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22·四川自贡·统考中考真题)小李同学正在搜集新中国国防建设的板报素材,下列书籍可供参阅的是( )
A.《焦裕禄:把我埋在沙丘上》 B.《袁隆平:东方“稻神”》
C.《邓稼先:腾空而起的蘑菇云》 D.《雷锋:大海里的一滴水》
2.(2022·四川自贡·统考二模)每年4月24日是“中国航天日”。50年前的这一天,我国航天领域发生的一件大事开创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新纪元,使我国成为第五个进入太空时代的国家。这件大事是指中国( )
A.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B.第一艘无人飞船试验成功
C.第一位航天员被送人太空 D.第一位航天员完成太空行走
3.(2022·四川·模拟预测)“千方百计地吸纳海外核能与火箭专家回国。在他的号召与关怀下,李四光、姜圣阶、张沛霖等专家先后回国,成为核工业领域挑大梁的人物。特别是中国‘两弹一星’领军人物钱学森摆脱美国羁留得以回国,完全是周恩来外交努力的结果。 ”由上可见,中国“两弹一星”成功的原因是
A.科技人员的努力 B.国际交流的推动 C.国家领导人重视 D.改革开放的实施
4.(2022·四川自贡·校联考模拟预测)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分离,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了183天,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记录。下列选项与上述成就属于同一领域的是( )
A.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D.2012年“辽宁舰”交接入列
5.(2022·四川成都·模拟预测)2021年5月15日,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天向”一词出自《楚辞·天问》,表达了古人对宇宙、人世的探索和追问。天问、墨子、天宫、蛟龙、悟空等大国重器的命名,均蕴含着厚重深沉的传统文化内涵,这些大国重器的命名( )
A.反映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达 B.均受到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影响
C.凸显了中国综合国力的强盛 D.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
6.(2022·四川成都·二模)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并发展各种精神,在不同时代增添了新的内容,焕发出新的活力。下列时代精神,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井冈山精神 ②红船精神 ③延安精神 ④大庆精神 ⑤载人航天精神
A.①②⑤③④ B.①②③⑤④ C.②①③④⑤ D.②③①④⑤
7.(2022·四川绵阳·统考中考真题)2022 年3月23日下午,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开讲天宫课堂”, 给同学们展示科技 发展的魅力。这堂课主要得益于( )
A.航天技术与通信技术 B.核能技术与通信技术
C.生物技术与航天技术 D.基因技术与核能技术
8.(2022·四川成都·统考二模)2022年4月16日,搭载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位宇航员的神舟十三号经过6个月的太空之旅安全返回地球。回首这条不平凡的太空探索之路,中国人真正开启自己的太空时代始于( )
A.神舟五号杨利伟进入太空 B.“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进入太空
C.神舟七号翟志刚太空行走 D.“东方红一号”卫星进入太空
9.(2022·四川南充·统考中考真题)今年5月22日是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院士逝世一周年纪念日,对他的评价正确的是
A.改变兰考面貌的“党的好干部” B.率领钻井队参加石油大会战的“铁人”
C.研发杂交水稻技术的农业科学家 D.公而忘私、助人为乐的解放军好战士
10.(2022·四川成都·统考一模)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任务,坚持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对我国粮食供给和安全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
A.屠呦呦 B.钱学森 C.邓稼先 D.袁隆平
11.(2022·四川·模拟预测)他说他的梦想是禾下乘凉,但这位功勋卓绝的伟大科学家却在2021年5月22日离开了我们,举国心痛,他的功勋写在大地上,留下人间稻满仓,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是( )
A.焦裕禄 B.程开甲 C.袁隆平 D.屠呦呦
12.(2022·四川成都·统考中考真题)20世纪70年代,体现出中国科研人员传承创新、团结协作、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精神风貌,为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是( )
A.钱学森组织研制人造卫星 B.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C.焦裕禄治理河南省兰考县 D.屠呦呦领导团队发现青蒿素
13.(2022·四川广安·统考中考真题)2000年以来,世界卫生组织把青蒿素类药物作为首选抗疟药物,青蒿素在全世界已挽救数百万人生命,每年治疗患者数亿人。“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对青蒿截疟的记载中获得灵感的科学家是( )
A.屠呦呦 B.钱学森 C.袁隆平 D.邓稼先
14.(2022·四川广安·统考二模)“人民英雄”称号获得者张伯礼在“2020健康责任论坛”演讲上说:“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并重,不但是战胜疫情的法宝,也是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原则。”上世纪70年代,中国科研团队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得灵感,在人类生命健康事业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 )
A.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B.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C.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D.发现青蒿素
15.(2022·四川资阳·模拟预测)下图反映了
A.人们出行方式的多样化 B.居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C.我国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 D.居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
16.(2022·四川德阳·统考二模)下图漫画《变迁》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人民生活发生的显著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B.农业商品化趋势发展
