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内江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化学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内江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化学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2-17 17:23:48

文档简介

内江名校2022—2023学年(下)高2024届入学考试 化学答案
选择题
1-5:BBABD 6-10:DCCCD 11-15:DCBCC 16-21:DADACB
非选择题
22.(20分)
(1)M 3 (2)小于 咪唑可形成分子间氢键而噻唑不可以
(3) 3:1 a b (4)D
(5)sp2 杂化 (前面每空1分) b c d (2分,漏选扣1分,错选不给分)
(6)随原子序数增大,原子半径减小,核对电子的吸引能力增大;
N原子的2p轨道处于半充满状态,构型稳定,难以失去电子
(7) (8)正四面体 (每空2分)
23.(12分,除标注外,每空2分)
(1)△H=-92.4kJ·mol-1(3分)
(2)CD(3分,漏选给2分,错选不给分) (3)C
(4)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同时催化剂活性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但催化剂活性下降 (答到平衡逆向移动也可给分)
24(10分,除标注外,每空2分)
(1)小于 0.015 mol·L-1·s-1 (各1分) (2)a c
(3)增大压强,充入氧气(2分,答对一个给1分)
(4)25% (5)b c
25.(16分,除标记外,每空2分)
(1)①吸热 (1分) ②K值太小,反应正向进行程度太低 ③小于
(2)A P2>P1
(3)① 60% ② 0.26 (MPa)-2 或者49/192(MPa)-2
③ C E F (2分,漏选扣1分,错选不给分)
④正向进行 (1分)内江名校 2022—2023 学年(下)高 2024 届入学考试
化学试题
考试时间:90 分钟 满分:100 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N-14 Na-11 Mg-12 O-16 Cl-35.5 Ni-59
第Ⅰ卷 选择题(满分 42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小题符合题意,每小题 2 分,共 42 分)
1.如图是物质的微观结构示意图,请认真观察两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都会自动形成有规则几何外形的晶体
B.I 形成的固体物理性质有各向异性
C.II 形成的固体一定有固定的熔点
D.二者的 X 射线衍射图谱是相同的
2.下列有关电子排布式或排布图的结论错误的是
选项 电子排布式 结论
A 1s2 2s2 2 22 0 0 2 违背洪特规则
B 1s2s2p63s2 3p63d3 书写正确
C N 的电子排布图: 违背泡利原理
D 1s22s2 2p6 3s2 3p63d54s1 书写正确
3.对反应 A+B AB 来说,常温下按以下情况进行反应:①20 mL 溶液中含 A、B 各 0.01 mol;
- -
②50 mL 溶液中含 A、B 各 0.05 mol;③0.1 mol·L 1 的 A、B 溶液各 10 mL;④0.5 mol·L 1的 A、B 溶液各 50
mL,四者反应速率的大小关系是( )
A.②>①>④>③ B.④>③>②>① C.①>②>④>③ D.①>②>③>④
4.元素 X、Y、Z、M 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已知 M 元素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 ns2npn+1,且核外有
9 个原子轨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M 元素原子的价电子排布为 3s23p4 X
B.Y 元素在周期表的第四周期第 VA 族 Y M
C.X 基态原子核外有两个未成对电子
Z
D.Z 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 1s22s22p63s23p63d104s24p2
5.反应 A(g)+3B(g)=2C(g)+2D(g)在四种不同情况下的反应速率如下,其中表示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A.v(A)=0.15mol·L-1·min-1 B.v(B)=0.01mol·L-1·s-1
C.v(C)=0.40mol·L-1·min-1 D.v(D)=0.45mol·L-1·min-1
试卷共 8 页, 1 / 8
6.下列关于 N、P 及其化合物结构与性质的论述正确的是
A.键能 N-N>P-P、N-H>P-H,因此 N2H4 的沸点大于 P2H4
B.N 的电负性比 P 的大,可推断 NCl3 分子的极性比 PCl3 的大
C.NH3和 PH3 分子的 VSEPR 模型为正四面体形,PH3中 P—H 键键角大于 NH3 中 N—H 键键角
D.研究发现固态 PCl + -5中含有[PCl4] [PCl6] ,而 PBr5 中则含有[PBr4]+Br-,存在差异的原因是 Br-半径大
7.在二氧化碳合成甲醇的研究中,催化剂是研究的关键。目前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于铜基催化剂,有学者提
出了如图 CO2 的转化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铜元素位于周期表中的 ds 区 B.步骤④中有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C.甲酸乙酯是该过程的催化剂 D.总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CO2+3H2 CH3OH+H2O
