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专题训练-----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绳子的故事
莫泊桑
戈德维尔的集市广场上,人群和牲畜混在一起,黑压压一片。只见牛的犄角,富裕农民的长毛绒高帽,农妇们的头巾在集市上攒动。尖厉刺耳的嘈杂声嗡嗡一片,持续不断。不时还可听到一声从乡下人结实的胸脯里发出的开怀大笑,或者系在墙边的母牛的一声长哞。整个集市都带着牛栏、牛奶、牛粪、干草和汗臭的味道,散发着种田人所特有的那种难闻的人和牲畜的酸臭气。
奥士高纳大爷正在向集市广场走来。突然他发现地下有一小段绳子。奥士高纳大爷具有真正诺曼底人的勤俭精神,认为一切有用的东西都该捡起来。他弯下身去,因为患风湿病而十分吃力。他从地上捡起了那段细绳子。这时他发现马具商马朗丹大爷在自家门口瞅着他。他们过去为了一根络头曾有过纠葛,至今互不理踩。现在奥士高纳大爷在粪土里捡绳头,被自己的冤家对头看见了,他颇感坍台,于是立即将绳头藏进罩衫,接着又藏入裤子口袋,然后又装模作样在地上寻找什么东西,但没有找到,便向市场走去,脑袋冲在前面,身子因风湿病而像弓一样弯着。
朱尔丹掌柜的店堂里,坐满了顾客。突然,客店前面的大院里响起了一阵鼓声。传达通知的乡丁拉开噪门背诵起来:“戈德维尔的居民以及所……有赶集的乡亲们,今天早晨,九十点钟……之间,有人在勃兹维尔大路上遗失黑皮夹子一只。内装法郎五百,单据若干。请拾到者立即交到……乡政府,或者曼纳维尔村伏图内,乌勒布雷克大爷家。送还者得酬金法郎二十。特此通告。”乡丁说完便走。
于是大家就这件事议论开来。宪兵大队长突然出现在店堂门口:“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在这儿吗?”
坐在餐桌尽头的奥士高纳大爷回答说:“在。”
“请跟我到乡政府走一趟。乡长有话要对您说。”
这位农民既感到诧异,又觉得不安。他一口喝完了杯子里的咖啡,起身上路,嘴里连连说“在,在。”他每当休息之后,起步特别困难,所以身子比早晨弓得更加厉害了。
乡长坐在扶手椅里等着他。“奥士高纳大爷,”他说,“有人看见您今天早上在勃兹维尔大路上捡到了乌勒布雷克大爷遗失的皮夹子。”
这位乡下人不知如何回答是好,瞅着乡长,自己也不知为什么,已经被这种对他的怀疑吓呆。
“我,我,我捡到了那只皮夹子?”
“是的,是您亲自捡到的。”
“我以名誉担保,我连皮夹子的影子也没见过。
“有人看见您啦。”
“有人看见我,我啦?谁看见的?”
“马朗丹先生,马具商。”
这时老人想起来了,明白了,气得满脸通红。
“啊!他看见啦,这个乡巴佬!他看见我捡起的是这根绳子,乡长先生,您瞧!”
