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2023年九年级中考备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题
1.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江山秋色图①
胡行简
连山缥缈树槎牙②,江上西风雁影斜。
万迭③秋光无限好,画图偏在野人④家。[注]①此诗为画作《江山秋色图》上的题诗。②槎(chá)牙:形容树木错杂不齐貌。③万迭:万重。④野人:山野之人。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前两句通过山、树、江、风、雁等意象,营造了秋的意境。
B.前两句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江山秋色图,与题目照应。
C.本诗写景从视觉感受出发,写出了多种景物的形态。
D.本诗是一首题画七绝,读起来音韵和谐优美。
(2) 结合本诗三、四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人喜爱画作《江山秋色图》的原因。
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小题。
处士卢岵①山居
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②,遥识主人家。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③花。
[注释]①处士卢岵:即卢处士:卢岵(hù)。处士:本指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②樵客:出门采薪的人。③荞麦:一年生草本植物。
(1)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首联二句意为“在西溪向砍柴的人打听卢岵山居的所在地,然后远远地认准方向向卢岵山居走去。”
B.首联通过“问樵客”“遥识”的写法,暗示出卢岵山居的幽僻;颔联写一路所见,形象地描绘了幽僻山径中特有的景物和泉水的缓流;颈联描写人望的远景,用“一径人云斜”和“千峰随雨暗”相对照,见得那通往卢岵山居小路的高峻、幽深;尾联写景物的特殊色彩衬托了古朴高洁的“处士”形象。
C.尾联写荞麦花和处士的山居风光相适应,说明了处士的生活虽然孤高,也并非和人世完全隔绝。
D.全诗的层次非常清楚,景物写得虽多但错落有致。
(2) 通过山居景色的描写,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小题。
天仙子 水调数声持酒听
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临晚镜”中的“晚”,既有“天晚”之意,也有“晚年”之意,这同前面两个“春”字各具不同含义是一样的。
B.“人初静”有三层意思:一是指夜深人静,二是指府中的歌舞场面这时也该散了,三是结合末句体现出词人惜花的一片深情。
C.“云破月来花弄影”二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云、月、花比喻影子,用“破”“来”“弄”等词语展现出月夜之景的美丽与静态感。
D.此篇为暮春伤怀之作,上阕直接抒情,下阕即景生情,调子沉郁伤感。
(2) 这首词是如何表达词人感情的?结合词意简要分析。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度大庾岭
〔唐〕宋之问
度岭方辞国,停轺①一望家。魂随南翥②鸟,泪尽北枝花③。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④。【注释】①轺(yáo):只用一马驾辕的轻便马车。②翥(zhù):鸟向上飞举。南翥鸟:泛指南飞的鸟。③北枝花:大庾岭北的梅花。④长沙:用西汉贾谊故事。谊年少多才,文帝欲擢拔为公卿。因老臣谗害,谊被授长沙王太傅。
(1)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首联二句意为“我离开京城刚刚度过大庾岭,便停下车子,再次回首遥望我的家乡。”
B.颔联情景交融,将诗人魂断庾岭的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颈联写景,正面强烈地表达感情;尾联直抒胸臆,以“归有日”与首联的“辞国”“望家”遥相呼应。
C.这首诗感情真挚,以景衬情,情景交融,章法严谨,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表现出一种自然而又流动的整齐美。
D.这首诗真实生动地叙述了作者过大庾岭的情景,情感凄楚悲凉,真挚感人。
(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 阅读《晚春》,完成下面小题。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 下列对韩愈的《晚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______
A.这首诗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晚春的繁丽景色,榆荚杨花虽缺乏的“才思”,但不因此藏拙,而为晚春增添一景,虽然不美,但尽了努力,这种精神是值得赞扬了。
B.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言绝句。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
C.说这首诗平中翻新,颇富奇趣,还在于诗中拟人化手法的奇妙运用,糅人与花于一体。“草木”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
D.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可以透过景物描写领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2) 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杨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6.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鹧鸪天
范成大(宋)
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酴醿架上蜂儿闹①,杨柳行间燕子轻。
春婉娩②,客飘零,残花浅酒片时清。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注】①酴醿(tú mí):亦作“酴釄”“酴醾”,俗称“佛心草”,落叶灌木。也是一种酒名,亦有因颜色似之。②婉娩(wǎn wǎn):亦作“婉晚”。迟暮。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上片通过描写重重的嫩叶,盛开的小红花,花架上忙着采蜜的蜂儿和杨柳间轻盈地穿飞的燕子等景物,构成一幅春天优美而生机勃勃的图画。
B.这是一首歌咏春天的词,上片描绘了庭院的自然风光,意境深刻,自然活泼,轻松明快。
C.下片换头用了两个短句,“春婉娩,客飘零”勾勒出感情的变化,诗人是因为看到了残花而产生了无何奈何,借酒消愁的愁绪。
D.本词写景真切,抒情自然,将写景,叙事,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
(2) 简要回答这首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7.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北陂杏花①
[宋]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②碾成尘。
【注】①本诗写于王安石贬居江宁之后,此前诗人创立的新法被撤除。②陌:道路。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首句以清幽的环境衬托出水边杏花独具的神韵风致,更以春水环绕见出杏花的美丽动人。
B.“绕”字用得巧妙,既写出陂水曲折蜿蜒之流势,又写出流水与杏花相依相亲,动态十足。
C.第二句从枝上花与水中影两个方面写杏花的绰约风姿,分外妖娆。
D.最后两句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赞美了北陂杏花品性之美。
(2)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两句极好地体现了咏物诗托物言志的特点。请结合诗句做简要分析。
8.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春山夜月
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1)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提纲挈领,统率全篇。后面六句,具体展开对“胜事”与“赏玩忘归”的描述。
B.全诗风格闲雅激越,描摹物态历历如绘,极富神韵,尤其是颔联两句,物我交融,慷慨气足,意境鲜明,妙趣横生。
C.末两句以声音引出画面,展示的虽是远景,但仍然将春山月下特有的情景,用爱怜的笔触轮廓分明地勾勒了出来。
D.此诗描写春夜山中赏月的乐趣,诗人描绘了一幅清幽淡远的春山夜月图,流露出一种悠然自得、迷醉山水的畅快心情。
(2) 请描绘“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的美好画面。
9.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阮郎归
【宋】晏几道
天边金掌①露成霜。云随雁字长。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
兰佩紫②,菊簪黄。殷勤理旧狂。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注】①金掌:汉武帝在长安建章宫建高20丈的铜柱,上有铜人,掌托承露盘,此处代指国都汴京。②兰佩紫:即佩紫兰。紫兰,一种香草。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这首词写景洗练,写情起伏跌宕,很好地表达了他失意的感慨。
B.上片开头两句以写景起,点出地点是在汴京,时序是在深秋。
C.上片后两句将客居之情与思乡之情交织来写,用笔细腻而蕴涵深厚。
D.下片抒发感慨,先抑后扬,想以狂醉来排遣忧愁,然而结果却是“断肠”。
(2) 说说“欲将沉醉换悲凉”中的“换”字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10.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以下各题。
恨别①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②急为破幽燕。
【注】①此诗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在成都所作。②司徒:指唐军将领李光弼。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首联点明诗歌的题旨,“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
B.颔联第一句描述蜀中草木盛衰变易,承接上句暗示诗人已流落蜀中多年。
C.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的生活细节描写,委婉表达无限情思。
D.尾联意为诗人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又担心司徒不乘胜追击而退缩。
(2) 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清平乐 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上片四句,描绘了词人夜宿的王氏茅屋中凄凉破败的景象,既写了屋内,也写了屋外,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B.下片在上片环境描写铺垫的基础上,追忆一幕幕往事,抒发了词人内心的无限感慨。
