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课件(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课件(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20 11:36: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世界主要国家的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选择性必修1 第18课
01
02
03
上层的“投影”
——西方主要国家的基层变迁
目录
西方社会的“减震器”
——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
01
上层的“投影”
——西方主要国家的基层变迁
2020年初疫情期间湖南某社区给贫困户送米、油等生活物资
2020年在夏威夷的45岁工程师小泽表示:“地方官员说不要抢购,这就足以让我们下决心出门买所有东西了。
新课导入
为什么中国基层有条不紊保障贫困户物资供应,而美国社区居民不信任政府、哄抢物资,美国等西方国家基层治理和社会保障缘何走到今天这步?
上层的“投影”
1.古希腊时期——村社
陈超,刘衍刚著《地图上的古希腊史》
克里斯提尼改革后,阿提卡地区被划分为城区、沿海、内陆3部分,10个部落(30个区),139个德莫(村社),10部落公民不论等级选出抽签50人,组成雅典最高权力机关常设机构——500人议事会。
村社大会负责登记公民、抽签选举议事会议员。
139个“德莫(村社)
教堂
封建主城堡
上层的“投影”
2.中世纪时期——二元体系下的庄园
基层单位:庄园
管理者:庄园主或管家
职责:组织生产;征收地租;主持庄园法庭审判
特点:封建庄园是自给自足的,庄园内的一切生产都是为了供应领主消费和依附农村及其家庭的生活需要,只有庄园不能生产的盐铁等才从行商手中购买。
上层的“投影”
2.中世纪时期——二元体系下的城市
【行会】
西欧的行会,产生于12~13世纪城市公社起义时期。是同一行业的手工业者或商人,为保障本行业的利益而建立的封建性团体。行会有严密细致的章程,对内保证会员权利义务均等,对外实行垄断。
——M.维贝尔《世界经济通史》
英王亨利二世给予林肯城之特许状
任何人在林肯城城内按土地保有权购买土地,保有之达一年零一日,无人反对,而购买土地之人又能证明在此期间内,有声请权之人确在英格兰境内,但未提出异议,则予将准许此人在将来按(安)然保有此项土地。
——周一良、吴于廑总主编,郭守田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
城市兴起,获得特许享受不同程度自治
3.西欧近代市镇治理(自治)
西班牙
近代民族国家
随着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国在继承地方自治传统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基层治理的管理。
国家 时期 表现
英国 1835年 英国颁布法律,规定自治市的政府和议会都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地方征税所得也由自治市自主开支,但必须接受选民监督,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
美国 建国后 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的传统,乡镇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承担着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务功能。
法国 大革命后 形成了以自治市镇为基层单位的制度,每个市镇的市长和市议会都由普选产生,市长同时对中央政府和本地选民负责。
上层的“投影”
20世纪80年代以后,更加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社区承担更多政府功能,公众、志愿者和私人部门越来越多地提供公共服务,地方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发展:
原因:在政府不同程度的管理和组织下,实行居民自我管理,建立自下而上的机制解决社会问题,缓和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
上层的“投影”
4.二战后——社区自治
材料:联合国早在1948年就提出了“以社区为基础的社会发展”的理念,在1951年通过了“社区发展计划”议案1955年,联合国颁布了《通过社区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报告》,倡导以基层社区为单位,由政府的有关机构同社区内部的民间团体、合作组织、互动组织等通过合作,发动居民自发地投身于社区建设,才能使发展中国家的社会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使经济有较大的发展。
思考:二战后所提倡的社区治理和过往基层自治有何异同,为什么要提倡社区治理?
