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民解放战争 练习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民解放战争 练习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17 20:40: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四川省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民解放战争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22·四川巴中·统考模拟预测)1945年9月,毛泽东会客时说:“我们的目标是‘和平民主’,这与蒋介石打算正相反.不过,他愿意谈,我就谈;他愿意打,我就打.反正我是延安来的客人,客随主便嘛!”据此判断,这次会客是在
A.广州 B.重庆 C.西安 D.北平
2.(2022·四川内江·校考一模)1945年8月,毛泽东率中共代表团到达重庆,山城为之沸腾。重庆各界纷纷在《新华日报》上表达他们喜悦的心情和对谈判的希望。这反映出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是( )
A.“打倒列强,铲除军阀” B.“要和平,争民主”
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D.“还我河山,守土抗战”
3.(2022·四川凉山·统考模拟预测)1945年8月29日《大公报》社评标题是“毛泽东先生来了!”社评认为毛泽东的到来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毛泽东先生是来到了( )
A.北京 B.南京 C.上海 D.重庆
4.(2022·四川资阳·统考模拟预测)毛泽东在一次出行前说:“党内绝对不要依靠谈判,绝对不要希望国民党发善心,它是不会发善心的。”下列事件证实了毛泽东的说法的是( )
A.“双十协定”的签订
B.蒋介石违背“双十协定”,发动全面内战
C.蒋介石对中央根据地发动“围剿”
D.蒋介石亲赴西安,督促张、杨“剿灭”红军
5.(2022·四川内江·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校考一模)运用时间轴培养时空观念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与下图“?”处对应的事件是
A.长沙会战 B.重庆谈判 C.内战爆发 D.南京解放
6.(2022·四川凉山·模拟预测)1947年3月人民解放军主动撤离延安,是因为国民党军队进攻( )
A.陕北解放区 B.山东解放区 C.中原解放区 D.东北解放区
7.(2022·四川广安·统考二模)“四十星夜风云,三千里路程;雄师南下,越黄泛,铁骑饮马江滨;壮举谁为者,刘邓常胜军。”材料描写的事件( )
A.全面进攻中原解放区 B.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C.揭开了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D.发起了渡江战役,占领了南京
8.(2022·四川南充·统考二模)毛泽东曾在一篇文章中说:“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全国性反攻”开始的主要标志是( )
A.发动辽沈战役 B.发动渡江战役 C.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D.解放南京
9.(2022·四川广安·统考中考真题)1946年5月4日毛泽东指出,现在类似大革命时期,农民伸出手来要土地,共产党是否批准,今天必须表明态度。这反映了( )
A.国民革命运动发展迅猛 B.革命形势发展要求改变土地政策
C.地主减租减息土地政策必须实施 D.土地改革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条件
10.(2022·四川遂宁·统考中考真题)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和解读,与以下图片史料所反映历史事件关联度最紧密的文献是( )
1947年11月《东北日报》 土地改革深入开展 1947年 斗地主 分田地
A.《论持久战》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中国土地法大纲》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1.(2022·四川南充·统考模拟预测)翻身农民获得土地后,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争胜利”的口号下,以极大热情投入农业生产。全国解放区在三大战役期间农民支援战争的担架达11700付、小车430990辆、牲畜1000多万头。这反映了土地改革
A.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技术 B.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调动了农民抗日积极性 D.为解放战争胜利提供保障
12.(2022·四川达州·中考真题)一名老兵在回忆录中写道,“在嘹亮的冲锋号角声中,我们登上总统府的顶楼……我换上了一面红旗。这时正是民国38年4月23日上午8时。”材料中的“总统府”是
A.南京临时政府 B.北洋军阀政府 C.广州国民政府 D.南京国民政府
13.(2022·四川巴中·中考真题)“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该诗反映的是(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4.(2022·四川成都·统考一模)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间隙中也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多数与重大历史事件相关。下列诗句中能印证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这个事件的是
A.秋收时节暮云愁,露雳一声暴动 B.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C.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D.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15.(2022·四川南充·统考二模)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了历史。”站在今天南京古城墙上,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是( )
①中华民国的成立②侵华日军屠杀中国同胞的暴行
③中共“七大”的召开④统治中国 22 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6.(2022·四川资阳·统考模拟预测)下图是由两岸故宫博物院组成的专家组共同绘制的发生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故宫文物大迁移路线图。下列对各阶段的文物迁移表述错误的是( )