C.全词语言通俗,用词精当,如一“翻”字,形象逼真地写出蝙蝠与鸟类飞翔的不同,显示出词人高超的表现力。
D.这首词写景真切,抒情自然,情景交融,生动感人,是词人豪放之作的代表。
(2) 结合内容,说说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蝶恋花 密州上元①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②,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③。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注】①上元:即元宵节,词人此时由杭州通判调至密州,词中“山城”即密州。②麝:即麝香,名贵的香料。③农桑社:农村节日祭神的地方,当时密州连年蝗早,村民举行社祭,祈求丰年。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元宵节的盛况。“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元宵夜月正圆,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
B.上阕写灯、写月、写人,声色交错,充分展现了杭州元宵节的热闹、繁荣景象。
C.“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形容密州的元宵节热闹非凡,尽管词人只看到了农家社祭的击鼓吹箫,但却久久不愿离去。
D.全词用粗笔勾勒的手法,抓住杭州、密州两地气候、地理、风俗等方面的特点,描绘了两地上元节的不同景象。
(2) 细读全词,思考词人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13.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问题。
【甲】夏日
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乙】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1)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甲诗首联描写了清幽寂静的农村夏日景象;颔联运用静态描写,使环境显得更为幽静。
B.甲诗颈联中的“邀”和“纳”两字用得非常传神,“邀”字运用拟人,“纳”字运用想象,更好地传达了诗人的心境。
C.乙诗紧紧围绕“幽居初夏”四字,选取了典型的初夏景色,渲染了夏日的恬静深远。
D.乙诗前六句纯然写景,描写井然有序;最后两句抒情,幽景中难掩暗恨。
(2) 这两首诗都是描写夏日风光,但寄寓的情感却不完全相同,请分别感受诗人流露出来的不同情感。
14.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菩萨蛮①
(宋)王安石
数间茅屋闲临水,轻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②,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注释】①此词是词人受旧党打击,晚年被迫隐居金陵半山而作。②月偃:即偃月,半弦月。
(1) 下列对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上片前两句,词人对自己隐居的环境和现在的装束打扮(“轻衫短帽”)进行了描写。
B.上片后两句表现了作者对花事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
C.下片前两句是对往昔官宦生涯的反省:为官之时,天天醉生梦死,辜负了良辰美景。
D.全词写景绘声绘色:风声鸟声,这是绘声;青山绿水、花红柳绿,这是绘色。
(2) 这首词隐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5.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乌夜啼 昨夜风兼雨
李煜①
昨夜风兼雨,帘帏②飒飒秋声。烛残漏断频欹枕③,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④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注释】①李煜:南唐最后一位国君,此词是其亡国入宋后所作。②帘帏(wéi):指帘子和帐子。③欹(qī)枕:指头斜靠在枕头上。④醉乡:指人醉酒时神志不清的状态。
(1) 下列对这首词的内容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上片以倒叙的方式开篇,写词人的凄苦境遇和无奈情态。
B.下片转入沉思,回想人生世事,感慨现在的生活太平稳。
C.“风兼雨”与“飒飒秋风”相对应,渲染了环境与气氛的凄凉。
D.这首秋夜抒情之作,情感真实,简洁质朴,颇具词人后期词风。
(2) 本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16.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金城北楼①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垂竿已羡磻溪老,体道犹思塞上翁。
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
注释:①此诗作于作者赴边途中经过金城时。金城:唐郡名,原为兰州,天宝元年改名金城郡,治所在五泉县(今甘肃兰州)。
(1) 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首联写诗人登高所望见之壮丽景色,这两句中,“满晴空”的“满”,“胜画中”的“胜”字,都是饱含感情笔墨,倾注了诗人对金城秋色的由衷赞美之泉。
B.颔联写的皆是静景,描写了金城秋色的远景,壮美如画,有声有色。
C.颈联由具体写景转入抒发感慨,诗人追思历史旧事,对人生际遇,祸福更替有了更深的认识,但内心因不得志而郁结的愁思仍溢于字里行间。
D.尾联写边疆生涯,“至今羌笛怨无穷”,守边士卒在羌笛声中流露出无限的哀怨情思。
(2) 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诗歌前两联以景入诗,融情于景;后两联借用典故,抒写情怀。
B.“声若箭”,以呼啸而过的利箭做比,写出了黄河急流非凡声势。
C.全诗先写远望所见,呈现出一派宏大,悲壮之景。
D.颈联借姜太公钓鱼和塞翁失马的典故,抒发能一展雄才的豪迈之情。
17.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清平乐
(宋)晏殊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1) 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这是一首怀人之作,词的上片叙事,下片抒情。
B.“鸿雁在云鱼在水”,表明欲求雁、鱼传信而不可得,是典故的反用。
C.下阕“斜阳独倚西楼”,既写“倚楼”人的孤独,又写夕阳“倚楼”的景色,运思佳妙。
D.“遥山恰对帘钩”,以遥山的兀立,突出自己以远山为伴的凄凉,更突出空间之开阔及缺少“那人”的寂寞。
(2) 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起句“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语似平淡,实包蕴无数情事,显然,对方不是普通的友人,而是倾心相爱的知音。
B.作者以“鸿雁在云鱼在水”的构思,表明无法驱遣它们去传书递简,因此“惆怅此情难寄”。
C.结句化用自唐代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同时又赋予它新意。
D.此词以斜阳、遥山、人面、绿水、红笺、帘钩等物象,营造出一个淡雅闲适的意境,将词人心中蕴藏的情感波澜直接表现出来。
18.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南歌子
吕本中①
驿路侵斜月,溪桥度晓霜。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
旅枕元无梦,寒更每自长。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注】①吕本中(1084-1145),寿州(今安徽寿县)人。宋廷南渡后,诗人流寓江南。
(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这首词抒写了旅途风物和诗人感受,词情凄清伤感,但格调清新流利,读来凄伤却不压抑。
B.词开头两句写早行情景,意境与晚唐诗人温庭筠诗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相似。
C.词中由“晓霜”写到“残菊”,由“残菊”联想到“重阳”,又由“重阳”联想到眼前处境,思绪曲折。
D.“旅枕元无梦,寒更每自长”写出诗人因旅途艰辛渴望好梦不得而倍感春夜漫漫的痛苦,凄凉之意卓然。
(2) 作者在词中抒发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19.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问刘十九①
[唐]白居易
绿蚁②新醅③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④?【注】①此诗是白居易晚年隐居洛阳时所作。刘十九是刘禹锡的堂兄刘禹铜,与白居易常有应酬。②绿蚁:浮在新酿的没有过滤的米酒上的绿色泡沫,细如蚁。③醅(pēi):未过滤的酒。④无:表示疑问的语气词,相当于“吗”。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这首五言绝句写得非常有情趣,通过对饮酒环境和外面天气的描写,引起读者对诗人质朴闲适的隐居生活情境的联想。
B.前两句以“绿”写出了家酒的新熟淡绿、醇香诱人,以“红”道出了小火炉的朴素小巧,“红”“绿”相映,温热明丽,氛围温馨。
C.诗中“雪”这一意象勾勒出阔大背景,天晚欲雪,寒风瑟瑟,让人感到严寒彻骨,雪夜的压抑昏暗烘托了屋内人晚年隐居的失意凄清。
D.结尾“能饮一杯无”疑问收尾,口语化的表达既增加了全诗的韵味,又创设了情境,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2) 白居易的诗“语浅而情深,言短而味长”,结合全诗说说诗歌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
20.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蝶恋花 密州上元①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②,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③。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注】①上元:即元宵节,词人此时由杭州通判调至密州,词中“山城”即密州。②麝:即麝香,名贵的香料。③农桑社:农村节日祭神的地方,当时密州连年蝗旱,村民举行社祭,祈求丰年。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灯夕的盛况。“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元宵夜月正圆,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
B.“更无一点尘随马”,化用苏味道《正月十五夜》中诗句“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进一步从动态写游人,说“无一点尘”更显江南气候之清润。
C.“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形容密州的元宵节热闹非凡,尽管词人只看到了农家社祭的击鼓吹箫,但却久久不愿离去。
