奏的国歌的曲作者是( )
A.田汉 B.鲁迅 C.聂耳 D.冼星海
二、综合题
16.(2022·四川·一模)城市化进程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又极大地影响着城市化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九世纪上半叶,美国东北部城市的繁荣为西部的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由于运输条件改善,运河和铁路快速兴建,贸易、商业发展迅速等因素,东部向西部移民进程加速……西部一分剩余农业劳动力来到城市找工作,成为推动西部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
——摘编自董革非著《美国城市化进程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启示》
材料二
图1 20世纪初,有轨电车在世界各地曾经得到极大的发展
图2 旧上海街头的有轨电车
材料三 随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日本在二十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完成了汽车普及化。到1992年7月,日本各类汽车的总拥有台数已达到6000万台,不但导致空气污染,而且交通拥堵日趋严重。
——摘自李蓉蓉、郭惠斌等着《日本的城市化过程分析》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运河和铁路快速兴建”与哪两种交通工具的发明及广泛使用有关?依据材料一,概括“运输条件改善”对推动美国西部城市发展的作用。
(2)依据材料二,20世纪初哪种交通工具在城市得到广泛使用?这种交通工具以什么新能源作为动力?这种新能源的广泛使用说明人类历史进入了什么时代?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二战后日本取得的哪些经济成就推动它在“二十世纪60年代中到70年代中期完成了汽车普及化”?影响怎样?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影响城市化进程带给我们的启示。
17.(2022·四川达州·校考模拟预测)为了汇入工业文明的大潮,近代中国走过屈辱、艰辛的历程,虽然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思想文化深刻变化,但这都是以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谈判桌上签约是历史上经常出现的场景,这些场景定格了一场场战争的终结。
探究一屈辱史之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材料一
探究二探索史之近代中国思想深刻变化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倡言学习西方,主张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实现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并为此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
——《中国历史十五讲》
探究三曲折史之近代中国民族工业
材料三 1894年农历甲午年,这年的春天来得特别迟,颐和园条条垂杨秃枝在寒风中颤抖。年逾不惑、踌躇满志的张謇成为全国惊羡的新科状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然而他却走上了与传统士大夫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出于对国家权利丧失的愤慨,1896年他毅然弃官返乡兴办实业。
——《古老中国的发展传奇》
材料四 张謇是一个伟大的失败英雄,他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一方。终因路子太多,担负的事业过于伟大,他不得不抱着许多未完的志愿而死。
探究四文明史之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迁
(1)有人把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过程概括为“悲凉三部曲”。这“三部曲”分别是图1、图2、图3反映的哪些战争的结果?出现这种共同结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学习西方”洋务派率先倡导洋务运动,你如何看待洋务运动?
(3)“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中国进步的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等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
(4)材料三中,张謇“走上了与传统士大夫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是指什么?他兴办的实业名称是什么?从他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近代先进知识分子怎样的价值追求?
(5)结合材料四并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近代中国工业化和民主化最终无法实现的根本原因何在?
(6)从上面4幅图片可见,剪辫、废缠足、易服、改称呼,不仅是社会变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突出反映,同时更因其时代背景而具有了象征意义。这里的“时代背景”主要指什么?
18.(2022·四川·模拟预测)教科书是课程的承载,不同时期的教科书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绪二十四年京师同文馆所译书目
《化学指南》《化学阐原》《全体通考》《坤象究原》《星学发轫》 《星轺指掌》《中西合历》《分化津梁》 《法国律例》《公法便览》《公法会通》《新加坡刑律》《中国古世公法论略》 《富国策》《万国公报》《各国史略》《英文举隅》
——摘自《同文馆题名录》材料二 亚细亚洲,占全球全陆三分之一,其面积之广大,为五大洲……然多分属欧洲诸国,主权丧尽,其号称独立自主者,只我中国及日本、暹罗、波斯诸国而已。
——摘白《最新地理教科书》(1905年)
材料三 1931~1945年教科书部分章目
教科书 部分章目
《复兴历史教科书》 国耻和民族复兴运动
《新修正标准初中本国史》 日军的暴行
《初级小学补充教材》 战时儿童应有的态度与责任、抗日的民族团结、汉奸的下场
《战时补充教材》 战时常识、国防算术、国民防空必读
——摘编自《民国历史教科书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98年京师同文馆所译书目的特点。这反映了怎样的时代需求?
