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练习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练习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17 20:42: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四川省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22·四川德阳·中考真题)1956年我国的工业产量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超过了前一年的25%,同时资本投入也增加了60%。这得益于
A.土地改革的推行 B.一五计划的实施
C.三大改造的完成 D.改革开放的深化
2.(2022·四川雅安·统考中考真题)表为1957年我国部分行业产量情况。表中信息说明我国( )
项目 产量 比1952年增长
钢产量 535万吨 296%
原煤产量 1.31亿吨 98.5%
发电量 193亿千瓦时 164%
粮食产量 1.95亿吨 19%
棉花产量 164万吨 26%
A.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B.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业
C.农轻重的比例协调发展 D.农业生产实现了专业化
3.(2022·四川内江·统考模拟预测)下图所示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党史新中国史系列漫画”中的一幅,画中我国某厂工人为所取得的成就欢欣鼓舞。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反映工业落后面貌开始改变 B.表明三大改造顺利完成
C.说明汽车工业水平领先世界 D.体现改革开放成就突出
4.(2022·四川德阳·统考二模)1949年至1957年底,我国城镇总人口共增长4184万人,平均每年增长523万人;城镇人口的比重由1949年的10.6%增长至1957年的15.4%,增幅达0.7倍以上,年平均递增率高达7%。这一变化主要利益于( )
A.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第一个五年计划推动 D.三大改造的实现
5.(2022·四川成都·模拟预测)阅读中国1957年与1952年相比产值提升统计图表。据此可知,1957年的中国( )
A.农业合作化运动兴起 B.工业化水平显著提升
C.“一五”计划已超额完成 D.形成合理的工业布局
6.(2022·四川遂宁·统考中考真题)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诞生同时,奠定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基础的根本政治制度也确立了,它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政治协商会议制度 D.基层民主自治制度
7.(2022·四川凉山·统考中考真题)1954年9月,张爷爷作为农业战线的代表参加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会上,他为我 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一部宪法的诞生投上了庄严的一票。这部宪法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8.(2022·四川南充·统考三模)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布前,曾有1.5亿人民参加讨论,提出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这充分说明它(  )
A.由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
B.体现了广大人民的意志
C.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保证
9.(2022·四川广安·统考二模)依法治国是一种治国思想体系,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核心。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民国约法》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0.(2022·四川泸州·统考二模)如下图是某一同学整理的新中国政治建设的思维导图,其中属于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1.(2022·四川泸州·统考模拟预测)莫言在小说《生死疲劳》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住在东厢房里的另一户人家,在这段时间里的一个狂风暴雨日,生了—对双胞胎女婴。这两个女孩,长名互助,幼名合作。”小说情节反映的历史背景是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抗美援朝 D.改革开放
12.(2022·四川成都·模拟预测)观察下列表格,与1952年相比,造成1956年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项目 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集体所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1952年 71.8% 6.9% 0.7% 1.5% 19.1%
1956年 7% 0.1% 7.3% 53.4% 32.2%
1952年和1956年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
A.抗美援朝 B.土地改革 C.三大改造 D.国民经济的调整
13.(2022·四川达州·统考模拟预测)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下列对第二次历史巨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表述完全正确的是( )
A.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消灭了剥削制度
B.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作为标志;以三大改造的完成作为标志
C.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D.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作为施政方针;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4.(2022·四川绵阳·校联考模拟预测)三大改造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这是因为三大改造( )
A.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B.开始实施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使中国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D.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条件
15.(2022·四川内江·校考二模)下列不是新中国三大改造的是( )
A.国有企业 B.农业 C.手工业 D.资本主义工商业
16.(2022·四川南充·统考模拟预测)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将“消灭资本家私有制”作为奋斗目标之一,这一目标基本实现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17.(2022·四川自贡·校考二模)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结论。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标志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农村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18.(2022·四川成都·模拟预测)“我们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邓小平的这段话总结的是( )
A.“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 B.三大改造的经验
C.闭关自守导致国家落后 D.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阶级
19.(2022·四川绵阳·统考中考真题)20世纪60——70年代,为了加强国防安全,中国开展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运动。同学们熟知的九院等军工企业纷纷迁人绵阳。据此可推知当时绵阳成为( )
A.中国的工业中心 B.国防建设的基地
C.改革开放的前沿 D.教育发展的先锋
20.(2022·四川绵阳·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列表格,你认为最适合的主题是( )
姓名 年龄(岁) 成就
孙中山 28 创立兴中会
邹容 20 出版《革命军》
周恩来 26 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雷锋 22 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
A.年轻有为民族精英 B.革命领袖国家栋梁.