C.社会购买力的增强 D.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二、综合题
17.(2022·四川眉山·统考中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黄旭华(1926——),“中国核潜艇之父”,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生活在战乱时代的黄旭华少年求学时立志学习航空和造船,抵御外敌的侵略。1945年,黄旭华考入上海交通大学造舰系。1958年黄旭华奉命调往中国“造船技术研究室”,负责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总体设计工作,从此隐姓埋名三十载。黄旭华带领团队从调查研究入手,在报纸杂志里面去寻找拼凑世界保密控制很严的核潜艇资料,在没有任何技术外援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了数以亿计的数据,用了8年时间攻克了反应堆技术、艇体线型设计、水下发射等7个核潜艇关键技术,使中国在1974年成为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1988年62岁的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是世界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摘编自《人民日报》《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痴心不改强国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旭华获得共和国勋章的理由并简析他取得成就的原因。
18.(2022·四川达州·中考真题)农业乃立国之本。“三农”问题不是中国所特有的,其他国家也有过类似经历。实现农业转型、农村进步、农民富裕,有利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实行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但也留下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影响。
材料二 凡年满21岁,没有参加过叛乱,而且获得土地是以垦殖为目的的美国公民,只要交纳10美元登记费,就可以在美国西部得到一块不超过160英亩的土地,登记人连续耕种5年后,就可以成为这块土地的主人。
——摘自教育部审定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
(2)材料二选自于美国林肯政府1862年颁布的法律文献之一。请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此法律文献的名称。
材料三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始终引领农村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发挥重大作用。
(3)依据材料三非结合所学知识,指明图一事件发生在哪场战争时期?依据图二分析该法令实施后中国土地所有制有什么变化?图三反映了中国20世纪50年代的哪一历史事件?依据图四简析这一创举产生了怎样的历史意义?
材料四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
——摘自《人民日报》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0世纪70年代中国“饭碗问题”主要由哪位科学家解决的?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实际,请写出你的感悟。
19.(2022·四川眉山·统考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最初的中国共产党人认为中国革命与俄国一样,无产阶级要实行大罢工。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提出了“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的论断,由此,共产党人走上了武装革命的道路。但这时中国共产党开展了一系列城市暴动,都先后失败。毛泽东认为有必要实行不同于俄国革命的模式,进行游击战争和武装割据的方式。
——摘编自杨奎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革命道路的发展历程并谈谈你的认识。
材料二
时间段 总变化量(万亩) 年平均变化量(万亩)
1949-1957 20293 2324.78
1963-1970 -2388 -298.5
1971-1978 -1583 -197.87
1979-1986 -4902 -612.775
1987-1994 -1777 -222.125
1996-2005 -12000 -1200
1919-2003年各年段耕地数量变化情况 中国粮食总产量变化表
(2)依据材料二的图表,概括1949年以来我国农业发展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谈谈产生这一趋势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三 “数”说中国脱贫之路。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先后7次主持召开中央扶贫工作座谈会,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了解各地扶贫情况;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省、市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累计投入近1.6万亿元;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数百万乡镇和村干部奋战在扶贫一线,1800多人献出生命;“十三五”期间,政府共为900余万贫困人口建档立卡,通过整体搬迁、发展特色产业、发展劳务经济、发展现代服务业等方式帮助他们实现脱贫。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取得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原因。
20.(2022·四川成都·模拟预测)报刊作为一种近代以来新兴的传媒方式,记载了国家历史与社会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启蒙·救亡】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1和图2两份报刊宣传的主张有何不同,并归纳它们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产生了什么共同作用。
【创新·破局】
材料二
1921年,苏俄国内经济崩溃,供应短缺,这种情况引起了广大居民的不满。《经济生活报》针对此问题展开了长达数月的讨论,列宁在阅读大量农民给报社的来信后,经过调查得出结论: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继续执行,势必加深经济危机,导致政治动乱。——据沈志华主编《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历史专题研究(1917-1991)》等 1932年,纽约《晚画报》报道了一系列饿死人的事件。类似惨剧在当时的《旧金山纪事报》《纽约时报》等报刊多有记载。仅纽约一市,1931年记录在案的饿死街头事件,就有2000起。——据刘绪贻、杨生茂主编《美国通史》(第5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苏俄和美国报刊中讨论或提及的现象,分别发生在什么背景之下,为摆脱困境,苏俄与美国罗斯福政府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发展·崛起】材料三