他在口袋科里摸了摸,掏出了那一小段绳子。
但是乡长摇摇脑袋,不肯相信。“奥士高纳大爷,马朗丹先生是个值得信赖的人,我不会相信他把这根绳子错当成了皮夹子。”
这位老农气呼呼地举起手来,向身边吐了一口睡沫,表示以名誉起誓,再次说:“老天有眼,这可是千真万确。我再说一遍,这件事,我可以用我的良心和生命担保。”
乡长又说:“您捡起皮夹子之后,甚至还在地上找了很久,看看是否有张把票子从皮夹子里漏了出来。”
老人又气又怕,连话都说不上来了。
“竟然说得出!……竟然说得出……这种假话来糟蹋老实人!竟然说得出!……”
他抗议也是白费,别人不相信他。
消息已经传开了。老人一走出乡政府就有人围拢来问长问短。于是老人讲起绳子的故事来。他讲的,大家听了不信,一味地笑。
他生气,着急,由于别人不相信他而恼火,痛苦,不知怎么办,总是向别人重复绳子的故事,不停地讲他的遭遇……但是没有一个人相信他。
第二天,午后一时左右,依莫维尔村的农民布列东大爷的长工冯马利把皮夹子和里面的钞票、单据一并送还给了曼纳维尔村的乌勒布雷克大爷。
奥士高纳大爷得到消息后立即四处游说,叙述起他那有了结局的故事来。他胜利了。“要知道,使我伤心的是,”他说,“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而是污蔑。由于污蔑而遭众人非难,这种事是再损人不过的了。”
他整天讲他的遭遇,在路上向过路的人讲,在酒馆里向喝酒的人讲,星期天在教堂门口讲。不相识的人,他也拦住讲给人家听。现在他心里坦然了,不过,他觉得有某种东西使他感到不自在。人家在听他讲故事时,脸上带着嘲弄的神气。他好像觉得别人在他背后指指戳戳。
下一个星期二,他纯粹出于讲自己遭遇的欲望,又到戈德维尔来赶集。他朝克里格多村的一位庄稼汉走过去。这位老农民没有让他把话说完,在他胸口推了一把,冲着他大声说:“老滑头,滚开!”然后扭转身就走。
奥士高纳大爷目瞪口呆。为什么人家叫他“老滑头”呢?蒙迪维利埃村的一位马贩子对他大声说,“老爹,别说了。有个人捡着了,又有个人送还了。俗话说,没人见,没人晓,骗你,你也不知道。”
奥士高纳气得连话也说不上来。他想抗议。满座的人都笑了起来。他午饭没能吃完便在一片嘲笑声中走了。他眼看着消瘦下去。现在,爱开玩笑的人为了逗乐而请他讲绳子的故事,就像人家请打过仗的士兵讲他亲身经历的战斗故事一样,他那鼓到顶点的士气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垮了下来。
将近年底的时候,他卧病不起。临终昏迷的时候,他还在证明自己是清白无辜的,一再说:“一根细绳……一根细绳……乡长先生,您瞧,绳子在这儿。”
(本文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具商马朗丹大爷在自家门口瞅见奥高纳大爷检东西,于是向乡长报告奥士高纳大爷捡到了钱包。
B.乌勒布雷克大爷丢失了一个钱包,钱包里有现金和单据,他许诺要给送还他钱包的人二十法郎酬金。
C.面对马朗丹大爷和奥士高纳大爷相互盾的言论,乡长选择相信马朗丹大爷,认为奥士高纳大爷撒谎。
D.奥士高纳大爷捡到钱包不承认的事被马朗丹大爷四处宣扬,从此,大家都认为奥士高纳大爷是“老滑头”。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绳子作为线索,将奥士高纳大爷捡绳子,被认为是捡到钱包,真相大白后,他四处辩解等情节串联起来,使小说情节紧凑。
B.小说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奥士高纳大爷发现马朗丹大爷看到他捡绳子的情节,与后文奥士高纳大爷向他人倾诉的情节作了对比。
C.小说写马朗丹大爷因为与奥士高纳大爷结怨面诬陷他,人们拒绝相信他的清白,反而嘲笑他等内容,批判了人性的黑暗和冷漠。
D.“他那鼓到顶点的士气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垮了下来”,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了奥士高纳大爷情绪的变化。
3.第一自然段描写环境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
4.奥土高纳大爷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个文官的死
[俄]契诃夫
在一个挺好的傍晚,有一个也挺好的庶务官切尔维亚科夫,坐在剧院正厅第二排,举起望远镜,看《哥纳维勒的钟》。他一面看戏,一面感到心旷神怡。可忽然间,他的脸皱起来,眼珠往上翻,呼吸停住……他取下望远镜,低下头,便阿嚏一声,打了个喷嚏。切尔维亚科夫一点也不慌,掏出小手绢擦了擦脸,照有礼貌的人的样子往四下瞧了瞧,看看他的喷嚏搅扰别人没有。可这一看,他就心慌了。他看见坐在他前面第一排的一个小老头正用手套使劲擦他的秃顶和脖子,嘴里嘟嘟哝哝。切尔维亚科夫认出小老头是在交通部任职的三品文官布里扎洛夫将军。
“我把唾沫星子喷到他身上了!”切尔维亚科夫心想,“他不是我的上司,是别处的长官,可这仍然有点不合适。应当赔个罪才是。”
切尔维亚科夫就嗽一下喉咙,把身子向前探出去,凑着将军的耳根小声说:“对不起,大人,我把唾沫星子溅在您身上了……我出于无心……”
“没关系,没关系……”
“请您原谅我。我本来……我不是有意这样!”