8.羰基硫(COS)可作为一种粮食熏蒸剂,能防止某些昆虫、线虫和真菌的危害。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将 CO 和
H2S 混合加热并达到下列平衡:CO(g)+H2S(g) COS(g)+H2(g) K=0.1 反应前 CO 物质的量为 10 mol,平衡后
CO 的物质的量为 8 mo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升高温度,H2S 的浓度增加,表明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B.通入 CO 后,正反应速率逐渐增大
C.反应前 H2S 的物质的量为 7 mol D.CO 的平衡转化率为 80%
9.一定温度下,改变起始时 n(SO2)对反应 2SO2(g)+O2(g) 2SO3(g) ΔH<0 的影响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c 点均为平衡点,a 点未达平衡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
B.a、b、c 点均为平衡点,b 点时 SO2的转化率最大
C.a、b、c 三点中,a 点时 SO2 的转化率最大
D.a、b、c 三点的平衡常数:Kb > Kc> Ka
试卷共 8 页, 2 / 8
10.反应 2N2H4(l)+2NO2(g)=3N2(g)+4H2O(l) ΔH=-1 135.7 kJ·mol-1 可为火箭发射提供能量。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
法正确的是
A.反应消耗 32 g N2H4(l)放出 1 135.7 kJ 的能量
B.反应物中所有化学键键能之和大于反应产物中所有化学键键能之和
C.每生成 18 g 水,反应中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4 mol
D.常温下该反应可自发进行
11.理论研究表明,在 101kPa 和 298K 下,HCN(g) HNC(g)
异构化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HCN 比 HNC 稳定
B.该异构化反应的 H=+59.3 kJ/mol
C.正反应的活化能大于逆反应的活化能
D.使用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的反应热
12.一定条件下,向一带活塞、有钒触媒的密闭容器中充入 2molSO2和 1molO2,发生反应:
2SO2(g)+O2(g) 2SO3(g) H=-198.0 kJ/mol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逆方向低温自发
B.若容器绝热,则化学反应速率会越来越快
C.保持温度不变,达到平衡后,充入 2molN2,SO2的转化率将减小
D. ( 2) ( 2)不变,则该可逆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
13.下列物质的熔、沸点高低顺序中,正确的是( )
A.金刚石>晶体硅>金刚砂 B.CI4>CBr4>CCl4>CH4
C.MgO>H2O>O2>Br2 D.金刚石>生铁>纯铁>钠
14.在某 2L 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 2molX(g)和 1molY(g),发生反应:2X(g)+Y(g) 3Z(g),反应过程持续升高
温度,测得混合体系中 X 的体积分数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B.升高温度,平衡右移,正反应速率减小,逆反应速率增大
C.Q 点时 Z 的体积分数最大
D.W,M 两点 Y 的正反应速率相等
15.某化学研究组探究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 mA(g) + nB(g) pC(g)的速率和平衡的影响图像如图,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试卷共 8 页, 3 / 8
A.由图 1 可知,T1C.图 3 中,表示反应速率 v 正>v 逆的是点 3 D.图 4 中,若 m+n=p,则 a 曲线一定使用了催化剂
16.二甲醚(CH3OCH3)是一种新型能源,被誉为“21 世纪的清洁燃料”。以 CO 和 H2为原料,在一定温度和压
强下,用催化剂(主要成分是 Cu—Mn 的合金)生成二甲醚和副产物甲醇的反应如下:
( )
①3H2(g)+3CO(g) CH3OCH3(g)+CO2(g); ②2H2(g)+ CO(g) CH3OH (g),催化剂中 对合成二甲醚的影
( )
响情况如图所示。(已知:选择性= )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选择合适催化剂能提高 CH3OCH3的产率 B.采取压缩体积的方式可以增大二甲醚的产率
( )
C.当 =2 时,二甲醚的选择性为 90%,二甲醚的产率为 64.8%
( )
( )
D.当 减小时,CH3OH 的产率一定增大
( )
17.已知可逆反应aA(g)+bB(s) cC(g)+dD(g),其他条件不变,C的物质的量分数和温度(T)或压强(P)的关系
如图,根据图象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平衡常数K: K(T1)>K(T2), K(P1) = K(P2)
B.反应达到平衡后,添加合适的催化剂,D的百分含量增加
C. e、f点对应的化学反应速率: 正(e)> 逆(f)
D.T1>T2,P1>P2
18.有可逆反应:A(g)+3B(g)≒2C(g) ΔH<0,已知在 t1、t3、t5、t7 时反应都达到平衡,如果 t2、t4、t6、t8 时都只
改变了一个反应条件,则下列对 t2、t4、t6、t8 时改变条件的判断正确的是
A.降低温度、增大压强、减小反应物浓度、使用催化剂
B.使用催化剂、增大压强、增大反应物浓度、升高温度
C.增大反应物浓度、使用催化剂、减小压强、升高温度
D.升高温度、减小压强、增大反应物浓度、使用催化剂