第一次迁移:1933年2月起,从北平到上海。 第二次迁移:1937年8月起,三路转运后方。 第三次迁移:1947年12月,从四川运到南京,拟运往北平。 第四次迁移:1948年12月起,从南京到台湾。
A.第一次迁移:九一八事变后,日军进逼华北
B.第二次迁移:日军全面入侵,国民政府内迁
C.第三次迁移:抗战取得胜利,国民政府迁往南京
D.第四次迁移: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北平和平解放
17.(2022·四川达州·统考模拟预测)20世纪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悲喜剧,在报纸的头版中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1949年4月22日,李先生最有可能在当天报纸上阅读到的头条新闻是( )
A.城头变幻大王旗,清帝宣统下诏退位
B.火烧赵家楼,30多名学生遭政府逮捕
C.应蒋之邀,毛泽东抵渝共商建国大计
D.毛泽东、朱德下令渡江,南京解放在即
18.(2022·四川内江·校考一模)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纪念淮海战役,国务院决定兴建淮海战役纪念馆,纪念馆最适合建在
A.徐州 B.北京 C.济南 D.南京
19.(2022·四川南充·校联考三模)华北国民党军总司令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古城北平得到和平解放,描述的战役是( )
A.挺进大别山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20.(2022·四川·模拟预测)以下是对人民解放军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分析。如下图对应的是(  )
A.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B.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C.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
D.广大解放军指战员指挥有方
二、简答题
21.(2022·四川资阳·统考模拟预测)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之间的分分合合,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黄埔军校的创建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结晶,哪位中共领导人在该校担任过政治部主任这一重要职务?
(2)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共发动的哪次武装起义,标志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3)哪一事件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4)抗战胜利后,为争取和平避免内战,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亲临重庆参加国共两党谈判,最后签署了哪一重要文件?
(5)从国共两党分合的史实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三、综合题
22.(2022·四川巴中·统考模拟预测)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传统文化】
材料一 唐朝是一个充满自信的时代。太宗时期就确立了三教并行的国策,对于佛、儒、道一体扶植;以博大的胸怀去吸收异族外域文化,实现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和谐共存;奉行“夷狄亦人,以德治之,可使如一家”的开明民族政策,使大唐帝国的威望空前鼎盛;以开放的心态与世界交往,中外交流的增强,丰富了各自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唐王朝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摘编自朱伟东、邵志国《论初唐的社会和谐及其成因》
【文化革新】
材料二 作为思想启蒙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为封建统治者服务且有碍于社会发展的成分,批判的矛头直指以封建统治者意识形态出现的儒家学说。但必须注意,这种批判是在民族危亡时进行的,它不是纯学理意义上的一般学术批判,而是以文化为切入点,以实现民众启蒙、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为目的的社会运动。
——沈永刚《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传承》
新文化运动和学生爱国运动是互为因果的。新文化运动使青年们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对国家危亡境遇的警觉,更使青年们认真考虑……以什么思想来救国经过五四运动,介绍、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革命文化】
材料三 毛泽东诗词是中国革命史的壮丽画卷,也是解读革命文化的独特文本。
图一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七律长征》(1935年10月)
图二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4月)
【传承创新】材料四 “我们的党内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的讲话
2021年讲述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创作历程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饱含哲思的中国传统美学意蕴征服了观众的心,成为一条难求的年度爆款。今年除夕夜《只此青绿》登上了春晚舞台,以舞蹈之美引领观众步入充满现代意义的中华美学殿堂。
——CCTV13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尽显江山多娇
图三王希梦《千里江山图》 图四舞蹈诗剧《只此青绿》
(1)请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充满自信”有何历史意义?(任意2点即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新文化运动在前期和后期分别“以什么思想来救中国”?请指出材料二中“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3)请根据图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红军在漫漫征途中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两点即可)图二所示毛泽东的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歌颂的是什么战役?