“哎,请好好坐着,劳驾!让我听戏!”
切尔维亚科夫心慌意乱,傻头傻脑地微笑,开始看舞台上。他在看戏,可再也感觉不到心旷神怡了。他开始惶恐不安,定不下心来。到休息时间,他走到布里扎洛夫跟前,在他身边走来走去,终于克制住胆怯心情,嗫嚅道:“我溅着您了,大人……务请原谅……要知道我……我不是有意的……”
“哎,够了!我已经忘了,你却说个没完!”将军说完,不耐烦地撇了撇嘴唇。
“他说忘了,可他那眼神多凶!”切尔维亚科夫暗想,不时怀疑地瞧着将军。“连话都不想说了。应当对他解释清楚,我完全是无意的……这是自然规律……不然他会认为我故意啐他。他现在不这么想,可过后就会这么想的!”
回家后,切尔维亚科夫把自己的失态告诉了妻子。他的妻子先是被吓着了,但后来听说布里扎洛夫在“别的部门”,也就放心了。但他觉得妻子对发生的事似乎过于轻率。
“不过你还是去一趟,赔礼道歉的好,”他的妻子说,“他会认为你在公共场合举止不当!”
“说得对呀!刚才我道歉过了,可他有点古怪,且一句合情合理的话也没有。不过那时候也没时间细谈。”
第二天,切尔维亚科夫穿上新制服,刮了脸,去布里扎洛夫那儿解释。他走进将军接待室,看到那儿有许多人请托各种事情,将军本人夹在他们当中,开始听取各种请求。将军问过几人后,抬眼望着切尔维亚科夫。
“昨天在剧场,如果大人还记得的话,”切尔维亚科夫说,“我打了个喷嚏,无意中溅了……务请您原谅……”
“简直胡闹……天知道是怎么回事!”将军扭过脸,对下一名来访者说:“你有什么事?”
“他连话都不愿意说!”切尔维亚科夫脸色煞白,心里想道,“看来他生气了……不行,这事不能这样放下,我要跟他解释一下……”
当将军接见完最后一名来访者,正要返回内室时,切尔维亚科夫一步跟上去,嗫嚅道:“大人,倘若在下胆敢打搅大人的话,那纯粹是出于一种悔过的心情……我不是有意的,您要知道才好!”
将军做出一副哭笑不得的样子,挥一下手。
“您简直开玩笑,先生!”将军说完,进门不见了。
“这怎么会是开玩笑?”切尔维亚科夫想,“根本连一点开玩笑的意思也没有呀!他是将军,可是竟然不懂!既然这样,我也不想对这个摆架子的人赔罪了!去他的!我给他写封信,再也不来了!真的,再也不来了!”