C.民主共和时代先锋: D.公而忘私助人为乐
21.(2022·四川成都·校考二模)20世纪60年代,在河南兰考有一首民谣:“故道黄河东流去,留下一片黄沙地。党为了咱除‘三害’,派来一位好书记。”民谣中的“好书记”是( )
A.王进喜 B.邓稼先 C.焦裕禄 D.孔繁森
22.(2022·四川资阳·统考模拟预测)“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带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在这样的困境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克服重重困难,仍取得了一些科技成就。以下建设成就属于该时期的是
A.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袁隆平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C.鞍山钢铁公司建成正式投产 D.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并使用
23.(2022·四川南充·校联考三模)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主席刘少奇被污蔑为“叛徒、内奸、工贼”,遭受残酷的迫害,说明文化大革命( )
A.严重破坏了民主与法制 B.阻碍了国民经济发展
C.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 D.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
二、综合题
24.(2022·四川眉山·校考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4年,曾国藩见洋枪队在苏南打得太平天国丢盔弃甲,见识了西洋枪炮的厉害,他决定兴建现代军械厂。于是,委托容闳去美国买新式机器,办起了一个军械厂。同时,李鸿章买了一家钢铁厂,两个项目一合并,在1865年建立起了江南制造总局。该局设有翻译馆,翻译了数学、化学、机械等几乎所有近代科学知识。
——摘编自统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江南制造总局产生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材料二 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洋务运动破产,江南制造总局发展也日益艰难。新中国成立后,曾经的江南制造总局发展成为今天的江南造船厂。20世纪60年代,它建造成功了中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现在它是中国船舶制造的重点企业,为中国发展经济、增强国防力量正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摘编自《上海的工业之路通向何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后江南造船厂发展的原因。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一个企业健康发展的因素。
三、论述题
25.(2022·四川泸州·统考模拟预测)新中国的成立是我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更是我们民族的新生。阅读下列材料,请你结合新中国成立的有关史实,并联系中国近现代史上你学习过的知识,以“新中国印象”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历史小论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重点突出,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材料一: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词》中讲到:我们的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
材料二:《英雄儿女》是反映抗美援朝的优秀电影,其主题曲的歌词为:“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青天响雷敲金鼓,大海扬波作和声,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
材料三:建国后,刘少奇在《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中有这样的阐述:这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材料四:“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对经济、文教卫生的基本建设投资达493亿元,超过计划15.3%,工业建设成就颇丰,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达704亿元,一批过去非常薄弱的基础工业包括制造飞机、汽车、拖拉机、发电设备、冶金设备、重型和精密机器等新的工业部门,在我国建立起来了。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1956年我国的工业产量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超过了前一年的25%,同时资本投入也增加了60%。”可得出这主要得益于一五计划的开展,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B项正确;土地改革、三大改造与工业化没有太直接的关系,排除AC项;改革开放是1978年,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详解】根据题干图表中“钢产量比1952年增长296%,原煤产量比1952年增长98.5%,发电量比1952年增长16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的是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史实,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我国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迈进,A项正确;仅从题干中无法得出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业,排除B项;从题干中“粮食产量比1952年增长19%,棉花产量比1952年增加26%”可知,农轻重的比例不协调,排除C项;无法从题干中得出农业生产实现了专业化,排除D项。故选A项。
3.A
【详解】根据图片“1956年7月13日是一个改变中国汽车工业历史的日子,由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第一辆汽车——CA10型解放牌卡车缓缓驶下了装配线”,结合所学可知1953到1957年“一五”计划期间中国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等相继投产,新中国工业面貌开始改变,故A符合题意;三大改造与图片内容不符,排除B;材料中是中国第一辆汽车下线,C说法明显错误,排除;改革开放是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D错误。故选A。
4.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一五计划”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实现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的到进一步提高。分析题干信息,我国城镇人口比重不断增加是因为第一个五年计划推动,C项排除;党按照《共同纲领》规定,从1950年冬到1953年春,领导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其他各项新民主主义改革和建设,胜利完成恢复国民经济的艰巨任务,排除A项;1952年土改改革完成,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排除B项;三大改造的实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根据题干“中国1957年与1952年相比产值提升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重工业比重大,这反映出中国的一五计划期间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化水平显著提升,B项正确;1957年,农业合作化运动已经完成,排除A项;仅凭数据无法判断“一五”计划是否已超额完成 ,排除C项;图表体现不出“形成合理的工业布局”,排除D项。故选B项。
6.A