D.全词用粗笔勾勒的手法,抓住杭州、密州气候,地理,风俗等方面的特点,描绘了两地上元节的不同景象。
(2) 细读全词,思考词人运用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21.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寒食江州满塘驿①
宋之问
去年上巳②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
遥怜巩③树花应满,复见吴洲④草新绿。
吴洲春草兰杜芳,感物思归怀故乡。
驿骑明朝发何处,猿声今夜断吾肠。(注)①满塘驿:江州的一个小驿站,是宋之问被贬钦州过江州时停驻的地方。②上巳:农历三月初三,古时这一天人们要去水边祓除修禊,驱除鬼魅,同时也是文人聚会吟咏的日子。③巩:即巩县,在洛水西岸,是洛阳的东大门,世称“东都锁钥”。④吴洲:江州古属吴地,故诗中称江州为吴洲。
(1)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诗歌前两句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洛桥边”与“庐山曲”的对照,抚今追昔,感慨今日的沧桑,流露出诗人遭贬南行的惆怅落寞情怀。
B.颔联的画面中,实写花和草,描绘了满城飞花,吴洲草绿的景象,以乐景衬乐情,流露出诗人南行的闲适。
C.江州小洲兰草与杜若散发出幽幽芳香,让诗人触景生情想起了中原的亲人与故乡。“感物思归怀故乡”用了间接抒情的方式。
D.末句“猿声今夜断吾肠”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选用同一意象“猿声”,所营造的意境也一样,都给人孤寂凄凉之感。
(2) 结合诗歌主要内容,简要赏析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2.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蝶恋花 暮春别李公择①
[宋]苏轼
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人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②,我思君处君思我。【注】①李公择:苏轼的朋友,两人都因反对新法遭贬,交情甚笃。②凭仗飞魂招楚些:语出《楚辞 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
(1) 下列对本词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簌簌无风花自堕”描写花落的情景:花落不是风吹所致,而是悠悠然自己坠落在地。
B.两人在“寂寞园林”之中话别,相对无言,各怀心事,不忍打破这欢乐的气氛。
C.本词上片主要写暮春之景,微露惜别之情;下片写送别,兼写对再受重用的渴望。
D.“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这两句是词人想象朋友今夜泊于冷落的渔村中通宵不寐、独对孤灯、唯有暗月相伴的情景。
(2) “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3. 阅读下面辛弃疾的两首词,完成问题。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清平乐 独宿博山王氏庵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注释】①作者任镇江知府时所作。②作者遭弹劾后,闲居上饶带湖时所作。
(1) 下面对两首词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南乡子》中三问三答,层次分明,互相呼应;即景抒情,借古讽今;风格明快,气魄阔大,情调乐观昂扬。
B.《南乡子》中“不尽长江滚滚流”句,借用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意境,不但写出了江水奔腾而去的雄壮气势,还把由此而产生的空间感、历史感都形象地表达出来。
C.《清平乐》“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句,写词人因念念不忘恢复中原而彻夜未眠,眼前现实使他益思奋勉,不坠壮志。
D.《清平乐》这首词感情浓烈,语言平淡,环境气氛的渲染非常出色,在稼轩的作品中,别具一格,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 两首词都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怀,但在艺术风格上表现却不同,试结合词作简要概括。
2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问题。
初授官题高冠草堂
唐代岑参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
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 。
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注】①一命:最低的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工作刻板琐碎。②药栏:草药的栅栏。
(1)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首联中“始”字点题,作者三十岁开始当官,对官场的想法和兴趣变得更多了。
B.第二联说可怜自己没有家业,尽管被授予的是一个小官,自己也不敢以之为耻。
C.尾联反映了作者只因为一份微薄的官俸,放弃隐逸山林、水滨的矛盾心理。
D.作者运用典故,在对比中表现了自己愧对前人,憋屈而无可奈何的真挚情感。
(2) 请简要分析第三联“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中“醉”字的妙处。
25.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董岭①水
【唐】周朴
湖州安吉县,门与白云齐。禹②力不到处,河声流向西。
去衙山色远,近水月光低。中有高人在,沙中曳杖藜③。
【注】①董岭:位于浙江湖州安吉县,因为山势,河水向西奔流。②禹:大禹,传说中的古代部落联盟首领,曾疏通江河,使之东流入海。③杖藜:藜杖,拐杖。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首联说湖州安吉县的城门高耸,与白云平齐,这其实是没有必要的。
B.颈联“去衙”是就“安吉县”而言,“近水”是就“董岭水”而言。
C.尾联的“高人”即隐逸的高士,他拖着拐杖,在沙滩上悠然地踱步。
D.这首诗营造了一个宛如世外桃源的美好世界,山清水秀,静谧安闲。
(2) 南宋著名诗歌理论家严羽说:“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例如台湾海峡明明不浅,余光中《乡愁》却说它“浅浅的”。“禹力不到处,河声流向西”也体现了这种无理而妙,请具体说明。(内容上指出说明其“无理”之处即可,不要求分析为什么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即事
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首联由小径写到山色,由近及远描摹了绿草如茵,烂漫的野花在阳光下更显得繁茂艳丽的图画。
B.颔联用“纵横”与“高下”相对,经纬交错,构成了一幅谐和匀称的画面,由此可见自由宁静气氛。
C.尾联写自己的感受,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桃源生活的向往之情。
D.全诗以含蓄隽永之语描摹自然宜人之景,与陶渊明诗的风格相近。
(2) 请从表现手法上对颈联作一赏析?
27. 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问题。
送梁六 自洞庭山作
【唐】张说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注释】①梁穴;即潭州刺史粱知微,时途经岳州入朝。②此诗为送别之作。诗人此时谪居岳州(巴陵)。③孤峰:指洞庭湖中的君山,其孤峰突起,景色秀丽。
(1)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首句中的“秋”字,既点明送别的季节,更重要的是借以表达愁情。
B.第二句中的“峰”指洞庭湖中的君山,“孤”字的作用是以峰之孤表现送人者之孤。
C.第三句中的“不可接”,借君山的传说的虚无缥缈也指代了友人梁六经洞庭湖入朝。
D.结句“心随湖水共悠悠”是指作者看见美丽的洞庭湖水,心里悠闲自得。
(2) 本诗采用的是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28.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苏溪亭
[唐]戴叔伦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1)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第一句写节候和地点,早春时节,野草茁长,遍地青青,这时的溪边亭上“春草碧色,春水渌波”。
B.三四句写燕子尚未归巢,迷蒙的烟雨笼罩下的沙洲杏花失去了晴日艳丽的容光。
C.第二句以问句的形式,托出倚阑人的形象,在东风的吹拂下,斜倚阑干的那人是谁呢?
D.三四句是对春景的具体描绘,细腻而婉转地表达倚阑人的情感,使无形之情因之而可见。
(2) 结合诗句内容,请分析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9.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题龙阳县青草湖
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①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注】①湘君: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为湘水女神。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诗的前两句把对历史的追忆与对眼前壮阔的自然景色描绘巧妙地结合了起来,以虚幻的神话,传递出真实的感情。
B.诗的后两句记梦,写出对梦境的留恋,正面流露出他在现实中的失意与失望。
C.本诗对梦境的描写十分成功:从梦境的清酣,不难觉察出诗人对于摆脱尘嚣的愉悦,记梦又融合感情,则又有暗中传神之妙。
D.全诗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笔调轻灵,写景记梦,虚实相间。
(2) 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第一句中“老”字有何妙处。
30.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①
柳宗元
觉闻繁露②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③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④。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注释】①本诗作于作者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②繁露:浓重的露水。③泠泠:形容声音清越。④时一喧:不时叫一声。
(1) 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从诗歌内容来看,诗人寂寞的原因只是被贬的孤独愁苦。
B.颔联描绘了露重月光寒,夜已深沉,潇潇疏竹,泠泠水声的景象,点染出一种幽清的意境,令人有夜凉如水之感。
C.颈联中“石泉远逾响”,看来难以理解,然而这个“逾”字,却更能显出四野的空旷和寂静。
D.尾联写诗人面对这幅空旷寂寞的景象,斜倚着柱子,观看、聆听,一直到天明。
