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路共和:在历史与现实中穿行------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寻路共和:在历史与现实中穿行------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18 10:52: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导入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左图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右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大家思考一下:两者分别反映了当时中国的何种制度?中国建立共和制的历程如何?
目录
放在历史时空下思考
共和制度的筚路蓝缕(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02
共和制度的艰辛探索(中国共产党制度探索与建设)
03
01
布洛赫倡导 “研究历史,重在理解,而非评判”。他指出:“在我看来,历史的意义在于理解,在时间中完成对自己和他人的理解。”
理解历史必须在历史与现实的思辨中不断穿行时,让我们能够透过历史触摸现实的肌肤,在历史中不忘当下,在现实中联系历史,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交会,思考我们自身的生活。
04
共和制度的发展完善(新中国成立后---今)
一、放在历史时空下思考
探究问题:在近现代中国,中国人民为建立共和制经历了哪些曲折历程?其结果如何?如何认识这一过程?
(一)孙中山:可怜购得假共和(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初-12月)
1.自主学习:设置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是如何建立的?南京临时政府时期有何制度建设?
二、共和制度的筚路蓝缕(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孙中山就任仪式油画
◎大总统誓词
◎五色旗
(一)孙中山:可怜购得假共和(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初-12月)
2.合作探究:
问题1:提取材料信息,并据此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哪些原则。
二、共和制度的筚路蓝缕(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一条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人民主权
三权分立
自由平等
责任内阁
(一)孙中山:可怜购得假共和(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初-12月)
问题2: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评价及目的
二、共和制度的筚路蓝缕(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评价:
A.积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B.局限:存在“因人设法”的局限;职权不明,未能真正限制袁世凯权力;导致政争不断、政局动荡。
参议院
总 统
总理内阁
法 院
参议院多数党
经参议院同意任免
选举 弹劾
对参议院立法有一次否决权
经参议院同意任命
立法权
司法权
行政权
(二)袁世凯:共和制度中的帝制(北洋军阀时期:1912年——1927年)
1.自主学习:设置问题情境
问题2:阅读教材14页和15页,概括北洋军阀时期共和宪政退步的史实?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北洋政府时期的政党政治状况如何?
二、共和制度的筚路蓝缕(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材料:他们看重的只是自己的政治前途,搞政治的目的是入朝为官,因此他们并不代表什么阶级。以前入朝为官的快捷方式是参加科举;现在科举没有了,党就变成科举的代替品了。入党做官,或组党做官,就成了有志青年的正途。这是我们社会政治大转型还未转完的一条大尾巴。……一言以蔽之,万变不离其党,才是入朝为官的不二法门。
——唐德刚《袁氏当国》
1912-1913年参加国会大选的主要政党
党派 名称 发起人 在议会中 所占席位 政治
派别
国民党 宋教仁 392 革命派
共和党 黎元洪 176 旧官僚
统一党 程德全 24 旧官僚
民主党 汤化龙 24 立宪派
(二)袁世凯:共和制度中的帝制(北洋军阀时期:1912年——1927年)
2.合作探究
问题2:阅读上述材料,回答民国初期的政党政治有什么特点?北洋政府时期实行政党政治为什么不能成功?
