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中国历代改革,你知道有哪些?
这些改革家的结局命运如何?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魏国吴起变法
秦国商鞅变法
北宋王安石变法
明朝张居正变法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温故知新
已学过哪些有关近代化探索的内容?
中国近代社会的阶级构成
外资
(买办)
民族
资产阶级
地主阶级
农民
工人
洋务运动
《资政新篇》
通过实践证明: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由于阶级局限性,
都不能担负起挽救民族危亡的重任。
民族危亡
资产阶级的不同选择
康有为
(1858-1927)
孙中山
(1866-1925)
1895年,38岁 ,入京会试。5月2日,发动“公车上
书”。它标志着资产阶级维
新思潮开始转变为社会政治运动。
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
资产阶级维新派
变法改良/君主立宪
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
资产阶级革命派
暴力革命/民主共和
1895年,29岁,在香港联合当地爱国知识分子建立香港兴中会。同年10月,密谋在广州起义,事泄失败。孙中山被迫逃亡海外。
活动于19世纪90年代的中国资产阶级政治派别之一。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主要代表。
因受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严重的刺激,期望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封建专制政体,救亡图存,振兴国家而得名。
维
新
派
wéi
xīn
pài
【释义】
康有为
(1858-1927)
广东南海人,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1888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借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受阻未上达。1895年得知《马关条约》签订,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
梁启超
(1873-1929)
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
戊戌变法——背景
(1)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签订《马关条约》,此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第一篇 揭开序幕
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戊戌变法——序幕,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
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愤。正在京师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公车上书即举子上书,汉朝时,政府用公车接送应试的举子,后来,把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叫做“公车”,故称为“公车上书”。
康有为
梁启超
材料 “闻日本索偿2万万是使我臣民上下三岁不食乃能给之。”“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
戊戌变法——序幕,公车上书
这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帝,而被都察院拒绝,但上书内容广为流传。
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第二篇 继续发展
组织学会 创办报刊
以康有为实例,列举维新派开展了哪些活动?
1895年8月,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
1895年11月,北京强学会开局。
1895年11月,设立上海强学会,“专为中国自强而立”。
1896年1月,上海强学会刊行《强学报》。“托古以改今制”
倡导维新变法﹐提出开议院的政治主张。
康有为
——维新人士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1
2
3
目的-变法图强
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
代表-资产阶级维新派
开议会
强学会
上海强学会
长沙南学会
广州农学会
瑞安兴儒会
西安励学斋
成都蜀学会
国闻报
天津 严复
时务报
上海 梁启超
《时务报》1896年上海创刊,梁启超主笔。
《国闻报》1897年创刊于天津,严复主笔。
居南北舆论领导地位
作用: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制造舆论,推动了维新
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南/上海
北/天津
梁启超
(1873-1929)
严 复
(1854-1921)
梁启超,广东新会人。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戊戌变法领袖之一。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变法通议》
严复,福建人。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翻译赫胥黎
《天演论》
《少年中国说》
“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
——《国闻报》宗旨
思考
材料一:这些时报虽然没有送到光绪皇帝手里,但因为内容痛切,在北京的一些官员和士大夫辗转传抄,天津、上海的报纸公开刊载,因此流传颇广,影响颇大。
——李侃《中国近代史1840—1919》
材料二:维新派兴创办报刊、成立学堂、学会,使当时“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蔚然成风……
——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
主要宣传变法图强;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第三篇 走向高潮
光绪帝与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高潮,百日维新
德军进入青岛
“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并提出建议:采法俄、日以定国是,大集群臣而谋变法等。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消息传出后,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痛陈时局的危险和变法的紧迫性,呼吁变法救国。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背景:德国强占胶州湾
说说图中的光绪帝处境如何?
光绪帝没有实权,慈禧太后操纵着清廷大权。
你认为光绪帝急需解决哪些问题?
1.帝国主义瓜分狂潮下的大清岌岌可危的国运;
2.挣脱慈禧太后的权力束缚,夺取实权。
此时的光绪帝做出怎样的选择?
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光绪帝
1871-1908
类 别 颁布的新法 作用
政治方面
经济方面
文化方面
军事方面
运动性质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
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打击了封建顽固派和封建官僚制度,利于资产阶级参政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最能体现资产阶级利益)
有利于增强军事实力
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变法内容及作用:
封建时代指议论当前政治问题、向朝廷献策的文章。
旧官僚
绿营兵和八旗兵
旧读书人
变法失败后京师大学堂被保留。辛亥革命后改为“北京大学”。
第四篇 惨淡收场
慈禧与戊戌政变
变法会遭到哪些人的反对?
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
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康有为、梁启超先后出逃。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这次变法历时103天,(6.11—9.21)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囚禁光绪帝于中南海瀛台
戊戌六君子
戊戌政变
请
你
回
答
qǐng
nǐ
huí
dá
谭嗣同殉难图
谭嗣同口中的“贼”是什么人?为什么说“无力回天”?
【问题一】
【问题二】
谭嗣同身上有种什么精神?
视死如归,坚持变法,不怕流血牺牲的献身精神
“贼”指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因为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势力强大,而资产阶级的力量过于弱小,所以“无力回天”。
你认为他“死得其所”吗?