(2) 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分析“以动衬静”这一艺术手法在本诗中的运用。
参考答案
1.【答案】【小题1】B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赏析正误的判断。
ACD.正确;
B.有误,选项中“一幅生机勃勃的江山秋色图”有误。根据前两句中的“树槎牙”和“西风雁影”可知,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树木枝叶稀疏,江山西风劲吹,北雁南归的画面,虽不可说萧瑟凄凉,但也不能说“生机勃勃”。
故选:B。
(2)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的理解与分析。“万迭秋光无限好,画图偏在野人家”,参照诗后给出的注释,可知这句话的意思是:一重重的秋光风景无限美好,画中还有山野之人的活动,使画面增加了生趣。再联系前两句中的“连山缥缈”可知,画作展示了万重秋光的美好,一重山色就是一重秋光,一重秋光就是一重美好。除了自然风光以外,画作中还有很多山野之人的活动情景,景与人相融相合,使画面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答案:
(1)B
(2)画作展现出万重秋天的美好,显现出“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的佳境。图中还画了许多人物活动情景,使画面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令观者目不暇接,百看不厌。
诗歌大意:
远处朦胧连绵的山峦上树木错杂不齐,江面上西风劲吹,空中飞过阵阵南飞的大雁。重重秋光无限美好,画中还有山野之人的活动,使画面增加了生趣。
胡行简的这首《江山秋色图》是南宋画家赵伯驹创作的绢本设色中国画《江山秋色图》上的题诗。诗歌前两句通过山、树、江、风、雁等意象,营造了秋的意境;后两句重点描写了画中人的活动。
诗歌鉴赏做到五必看: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
2.【答案】【小题1】B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ACD.正确;
B.有误,颔联写出了泉水的湍急,“泉水的缓流”错。
故选:B。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颔联两句写一路所见,是近景。古树老根缠石,仿佛它天生是连着石头长起来的。湍急清澈的泉水,把面上的浮土、树叶冲走了,露出泉底的沙子来,更显得水明沙净。颈联两句写远望的远景。“千峰”言山峰之多,因在雨中显得幽暗,看不清楚。“一径入云斜”和“千峰随雨暗”相对照,见得那通往卢岵山居小路的高峻、幽深,曲曲弯弯一直通向烟云深处。这首诗没有直接写卢岵,也没有直接写作者的心情,而是只写卢岵处士山居的景致。通过山居景色的描写,反映其人品的高洁及作者的仰慕之情。全诗的层次非常清楚,景物写得虽多而错落有致。更重要的是通过景物的特殊色彩,使读者对卢岵处士生活的古朴和人品的孤傲高洁有一个深刻的印象。
答案:
(1)B
(2)追求远离尘世的古朴高洁的生活,表现作者对山居者的生活及人品无限敬慕的感情。
译文:
在西溪向砍柴的人打听卢岵山居的所在地,然后远远地认准方向向卢岵山居走去。
沿途看到古树的老根缠连着石头,仿佛是天生的,湍急清澈的泉水冲走水面上的浮土、树叶,露出泉底的沙子来,显得水明沙净。
山里峰峦座座,由于在雨中显得幽暗,看不清楚,只见得那通往卢岵山居的小路高峻、幽深,曲曲弯弯一直通向烟云深处。
时间已到傍晚,还不见卢处士,晚鸦也已飞往自己巢里栖息,漫山遍野的荞麦花在夕阳下更显得一片洁白。
《题卢处士山居》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没有直接写处士卢岵,也没有直接写作者的心情,而是只写卢岵处士山居的景色,以景衬人。全诗通过山居景色的描写,反映主人公人品的高洁及作者对他的景慕之情。
如何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3.【答案】【小题1】C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ABD.正确。
C.有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法错误。这句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云、月、花人格化,用“破”“来”“弄”等词语写出月夜之景的美丽与动感。
故选:C。
(2)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词上片写作者的思想活动,是静态;下片写词人即景生情,是动态。静态得平淡之趣,而动态有空灵之美。作者未参加府会,便在暮色中临时到小园中闲步,借以排遣从午前一直滞留在心头的愁闷,写春愁无限及人生遗憾。天很快就暗下来了,水禽已并眠在池边沙岸上,夜幕逐渐笼罩着大地。这个晚上原应有月的,作者的初衷未尝不想趁月色以赏夜景,才步入园中的。不料云满夜空,并无月色,既然天已昏黑那就回去吧。恰在这时,意外的景色变化在眼前出现了。风起了,霎那间吹开了云层,月光透露出来了,而花被风所吹动,也竟自在月光临照下婆娑弄影。写自己孤独,月弄花影烘托出人生之无奈。全词将作者慨叹年老位卑、前途渺茫之情与暮春之景有机地交融在一起,调子沉郁伤感,情蕴景中,用语精准,工于锻炼字句。
答案:
(1)C
(2)上阕写春愁无限及人生遗憾,写五件伤怨的情事:《水调》歌怨声哀切,醉醒愁未醒,送春归去不知何时能回;临镜而伤年光飞逝,回忆往事历历,只有空怀旧梦。下阕通过“并禽”写自己孤独,月弄花影烘托出人生之无奈;以“落红应满径”暗喻作者情绪的低落。全词将作者慨叹年老位卑、前途渺茫之情与暮春之景有机地交融在一起。
译文:
手执酒杯听人唱《水调歌》,想借听曲喝酒来排解忧愁,一觉醒来天已过午,醉意虽消,但愁意未减。年轻时的美好时光已经逝去,几时还能再回来?值此人生暮年,感叹年华易逝,以前的美好时光只能存在于回忆之中了。夜晚水禽并眠在池边沙岸上,明月冲破云层的阻碍,晚风吹起花枝,影子在月光映照下婆娑摇曳。拉上一层层的帘幕遮住了摇摆的灯焰,风更大了,人们也都已睡去,经过这场晚风,明天园中小路上应该满是片片落花吧。
《天仙子 水调数声持酒听》是宋代文学家张先的词作。此词上阕写春愁无限及人生遗憾,五句话写五件伤怨的情事:《水调》歌怨声哀切,醉醒愁未醒,送春归去不知何时能回;临镜而伤年光飞逝,回忆往事历历,只有空怀旧梦;下阕通过“并禽”写自己孤独,月弄花影烘托出人生之无奈;以“落红应满径”暗喻作者情绪的低落。全词将作者慨叹年老位卑、前途渺茫之情与暮春之景有机地交融在一起,调子沉郁伤感,情蕴景中,用语精准,工于锻炼字句,体现了张词的主要艺术特色。其中“云破月来花弄影”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4.【答案】【小题1】B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鉴赏。
ACD.正确;
B.有误,“正面强烈地表达感情”错误,颈联专门写景,避免正面表达感情,迂回取道,曲径通幽,在结构上是转折,在情绪上是顿挫,宕开一笔,别开生面。诗人描写景色的渐变,衬托自己心情的变化。
故选:B。
(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的理解。《度大庾岭》是唐代诗人宋之问被贬大庾岭时所作的一首诗。诗歌的首联,向大家展示了一个失魂落魄的遭贬谪的宦游人的形象。诗句中的“一”字,也甚为传神,传达出诗人去国怀乡的深沉感情。颈联上句写山雨欲停未停,天空已放出些许晴光。下句是描绘江中云影即将变作彩霞的霎那间。在这样美好的山水景色中,诗人的心潮逐渐趋于平静,开始振作起来面对现实考虑自己的出路。于是不禁发出了“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的感慨,表示他只希望有回去的那天,就心满意足了,对自己受贬迁不敢有所怨恨。
答案:
(1)B
(2)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不舍以及盼望有朝一日得以赦免回京的思想感情。
译文
我离开京城刚刚度过大庾岭,便停下车子,再次回首遥望我的家乡。
我的魂魄追随着从南方向北奋飞的鸟儿,望着那向北而开的花枝,眼泪为之流不止。
山间连绵阴雨刚刚有了一点停止的意思,江上的云彩亦微有化作云霞的趋势。
只要有重回长安的机会,我是不敢像贾谊那样因为被贬而感到遗憾的。
《度大庾岭》是唐代诗人宋之问被贬大庾岭时所作的一首诗。诗歌的首联,向大家展示了一个失魂落魄的遭贬谪的宦游人的形象。这首诗感情真挚,以景衬情,情景交融,章法严谨,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表现出一种自然而又流动的整齐美。
古诗词鉴赏考查内容主要有:1、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因此,我们要全面提高鉴赏能力,不能有偏废。
5.【答案】【小题1】B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ACD.正确。
B.有误,不只是为写争奇斗艳的场景,而是透过景物描写领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故选:B。
(2)本题考查诗句画面的描绘。描绘诗歌的话,画面要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加入合理的想象,能够写出“漫天”“作雪”基本意思,语言生动流畅即可。
答案:
(1)B
(2)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
译文:
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竞相争妍斗艳。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晚春》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诗作。这是一首写暮春景物的七绝。此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好像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全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解答时要结合重点语句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
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6.【答案】【小题1】B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ACD.正确;
B.有误,上片描绘了庭院的自然风光,意境深刻,自然活泼,清新明快,不是轻松明快。
故选:B。
(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杨柳行间燕子轻”色彩绚丽,描绘出蜂忙燕舞的自然现象,可以看出有动静的结合和色彩的映衬,突出生机盎然的春天景致。起句“嫩绿重重看得成”,就以“嫩绿”为全画敷下了基本色调。它可以增强春天的意象,唤醒读者对春天的情感。“酴醿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是对仗工整的两句,它把读者的注意力从“嫩绿”“红英”之中引开,放在蜂闹燕忙的热闹场景。说明酴醿已临开花季节,春色将尽,蜜蜂儿争抢着来采新蜜。“杨柳行间燕子轻”极富动感。“蜂儿闹”,是点上的特写:“燕子轻”,是线上的追踪。说明燕子在成行的杨柳间飞来飞去,忙于捕食,哺育乳燕,上阕四句,有画面,有构图,有色彩,是蜂忙燕舞的活生生的风景画。毫无疑问,词人对这一画面肯定注入了很深的情感,也反映了他的审美情趣与创作思维。但是,盛时不再,好景不长。春天已经结束,词人由此引起伤春而自伤之情。“残花”点明了暮春;“残酒”体现了词人借酒浇愁的情景;“客飘零”点明了自己漂泊他乡,愁绪多;“送了斜阳月又生”感叹时光流逝。通过对这些关键词的分析理解,可知,词人在下片主要是借景抒情,感叹时光流逝,伤春及孤独飘零之感。
答案:
(1)B
(2)对春景的热爱以及对春光流逝的伤感;作客他乡的飘零之叹;时光流逝,未来难期,只好借酒消愁的惆怅。