(3)图3、图4、图5为新中国成立之后《人民日报》刊登的部分重大事件。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表达的共同主题。任选其中一个事件,谈谈该事件的重大意义。
【变革·转型】
材料四 改革开放后成都报刊行业发展概况
1989年 《成都晚报》的广告收入达600余万元,较1983年的56万元增长了近11倍
1995年 《华西都市报》创刊,注重市民新闻的报道,关注报道角度与质量,赢得好评
2010—2015年 《成都商报》已拥有500余万微博粉丝,官方微信关注粉丝也超过20万
——据秦绍德、沈国麟《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新闻事业发展的轨迹(1978―2000)》、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课题组《成都商报媒体转型观察与思考》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成都报刊行业的发展特点,并请你为成都报刊行业的持续发展献计献策。
三、论述题
21.(2022·四川绵阳·校考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提炼一个观点,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200字左右)
22.(2022·四川眉山·统考一模)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青蒿素的发现之旅
1967年5月23日,国家科委和解放军总后勤部召开全国疟疾防治药物研究会议,开展全国疟疾防治药物研究的大协作,称为“523”项目。
1969年1月,中国中医研究院接受研发抗疟疾药物的任务,屠呦呦担任研究组组长。屠呦呦和她的研究团队翻阅古籍,寻找方药,拜访老中医,对能获得的中药信息,逐字逐句的抄录。
自1969年起,屠呦呦和她的研究团队研究了超过2000种的中药,但初期研究并非一帆风顺,最初的实验结果并不十分理想。后从西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关于青蒿抗疟“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描述中获得灵感,从中筛选出了最有希望的青蒿。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在历经380多次试验,产生190多个样品后,终于在191号样品中发现了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的抗疟成分,研究取得重大突破。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团队从青蒿中提取到一种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
1973年起,青蒿素开始用于临床验证,青蒿素片剂效果不理想。后又研发青蒿素口服剂、注射剂、栓剂等,临床效果显著提升。
请你参考下面的示例,围绕屠呦呦及其团队研究青蒿素成功的原因,从上述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史论结合。不得照抄示例)
示例:观点:政府重视和支持是科研成功的重要原因。
论述:为了抗疟疾药物的研究,国家召开了全国疟疾防治药物研究会议,布署研发工作;挑选精兵强将组成了以屠呦呦为组长的研究团队。研究团队翻阅古籍,先后研究了2000多种中药,进行了380多次试验,并开展临床验证,进一步研发口服剂、注射剂等药物,国家为此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人员、物资、经费)支持。因此,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是成功研究青蒿素的重要原因。
科技的发展与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息息相关。我国政府长期以来重视科研,持续加大对科研的投入,有力地促进我国科技的发展。
参考答案:
1.C
【详解】材料“腾空而起的蘑菇云”指原子弹爆炸。邓稼先是我国著名的“两弹一星”元勋,为我国国防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C项正确;焦裕禄是新中国成立后一心一意服务老百姓的党的好干部,排除A项;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是水稻育种专家,排除B项;雷锋是毫不利己专门做好事的共产主义战士,排除D项。故选C。
2.A
【详解】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A符合题意;BCD项发生在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之后,排除。故选择A。
3.C
【详解】根据材料“千方百计地吸纳海外核能与火箭专家回国”、“完全是周恩来外交努力的结果”可得,科技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国家领导人重视,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国家领导人方面,不是科技人员个人方面,故排除A项;国际交流的推动不符合材料强调的重点,故排除B项;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伟大决策,不符合题意,故排除D项。
4.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70年4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的空间技术领域开始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与我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都属于航天领域,C项正确;“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均属于原子能领域的成就,排除A、B项;“2012年‘辽宁舰’交接入列”属于军事领域的成就,排除D项。故选C项。
5.D
【详解】“天问、墨子、天宫、蛟龙、悟空”等名称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而火星探测器等都是中国现代航天工业的体现,由此可知这些航天器的命名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D项正确;仅根据这些命名不能体现中国科学技术的发达和中国综合国力的强盛,排除AC项;“墨子”不属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排除B项。故选D项。
6.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27年,毛泽东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造了井冈山精神;1921年,中国共产党一大成立,产生了红船精神;在抗日战争时期,产生了延安精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产生了大庆精神;随着杨利伟踏入太空,产生了载人航天精神;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7.A
