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22·四川自贡·统考中考真题)下图为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人口变化统计图,这种变化与某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制度密切相关。该制度为( )
A.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一国两制”
2.(2022·四川·模拟预测)我国实行的与如图信息相关的制度是
A.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一国两制”
3.(2022·四川自贡·统考三模)以下三幅历史图片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发展相关。如果根据图片文字说明,要给这三幅图片确立一个恰当的主题,那么这个主题应该是( )
A.民主政治的成就 B.民族团结的力量
C.改革开放产生的巨变 D.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作用
4.(2022·四川成都·模拟预测)英国主流报纸《卫报》近日发表了一篇抹黑中国的文章,称中国生产的服装涉及强迫新疆维族人劳动,呼吁世界所有服饰品牌与零售商抵制中国产品。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进行了强烈谴责。通过学习中国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如下有关新疆的历史史实,从这些史实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1)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西域正式划入汉朝版图。 (2)唐朝在西域设置的最高统治机构是安西大都护府和北庭大都护府。 (3)1762年,清朝在新疆实行军府制,设伊犁将军和伊犁将军府,统辖全疆军政事务。 (4)1955年10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A.新疆历来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B.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C.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D.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家庭成员
5.(2022·四川成都·一模)学者汪晖评论新中国的某一制度说,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已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材料中的“它”
A.最早实行这一制度的地区是宁夏
B.这是一种苏联模式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方法
C.它的法律依据是《民族区域自治法》
D.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6.(2022·四川广元·统考一模)台湾著名作家于光中先生在《乡愁》中写道:“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为结束海峡两岸的分离状况,指导我国解决“乡愁”问题的基本方针是( )
A.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B.九二共识
C.求同存异 D.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7.(2022·四川资阳·模拟预测)2018年10月23日上午10时,习近平出席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并宣布正式开通。这一历时9年的艰苦建设,不仅展现出“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更宣示了中国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同时也是某一制度下的重大成果。“某一制度”指的是( )
A.和平建国方针 B.政治协商 C.民族区域自治 D.“一国两制”
8.(2022·四川凉山·统考模拟预测)为维护祖国和民族根本利益,邓小平创造性提出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这一构想首次实施是在( )
A.西藏 B.台湾 C.澳门 D.香港
9.(2022·四川成都·二模)如果请你选择最恰当的语句为中英会谈中的邓小平配音的话,你的选择是
A.“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0.(2022·四川成都·模拟预测)2022年2月28日,中央援港防控专家组抵达香港开展工作,将协助香港特区政府抗疫。回顾历史,香港回归祖国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B.“一国两制”的构想被各方接受
C.中国人民渴望国家统一 D.中国在政治上完全独立自主
11.(2022·四川成都·模拟预测)下图是新闻漫画《游子身上衣》,游子身披五星红旗,喜笑颜开,欢欣鼓舞。漫画反映的事件
A.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
B.彻底结束了列强对中国领土的占领
C.促使海峡两岸实现通邮、通商、通航
D.标志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取得重大成就
12.(2022·四川成都·二模)下图是1999年发行的一套邮票和纪念封,邮票上印有邓小平的头像。邓小平出现在这张邮票上的原因是
A.领导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提出一国两制,为澳门回归作出了贡献
C.提出一国两制,为香港回归开辟了道路 D.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大反攻的序幕
13.(2022·四川广安·统考二模)如果为下列图片拟一个的共同主题,最准确的应是( )
政协的徽章 第一届全国人大 西藏自治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
A.民族实现独立 B.国家完成统一
C.人民生活改善 D.制度建设创新
14.(2022·四川·模拟预测)邓小平说:“香港问题为什么能够谈成呢?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还是由于'一国两制'的根本方针搞对了,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对材料理解最正确的是
A.香港回归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B.“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C.中英双方的共同努力促进了香港问题的解决 D.香港能够回归是由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5.(2022·四川自贡·统考模拟预测)纪念珍贵的历史瞬间,是为了史好地前行。与下面两幅图片对应的关键词是
A.反抗侵略 B.祖国统一 C.独立自主 D.保家卫国
16.(2022·四川眉山·统考模拟预测)2006年,澳门被评为亚洲“最具经济发展潜力城市”。2007年,美国《时代》杂志说“香港现在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具有活力。”上述材料可以说明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价值
B.“求同存异”倡议的合理
C.民族区别自治政策的成功
D.“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
17.(2022·四川广元·统考一模)香港、澳门回归祖国说明