(2)根据材料二,与传统的“天朝”观念相比,《最新地理教科书》对世界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用材料中的信息加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这类教科书的时代意义。
(4)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对教科书的认识。
19.(2022·四川成都·统考中考真题)长城是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古代伟大工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某长城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图是哪一朝代的长城示意图,说明你的判断理由(写出两个理由即可)。
材料二 抗日战争爆发后,当时的《时事月报》刊登插画《只有血与肉做成的万里长城才能使敌人不能摧毁!》,描绘了一个巨人般的战士紧握步枪,跨过长城冲向前方的场景。1935年,电影《风云儿女》上演,影片中的主题歌曲唱到:“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很快,这首歌便深入人心,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据吴雪杉《长城:一部抗战时期的视觉文化史》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歌曲的名称,指出与中国古代长城相比,20世纪30年代“长城”的作用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三 1974年10月7日,中国政府向联合国赠送了一幅长10米,宽5米,面积50平方米的巨幅艺术壁毯《长城》。壁毯由中国15名织毯高手以248种色纱织成,色彩悦目,展示了北京居庸关一带长城的壮丽画卷。壁毯被联合国作为重要国礼悬挂在联合国大会厅旁的主要代表休息厅里,覆盖了休息厅的一面墙(如图)。
—据徐忠友《中国政府赠送给联合国的国礼》等
1974年,中国赠送联合国总部的《长城》壁毡交接仪式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政府向联合国赠送《长城》壁毯这一礼物的深意。
20.(2022·四川成都·统考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相继占领东北三省,中国从此掀起一个全民族的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5月24日,由电通电影公司拍摄的电影《风云儿女》在上海金城大戏院首映,电影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从此风靡全国,成为中华民族在危难之际发出的最坚强的呐喊。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征集国歌的评选讨论中,一部分代表认为,应当修改《义勇军进行曲》歌词中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一句,毛泽东、周恩来和其他许多出席会议的代表均表示不赞同修改。会议最终经过充分讨论,一致决定不修改原有歌词,并将《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即将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
——据《义勇军进行曲是如何成为国歌的?》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你是否赞同修改“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句歌词?并陈述理由。
(2)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史实,说明中华民族面临“危险的时候”中国军民是如何“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要求:至少结合三个相关史实加以说明,史论结合,表述清楚,符合逻辑)。据此指出国歌所蕴含的民族精神。
21.(2022·四川成都·模拟预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于2017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
——摘自《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1935年)
(1)试用1931年至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史实说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2)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中国各阶层是如何筑成“新的长城”以赢得抗战胜利的?