【详解】s根据所学可知,随着我国航天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大发展,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巨大了大发展,神舟十三号顺利升空,这标志着我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提升,A项正确;核电站体现了核能技术的和平利用,克隆技术体现了 生物技术、 基因技术的成果,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8.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进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A项正确;“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进入太空发生在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之后,排除B项;2008年9月,神州七号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太空行走,排除C项;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进入太空,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排除D项。故选A项。
9.C
【详解】袁隆平是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第一人,获得我国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同时他也是第一个特等发 明奖的获得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C项正确;改变兰考面貌的“党的好干部”是焦裕禄,排除A项;率领钻井队参加石油大会战的“铁人”是王进喜,排除B项;公而忘私、助人为乐的解放军好战士是雷锋,排除D项。故选C项。
10.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袁隆平不仅是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第一人,而且始终走在杂交水稻技术的发展前沿。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D项正确;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她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排除A项;钱学森是国际知名的火箭专家,排除B项;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排除C项。故选D项。
11.C
【详解】据材料“他说他的梦想是禾下乘凉,……他的功勋写在大地上,留下人间稻满仓”可知,这位科学家是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C正确;焦裕禄在兰考治沙中做出了重要贡献,A与题意不符;程开甲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B与题意不符;屠呦呦是青蒿素的发现者,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药学家,D与题意不符。
12.D
【详解】屠呦呦领导团队发现青蒿素,有效治疗疟疾,为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突出贡献,D项正确;钱学森组织研制人造卫星不属于人类健康方面的,排除A项;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有利于解决温饱问题,排除B项;焦裕禄治理河南省兰考县有利于促进兰考县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13.A
【详解】根据材料“青蒿素、抗疟药物”可知,本题考查屠呦呦发明的青蒿素,青蒿素对于治疗疟疾具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A项正确;钱学森涉及国防工业,排除B项;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排除C项;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排除D选。故选A项。
14.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屠呦呦带领团队在七十年代提取出青蒿素,可以有效治疗疟疾,D正确;原子弹属于核武器领域、发射人造卫星属于空间技术领域突破、杂交水稻培育成功属于农业领域成就,与题干“人类生命健康事业方面”不符合。ABC错误。综上故选D。
15.C
【详解】依据图中信息,城市间铁路提速前后列车运行时间的缩短,显示了我国科技进步,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故C正确;出行方式、居民文化生活、居民收入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ABD错误。综上故C正确。
16.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D项正确;材料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说的,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在十九大前后,排除A项;农业商品化趋势发展、社会购买力的增强均是具体原因,排除BC二项。故选D项。
17.理由: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担任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总体设计工作;攻克核潜艇关键核心技术;提高中国国防军事能力和国际地位;亲自深潜试验,推动核潜艇事业发展等。
取得成就的原因:国家支持;加强团队合作;胸怀爱国之心;无私奉献;勇于创新;志存高远;使命担当;脚踏实地实践等
【详解】第一问依据材料“中国核潜艇之父”、“负责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总体设计工作”、“用了8年时间攻克了反应堆技术、艇体线型设计、水下发射等7个核潜艇关键技术”、“使中国在1964年成为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1988年62岁的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是世界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深潜试验的第一人”,指出黄旭华获得共和国勋章的理由是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担任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总体设计工作;攻克核潜艇关键核心技术;提高中国国防军事能力和国际地位;亲自深潜试验,推动核潜艇事业发展等。第二问简析他取得成就的原因,据“生活在战乱时代的黄旭华少年求学时立志学习航空和造船,抵御外敌的侵略”得出胸怀爱国之心;据“黄旭华带领团队从调查研究入手……用了8年时间攻克了反应堆技术、艇体线型设计、水下发射等7个核潜艇关键技术”得出加强团队合作;据“1988年62岁的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是世界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深潜试验的第一人”得出脚踏实地实践,再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国家支持、无私奉献、勇于创新、志存高远、使命担当等。
18.(1)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但也留下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2)《宅地法》