①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②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③“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完全正确的④祖国统一大业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8.(2022·四川资阳·模拟预测)台湾舞剧《薪传》曾在大陆演出引起轰动,它反映了祖国大陆和台湾同胞一脉相承的亲情关系。下列重大事件,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汪辜会谈”的举行
②两岸实现直接“三通”
③江泽民“八项主张”的提出
④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①②④③ D.①③④②
19.(2022·四川·模拟预测)对下面一组图片解读正确的是( )
A.图一标志着两岸民间团体交往的开始
B.图二见证了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见
C.图三形成了对台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
D.图片反映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进展
20.(2022·四川成都·统考一模)“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居民居住证”(见图)是为满足台湾地区居民在大陆工作、学习、生活、出行便利的需要,保障台湾居民合法权益而开放申请的居住证,于2018年9月1日正式实施。下列史实与该证件属于同一主题的是
A.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
B.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1992年,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
D.2000年,中央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二、综合题
21.(2022·四川自贡·统考一模)一路风雨一路歌:忆民族伟大复兴,探中国走向世界。
【社会拐点】
材料一 中国至今仍处于以1840年为时间起点的历史性大转型之中,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发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传统大国由盛转衰,深陷“落后就要挨打”之后,重新崛起的轨迹,其与历史上“治乱交替”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发生了从未有过的变化。
——摘编自顾骏《大国方略:中国怎样走向世界》
(1)“历史性大转型”的起点指的是什么事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重新崛起”中国的资产阶级进行了哪些探索?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的表格。
“历史性大转型”的起点 ①
资产阶级探索 派别 救亡图存事件 主要救国方略
维新派 ② 实行君主立宪制
革命派 ③ ④
进步知识分子 ⑤ 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
【任重道远】材料二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蒙受的屈辱阻碍了中国寻求西方模式的国家认同。五四知识界对西方的幻灭,伴随着亲苏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许多中国人认为俄国革命是中国进行国家建构的唯一成功楷模。
——据徐国琦《中国与大战》等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人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促进了哪一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并促成国内哪一政党的建立?综合材料一、二,概括当时中国的有识之士自觉承担的时代重任。
【另辟溪径】
材料三
我们闹革命,光是跑来跑去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一个家,不然就很困难。有了这个家,就可以作为同敌人进行革命斗争的根据地。——毛泽东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中央革命根据地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
(3)毛泽东带领中国工农革命军创建的第一个“家”在哪里?这一时期,毛泽东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该“创造性”体现在中国革命实现了哪一转变?
【历史突破】
材料四
时间 历史事件
1980年 中共安徽省委召开农业工作会议布置分田单干
1980年 中央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2010年 上海世博会召开;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
(4)我国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得益于哪位伟人的开创性设计?“中国特色”在上表中突出表现为哪一决策的实施?
【大道同行】
材料五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有风平浪静,也有波涛汹涌。我们不惧风雨,也不畏险阻。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习近平2020年新年贺词
(5)下表是新中国在“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方面为世界贡献的中国智慧。请你从四个角度归类这些中国智慧。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倡议“一带一路” 走社会主义道路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国两制”构想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政治角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济角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民族角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类角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2022·四川自贡·校联考模拟预测)民族指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的共同体。
【和同为一家】
中华民族是指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的各民族经过不断交融汇聚,结成有共同民族认识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多元一体大家庭。
请根据表格回答问题:
时间 事件(或制度) 影响
唐太宗 A 促进吐蕃经济和社会发展,增进两族友好关系
B 回族形成 促进民族融合
清朝乾隆时 C 管辖新疆地区
新中国成立后 D 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地区发展有重大意义
(1)请把表格中的ABCD补充完整。
A_____B_____C_____D_____
(2)根据表格和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至少两例)【百年谋复兴】
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
读下面时间轴,回答问题:
(3)开天辟地事件形成的标志是什么?说说你对“改天换地”的理解。
(4)结合所学回答“深刻变革”带来的最深刻的影响是什么? “伟大转折”后中国农村改革的措施是什么?