二、共和制度的筚路蓝缕(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材料一:政党社团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仅1912年间,大小各种政党团体就曾出现300多个。……政治性的演讲、报告会一时蔚然成风。
——郑炳凯《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参与变化的实证研究》
材料二:民初的政党政治是资产阶级寻求中国早期政治民主化途径的伟大尝试…政党政治实践之所以会失败,是有着多方面原因的。具体而言,政党自身的严重畸形化,各党派间无休止的激烈竞争,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基础的薄弱,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根深蒂固以及由于国民民主意识的淡薄与参政能力的低下而造成的民众支持力的不足等都是民初政党政治实践失败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资产阶级政治精英对政党理念的主观认识与实践,以及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为代议制民主建立所准备的条件的不足,也是造成此次民主政治移植失败的不可忽视的两个因素。
——整编自《论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
◎宋教仁
(二)袁世凯:共和制度中的帝制(北洋军阀时期:1912年——1927年)
特点:党数量多;参政意识强;党政激烈,不受监督;腐化严重
不能成功的原因:
①受传统政治文化影响较深;②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③政党仓促成立(不成熟),且党争不休;④国民缺乏参政素养(或政党政治缺乏群众基础);⑤中国没有形成适合代议制民主的政治环境;⑥封建势力强大,北洋军阀操控政权等。
二、共和制度的筚路蓝缕(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二)袁世凯:共和制度中的帝制(北洋军阀时期:1912年——1927年)
二、共和制度的筚路蓝缕(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915.12.12
1916.1.1
1915-1916
1916.3.23
1916.6.6
袁世凯被迫
取消帝制
袁世凯正式登基
袁世凯接受帝位
云南等省组织护国军,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袁世凯在北京去世,中国进入军阀割据
◎北洋军阀割据形势图
(三)蒋介石:共和制度的异变与蜕变(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年—1949年)
1.自主学习:设置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训政和宪政状况如何?如何评价?为什么说国民党实施的“训政”“宪政”在实质上仍然是国民党的一党专政?
二、共和制度的筚路蓝缕(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予之于革命建设也,本世界进化之潮流,循各国已行之先例,鉴其利弊得失,思之稔熟,筹之有素,而后订为革命方略,规定革命进行之时期为三:第一军政时期,第二训政时期,第三宪政时期。
——孙中山《建国方略》
(三)蒋介石:共和制度的异变与蜕变(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年—1949年)
2.合作探究:
二、共和制度的筚路蓝缕(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训政时期
②内容:A.在训政时期,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B.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政府总揽执行。
C.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
③实质:一党专政,违背了孙中山“主权在民”的初衷。
(三)蒋介石:共和制度的异变与蜕变(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年—1949年)
2.合作探究:
二、共和制度的筚路蓝缕(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材料:1948年3月,“行宪国大”在南京召开,通过《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规定在“戡乱时期”,总统“得经行政院会议之决定,为紧急处分”,而“动员戡乱时期之终止,由总统宣告”。……“临时条款”的通过,满足了蒋介石继续独揽大权、个人独裁的愿望。
——《中国近代史》
(2)宪政时期
①内容:1948年,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②实质:国民党政权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企图以此为其独裁统治披上“宪政”的外衣,但最终逃脱不了崩溃的命运。
政治统治 政治特点 宪法
南京临时政府 ①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这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 ②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民主共和制 (三权分立、内阁)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北洋政府 ①1912年8月,同盟会与几个党派合并,改组为国民党,推举孙中山为理事长,实际由宋教仁主持党务; ②1913年,国民党在国会选举获胜,宋教仁成为国会多数党领袖;③(1913年春,袁世凯制造“宋案”,并镇压二次革命)1914年,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随后解散国民党和国会。5月,公布《中华民国约法》 政党政治;袁世凯独裁统治 《中华民国约法》
南京国民政府 ①1928年,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通过《训政纲领》,宣告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 ②1946年11月,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大会”在南京召开,通过了国民党一党专制的《中华民国宪法》; ③1948年,国民党打出“行宪”招牌,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训政、宪政口号下的蒋介石政府的独裁统治 《训政纲领》
《中华民国宪法》
课堂探究: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小结
(一)土地革命时期的“苏维埃”
1.自主学习:设置问题情境
问题4: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有何制度探索?有什么意义与影响?
三、共和制度的艰辛探索(中国共产党制度探索与建设)
(1)背景:到1930年夏,全国已经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各级苏维埃政权陆续建立。
(2)探索: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
(一)土地革命时期的“苏维埃”
2.合作探究:
问题4: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有何制度探索?有什么意义与影响?