译文:
树上的枝叶已经是枝蔓成荫了,曲折回廊幽深的栏杆中点缀着小小的红色花朵,酴醿已经开花,蜜蜂正抢着来采蜜,闹闹嗡嗡;杨柳之间,燕子在轻快穿梭。
春日天气温暖而也近晚春,春天已经快要过去了,而人还在奔波飘零之中。晚春将尽花已残,借酒消愁酒亦残,醉过之后,仅有片时清爽。酒醉中暂且打发一天以迎接新的一天,然而斜阳已去,月要东升,寂寞长夜又该如何度过呢。
这是一首歌咏春天的词,但不是一般对春天的赞歌,词人在歌咏阳春烟景的同时,还流露出了作客他乡的飘零之感,在较深层次上,还含有对青春老去的喟叹春老去的喟叹。
如何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7.【答案】【小题1】D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ABC.正确。
D.有误,诗的前两句是描写,后两句是议论和抒情。
故选:D。
(2)本题考查对托物言志手法的理解。“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意思是即使被无情的东风吹落,飘飘似雪,也应飞入清澈的水中,胜过那路旁的花,落了,还被车马碾作灰尘。这两句议论抒情,褒扬北陂杏花品性之美。这两句托物言志,耐人玩味。“东风吹作雪”,这一笔淋漓地描绘出风吹杏树,落英缤纷,似漫天飞雪,而随波逐流的凄美景象,比喻生动,浮想联翩。即便是春风轻拂,娇媚的花儿也不堪吹折,它凋谢了,零落了,这本是让人黯然神伤的。但诗人却偏说它胜过南陌杏花,矜持与自足之意溢于言表。这一对比启人深思:“南陌”在此诗中与“北陂”相对立,这两个背景意象包含着一种空间的隐喻。若说清幽静谧的“北陂”是远离浮世喧嚣的隐逸之所,则“南陌”正是熙来攘往、物欲横陈的名利之场。“南陌”繁华,“北陂”僻静;“南陌”热闹,“北陂”空寂;北陂杏花即使零落了,尚可在一泓清波中保持素洁;而南陌的杏花要么历尽亵玩、任人攀折;要么凋零路面、任人践踏,碾成尘土,满身污秽。若说这南陌杏花是邀功请赏、党同伐异的得势权臣的影射,则北陂杏花是诗人刚强耿介、孤芳自赏的自我人格的象征。
答案:
(1)D
(2)北陂和南陌的杏花虽然都难逃飘零的结局,却有着高下之分,北陂杏花被春风吹得如飞雪满天,落在水里,仍能像白雪般保持素雅洁净的品性;南陌杏花则零落在喧闹处,遭人践踏,沾染 污秽。诗人借此咏物抒怀,表达自己刚强耿介、孤芳自赏的性格和节操。
译文:
围绕着杏花的是满塘的春水,岸上的花,水中的花影,都是那么地鲜艳动人。即使被无情的东风吹落,飘飘似雪,也应飞入清澈的水中,胜过那路旁的花,落了,还被车马碾作灰尘。
《北陂杏花》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一二句写出了北陂杏花的娇媚之美,后两句表现了杏花高洁的品性之美,作者寄情于物,体现出王安石刚强耿介的个性和孤芳自赏的人生追求。
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8.【答案】【小题1】B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赏析理解。
ACD.正确;
B.有误,风格清淡闲雅。
故选:B。
(2)本题考查诗歌画面描绘。要注意在把握诗句大意的基础上,展开联想与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即可。“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大意是“捧起山泉,月影闪烁在手间;拨弄树枝,香气渗透着衣衫”。“掬水”句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句写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
答案:
(1)B
(2)示例:我轻轻捧起山泉,月影闪烁在手间;拨弄花枝,幽幽晚风吹送着花儿的香气,渗透着着我的衣衫。
译文:
春山美景好不胜收,令人赏玩彻夜忘归。
捧起山泉,月影闪烁在手间;拨弄树枝,香气渗透着衣衫。
游兴顿起,不会在乎路途的远近;想要离去,总难舍下花草的深情。
翘首南望,钟声悠扬,翠微深处,楼台掩映。
《春山夜月》是唐代诗人于良史的作品。此诗描写春夜山中赏月的乐趣,诗人描绘了一幅清幽淡远的春山夜月图,流露出一种悠然自得、纵情山水的畅快心情。开篇两句交代了全篇诗情产生的由头,写出了“多胜事”是“赏玩忘归”之因。接下来的六句是对“胜事”与“赏玩忘归”的具体描述。全诗风格清淡闲雅,描摹物态历历如绘,极富神韵,尤其是颔联两句,物我交融,神完气足,意境鲜明,妙趣横生,历来脍炙人口。
如何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9.【答案】【小题1】D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词的理解。
ABC.正确。
D.有误,应该是“先扬后抑”。
故选:D。
(2)本题考查诗词的炼字。“欲将沉醉换悲凉”意思是想借一番沉醉换掉失意悲凉。作者想以狂醉来排遣忧愁,然而结果却是“断肠”。而他自己又明知这并不能换来真正的欢乐,这是真正的悲哀。一个“换”,是说主观上的愿望客观上却无法实现,表现出词人对故乡深沉而强烈的思念。
答案:
(1)D
(2)“换”,是说词人想借醉酒来忘却佳节不能回乡的悲凉,然而无法忘记,主观上的愿望客观上却无法实现,表现出词人对故乡深沉而强烈的思念。
译文
天边的云彩有如仙人金掌承玉露。玉露凝成了白霜,浮云随着大雁南翔,排成一字长。举绿杯,舞红袖,趁着九九重阳,人情温厚似故乡。
佩戴紫色兰花,头上插着黄菊,急切切重温旧日的颠狂。想借一番沉醉换掉失意悲凉,清歌莫唱悲曲,一唱断人肠。
此词写于汴京,是重阳佳节宴饮之作。表达凄凉的人生感怀。其中饱含备尝坎坷沧桑之意,全词写情波澜起伏,步步深化,由空灵而入厚重,音节从和婉到悠扬,适应感情的变化,整首词的意境是悲凉凄冷的。
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10.【答案】【小题1】D
【小题2】①因战争而不得不流落他乡的孤独飘零之感;②远离家乡不得归而产生的浓烈的思家忆弟之情;③不能重返故土而老于蜀中的年华逝去之悲;④连战皆捷希望破幽燕平定叛乱的国家命运之忧。
【解析】1.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ABC正确;
D有误,尾联抒发的是诗人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
故选:D。
2.
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首联领起“恨别”,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颔联两句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情况。“草木变衰”,这里是指草木的盛衰变易,承上句的“五六年”,暗示入蜀已有多年,同时也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暗比诗人自己的飘零憔悴。诗人到成都,多亏亲友帮助,过着比较安定的草堂生活,但思乡恋亲之情是念念不忘的。由于“兵戈阻绝”,他不能重返故土,只好老于锦江之边了。“老江边”的“老”字,悲凉沉郁,寻味不尽。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杜甫有四弟,名为杜颖、杜观、杜丰、杜占,其中杜颖、杜观、杜丰散在各地,只有杜占随杜甫入蜀。此二句中的“思家”“忆弟”为互文。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杜甫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它不是抽象言情,而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形象中所蕴含的忧伤之情。手法含蓄巧妙,诗味隽永,富有情致。尾联回应次句,抒写杜甫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760年(上元元年)三月,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这就是诗中“乘胜”的史实。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杜甫盼望国家复兴,他自己亦可还乡,天下可喜可乐之事,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了。这首诗以充满希望之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杜甫胸怀的开阔。杜杜甫写此诗时,距755年(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已五六个年头。在这几年中,叛军铁蹄蹂躏中原各地,生灵涂炭,血流成河,这是杜甫深为忧虑的事。
【参考译文】
我离开洛阳之后便四处漂泊,远离它已有四千里之遥,安史之乱叛军长驱直入中原也已经有五六年了。草木由青变衰,我来到剑阁之外,为兵戈阻断,在江边渐渐老去。我思念家乡,忆念胞弟,清冷的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冷落的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令人高兴的是听说司徒已攻克河阳,正乘胜追击敌人,急于要拿下幽燕。
这首七律用简朴优美的语言叙事抒情,言近旨远,辞浅情深。杜甫把个人的遭际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饱和着浓郁的诗情,值得读者反复吟味。
诗歌炼字技巧:
1.体悟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看是否运用修辞手法。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思考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11.【答案】【小题1】D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ABC.正确;
D.有误,非“豪放之作”,从词的格调看,近似田园派,或者归隐派,风格别具。
故选:D。
(2)做此题首先要了解诗歌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赏析。“破纸窗间自语”,赏析诗句可从修辞、写作手法、内容等方面入手。这句话的意思是:破裂的糊窗纸也在鸣响。但是“自语”二字,写窗纸被吹的瑟瑟作响,就像在自言自语,自然而又风趣地将风吹纸响拟人化、性格化;而“自”又和“独宿”相照应,衬托了博山的孤寂,渲染了气氛。即:“破纸窗间自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屋外狂风急雨,吹动窗上破纸,瑟瑟作响,就像自言自语一样,这样就把风吹动纸响给人格化了,生动形象;衬托了诗人“独宿博山”的孤寂心情,渲染了凄凉破败的氛围。
(3)本题考查作者的情感,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词的上阕写自己投宿人家的环境恶劣,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凄凉之情。下阕写自己白发苍苍仍然是山河入梦,写出了诗人收复北方的中原的爱国热情。即:壮志未酬的辛酸,志在千里的报国热情。
答案:
(1)D。
(2)身居荒村陋室,百无聊赖的孤寂之感;追忆往事,奔走于塞北江南,失意归来,头发花白,容颜苍老,辛酸之情跃然纸上;梦中醒来,失意仍不忘收复失地,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之情。
译文:
饥饿的老鼠绕着床窜来窜去,蝙蝠围着昏黑的油灯上下翻舞。狂风夹带着松涛,犹如汹涌波涛般放声呼啸;大雨瓢泼而下,急促地敲打着屋顶;糊窗纸被风撕裂,发出呼啦啦的声音,仿佛在自言自语。
从塞北辗转江南,如今归隐山林,已是容颜苍老,满头白发。一阵凄冷的秋风吹透了单薄的布被,突然惊醒,眼前依稀还是梦中的万里江山。