(5)1997年能“洗刷国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6)百年历程,中国共产党培育形成了其独有的民族精神:红船精神、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改革开放精神……请任选一个用史实阐释其内涵。
【一起向未来】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各民族携手面对人类共同的问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但在各民族发展道路上仍然存在一些不和谐之音。
(7)你认为影响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和谐之音”有哪些?我们如何一起向未来?
23.(2022·四川成都·四川省简阳中学校考二模)歌曲是时代的印记,也是一定社会现实的反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奋起、反抗】
材料一 创作《八路军进行曲》的1939年,尚是敌强我弱,只能以游击战为主,还不具备大兵团作战的条件和能力,但这首歌曲却是“大兵团的形象”,“有着排山倒海的力量”,写出了战略反攻的感觉。
——摘自武丽娜《抗日战争时期音乐在我军政治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1)根据材料一指出此时抗日战争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歌曲如此创作的目的。其反映了怎样的抗战精神。
【激励、昂扬】
材料二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 ……打败美帝野心狼!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 …… 《我的祖国》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 …… 条条大路都宽畅,朋友来了有好酒。 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 这是强大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到处都有和平的阳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两首歌共同反映了什么事件,并分析其意义。
【追赶、超越】
材料三
——摘自《冯长春、冯春玲豪情壮志的音乐年代》 1978年,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不寻常的年份,过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艰难曲折的探索阶段,迎来了改革开放的第一个春天。 改革的春风吹遍中国广大的农村。而这首《在希望的田野上》正是通过对充满希望、充满生机的乡村田野的赞美和希望,抒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赞美。——摘自《改革开放前后的经典歌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这两首歌曲共同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什么愿望。并指出两首歌曲反映的事件,分析其影响。
【振兴、复兴】
材料四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朵朵哟哪个开在也阳光下 党把雨露洒下来哎 万紫千红放光华罗 就象是连根的树开出并蒂花 开出并蒂花罗哎 同为祖国增春光罗哎 装点江山美如画罗哎 …… 《回来吧!台湾》 你我只有一个家 家的名字叫中国 家是心头的点滴牵挂 家是避风的港湾 海峡两岸同胞同是龙的传人 ……
(4)材料四的两首歌曲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什么情怀,为实现这一情怀,我国分别实行了什么制度。
24.(2022·四川广安·统考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的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例如在东南地区,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专门机构,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材料二 本朝顺治十八年,郑成功逐荷兰夷据之,伪置承天府,名曰东都;设二县,曰天兴、万年。其子郑锦(郑经)改东都曰东宁省,升二县为州。康熙二十二年讨平之,改置台湾府,属福建省,领县三。
——《清一统志台湾府》
材料三 “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竞割台湾去。”台湾同胞怀着悲愤的心情奔走相告,“哭声达于四野”。
材料四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国家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
——《反分裂国家法》
(1)材料一元朝在澎湖岛设置的专门机构有何意义
(2)根据材料二,你认为应该如何评价郑成功的历史功绩 材料中“台湾府”的设置有何意义
(3)近代以来,台湾与祖国大陆经历了两次分离,请说出除材料三外的另一次分离,并谈谈这两次分离有何本质区别。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请谈谈你对祖国统一大业的认识。
参考答案:
1.B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我国对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促进了少数民族繁荣发展,B项正确;政治协商制度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社会各界的代表,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组织形式,经常就国家的大政方针进行民主协商的一种制度,排除A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排除C项;“一国两制”是我国针对港澳台问题,为了中国统一的目标而创造的方针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详解】根据材料图片及“自治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区有五个,分别是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B项正确;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排除A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中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排除C项;"一国两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前任领导人邓小平为了实现中国统一的目标而创造的方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主要方针,排除D项。故选B项。
3.A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西藏自治区成立”都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成就,A项正确;民族团结不是材料体现的主旨,排除B项;改革开放开始于1978年之后,历史事件时间不符,排除C项;“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作用”概括过于宏观,不能体现材料的主题,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根据题干“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西域正式划入汉朝版图……唐朝在西域设置……清朝在新疆实行军府制,设伊犁将军和伊犁将军府……1955年10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可知,从西汉开始新疆归属中央管辖,唐、请、新中国都对新疆进行管理,说明了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C项正确;题干内容没有涉及新疆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新疆各民族文化、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家庭成员的信息,排除ABD项。故选C项。
5.D
