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答司马谏议书》课件(共76张PPT)-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5.2《答司马谏议书》课件(共76张PPT)-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7.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8 00:28: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6张PPT)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 必修 下册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 必修 下册
授课教师:* * *
导入
国家的发展遇到的阻碍,我们常常会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确实,如同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改革到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kuī)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他们都通过变革让自己的国家变得富强,成为一方强国。到了宋代的王安石变法,似乎历史的重担落到了他的肩上,但是变法的道路崎岖,除了面对国家发展的种种困难,王安石还要面对大量的质疑。
然而,王安石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同学们可以带着疑问,通过学习课文寻找失败背后的原因。
语言建构与运用: :积累文言知识,领会文句意思,通过朗读,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风格。
思维发展与提升:借助注释和词典,通过品读语言,体会作者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四条罪状”的反驳,从而感受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审美鉴赏与创造:掌握作者循循善诱的高超的说理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理思维。
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学生做事坚持原则,说话要委婉有礼、谦恭敬人的态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素养目标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仁宗庆历二年(1042)登进士第。仁宗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在神宗的支持下,制定并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
作者简介
王安石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但风格高峻。主要作品有《答司马谏议书》《伤仲永》《读〈孟尝君传〉》《游褒禅山记》等散文名篇;诗歌《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二首》等。有《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存世。
作者简介
措施 内容 目的
青苗法 政府低息贷款 1.为了改变积贫局面
2.调整国家、地主与农民的关系,
3.发展生产
免役法 以钱代役
市易法 设市易务 稳定市场
均输法 就贱就近采购物资
农田水利法 开垦荒地 兴修水利
方田均税法 按土地多少收税
富国之法
理财以农事为先
理财为方今先急
王安石变法
1
王安石变法
举几个王安石变法不当的例子。比如青苗法,在每年二五月青黄不接时,由政府以低息给农民贷款贷粮。本是好意,但办事的人中饱私囊,成了强制农民借贷,而且调高利息,农民负担比原来还重。再比如水利法,鼓励开荒,兴修水利,费用由当地住户按贫富等级高下出资,也可以向政府贷款。结果兴修水利成了官员政绩考核标准,一些地方官员强制百姓交钱修建,百姓负担更重了。
王安石变法条目繁多,百姓一时接受不了,中间还被办事的人肆意解读篡改,弄的怨声载道,民不聊生。王安石出发点是好的,可是好心也会办坏事。直到神宗死后,太后执政,王安石罢官,宣告变法失败。
变法之弊
王安石变法
2
虽然此次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的非法渔利行为进行了打击和限制。
但是,变法在推行的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使得百姓的利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元丰八年,因变法的最大支持者宋神宗的去世,变法也最终失败。
变法之弊
2
王安石变法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
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马光一再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以此信作答,信中逐条驳斥对方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
文章背景
国家财富就那么多
司马光
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王安石
“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
“司马”:即司马光,字君实,
“书”:文体名,书信。
本文是书信体文章的典范之作
解题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信题多为:
解题
“与……书”
对象
《与朱元思书》(吴均)《与妻书》林觉民
“报……书”
《报任安书》(司马迁)
复信
“上……书”
《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
高官
“答……书”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答苏武书》(李陵)
回信
强聒 重念
冀君实或见恕也 辟邪说
难壬人 不恤国事
胥怨者民也 会晤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度义而后动
qiǎng guō
chóng
jì shù