(3)国歌是国家的第一声音,是国家声音的标志。请简要说明国歌立法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材料甲午战争后,晚清绅商初步萌生了近代民族主义意识、和西方开展“商战”及所学可知,伴随着甲午战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晚清绅商提出“公共思想”,尽“公共义务”,和西方开展“商战”的主张,体现了他们通过“商战”,御辱救亡的意识,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主张兴办新式学校,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发展实业,排除D项。故选C项。
2.A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运动时期兴办的企业,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开始;大生纱厂是19世纪末张謇创办的民族工业;在一战时期,我国的民族工业得到快速发展;在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受挫,开始内迁。所以示意图反映的是我国近代民族工业艰难曲折发展的过程,B项示意图中没有体现;CD项表述错误;A项表述正确,故选A。
3.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西方列强忙于一战,无暇顾及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了短暂的春天,D项正确;清政府在1911年灭亡,外国资本主义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民族工业不能打败外国资本,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4.C
【详解】根据“中国的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结合所学知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迅速的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C符合题意;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出现“短暂的春天”不符,A不符合题意;中国的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间,不是辛亥革命时期,B不符合题意;国民党统治时期,民族工业除了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外,还遭受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内忧外患的危机,严重阻碍着民族工业的正常发展,没有使“中国的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D不符合题意。故选C。
5.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从左图的封建称谓和跪拜礼到右图平等称谓“李先生”“张先生”和握手礼可以得出,是由于辛亥革命自由、平等思潮的推动,B项正确;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均与题干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
6.A
【详解】据材料“官员不分级别,以西式大氅或燕尾服作为大礼服,裤为西式长裤”可知,这种《服制》规定打破了着装的等级界限,体现了平等原则,A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官员《服制》规定,而非全体人民,B错误;材料未涉及民主、科学,C错误;官员着装的规定与近代化、传统生活习俗无关,D错误。
7.D
【详解】根据题干中“阿Q被带到公堂上接受审判,不由自主想跪下去,一个长衫人物吆喝他‘站着说!不要跪!’而阿Q终究还是跪下,被长衫人物骂道‘奴隶性!’”可知,人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即新旧思想交替,D项正确;司法审判严酷、政治斗争激烈、尊卑等级森严题干未体现,排除ABC项。故选D项。
8.D
【详解】根据题干“辛亥革命时期,出现了女子国民军、女子北伐光复军、女子军事团、女子经武练习队等团体。与此同时,还涌现出了女子参政同盟会、女子参政同志会、中华女子共和协进会等团体。”可结合所学知识,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西方启蒙思想,鼓吹自由平等,民主。推动了女子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体现了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风气变化,D项正确;题干体现不出国民政府重视保护女性权利、社会转型期男女地位平等、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信息,排除ABC项。故选D项。
9.C
【详解】根据材料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法令,废除跪拜礼,代之以鞠躬、握手礼等;民国政府还提倡穿西装和中山装和近代新式旗袍等。题干图片现象最早可能出现于辛亥革命后,C项正确;洋务运动主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且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八国联军侵华开始于1900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五四运动开始于1900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0.D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的认识。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惯,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因此D说法错误。ABC的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
11.C
【详解】根据材料“150年前”“上海”“该报被誉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百科全书’”结合所学可知是《申报》。根据所学可知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报纸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生活 等,内容量大,通俗易懂,被誉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百科全书”,C项正确;《时务报》是宣传维新变法的报纸,不符题意,排除A项;《解放日报》在延安创办,排除B项;《大公报》在天津创办的,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馆学最初只有英文、法文、学生不仅学外语“可知,这两者可以互相印证,有外语课程,C项正确;前者说招不到学生,后者说招很少学生,矛盾,排除AB两项;前者说风气未开,后者说开风气之先的拓荒作用是不可低估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详解】根据材料“20世纪初期,留学生通过归国考试获得功名,或进入清朝翰林院等学术机构,或进入各级行政机关”可得出1905—1911年留学生获得翰林、进士、举人人数不断增多,体现了政府对新型人才的重视,D项正确;留学生成为政府中坚力量 、清朝统治危机得到了缓解、政府官员结构被彻底改变与题干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14.A