异同:不仅提供生活服务、教育、休闲娱乐、福利、卫生保健等服务,还可参与相关的城市规划、土地政策等地方政府的决策。
(1)基层治理以自治为主,自主权逐渐扩大;
(2)基层自治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3)地方分权和地方自治的发展围绕地方自治的民主性和独立性进行,即对内的民主治理和对外的独立自主;
(4)基层治理向规范化法治化方向发展。
探究一:归纳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
02
西方社会的“减震器”
——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西方社会的“减震器”
西方政府承担社会救助责任的思想基础是西方的慈善文化,其思想渊源主要来自于基督教的“博爱”价值观,决定了西方社会早期社会救助主体不是政府, 而是基督教的慈善施舍和同业行会的互助互济。
同业行会章程中通常包含贫困救济和互助互济的措施, 以确保每个会员的基本生活条件。会员的生老病死和济贫者是行会互助救济职能关注的重点。
基督教会利用自己的收入, 通过修道院与城市慈善组织, 提供慈善职能。修道院是当时的救济之所和避难之所。教区承担救济病人、老年人、精神病人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 看护病者和埋葬死者, 帮助安慰苦恼和悲伤的人, 短期救济失业工人, 为孤儿提供职业培训的服务。
——郑军《中西方社会救助制度中政府责任差异的比较分析》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欧洲农业社会社会保障制度的表现。
教会、行会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社会救济 古代中国 西方主要国家
实施主体 政府、宗教、民间士绅 教会、行会(商会)
实施对象 面临生存危机的灾民、瘟疫患者等 教徒、行会会员、灾民等
指导思想 儒家的“仁爱”思想 基督教的“博爱”价值观
共同特点 施予者的仁政与恩赐,免除生存危机,缓和阶级矛盾 施予者的博爱与恩赐,免除生存危机,缓和阶级矛盾
结合前一课所学,完成表格
思考:中西方农业社会的社会救济的异同
材料:西方国家在16世纪,由于激烈的社会变迁,使原来由教会或私人兴办的慈善事业无法解决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因而西方政府不得不将救济贫民视为己任。
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一世制定了历史上著名的《伊丽莎白济贫法》,是这一法律制度的发端,而且为这一法律制度的发展确定了基本原则,让那些没有工作能力的人,如孤儿、无人赡养的老人和身体残疾的人,得到救济或赡养;给那些有劳动能力的人一份工作,让他们能够以此谋生。
1662年,斯图亚特王朝通过的《住所法》,这部法律规定,贫民须在其所在的教区居住一定年限可以获得救济。1795“斯皮纳姆兰制”允许家内救济,成为缓和阶级矛盾的重要措施。
1834年议会通过《济贫法(修正案)》,史称“新济贫法”。取消家内救济以减少受救济的人口和济贫的支出,工人的生存状况愈发降低,重要性逐渐降低。
西方社会的“减震器”
英国社会救济
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劳工与资本家的矛盾逐渐显露。社会救济制度开始难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取而代之的是社会保险制度。
材料一:1880年代以俾斯麦为代表的容克资产阶级政府对工人阶级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法令:1883年颁布了《疾病社会保险法》,1884年颁布了《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了《老年和残障社会保险法》。通过颁布法令并强制实施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标志着德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材料:《疾病保险法》。规定:凡年薪在2000马克以下的农业工人、仆役、小学和家庭教师、剧场雇工、船员以及从事家庭工业者必须进行强制保险, 保险费用雇主和雇工各承担1/3和2/3, 其中工人缴纳的保险费一般占每天工资的1.5%;疾病保险的内容包括免费诊治、医疗护理、死丧葬费合病中养病费。
思考:为什么把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出现作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标志?
一是完成了由济贫时代的不确定性、临时性到稳定性、经常性的转变,社会保险属于制度化保障机制,:
二是由雇员、雇主共同供款和国家资助建立起来的社会保险制度,真正确立了社会责任与风险的共同分担机制;
三是受保障者无需以牺牲人格尊严和接受惩戒为受益条件,免去了济贫制度下的经济状况调查和济贫院的奚落。
西方社会的“减震器”
它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了德国国内尖锐的劳资冲突、阶级矛盾, 使民族向心力增强, 社会稳定度增高, 国家走向富强。在以后的几十年中,欧洲国家纷纷建立以社会保险为核心的社会保障制度。
资本主义发展
德意志统一
无产阶级壮大、
马克思政党出现
1929年经济大危机席卷全球,罗斯福总统上台后,于1935年颁布了《社会保障法》,实行老年保险和失业保险。首次提出社会保障概念,标志着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确立。
西方社会的“减震器”
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
罗斯福签署《社会保障法》
材料:证券市场的崩溃最终引发了 1929 年-1933 年的经济大危机。国民总产值由 1929 年的 1044 亿美元降为 1933年的 742 亿美元,5761 家银行倒闭,千百万美国人的存款化为了泡影,农民收入也由 273 美元降为 148 美元,工业产值大约倒退回 1905-1906 年的水平。失业人数由 1929 年的不足 300 万增加到 1933 年的 1700 万,平均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失业,工资也大幅度下降,经济危机加剧了阶级对立,引发了美国社会的激烈动荡。
二战后现代福利国家的兴起与三种福利体制
1.自由主义福利体制
以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为代表,强调个人与市场,福利的极限等价于以个人工作所得,因而条件苛刻而且带有羞辱性, 给付数额极为有限。福利待遇不平衡,两级分化情况严重。
1945年,英国在《贝弗里奇报告》的基础上,率先构建了包括家庭津贴、养老、疾病、失业、伤残和死亡等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率先建立了一套“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制度。
2.社会民主主义福利体制
以丹麦、挪威和瑞典为代表,面临人口格局变化下的福利分配难题职业性别隔离情况财政负担
3.保守主义福利体制
以法国、德国为代表,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短缺与失业危机之间的矛盾
到20世纪50年代末,几乎所有的西方发达国家都建立起来以高福利为核心的社会保障制度。
探究二:现代福利国家的作用和评价
材料一: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各国的福利开支逐年增加,1961 年至 1972 年,英国的经济增长率从 2.57%上升到 3.63%,加拿大的经济增长率从 3.16%上升到 6.96%,法国 GDP 增长率已达到了 6.61%。
——蒋雪玲,苏维新《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新特点》