【详解】依据题干“新中国的某一制度”,结合课本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少数民族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制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了多样性的中央与地方关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共产党制度的创新,对维护民族团结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D正确;最早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内蒙古。A排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B排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依据是《共同纲领》,C排除;故选D。
6.D
【详解】材料中作者“乡愁”的原因是由于两岸自解放战争后一直处于隔绝状态,而解决两岸关系的重要方针就是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这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D项正确;民族区域自治是针对少数民族的,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1992年达成九二共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但是不属于基本方针,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求同存异是在亚非会议中周恩来同志提出来的,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7.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港珠澳大桥开通”,可知与“一国两制”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港澳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因此“港珠澳大桥开通” 也是“一国两制”的重大成果。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D。
8.D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一国两制”的首次实施是在香港回归,D项正确;西藏和台湾都没有能够施行一国两制政策,排除AB项;澳门施行一国两制晚于香港,排除C项。故选D项。
9.A
【详解】据所学知识,1982年,邓小平在北京接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就香港前途问题交换意见,邓小平强调: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A项正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12月13日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排除B项;1988年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排除C项;“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1983年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排除D项。故选A项。
10.A
【详解】根据所学,香港回归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港澳回归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开创了港澳历史发展新纪元,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耻辱,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A项正确;B项太绝对,排除B项;CD项是次要原因,排除CD项。故选A项。
11.A
【详解】根据漫画可知,游子身披五星红旗,欢欣鼓舞,身后有1997字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A项正确;1999年,澳门回归,彻底的结束了外国列强对中国领土的占据,排除B项;海峡两岸三通是指祖国大陆与台湾,与漫画(香港)不符,排除C项;漫画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2.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为1999年澳门回归创造了条件,为 纪念,1999年发行一套邮票和纪念封,B项正确;材料显示的是澳门回归,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13.D
【详解】根据图片“政协的徽章”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图片“第一届全国人大”反映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图片“西藏自治区”反映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图片“澳门特别行政区”反映的是一国两制的制度,因此图片的共同主题是制度建设,D项正确;我们祖国现在还没有完成统一,排除B项;题干图片没有反映民族实现独立、人民生活改善的信息,排除AC项;故选D项。
14.D
【详解】根据材料“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由于'一国两制'的根本方针搞对了,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可知,香港回归是由于我国发展、一国两制的提出以及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这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D项正确;ABC项虽然也是材料涉及的其中一个原因,但是不是对材料最全面的理解,排除ABC项。故选D项。
15.B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两幅图分别反映了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所以对应的关键词应该是祖国统一,故选B;这两幅图反映了我国的国家统一,不能体现反抗侵略和保家卫国,排除AD;独立自主由这两幅图也无法体现,排除C。
16.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澳门回归与香港回归最主要的因素是一国两制的实施,选项ABC三项政策的实施与香港澳门无关。题干材料说明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性,所以答案选D。
17.D
【详解】香港、澳门回归祖国说明“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完全正确的,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结束了外国侵占中国领土的历史,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故①②③符合题意。台湾至今没有回归,祖国统一大业还没有取得完全的胜利,④排除。故此题选D。
18.D
【详解】1993年4月27日至29日,第一次“汪辜会谈”在新加坡正式举行;1995年1月,江泽民总书记提出“八项主张”;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2008年两岸实现直接“三通”,正确的顺序是①③④② ,D项正确;①②③④不对,排除A项;②④①③不对,排除B项;①②④③不对,排除C项。故选D项。
19.D
【详解】进入21世纪以来,海峡两岸关系不断取得进展,1992年, 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大陆,促进了两中关系的新发展。 2015年,习近平与马英九在新加坡举行“习马会”属于两岸友好发展的史实。可见,三幅图片都反映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进展,D项正确;图一是“九二共识”,构建了两岸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启示是要有正视问题、面向未来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排除A项;2015年11月7日,习近平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晤,这是两岸领导人自1949年以来的首次会晤,排除B项;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大陆,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主张台海和平稳定,排除C项。故选D项。