【详解】据题意可知,1915年是清王朝被推翻,中华民国建立以后,此时工、农、医类学校数量和学生数量都有明显增加,所以这种变化明显是政治变革带来的社会近代化的发展,A项正确;1915年新文化运动才开始,排除B项;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项;1915年清政府已经不复存在,排除D项。故选A项。
15.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中,聂耳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名曲,谱写了时代的最强音。其中由田汉作词的《义勇军进行曲》,后来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因此他听到的现场演奏的国歌的曲作者是聂耳,C项正确;田汉是的词作者,排除A项;鲁迅的作品有《狂人日记》《阿 Q 正传》 等,排除B项;冼星海在延安作曲了《黄河大合唱》,排除D项。故选C项。
16.(1)汽船、火车;运河和铁路快速兴建,贸易、商业发展迅速等因素,东部向西部移民进程加速……西部一部分剩余农业劳动力来到城市找工作,成为推动西部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
(2)有轨电车;电;电气时代。
(3)科技革命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推动了日本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推动了汽车普及化;
(4)大力交通运输业,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解析】(1)
根据所学和材料一“由于运输条件改善,运河和铁路快速兴建,贸易、商业发展迅速等因素,东部向西部移民进程加速……西部一分剩余农业劳动力来到城市找工作,成为推动西部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可知,“运河和铁路快速兴建”与汽船、火车的发明及广泛使用有关;“运输条件改善”对推动美国西部城市发展的作用有,运河和铁路快速兴建,贸易、商业发展迅速,东部向西部移民进程加速,西部一部分剩余农业劳动力来到城市找工作,成为推动西部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
(2)
根据所学和材料二示意图可知,20世纪初有轨电车在城市得到广泛使用;这种交通工具以电为动力;这种新能源的广泛使用说明人类历史进入了电气时代。
(3)
根据所学和材料三“ 随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日本在二十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完成了汽车普及化”可知,科技革命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推动了日本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推动了汽车普及化。
(4)
此问相对开放,回答符合下列要点即可,如,大力交通运输业,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17.(1)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根本原因:清政府腐败
(2)评价: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一定抵制作用。但由于洋务运动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统治,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3)新文化运动
(4)实业救国;大生纱厂;为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放弃个人功名利禄的爱国情怀。
(5)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
(6)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改变落后愚昧的习俗。
【解析】(1)
《南京条约》是鸦片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是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根本原因: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屡次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腐败。
(2)
评价:根据所学知识,可从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一定抵制作用等回答其积极影响,从由于洋务运动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统治,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分析其局限性。
(3)
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4)
根据所学可知,张謇主张实业救国;张謇兴办了大生纱厂;可从为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放弃个人功名利禄的爱国情怀等分析回答。
(5)
根据所学可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是近代中国工业化和民主化最终无法实现的根本原因。
(6)
剪辫、废缠足、易服、改称呼,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社会变迁的变迁,出现的时代背景是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改变落后愚昧的习俗。
18.(1)特点:以西方科学技术、法律制度以及历史文化为主;时代需求:学习西方,变法图强。
(2)变化:不再认为中国是天下之中;说明:中国和日本、罗、波斯诸国一样是亚细亚洲的一部分。
(3)有利于中华民族的觉醒;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战线;有利于民众认清日本侵略者的残暴本质;对于鼓舞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发挥了重要作用。
(4)教科书是传播科学文化的重要媒介;教科书对于促进民众思想启蒙有重要作用;教科书往往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特色。
【详解】(1)根据材料一“光绪二十四年京师同文馆所译书目”内容“《化学指南》《化学阐原》《全体通考》”“《法国律例》《公法便览》”“《各国史略》”可知1898年京师同文馆所译书目的特点是以西方科学技术、法律制度以及历史文化为主;这反映了当时代需求:学习西方,变法图强。
(2)根据材料二“然多分属欧洲诸国,主权丧尽,其号称独立自主者,只我中国及日本、暹罗、波斯诸国而已。”可知,与传统的“天朝”观念相比,《最新地理教科书》对世界的认识发生的变化是不再认为中国是天下之中;认为中国和日本、罗、波斯诸国一样是亚细亚洲的一部分。
(3)根据材料三“国耻和民族复兴运动”可归纳出有利于中华民族的觉醒;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根据“日军的暴行”可归纳出有利于民众认清日本侵略者的残暴本质;根据“战时儿童应有的态度与责任、抗日的民族团结、汉奸的下场”可归纳出对于鼓舞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发挥了重要作用。
(4)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教科书是传播科学文化的重要媒介;教科书对于促进民众思想启蒙有重要作用;教科书往往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特色。