切尔维亚科夫这么思量着回到家里。可给将军的信却没写成。想来想去,怎么也想不出这信该怎么写,只好次日又去向将军本人解释。
“我昨天来打搅大人,”当将军向他抬起疑问的目光,他开始嗫嚅道,“并不是如您所说的那样为了开玩笑。我是来赔礼道歉,因为我打喷嚏时溅着您了……至于开玩笑,我可从来没想过。在下胆敢开玩笑吗?倘若我真开玩笑,那就丝毫谈不上对大人的敬重了……谈不上……”
“滚出去!!”忽然间,脸色发青、浑身打颤的将军大喝一声。
“什么,大人?”切尔维亚科夫小声问道,他吓呆了。
“滚出去!!”将军跺着脚,又喊了一声。
切尔维亚科夫突然感到肚子里什么东西碎了。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着,他一步一步退到门口。他来到街上,步履艰难地走着……他迷迷糊糊地回到家里,没脱制服,就倒在长沙发上……咽气了。
(选自《契诃夫短篇小说选集》,有删改)
5.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结尾带有明显的“欧亨利”特征,主人公出人意料地死去,不仅传递了作家对主人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且更能激发读者反思制度的合理性。
B.小说善于用语言刻画人物形象,如“没关系,没关系”“哎,请好好坐着,劳驾!让我听戏!”简单数语,将军高高在上和表面客气实则冷淡的形象立现。
C.本小说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运用重复和渐进深入的描述技巧,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一个喷嚏对主人公的影响,从而使人物的心理变化逐步显现。
D.小说运用了讽刺和反衬手法,开篇交代的“挺好的”环境和人、切尔维亚科夫看戏时“心旷神怡”的神态,与结尾主人公悲惨死去形成鲜明对比,强化了小说感染力。
6.切尔维亚科夫之死有哪些原因?请结合小说内容做简要分析。
7.请简要分析小说中切尔维亚科夫回家后和妻子谈话这一情节的作用。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精确的婚姻学
欧·亨利
“我对于女人的欺骗手段从来就没有很大的信心。即使在问心无愧的骗局里,要她们搭伙同谋也是靠不住的。”
“这句话说得对。”我说。
“干吗不呢?”杰夫说。“她们自有男人来替她们营私舞弊,或是卖命干活。她们办事本来也不算差,但是一旦感情冲动,或者虚荣心抬了头,就不行了。有一次我和安迪在凯罗略施小计,搞了一个婚姻介绍所,就是找那个寡妇帮的忙。
“当时我们约莫有六千元,指望在两个月内翻它一番。我们既然没有领到新泽西州的执照,我们的生意至多也只能做两个月。
“我们拟了一则广告,内容是这样的:
“美貌妩媚寡妇有意再醮。现年三十二岁,恋栈家庭生活,有现款三千元和乡间值钱产业。应征者贫富不论,然性情必须温良。因微贱之人多具美德。若有忠实可靠,善于管理产业,并能审慎投资者,年龄较大或相貌一般均不计较。来信详尽为要。
我们拼凑出这篇文学作品之后,我说:“可是那位太太在哪儿呢?”
安迪不耐烦地、冷冷地瞟了我一眼。
“‘以为你早就把你那门行业里的现实主义观念抛在脑后了呢?为什么要一位太太?华尔街出售大量掺水的股票,难道你指望在里面找到一条人鱼吗?征婚广告跟一位太太有什么相干?’
“安迪,你知道我的规矩,在我所有违反法律条文的买卖中,出售的货色必须实有其物,看得见,拿得出。要实现这个计划,我们必须拿出一个货真价实的妩媚的寡妇,或者相当的人,至于美貌不美貌,与清单内描述相不相符,那倒没有多大关系。
“可是你打算去哪儿弄一个愿意浪费时间的寡妇,来搞这种没有婚姻的婚姻介绍的把戏呢?”
我心目中倒有一个非常合适的人,我想我们不妨找她来帮忙。
特罗特太太非常适合我们广告上的条件,只不过在美貌、年龄和财产方面也许有点出入。她看来还有可取之处,对付得过去。
我说明了来意之后,她问道:“你们做的生意规矩吗?”
“安迪和我早就合计过啦,在我们这个毫无公道的广阔的国家里,至少有三千人看了我们的广告,想博得你的青睐和你那有名无实的金钱财产。
我和安迪,准备教训教训那批社会的蟊贼,真想组织一个名叫‘大德万福幸灾乐祸婚姻介绍所’,好不容易才没有这么做。这一来,你该明白了吧?”