本诗是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是作者贬官为民,闲居带湖期间投宿博山脚下一户王姓人家所作。上片描绘环境,渲染气氛,下片作者抚今追昔,对自己的出生地北方沦陷感慨万千,表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可贵精神。做题时要读懂诗文,仔细体会诗中的佳句妙语,理解作者的情绪情感。
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
12.【答案】【小题1】C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ABD.正确。
C.有误,“密州的元宵节热闹非凡”错误,应该是“凄凉孤寂”。
故选:C。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结合词上片“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可知,杭州上元节十分热闹。结合下片“火冷灯稀霜露”可知,密州上元节却十分凄清,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表现了词人在密州时的孤独寂寞,抒发了词人的寂寞之情。此外,他在上元节之夜,随意闲行,听到箫鼓之声,走去一看,原来是村民正举行社祭,祈求丰年。“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惨,却有一种“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表现了词人对百姓的担忧,抒发了对国计民生的忧患之情。据此作答。
答案:
(1)C
(2)对比(或虚实结合),将记忆中杭州(江南)的上元节热闹的情景与眼前密州凄凉寂寞的情景对比,抒发对江南的思念之情,对现实生活感到孤独寂寞,对瑞雪兆丰年的期盼、充满希望之情。
译文:
杭州城的元宵夜,明月好似霜,照得人好似一幅画。帐底吹笙,燃香的香气好似麝香,更无一点尘土随着马而去。寂寞的密州城里人们都老了,人们沿街击鼓吹箫而行,最后却转到农桑社祭祀土地神。灯火清冷稀少霜露降下,阴暗昏沉的乌云笼罩着大地,要下雪了。
《蝶恋花 密州上元》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上阕描写杭州元宵景致,是作者刚来密州遇到元宵佳节,观月时的情景和感想。下阕描写密州上元,并与前面相对比,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总体上描绘了杭州上元和密州上元节的不同景象,流露了作者对杭州的思念和初来密州时的寂寞心情。全词内容、笔墨不囿于成规,自抒胸臆,意之所到,笔亦随之,不求工而自工。
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13.【答案】【小题1】A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解答时明确全诗的每一句话的意思,理解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A.有误,应是“动态描写”;
BCD.正确。
故选:A。
(2)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作者选取远离官场的农村夏日景象,通过写燕雀、蝶、蛛网的动来衬托出乡村生活的恬静,使得乡村生活生意盎然,充满情趣;乡村整体的闹,恰恰表明了他们的祥和,表现出农村的“风日清”;而农村的“风日清”正反衬出官场的污浊难耐。“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表达作者的心已经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了,心已静极。全诗表现出诗人对月影、溪声的喜爱之情、清闲的心境以及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愿望。由“叹息老来”,诗人自己壮志未酬却已经年老,表达出感叹有志之士空老而无法报效国家的遗憾之情;结合“交旧尽”“谁共”,想到晚日旧交竟零落殆尽,无人共品茗谈心,享湖山之乐,诗人感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抒发了倍感寂寞的惆怅之情。
答案:
(1)A
(2)《夏日》通过夏日燕雀、蝴蝶、蜘蛛等意象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清静、安宁生活的喜爱,抒发了诗人淡泊名利,厌倦世俗,不愿与世相争的高洁情怀和对村野田园生活的向往。《幽居初夏》中,尽管万物欣然,诗人却因想到往日旧交零落殆尽,无人共品茗谈心,享湖山之乐,抒发了诗人四顾惘然,无人诉说的孤独和寂寞。
译文:
夏日
夏日昼长,江村风日清丽,屋檐上栖息着许多小燕雀,羽翼都已长成。蝴蝶展翅停在午间的花枝上,在晴朗的天气里,蜘蛛在屋角悠然织网。月光照射在疏疏落落的帘子上,斜倚枕上,听着潺潺溪水声。久已花白的头发如今像霜雪一般白了,一直想做个樵夫或渔翁混过这一生!
幽居初夏
湖光山色之地是我的家,槐柳树阴下小径幽幽。湖水满溢时白鹭翩翩飞舞,湖畔草长鸣蛙处处。新茬的竹笋早已成熟,木笔花却刚刚开始绽放。当年相识不见,午时梦回茶前,谁人共话当年?
《夏日》通过夏日燕雀、蝴蝶、蜘蛛等意象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清静、安宁生活的喜爱,抒发了诗人淡泊名利,厌倦世俗,不愿与世相争的高洁情怀和对村野田园生活的向往。
《幽居初夏》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一首七言律诗。是陆游晚年后居山阴时所作,描述了闲居时的闲适心境。这诗是陆游晚年后居山阴时所作。八句诗前六写景,后二结情;全诗紧紧围绕“幽居初夏”四字展开,四字中又着重写一个“幽”字。景是幽景,情亦幽情,但幽情中自有暗恨。
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14.【答案】【小题1】C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
ABD.正确。
C.有误,下阕“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作者醉洒昼寝,再不必随班上朝参预政事,生活是如此闲逸,但是,酒醒梦回,陪伴他的并不是清风明月,而是风吹云走、月翳半规的昏沉夜色。作为一个曾经励志改革的政治家,他对花事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不仅仅是时光流逝、老之将至的叹息,更包含着他壮志未酬的忧愁。所以“为官之时,天天醉生梦死,辜负了良辰美景”理解有误。
故选:C。
(2)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的理解。《菩萨蛮 数间茅屋闲临水》该词上阕表示自己目前的生活环境与身份,及对花事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下阕作者自问自答,显示自己孤介傲岸、超尘拔俗的耿直人格。这首诗旨在一“闲”字,表现了作者远离仕宦喧嚣的闲情逸趣。但是,作为一个曾经励志改革的政治家,他对花事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就不仅仅是时光流逝、老之将至的叹息,更包含着他壮志未酬的忧愁。据此概括即可。
答案:
(1)C
(2)此词表面上写隐居的安逸恬淡的生活情景,实则隐含了作者内心的失意乃至悲凉之情。
译文
几间茅草屋临水而建,我穿着利于行动的便装,戴着短小的帽子漫步在垂杨的树丛里。要说花朵还是去年开得最鲜红,因为一夜之间春风就把它吹开。
新月斜卧在树梢上,中午酒醉后睡到现在才醒来。什么东西最容易使人动情呢?是那深藏在那树丛里面的黄鹂鸟叫唤的两三声。
《菩萨蛮 数间茅屋闲临水》是北宋诗人王安石所写的一首词。该词上阕表示自己目前的生活环境与身份,及对花事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下阕作者自问自答,显示自己孤介傲岸、超尘拔俗的耿直人格。这首旨在一“闲”字,表现了作者远离仕宦喧嚣的闲情逸趣。作者用前人的诗句创造出自己心中的意境,为自己表情达意服务,并通过自己的精心组合安排,使之浑然无迹,如同己作。
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15.【答案】【小题1】B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ACD.正确;
B.有误,词人此时处境危险困苦,希望以后的生活能平稳。
故选:B。
(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的理解。词的上片,主要写作者的凄苦境遇和无奈情态。“昨夜风兼雨”,不从日而偏从夜写起,是写作者悲怀愁思的夜不能寐,“风兼雨”与“飒飒秋声”相对应,是渲染环境、气氛。在这种凄凉寒苦的景色中,作者的心境是可想而知的。之所以说“昨夜”,当还有一种不堪回首的感触在其中罢。这里虽然客观的写景,但主人公的形象,尤其是他的彷徨、郁闷的心情却已隐然可见。接下来二句就是直写了李煜在《喜迁莺 晓月坠》中曾有“无语枕频欹”之句,与此句“烛残漏断频欹枕”用意相同,但所思不同。以前是怀想佳人,君存情爱在先,如今却是是国破家亡成阶下之囚,境遇不同,感触自是相异。
答案:
(1)B
(2)表达了对故国无比怀恋的情思,亡国灭家后的愤恨痛楚。
译文:
昨天的夜晚,风雨交加,?遮窗的帐子被秋风吹出飒飒的声响,窗户外传来了令人心烦的风声雨声,整整响了一夜。蜡烛燃烧的所剩无几,壶中水已漏尽,我不停的多次起来斜靠在枕头上。躺下坐起来思绪都不能够平稳。人世间的事情,如同流水东逝,说过去就过去了,想一想我这一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以前的荣华富贵生活已一去不复返了。醉乡道路平坦,也无忧愁,可常去,别的地方不能去。
词的上片,主要写作者的凄苦境遇和无奈情态。“昨夜风兼雨”,不从日而偏从夜写起,是写作者悲怀愁思的夜不能寐,“风兼雨”与“飒飒秋声”相对应,是渲染环境、气氛。在这种凄凉寒苦的景色中,作者的心境是可想而知的。之所以说“昨夜”,当还有一种不堪回首的感触在其中罢。这里虽然客观的写景,但主人公的形象,尤其是他的彷徨、郁闷的心情却已隐然可见。
鉴赏诗歌:
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
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
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16.【答案】【小题1】B
【小题2】D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ACD.正确;
B.有误,“颔联写的皆是静景”错误,“湍上急流”是动景。
故选:B。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ABC.正确;
D.有误,颈联写诗人追思历史旧事,对人生际遇,祸福更替有了更深的认识,但内心因不得志而郁结的愁思仍然溢于字里行间,不是抒发能一展雄才的豪迈之情。
故选:D。
答案:
(1)B
(2)D
译文:
在北楼上往西望去,满眼是晴朗的天空,浩浩的流水依傍着连绵的山峰,那秀丽的景色胜过图画。湍濑之上,急奔的水流好像离弦之箭的破空声;高挂在城头上空的一弯月亮形同一张悬着的弯弓。垂下钓竿我不由十分羡慕姜太公的际遇,当我深刻地领会到人事变化的规律时,又不由深深思念起塞上那位通达世事的老翁。想知道边陲地带到底还发生了什么事,但知道如今回荡在那边陲上空的还是一片羌笛的哀怨之声。
此诗先写远望所见,呈现出一派宏大、悲壮之景,并在写景中表达了诗人的祸福观,最后以无限伤感的简洁笔墨勾画了边疆凄清的生活场景。诗中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的忧闷心情。
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17.【答案】【小题1】A
【小题2】D
【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表达方式。
A.有误,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描写、抒情、说明和议论。这是一首怀人之作,词的上下片都是借景抒情。
BCD.正确。
故选:A.