(4)请根据材料四指出我们的党内政治文化的基础和源头分别是什么?
(5)综合以上四则材料及所学知识,想一想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为什么能“征服观众的心”?
23.(2022·四川·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蒋本可以集中兵力守卫长城以南的地区,但他却不听美国的建议,将大批部队派往东北,结果便是令其中的47万人惨遭屠杀或被俘。攻占延安并将隐藏起来的中共领导人追迫到战略意义并不重要的西北山区,是一项注定要失败的决策,为此又消耗了40万军队。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指挥不当,再一次导致了无可挽回的兵员损失。从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之间的短时期内,国民政府损失了一百多万部队;政府军队的锐气焚毁殆尽,余下的部队再也无力作战了。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1)根据材料,指出美国对中国解放战争的态度。
(2)你是否同意作者关于南京国民政府失败原因的观点?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材料“我们的目标是‘和平民主’,这与蒋介石打算正相反。不过,他愿意谈,我就谈;他愿意打,我就打。反正我是延安来的客人,客随主便嘛!”可知是重庆谈判,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1945年8月,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经过40多天的艰苦谈判,10月10日,国民党被迫同中国共产党正式签署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也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B项正确;材料说的是重庆谈判,同A、C、D地点无关,排除。故选B项。
2.B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1945年8月,毛泽东率中共代表团到达重庆,山城为之沸腾,这反映出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却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为争取国内和平,毛泽东率中共代表团到达重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重庆人民对中共代表团的到来所表现出的喜悦之情,反映的正是人民渴望和平、民主的愿望,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打倒列强,铲除军阀”是1924-1927年期间国民大革命时期的愿望和口号,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孙中山三民主义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还我河山,守土抗战”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口号,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故选:B。
3.D
【详解】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中共代表人民希望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美国为了自己的在华利益扶蒋反共,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为了一党独裁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 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的陪同下到达重庆与国民党进行重庆谈判,D项正确;ABC项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4.B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战争胜利之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就中国未来的发展前途、建设大计在重庆进行谈判,经过43天的艰苦谈判,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后蒋介石公然撕毁“双十协定”,发动全面内战,这证实了毛泽东“党内绝对不要依靠谈判,绝对不要希望国民党发善心,它是不会发善心的。”的说法,B项正确;“双十协定”的签订只是国共两党和平谈判的结果,排除A项;蒋介石在1933年也曾对中央根据地发动“围剿”,排除C项;蒋介石亲赴西安,督促张、杨“剿灭”红军发生于西安事变前期,排除D项。故选B项。
5.C
【详解】年代尺上“?”处对应1946年,结合所学知识,1946年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C项正确;长沙会战发生在1937-1945年全民族抗战期间,排除A项;重庆谈判发生在1945年8月-10月,排除B项;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解放南京,排除D项。故选C项。
6.A
【详解】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二十多万人,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当时在陕北的西北野战军与敌人相比,众寡悬殊,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毛泽东、周恩来等撤离延安后,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一直转战陕北,指挥解放战争。彭德怀、贺龙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进行了多次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项。
7.C
【详解】依据“四十星夜风云,三千里路程;雄师南下,越黄泛,铁骑饮马江滨;壮举谁为者,刘邓常胜军。”可知反映的是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从而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C项正确;1946年夏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全面爆发,排除A项;1947年5月,陈毅、粟裕指挥华东解放军取得孟良崮战役的胜利,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排除B项;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占领南京,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排除D项。故选C项。
8.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全国反攻的序幕,中国人民解放军由解放区作战转向国统区作战,由内线作战转为外线作战,C下降正确;发动辽沈战役,与国民党展开主力决战,解放了东北全境,大大加速了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排除A项;发动渡江战役,使国民党的长江防线顷刻崩溃,排除B项;南京的解放,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之久的国民党政权垮台,排除D项。故选C项。