【详解】根据材料“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诞生同时,奠定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基础的根本政治制度也确立了”可得出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A项正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排除B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是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排除C项;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排除D项。故选A项。
7.B
【详解】结合所学,1954年9月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项正确;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排除A项;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排除C项;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排除D项。故选B项。
8.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依据材料中“1.5亿人民参加讨论”可知说明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制定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具有广泛的民主性,B正确;ACD在题干材料中无法得到体现,排除。故选B。
9.D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在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选项D符合题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华民国约法》都是资本主义类型的宪法,排除A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建国前在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上制定的,起临时宪法的作用,排除C。故选D。
10.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954年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会议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中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新中国是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B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社会主义宪法,不是根本政治制度,排除A项;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都属于我国基本政治制度,排除CD项;故选B项。
11.B
【详解】根据材料“这两个女孩,长名互助,幼名合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改造时期,对农业改造形式是建立互助合作社,互助和合作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故B符合题意;土地改革是把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故A不符合题意;抗美援朝是一场战争,与题意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改革开放以后,名字不再具有时代特征,而是有意义,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2.C
【详解】1953-1956年,我国进行三大改造,到 1956 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表格中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比例大幅度下降,主要是三大改造的结果,C项正确;抗美援朝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 国际地位,排除A项;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 2 000 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排除B项;国民经济调整是1949-1952年,排除D项。故选C项。
13.A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消灭了剥削制度,A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以开国大典为标志的,排除B系那个;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是三大改造的完成,而不是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排除C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以开国大典为标志的,而不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作为施政方针,排除D项。故选A项。
14.A
【详解】1956年,我国完成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转变,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A项正确;1984年我国开始实施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排除B项;1957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条件,使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排除CD项。故选A项。
15.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三大改造建立了国有企业,A项符合题意;1953年到1956年,我国对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16.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6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消灭了资本家私有制,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C符合题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A排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排除;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D排除。故选择C。
17.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底,我国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标志着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标志是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D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启历史新纪元,但中国还是新民主主义国家,排除A项;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的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排除B项;“一五计划”提前完成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排除C项。故选D项。
18.A
【详解】根据“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可知,邓小平总结的是违反客观规律,犯了“左”倾错误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A项正确;三大改造和土地改革都不是违法客观世界发展规律的事件,排除BD项;新中国成立后没有进行闭关自守,排除C项。故选A项。
19.B