19.在密闭容器中投入一定量反应物发生储氢反应:LaNi5(s)+3H2(g) LaNi5H6(s) ΔH=-301 kJ·mol 1,在某
温度下,达到平衡状态后,测得氢气压强为 2 MPa。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当 LaNi5的浓度不再变化时,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B.若温度不变,缩小容器容积至原来的一半,重新达到平衡时 H2 的压强仍为 2MPa
试卷共 8 页, 4 / 8
C.其他条件不变,扩大容器的容积,重新达到平衡时 n(H2)增多
D.增大压强,降低温度,有利于储氢
20.钼酸钠和月桂酰肌氨酸的混合液常作为碳素钢的缓蚀剂。常温下,碳素钢在三种不同介质中的腐蚀速率实
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盐酸的浓度越大,腐蚀速率越快 B.钼酸钠和月桂酰肌氨酸的浓度相等时,腐蚀速率最小

C.碳素钢的腐蚀速率不随硫酸的浓度增大而增大,说明反应速率不与 c(H )成正比

D.对比盐酸和硫酸两条曲线,可知 Cl 也会影响碳素钢的腐蚀速率
21.下列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序号 实验内容 实验目的

盛有 4 mL 1 mol·L 1酸性 KMnO4溶液的两支试管,一只加入 2
- -
A mL 0.1 mol·L 1 H 12C2O4溶液,另一只加入 2 mL 0.2 mol·L 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H2C2O4溶液
向待测溶液中加入淀粉溶液,无明显变化,再加入新制氯水,