“你的工作其实是个挂名美差,什么事都不用干。来往信件和业务方面的事都由安迪和我一手包办。”
于是我把特罗特太太安置在一个公寓里,公寓的地址跟我和安迪下榻的地方既不近得引人起疑,也不远得呼应不灵。
我们用她的名义在银行里存了两千元,把存折交给了她,如果有谁对这个婚产生怀疑时,可以拿出来给他看看。我知道特罗特太太诚实可靠,把钱存在她名下绝对没有问题。
事务所给每个应征者去了一封回信,同时通知应征者,随信附来两元。
这个计划的简单美妙之处就在于此,约莫有百分之九十的人想办法筹了钱寄来。
快满三个月的时候,我们收入五千多元,认为可以收场了。已经有许多人对我们表示不满。再则许多求婚的人一直去找她,她似乎不大高兴。
我们决定歇业。我到她的公寓里去,把最后一星期的薪水付给她,向她告别,同时取回那两千元的存折。
我到那里时,发现她哭得象是一个不愿意上学的孩子。
“呀,你怎么啦?是有人欺侮了你,还是想家啦?”
“都不是,我深深地爱上了一个人,没有他,我简直活不下去了。”
“那你就嫁给他好啦。”
“他是见到广告之后来找我的,他要我把那两千块钱给了他,才肯同我结婚。他叫威廉·威尔金森。”说罢,她又动情地痛哭起来。
“我们送你两千元也是办得到的,因为我们从那些向你求婚的冤大头身上捞了五千多元。可是,我得跟安迪商量。”
我回到旅馆,把这件事向安迪和盘托出。
“我一直预料会发生这一类的事”,他说。
我说:“让一个女人因为我们的缘故而伤心,可不是愉快的事。”
“这次我迁就你一下。到她那儿去,叫她把银行里的两千元提出来,交给她的心上人。”
我跳了起来,同安迪足足握了五分钟手,再去她那儿通知她,她高兴得又哭了起来,哭得同伤心时一般厉害。
“在我们动身之前,你愿不愿意去她那儿,同她见面?”
“啊,我想不必啦。我们还是快点赶那班火车吧。”
我正把我们的资本象往常那样,装进贴身的褡链时,安迪掏出一卷大额钞票,让我收在一起。
“这是什么钱?”
“就是特罗特太太的那两千块钱。”他说。
“怎么会到你手里来的?”
“她自己给我的。”他说,“这一个多月来,我每星期有三个晚上要去她那儿。”
“那个威廉·威尔金森就是你吗?”
“正是。”他回答道。
(选自《欧亨利小说集》有删改)
8.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有两条主线,一条明线,即情节随着“我”、安迪、特罗特太太制造的骗局发展而流动,另一条暗线,即是女人逐步落入安迪骗局的过程。
B.作者对虚伪、心机重的安迪充满厌恶,对特罗特太太因诚实善良而受骗给予了同情。
C.骗子“指望在两个月内翻它一番”的计划并没有实现,侧面反映当时美国经济的不景气和民众不理性的心理。
D.小说以“精确的婚姻学”为题,暗含嘲讽之意,表现了作者对这些行为的讪笑。在骗子眼中一切都是有量度的,包括婚姻,骗局也要尽可能“精确”。
9.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三段中“她们办事本来也不算差,但是一旦感情冲动,或者虚荣心抬了头,就不行了”,为后文特罗特太太爱上安迪作了铺垫,极力讽刺了特罗特太太与安迪。
B.本文多次进行了情节的暗示,如:“在我所有违反法律条文的买卖中”,表明他是一名惯犯。
C.本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如:“安迪不耐烦地,冷冷地瞟了我一眼”,运用神态描写,表现出安迪的自大与不屑。
D.小说中,“我”给了特罗特太太两千元,从而引出了后文安迪掏一大卷大额钞票给“我”,“我”产生惊讶,合理的情节设计增强了小说艺术感染力。
10.这篇小说全文都以对话的形式展开,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11.“欧·亨利式结局”似已成为小说创作的一个专有名词,请你试从全文的角度分析该结局的特点,并说明你对其的看法或感想。
参考答案:
1、D “奥士高纳大爷捡到钱包不承认的事被马朗丹大爷四处宣扬”错误,由“他弯下身去,因为患风湿病而十分吃力。他从地上捡起了那段细绳子”可知,他捡起的是绳子,是马具商马朗丹大爷诬陷他捡到了钱包。
2.B “与后文奥士高纳大爷向他人倾诉的情节作了对比”错误,奥士高纳大爷发现马朗丹大爷看到他捡绳子,却诬陷他捡到了钱包,为后文奥士高纳大爷间他人倾诉作了铺垫。
3.①交代了恶劣的生活环境,营造了拥挤、嘈杂、混乱的氛围。②暗示主人公奥士高纳的悲剧命运。③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
4.①勤俭节约。看到掉到地上的绳子出于农民特有的勤俭品质而将其捡起。②老实淳朴。面对诬告,将实情和盘托出,没有任何隐瞒和添加。③执拗胆怯。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不断向别人解释,至死也不愿意放弃。④好面子。非常在意别人的看法。
5.A “小说结尾带有明显的‘欧亨利’特征”错误,“欧亨利”式结尾最显著的特征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切尔维亚科夫的死是夸张手法,是意料之中的事,结局是随意、自然而然的,目的是引起读者更深层次的反思。
6.①切尔维亚科夫的性格弱点:胆小懦弱,奴性心理极重。②将军的态度与权势:将军的每一次漠视,都引起他的猜疑,增加他的心理压力,加速了他的死亡。等级森严,权势至高无上的社会风气,使下等人整天处在惊慌不安中,乃至死亡。③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森严的等级制度和不平等的社会关系导致了他的死亡。
7.①侧面烘托出切尔维亚科夫胆小怯弱、惶恐忧郁的性格特点。当他妻子得知将军是“别的部门的”,就放心了时,他觉得妻子对这件事的态度过于轻率。②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当切尔维亚科夫内心惶恐不安地把自己的失态告诉妻子时,她给予丈夫的建议是向长官道歉,这才有了之后的切尔维亚科夫向布里扎洛夫将军的道歉。③深化小说主题,表明了当时社会中切尔维亚科夫式的奴性意识和等级观念的普遍性。不仅切尔维亚科夫,就连他的妻子也认为应该再向布里扎洛夫将军赔礼道歉,可以看出奴性意识在人民心中根深蒂固。
8.B “对特罗特太太因诚实善良而受骗给予了同情”理解错误,特罗特太太既不“诚实善良”,作者也未因其遭遇给予同情。
9.B
A项,“极力讽刺了特罗特太太与安迪”错误,不能从文中体现,则更多的是体现出安迪的虚伪与重心机;
C项,“表现出安迪的自大与不屑”错。安迪是表现出对不能实现事情的不屑之情,没有自大的韵味;
D项,“从而引出了后文安迪掏一大卷大额钞票给‘我’”错。“我”给两千元给特罗特太太并没有引出之后的因果,而是形成对比关系,使情节更加陡转,这并不合理的情节增强了讽刺性。
10.①加快了文章叙事的节奏,有利于推动情节的发展。②选取了个性化的语言,有利于彰显小说里人物的性格特点,使“我”与安迪、特罗特太太的形象更加生动立体。③充分地表达出人物的思想与情感变化,增强小说的批判意蕴,有力的讽刺了“我”与安迪。
11.①本文结局耐人寻味,虽是在意料之外,但从前文多次伏笔便可知结局又是在情理之中的。②本文结局峰回路转,将小说主旨立马推到批判现实的高度。“我”的投机取巧,安迪的城府之深,应征人的功利虚伪,特罗特太太的善良顺受,批判了社会这些萎靡的社会风气。③欧亨利式结局有发人深省的韵味,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值得人们去沉思自己的做法是对是错,有没有人性与道德。不能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择手段,从而去牺牲别人的利益,骗取他人的善良。我们应该重新唤醒人性,不做有昧良心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