(3)解放战争;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三大改造;意义:农村生产力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4)袁隆平;
(5)感悟:农村土地政策的调整,要从农村生产实际出发,坚持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要能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注意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等。
【详解】(1)根据“实行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但也留下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得出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但也留下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2)根据“凡年满21岁,没有参加过叛乱,而且获得土地是以垦殖为目的的美国公民,只要交纳10美元登记费,就可以在美国西部得到一块不超过160英亩的土地”可得出1862年,联邦政府颁布了《宅地法》。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根据所学,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图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内容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结合图三内容中“农业生产合作社”可得出是三大改造;依据图四信息,结合所学,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此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农村生产力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4)根据所学,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培育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袁隆平在实践中提出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5)感悟:综合材料和所学可得出农村土地政策的调整,要从农村生产实际出发,坚持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要能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注意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等。
19.(1)历程:从工人罢工到武装斗争,从城市暴动到工农武装割据。认识:革命道路要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等。
(2)变化: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粮食总产量不断上升。原因: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独立,和平的环境,国家致力于发展经济;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提高了粮食的产量;国家的经济政策,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生产积极性。(任意两点即可)
(3)原因依次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政策的支持;广大党员干部的付出;扶贫举措精准、多样、有效等。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1)
根据材料“无产阶级要实行大罢工……共产党人走上了武装革命的道路。但这时中国共产党开展了一系列城市暴动……进行游击战争和武装割据的方式”,概括可知,中国革命道路的发展历程是从工人罢工到武装斗争,从城市暴动到工农武装割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革命道路要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2)
根据材料二数据,概括可知,1949年以来我国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粮食总产量不断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产生这一趋势的原因有: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独立,和平的环境,国家致力于发展经济;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提高了粮食的产量;国家的经济政策,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生产积极性。
(3)
根据材料“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先后7次主持召开中央扶贫工作座谈会,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了解各地扶贫情况;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省、市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累计投入近1.6万亿元”“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数百万乡镇和村干部奋战在扶贫一线,1800多人献出生命”“政府共为900余万贫困人口建档立卡,通过整体搬迁、发展特色产业、发展劳务经济、发展现代服务业等方式帮助他们实现脱贫”,概括可知,中国取得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原因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政策的支持;广大党员干部的付出;扶贫举措精准、多样、有效。
20.(1)不同主张:《时务报》宣传变法维新,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民报》宣传民主革命,主张实行民主共和。
共同作用:宣传了进步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推动了社会进步。
(2)背景:苏俄:国内战争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继续推行,导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美国:1929年爆发经济大危机,美国经济和社会遭到重创。
措施: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答出新经济政策的具体措施亦可)。
美国推行罗斯福新政(答出新政的具体措施亦可)。
(3)共同主题: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或“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事件及意义:1955年,中国参加亚非会议(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在国际社会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1978年底中美发表"建交公报"并于1979年正式建交,有利于中美两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发展;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出现了许多国家与中国建交的高潮。