20.C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居民居住证反映的是两岸关系的发展,1992年,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也属于两岸关系发展的体现,C项正确;“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和“2000年,中央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属于我国的民族政策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措施,排除AD项;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属于外交成就,排除B项。故选C项。
21.(1)①鸦片战争;②戊戌变法,③辛亥革命,④三民主义(或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⑤新文化运动。
(2)①寻求西方模式到追随苏俄模式,或俄国革命的模式;②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③救亡图存(意思相近即可)
(3)①井冈山;②从城市转向农村,工农武装割据,或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4)①邓小平;②改革开放,或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5) ①政治角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②经济角度:坚持改革开放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民族角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实施“一国两制”方针 ④人类角度:求同存异,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开放包容,倡议“一带一路”,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解析】(1)根据材料一“ 中国至今仍处于以1840年为时间起点的历史性大转型之中”结合所学知识,1840年发生的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不在享有独立的自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故“历史性大转型”的起点指的是①鸦片战争。实现中华民族的“重新崛起”中国的资产阶级进行探索有:资产阶级维新派向西方学习君主立宪制的戊戌变法,②是戊戌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学习民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故③辛亥革命,④填三民主义或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进步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掀起的新文化运动,故⑤填新文化运动。
(2)根据材料二“中国在巴黎和会上蒙受的屈辱阻碍了中国寻求西方模式的国家认同。……许多中国人认为俄国革命是中国进行国家建构的唯一成功楷模。”可得出中国人的认识由寻求西方模式到追随苏俄模式。根据所学知识,这一变化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根据以上材料反映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的有识之士自觉承当的时代重任是救亡图存。
(3)根据材料三“我们闹革命,……有了这个家,就可以作为同敌人进行革命斗争的根据地。”结合所学知识,毛泽东说的“家”是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毛泽东带领中国工农革命军创建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这一时期,毛泽东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即武装夺取政权,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此道路体现了中国革命实现城市转向农村,工农武装割据;或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4)根据所学知识,我国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得益于邓小平的开创设计。根据材料四“1980年、中共安徽省委召开农业工作会议布置分田单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改革;材料四“1980年中央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2010年上海世博会召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对外开放。故“中国特色”在上表中突出表现为改革开放政策。
(5)根据所学知识,在政治角度为世界贡献的中国智慧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经济角度为世界贡献的中国智慧有:坚持改革开放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民族角度贡献的中国智慧: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实施“一国两制”方针。从人类发展角度贡献的中国智慧:求同存异,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开放包容,倡议“一带一路”,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22.(1) 文成公主入藏 元朝 设置伊犁将军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和亲;册封;设行政机构;平定叛乱。(任选两例即可)
(3)中共一大的召开;
“改天换地”的理解:新中国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或者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改变了半殖半封的社会性质。(任意一点)
(4)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或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任意一点);措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5)综合国力增强
(6)例:红船精神。(史实,内涵)
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在当时的环境下,一大代表们从上海紧急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红船上,不惧危险,是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为救中国,选择一条全新的救国之路——马克思主义,体现其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7)威胁因素:霸权主义,地区冲突,恐怖主义,宗教矛盾,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推进大国协调合作,加强国际间沟通对话,加强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的积极作用等。(任意一点)+
【解析】(1)
唐太宗时期促进吐蕃经济和社会发展,增进两族友好关系的标志性事件文成公主入藏,A处填写文成公主入藏;回族形成是在元朝,故B处填写元朝;根据所学可知乾隆时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C处填写设置伊犁将军;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起到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地区发展有重大意义,故D处填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
根据表格和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如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是和亲;清朝时设立伊犁将军,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是设立行政机构。
(3)
根据所学可知开天辟地事件形成的标志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结合所学可从新中国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来回答对“改天换地”的理解。
(4)