【详解】据材料“20世纪60——70年代,为了加强国防安全,中国开展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运动。同学们熟知的九院等军工企业纷纷迁人绵阳”可知,为了加强国防安全,中国开展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运动,当时九院等军工企业纷纷迁人绵阳,因此绵阳属于国防建设基地,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三线建设,未涉及工业中心问题,排除A项;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定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三线建设,未涉及教育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20.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孙中山28岁创立兴中会;邹容20岁出版《革命军》;周恩来26岁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雷锋22岁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最适合的主题是年轻有为民族精英,A项正确;革命领袖,民主共和,与雷锋不符,排除BC项;公而忘私,助人为乐,只与雷锋相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1.C
【详解】依据材料中“20世纪60年代”“河南兰考”“好书记”等信息可以直接判断出好书记应该是焦裕禄,联系已学知识可知,焦裕禄1962年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被誉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县委书记的榜样”、“共和国的脊梁”。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2.B
【详解】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时间是1966-1976年,1973年,袁隆平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B符合题意;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1964年,A不符合题意;鞍山钢铁公司建成正式投产和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并使用是1953-1957年一五计划时期的成就,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3.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主席刘少奇在没有经过法律程序审判的情况下,被林彪、江青集团诬蔑为“叛徒、内奸、工贼”并加以残酷的政治陷害和人身摧残,这是文革期间最大的冤案,体现了国家的民主法制遭到践踏,A项正确;“阻碍了国民经济发展”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1976年,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文化大革命结束,排除C项;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是在文革结束后,排除D项。故选A项。
24.(1)原因: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为挽救统治危机发动洋务运动;“自强”思想的影响;西方技术的传入,特别是武器的认识;曾国藩、李鸿章的办厂努力。
历史意义: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培养了一批工业技术力量;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等。
(2)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稳定的建设环境;经济基础和生产能力提高;科技进步与人才的积累;企业管理制度和水平的提高等。
(3)国家独立;科技发展;经济基础;管理水平;和平环境;劳动者素质等。
【详解】(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为挽救统治危机发动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时期提出“自强”口号,创办了一系列军事工业;根据“曾国藩见洋枪队在苏南打得太平天国丢盔弃甲,见识了西洋枪炮的厉害,他决定兴建现代军械厂。”可归纳出西方技术的传入,特别是武器的认识;根据“同时,李鸿章买了一家钢铁厂,两个项目一合并,在1865年建立起了江南制造总局”可归纳出曾国藩、李鸿章的办厂努力。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90年代掀起的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培养了一批工业技术力量;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等。
(2)根据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曾经的江南制造总局发展成为今天的江南造船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国家独立民族解放;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稳定的建设环境,有利于江南造船厂发展;根据“20世纪60年代,它建造成功了中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可归纳出经济基础和生产能力提高;根据“现在它是中国船舶制造的重点企业,为中国发展经济、增强国防力量正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科技进步与人才的积累;企业管理制度和水平的提高等。
(3)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国家独立;科技发展;经济基础;管理水平;和平环境;劳动者素质等。
25.题目:新生人民政权的建立以及政权的巩固与发展。
论述:1949年10月1日下午,北京30万军民齐集天安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新中国成立后,先后进行了土地改革运动,抗美援朝战争和西藏和平解放等措施,为发展我国工业,编制和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粉碎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阴谋,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周边环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由于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门类不全。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至1957年)。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的各项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这些措施的实行,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为即将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详解】题目:根据材料一“我们的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新中国的成立;根据材料二“《英雄儿女》是反映抗美援朝的优秀电影……”,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抗美援朝;根据材料三“建国后,刘少奇在《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中有这样的阐述……”,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三反映的是新中国土地改革;根据材料四“‘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对经济、文教卫生的基本建设投资达493亿元……”,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四反映的是第一个五年计划。这些事件体现的是新生人民政权的建立以及政权的巩固与发展,由此可拟定题目为:新生人民政权的建立以及政权的巩固与发展。论述: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一五计划的意义等方面进行论述。最后总结升华。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