(4)发展特点:与时俱进;顺应市场发展趋势(或“注重经济效益”);关注民生(或“注重市民新闻”);关注新闻质量;与互联网发展相结合等
趣计献策:突出地方特色,聚焦社会热点;形式多样等。
【详解】(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1《时务报》是维新派创办的,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图2《民报》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的,宣传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思想;它们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产生的共同作用是都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推动了社会发展和进步。
(2)根据材料二“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继续执行,势必加深经济危机,导致政治动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苏俄报刊中讨论的现象,发生在共产主义政策长期实行引发政治危机的背景之下,为摆脱困境,苏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美国报刊中提及的现象“1931年记录在案的饿死街头事件,就有2000起”,发生在经济大危机背景之下,为摆脱困境,美国罗斯福政府实行了罗斯福新政。
(3)图3、图4、图5为新中国成立之后《人民日报》刊登的部分重大事件。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表达的共同主题是新中国的外交成就。1955年,中国参加亚非会议(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在国际社会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1978年底中美发表"建交公报"并于1979年正式建交,有利于中美两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发展;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出现了许多国家与中国建交的高潮。
(4)第一小问,根据“《成都晚报》的广告收入达600余万元,较1983年的56万元增长了近11倍”可归纳出与时俱进;顺应市场发展趋势(或“注重经济效益”);根据“《华西都市报》创刊,注重市民新闻的报道,关注报道角度与质量,赢得好评”可归纳出关注民生(或“注重市民新闻”);关注新闻质量;根据“《成都商报》已拥有500余万微博粉丝,官方微信关注粉丝也超过20万”可归纳出与互联网发展相结合等。第二小问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突出地方特色,聚焦社会热点;形式多样等。
21.自信是国家前进的基本力量优秀深厚的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历史根基,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远古时期,炎黄部落联盟逐渐形成华夏族,炎帝、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清朝曹雪芹的《红楼梦》思想性强,艺术性高,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在现代,中国药学家屠呦呦领导团队,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得灵感,发现了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治疗疟疾的新方法,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每年海内外炎黄子孙都会到黄帝陵祭拜,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力量源泉。今天我们要继续弘扬传统文化、发扬民族精神,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详解】 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回答本题首先需要综合概括材料,得出一个合理的论点,然后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对上述论点进行论证,论证过程中要注意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语句通顺,条理清楚,最后得出符合论点的结论即可;例如,根据对材料的概括我们可以得出优秀深厚的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历史根基,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的观点;然后在根据材料进行论证,即远古时期,炎黄部落联盟逐渐形成华夏族,炎帝、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清朝曹雪芹的《红楼梦》思想性强,艺术性高,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在现代,中国药学家屠呦呦领导团队,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得灵感,发现了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治疗疟疾的新方法,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每年海内外炎黄子孙都会到黄帝陵祭拜,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最后得出结论,即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力量源泉。
22.供参考的观点:勤奋好学是科研成功的重要基础;团队协作是科研成功的重要原因;中国古代中医成就对现代医学研究具有重大价值;或中国古代中医成就为科研成功奠定了一定基础等。
示例:观点:科学家严谨的工作作风、勤勉实干的努力、博采众长的胸怀是科研成功的重要基础。
论述:屠呦呦及其团队积极翻阅古籍,遍寻方药,拜访老中医,历经多次试验,多方收集汇集整理资料,他们不惧艰难、博采众长、吸古纳今,是取得此项成果的重要原因。
因此,科研的成功与科学家的努力息息相关。我们要学习科学家的勤奋精神,脚踏实地,努力学习,为未来的发展奠基。
【详解】根据“屠呦呦和她的研究团队翻阅古籍……逐字逐句的抄录”“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在历经380多次试验”“研发青蒿素口服剂、注射剂、栓剂等,临床效果显著提升”等信息,可提炼出观点:科学家严谨的工作作风、勤勉实干的努力、博采众长的胸怀是科研成功的重要基础。论述:根据材料中“屠呦呦和她的研究团队翻阅古籍……逐字逐句的抄录”“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在历经380多次试验”“研发青蒿素口服剂、注射剂、栓剂等,临床效果显著提升”等信息,说明屠呦呦及其团队积极翻阅古籍,遍寻方药,拜访老中医,历经多次试验,多方收集汇集整理资料,他们不惧艰难、博采众长、吸古纳今,是取得此项成果的重要原因。因此,屠呦呦及其团队研究青蒿素成功与科学家的努力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