(2)该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意象、意境以及诗歌的主题风格。
ABC.正确。
D.有误,此词以斜阳、遥山、人面、绿水、红笺、帘钩等物象,营造出一个充满离愁别恨的意境,将词人心中蕴藏的情感波澜表现得婉曲细腻,感人肺腑。
故选:D。
【参考译文】
蝇头小楷写在红色信笺上,把平生的心事尽情诉说。大雁高飞在云端,鱼儿潜游在水中,听说它们会传递书信,却难以将我这番情意捎给远方,只令我惆怅不已。
夕阳斜照在西楼上,我独自倚楼眺望。远处重重的青山,恰好正对着楼头的帘钩。我怀念的人儿如今也不知在什么地方,只有那流水依旧荡漾着碧波向东流去。
《清平乐 红笺小字》由晏殊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是一首念远怀人的爱情词,是晏殊“艳情”词的代表作之一。上阕修书寄情。“鸿雁在云鱼在水”,表明欲求雁、鱼传信而不可得,是典故的反用。下阕触景生情“斜阳独倚西楼”,既写“倚楼”人的孤独,又写夕阳“倚楼”的景色,运思佳妙。“遥山恰对帘钩”,以遥山的兀立,突出自己以远山为伴的凄凉,更突出空间之开阔及缺少“那人”的寂寞。最后以景物作结而令人回味。
鉴赏诗歌:
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
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
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18.【答案】【小题1】D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判断正误即可
ABC.正确;
D.有误,根据前面“晓霜”“残菊”“重阳”“寒更”等词判断,时间不应是“春夜”,而是“秋夜”,诗中表现的应是深秋时节,因此“倍感春夜漫漫的痛苦”错误。
故选:D。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感情的理解。词人写《南歌子》一词时正值重阳佳节,“旅枕元无梦,寒更每自长”展现的是羁旅的愁苦,难以入眠。“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正逢重阳佳节,“每逢佳节倍思亲”,思乡思亲之情更胜。另从注解中可知,此时作于北宋灭亡后,词人南渡,流落江南,中原被占、故乡难归,寂寞的旅途中,根据“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可知,词人思乡之中包含着强烈家国情怀,忧国的凄凉情绪显得更加深沉。
答案:
(1)D
(2)羁旅行役,思亲感伤;佳节独处,归而不得,寂寞无眠;家国沦亡,忧时伤乱,痛苦深沉。
译文
将近黎明时分,穿过山间驿路,踏过溪上板桥,只见斜月西隐,寒霜满地。行过乱山深处,只见在那野人篱落旁,一枝盛开的金菊,赫然点缀在残菊丛中,耀人眼目,好像在提醒人们重阳佳节已至。
夜投旅舍,孤寂难眠,寒夜的更声阵阵传来,让人更感长夜难捱。平时总听说江南山水奇绝,风光秀美,今日踏上了江南的土地,却丝毫唤不起心中的激情,心里所想的却是那正被金人铁蹄蹂躏的故乡,有家难归的满腔悲凉油然而生。
这是一首描写旅途风光景物与感受的小令。词人作此词时不但有一个时令背景(重阳佳节),而且有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北宋灭亡后词人南渡,流落江南)。正是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使这首词具有和一般的羁旅之作不同的特点。
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19.【答案】【小题1】C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
ABD.正确。
C.有误,“雪”这一意象的安排勾勒出朋友相聚畅饮的阔大背景,寒风瑟瑟,大雪飘飘,让人感到冷彻肌肤的凄寒,越是如此,就越能反衬出火炉的炽热和友情的珍贵。
故选:C。
(2)本题考查赏析作者思想感情。诗歌首句描绘家酒的新熟淡绿和浑浊粗糙,极易引发读者的联想,让读者犹如已经看到了那芳香扑鼻,甘甜可口的米酒。次句“红泥小火炉”,对饮酒环境起到了渲染色彩、烘托气氛的作用。酒已经很诱人了,而炉火又增添了温暖的情调。“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寒冬腊月,暮色苍茫,风雪大作,家酒新熟、炉火已生,只待朋友早点到来,三个意象连缀起来构成一幅有声有色、有形有态、有情有意的图画,其间流溢出友情的融融暖意和人性的阵阵芳香。“能饮一杯无”,轻言细语,问寒问暖,贴近心窝,溢满真情。用这样的口语入诗收尾,既增加了全诗的韵味,使其具有空灵摇曳之美,余音袅袅之妙;又创设情境,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答案:
(1)C
(2)热爱生活,从“新醅酒”和“小火炉”可见诗人等人喝酒的愉悦和寒冬里小家生活的温暖惬意;与友人的深厚情谊,“能饮一杯无?”轻言细语,溢满真情。
译文:
酿好了淡绿的米酒,烧旺了小小的火炉。天色将晚雪意渐浓,能否一顾寒舍共饮一杯暖酒?
刘十九是作者在江州时的朋友,全诗寥寥二十字,没有深远寄托,没有华丽辞藻,字里行间却洋溢着热烈欢快的色调和温馨炽热的情谊,表现了温暖如春的诗情。诗句的巧妙,首先是意象的精心选择和巧妙安排,全诗表情达意主要靠三个意象(新酒、火炉、暮雪)的组合来完成。其次是色彩的合理搭配,最后是结尾问句的运用。这首五绝小诗写得非常有情趣,通过对饮酒环境和外面天气的描写,反复渲染饮酒气氛,自然引出最后一句,写得韵味无穷,同时,其中也蕴含了诗人和刘十九的深厚情谊。
(1)C
(2)热爱生活,从“新醅酒”和“小火炉”可见诗人等人喝酒的愉悦和寒冬里小家生活的温暖惬意;与友人的深厚情谊,“能饮一杯无?”轻言细语,溢满真情。
20.【答案】【小题1】C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ABD.正确。
C.有误,“密州的元宵节热闹非凡”错误,应该是“凄凉孤寂”。
故选:C。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词一开始就写到“灯火钱塘三五夜”,可见,这分明写的就是钱塘这个地方的上元佳节。而钱塘隶属杭州。都在密州为官了,还念及杭州,足见对杭州的深刻的思念之情。上片就是在回顾杭州的上元佳节。写到了明月皎洁,灯火辉煌,还有吹笙,有声有色,好不热闹繁华。下片一开始就写到“寂寞山城人老也”,说自己年纪已经大了,山城不会寂寞,寂寞的是人。人在孤独寂寞之时就容易想到自己年华易逝,容颜苍老。前面杭州的景象繁华热闹,而写密州一开始作者就用了“寂寞”一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预示着下面的写景就没有热闹之感了。果然后面写到“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上元佳节,本应是到处洋溢着喜庆热闹的,这种热闹更多的是在繁华的街道上。而密州的上元节却是到农桑社祭祀土地神,灯火冷清。据注解可知,自从他到密州上任,这里连年蝗虫灾害。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密州百姓在上元佳节却高兴不起来,在农桑社祭祀土地神,其实是乞求上天能让密州有个好年景。后面写到“昏昏雪意云垂野”,阴暗昏沉的乌云笼罩着大地,要下雪了。作者看到快要下雪时,其实是很兴奋的,灾情可以得到缓解,预示着会是一个丰收年。其实虽然由繁华的杭州调至落后的密州,作者心有不甘,总是想起杭州的美好,但是作者更是一个忧国忧民之人,他心里由衷地希望密州的百姓能够过上好的日子。
答案:
(1)C
(2)灯火清冷稀少霜露降下,阴暗昏沉的乌云笼罩着大地,要下雪了。
(3)对比(或虚实结合),将记忆中杭州(江南)的上元节热闹的情景与眼前密州凄凉寂寞的情景对比,抒发对江南的思念之情,对现实生活感到孤独寂寞,对瑞雪兆丰年的期盼、充满希望之情。
译文:
杭州城的元宵夜,明月好似霜,照得人好似一幅画。帐底吹笙,燃香的香气好似麝香,更无一点尘土随着马而去。寂寞的密州城里人们都老了,人们沿街击鼓吹箫而行,最后却转到农桑社祭祀土地神。灯火清冷稀少霜露降下,阴暗昏沉的乌云笼罩着大地,要下雪了。
《蝶恋花 密州上元》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上阕描写杭州元宵景致,是作者刚来密州遇到元宵佳节,观月时的情景和感想。下阕描写密州上元,并与前面相对比,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总体上描绘了杭州上元和密州上元节的不同景象,流露了作者对杭州的思念和初来密州时的寂寞心情。全词内容、笔墨不囿于成规,自抒胸臆,意之所到,笔亦随之,不求工而自工。
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1.【答案】【小题1】A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A.正确;
B.有误,“遥怜巩树花应满”中,“应”字有推测之意,诗人身为逐臣,此时身在江州,回望京洛,想象京洛之地花开繁茂,这里的“花”是虚写;
C.有误,“感物思归怀故乡”用了直接抒情的方式;
D.有误,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是李白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感到十分畅快和兴奋。并非营造孤寂凄凉之氛围。
故选:A。
(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的理解。这是一首古诗,前四句运用反衬、对比手法,抚今追昔,感慨今日的沧桑,流露出诗人遭贬南行的惆怅落寞情怀。“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农历三月三日为上巳节,这一天按古风要去水边祓除修禊,驱除鬼魅,同时也是文人聚会吟咏的日子。去年那一日,诗人还在洛水边参予修禊盛事,与同朝文士饮酒赋诗,享尽荣华,而今却已是遭贬谪之人,独自在庐山脚下度过此清明寒食节。“去年”,“今年”,对比鲜明。后四句感物思归而不得,抒发断肠之悲。
答案:
(1)A
(2)作者抚今追昔,感慨今日沧桑,表达自己遭贬南行的惆怅落寞。