nàn rén




duó
初读正音
初读正音
朗诵视频
朗诵音频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交代写信的缘由。
针对司马光信中所指责的实施新法的弊端,逐一驳斥。
分析反对派对新法声势汹汹、怨恨、诽谤的原因,并表示对失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等保守思想的不满。
书信常规的结束语。
整体感知
文本探究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的名字
我私下 谦辞
治国之道 政治主张
往往 常常
又考虑到
详细地说出我只所以这样做的理由
谅解我。“见”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如“慈父见背”“见谅”。
承蒙您赐教(指来信)
同游共处,交往
书信往返
硬在耳边哕嗦,强作解说。聒:语声嘈杂。
看待 对待
同“辩”,分辩
文本探究
第一段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
并表达为自己的做法进行辩解的意愿。
1、写信缘由——为什么写这封信?
因为二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文本探究
第一段
2、写信措辞如何?
——蒙教 上报 见恕......
——强聒 不宜卤莽 冀君实或见恕也
——终必不蒙见察
文本探究
第一段
措辞彬彬有礼
1
语调含蓄委婉
2
暗藏锋芒
3
3、本段体现了王安石什么样的形象?
有礼节、有风度、有风骨的雍容的政治家形象
文本探究
第一段
王安石和司马光的关系:
“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朋友
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光不材,不足以辱介甫为友,然自接待以来,十有余年,屡尝同僚,亦不可谓之无一日之雅也。虽愧多闻,至于直谅,不敢不勉,若乃便辟、善柔、便佞,则固不敢为也。”——益友
司马光把自己当作王安石的“益友”,所以才一而再、再而三地给对方写信,陈述自己对于老友主导的这次政治改革的不同意见:“故敢一陈其志,以自达于介甫,以终益友之义,其舍之取之,则在介甫矣!”于私尽朋友之谊,于公推心置腹,可谓光风霁月,贤者情怀。
拓展补充
但是他们两位大贤友情的断绝就始于这两封书信。
《宋史· 王安石传》记载:“安石与光素厚,光援朋友责善之义,三诒(yí)书反覆劝之,安石不乐。”
拓展补充
王安石和司马光的关系:
“呜呼!二公之贤多同,至议新法不合绝交,惜哉!”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这里泛指一般封建士大夫
这都是司马光信上指责的话。意思是:王安石变法,添设新官,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派人到各地推行新法,生事扰民;设法生财,与民争利;朝中有反对的意见拒不接受。
天下的根本道理就清楚了
特别在于名和实(是否相符)
怨恨指责
文本探究
第二段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预先
以为,认为
专有负责的官员
批驳不正确的言论
善于巧言献媚,不行正道的人。
不是,不算
讨论、审定国家的法令制度
治理整顿财政
文本探究
第二段
施行
1、作者批驳了司马光的什么观点?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谤”)
文本探究
第二段
侵官
生事
征利
拒谏
以致天下怨谤
2、作者认为判断是非的原则是什么?
文本探究
第二段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如果名实的的关系明确了,那么天下的根本道理也就清楚了。”
名实之辩是中国哲学史和逻辑思想史上对名实关系的研究和争论。
名正则言顺而事行。但站在不同立场,对同样一样事就会有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看法。
名实之辩
名:名称;形式 实:实际内容
文本探究
第二段
名 实
司马光(保守派) 王安石(改革派)
侵官 添设新官,侵夺原来官吏的权利。 受命人主——议、修——授
生事 推行新法,生事扰民。 先王之政,兴利除弊
征利 设法生财,与民争利 为天下理财
拒谏 拒不接受反对意见。 辟邪说,难壬人
变法的实际内容(性质)
司马光给新法冠上的罪名
文本探究
第二段
王安石如何一一反驳司马光的观点?
文本探究
第二段
在辩驳之前,先高屋建瓴地提出“名实问题”,先立于高处,揭露事情的本质,才能从根本上驳倒对方的责难,为变法正名。(先问是不是,再说好与坏)
1
先驳“侵官(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指出变法是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自己与大家在朝廷公开地议论修订,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推行,“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受——议——授”使新法从决策到、制定到推行名正言顺。
2
王安石如何一一反驳司马光的观点?
文本探究
第二段
次驳“生事(制造事端)”:“举先王之政”是理论根据,“以兴利除弊”是根本目的。这样的“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扰民”。
3
再驳“征利(争夺百姓的财利)”:只用“为天下理财”一句已足。因为问题不在于是否征利,而在于为谁征利。根本出发点: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征利”的责难也就站不住脚。
4
王安石如何一一反驳司马光的观点?
文本探究
第二段
然后驳“拒谏(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只有拒绝正确的批评,文过饰非才叫拒谏,因此,“辟邪说,难壬人”便与拒谏风马牛不相及。
5
最后讲到“怨诽”(怨恨和诽谤)之多”:却不再从正面反驳,仅用“固前知其如此”一语带过,大有对此不屑一顾的轻蔑意味。
6
第二段
思考:第二段中王安石的辩驳有何特点?
思路清楚、逻辑明晰【辩论高手】
抓住问题实质,从大处高处着眼(在驳斥的同时指责司马光忤逆“人主”旨意,违背“先王”之政,不愿为天下兴利除弊,将司马光置于壬人邪说代言人的难堪境地)【扣帽子】
言辞锐利,气势逼人,锋芒毕露(不为侵官/不为生事/不为征利/不为拒谏/固前知其如此)【咄咄逼人】
文本探究
1
2
3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
形容声势盛大或凶猛
附和世俗,向众人献媚讨好。
恤:体恤,文中指顾念、忧虑。
文本探究
第三段
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以为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
不仅
相怨,指百姓对上位者的怨恨。
施恩惠给人民
(duó)考虑
认为正确
(dù)计划
不做事,无所作为。前一个事是动词,办(事)后一个“事”是名词。
知道,这里是“领教”的意思。
文本探究
第三段
1、王安石发动变法的客观因素有哪些?
文本探究