【问题三】
可以有不同看法:认为谭嗣同的献身精神可以激励后人继续变法,认为“死得其所”;可以从保留实力继续斗争等方面考虑,认为死得不值。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梦蕉亭杂记》
(他们)缺乏工作经验,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9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3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英】赫德
维新派由于急于求成的心态,从变法一开始就提出了“全变”的思路与齐头并进的举措,他们不分轻重缓急地急躁操作,使传统顽固守旧势力及各种潜在的反对势力都被动员起来,对变法进行更疯狂地阻挠,从而加速了变法地失败。
——朱立《急于求成加速了戊戌变法的失败》
缺乏经验,急于求成,措施过激;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
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强大;
袁世凯的出卖;
脱离人民群众;
根本原因: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变法形势危急时,维新派势单力薄,只好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凯的身上,结果
被袁世凯出卖。
材料 领导这个运动的人,看不见农民革命的力量,他们所企图的都是用改良主义的办法,来抵制农民的革命。这样脱离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软弱的改良主义运动,注定了只能得到悲惨的失败。 ——中国史学会《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②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③急于求成,措施过激;
④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顽固派势力强大,维新派力量弱小;
⑤袁世凯的出卖;
⑥脱离人民群众。
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
材料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和一系列诏令,实施变法。变法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但“改科举、废八股”的诏令引发各地士人“民情汹汹,群起反对”,而军事上的措施既少又空洞无法实施。……各省督抚大多持观望态度,这些诏令始终停留在纸面上。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记载“西后待皇上疾声厉色,呵斥之声不绝。皇上见西后如对狮虎,战战兢兢。……诸臣之敢履次抗拂上(皇上)意者,皆以恃西后为护符,欺皇上之无权也。……上(皇上、所倚者,唯军机四章京而已。”
——八年级历史教学参考岳麓版
材料反映的是我国近代史上的哪次变法?(l分)变法中遇到的阻力和困难有哪些?(不得照抄原文)(2分)
参考答案:百日维新或者戊戌变法,答戊戌维新也对。(1分)
①旧式知识分于强烈反对;
②地方各级官员大多持观望态度;
③中央官员多次违抗光绪皇帝的命令;
④改革遇到障碍,始终没有落实。
⑤光绪皇帝没有实权。
⑥支持和参与变法的人员很少,力量薄弱。(任答其中两点即可,2分)
典题训练
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是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运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地。从这时候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这些人……向西方追求真理,为中国寻找出路,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他们在维新运动中的种种实践活动,为后来的改革留下历史起点……它不但使习惯于一家一户的中国人看到了“群”的形式和力量。而且各依其不同的宗旨,为广开中国的民智而介绍西方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清代从1901年到1911年的最后十年与其说是处于崩溃时期,倒不如说是处于新的开创时期……皇太后和她的顽固派支持者们在1898年解除了光绪帝和康有为的权力,但在1901年之后却采取了行动实施他们的大部分激进的改革计划。
——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
1901年1月,在慈禧太后的默
许下,实行新政
1905年9月,宣布科举制废除
1908年8月,颁布《钦定宪法
大纲》
1907年9月,清廷宣布“预备
仿行宪政”
1911年5月,宣布“采取各国
君主立宪之制” “组织内阁”
①政治: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②经济: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思想: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戊戌变法的意义
戊戌变法的背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封建势力进行阻挠破坏
发生
发展
高潮
结局
公车上书揭开序幕
创办报刊组织学会
百日维新实行变法
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课堂小结
该我上场啦!
图强从未止步,改革永在路上。
时代回声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没有改革,就没有中国的今天;
没有改革,也没有中国的明天。
卷 尾 语
1.(乐山中考)以下可以作为研究戊戌变法的一手(直接)史料是( )
A.学者所著《戊戌变法史事考》
B.历史教科书中的相关内容
C.影视作品中“公车上书”的片段
D.维新派创办的《时务报》
2.(湘潭中考)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说:“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于是他组织参与了( )
A.查禁鸦片,虎门销烟 B.力陈变法,推行维新
C.组织起义,推翻清朝 D.宣传礼教,主张复辟
当堂达标
D
B
3.(贺州中考)右图为维新变法期间各地创办的重要报刊。这些报刊( )
A.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B.主要宣传民主共和进步思想
C.推动维新变法思想广泛传播
D.为变法成功奠定了理论基础
4.(宜宾中考)严复翻译《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在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
A.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B.变法图强成为国民共识
C.民主思想深入人心 D.西方科学思想成为主流
A
C
5.(宿迁中考)赫德于1898年10月24日在《致马士函》中说:“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内都填塞给它吃了。”赫德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B.维新派政治经验不足且急于求成
C.顽固守旧势力过于强大 D.将变法的希望寄托在光绪帝身上
6.(张家界中考)1898年,“戊戌六君子”被杀害于北京菜市口。其中,临刑时慷慨陈词:“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人物是( )
A.刘光第 B.杨深秀 C.康广仁 D.谭嗣同
7.(潍坊中考)面对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慈禧太后不顾一切地扼杀了一场旨在进行“现代化的尝试”。这场“现代化的尝试”( )
A.挽救了民族危亡 B.完成了反帝任务
C.实现了富国强兵 D.促进了思想解放
B
D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