9.B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46年5月解放战争即将爆发,国共两党矛盾尖锐。当时的革命形势要求中共改变抗战时期的双减双交政策,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争取农民对解放战争的支持,以推翻南京国民政府,B项正确。此时并非国民大革命时期,A项排除;减租减息政策是抗战时期的土地政策,C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农村生产关系急需调整而非已经调整,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1947年,中共在解放区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按照农村人口平分土地。材料中的报纸刊有东北土地改革的信息,图片二中“耕者有其田”正是土地改革的宣传语,图片三反映土地改革的历史场景,可见,三幅图片均与土地改革相关,C项正确;《论持久战》发表于1938年,是关于中国抗日战争方针的军事政治著作,排除A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发表于1930年,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探寻中国革命道路的重要著作,排除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于1950年,主要内容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排除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根据材料“全国解放区在三大战役期间农民支援战争的担架达11700付、小车430990辆、牲畜1000多万头。”,可见,农民大力支持三大战役,提供了大量的物资,故D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涉及农业生产技术领域,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中展现的是解放战争的事情,而非抗日战争的事情,故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2.D
【详解】根据“我换上了一面红旗。这时正是民国38年4月23日上午8时”可得出是1949年的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D项正确;A项是1912年,排除A项;北洋军阀政府在北伐战争时期基本被推翻,排除B项;广州国民政府时间是1925-1926年,排除C项。故选D项。
13.D
【详解】根据“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可得出是毛泽东写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D项正确;ABC项是三大战役,与南京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14.D
【详解】1949 年 4 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是毛泽东针对渡江战役胜利写的诗词,D 项正确;A是描述的是秋收起义,B描述的是红军长征,C描述的是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排除A、B和C项。故选D项。
15.A
【详解】根据所学,①中华民国成立于南京;②侵华日军屠杀中国同胞的暴行是指南京大屠杀;④统治中国 22 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是指渡江战役占领南京。③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故A项①②④正确,排除BCD。
16.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时期,主力决战,即三大战役,是从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中华民国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个战略性战役。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因此各阶段的文物迁移表述错误的是“第四次迁移: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北平和平解放”。D项符合题意;第一次迁移:九一八事变后,日军进逼华北;第二次迁移:日军全面入侵,国民政府内迁;第三次迁移:抗战取得胜利,国民政府迁往南京,ABC项都符合史实,但是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
17.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1949年4月22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选项A城头变幻大王旗,清帝宣统下诏退位(1912年);选项B火烧赵家楼,30多名学生遭政府逮捕(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选项C应蒋之邀,毛泽东抵渝共商建国大计(1945年8月);选项D毛泽东、朱德下令渡江,南京解放在即(1949年4月22日);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18.A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1949年11月,中原解放军与华东野战军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振林等指挥下,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发起淮海战役,歼灭大量敌军。淮海战役的胜利,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A不合题意;北京是平津战役和平解放的城市,B符合题意;济南没有出现三大战役中。C不合题意;南京是渡江战役中解放得了。D不合题意。由以上分析可知,BC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A。
19.C
【详解】根据所学,平津战役中北平和平解放,C项正确;A项是战略反攻的序幕,排除A项;BD项与北平无关,排除BD项。故选C项。
20.A
【分析】
【详解】根据题干图片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们解放战争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这是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得民心者得天下,所以答案选择A。
21.(1)周恩来;
(2)南昌起义;
(3)西安事变;
(4)《双十协定》;
(5)①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给中华民族带来战争和灾难。(或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或两党合则国兴,两党分则民族和人民不幸)②国共两党代表的是不同利益的政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两党两次合作,沉重打击了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③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应以民族利益为重,实现第三次合作,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只要答出划线部分,或意思相近即可得分)