第三段
①人习于苟且非一日;(百姓)
②士大夫多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官员)
③上乃欲变此。(皇上)
以确凿的史实针砭当时士大夫的流俗,说明反对的人多并不表明措施有错误,只要“度义而后动”,确认自己做的是正确的,就没有任何退缩和后悔的必要,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绝不动摇。
2、王安石追述“盘庚之迁”是为了表明什么?
文本探究
第三段
王安石说“某知罪矣”,这不是向司马光认错。王安石认为自己“错”在“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普泽斯民”。由此可见王安石不仅没有因改革“认错”,反而认为自己改革还不够坚决,不够迅速,不够彻底。
3、王安石说:“某知罪矣”,这是王安石在向司马光道歉认错吗?
文本探究
第三段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没有缘由见面,内心不胜仰慕至极。这是古代书信的套路。不任,不胜。区区,小,用作自称的谦辞。
古代书信的套语,使全文结构更严谨。
第四段的作用是什么?
文本探究
第四段
1、中心论点:
反驳论敌指责变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2、论据:
理论论据:
事实论据:
名实相符的原则
新法的实际情况 盘庚迁殷
(使反驳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实际原则基础之上)
3、论证方法: ①道理论证 ②举例论证
驳论特色
作为书信体议论文,本文首要特点是行文简洁、结构严谨、没有枝蔓。
本文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
接着进行合情合理的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
最后表明态度,不失酬答之礼。
全文一气贯通,结构严谨,说理透彻,堪称古代驳论文的典范。
艺术特色
(1)层次清晰,条理分明。
本文逐一反驳司马光的指责,从而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表明了作者推行新法的决心。
全文除了开头和结尾用了几句酬答的礼貌语言外,其余部分紧紧扣住五大弊端进行驳斥。此外,其反驳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文中有“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这样的直接反驳;有“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宫”这样的举出根据的反驳;还有“盘庚之迁”这样的举出史实的反驳。这些既委婉地反驳了“怨诽之多”的责备,又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定决心。
艺术特色
(2)有的放矢,反驳有力。
这篇文章的语言柔中带刚,态度委婉而坚决,这样的辞令符合答复指责性书信的特点。同时,本文驳斥司马光指责的语句言简意赅、不容置辩、干净利落。如面对保守派的指责,作者说道:“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坚持改革的决心。
艺术特色
(3)言简意赅,措辞委婉而坚决。
明晰主题
本文王安石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言辞犀利,针锋相对。
对比阅读
对比阅读司马光《与王介甫书》和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的相对应内容,你认为谁说的更有道理?
对比阅读
《与王介甫书》
《答司马谏议书》
对比阅读
核心争论观点:侵官
司马光
王安石
自古圣贤所以治国者,不过使百官各称其职、委任而责其成功也;其所以养民者,不过轻租税、薄赋敛、已逋责也。介甫以为此皆腐儒之常谈,不足为,思得古人所未尝为者而为之。于是财利不以委三司而自治之,更立制置三司条例司,聚文章之士及晓财利之人,使之讲利。……是知条例一司已不当置而置之,又于其中不次用人,往往暴得美官,于是言利之人皆攘臂圜视,炫鬻争进,各斗智巧,以变更祖宗旧法,大抵所利不能补其所伤,所得不能偿其所亡,徒欲别出新意,以自为功名耳,此其为害已甚矣。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1
对比阅读
司马光
王安石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2
核心争论观点:生事
又置提举常平、广惠仓使者四十余人,使行新法于四方。先散青苗钱,次欲使比户出助役钱,次又欲更搜求农田水利而行之。所遣者虽皆选择才俊,然其中亦有轻佻狂躁之人,陵轹州县,骚扰百姓者。于是士大夫不服,农商丧业,故谤议沸腾,怨嗟盈路,迹其本原,咸以此也。
对比阅读
司马光
王安石
今介甫为政,首建制置条例司,大讲财利之事。又命薛向行均输法于江、淮,欲尽夺商贾之利;又分遣使者散青苗钱于天下而收其息,使人人愁痛,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岂孟子之志乎?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3
核心争论观点:征利
对比阅读
司马光
王安石
介甫素刚直,每议事于人主前,如与朋友争辩于私室,不少降辞气,视斧钺鼎镬如无也。及宾客僚属谒见论事,则唯希意迎合,曲从如流者,亲而礼之;或所见小异,微言新令之不便者,介甫辄艴然加怒,或诟骂以辱之,或言于上而逐之,不待其辞之毕也。明主宽容此,而介甫拒谏乃尔,无乃不足于恕乎?昔王子雍方于事上而好下佞己,介甫不幸亦近是乎?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4
核心争论观点:拒谏
对比阅读
司马光
王安石
今介甫从政始期年,而士大夫在朝廷及自四方来者,莫不非议介甫,如出一口;下至闾阎细民、小吏走卒,亦窃窃怨叹,人人归咎于介甫,不知介甫亦尝闻其言而知其故乎?
5
核心争论观点:怨谤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知识归纳
(1)不复一一自辨:“辨”通“辩”,辩解。
(2)于反复不宜卤莽:“卤”通“鲁”,粗鲁。
(3)故今具道所以:“具”通“俱”,详细。
【01】通假字
知识归纳
知识归纳
【02】古今异义
(1)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2)虽欲强聒
(3)不复一一自辨
(3)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古义】私下,谦词 ;【今义】偷窃
【 古义】即使,表假设;【 今义】表转折,虽然
【 古义】再,又 ; 【 今义】往复,重复
【 古义】小,谦辞,情意诚挚;
【 今义】今常用作数量极少
知识归纳
【02】古今异义
(5) 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6) 于反复不宜卤莽
(7)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古义】仅;【今义】特别,特殊
【古义】 书信往来;【今义】多次重复
【古义】 又想到;【今义】想念,思念
【03】一词多义
知识归纳