19.(1)时期:明朝。理由:图中有多个符合明朝的信息,例如:都城是京师(北京);长城西起嘉峪关,东到山海关;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主要是瓦刺和鞑靼;当时东北分布着女真族等。
(2)歌名:《义勇军进行曲》。
变化:古代长城是抵御北方少数民族进犯的军事工事;20世纪30年代,“长城”已经成为一种凝聚中华民族力量、团结抗战的精神象征。
(3)长城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工程,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蕴含着中华民族坚韧刚毅、不畏艰险、众志成城、开拓创新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是中国古代保护国家和平、防御外敌入侵的重要建筑,联合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维护和平是长城和联合国的共性。
【解析】(1)
时期:根据材料一可以判断出是明朝的长城。理由:根据材料一的图很容易判断出是明朝长城,例如:根据都城是京师(北京);最容易看出当时东北分布着女真族,后来建立清,消灭明朝。
(2)
歌曲: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歌曲的名称是《义勇军进行曲》;变化:根据材料二“抗日战争爆发后,当时的《时事月报》刊登插画《只有血与肉做成的万里长城才能使敌人不能摧毁!》”结合抗日战争情况可从古代长城是抵御北方少数民族进犯的军事工事;20世纪30年代,“长城”已经成为一种凝聚中华民族力量、团结抗战的精神象征。来回答20世纪30年代“长城”的作用发生了的变化。
(3)
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三“1974年10月7日,中国政府向联合国赠送了一幅长10米,宽5米,面积50平方米的巨幅艺术壁毯《长城》……”结合所学可从长城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工程,体现出中华民族不畏艰险、众志成城、开拓创新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可以从告诫某些西方国家我们有长城般的民族精神和意志,定能防御来犯之敌等等。
【点睛】
20.(1)不赞同;歌词没有过时,更不应该修改。它可以警示国人不忘历史,牢记苦难,不能有丝毫松懈。
(2)1937年9月,日军向平型关开进。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在师长林彪率领下,在平型关一带伏击日军,将日军全部歼灭。平型关大捷是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1938年3月,日军向台儿庄发起进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与日军展开激战。台儿庄战役共歼敌1万余人,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1941年12月,日军对长沙发动第三次进攻。中国军队调集重兵防御,拼死抵抗,获得会战胜利。这次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爱国主义精神。
【详解】(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赞同修改“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句歌词,因为它可以让我们铭记历史,牢记苦难。言之有理即可。
(2)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民的抗争,如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第三次长沙会战、百团大战等,结合史实论述即可。如1937年9月,日军向平型关开进。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在师长林彪率领下,在平型关一带伏击日军,将日军全部歼灭。平型关大捷是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1938年3月,日军向台儿庄发起进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与日军展开激战。台儿庄战役共歼敌1万余人,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1941年12月,日军对长沙发动第三次进攻。中国军队调集重兵防御,拼死抵抗,获得会战胜利。这次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国歌创造于抗日战争期间,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爱国主义精神。
21.(1)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攻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日本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魔爪伸向华北,意图把华北从中国分割出去。
(2)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日军的疯狂入侵,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巨大觉醒。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奋起反抗侵略者;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燃起抗日的烽火。居住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或归国参战,或捐款献金,以各种形式支援祖国的抗战。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
(3)国歌是宪法确立的国家重要象征和标志,制定一部专门的国歌法,通过国家立法对国歌的奏唱场合、奏唱礼仪和宣传教育等进行规范,对于保证宪法的有效实施,增强国歌奏唱的严肃性和规范性,维护国家尊严,提升公民的国家观念和爱国意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具有重大意义,是十分必要的。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攻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日本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魔爪伸向华北,意图把华北从中国分割出去。因而说“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日军的疯狂入侵,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巨大觉醒。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奋起反抗侵略者;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燃起抗日的烽火。居住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或归国参战,或捐款献金,以各种形式支援祖国的抗战。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歌是宪法确立的国家重要象征和标志,制定一部专门的国歌法,通过国家立法对国歌的奏唱场合、奏唱礼仪和宣传教育等进行规范,对于保证宪法的有效实施,增强国歌奏唱的严肃性和规范性,维护国家尊严,提升公民的国家观念和爱国意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具有重大意义,是十分必要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