【详解】(1)主要考查学生对黄埔军校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黄埔军校的创建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结晶,作为中共领导人之一的周恩来,曾经在黄埔军校担任过政治部主任这一重要职务,当时蒋介石任校长。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南昌起义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1927年8月1日,中共发动了南昌起义,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就是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3)主要考查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的相关史实,依据已学知识可知,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庆谈判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抗战胜利后,1945年8月,为争取和平避免内战,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亲临重庆参加国共两党谈判,最后签署了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也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
(5)主要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围绕材料的主旨分析归纳。①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给中华民族带来战争和灾难。(或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或两党合则国兴,两党分则民族和人民不幸)②国共两党代表的是不同利益的政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两党两次合作,沉重打击了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③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应以民族利益为重,实现第三次合作,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22.(1)实现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和谐共存;使大唐帝国的威望空前鼎盛;以开放的心态与世界交往,中外交流的增强,丰富了各自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唐王朝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2)批判传统文化中为统治者服务、有碍于社会发展的成分;民主、科学和马克思主义思想;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3)敌人的围追堵截、自然环境的恶劣、党内“左”倾错误的影响、少数民族的阻挠、缺少粮食给养等;渡江战役。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
(5)饱含哲思的中国传统美学意蕴,以舞蹈之美引领观众步入充满现代意义的中华美学殿堂。
【详解】(1)根据材料一“唐朝是一个充满自信的时代。太宗时期就确立了三教并行的国策,对于佛、儒、道一体扶植;以博大的胸怀去吸收异族外域文化,实现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和谐共存;……”可得出唐朝“充满自信”的历史意义是实现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和谐共存;根据材料一“奉行‘夷狄亦人,以德治之,可使如一家’的开明民族政策,使大唐帝国的威望空前鼎盛;……”可得出历史意义:使大唐帝国的威望空前鼎盛;根据材料一“以开放的心态与世界交往,中外交流的增强,丰富了各自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可得出历史意义:以开放的心态与世界交往,中外交流的增强,丰富了各自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根据材料一“……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唐王朝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可得出唐朝“充满自信”的历史意义:唐王朝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2)根据材料二“作为思想启蒙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为封建统治者服务且有碍于社会发展的成分,批判的矛头直指以封建统治者意识形态出现的儒家学说。”可得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批判传统文化中为统治者服务、有碍于社会发展的成分;根据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在前期以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来救中国。新文化运动后期主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来救中国;根据所学知识,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3)根据图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军在漫漫征途中遇到的艰难险阻有敌人的围追堵截、自然环境的恶劣、党内“左”倾错误的影响、少数民族的阻挠、缺少粮食给养等;图二所示毛泽东的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歌颂的是渡江战役。1949年的渡江战役,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结束。
(4)根据材料四“我们的党内政治文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文化。”可得出,我们的党内政治文化的基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头是革命文化。
(5)根据材料四“《只此青绿》以饱含哲思的中国传统美学意蕴征服了观众的心,成为一条难求的年度爆款。今年除夕夜《只此青绿》登上了春晚舞台,以舞蹈之美引领观众步入充满现代意义的中华美学殿堂。”结合所学知识,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能征服观众的心的原因是饱含哲思的中国传统美学意蕴,以舞蹈之美引领观众步入充满现代意义的中华美学殿堂。
23.(1)扶蒋反共。
(2)示例:不同意。
理由:材料中认为南京国民政府失败的原因是蒋介石指挥失误,这只是原因之一,南京国民政府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失去民心,而中共在解放战争中取得胜利除了因为得民心之外,还因为解放军士气高涨,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正确指挥等,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解析】(1)
根据材料“蒋本可以集中兵力守卫长城以南的地区,但他却不听美国的建议”可得出美国对中国解放战争的态度是扶蒋反共。
(2)
不同意。根据材料“攻占延安并将隐藏起来的中共领导人追迫到战略意义并不重要的西北山区,是一项注定要失败的决策”可得出作者认为南京国民政府失败的原因是蒋介石指挥失误,然而这只是原因之一,南京国民政府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失去民心,而中共在解放战争中取得胜利除了因为得民心之外,还因为解放军士气高涨,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正确指挥等,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