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教案
教学 目标 1.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八国联军侵华的经过;理解义和团运动中的口号——“扶清灭洋”;理解《辛丑条约》签订的内容和影响。 2.通过引导分析义和团运动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培养学生抓住主要矛盾、一分为二地分析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逐条分析《辛丑条约》的危害,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分析方法。 3.通过揭露八国联军破坏和掠夺中国国宝、践踏中华文明的罪行,使学生永远牢记国耻、国难,树立振兴中华的坚定信念。
重点 难点 1.重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2.难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教法 学法 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结合史料设置问题进行探究。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导 与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1860年,列强第一次侵占北京城,“东方凡尔赛”被焚毁。40年后,列强再次踏入北京城,灾难又一次降临。下面一起学习第7课。 教师随笔
新课讲授 板块一 义和团运动 1.展示两则史料: 史料一 民谣: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 史料二 《只因鬼子闹中原》揭帖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不下雨,地发干,都是教堂遮住天。 神也怒,仙也烦,一等下山把拳传。焚黄表,生香烟,请来各洞众神仙。 不用兵,只用拳,要废鬼子不为难。挑铁路,拔电杆,海中去翻火轮船。 大法国,心胆寒,英美德俄哭连连。洋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靖江山。 2.结合上述史料及教材知识,归纳基础知识如下: 3.通过补充史料,点拨两大问题。 (1)清政府对义和团运动的态度有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结论:①态度变化:以招抚代替剿灭,并承认其合法地位。 ②变化原因:利用义和团(抵抗洋人)。 (2)如何正确评价义和团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 ①“扶清灭洋”:表明了当时民族矛盾已经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体现了朴素的爱国主义意识。 ②“扶清”:反映出义和团民对清政府抱有幻想,有利于争取官军,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③“灭洋”: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却带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4.拓展: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审视义和团的“热血”? 结论:理性,让爱国更有深度!理性爱国,从我做起! 板块二 八国联军侵华 1.通过图片史料等,进行拓展,让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给外国侵略势力带来的打击。 (1)图片展示: (2)讲解: 在朝廷的鼓励下,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进行的轰轰烈烈。 1900年夏天,义和团的势力已经发展到京津地区。 京津地区作为清政府和帝国主义势力的统治核心地带,义和团运动引起了外国侵略者的密切关注。 2.展示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和概况: 3.请同学们把八国联军侵华过程中主要事件按先后顺序排列。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4.展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形势图,引导学生归纳抗击八国联军的相关知识及义和团运动的最终结局。 5.展示八国联军在北京的暴行,组织学生观看圆明园相关视频,认识到列强的残暴本质。 6.组织学生分析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 结论:①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②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7.分析义和团运动的影响? 结论: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板块三 《辛丑条约》的签订 1.展示《辛丑条约》签订的概况。 结论:1901年,清政府(李鸿章,庆亲王奕劻)同11个国家(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另外还有比利时、西班牙、荷兰)签订《辛丑条约》。 2.归纳《辛丑条约》的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该条约带来的危害。 3.展示史料,分析《辛丑条约》的影响。 史料:1902年,英国《泰晤士报》报道此前两天慈禧太后接见各国驻京公使的情况:太后进屋一把抓住康格夫人(美国公使夫人)的手,说进攻使馆区是一个错误,这是一个沉痛教训,大清国从今以后会成为外国人的朋友…… 结论: (1)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 (2)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3)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4)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4.归纳: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板书 设计
当堂达标 见学案、课件,学案、课件同步使用
教学 反思 本课内容两条线索交织,涉及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通过丰富的史料、清晰的讲解,突出重难点,较好的落实了课标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