参考译文:
去年三月初三我还在洛阳桥边,今年寒食节时我已在庐山脚下。回望京华,遥怜洛阳草木花树,应该是满树开花,又看见吴洲江中小洲,一片新绿而已。江州小洲兰草与杜若散发出幽幽芳香,让我触景生情想起了中原的亲人与故乡。驿站中的马儿明天该骑往何处呢?今夜的猿声不断传入耳朵里让人心生思乡之情,肝肠寸断。
这是一首古诗,前四句运用反衬、对比手法,抚今追昔,感慨今日的沧桑,流露出诗人遭贬南行的惆怅落寞情怀。后四句感物思归而不得,抒发断肠之悲。
诗歌赏析句子的切入点:
1、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3、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4、从表达的情感角度赏析句子;
5、从蕴含的哲理角度赏析句子。
22.【答案】【小题1】B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ACD.正确;
B.有误,苏轼即将和友人分别,分别时的气氛应该是悲伤的,“欢乐的气氛”不正确。
故选:B。
(2)本题考查诗句思想感情的把握。“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句意:我像《楚辞 招魂》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我思念你的时候你也在思念着我吧。上句用《楚辞 招魂》中天帝遣巫阳招屈原离散之魂的典故,表达希望朝廷召他回去的愿望。东坡与公择因反对新法离开京城出守外郡,情怀郁闷,已历数年,每思还朝,有所作为,但局面转变,未见朕兆,他们四方流荡,似无了期,所以有“飞魂”之叹。“飞魂”与“楚些”是倒装,求其语反而意奇。“我思君处君思我”,采用回文,有恳切浓至的情思,也是对前面“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的深情想象的一个照应。下片写送别,兼及对再受重用的渴望,写二人同情相怜,友情深厚。
答案:
(1)B
(2)流露出作者渴望得到朝廷的重用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译文:
花落声簌簌却不是被风所吹,而是悠悠然自己坠落在地。寂寞的园林里,花木荣枯。似乎有情的落日照耀着客座,高耸的青山仿佛刺破了横云。
送者在岸上已走到“路尽”,行者在舟中却见舵已转。今夜泊于冷落的渔村中宵不寐,独对孤灯,唯有暗月相伴。我像《楚辞 招魂》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我思念你的时候你也在思念着我吧。
《蝶恋花 暮春别李公择》这首词是写给东坡老友李公择的送别词,通过对暮春的描写,微露惜别之情,兼及对再受重用的渴望,写二人同情相怜,友情深厚。
理解诗词内容:
1.了解诗词基本意思;
2.结合关键词语理解诗词内容;
3.注意重点句子。
23.【答案】【小题1】C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ABD.正确。
C.有误,“秋宵梦觉”指的是作者从梦中醒来,并非彻夜未眠。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艺术风格的理解能力。《南乡子》风格豪放。把眼光放在整个神州大地,和整个历史上王朝的兴亡,借孙权的典故抒发了壮志难酬,渴望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清平乐》风格婉约。上阕着眼于日常的生活中小事和景物,下阕写了自己的一生经历和年老归来,面对破碎山河却无能为力的情景,抒发了抒壮志难酬之情。
答案:
(1)C
(2)①《南乡子》风格豪放。全词放眼中原大地,思接千古兴亡,境界高远。②《清平乐》风格婉约。全词着眼细小景事,抒壮志难酬之情,描写细腻,平淡中蕴含深情。
参考译文:
《南乡子》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
《清平乐》
饥饿的老鼠绕着床窜来窜去,蝙蝠围着昏黑的油灯上下翻舞。狂风夹带着松涛,犹如汹涌波涛般放声呼啸;大雨瓢泼而下,急促地敲打着屋顶;糊窗纸被风撕裂,发出呼啦啦的声音,仿佛在自言自语。
从塞北辗转江南,如今归隐山林,已是容颜苍老,满头白发。一阵凄冷的秋风吹透了单薄的布被,突然惊醒,眼前依稀还是梦中的万里江山。
辛弃疾这两首词都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怀,但在艺术风格上却表现为一豪放一婉约。《南乡子》风格豪放。全词放眼中原大地,思接千古兴亡,境界高远。《清平乐》风格婉约。全词着眼细小景事,抒壮志难酬之情,描写细腻,平淡中蕴含深情。
解答这类选择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看是否曲解原意,张冠李戴。②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③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④看是否无中生有,横生枝节,即备选项的表述结论,在诗中找不到佐证材料,找不到根据。⑤看是否以偏概全,故意反说,如将某句诗的特点说成是全诗的特点,将委婉含蓄说成直抒胸臆,把视觉说成听觉等。
24.【答案】【小题1】A
【小题2】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A.有误,首联感慨多年未得有做官的机会,到了三十多才好不容易有个官做,感慨这么多年做官的心情已经多半消退了。“三十始一命”,“一命”是官秩最低等,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工作刻板琐碎。这对隐居耕读十载的岑参来说太失望了。于是感到“宦情多欲阑”,做官的念头消磨殆尽。
BCD.正确。
故选:A。
(2)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第三联写景,“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句中“醉”精炼传神,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花装点药栏、旁若无人怒放的情态,从而表达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留恋。
答案:
(1)A
(2)“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句中“醉”,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花装点药栏、旁若无人怒放的情态,从而表达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留恋。
【参考译文】
人到三十才得个一命官,仕宦的念头快要消磨完。自怜没有什么祖传家业,总不敢嫌弃这微小的官。涧水吞没了采樵的小路,美丽的山花醉倚在药栏。只因为这五斗米的官俸,竟然要辜负这根钓鱼竿。
《初授官题高冠草堂》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此诗是天宝三年(744年)岑参举进士授官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后为辞别终南山隐居地高冠峪而作。全诗抒发了作者做官赴任时对原来的隐居地依依不舍的深情,表现了作者虽不屑担任卑微的官职却为生计所迫而不敢以此为耻的矛盾心情。
如何阅读诗歌:
1.首先看到诗后先看题目和作者,因为题目往往有作者的写作意图;
2.然后再看注释,看注释可以看出作者的事迹;
3.最后看诗句翻译,一般的诗歌可以通过注释翻译出来,通过翻译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5.【答案】【小题1】A
【小题2】①小河西流,本是地形使然,却把原因归结为大禹(没有到这里来治水);②本是“河水”西流,却说“河声”流向西。
【解析】1. 本题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与赏析。
A有误,首联说湖州安吉县的城门高耸,与白云平齐,为“河声流向西”作铺垫,所以“这其实是没有必要的”的理解是错误的。
BCD正确。
故选:A。
2.
本题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禹力不到处,河声流向西”的意思是:大禹治水没有到这里,这里的河水是向西流的。显然小河西流是安吉县地势高耸造成的,作者却把原因归结为大禹没有到这里来治水,这是其“无理”之处。作者要表达的是这里是像桃花源一样的一方净土。“河水”向西流,作者却说是“河声”流向西,这也是一处“无理”之说。其实这个“声”字运用,把溪流流动的动感马上显示出来了,好像已经听到潺潺流水的声音。
【参考译文】
湖州安吉县的城门与天上的白云一样高。
大禹治水没有到这里,这里的河水是向西流的。
安吉县的远处是秀美的山色,近处是月光笼罩着低处清澈的水。
这里有蔽于世间的隐士,在沙石中拄着手杖自在的行走。
全诗紧扣题面,首联点出董岭水所在地望,次联写水势流向的特点,转而于颈联淡淡描写山水景色,尾联则以岸边隐者作挽结。语言浅显,若不经意。然而它又经得起反复咀嚼,有味外味。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必须理解诗歌基本内容;
2.联系诗歌写作背景和主题进行分析。
26.【答案】【小题1】D
【小题2】
【解析】(1)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BC.正确;
D.有误,这是一首语言唯美的诗歌,并非是“质朴”。
故选:D。
(2)本题考查重点诗句的赏析。“静憩鸡鸣午”是吸取唐人诗句“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的意思而来,其实未必可信,但指出了二者都是描绘午时鸡鸣的情景却是对的。鸡在正午休息的时候长鸣,可见其地的宁静安谧,而村民的悠闲恬适也从中可以想见。“荒寻犬吠嚣”一句说狗在荒野里东寻西找,看到了昏暗的阴处就叫个不停,寥寥五字就将生活中这个不为人注意的细节传神地表现出来,而且由此可以推知山村远离尘嚣,难得有生人过访。这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