(1)故今具道所以:介词,因。
(2)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介词,因。
(3)以致天下怨谤:表结果关系,因而,因此。(4)以授之于有司:表顺承关系,把。
(5)以兴利除弊:来,以便,用来。
(6)以膏泽斯民:来。
(7)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介词,把。
(8)欲出力助上以抗之:承接”和“抗”;来。
(1)不为侵官:算作,是。
(2)未能助上大有为:名词,作为。
(3)为天下理财:介词,替,给。
(4)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动词,当作。
(5)则众何为而不汹汹:介词,因为。
(6)守前所为而已:动词,做。
知识归纳
【03】一词多义

【03】一词多义

(1)所操之术多异故也:缘故,原因。
(2)故今具道所以:所以。
(1)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制度,法度。
(2)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名词,计划,主张。
(3)度义而后动:动词,考虑,揣度,估量。
知识归纳

(1)而议事每不合:名词,事情。
(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动词,做,从事。
(1)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那么。
(2)某则以为:却。
(3)则固前知其如此也:那,这。
知识归纳
【03】一词多义


【03】一词多义
(1)而天下之理得矣:道理。
(2)为天下理财:治理,整理。
(1)则固前知其如此也:知道。
(2)则非某之所敢知:接受,领教。
(3)熟为汝多知乎:知识。
知识归纳


【04】词类活用
知识归纳
(1)以膏泽斯民:名词作动词,给予好处。
(2)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形容词用作动词,谄媚,巴结。
(3)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名词用作动词,做,从事,办理。
(4)以兴利除弊:形容词作名词;有利的事业;
形容词作名词;有害的事情。
“为”译为“是”表判断。
知识归纳
【05】特殊句式——判断句
(1)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也”表判断。
(2)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3)胥怨者,民也:……者,……也表判断。
(1)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于朝廷”作状语后置。
(2)受命于人主:“于人主”作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
知识归纳
【05】特殊句式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何为应为“为何”。
定语后置句
至于怨诽之多:“多”作定语后置。
文化常识
因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但“有司”并不是某个具体的部门,而是代指官吏。
文化常识
文化常识
(1)有司
鄙人: 本义指居于郊野之人。古人常用来谦称自己,表示地位不高,见识浅陋。
臣:古人对自己的谦称,表示自谦,多有君臣关系在内。
仆: 旧时男子自称谦辞。仆即奴仆,下对上、幼对长自称奴仆,借以表示对对方的敬重。
晚生:旧时对前辈称己的谦辞。
文化常识
文化常识
(2)古代常用谦称
商朝中期的一个君主。商朝原来建都在黄河以北的奄(今山东曲阜),常有水灾。为了摆脱政治上的困境和自然灾害,盘庚即位后,决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西北)。这一决定曾遭到全国上下的怨恨反对。后来,盘庚发表文告说服了他们,完成了迁都计划。事见《尚书·盘庚》。
文化常识
文化常识
3.盘庚
一、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A.古代男子二十岁后,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君实”就是司马光的字,“临川”是王安石的字。( )
B.古人写信时,常在正文开头写“某启”或“敬启者"。某”用以代指本人名字;“启”是“陈述、禀告”的意思,表示写信人向收信人表白启告。( )
C.有司,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其中“司”指官府、府衙。( )
×

