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导学目标:
1.了解遣唐使和鉴真东渡对日本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2.掌握玄奘西行的经历和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贡献。
3.理解唐朝对外交流活跃的原因:认识鉴真与玄奘为推动中外文化交往的献身精神。
遣唐使
鉴真东渡
中印
玄奘西行天竺
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对外开放 双向交流
唐
天竺
向西
日本
新罗
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一)遣唐使
1含义:日本派遣到中国的使团。
2目的: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3组成人员:由官员、医师、画师、乐师、译师、史师,各类工匠等组成。
遣唐使来华
“遣唐使臣”
印章
唐朝
日本
留学生/留学僧
制度 /天文历法 /文字/典籍 /书法 /建筑技术
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4.时间:唐朝时期
5.代表:鉴真、阿倍仲麻侣
6、概况:
(1)十几批 (次数多)
(2)最多的一次达到500多人 (规模大)
(3)同行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 (人员类型多)
孝德天皇
日本平安京平面图
长安城平面图
唐朝三省六部制
日本中央官制
日本和同开珎( bǎo )
唐朝开元通宝
日本文字
床前明月光,
疑似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中国文字
建筑
政治
钱币
文字
从公元8世纪起,日本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在参照中国汉字草书和楷书偏旁的基础上,创造了日本自己的文字。
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7.学习内容: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
平假名
片假名
文
字
服
饰
唐朝妇女
相关史事 遣唐使还将中国的风俗习惯传到日本,如五月初五的“端午(阳)节”、七月初七的“七夕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九月初九的“重阳节”等,就是那时候从中国传去的,有些节日一直流传至今。
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7.学习内容: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
思考:日本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1、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和模仿的国家。
2、唐朝对日本的影响很大。
3、一个国家的繁荣离不开各国之间的友好交往,封闭是不可能发展的。
吸收、借鉴、创新
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8.影响:遣唐使把唐朝的先进的制度和文化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奈良城(平京城)
遭诬告与海盗勾结,船只被官府查没。
突遇风暴,触礁搁浅,被渔民所救。
因官府出面阻止,未能成行。
因弟子好心阻拦,未果。
遭遇台风;因暑热患眼疾,双目失明。
754年,66岁的鉴真第六次东渡成功
鉴真
(687-763)
(二)鉴真东渡
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唐朝时,很多中国人为中日两国人民的交流作出了贡献。他们当中,最突出的是高僧鉴真。
1
2
3
4
5
6
遭诬告与海盗勾结,船只被官府查没。
突遇风暴,触礁搁浅,被渔民所救。
因官府出面阻止,未能成行。
因弟子好心阻拦,未果。
遭遇台风;因暑热患眼疾,双目失明。
754年,66岁的鉴真第六次东渡成功。
鉴真
(687-763)
2、鉴真六次东渡
二、鉴真东渡(唐玄宗时期)
鉴真,唐朝律宗时期高僧,曾担任扬州大明寺主持。在日本留学僧恳请下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1、目的:传授佛经,弘扬佛法
3、经历:六次东渡
4、地位:唐朝与日本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
5、内容:鉴真的贡献: 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鉴真东渡
2.人物:扬州大明寺高僧
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在日本传受佛教
日本的唐招提寺
唐朝书法
鉴真主持修建的唐招提寺,以及寺内的鉴真塑像,被日本政府定为一级国宝。
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日本文化的恩人”
7.精神:做事要有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不畏艰难,勇于开拓,坚持不懈。
6.影响: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唐与新罗的关系
1、背景:朝鲜半岛上的国家,和隋唐往来频繁。
相关史事 唐朝诗文、典籍等大量传
播到朝鲜。新罗人崔致远十二岁入唐求学,
18岁考中进士。后来他在唐朝做官,写下
大量诗文。他的文集《桂苑笔耕》流传至
今。
双向交流
隋及唐初,朝鲜半岛有高丽、百济、新罗三个国家。7世纪中叶,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唐王朝与新罗形成册封关系.
2.特点:往来频繁
①学唐文化
新罗强盛后,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②来唐经商
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③仿学唐制
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
④引进科技
⑤朝乐入唐
新罗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朝鲜半岛的音乐也传人中国,在唐朝宫廷和民间演出、流行。
三、唐与新罗的关系
3.目的:学习中国先进文化。
双向交流
4.表现;
2
1
4
3
三 玄奘西行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就中国佛教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三藏法师” ,后世俗称“唐僧”,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之一。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
三 玄奘西行
5.经历:
(1)出发: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
(2)学习:他遍访天竺的名寺, 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 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
(3)归国: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
“宁可就西而死,岂能东归而生!”
2.时间: 贞观初年(唐太宗时期),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
3.目的:为了求取佛经,研习佛法
1.背景:唐朝与天竺有频繁的交往
4.路线:长安—丝绸之路—天竺(那烂陀寺)
……山谷积雪,春夏合冻……经途险阻,寒风惨烈,多暴龙,难陵犯。……暴风奋发,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
——《大唐西域记》
“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
“宁可就西而死,岂能东归而生!”
三 玄奘西行
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成果
影响:
鉴真东渡,前后6次,用了12年,困难重重,但他百折不挠,矢志不渝,终于成功。
玄奘西行路途遥远,他不畏艰险,历经磨难,为追求真理,坚忍不拔,意志坚定。
三 玄奘西行
据他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材料1: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具丰实。 ——杜甫《忆昔》
想来
能来
让来
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
3. 海陆交通便利
1. 国力强盛,制度先进,文化繁荣
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
——陆威仪《哈佛中国史》
2. 对外政策开放、包容
思考:唐朝对外交流频繁的原因?有什么启示?
启示:
1.努力发展经济文化,提高综合国力;
2.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
3.学习唐朝的博大胸怀。
唐朝
西
东
印度
欧洲
非洲
日本
新罗
双向交流 开放、兼容并包
玄奘西行
鉴真东渡
原因
影响
课堂小结
大唐中心
唐朝的强盛
开放、兼容并包的特征
1、唐朝时很多中国人为中日两国人民的交流作出了贡献。他们当中最突出的是高僧( )
A.鉴真 B.玄奘 C.戒贤 D.法显
当堂小测
A
C
2.印度电视剧《奇迹》引发了人们对印度社会风情的无限遐想。假如你要查看有关印度的历史地理风俗,你该查阅下列哪本书( )
A.《徐霞客游记》 B.《西游记》
C.《大唐西域记》 D.《史记》
3.鉴真第5次东渡失败,弟子们有的畏难动摇,但他坚定地说:“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他仍坚持第6次东渡( )
A.天竺 B.朝鲜 C.日本 D.天方
4.玄奘西行是古代中印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见证,他游学、研习内容主要涉及的宗教是( )
A.基督教 B.伊斯兰教 C.道教 D.佛教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