根据材料“1956年”结合所学回答“深刻变革”带来的最深刻的影响是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结合所学可知“伟大转折”后中国农村改革的措施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5)
根据时间轴1997年“洗刷国耻”可知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根本原因是综合国力的提高。
(6)
本题是开放性题目,任取一个即可。如选取红船精神。可从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在当时的环境下,一大代表们从上海紧急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红船上,不惧危险,是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为救中国,选择一条全新的救国之路——马克思主义,体现其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等方面来回答。
(7)
威胁:根据材料“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各民族携手面对人类共同的问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但在各民族发展道路上仍然存在一些不和谐之音。”结合所学可从霸权主义,地区冲突等来回答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和谐之音”。如何向未来: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从推进大国协调合作,加强国际间沟通对话来回答一起走向未来的方法。
23.(1)特征:敌强我弱。目的:鼓舞士气,宣传抗战。抗战精神:表现出我军一往无前、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2)事件:抗美援朝。意义: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3)愿望:加快建设,实现国富民强;实现美好生活。事件:大跃进、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影响:大跃进: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使国内的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扰乱了国民经济秩序,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重大损失。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4)情怀: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统一:“一国两制”制度。
【解析】(1)
根据材料一“尚是敌强我弱,只能以游击战为主,还不具备大兵团作战的条件和能力”,可知此时抗日战争特征敌强我弱。抗日战争歌曲如此创作的目的鼓舞士气,宣传抗战。其表现出我军一往无前、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2)
根据材料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我的祖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抗击美国侵略者。可知两首歌共同反映了抗美援朝。抗美援朝,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3)
根据材料三“赶上英国”“正是通过对充满希望、充满生机的乡村田野的赞美和希望,抒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赞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出现的“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但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浮夸风”盛行。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扩大了农民生产的自主权,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因此这两首歌曲共同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加快建设,实现国富民强;实现美好生活的愿望。这两首歌曲反映的事件,分别是大跃进、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跃进: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使国内的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扰乱了国民经济秩序,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重大损失。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4)
根据材料四“《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回来吧!台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它真正实现了少数民族的当家做主,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不久,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缓和海峡两岸关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因此这两首歌曲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情怀,为实现这一情怀,我国分别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制度。
24.(1)意义: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2)评价:郑成功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是杰出的民族英雄。意义:增进了大陆与台湾的交流联系,加强了对台湾地区的管辖。
(3)分离: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国民党败退台湾。(意思相近即可本质区别:第一次分离是国家主权受破坏(或是帝国主义侵占);第二次分离是中国内政。)
(4)认识:祖国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祖国统一一定会实现等。
【解析】(1)
根据所学知识,元朝为了加强对台湾地区的管理,在澎湖岛设置了专门机构,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2)
根据材料“本朝顺治十八年,郑成功逐荷兰夷据之”并结合所学知识,郑成功收复台湾。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维护国家主权,是杰出的民族英雄。根据材料“康熙二十二年讨平之,改置台湾府,属福建省,领县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增进大陆与台湾的交流联系,加强了对台湾地区的管辖。
(3)
根据所学知识,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后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主要内容: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运行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等等;造成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这次分离是国家主权受破坏。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向人民解放军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在长江北岸严阵以待的百万雄师,分三路强渡长江,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顷刻间土崩瓦解,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从此蒋介石携残余势力逃亡台湾,造成今天台湾这个样子。所以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这次分离是中国内政。
(4)
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祖国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祖国统一一定会实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