三、共和制度的艰辛探索(中国共产党制度探索与建设)
(3)内容:
①制定宪法大纲,通过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
②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
③大会推选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4)意义: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
(二)抗日战争时期的“三三制”
1.自主学习:问题情境
问题5: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有何制度探索?有什么意义与影响?
三、共和制度的艰辛探索(中国共产党制度探索与建设)
(1)背景: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步扩大。
(2)目的:抗日民族根据地不断扩大,为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3)措施:
①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
②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
③为巩固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通过“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
(二)抗日战争时期的“三三制”
2.合作探究: 什么是“三三制”?有何意义与作用?
三、共和制度的艰辛探索(中国共产党制度探索与建设)
“三三制”:在民主政权组成人员的分配上,共产党员、非党员的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1/3。
材料一: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材料二:(第3条) 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 年满十八岁, 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及文化程度的差别, 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
①巩固了抗日根据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②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还为此后政协制度的形成积累了丰富经验。
(三)解放战争时期的“大行政区制”
1.自主学习: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有何制度探索?有什么意义与影响?
三、共和制度的艰辛探索(中国共产党制度探索与建设)
2.合作探究:问题6:为什么抗日根据地与革命根据地采用了不同的政权模式?
原因:⑴革命形势(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不同;
⑵指导思想不同:前者政权建设受苏俄革命和政权建设影响较大,后者反映党独立自主地探索政权建设模式。
课堂探究:比较中共在革命时期的制度建设
时期 制度建设 地区 意义
土地革命 时期 苏维埃政权 农村革命 根据地 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开辟人民政权的重要实践,积累了治国安民的宝贵经验。
抗日战争 时期 边区政府、 参议会、 三三制原则 抗日 根据地 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为抗战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
解放战争 时期 大行政区 解放区 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定基础。
四、共和制度的发展完善(新中国成立后---今)
(一)民主的思量——新中国成立后的制度建设(1949年—78年)
1.自主学习: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如何建立和发展的?有何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如何建立和发展的?有何意义?
四、共和制度的发展完善(新中国成立后---今)
(一)民主的思量——新中国成立后的制度建设(1949年—78年)
2.合作探究:比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四、共和制度的发展完善(新中国成立后---今)
材料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院,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反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引自《中国现代化历程》
材料二: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一)民主的思量——新中国成立后的制度建设(1949年—78年)
2.合作探究:问题7:材料一、二各反映了中国政治体制的什么变化?指出变化的历史作用。
四、共和制度的发展完善(新中国成立后---今)
提示:《临时约法》的颁布,建立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政体。作用:给人民一定的民主权利;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推动政治民主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用:建立起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二)民主的存量——改革开放后的制度建设(1978年—2002)
1.自主学习:问题情境
结合教材18页,19页的内容,概括改革开放30年,我国实现“民主增量”的主要表现:新中国三大政治制度是如何完善的?有何意义?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如何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
四、共和制度的发展完善(新中国成立后---今)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三)民主的增量——当前国家治理能力建设(2002年—今)
1.自主学习:问题情境
结合教材18页,19页的内容,概括当前国家治理能力建设完善和发展历程是这样的? 有什么意义?
四、共和制度的发展完善(新中国成立后---今)
(1)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2)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三)民主的增量——当前国家治理能力建设(2002年—今)
2.合作探究:概括当前国家治理能力建设完善和发展有什么意义?
四、共和制度的发展完善(新中国成立后---今)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政治道路与政治制度,受到这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历史传统、阶级力量、民族心理等国内、国际因素的影响,是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历史感悟中到回望现实
想一想:对我国政治化建设有何启示?
民初革命党人的政党民主政治,败给了掌握实权的军阀独裁割据之社会现实与历史因素。国民党改组后的宪政民主政治,被难以走出的训政独裁现实打败。
而共产党人的宪政民主政治,在根据地建设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过程中,与历史、现实不停激荡,自我调适。直至1949年,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现实相结合,而在此后的建设过程中,历史限制与社会现实的争竞并未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