材料二:福利国家制度的显著特征是收入的转移分配,1960-1968 年德国基尼系数基本保持在 0.3 以下,北欧模式国家的基尼系数下降一半左右,美国这种低福利国家也从 0.34 下降到 0.324。——曾国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演变趋势及现状评价》
优点小结:政府通过社会福利刺激国内消费市场,促进战后经济发展;通过在分配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巩固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
材料三:社会保障制度有三大功能:一是劳动者及其家庭的“安全网”国家对劳动者在因疾病等导致的收入减少给予经济补偿。二是收入分配的“调节器”,二次分配更注重公平原则,以缩小社会收人分配差距。三是经济社会运行的“减震器”,通过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防止因经济波动下群体性事件引起的社会震荡。
材料四:一本童话书,执政党下台
1976年瑞典著名童话作家《长袜子皮皮》的作者阿斯特丽德·林格伦写了一篇讽刺小品,讲述了一个住在虚构王国的叫做潘帕里泼撒的儿童文学作家,他赚的钱越多,钱反而剩得越少,抱怨为什么像他这样只是写一些受儿童欢迎的书籍,就要被政府在经济上予以制裁。
故事写作背景是70年代中期的瑞典,政府开支占GDP的比例飙升至超过50%,边际税率竟达到令人难以置信的102%,也就是说你收入每增加1元,就要多交1.02元的税。林格伦的故事在瑞典激起了一场关于税收的热烈讨论,执政的瑞典社会民主党44年来首次在大选中失利。
材料五:1978-2000年,瑞典处于泡沫阶段,债务不断增加,顶峰时期债务总额占GDP239%。在瑞典,消费者的平均债务是可支配收入的180%
设问:从以上两则材料我们可以发现西方福利国家运行存在哪些问题?
高税收难以支撑高福利。高税收使得政府机构臃肿、开支膨胀,执政党不敢降低选民福利,只升不降,收支差距持续扩大,债台高筑,引发个人和国家债务危机;高保障造成了“福利依赖”,挫伤了本国劳动者积极性,更在全球化的冲击下, 企业竞争力下降乃至外逃, 税源减少,高福利“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日)渡边雅男认为, 理解福利资本主义的巨大变化最重要的一点是理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马克思指出:“当资本开始感到并且意识到自身成为发展的限制时, 它就在这样一些形式中寻找避难所, 这些形式虽然看起来使资本的统治完成, 同时由于束缚自由竞争却预告了资本的解体和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方式的解体。”
资本主义福利国家就是这样的“避难所”, 它并不能决定西方资本主义的根本立场和发展方向, 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抑制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分化的趋势, 消除社会不公平和其他各种社会病症,西方国家要根治这些社会病症, 摆脱当前的社会困境, 唯有克服资本的主导, 改变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03
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
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1.初创时期(1949-1976年)为,包括1949—1957年的创建阶段(以新中国第一部保险法《劳动保险条例》为中心)、1958—1966年的发展阶段(以《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为中心)和1967—1976年有所停滞;
2.改革发展时期(1978—1998年)1978—1992年为改革探索时期(以一系列养老保险、企业职工保险为中心)、1993-1998年的制度框架初步形成阶段(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的五个组成部分);
3.全面建设时期(1998年至今),包括1998-2005年的新型社会保障的制度改革深化阶段,2005年以来的城乡统筹阶段,突破城乡分割的藩篱彰显公平。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越来越广,目前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超过13亿人,全民医保基本实现。
发展历程
探究三:结合西方福利国家发展历程,正确认识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方向
前提条件:经济发达
福利国家优点:增进人民福祉和经济发展,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维持了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
福利国家缺点:“福利依赖”;“债务危机”;高福利、高税收、对雇员权利的广泛保护使社会再生产成本高,竞争力衰退,失业率和税源流失问题加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现有优势: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民生高度重视,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勇于革新。
现有劣势:
我国是发展中经济体,城乡二元结构特征问题,“相对贫困”问题亟待解决,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许多人被排除在社保制度之外。
思考:基于西方福利国家发展历程和我国国情,同学们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有何看法?
树立正确观念,福利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整个国家进步的标志,对快速发展变革的社会尤为重要,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中“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举措。
制定与我国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合理的保障水平。
从有限适度的保障水平开始, 继而再通过经济的发展逐年扩大覆盖面、逐渐提升保障水平。
城乡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在享受社会福利待遇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时注重城乡之间的均衡再分配, 对于我国特殊的城乡二元结构来说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课堂小结
基层治理、社会保障与每个人休戚相关,从古至今个体逐渐被“发现”,个体越来越成为“人”,突破少数人的民主,不再被宗教、地主剥削和压迫,基层治理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主角”,社会保障的进步愈发使每个人有尊严的活着。马克思的一切人的自由发展观,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不再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为代价,促进每一个人都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是中国特色基层治理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崇高目标,值得我们每个人为之奋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从小事做起关爱他人,崇尚公平公正。
以人为本,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