×
高考衔接
二、根据意思,填写句子。
(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    ,     。”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     ,       。”
(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   ,      ,     。”
(4)《答司马谏议书》中, “      ,        ”,直接点明王安石与司马光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
而议事每不合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举先王之政  以兴利除弊  不为生事 
为天下理财  不为征利
辟邪说  难壬人  不为拒谏
高考衔接
臣窃观自古人主,享国日久,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虽无暴政虐刑加于百姓,而天下未尝不乱。盖夫天下至大器也,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维持;非众建贤才,不足以保守。苟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则不能询考贤才,讲求法度。贤才不用,法度不修,偷假岁月,则幸或可以无他,旷日持久,则未尝不终于大乱。
以臣所见,方今朝廷之位,未可谓能得贤才,政事所施、未可谓能合法度。官乱于上,民贫于下,风俗日以薄,才力日以困穷,而陛下高居深拱,未尝有询考讲求之。意。此臣所以窃为陛下计,而不能无慨然者也。以古准今,则天下安危治乱,尚可以有为。有为之时,莫急于今旧。过今日,则臣恐亦有无所及之悔矣。然则以至诚询考而众建贤才,以至诚讲求而大明法度,陛下今日其可以不汲汲乎?《书》曰:“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臣愿陛下以终身之狼疾为忧,而不以一日之瞑眩为苦。
臣既蒙陛下采擢,使备从官,朝廷治乱安危,臣实预其荣辱。此臣所以不敢避进越之罪而忘尽规之义。——(选自王安石《上时政疏》,有删改)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片段,完成1-3题
高考衔接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古准今 准:衡量
B.厥疾弗瘳 瘳:痊愈
C.臣既蒙陛下采擢 擢:提拔
D.臣实预其荣辱 预:预测
D
高考衔接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贤才不用,法度不修,偷假岁月,则幸或可以无他。
(2)此臣所以不敢避进越之罪而忘尽规之义。
(1)不任用贤才,不修明法度,苟且虚度岁月,那么侥幸也许可以无恙。
(2)这是我不敢回避越级进谏的罪行而忘记(身负)竭力规劝陛下的责任的原因。
高考衔接
解析
修,修明;偷,苟且;假,虚假的,这里引申为“虚度”;幸,侥幸。
所以,……的原因;越,越级;规,规劝;义,合乎正义的行为,这里引申为“责任”。
3.王安石在此奏疏中陈述变法革新的主张,其中提到了哪些与变法有关的内容?
高考衔接
指出变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强调变法的条件,即培养任用贤才;指出变法要态度坚决。
解析王安石在此奏疏中强调“享国日久……天下未尝不乱”,明确变法的必要性:指出现在“官乱于上,民贫于下,风俗日以薄,才力日以困穷”的现状,然后亮明观点“有为之时,莫急于今日……悔矣”,强调变法的紧迫性;文中多次提到“众建贤才”,指出培养任用贤才是变法的先决条件;引用《尚书》中的话,鼓励皇帝在改革中不要因为遇到一些阻碍就退却,要态度坚决。
作业
如果司马光收到了这样一封回信,他该怎么回复王安石呢?这封回信要包含哪些内容呢?既然王安石从司马光的来信中找出五个点进行反驳,那么司马光是不是也要从王安石的这封回信中找一找反驳点呢?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答司马谏议书》有哪些可反驳的点?
作业布置
(1)不为侵官:原来就有相关部门负责讨论法度、设置职能机构,现在王安石在朝堂上对此做出改变,就是剥夺了相关部门的职权,就是侵官。
(2)兴利除弊:如今天下疾苦,变法并没有兴利除弊,还有奸佞小人在变法中搜刮百姓,弊处更大了。
(3)为天下理财:百姓本来就没什么钱,王安石现在这么做等于加重赋税,强制借贷,这就是侵犯百姓的利益。
……
作业布置
思考角度