B 待测溶液中有 I 存在
变蓝
在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NO2(g) N2O4(g),把容 正反应速率加快,逆反应速率
C
器的体积缩小一半 减慢
向 2 支试管中各加入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 Na2S2O3 溶液,再分
D 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别加入不同体积相同浓度的稀硫酸,分别放入冷水和热水中
第Ⅱ卷 非选择题(满分 58分)
22.(1)Al 原子中电子占据的最高能层符号为______,第三周期元素中第一电离能介于 Al 和 P 有______种
(2)咪唑结构为 ,噻唑结构与咪唑很相似,结构为 ,噻唑的熔沸点_______咪唑,
原因是 。
试卷共 8 页, 5 / 8
(3)基态镍原子 d 轨道中成对电子与单电子的数目比为___________,下列现象与原子核外电子跃迁有关的
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焰火 b.LED 灯光 c.金属导电 d.核辐射
(4)下列粒子的 VSEPR 模型为四面体且其空间结构为Ⅴ形的是 。
A.SO2 B.NF C.H O+3 3 D.OF2
(5)丁二酮肟常用于检验 Ni2+,在稀氨水介质中,丁二酮肟与 Ni2+反应生成鲜红色沉淀的结构如图 2 所示,
该结构中 N 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为__________,N 原子与其它原子之间存在的作用力有__________(填序号)
a.氢键 b.π 键 c.σ 键 d.配位键
(6)第二周期元素的第一电离能(I1)随原子序数(Z)的变化情况如图 1 所示。I1随 Z 的递增而呈增大趋势的原
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导致 I1 在 a 点出现齿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MgO 具有 NaCl 型结构(如图 3),其中阴离子采用面心立方最密堆积方式,X 射线衍射实验测得 MgO 的
晶胞参数为 a nm,则 r(Mg2+)为___________nm,NiO 的晶体结构也与 NaCl 相同,Ni2+最邻近的 O2-的核间距
为 bnm,NiO 的晶体的密度为________________g/cm3 (设 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8)氮化铝晶体是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典型代表之一,
属于六方晶系,其晶胞结构如图所示,Al 原子位于氮原子
形成的_______空隙(填“正四面体”或“正八面体”)。
23.氮的循环在自然界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已知:①H2(g)+ O2(g)=H2O(l) △H= -285.8kJ·mol-1
②N2(g)+O2(g) 2NO(g) △H= +180.0kJ·mol-1
③6NO(g)+4NH3(g) 5N2(g)+6H2O(l) △H= -2070.0kJ·mol-1
则合成氨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有关合成氨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 (填字母)。
A.反应温度控制在 500℃左右而不是室温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
B.N2和 H2 的物质的量之比保持不变时,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C.该反应的△H 和△S 都小于零
D.NH3易液化,不断将液氨移去,利于反应正向进行
E.催化剂能增大反应的平衡常数
试卷共 8 页, 6 / 8
(3)合成氨反应途径可简单地表示为:①Fe+N2→FexN △H>0;②FexN+H2→Fe+NH3△H<0。已知反应①和
②的活化能分别为 126kJ·mol-1 和 13kJ·mol-1,则合成氨反应的△H 在有催化剂(a)和无催化剂(b)时反应过程能
量变化图是__________(填字母)。
A. B. C. D.
(4)将一定比例的 N2和 H2的混合气体匀速通入装有催化剂的反应器中反应,反应相同时间时,N2的转化
率随反应温度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① 在 50℃~150℃范围内,随温度升高,N2的转化率迅速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当反应温度高于 380℃时,N2的转化率迅速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二氧化氮可由 NO 和 O2生成,已知在 2 L 密闭容器内,800 ℃时反应:2NO(g)+O2(g) 2NO2(g) ΔH,
n(NO)、n(O2)随时间的变化如表:
时间/s 0 1 2 3 4 5
n(NO)/mol 0.200 0.100 0.080 0.050 0.050 0.050
n(O2)/mol 0.100 0.050 0.040 0.025 0.025 0.025
(1)已知:K800 ℃>K1 000 ℃,则该反应的 ΔH 0(填“大于”或“小于”),用 O2表示 0~2 s 内该反应的平均
速率为 。
(2)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______ 。
a.容器内气体颜色保持不变 b.2v 逆(NO)=v 正(O2)
c.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 d.容器内气体密度保持不变
(3)此条件下为使该反应的速率增大,提高 NO 的转化率,且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应采取的措施
有 。
(4)在题述条件下,若开始通入的是 0.2 mol NO2气体,达到化学平衡时,NO2 的转化率为 。
(5)煤燃烧产生的烟气含氮的氧化物,用 CH4催化还原 NOx可以消除氮氧化物的污染。
①CH4(g)+4NO(g) 2N2(g)+CO2(g)+2H2O(g) ΔH<0
②CH4(g)+2NO2(g) N2(g)+CO2(g)+2H2O(g) ΔH<0
对于反应②,欲提高 NO2的转化率,可采取的措施有 。
( )
a.增加原催化剂的表面积 b.降低温度 c. 减小投料比 2 d.增大压强
( 4)
试卷共 8 页, 7 / 8
25.氮的固定以及利用氨合成其他含氮化合物是几百年来科学家一直研究的课题。
(1)下表列举了不同温度下大气固氮和工业固氮的部分 K 值。
大气固氮 工业固氮
反应 -
N2(g)+O2(g) 2NO(g) N2(g)+3H2(g) 2NH3(g) ΔH=-92.4 kJ·mol 1
温度/℃ 27 2 000 25 400 450

K 3.8×10 31 0.1 5×108 0.507 0.152
①分析数据可知,大气固氮反应属于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②分析数据可知,人类不适合大规模模拟大气固氮的原因是 。
③在 500 ℃、2.02×107 Pa 和铁催化条件下向一密闭容器中充入 1 mol N2和 3 mol H2,充分反应后,放出的热量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92.4 kJ。
(2)工业固氮反应中,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分别测定 N2 的平衡转化率在不同压强(p1、p2)下随温度变化的曲
线,如图所示的图示中,正确的是 (填“A”或“B”);比较 p1、p2的大小关系: 。
(3)在一定温度下,将 1 mol N2 和 3 mol H2 混合置于体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工业合成氨反应,达到平衡
状态时,测得气体总物质的量为 2.8 mol。
①达平衡时,H2的转化率 α1= 。
②已知平衡时,容器压强为 8 MPa,则平衡常数 Kp= (用平衡分压代替平衡浓度计算,分压=总
压×物质的量分数)。
③为提高 H2的转化率,实际生产中宜采取的措施有 (填字母)。
A.降低温度 B.最适合催化剂活性的适当高温 C.适当增大压强 D.减小压强
E.循环利用和不断补充氮气 F.及时移出氨
④若达平衡时再将各组分都增加 2 mol,此时平衡移动的方向是 (填“向正反应方向”、“向逆反
应方向”、“不移动”)。
试卷共 8 页, 8 / 8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